失地农牧民工作汇报

2020-04-05 来源:工作汇报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关于推进我旗失地农牧民就业和

关于推进我旗失地农牧民就业和 其他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思考

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当前加快新农村牧区建设,实现农村牧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更是推进我旗实现城乡居民充分就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我旗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现状

(一)基本情况

我旗总人口15.9万人,其中有农牧业人口11.9万人,农牧区劳动力8.1万人。在11.9万个农牧区人口中:18岁以下的占18.8%,18-35周岁的占29.5%,36-60岁的占38.2%,60岁以上的占13.4%。有失地农牧民13786人,劳动力7659人,其中18-30岁的占29.1%,31-45岁的占38.7%,46-60岁的占32.2%。近年来,旗委、政府始终把做好全旗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摆在全旗就业工作的重要位臵上,作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工程,强化领导,落实责任,通过采取强化平台建设、加强技能培训、落实优惠政策、提升服务水平等有效措施,使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一五”期间,全旗共完成农牧民工职业技能培训15866人(次),就业引导性培训22137人(次),创业培训1265人;完成农牧民工转移就业75774人(次)。特别是今年以来,我旗以开展创建“充分就业伊金霍洛”活动和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三级联创”活动(创建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旗、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镇、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嘎查村)为载体,围绕统筹全旗充分就业,强化就业登记;围绕创业带动就业,强化创业服务;围绕拓宽就业渠道,强化技能培训;围绕实现稳定就业,强化困难群体援助;围绕基层就业服务,强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贯彻“五围绕、五强化” 的思路,全面提升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

1.农牧民在转移就业培训中的主体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从我旗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全面开展,政府各部门在其中发挥了应有的组织、推动以及政策与资金扶持作用,培训机构在转移就业培训中承担了相应的培训任务,较好地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但是,农牧民在转移就业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未能真正确立,主体角色缺失,农民参加转移就业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参与转移就业培训的意识十分薄弱,其在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中的主体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对转移就业培训的作用及相关政策宣传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二是培训计划的制订自上而下,缺乏农牧民的参与,摸底调研工作不够充分,缺乏对农牧区劳动力现状及农民的培训意愿、培训需求的全面了解。三是现有的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时间较短,使得素质低的农牧民难以在短期内真正地掌握一门技能,即使通过培训后由培训机构帮助转移就业,多数也是以体力劳动或低技能就业为主,待遇较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牧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四是组织化程度低。必须经过有关部门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培训。

2.培训资源配置、整合不佳

目前,我旗的教育、就业、扶贫、人口转移、残联、共青团、妇联等部门都有自己的培训机构或经费,都在开展相关的培训,但几乎都是各搞各的,各建各的系统,导致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由此导致管理的无序性、培训的盲目性、时间安排的短期性,内容雷同或培训空白点较多,现有的培训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地整合和利用。此外,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统筹协调机制,出现了培训设施、培训机构重复建设,不但浪费了大量的培训资源,培训质量也难以提高,许多培训流于形式。

3.重视培训数量和培训任务,忽视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 虽然培训机构每年都能完成主管部门下达的培训指标和转移就业任务,但是从培训的效果来看,仍然存在诸多不如人意之处,存在培训流于形式的现象。由于培训工作的评估验收主要以转移就业数量作为衡量标准,缺乏对培训效果和培训质量的评价,缺乏农牧民的评价,使得培训机构更多地考虑转移就业的数量任务,而忽略了培训质量和效果。而对如何满足农牧民的培训需求,如何更好地让受训者真正掌握技能,如何提高转移就业的层面和稳定性等关键问题欠考虑。

4.农牧民转移就业思想观念滞后

我旗农牧民没有到外地打工的传统,很多人不愿意外出打工。有相当部分失地农牧民就业意识和择业观念较为保守,很难找到合适的岗位。

5.农牧民综合素质不高,劳动技能单一,就业难度大 我旗的失地农牧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大多只受过中、小学文化教育,文化素质较低,劳动技能单一,只掌握传统的种植、养殖技术,缺乏从事

二、三产业的职业技能,导致就业竞争力较低。

6.失地农牧民就业政策保障和工作机制有待完善 政府对失地农牧民就业工作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政策性文件,扶持矿区失地农牧民就业的政策散见在其他文件中,不利于操作、执行和宣传。对失地农牧民就业的政策保障有待进一步完善,政府没有专门出台失地农牧民就业的优惠政策。失地农牧民就业存在着多个部门都在管,公共服务资源的有效整合不够,工业园区建设、大项目推进与矿区失地农牧民就业结合不够等。

7.部分农牧民特别是失地农牧民缺乏自主创业意识 失地农牧民都有失地补偿费和安臵费,每人都不下20万元,有较好的自主创业的经济基础,但大部分农牧民都缺乏转移就业技能和自主创业意识,“征地骤富”的不良心态导致择业要求过高,显富摆阔、相互攀比消费现象严重。从眼前看,失地农牧民有征地补偿安臵费,可维持生活。从长远看,失地农牧民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财理念、劳动技能和稳定的就业岗位,必将成为一个特殊的“就业困难群体”,给全旗的就业再就业工作带来不可低估的压力。

二、建议及对策

(一)推进失地农牧民就业工作的建议及对策

一是对失地农牧民及其子女,要根据其不同的年龄段和自身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好就业服务工作。对18-25周岁的人员,重点通过采取补贴学费的措施,引导和鼓励其参加各类中短期和学历化就业能力提升培训,以技能提升促进就业;对25-45周岁的人员,根据其适宜创业的年龄优势和征地后相对较好的资金优势,重点开展好创业培训,扶持其通过成功创业实现稳定就业;对45-60周岁的人员,重点开展1-6个月的短期技能培训,并通过与驻地企业联络协调,实现就地就近就业。二是对失地农牧民及其子女要享受与城镇居民同样的就业政策,提供同样的就业服务。三是按照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的要求,大力引导失地农牧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提高农牧民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要充分利用我旗开发建设力度大,各类工程项目多,劳务工需求缺口较大的优势,探索组建一家大型国有独资综合劳务公司,把失地农牧民通过政府免费培训后安臵在劳务公司工作,并按照政策要求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落实好“五险”。

(二)推进其他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建议及对策 一是对农村籍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在搞好职业介绍工作的基础上,首先要开展好就业引导性培训,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其次要开展创业培训,落实好相关扶持政策,帮助其实现成功创业;第三要通过积极开展高校毕业生免费“回炉式”、“定单式”培训,实现就业。二是农村籍初、高中落榜生要开展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使其通过技能实现稳定就业。三是对农村籍转复退伍军人及返乡创业人员,可根据本人意愿,在切实搞好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要重点开展好创业培训,落实好小额担保贷款扶持政策。四是要开展好农村牧区“零转移”家庭的调查与援助工作。通过干部结对帮扶等措施,确保“零转移”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转移就业。五是对其他农村牧区劳动力,在积极开展就业引导性服务的同时,重点要搞好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介绍服务工作。六是以村组建“农牧民工劳务联队”或劳务公司,以联队或公司的名义向旗内各工程项目承包劳务工程,从而使我旗农牧民工有组织、有保障的在旗内实现稳定转移就业。七是要实施“走出去”战略,把劳务输出同旗外投资结合起来,带动富余劳动力向旗外转移。加强劳务市场建设与管理工作,内引外联搞好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服务工作。八是要认真开展好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嘎查村”创建活动,确保全旗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稳步推进。

推荐第2篇:关于我省农村妇女失地情况工作汇报

近年来,随着我省工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一些支农惠农政策的陆续出台,因土地增值而引起的土地纠纷不断出现,其中由农村妇女失地问题引起的矛盾纠纷较为突出。为进一步了解我省农村妇女失地情况,我们对全省妇女地失地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采取问卷和座谈两种方式进行,按每个县所辖村数量30%的比例进行抽样,共发放问卷2.8万

份,并分别深入双阳、辉南等市县,召开了由农经、法院、信访、妇联等部门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听取了有关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现将有关情况综合如下。

一、基本情况

在回收的问卷中,我们抽取1100份有效(失地妇女)问卷进行分析,主要情况如下。

(一)妇女失地的基本情况

在失地妇女中,90%以上是已婚妇女, 90%失地妇女家有3—5口人。有78%的失地妇女家庭有土地在9亩以内,72%的妇女失地1—10亩,失地年份主要集中在 1996—2006年,其中1997年和2006年最为突出,分别占16.8%和17.7%。

(二)妇女失地的类型

妇女失地情况主要有:妇女嫁到外村后,本村土地被收回,在外村也没有分到土地,占28.3%。土地被征用后未获得补偿或未全额获得补偿的占20.5%。由于村规民约等造成妇女失地的占18.9%。因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而多生育文秘杂烩网的子女未分得土地的占12%。外出打工、离婚、丧偶、嫁给军人或对方为非农户口,妇女本人户口没迁出,承包地被收回的,共占16.6%。未与男子平等分得土地的占2.4%。

(三)失地后解决的办法

失地后,65.5%的妇女找村委会,25.1%的妇女找乡政府,找农经部门、法院、信访、妇联的总计占1.2%,找其他部门的占4.7%,找多个部门的占3.6%。

在失地妇女中,有60%失地问题得到了解决,40%尚未解决。在已经解决失地问题中,有85.3%是通过调解解决的,通过仲裁和法院判决的,分别占0.3%,通过其他途径解决的占14.2%。

(四)妇女失地后的生活来源

失地后,有31.5%的妇女外出打工,有20.4%的妇女从事种植业,17.2%的妇女靠家人养活,152%的妇女从事个休经营,8.5%的妇女从事养殖业,从事家庭手工业的占3.5%,靠政府就济的占1.7%,通过其他途径解决生活问题的有2%。

二、造成妇女失地的主要原因

造成妇女失地的原因较多,也比较复杂,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法规制度滞后于土地承包经营中问题的出现。我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是有别于古今中外的一种特殊的经营制度,在制度建设和实际操作中无现存经验可借鉴,需要结合实际探索,逐步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法规制度体系。这种政策法规制度滞后于土地承包经营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的现状,必然导致一些矛盾解决起来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如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并没规定家庭成员在家庭承包中应享有的土地承包份额,而当妇女离婚后,发包方并不为离婚妇女变更发包合同,重新确定属于离婚妇女的土地,导致离婚妇女无地可种。

(二)《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贯彻落实不到位。《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了土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并且规定了调整土地或收回土地的条件和程序。然而,《农村土地承包法》在各地的落实情况并不尽一致。有的地方实行“30年不变”的政策,有的地方坚持“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个别地方还存在“五年大调整,三年小调整”的做法,由民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这种政策执行不统一的现象比较普遍,有的地方甚至同一个村不同社之间,土地承包和流转的规定也不一样。土地调整的不同步,使相当一部分出嫁女在娘家的土地被收回,而嫁入的地方因已经调整完土地又得不到土地,成为失地妇女。

(三)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建设规模扩张导致妇女失地问题突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边缘的土地在被大量征用过程中迅速升值,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的流动性较大,又处于传统意义上的弱势地位,因此,一些原来一直享有承包权的妇女,户口被强行迁出或“挂空”,土地被收回,享受征地补偿等待遇被剥夺,在安置就业过程中也遇到很多困难,成为失地妇女,一些年纪偏大又缺少劳动技能的妇女因失去生活的主要来源生活陷入困境。

(四)传统观念及村规民约导致妇女失地。受封建传统观念影响,一些地方在分配土地中违背“男女平等”的原则,规定外嫁女只给口粮田,不给承包田,有的地方在计算家庭人口时,以“测婚测嫁”为借口,使未婚女性只能

分到男性的一半或70%的土地,甚至只分男不分女。还有的地方规定,男到女家落户,全家都享受不到平等的土地承包权益,还有的地方规定,出嫁女及其子女不论是否居住在本村,都不得参与本村集体经济的收益分配。这些规定虽然都与有关法律的规定相悖,却经村民大会或村民委员会表决通过,因为大多数村民或为了更多可分配的利益,或对《土地承包法》所知甚少,

做出了侵害少数妇女的经济利益的表决。

(五)政策调整使妇女失地问题显性化。近年来,农民种地收益不高,对失地问题认识不足,妇女失地问题表现得并不突出。近年来,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和各种直补政策的落实,种地效益可观,土地也随之增值,一些过去隐性的失地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如我省县以上妇联接待的来信来访案件中,妇女失地问题由2000年的 1 件,上升到今年的271件。据省农委统计,全委每年接待的处理农民因土地承包纠纷的来信来访案件中农村妇女儿童土地承包纠纷案件达45%以上。

三、解决妇女失地问题中的困难

一是妇女失地情况的多样性与我国土地30年不变政策的矛盾。如前所述,妇女失地的情况多种多样,特别是一些妇女几年前放弃了土地承包权,土地增值后又想重新获得土地承包权,而我国30年不变的土地承包政策,使这一问题解决起来比较困难。

二是相应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是贯彻实施《土地承包法》、稳定和完善双层经营体制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有效途径。近年来,省农委不断加大仲裁工作力度,全面提高仲裁质量,全省仲裁机构已发展到49个,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82%,全省仲裁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尽管如此,还不能完全解决土地矛盾纠纷的现实问题;通过司法审判有一定难度。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一些基层法院对土地纠纷不予受理,还有一部分法院只受理男女双方离婚后,男方霸占承包地,不允许女方耕种这一种情况的,对出嫁女失去土地承包权、妇女主动放弃承包田几年后,又想重新要回等情况,基本不予受理;有的基层政府在组织村民大会或村民委员会表决土地分配调整问题时,缺乏必要的规范和引导,在解决土地纠纷中,因存在许多障碍而有畏难情绪,对妇女反映的失地问题一拖再拖。信访和妇联组织在协调解决妇女失地问题时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妇女户口所在地党委或政府,因此难度较大。

三是缺乏补救措施。一方面,历史遗留问题存在,随着人口的流动,新的土地问题在不断增多,另一方面,土地已分配调整完毕,无机动地可用于再分配或调剂,更没有用于补偿给失地妇女的储备资金,因此,解决妇女失地问题十分困难。

四、几点建议

农村妇女是推动我省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要更好地调动她们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须充分保护她们的合法权益,特别要依法保障妇女的土地权益不受侵害。鉴于当前农村妇女失地问题涉及面广,情况比较复杂,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建议我省出台相关政策法规,进一步规范土地征用行为,对土地被征用后失地的农民特别是妇女进行妥善安置。如农民土地被征用后,取消其农民身份,将其作为城市居民进行管理,使其享受社区居民待遇,特别是在就业待遇方面,要向失地妇女倾斜,将没有劳动能力的失地妇女作为城市低保对象,纳入社会低保范畴,彻底改变其夹居民与农民之间的“边缘人”身份。另外,要建立统一的土地调剂制度。对承包期内妇女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妇女离婚后或丧偶仍在原居住地或不在原居住地生活,但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问题,要有统一的调剂制度,并且统一执行,以保证妇女享有平等的土地承包权。

二、建议农业行政部门尽快健全土地承包仲裁机制,要尽快建立健全仲裁机构,完善仲裁程序,妥善解决农村失地妇女与村委会之间的土地权益纠纷,同时,要就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益落实问题开展调查督查,对在二轮土地承包无法解决承包地、未享受到土地承包权益的人口,在经济补偿、相关政策、税费等方面进行利益调整。

三、建议我省各级人民法院进一步畅通受理妇女失地案件的渠道,进一步明确和统一案件受理的范围,做好与政府部门、农经部门受理权限与受理责任的衔接,使《妇女权益保障法》、我省的《妇女权益保障地实施办法》及相关政策法规中有关保护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的规定真正落到实处。

四、建议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妇女失地问题,充分发挥基层政府对村民自治组织的规范引导作用,纠正村民自治组织的错误观念和做法,清理违法的、侵害妇女权益的村规民约。同时,在土地被征用、实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以及城镇化改造过程中,前瞻性地出台相关政策,保障男女平等原则的落实。推动村务民主管理与监督的进程,确保村居委会依法有序地使用集体财产、土地安置费、土地补偿费。

五、建议法制宣传部门突出党的农村政策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宣传,在宣传对象上,重点面向公职人员、涉农部门干部以及农民进行宣传,提高其依法行政、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

六、建议各级妇联组织进一步加大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宣传力度,特别要面向农村妇女宣传有关农村土地政策及法律法规,提高她们依法维权、依法管理与监督的意识和能力,要深入农村,深入基层,准确了解和掌握农村妇女土地问题现状,积极向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在日常工作中,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加大解决农村妇女的土地纠纷问题的力度,在维护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推荐第3篇:失地无业农民安置工作汇报材料

失地无业农民安置工作汇报材料

自2005年9月21日市失地无业农民安置领导小组扩大会后,我区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以及市失地农民安置工作领导小组的要求,高度重视,奋力推进,安置工作进展顺利,现将近期主要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落实六项举措,贯彻扩大会议精神9月22日,我区召开失地农民安置补偿工作专题会,传达了市委、市政府专题扩大会议精神,落实了六项举措:一

是将区政府相关副区长全部纳入领导小组任副组长,加强了工作力量。二是制定了例行会议、专项信访接待等5项制度。三是再次对基础数据进行核实,做到不重、不漏,同时建立健全台帐。四是在第二次清理数据的基础上,科学

测算失地农民安置补偿所需要的资金。五是克服一切困难,积极筹措资金,确保安置补偿资金及时到位。六是围绕失地无业农民生活、就医、子女就学等难题,探索切实可行的救助方案。

二、启动九大体系,力推安置补偿工作 我区出台了《关于失地无业农民安置工作的实施意见》,启动了9大安置保障体系。一是启动失地农转非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全面完成了清理核实工作,符合低保条件的失地农民共1271人(1-9月为失地农转非人员发放低保金万元),对后期新申请的403户614人的核实工作正在进行。二是启动失地无业农民失业保险体系,加速了对失地农民的登记工作,2004年1月1日到2005年7月31日应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人有649人,已初审393人,预计在月底前自愿参保人员参保率和救济金发放率达到80、符合条件低保参保率达100,圆满完成市下目标任务。三是启动失地无业农民就业安置体系,对符合劳动力就业条

件的5234人,实施了再就业培训,近期开设了9个再就业培训班,共培训450人,在10月12日市就业局招聘会上,签定意向协议26人,为67人办理了《再就业优惠证》。四是启动文教、卫生服务体系,坚持“就近入学、一视同仁”和“低费率就医”的原则,认真落实各项政策,解决了58名失地农民子女就学,减免教育学杂费、住院费、手术费、门诊挂号费等共万元。五是启动住房安置体系,自2005年9月1日起,我区严格按照“先补偿安置,后实施拆迁”的原则,落实了安置方案和措施,住房安置预计年底前得到全部解决。六是启动信访接待体系,成立了以区纪委书记任组长的处置突出信访问题工作组,集中力量,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认真解决失地农民信访案件,近段时间共受理安置补偿信访案件15件,接待信访群众44人次,处理15件,回复率达到100,畅通了群众诉求渠道,化解了征地拆迁中的纠纷和矛盾。七是启动司法救助体系,对失地无业农民积

极开展了法律援助,采取设立流动法庭、免费咨询点,免费代理服务,开辟救助热线等形式,重点解决工资、赡养费、抚恤金等问题,共提供司法救助、法律援助10件,做到了早受理、早执行、早解决。八是启动资金扶持体系,努力克服偿债高峰期资金短缺等实际困难,多方筹措资金,建立了补偿安置资金专户,为下一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九是启动便民服务体系,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加强政务中心建设,全区16个行政许可实施主体资格部门、涉及69个行政许可项目进入政务中心,简化了办事程序,确保各项扶持和救助政策及时落实。

三、强化四个到位,集中解决突出问题 在集中解决突出问题活动月中,我区把解决好XXX补偿金拖欠和XXXX“一碗水”动迁58户未入住安置房作为失地农民安置集中兑付阶段的起点和突破口,强化措施,确保实效。一是领导指挥到位,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到达现场听汇报、抓协调、解决安置工作中的实

际问题。二是宣传引导到位,专门组建了由所在乡镇分管书记任组长的群众工作组,深入基层,宣传政策,积极化解矛盾。三是管理监督到位,派出专门力量直接参与安置房的施工管理,特别是对工程涉及到的水、电、气等进行全程监督,确保了工程的质量,避免了出现“豆腐渣”工程。四是资金补偿到位,采取缓发机关干部职工福利、向乡属企业借款筹资、加大现有存量资产盘活变现等措施,筹集资金349万元,集中解决了XXXX拖欠补偿和XXX动迁58户安置房的问题。

四、完善四大机制,规范安置补偿工作 一是完善目标管理责任机制,将安置工作纳入了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并实行一票否决。结合实际,提出了“六个100、三个确保”的目标,即在市下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了“政策、法规宣传到位率达100”和“确保失地无业农民子女全面就学”两个目标。二是完善规范运作工作机制,工作中坚持实行“阳光

操作”,增强工作透明度,严格执行省、市征地拆迁政策,积极加强宣传,强化征地补偿费用管理,做出限时承诺,统一思想和口径,落实“三统一”、“九公开、五不征”、“两公告、一登记”等制度,切实规范安置补偿操作。三是完善安置补偿创新机制,放开思路,大胆创新,结合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全面启动了货币安置、住房安置、听证制、限时兑付制、12全文查看

推荐第4篇:失地证明

失地证明

,系市 村村民,因 (本证明为失地农民创业贷款使用,请如实填写。如单位出具虚假证明造成经济损失,由证明单位承担一切法律后果。)

特此证明

村委签章:

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签章:

年月日

推荐第5篇:农村失地

黄石日报/2009 年/4 月/15 日/第 005 版

理论与实践

农村失地农民问题亟须重视

秋风

近日 笔者下乡听到一些失地农民反映:他们失去土地后 生活非常困难。作为一个农民, 却没有田地种。既没了土地 也没有班上 只好到处打零工 零工没得打时,生活就完全无着落了。想申报农村低保 却又不够条件。这些失地农民真正成了“种地无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创业无钱”的“四无”人员,生存状况堪忧。在快速工业化、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农民的农业土地转化为非农用地虽然是不可避免的,但

是农民失去土地后,既有别于农民,又不同于城镇居民,成为又一个农村边缘弱势群体。企业工人下岗了,政府会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让他们再就业,可这些农民“下岗”了,就像无根的浮萍,生活飘荡不定,他们的生存、命运亟待全社会关注和重视。一是土地农转非速度太快,土地征占规模过大,失地农民群体越来越多;二是对失地农民的

补偿不足以解决他们的长远生计;三是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再就业问题难解决。据悉,由于一些地方政府过量占用农用地,全国每年至少有 300 万农民成为失地农民。现在失地农民累计可能已达 4000 万—5000 万,已成为很庞大的社会群体,由此引发诸多社会矛盾。 为此,笔者认为各级政府要真诚关心这些失地农民,积极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帮助失 地农民再就业,解决他们的生存困难问题。

一、改革征地制度。区分不同类型的土地征用,缩小征地范围,允许农民的集体土地在符合国家土地总体利用规划的情况下,平等地进入市场流转。

二、进一步完善有关法律法规。由集体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过程应是一个平等的财产权利的交易过程。要尽快制定土地征用的专门法律法规,增强对农民土地财产权利的法律保护。

三、建立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机制。失业是失地农民面临的最大问题。农民失去土地后,需要从农业转向其他行业,但由于失地农民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偏低,在就业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地位,自谋职业困难。因此,政府除合理予以货币补偿外,

还应考虑失地农民的长远利益,在劳动就业方面给予必要指导,组织劳务输出,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

四、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尤其是医疗和养老保险。应从土地出让收益、增值收益中拿出一部分钱来替他们交纳医疗和养老保险。

推荐第6篇:失地证明

失地证明

___同志,男(女),系___市县__乡(镇)____村村民,因_______原因土地被征用。(本证明为失地农民创业贷款使用,请如实填写。如单位出具虚假证明造成经济损失由证明单位承担一切法律后果。)

特此证明

村委签章:经办人签字:

年月日

乡镇国土资源所签章:经办人签字:

年月日

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签章:经办人签字:

年月日

推荐第7篇:失地保险申请

申请

舒城县农保局:

本户现有口人,因工业及集镇建设用地,大量的土地被征用,现人均不足三分地,符合参保人员条件,自愿参加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

特此申请。

申请人:

年月日

推荐第8篇:失地保险承诺书

承 诺 书

我村承诺,上报的各批次被征地农民人员名单都是按照规定程序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协商,遵循人地对应原则,在对应征收地块所涉及村组协议签订时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中确定,如有弄虚作假,甘愿承担相应责任。

村负责人:

二0一四年

推荐第9篇:丧师失地成语

【成语】:丧师失地

【拼音】:sàng shī shī dì

【简拼】:d

【解释】:军队受到损失,国土被失陷。

【出处】:清·俞万春《荡寇志》第一百三十二回:“宋江正色道:‘众兄弟何如此颓唐!古人一成一旅,尚可中兴。今我虽丧师失地,而现存人马尚有八万,岂不可以有为?为今之计,但求军师设法打个

【示例】:明朝接连打败仗,~。 吴晗《爱国学者顾炎武》

【近义词】:

【反义词】:

【语法】:

丧师失地 成语接龙

【顺接】:地上天官 地上天宫 地下修文 地下宫殿 地不爱宝 地丑力敌 地丑德齐 地主之仪

【顺接】:哀天叫地 哀感天地 哀鸿遍地 安身之地 必争之地 必由之地 别有天地 冰天雪地

【逆接】:得不偿丧 魂消胆丧 魂消魄丧 魂耗神丧 魂耗魄丧 魂飞神丧 魂飞胆丧 魂飞魄丧

【逆接】:丧伦败行 丧声嚎气 丧声歪气 丧天害理 丧失殆尽 丧家之犬 丧家之狗 丧尽天良

推荐第10篇:失地就业需求问卷

失地农民就业培训调查问卷

尊敬的女士、先生:编号您好!

我们是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生,现在正在做一个关于“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的课题调研。本次调研活动的目的在于深入了解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的现状及失地农民的基本培训需求,为研究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提供实证材料。为确保您的信息安全,本调查为匿名方式,只为我们学习和研究使用,不会给您带来任何不利影响,请放心作答。非常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协助我们调研,耽误您一些时间,请谅解。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人文学院URP调查组 调查时间:2014年月日调查员:

调查地:省(直辖市、自治区)市县(区)乡(镇)村

1.您的性别是()

A.男B.女

2.您的年龄是()

A.25岁以下B.25—40岁 C.40—55岁 D.55岁以上

3.您的受教育程度是()

A.未读书B.小学C.初中D.技校、中专或高中E.本科及以上

5.您失去土地的原因是(

A.城市规划用地B.公共利益用地C.开发商用地D.其他

6.您失地前后的从业类型为( )(如:种植业、养殖业、外出务工等)

7.您是否想要接受就业培训?(

A.是B.否

8.您所期望的培训地点是(

A.本村或邻村B.乡镇C.县城D.就业的城市

9.您所期望的培训方式是(

A.单独课堂讲授 B.课内外实际操作 C.单位实习D.多种方式结合E.其他

10.您所期望的培训时长是(

A.10 天以内B.11-20 天C.21-30 天D.31-60 天E.60 天以上

11.您所期望的培训内容是(

A.基本技能B.职业道德C.法律常识D.心理健康E.合作意识

F.基础文化知识G.生活指导H.其他

12.您是否希望通过培训获得职业资格证( ),若需缴纳一定的费用,您的意愿是否会发生改变( )

A.是B.否

13.您希望培训后得到的服务与支持是(

A.技术支持B.联系工作C.提供技术咨询D.提供帮助热线

14.您对培训还有哪些想法?

15.为提高自身素质和生活质量,还希望政府和社会提供怎样的帮助和支持?

感谢您的支持与合作,祝生活愉快!

第11篇:失地之后微小说

张弟一家祖孙三代六口,依依不舍地搬出了远祖居住了数百年的老屋,住进了安置区的新居里。新居是按故居的面积建的,但已不再是独门独院那种乡村民居,而是与其他村民连成一片的平顶排房。

父亲前几年因母亲猝死而得了一场大病,落了个半身不遂的后遗症,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轮椅上度过。两男一女没什么出息,大儿子初中毕业后回家务农,三十挂零还光棍一条;二儿子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在市里一个旅游景点打杂,不但没能支持家里,还隔三差五回家讨钱;小女儿正上高中,成绩让人堪忧。张弟和妻子都已五十出头,除了农活别无他长。原先的三亩水田四亩园地,他们打理得井井有条,虽没发什么财,但也算丰衣足食,过着田园牧歌的恬淡日子。

没想到,平静的生活突然被征地的浪潮给淹没了,田园和村庄整个被征用。张弟一家拿到了土地及地面附着物补偿款百余万元,这对于一个平常百姓家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没有多少个农民在征地前见过这么多钱。虽然失去了相濡以沫的田园和故居,但不菲的补偿多少填补了心灵的空白。

没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田畴耕陌,没了房前屋后果树家禽家畜的打理,张弟一家和其他村民一样,一下子闲得不知所措。许多村民耐不住寂寞,不是买车享受,就是参与吃喝玩乐,整个村子沉浸在吃喝玩乐歌舞升平的氤氲里。一生节俭的张弟夫妻,揣着百万巨款,还是较冷静地面对村里正在发生的一切。他们耳濡目染过许多被征地的失地农民的悲惨结局,就是如此这般地把征地补偿款全押在了吃喝玩乐上。村民似此发展下去,必将重蹈返贫的覆辙。他们意识到,只有利用手中的这些补偿资金做点什么生意,才是失地农民的唯一出路。

一天,住在另一个安置区的同村知己傅明开着刚买的马自达小轿车来找张弟,张弟刚好从镇上了解情况回来。张弟对很善于理财的傅明买车之举很不理解,让座上茶后,问傅明买车干什么?傅明哈哈一笑:你知道世界发展到什么时候了?还问买车干什么!人生不就是为了吃喝玩乐过得好一点吗?我们到了这个年纪,不趁此享受一下,恐怕再过几年想玩都来不及了,你说是吗?

张弟边听边察言观色,明白傅明话里有话在试探自己,他决不是嘴里说的满足于自我享受的那种人。但张弟也不露声色地说了自己的看法和打算:“俗话说,坐吃山空。买车我不反对,但得找点事做。不然光进不出,又要买车养车又要吃喝玩乐,不用一年,我们就会变成一文不值的穷光蛋!有田有园时不怕没有钱,白粥青菜就是我们度日的本钱,如今没田没园了又没有钱你怎么办?不做事最后就只能做贼。”

傅明闻言果然话锋一转:“哈哈老弟,我就奔你这句话来的!几十年相处,我就知道你不会随波逐流。我买车就是为了做事方便,并非贪图享受。”

“做什么事?快说来听听。”张弟就想知道要干什么。

傅明端起茶杯呷了一口,卖了个关子道:“你最近听到了什么风声?”

张弟想了想道:“没听到什么特别的消息,只听说政府准备动员失地农民进行改行职业培训,也算是改变目前村风的权宜之计了。”

傅明接着说道:“这消息早有了,先征地的乡镇已在实施。但对我们这一波五十左右的农民已没什么意义,到城里打工只能是年轻人的事情。”

“那到底还有什么其他好消息?”张弟急切地问。

“镇里正沿着宁远河两岸筑堤修路,多出的路边空地准备拍卖。”

“买地干啥?”

“盖宾馆!”傅明信心满满地说,“按如今的发展形势看,不出三五年,我们这里必定会一崛而起成为一个新的旅游地。到那时,我们这条源远流长的母亲河经过疏浚,游艇可以从崖州海湾直达河岸的任何地方。临河盖宾馆不正是我们这一旅游城市黄金地段的旅居吗?不发才怪哩!”

“我今天来,就是因为钱不够找你们合伙的。买一亩地要八十万元,盖一间两千平方米的宾馆大约四百万元,两项合计近五百万元。”

“我们两家合起来也不够钱呀,那还得多找几家来合伙啊。”明妻插话道。

“就我们两家,股东多了难管理。不够的钱,我们到时可以用土地证和正在建设的房产作抵押向银行贷款,只要几年就能还清。”傅明很肯定地说。

一向信赖傅明的精明和为人的张弟夫妻,听了傅明的安排和打算,就像吃了定心丸,积郁心中的忧虑终于释怀。

从此,张傅两家揭开了滨海村民合伙经营的序幕。

第12篇:农民失地目录 副本

目录

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的表现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 失地农民的就业率偏低.............错误!未定义书签。

1、失地农民自身的文化技能、心理等因素的限制.........错误!未定义书签。

2、政策性因素的限制...............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土地开发、交易、占用、补偿问题上的违法行为屡见不鲜错误!未定义书签。

1、制度保障乏力 ...............错误!未定义书签。

2、缺乏统一规划,“城市病”现象严重......错误!未定义书签。

3、失地农民的法律意识相对缺乏,维权能力受限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针对失地农民的相关制度、政策不健全,执行力度不够错误!未定义书签。

1、社会保障不到位............错误!未定义书签。

2、农民失地后,缺乏有效的培训和就业指导..........错误!未定义书签。

3、中介机构缺位明显...............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途径...............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严格区分公益性用地与经营性用地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逐步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推行高效公正的征地程序...........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就业..............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建立科学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13篇:农牧民增收论文

关于提高边疆地区农牧民增收问题的思考

——以阿勒泰地区农牧民增收为例

能否实现农牧民增收,不仅事关边疆地区最广大农牧民的根本利益,而且事关边疆社会局势的长治久安。2010年,新疆实施一揽子强农惠农政策,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642.67元,增长19.6%,比全国平均增速快4.7个百分点,增速首次位居全国第一。虽然新疆近年在增加农牧民收入、改善民生方面成绩斐然,但由于历史、自然等多方面的原因,制约农牧民增加收入的因素很多,新疆农牧业发展以及农牧民增收仍面临许多问题。本文以阿勒泰地区农牧民增收为例,就边疆地区如何提高农牧民收人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提高边疆地区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意义

新疆占全国陆地面积约六分之一,区内聚居着47个民族,周边与8个国家接壤,边境线总长5600多公里,是我国面积最大、陆地边境线最长、交界邻国最多的一个省区。新疆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农牧业是新疆的优势产业,是惠及广大农牧民最直接的民生产业,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推动农牧业加快发展,不断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对于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确保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牧民增收是稳定边疆的根本基础

从新疆的发展历程来看,新疆地处多民族、多宗教、多种文化融汇的西部边疆地区,如果没有社会政治的安全稳定,新疆的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同时,也只有坚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更加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强综合国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更好地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全稳定。提高新疆农牧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缩小新疆和祖国内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使新疆各族人民和全国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1 共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果,从而进一步增强少数民族对祖国的认同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从而构筑保持新疆长治久安的坚实基础。

新疆有30 个扶贫重点县,贫困农牧民有 180 多万人。其中 35 个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区平均水平,占全区农业人口的 46% ,占全区贫困人口的 80% ,均属少数民族集聚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当地人口的 93% ,占全区少数民族总人口的 47% 。在民族问题上,经济发展水平对于民族稳定至关重要。只有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才是保持新疆长治久安的根本途径之一。只有解决好各族群众的民生问题,才能更好地凝聚民心、民力,形成新疆发展的强大动力;才能形成对周边国家的相对优势,打牢维护民族地区稳定和抵御民族分裂主义的根基。因此,在新疆,农牧民增收是稳定边疆的根本基础。

(二)农牧民增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外国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注重把“和谐”理念融进发展之中,借鉴和吸收了世界文明进步的最新成果。我国的改革与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改革在广度上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所有领域,在深度上已触及人们具体的经济利益,发展已由单纯追求GDP上升到追求人文GDP、环保GDP,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统筹协调发展。

在新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的总体战略和自治区确立的具体战略选择,始终把推动科学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制约农牧民增收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新疆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加快推进农牧业现代化。要以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为重点,加快构建新疆特色的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推进新疆由农牧业大区向农牧业强区转变。因此,农牧民增收是新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二、边疆地区农牧民增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新疆阿勒泰地区是传统的农牧业地区,农牧业是支柱产业之一。提高农牧民收入始终是阿勒泰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妥善解决“三农”问题与全国全疆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边疆地区农牧民增收现状

1、农牧民收入持续增加

近年来,围绕农牧民增收,地委、行署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克服金融危机和各类自然灾害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大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积极组织和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在牧民定居、农业产业化、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设等重点工作方面实现突破,保持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较快增长,确保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收。“十一五”期间,农牧民人均收入越过4000元大关,由2006年的3805元增加到2009年的4772元,年均递增7.72%。2011年,全地区农户76163户,其中农业户41244户,占总户数的54.15%,牧业户34883户,占总户数的45.8%;农牧业人口327240人,其中农民181793人,占总人口的55.55%,牧业人口145000人,占总人口的44.31%。2009年全地区总播面积198.5万亩,农牧民人均占有耕地6.07亩。

2、农牧民增收呈现新的特点

阿勒泰地区农牧民增收呈现的新特点,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是非农收入比例提高。2011年,阿勒泰地区农牧民人均收入构成中,种植业贡献1231.16元,占25.8%,畜牧业贡献2025.78元,占42.43%,林业贡献12.3元,占0.26%,渔业贡献8.2元,占0.17%,

二、三产业贡献694.46元,占14.55%,农村劳动力转移收入贡献801.1元,占16.79%,非农收入贡献1495.56元,占人均收入的31.34%。在农牧民增收构成中,种植业贡献109元,占36.33%,畜牧业贡献44.03元,占14.34%,林业贡献2元,占0.67%,渔业贡献0.52元,占0.17%,

二、三产业贡献20元,占6.67%,农村劳动力转移增收贡献124.72元,占41.57%。非农增收合计贡献144.72元,占人均增收的48.24%,基本占到 3 一半。

二是农牧民人均收入差距扩大。地区内差距明显,贫困县与其他县(市)差距逐年扩大,最高的福海县为5386元,最低的为吉木乃县2865元,相差2561元,两县的差距逐年拉大,已经由2006年的1241元扩大到2009年的2561元,差距扩大了一倍。县域间收入差距呈继续扩大趋势,说明一部分农牧民收入有了较大增长,而另一部分农牧民收入仍然相对偏低。

(二)边疆地区农牧民增收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地区农牧业稳步增效,农牧民持续增收,农村经济呈现出健康、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但也应该看到,农牧民增收仍然受到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资料匮乏,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不高等诸多因素制约,增收困难的基本局面并没有根本改变。

1、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牧民生产资料严重不足

本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连续多年发生的旱、雪灾,已给农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带来严重影响。特别是由于缺少控制性水利工程,水资源利用率低,导致土地开发受到限制。据农业局统计,全地区每年种植面积仅200万亩左右,人均占有不足3.5亩,农牧民人均占有耕地6.27亩,加之土地贫瘠(盐碱化土地和低产田占耕地总面积的70%),均为单季耕作,土地利用率、产出率低。

2、自然条件恶劣,大部分牧民仍沿袭着落后的生产方式

作为新疆传统的畜牧业地区,阿勒泰地区长期以来因牲畜数量不断增加,牲畜数量严重超出草原承载能力,草原植被覆盖率、产草量下降,草场逐渐退化,草畜矛盾十分突出。目前,全地区可利用草场10859万亩,理论载畜量964万只标准羊单位,实际载畜量1688万只标准羊单位,超载725万只标准羊单位,平均超载率75%。另外,占牧民总户数、总人口的81.6%和80.7%的牧民未实现标准化定居,仍基本沿袭着逐水草而居、靠天养畜的落后生产方式,抵御自然灾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十分脆弱。

3、农牧民收入结构单一,增收路子不广

近年来,地区农牧民收入构成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依然不尽合理,农牧民收入主要来源仍然过分依赖第一产业,农业整体效益较低。农牧民收入主要局 4 限于土地承包经营和牲畜出售,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束缚在有限的土地和牲畜牧放上。以2009年为例,地区农牧民人均收入构成中,来自大农业的收入为3277.44元,比重达68.66%,其中,种植业占25.8%,畜牧业占42.43%,可见,对第一产业过分依赖,必然导致农牧民人均收入会随着自然条件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发生而起伏。2009年,地区农牧民人均收入构成中,来自

二、三产业为占14.55%。这主要是因为农牧民科学文化水平偏低,掌握市场信息和先进种植养殖等实用技术少,与外界沟通交流渠道不畅,致富能力缺乏,农牧民从事二三产业、发展劳务经济,增加非农收入的比例较小。

4、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低

全地区有地区级龙头企业30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4家,仅占全疆的2%,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18家,仅占全疆的3.6%。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推进速度还不够快,绝大多数农牧民仍沿袭着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的传统方式。同时,农牧产品认证、品牌工作滞后,影响了特色农副产品的加工和进入市场参与竞争的能力,无论是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还是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还远远不够。另外,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低,2009年地区新建改造专业合作社40个,发展各类专业协会208个,培训农村经纪人200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服务层次低、内部运作不规范、市场竞争力不强。

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农产品生产费用居高不下

近几年来,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生产成本增加,农产品生产费用居高不下。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呈上涨态势,亩费用成本增加,虽然农产品价格不断提高,但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也随之上涨,这样,农产品收购价格的提高给农民带来的利益及国家直接补贴、免征农业税等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好处,都被增幅更猛的农业生产成本所抵销或削减,国家“减、免、补”等惠农政策的作用和效果得不到完全发挥。由于农业生产成本连年上升,农产品价格上涨空间受到限制,部分农产品平均利润率连年下跌,造成了农民“增投不增收”、“增产不增收”。畜牧业方面也存在饲料价格涨幅大,提高了牲畜饲养成本,减少了牧民收入。这些都使农牧民增收受到很大制约。

三、提高边疆地区农牧民增收的对策思考

5

通过对阿勒泰地区农牧民增收存在问题的剖析,提高农牧民收人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发展体系

调整优化畜群结构,加快良种畜繁育,提高规模化养殖水平,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畜牧业由大区向强区跨越。一是发展畜牧业标准化养殖。以牧民定居和舍饲圈养为着力点,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扶持育肥专业户,突出发展牛羊肉、牛奶、禽肉禽蛋等产业;采取“贷款贴息”的方式,依托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养殖公司,对上规模标准化养殖的大户扩大再生产,给予贷款贴息。二是围绕推进牲畜良种化进程,加大畜禽品种改良力度。对全地区二代以上冷配优质母犊进行补助,并根据冷配推广率和畜牧业良种化程度进行补助,提高群体质量、增加个体产出效益。三是加强动物防疫保障体系建设。围绕牲畜重大疫病及常见疾病防治等工作,对牲畜驱虫、药浴等防控工作进行补助。四是科学核定草原载畜量,依法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引导牧民积极适应划区轮牧和舍饲圈养相结合的牧区生产方式,在农区大力推行舍饲圈养等设施化畜牧业,促进农畜家禽养殖。同时,扩大优质饲草料种植面积,大力扶持饲草料加工业,提高养殖效益。

(二)实施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设

科学有序地推进重大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设,构建流域内完整的水利控制体系,加快水土开发步伐,推进现代农牧业发展。一是继续加快推进控制性水利工程和灌区工程的前期立项,具体抓好 “三渠、五库、六灌区”前期工作。用3一5年时间实现建设目标。二是加大重点工程建设力度。力争实施喀克灌区引水干渠工程,克孜加尔水利枢纽、黄花沟灌区供水、阿苇灌区引水工程建设。三是加快实施生态补水工程。加强与额河建管局的沟通对接,加快“西水东引”工程建设步伐,为补水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农牧民持续增收创造条件。

(三)建立农牧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一是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实施公共财政,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使农牧民走向富裕。把中央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坚持住,落实好,把政策的实惠落实到农牧民。同时,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进与培育、设施农业、特色种 6 植、节水灌溉、良种推广、农牧业保险等方面,分县(市)、分产业出台长期优惠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农牧业发展,提高农牧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牧民增收;二是完善农牧业投入保障机制,保证地、县财政对农牧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根据国家、自治区的农牧业补贴政策,制订和完善地、县支持农牧业发展的补贴政策,确保农牧民利益。加大金融支农力度,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围绕地区优势特色农牧资源,引进和培育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特别是要借黑龙江、吉林两省对口帮扶阿勒泰地区的大好时机,加强与他们在农牧业产业化方面的交流与协作,提高产业升级速度。大力发展以大果沙棘为主的特色林果业、以阿魏菇为主的食用菌种植加工业。依托新疆戈宝红麻有限公司,进一步加大罗布红麻的保护与开发力度,扩大生产规模。扶持光明乳业、旺源驼奶等企业,大力发展乳制品加工业。通过大企业大集团参与地区产业化经营,高起点、高水平、大规模发展现代农副产品加工业,打造出一批有影响、有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五)提高农牧民的文化素质

首先,通过加快发展牧区教育事业,实实在在提高定居牧民义务教育的水平,使他们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提高自身素质,形成人力资本。其次,抓好定居牧民增收致富培训工作,培养“技能型新型牧民”。 依托职业培训,加大定居牧民的劳动技能培训力度,使定居牧民尽快掌握种植技术和致富技能。第三,启动技能培训工程。围绕地区矿业、旅游等优势产业发展和企业用工需求,加快制定劳动力转移长远规划和实施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大规模技能培训。按照市场就业需求,大力实施“一年一户一人一技”转移就业和致富技能培训工程,加大就业技能和“双语”培训力度,特别要把“双语”培训作为劳动力转移和技能培训的重中之重,努力实现就地转移,增加非农收入。

(六)积极推进牧民定居工程

阿勒泰现在有牧民2.77万户,14.7万人,实现定居的有七千多户,还有近2万户牧民需要实现定居。一是按照“三通四有五配套”的标准,继续加强以人 7 工草料地建设为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发展牧区经济,增加牧民收入。 同时,围绕新农村建设规划,搞好村庄建设和产业结构布局,促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机制的形成。二是调整优化畜牧业生产结构,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和增长方式,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定居水平。按照“定居先定畜、定畜先定草”的原则,把饲草料基地建设作为牧民定居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在牧区要加强草畜平衡等天然草场保护工作,在农区要加大饲草料地种植力度,大力推行暖季放牧、冷季舍饲圈养。 三是把牧民定居与实施民生工程结合起来。加快发展牧区各项社会事业,通过整合退牧还草、草原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防病改水、扶贫开发、抗震安居、乡村公路、通讯网改造等项目资金,集中用于定居点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牧民定居整体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新牧区。四是强化牧民培训,增强牧民科技增收致富的本领,推进牧民向农区、城镇和第三产业转移,促进增收致富和下山安居。

第14篇:发展农牧民党员

XX县关于发展农牧民党员情况汇报

农牧民党员队伍建设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成效和未来。因此,把农牧区最优秀的青年、有一技之长、退伍军人和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农牧民吸收到党内来,不仅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提供有力组织保障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员在群众心目中的威信和地位、增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和向心力。但是,当前农牧区发展党员不规范、乱发展,致使农牧民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党员队伍在群众心中威信不高,信服力不强,直接导致了许多优秀的、年青的、有一技之长的农牧民群众不愿入党,给组织发展工作带来了消极和不利的影响。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保证党员发展质量,优化党员队伍结构,规范党员发展程序,为农牧区优秀青年加入党组织扫清障碍和创造条件,现就我县加强发展农牧民党员工作,作出如下总结。

一、主要做法

(一)在工作机制上,始终坚持“三个严格”。一是严格制定党建目标责任书。各乡镇每年年初,把与县委组织部签订的《XX县党建目标责任书》作为全年党组织建设的发展蓝本,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符合全镇基层组织发展建设的《党建目标责任书》,并翻译成藏文后与各村党支部进行签订,同时,下发的党员发展规划,严格明确当年党员发展名额,从而确保农牧民党员发展工作做到有计划、有安排。二是严格入党审批程序。把好入党审批关,对不符合党员发展要求、突击入党的人员坚决不给予审批。以严格的审批制度,实现了确定对象民主化、培养教育经常化、发展结果公开化,确保党员发展工作规范有序。三是严格督查党员发展工作。各乡镇党委每年都对各村发展党员工作进行专项督查,及时纠正各村党支部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出现多发展、乱发展或不发展的现象。

(二)在质量把关上,严格落实“三项制度”。进一步明确发展农牧民入党程序和权限,全面推行发展党员“公示制、审查制、责任追究制”,确保在发展党员质量把关工作中实现规范化和制度化。对入党动机不纯、在群众中间威信不高、信服力不强的坚决不予审批。同时,应规范入党程序,避免入党成为“口头入党”,党员无入党各项资料和档案。

(三)抓党员队伍,提升党员形象,做到“三个改善”。并通过“三个改善”逐步改变群众对待党员队伍的不良观念,不断提升农牧民群众想入党、要求入党、积极入党的思想,从而破解发展农牧民党员难的问题。一是改善村党支部领导班子。通过村(居)两委换届工作,把群众心中有威信、有信服力的最佳人选选任为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实行“一肩挑”,让被选同志充分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同时,还将有文化,有一技之长和致富能力强的党员选任到村委会中,真正做到选好配强班子,确保组织发展工作得到有力保障。二是改善党员队伍整体素质,改变党员队伍形象。通过各种途径不断组织农牧民党员参加各种文化知识学习,参加劳动技能培训等,提升改善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组织农牧民党员参加学习培训要长期坚持,形成长效机制,避免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积极引导党员带动群众参与农牧民经济合作组织和到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劳动生产技能,帮助牧民群众脱贫致富,逐渐在牧民群众中树立新时期党员的良好新形象。三是抓源头,改善党员队伍结构。针对现今绝大多数农牧民党员年龄老化,文化程度较低的现象,乡镇党委应积极组织工作人员开展组织专项工作,以村党支部书记为主体,强抓入党源头工作。主要为认真抓好各项宣传工作,做好优秀农牧民群众和退伍返乡军人的思想工作,并组织其经常参加党组织学习和各项组织活动,增强对党的认识和理解,促使其从不愿入党到积极要求入党的思想转变,不断为党员队伍带来新鲜血液,从而有效改变我县现有的农牧民党员队伍结构。

二、启示

党员队伍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党在农牧区的执政地位和威信。能不能有效地、科学的抓好提升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事关我们党的事业建设好坏。为此,我们因从中得到几点启示。一是抓组织工作,应先从自身抓起。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抓党员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周而复始的工作,容易让抓党建工作人员滋生厌战情绪,产生党建工作大同小异和应付工作的思想,为此,我们应积极做好抓党建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和理论学习,促使其认识到党建工作无大小,才能从本质上转变其工作态度,做好本职工作。二是抓党员队伍建设,宜早不宜迟。能不能将农牧民群众发展为党员,是事关农牧区经济社会是否稳定的大事。当前,维稳工作任务重,虽面上平静,但暗流不息。我们应常有一颗居安思危的“心”,要以抓好、发展好农牧民党员为重点,把农牧民群众争取到党的身边来,才能有效确保农牧民党员队伍心向党、跟党走,才能真正保障社会局势稳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四、思考题

发展农牧民党员工作中,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但如何破冰前行,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一是,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如何能确保农牧民群众要求入党的动机不是为利所驱;二是如何有效改变当前农牧民党员队伍的文化结构;三是如何确保农牧民群众在入党后能积极发挥出自身应有的作用。

中共XX县委组织部 2012年5月2日

第15篇:农牧民安居工程实施方案

XX乡2012年农牧民安居工程实施方案

2012年,按照上级有关决策和部署,在资金整合渠道不变,补助标准不变的原则下,我乡将有71户群众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为切实抓好这项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继续改善农牧民群众的居住条件,实现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根据地委、行署以及县委、县府、县安居办的总体安排部署,按照包乡县级领导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指示精神,结合我乡实际,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实施安居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积极落实各项惠农政策,采取政府主导、民办公助的方式,分期、分批、有计划、有步骤的改善农牧民居住环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设会建设。

二、农牧民安居工程的实施内容及目标要求

根据县2012年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实施意见,结合我乡具体实际,2012年计划完成71户,其中:农房改造90户,改扩建7户,游牧民定居60户,扶贫搬迁4户(均为一般贫困户)。乡要在县委、县府的坚强领导和及县安居办的大力支持下,集中力量、重拳出击,为整体推进拿出模式、作

1 出样板、树立典型。

三、安居工程实施时间(2012年1月15日——2012年11月1日)

按照县安居办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我乡具体情况,计划实施安居工程建设的时间为:

(一)组织开展调查摸底、分类排序等前期工作(3月中旬完成)。

(二)以自然村为单位,初步完成建设规划、筹备建房材料等工作(4月初完成)。

(三)实施阶段

1.政策宣传和引导工作。以片区为单位组成四个工作组,深入农牧区做好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群众的政策解释、思想动员和引导工作,让群众真正理解和明白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是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爱,要充分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引导群众积极投入和参与安居工程建设(3月上旬完成)。

2.开工建设(3月25日全面启动)。对建设中出现的建材等相关问题,乡里不能解决的,由乡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专项工作办公室负责及时向上级有关单位汇报,征求解决办法。

3.总结验收(10月底进行自查,11月初上报工作总结)。组织开展自查工作,对未达标的及时整改,迎接地、县两级验收。

四、工作中要采取的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在包乡县级干部、县直单位的指导和关心支持下,我乡有信心、有决心做好安居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组织领导、协调和服务工作。在总结往年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充实了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明确了责任,调整后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各驻村工作工作队队长

各村“两委”班子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专项工作办公室,王磊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日常组织和协调工作。电话号码为:XXXXXXX 2.强化机制,明确责任。

将实施安居工程建设的村划分为四个片区,各片区责任人员全面负责该项工作的摸底调查、思想动员、政策宣传、协调服务、安全生产检查和蹲点等工作。同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把农牧民安居工程的任务落实到村、到户,将工作成绩与年度考核挂钩,实行工作责任追究制度。

3.因地制宜,合理规划。

结合各村、各户实际,充分利用材料,加强资源有效整合使用。并根据地势,能集中建房的集中建房,地理环境不

3 允许的分散建房,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4.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集中力量、争取各方面支持,将整村推进建设抓出成效,树立典型,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安居工程建设;继续抓好实施难度大、进度慢、未按时完成的地方病搬迁工作,指派专人进行蹲点指导全方面工作。

5.合理安排,有效组织

根据各村各户实际组织乡里木工、打墙工人、画师等开展工作,给予适当补助。瓦约村每户抽出一个劳力组成施工队,随时到有需要的建房户家中义务帮工。

6.加强资金管理。安居工程建设资金交由会计全权管理,实行“专户储存、专人管理、专款专用”的管理办法,确保资金安全。

五、工作要求

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牧区建设的突破口和重点工作,因此,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做到六个结合,即: (1)与“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目标和总体要求相结合;(2)与小城乡建设、小康示范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相结合;(3)将有计划组织农牧民劳务输出与农房改造相结合;(4)与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时代特色相结合。(5)与农牧民生产生活的使用、安全、舒适、彻底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

4 现象相结合;(6)与保护耕地、保护生态环境资源和适度集中的发展战略相结合。

XX乡人民政府

XX年XX月XX日

第16篇:百佳文明农牧民

百佳文明农牧民

——记棋盘井镇阿如其日嘎村牧民王继先先进事迹

王继先是棋盘井镇阿如其日嘎村牧民,家庭承包草牧场1000多亩,家中有5口人,两个子女都在上学。王继先有一位70多岁高龄的老母亲。2010年家庭纯收入为24万多元,人均纯收入4.8万多元,在全村排名前列,可谓是村致富带头人。

王继先有一个聪明贤惠的妻子,夫妇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将种植业的辛勤劳作态度和如今的畜牧业相结合,凭着先进的观念和敏锐的思想以及不畏辛苦的意志,他不断探索转变畜牧业经营方式,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王继先引进育肥羊技术,在技术引进初期,王继先因资金和技术不成熟等方面原因,并没有大规模养殖。但是,成功不完全在于数量多少,而在于他是否用心。与他同时引进育肥羊技术的牧民,有些因为饲养方式懒惰,出现饲养难题,以失败而告终。而王继先却耐心、详细、不怕苦、不怕累将为数不多的育肥羊,打理的膘肥体壮。使他大有信心,之后又陆续增加了育肥羊养殖数量,现在已逐步形成规模,使其发展成为他创收新途径,取得不菲的收入。

在发展畜牧业方面他始终坚持生态环境与畜牧经济的双赢思路,采用保护草原与发展畜牧业双结合的发展模式。为了合理利用草原,改善生态环境,他严格按照旗草畜平衡

和禁休牧的相关政策,逐步实现了草场自行恢复的良性机制。

近几年经过不断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建起砖瓦结构住房180平米砖房,一间360平米棚圈,一眼机井,两个青贮窖。同时他还不断努力精心照料自家的牲畜,使得牲畜头数不断增长,取得了总头数高达1000多头(只)的佳绩。由于加强了暖棚的取暖设备的构建,因此顺利的、毫无损失的度过了灾害季节。在从全村的总体水平来衡量,生活条件和水平都走在了全村的前列。

在生活和经济条件不断上升的同时,王继先夫妻也十分注重子女的教育问题,他说:“希望子女都认真学习,考上大学,现在一个已经上了大学,老二也上了高中,希望他们走出草原,成为有知识有文化、对国家有用的人。”当然,子女都不负重望,学业成绩非常优秀。他们除了对子女注重教育之外,非常注重对老人的赡养,一家人十分尊敬老人,年迈的老母亲常年与他们生活在一起,谈到老母亲,他说:“赡养老人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种种突出表现成为家喻户晓的典型牧户,值得周边牧民的学习。

王继先井井有条的经营着自己的生活,在全村树立了良好的模范带头形象。同时,他爱护集体,关心他人,乐于助人,村子里的牧民谁有困难都可以向他求助,他也时常主动热情的帮助别人,在他眼里,村子里的牧民就是自己的亲人。很多牧民因为家庭贫困,在供子女上学,看病就医等方面遇

到很大困难,王继先并没有置之不管,而是主动伸出了援手,帮助这些牧民渡过难关,很多牧民看在眼里,记在心中,所以他在全村牧民群众中有着良好的口碑。

与他的交谈中了解到,他准备加大牧业生产投入,购进与养殖相关的农机设备,并打算在机井周边开辟一块草地,继续种植青贮植物,补充饲草缺口,减少草料投入,看似简单的想法背后却蕴含着他的生活敏感性和主动性,他时刻为生活做着长足规划和打算,这种生活智慧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和效仿的。

第17篇:农牧民培训制度

农民工培训制度

培训教育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培训教育,提高农民工的安全生产思想,安全生产知识,安全生产技能和安全生产法制观念,是防止生产事故发生,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

一、目的

1、让农民工了解项目部概况、规章制度、组织结构,使其更快适应工作环境。

2、让农民工熟悉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及项目部对他的期望。

3、让农民工了解与工作相关的应具备的行业基本素质,培训农民工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提供寻求帮助的方法。

二、培训程序

对于新进人员的培训,按工作环境与程序分为三阶段:

1、项目部统一培训。

2、部门的专业培训。

3、岗位传帮带培训

三、培训课程体系

(一)项目部培训

1、项目部概况,了解项目部各部门的业务范围和工作项目。

2、介绍项目部主要管理制度。

3、介绍职能岗位特征。

4、介绍相关行业规范、标准以及安全知识。

第18篇: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失地问题

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失地问题 [摘要]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城市建设和改造拆迁问题已经成为了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的不稳定因素。因此,我们对关于现行农用地征用制度存在的缺陷和底层被拆迁者的维权模式两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简单的梳理。

[关键词]城市拆迁失地农民

城市化是人类从落后走向文明不可抗拒的铁律,在发展过程中也积存下许多不稳定的社会因素,城市建设和改造而产生的房屋拆迁矛盾已成为我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的最不稳定因素之一。仔细品味以往有关拆迁研究的文章,学者们普遍持一种“结构”解释的立场,即城市拆迁的利益冲突是由于现有制度、法规或政策不完善导致的。从整体上来看,这类的研究往往政策性较浓,用的是从上而下的角度来看问题。另外一些学者则是从底层社会,被拆迁者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从被拆迁者的群体特征出发来分析问题,被拆迁者用“民间的智慧”对强势群体所施加的压力给予回应,把被动局面转变成为主动用自己的形式来予以反抗和斗争。在这里,我们对关于现行农用地征用制度存在的缺陷和底层被拆迁者的维权模式两方面相关研究进行简单的梳理。

一、现行农用地征用制度存在的缺陷及其引发的问题

现行的农用地征用制度存在许多不完善的方面,学者们从土地制度角度进行思考,指出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土地制度所有权主体的错位、土地的归属权不明确、土地使用规则不确定。在这一问题上,马良灿从土地制度分析农民维权运动,国家与农民三个方面对我国学者关于土地征用问题进行了系统考察。特别指出了在众多学者谈论中,忽视了土地征用过程中的“程序”正义原则和土地补偿中的“差别正义”原则[1]。而李世平、江美丽、孙寒冰对失地农民的收入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国农民权利贫困的角度来来探讨征地补偿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来解释农民贫困原因[2] 。

同时也有学者对政府征地这一过程进行分析解读,指出了征地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及实质。如周飞舟指出在土地征用和开发过程中,地方政府主要通过财政和金融手段积聚资金,“圈地”只是“圈钱”的手段而已。因此,土地征用和转让成为了地方政府新的谋财之道[3] 。

孙剑平把失去土地后的边缘农民根据社会基础不同划分为边缘农民A和边缘农民B,前者即农民身份兼工人或商人或食利者双重特征,被征用土地后所得

的津贴补助成为他们更好的利用资源。后者则是农民兼无业游民,土地被征用之后他们依照原来的生活方式,没有计划的花完这笔补偿金之后陷入了绝对贫困。”笔者认为这样化分过于简单,由于不同地域农村的社会流动性和异质性存在差别,对于边缘农民的划分应有更系统的划分方式[4] 。

很多学者都在文章中分析地方政府、开发商和被征地者三者间的关系。李怀就是从现行的征地制度的缺陷和征地博弈过程中的地位不平等两方面写博弈过程根源,地方政府身兼博弈规则制定者和利益追求者双重角色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进行寻租活动[5] 。

二、底层被拆迁者的反抗形式和维权模式

关于农民的反抗形式主要是从集体行动角度来研究,也有学者从正式与非正式反抗形式来划分,以此来揭示农民反抗维权的形式,这些研究大部分是采取从下向上的研究视角,立足于农民的立场和角度来进行研究。西方研究社会运动的范式是在有组织的精英场域与无组织的底层场域之间的对立为视角进行研究的,国内学者则是中国当下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情况下分析作为一个理性人并处于弱势群体面对强势采取的积极的反抗形式,解释农民的行动逻辑。

因征地而产生的矛盾是引发农民集体维权行动的主要原因,这种维权模式主要有三种,即“日常反抗”、“依法抗争”和“以法抗争”。美国著名农民研究专家詹姆斯·C·斯科特在《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一书中所指出的“贫困本身并不是农民反叛的原因,农业商业化和官僚国家的发展所催生的租佃和税收制度,侵犯了农民生存的伦理道德和社会公正感,迫使农民铤而走险,奋起反抗。”斯科特指出,农民反抗强权的方式不是大规模的叛乱和革命,而更多的是采用一些平淡无奇的日常武器:偷懒、装糊涂、开小差、假装顺从、诽谤、纵火和暗中破坏等。这种反抗不需要协调,它们利用心照不宣的理解和非正式的网络,通常表现为一种个体的自助形式,它们避免直接地、象征性地与权威对抗[6]。

对此,国内学者罗英豪对此逻辑表示认同,认为反抗压迫、追求社会公正和尽可能实现利益最大化是农民社会反抗逻辑的真谛。在此逻辑下,农民更多的使用具有隐蔽性和伪装性的“日常形式”的“非正式反抗”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而这些“日常形式”的“非正式反抗”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农民带来现实利益的同时,也往往容易形成一定的政治风险。这一点对转型期的中国有一定的启示[7]。

周艳的文章具有代表性,把农民利益两种方式手段,即正规的体制内利益表达手段和途径(如上访)和非正规的体制外利益表达手段(如集体对抗)兼顾来描述分析,最后提出要健全失地农民的利益表达机制,最终达到社会最优状态

[8]。应星以草根行动者为研究对象,认为草根行动者是有着自身独特行动目标和逻辑的行动者,拓展了对“依法抗争”概念的理解,并批判了国内目前流行的农民群体利益表达已进入“以法抗争”新阶段的观点[9]。

失地农民的日常反抗形式和维权方式,身处弱者的位置采用“韧武器”的长期反抗形式。折晓页在文章中解释了被征地农民“交换”的缘起和期内在的意义,在乡村社区的互惠伦理,以及农民的生存的保障道义[摘要]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城市建设和改造拆迁问题已经成为了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的不稳定因素。因此,我们对关于现行农用地征用制度存在的缺陷和底层被拆迁者的维权模式两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简单的梳理。

[关键词]城市拆迁失地农民

城市化是人类从落后走向文明不可抗拒的铁律,在发展过程中也积存下许多不稳定的社会因素,城市建设和改造而产生的房屋拆迁矛盾已成为我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的最不稳定因素之一。仔细品味以往有关拆迁研究的文章,学者们普遍持一种“结构”解释的立场,即城市拆迁的利益冲突是由于现有制度、法规或政策不完善导致的。从整体上来看,这类的研究往往政策性较浓,用的是从上而下的角度来看问题。另外一些学者则是从底层社会,被拆迁者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从被拆迁者的群体特征出发来分析问题,被拆迁者用“民间的智慧”对强势群体所施加的压力给予回应,把被动局面转变成为主动用自己的形式来予以反抗和斗争。在这里,我们对关于现行农用地征用制度存在的缺陷和底层被拆迁者的维权模式两方面相关研究进行简单的梳理。

一、现行农用地征用制度存在的缺陷及其引发的问题

现行的农用地征用制度存在许多不完善的方面,学者们从土地制度角度进行思考,指出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土地制度所有权主体的错位、土地的归属权不明确、土地使用规则不确定。在这一问题上,马良灿从土地制度分析农民维权运动,国家与农民三个方面对我国学者关于土地征用问题进行了系统考察。特别指出了在众多学者谈论中,忽视了土地征用过程中的“程序”正义原则和土地补偿中的“差别正义”原则[1]。而李世平、江美丽、孙寒冰对失地农民的收入进行对比分析,

从中国农民权利贫困的角度来来探讨征地补偿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来解释农民贫困原因[2] 。

同时也有学者对政府征地这一过程进行分析解读,指出了征地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及实质。如周飞舟指出在土地征用和开发过程中,地方政府主要通过财政和金融手段积聚资金,“圈地”只是“圈钱”的手段而已。因此,土地征用和转让成为了地方政府新的谋财之道[3] 。

孙剑平把失去土地后的边缘农民根据社会基础不同划分为边缘农民A和边缘农民B,前者即农民身份兼工人或商人或食利者双重特征,被征用土地后所得的津贴补助成为他们更好的利用资源。后者则是农民兼无业游民,土地被征用之后他们依照原来的生活方式,没有计划的花完这笔补偿金之后陷入了绝对贫困。”笔者认为这样化分过于简单,由于不同地域农村的社会流动性和异质性存在差别,对于边缘农民的划分应有更系统的划分方式[4] 。

很多学者都在文章中分析地方政府、开发商和被征地者三者间的关系。李怀就是从现行的征地制度的缺陷和征地博弈过程中的地位不平等两方面写博弈过程根源,地方政府身兼博弈规则制定者和利益追求者双重角色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进行寻租活动[5] 。

二、底层被拆迁者的反抗形式和维权模式

关于农民的反抗形式主要是从集体行动角度来研究,也有学者从正式与非正式反抗形式来划分,以此来揭示农民反抗维权的形式,这些研究大部分是采取从下向上的研究视角,立足于农民的立场和角度来进行研究。西方研究社会运动的范式是在有组织的精英场域与无组织的底层场域之间的对立为视角进行研究的,国内学者则是中国当下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情况下分析作为一个理性人并处于弱势群体面对强势采取的积极的反抗形式,解释农民的行动逻辑。

因征地而产生的矛盾是引发农民集体维权行动的主要原因,这种维权模式主要有三种,即“日常反抗”、“依法抗争”和“以法抗争”。美国著名农民研究专家詹姆斯·C·斯科特在《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一书中所指出的“贫困本身并不是农民反叛的原因,农业商业化和官僚国家的发展所催生的租佃和税收制度,侵犯了农民生存的伦理道德和社会公正感,迫使农民铤而走险,奋起反抗。”斯科特指出,农民反抗强权的方式不是大规模的叛乱和革命,而更多的是采用一些平淡无奇的日常武器:偷懒、装糊涂、开小差、假装顺从、诽谤、纵火和暗中破坏等。这种反抗不需要协调,它们利用心照不宣的理解和非

正式的网络,通常表现为一种个体的自助形式,它们避免直接地、象征性地与权威对抗[6]。

对此,国内学者罗英豪对此逻辑表示认同,认为反抗压迫、追求社会公正和尽可能实现利益最大化是农民社会反抗逻辑的真谛。在此逻辑下,农民更多的使用具有隐蔽性和伪装性的“日常形式”的“非正式反抗”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而这些“日常形式”的“非正式反抗”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农民带来现实利益的同时,也往往容易形成一定的政治风险。这一点对转型期的中国有一定的启示[7]。

周艳的文章具有代表性,把农民利益两种方式手段,即正规的体制内利益表达手段和途径(如上访)和非正规的体制外利益表达手段(如集体对抗)兼顾来描述分析,最后提出要健全失地农民的利益表达机制,最终达到社会最优状态

[8]。应星以草根行动者为研究对象,认为草根行动者是有着自身独特行动目标和逻辑的行动者,拓展了对“依法抗争”概念的理解,并批判了国内目前流行的农民群体利益表达已进入“以法抗争”新阶段的观点[9]。

失地农民的日常反抗形式和维权方式,身处弱者的位置采用“韧武器”的长期反抗形式。折晓页在文章中解释了被征地农民“交换”的缘起和期内在的意义,在乡村社区的互惠伦理,以及农民的生存的保障道义

第19篇:失海失地妇女调研

河西新城建设中失地妇女就业问题思考和对策

南京市建邺区兴隆街道妇联 夏玉玲

2010-06-1

3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河西新城的开发和建设,大量的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大批妇女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形成了比较庞大的妇女失业队伍,妇女就业、再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解决再就业问题,是失地妇女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各级组织和政府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居乐业是人们生活的第一需求。做好失地妇女的就业工作,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部门应予高度的关注和重视。

一、河西新城征地拆迁失地妇女就业现状及其主要原因

河西拆迁、新城建设过程,是妇女失地后一切生活重新调整的过程,也是他们思想观念、生活观念发生重大变化的过程。由于种种原因,失地妇女的就业问题很难一步到位。2001年的奥体中心建设以及以后的新城区建设,河西大面积征地拆迁,仅兴隆地区5个行政村被征集体土地就近万亩,失地农民达2万多人,其中妇女近5000人。据调查统计,失去土地后,40%的妇女就业和社会保障无着落,60%的妇女生活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就业难成为失地妇女非常突出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受到外来务工人员竞岗的冲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南京有几百万外来务工人员,他们以“肯吃苦、低报酬、低待遇、好管理”的优势与当地农民竞争就业岗位。如兴隆地区河北村大小企业共有100多家,吸纳了40岁左右的外来民工近5000多人,而进企业务工的当地农民却只占很小的比例,当地失地妇女则少之又少。二是思想观念转变不及时。不少失地妇女自主性差,依赖性强,竞争意识薄弱,怕风险,缺乏闯劲,习惯于等待政府为他们介绍岗位、安排工作;爱“面子”,怕吃苦,对一些工资、待遇低的工作和脏活累活不愿干;对投资大、有风险的创业工作不敢干。三是文化水平低,大多没有技能特长。在急需解决就业问题的失地妇女中,学历大多集中在高中、职高层面上,初中毕业也占相当比例,而且没有经过专门培训,无一定的技能、特长,很难在激烈的、有一定要求的就业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和企业由劳动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失地妇女就业压力将越来越大。

二、河西新城征地拆迁失地妇女就业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

失去土地的农民,由于种种原因,再就业十分困难,而能进入低保的农民仅占总人口的3%。据调查发现,失地农民在搬进楼房后,收入减少了60%以上,日常开支增加20%以上,如遇到重病则致贫致穷,生活拮据。近年来,因失地致贫而上访事件剧增,仅2007年,兴隆街道接待来访困难群众245人,其中妇女147人,这不仅增加了工作量,干扰了正常的工作秩序,也给社会稳定带来了负面影响。

1、就业机会不均等引发的矛盾。农民,特别是妇女,在失去了集就业、养老、最低生活保障为一体的土地后,不能与城里人一样获得就业机会,还要为再就业和改变生活方式而付出大量的成本,使得不少失地妇女产生了不满情绪和逆反心理,对政府的不信任度和不满意度在增加,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2、因失地致贫而引发的矛盾。在河西新城刚开始开发时期,不少妇女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主动带头拆迁,但由于当时的补偿标准较低,不少家庭买了房子后就所剩无几,由于缺乏必要的就业竞争能力,失去土地后就失业,生活困难,于是她们认为是政府的拆迁导致了自己的贫困,进而不断上访,要求政府补偿她们,这不仅影响了政府正常的工作,也影响了社会稳定。

3、由于历史及传统观念的影响,造成了男女在就业方面的不平等,使得失地妇女在就业上屡屡遭遇挫折,生活状况大不如前,处于一种弱势地位,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失衡,进而迁怒于政府。

4、随着近几年房价的快速增长,政府征地拆迁成本在增加,拆迁政策也随着市场的变化进行了适当的调整,这种征地拆迁不同时段政策的不一致,也导致了部分妇女心理上的不平衡,进而采取一些过激行为,影响社会的稳定。

三、对解决河西新城征地拆迁失地妇女就业问题的思考

农民(包括妇女)有秩序地从农村走向城市,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趋势,也是加速实现“两个率先”的必然要求。农民(包括妇女)离开土地,他们(她们)有理由要求和城里人一样获得工作机会和社会保障来支持未来的生活。

1、充分认识失地妇女就业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妇女科学、合理地离开土地,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不仅符合政府的愿望,也符合多数妇女的要求。城市化不是造就大批妇女失地失业,而是应更有利于她们富裕;不是扩大社会不公,而是应更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失地妇女就业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积极创造就业机会,加强就业指导,让更多的失地妇女和城里人一样,走上就业岗位,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2、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根据失地妇女的需求、承受能力和目前条件,按分类分层保障原则,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要在完善农村养老保险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尽快把失地妇女的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基本社保项目建立起来,保证失地妇女在工资福利、社会保险、劳动权益、劳动安全等方面享受与城镇职工同等待遇,并在逐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使被征地妇女养老保障制度逐步并入城乡一体化的轨道。

3、积极支持鼓励被征地妇女自主择业、自主创业。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加强对失地年女创业工作的领导和鼓励,优化政策环境,将开展“双学双比”、“巾帼”建功工作与促进失地妇女再就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开展以“充分发挥百所妇女学校的作用,开展千名女能手创业大比武,做好万名女农民素质培训工作”为主要内容的创业活动,为广大失地妇女同胞就业提供支持和帮助。

4、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失地妇女就业竞争能力。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把劳动保障、农业、水利、科技、建设、社会团体等有关部门和行业现有的培训基地确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构,落实培训职责和任务,形成工作合力。定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被征地妇女的就业竞争能力。

5、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建设,加强街道、村劳动保障管理,做好失地妇女转移就业工作。街道的就业服务重在及时、准确地提供岗位供求信息,降低失地妇女就业成本。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多渠道收集企业用工信息,按期举办劳动力就业洽谈会,促使失地妇女有秩序地向

二、三产业转移。

四、对解决河西新城征地拆迁失地妇女就业问题的建议

1、加强对失地妇女就业、择业观教育,提高再就业的积级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业、择业观教育内容要贴近实际、逐步深入。要开展理想、信念、观念更新教育,帮助她们认清当前就业现状和形势,帮助她们消除对再就业的恐惧、担忧、消极等不正常心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创业观。在就业教育对象上要有分类有突破。在教育方式上,要选择广泛教育、直面教育等多形式的结合。如在实践中开展的“一帮一”结对子、“与创业者座谈”等教育形式,往往能引起失地失地妇女的共鸣,收效较好,受到欢迎。同时,要积极营造关心失地妇女再就业氛围,引导全社会来帮助她们解决实际困难。部分难就业群体及弱势群体,在短期内难以提高就业能力,难以找到合适工作,就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给予更多的关爱、援助,帮助她们度过暂时的难关。

2、加大对失地妇女技术、技能的培训力度,提高她们就业的稳定性。失地妇女第一次就业,定位较准确的,就业状态相对稳定。通过技术、技能培训,加强职业新起点的入门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就业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业热情。

3、强化就业的信息网络,壮大就业工作者服务队伍。就业信息网络在收集发布用工、培训信息及再就业人员统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要进一步加强网络信息建设。就业工作者服务队伍在实施再就业工作中能很好地发挥管理、引导、示范等作用,因此,在实践中,要注意把再就业、创业的典型吸收到服务队伍中来。

4、建立“征用”和“安置”并举机制,尽量缩短就业时间差。从土地被征用至找到工作,这里有一个时间差的问题,如果这个时间差过长就会损害被征失地妇女的切身利益。因此,我们要建立市场化的征地安置机制,在安置征地劳动力中确立“经济补偿、社会保障、就业服务”的三位一体新模式,实现征地和劳动力“安置”的同步进行。主要是通过创办劳动管理中心,进行技能培训和介绍就业服务,逐步实现农村劳动力市场化,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吸纳被征失地妇女的良好局面,使她们在土地被征用后,就会有多个就业的选择机会,缩短等待时间。

5、制定政策调控体系,创造被征失地妇女的就业环境。要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积极鼓励征地用地企业适当优先安排一定比例的征地失地妇女。对达不到规定比例的,企业应向主管部门缴纳缺额人员的安置补偿金。同时,对被征失地妇女劳动力,要及时发放《就业证》和《再就业优惠证》,让她们尽早进入城市就业市场,与城市再就业青年享受同等待遇。政府部门还要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当地企业招收农村劳动力。通过这一系列政策的制定,切实为她们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缓解失地妇女就业难的问题。

6、大力发展服务业,广辟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渠道,增加妇女就业机会。农村城市化为村级服务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因此,农村要及时抓住这一机遇,发挥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服务业、兴办市场,创办经济实体,投建商贸大楼、标准厂房、停车场、加油站等,增

加村级集体收入,还可通过为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提供生产经营上的专业服务和社区的配套服务,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三产服务项目。村级服务业的发展既促进了集体经济的壮大,也为失地妇女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因此,政府要给予相应优惠政策,大力扶持村集体创办三产服务项目。相信通过各级政府的努力,河西新城失地妇女就业问题将得到明显的改善。

第20篇:郊区居民失地现状调研报告

按照街道党委、办事处的要求,深入到我帮包的XX居,针对郊区居民失地现状,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活动,宣讲党的惠民政策,实实在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在深入调研过程中,为切实掌握第一手详实、鲜活调研资料,一是及时召开座谈会,在召开座谈会中,注重邀请基层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参加;二是深入农户进行走访,在调研期间,走访了部分贫困户或困难党员,深入了解居两委工作制度建设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了解党员干部勤政廉政作风建设和思想观念中还有哪些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如何依托地理优势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发展集体经济。听取意见、建议,了解情况。

一、XX居概况

XX居位于XX街道西部,XX西路北,西邻XX铁路,东依长途汽车站,依靠XX商贸城,地理位置优越。居民XXX户,人口XXX人,X名村干部,居集体经济收入XX万元,居民人均收入XXXX元

二、失地居民目前面临的主要难题、心态及真实想法

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是新形势下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近郊农民失去土地,乡村向城市社会经济转化过程的必然选择。但是,农民失地后面临着诸多难题:一是择业难,尤其是失地的中老年农民就业更难。从目前情况看:首先,失地居民就业的机会很小,许多失地居民最需要解决的是稳定的收入来源。其次,由于受文化程度和年龄的影响,完全靠自谋出路。第三,对相当部分的失地居民进行再就业技能的培训已经不可能。二是老年人的生活逐步趋于困难,赡养也是个问题。过去大部分老年人靠种地来解决生活问题,目前地已占完,没有来钱路,只能靠有限的土地补偿费来维持生活。另外,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土地大多是老人所占有,耕地曾经是维系子女的纽带,失去土地后老人的赡养问题难解决。三是生活上的不习惯,对于农民家庭来讲,没了土地就是失去了家庭院落,住进了高楼,卖粮的变成了买粮的;部分居民失去了靠由房屋出租为经济收入来源等。

调查发现:居民最担忧的问题。一是部分年纪较大的居民因为子女经济收入不稳定,普遍对自己的养老问题担忧。二是土地被征用,由农民变为无业居民,找不到工作,对今后的生活十分担忧。三是年龄稍大一些的农民认为,自己过去是靠卖粮维持生计,当今是买粮度日,手中无粮心发慌。

三、解决居民生活出路问题的做法:

居民的生活出路问题是XX居两委班子所关注和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近年来,XX居就如何解决居民出路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作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引导居民围绕杏花村、嘉誉干杂海货两大市场搞好服务,发展三产。扶持居民发展家庭经营,进行个体运输、商饮、服务业的开发。

四、几点建议

1.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从目前来看,除了五保户解决了社会保障外,其他的居民还要逐步享受国家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调查中发现一部分居民家庭是靠征地款来维持生计、\"坐吃山空\"。如果没有其他经济来源,过不了几年一旦征地款\"吃\"完了,生活就没有着落。今后除了给付补偿金外,还要对那些原来以土地为生的农民采取诸如以土地换取养老和医疗保障。采取将集体所得的租金部分作为为55岁以上的老人解决养老保险,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

2.加强对居民的就业培训、广开就业渠道、消除就业障碍、增加居民的就业机会。由于居民原从事比较简单的传统农业,对自身素质要求不高。但失地后从事的非农产业,与原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要求不能适应,造成就业难问题比较突出。以致部分居民无法找到工作。因此建议:一要加强对居青年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增强劳动力的市场竞争能力,增强就业能力。二要广开就业渠道。解决失地居民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三是壮大居级集体经济。借助伦达商贸城开发机遇,培植骨干企业,发展三产服务业,进一步加快居集体经济发展,既要充分发挥现有优势,又要突出工作重点,最大限度地挖掘各方面潜能,“面”上抓总量扩张,“点”上抓骨干膨胀,“线”上抓特色培植。群体规模必须加速扩张,宜工则工,宜商则商,不受规模、速度、范围的限制,真正形成争先恐后、万马奔腾的局面,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五、存在的问题

XXXX年XX月XX居在全市率先举起了城中村拆迁改造大旗,利用了2个月的时间,就顺利完成了XXX户、建筑面积约XX万平方米的居民房屋

拆迁任务,开创了全市城中村改造工作的“先河”。但是,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急需解决。

为保障居委集体经济发展空间,在拆迁时政府承诺给居每人XX平方经济发展用地至今还没有落实。

积极向街道、市分管领导汇报,及时解决落实居每人XX平方经济发展用地的面积、地理位置,争取早开工,早建设,早使用,立足区位优势发展好三产服务业,早日得到效益。

《失地农牧民工作汇报.doc》
失地农牧民工作汇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