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意见

2022-04-26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评课意见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赛课评课记载

1授课教师:喻可,授课内容:画风

评课意见:

唐素良:教师素质学生素质好容量大驾驭不够前段字词学得比较好,后段课文分析不太清晰。板书

张跃进:有点累,内容可以适当偏少

授课教师:肖旭,授课内容:争吵

评课意见:

唐素良:课堂程序环节安排流畅清晰,驾驭能力强,分组讨论的机会多。但有点流于形式, 张跃进:多巡视,多专注学生

授课教师:沈梦香,授课内容:要下雨了

评课意见:

唐素良:课堂设计好板书简单明了朗读辅导有特色。语速稍快

李世为:幻灯片制作好,引导得好。

张跃进:经过精心准备,教学模式好 运用现代化教学,沈梦香的读有特色

小结,知识的任用

授课教师:万灵芝,授课内容: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评课意见:

唐素良:特别扎实,阅读训练过硬,基本功扎实,能善于运用媒体教学。自问自答,没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句式训练不够,重点没突破。

李世为:字写得好,课件制作好,做了大量准备,学生训练好。

关键是为什么提出这个呼声?要抓住重点煽情要注重过渡。

刘怡书:

两点看法

1、语文课作为语文教学的新手来说,置之死地而后生,你们的课堂必须给自己一个固定的框架,框架不是很稳,听说读写新课程除了听说读写以外,形成语文素养,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加上思考议论和情感的升华,切忌把课文肢解,语文要注重文道统一。对语言文字的感情没有深入,原因是没有个性化的读。沈梦香的框架比较稳,肖老师的课思想比较先进,能够组织学生自己去朗读去思考去议论。

2、我们的课文文字最重要的就是读,要有效率比较高的阅读,感知内容,品味语言文字所含的思想感情。四篇课文通病,都没有读好。指导朗读方法,沈梦香老师的比较多,其他较少。每堂课都有侧重点。重在参与重在研究重在提高。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赛课评课记载2

授课老师:

李世为:作文课写发言稿——我是怎样学雷锋的。

喻勇智: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唐素良:鲁宾孙漂流记

虢利: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张跃进:精彩片段

评课老师:

李世为:

唐老师的课抓住了主要内容,要求,引导学生学生读、设计好板书简练教学抓住重点教态自然很不错

虢利老师的课重点抓得好课程准备充足新颖别致重点得到突破突破了难点达到了一课一得的作用笑容灿烂热情奔放

不成熟:思乡之梦完善板书“无私”去掉抓住主题: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喻勇智老师的课:辛苦教态优美声音洪亮

以课文为主,灯片喧宾夺主

张老师的课安排比较好一开始理解内容, 抓住优美语句和鲁滨孙的优秀品质进行分析问题提得精练学生读得比较多

喻俊:

1、总得感觉准备充分认真对待活动态度非常好

2、媒体运用

3、课堂常规,学生都能认真听课。

建议:

1、深钻教材教学目标明确,抓住重点难点。

2、上课教师应该有激情,教师可以范读

3、评价语要准确,要有层次

4、参与的学生不是很多。关注全体学生

5、注重细节,比如导入:选取精练的导入。备课要详案,时间的把握。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刘怡书:虢利老师的课,体现外国,异域风情的课。

两点看法,语文课大部分时间变成了思想品德课,从分析重点句段以后,全部成了伦理思想道德教育课。语文的灵魂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应当从语言文字中感受这种思想境界

学生读,境界没出来,默读读不出效果。用心去感悟

语文要读,要大声读出来。

语文课程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有敷衍的感觉,大部分人在听,极少数人都在说,听说读没到位。变成自己精神的主人,不是变成老师精神的奴隶。

我们一共听了九堂课,对前面四堂课我们已经做了点评,今天我们利用午自习时间对后面五堂课进行评课。评课目的是促提高 也不一定要站在某个高度来点评,有什么就说什么,不要顾虑 希望大家畅所欲言,

这次语文高效课堂赛课,我有几个比较深的感受

一个感受,我们双盆学校老师在工作上都很踏实肯干,在教学上不遗余力。

像我们的中老年教师,个个干劲十足,肯学肯钻,制作多媒体课件,使用媒体,用普通话教学,都像模像样,完全不输于别人。像李老师,像唐老师不但班级管理出色,而且课也上得有水平。李老师的作文指导课非常实在实用,学生也是训练有素。我相信各位听了李老师的课,肯定受益匪浅。唐老师的课 程序脉络十分清晰,课堂结构紧凑,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张老师工作上也是认认真真,一丝不苟,能做到使用普通话,使用多媒体,这都很难得。 原来我担心多媒体才安装好,多媒体的使用肯定还存在一定困难,要熟练操作,肯定得一段时日,现在看来担心是多余的,大家的工作都做得主动积极,都走到了前面。

第二个感受是,我们的年轻教师素质良好,基本功扎实,工作也踏实肯干,若假以时日,想必都能成为教学精英。像今天虢利老师的课,可以体现出教师自身的高素质,像喻勇智老师在课件的制作和课的设计上肯定是用了不少的心思的。

第三个感受是,就是我们的课堂教学还有待提高,要与高效课堂接轨,要真正做到出外参赛并取得较高的名次,还有待磨练。像我们的年轻教师,毕竟还缺乏经验,要多看多学,多听课,在业务方面多钻研,并学以致用,提高教学水平。

在这里我还想谈谈我个人的几点看法,供各位年轻老师参考。

1、课堂中的提问。课堂中的问题在课前要预设好,提问要具有启

发性,有一定层次与深度,要有思考的价值,切忌提一些可有可无的问题,和一些完全可以用“是、不是,有、没有”回答的问题。更不要频繁提问,冲淡主题。

2、教师语言要凝练,简洁,切忌过于琐碎,拖沓,除了一些必要

作强调的内容,尽量少重复,少讲现话。

3、教学过程中,少走过场,要抓住重点进行教学,尽力突破教学

难点。要多留时间给学生,课堂的主体应当是学生,要多留时间,让学生探究、思考,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过程。

4、板书要精、巧,好的板书,能凸显出教学重点,要能为教学服

务,并能带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5、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习惯良好,课堂纪律良好,

教学效益自然会提高。

推荐第2篇:评课意见

评课意见

《金孔雀轻轻跳》是一首具有西南少数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曲调清新优美,整首歌曲如同描绘了一幅秀丽的图画,给人留下美好的遐想与回味。应该说这首歌比较适合低年级学生演唱。这节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并且走进傣家风情,感受傣族优美的孔雀舞,让学生尝试着用动作表现音乐。庞老师先把精力放在了歌曲的学唱上,而学动作作为课堂的延伸和二度创作放到后面。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由静至动的课堂,较容易控制,这也是课堂的一般规律。庞老师的这堂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情景导入法:通过游傣寨(走进孔雀之乡)了解傣族风情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新课的趣味感、新奇感。庞老师多才多艺一首葫芦丝演奏的《金孔雀轻轻跳》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也很自然地引出了本课的学习内容。

2、循序教学法:通过模唱、节奏的训练后再来学唱就水到渠成了。学习歌曲时老师有感情的范唱一遍,带学生走进了傣寨,去认识了小仆冒、小仆少,用儿童视角,儿童化的语言解读了歌词所表达的意思,激发了学生学歌的兴趣。然后再听录音范唱,学生跟唱,教师指导唱来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在教唱完歌曲后,进行创创编孔雀舞(表现孔雀)庞老师结合欣赏舞蹈视屏来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在学习中庞老师也是分步学习来降低难度。,对个别有难度的动作做了分解后再来欣赏舞蹈学生的积极性就更高了。最后把整堂课推向高潮。 总的说这堂课构思新颖,教学环节之间,衔接自然,课堂教学流利顺畅。各环节过渡自然,使本堂课保持了整体性。作为一个音乐教师,音乐基本功是很重要的因素,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就谈不上一节成功的音乐课。本堂课不仅是是教师的弹,还是教师的唱;或者是教师的表演,都显示了一个音乐教师扎实的音乐素养。给学生做了准确的示范,提高整个课堂效率。

推荐第3篇:优质课评课意见

5月6日、7日我有幸作为评委参加了区初中语文优质课评选活动。两天,十二节课听下来,收获颇多。十二堂课,每位上课教师都倾注心血,精心准备。在文本的挖掘上、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在学生活动的安排上都下足了功夫,上出了精彩,上出了个性。具体说来,以下几点印象深刻:

一是课改意识较为强烈。参赛教师都能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自己的备课和教学,课堂上不仅注意体现语文的工具性,而且也注重语文的人文性。教学过程中能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展示自我、展现个性的空间。组织学生交流时,能充分尊重和肯定学生具有个性化的回答,能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些变化无疑给我们的语文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是注重文本解读,适度拓展。此次优质课的四片选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鹤群翔空》、《奇妙的克隆》都具有较强的人文色彩,有些课文内涵丰富,可开掘的资源很多。老师们都注意对文本进行充分解读和钻研,大多能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能组织学生多角度解读文本,并能结合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不仅使学生对文本有了初步的理解,还使学生的视野和课堂教学的空间得到了较好开拓。比如育才中学的刘杰老师,在《奇妙的克隆》教学中,对文本挖掘深入,教学设计环环相扣,过渡自然,充分体现了语文课堂的人文性和灵性。当学生还沉浸在科学带给人们的奇妙之时,老师巧妙借助“假如你也被克隆,你最不愿意看到的是什么?”,引发学生对“珍爱生命”这一话题的深入思考,让学生明白“热爱科学,更应珍爱生命”的道理。合理的拓展,延伸了语文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观引导和谐融为一体。

三是凸显对话意识,整合教学资源。这次评选都是借班上课,授课教师虽都是与陌生的学生进行交往,对学生不是特别了解,但他们大都能在课堂上沉着冷静地与学生进行充分的对话和交流。在与文本和作者的对话及师生之间的对话中,学生产生了思想碰撞的火花,张扬了个性。

四是重视了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十二堂课,无论是文言文教学还是现代文教学,老师们都运用不同的形式,引领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在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推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潜移默化的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比如,龙泉中学的孙琨老师和师专附中的李文彪老师在《鹤群翔空》的教学中,采取老师当主持人将学生的朗读串起来的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现代教学媒体运用合理,产生了一定的效果。每节课都精心设计了辅助教学课件,这些课件的使用为课堂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料,增大了课堂容量,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教学情境,为他们展现了一片视听新天地。

但细细回顾也有几点值得反思:

一是如何处理阅读教学中的文本“阅读”与学生“活动的关系。这次评选的课题都属于阅读教学。阅读教学中,在阅读的基础上,采用演讲、辩论、小组比赛甚至唱歌、演课本剧等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激活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可是,物极必反,评选课上这样一些现象却值得我们思考:一是学生刚读文本不久,教者便随意要求停下来,插入许多“出彩”环节,这些环节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二是学生所讨论的,不是学生阅读文本后自己发现的问题,而是教者预设好的问题;三是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没有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本,在文本中找答案,而是让学生凭想象回答。一句话,课堂气氛活跃,热闹非凡,讨论、竞赛、辩论、表演什么都有,就是缺少对课文的静心阅读。我认为自主阅读是合作、探究以及其它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否则,这些教学活动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二是处理好鼓励个性与准确评价的问题。授课中老师们都能做到不吝惜表扬,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及时提出鼓励与表扬,“好”、“很好”、“非常好”等溢美之词贯穿课堂始终。但细细想来,学生的有些回答是存在知识性错误甚至价值观的错误,老师有必要及时指出。试想,如果在我们的课堂上,如果只是一味无原则的表扬,却忽略了知识的准确性与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这样的课堂只能是失败的课堂。比如有的学生在谈论克隆人的问题时说,我们可以让克隆人去打仗,战争结束后就将他们再杀掉,这样的观念是多么可怕啊,难道我们不应该立即加以引导吗?

三是如何处理阅读教学中,读与说和写的关系。把读、写、听、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无可非议的,问题在于有些课根本不考虑阅读教学自身的任务完成了没有,就去追求所谓的“亮点”、“出彩”。试想,一堂没有安排预习的课,学生如果要解读文本,不读几遍能行吗?学生读一遍文本少则需要五六分钟,多则需要十多分钟,哪里还有多少时间去进行写作训练和口语训练?

四是如何进行有效的拓展。合理的拓展有利于挖掘课文的内涵,有利于三维目标的实现。但前提是“合理”。那种脱离了文本,为了拓展而拓展的做法,特别是生硬的把文本往时事热点上拉的做法值得商榷。比如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学中,授课老师不约而同的都联系到了不久前的“玉树地震”,不可谓不牵强。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我想经过每个老师的辛勤探索与实践,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会绽放异彩!

推荐第4篇:听课评课意见

听课评课意见

1.(1)利用思考题引课,让学生较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是为新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2)能利用多媒体及简单教具(如贺卡)化抽象教学为直观教学,突破了教学的一些难点;

(3)教学基本功较扎实,教学思路较清晰,逻辑思维较强,能利用例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课堂气氛较活跃(师生互动较频繁)教学效果较好;

(4)注意稍微放慢课堂教学节奏,培养学生做笔记的习惯,另注意克服语言的重复;

(5)建议:一道例题认真规范书写,其它例题可直接点拔思路以增加课堂容量。 2.(1)教学基本功较扎实,特别是教学逻辑思维能力较强;

(2)能利用例引发学生思考、讨论、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3)能大胆进行教学方式改革,课堂气氛虽不够活跃,但能适应新课程改革,改变教学方式,体现“三维目标”要求,促进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特别是能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上台讲课);

(4)多媒体的应用

(5)在改变板书传统模式方面,本节课较成功,但还应多鼓励更多学生参与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语言节奏把握及学生配合上加把劲,则会更加成功)

3.(1)能大胆尝试网络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分享成果,学会搜集资料,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2)能通过设置问题情景,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3)由于学生信息技术技能不熟练及设备故障缘故,导致本节课总体感觉课堂节奏把握不是很好,建议课前进行设备检查及提醒学生学会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学习,另应留充分时间让学生查找资料;

(4)教学设计思路较清晰。

4.(1)引课的两个例子很好,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与正文教学的衔接还应认真推敲;(过渡自然)

(2)教学方式较传统,基本上还是采用教师问学生答的师生对话方式,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且问题的深刻性值得挖掘,不要让学生一看课本就能答上来,要引发学生的思维,如可以用实例来让学生辨别发展阶段;

(3)本节课多媒体的使用作用不大有点代替板书的嫌疑;

(4)教学思路较清晰,但教学方式需改进,教学技能需进一步提高。 5.(1)教学思路清晰,教态自然;

(2)传统式教学模式,师生活动局限于教师问、学生答的层面,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3)建议:

①应多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思维、讨论、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②应让学生朗读这首诗,以获得亲自体验、感受;

③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多鼓励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总之,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要注意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

6.(1)能立足双基展开教学,知识点回顾较全面、详细,能利用练习加以复习巩固,从而夯实基础知识;

(2)建议: ①分析讲解题目时要注意思维的扩散,要注意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 问题加解决问题的能力;②要注意创设例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复习效率;③要注意与“高考”接轨,培养学生应试心态与应试能力;④注意归纳的“逻辑”性。 7.(1)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知识由浅入深:谆谆诱导,创设情景:引发学生思维, 促进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体现教师主导,学生 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分析例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好体现新课程的“三 维目标”;

(2)教学过程逻辑性较强,教学思路严谨,作为一名新教师来说教学基本功较扎实;

(3)建议:

①可以给学生更充分的时间讨论,适当控制教学节奏; ②创设的例可以增加一些难度,更好训练学生的思维;

③备课要考虑多种因素,上课要灵活(遇到例,可以让学生讨论)。

8. (1)引课能跟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发学生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2)能创设例情景,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促进师生互动,但应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动脑,训练基本技能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教学设计思路较清晰,教学目标能体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4)这是一节整合课,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实现师生互动,成果分享,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在这一点上老师还应加强;

9.(1)能利用网络优势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2)教学设计思路清晰,但实施呈现传统化,如能创设例情景,但没有引发同 学讨论思维,课堂氛围不够浓厚,教学效果不佳;

(3)应注意培养学生分析资料(问题)和总结归纳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10.(1)应教会学生如何容易处理数据,如何从数据中发现结论(规律);

(2)本节课实际上不需要利用网络教学,只需要引用多媒体课件就足矣;

(3)应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新教师的缺点),注意控制课堂节奏、语言节奏)

(4)课堂教学方式较传统,希望年轻教师要大胆探索、大胆改革。 11.(1)能通过创设例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能利用课件直观解决教学中的“难点”;

(3)能通过听、说、读、写训练学生学习外语的基本技能;

(4)教学思路较清晰,教学效果尚可,但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特别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5)能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推荐第5篇:《中华饮食文化》评课意见

《中华饮食文化》评课意见

林老师的这节课讲得太成功了,首先是食品的播放,使学生欣赏和了解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感受到了饮食文化中闪烁着的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力。其次是林老师设计了“三站”,即古代饮食展厅、现代饮食展厅、宴会厅,让学生初步了解了中国的饮食文化及中国的礼仪。再者,林老师的这节课教学环节紧凑,语言过度非常自然。最后一点是,课堂教学自始自终都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推荐第6篇:我的评课意见

我的评课意见

刘老师上的是《友谊》一课。上课前,刘平生老师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认真备课,钻研教材。

根据本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了解教材体系及各章节内在联系,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明确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内容,掌握重点、难点。认真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同时,刘老师在班级特意找一些学生了解他们交友的情况(障碍,方法),为本课的讲解做好铺垫,主动了解学生情况,可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刘老师在导入课程时,选择了歌曲>和诗歌《什么是朋友》,效果显著,歌谣诗歌简括凝练,琅琅上口,文意自然,听后后使人兴趣大增。将歌谣歌曲引入课堂,能使学生轻松愉快的接受知识,受到教育,引起思想的升华。认真选择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程序。

在教学过程中,请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证明:

1、朋友的重要性、作用;

2、交友的障碍,存在的问题;

3、交友的艺术、方法有哪些。目的明确,讲授正确,重点突出,语言清晰,板书工整,组织严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启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的后阶段,刘老师让同学们做练习册上的几道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并在下课前检查了同学们的练习完成,以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

总之,刘老师的这堂课上得很成功,学生的掌握情况也很好。

推荐第7篇:《卡罗纳》评课意见

《卡罗纳》评课意见

江厦小学陈锦家

《卡罗纳》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选自《爱的教育》。课文讲述的是小男孩卡罗纳遭遇失去母亲的巨大不幸,悲痛欲绝时,身边的人真诚、热情地安慰他,默默地关爱他。课文抓住卡罗纳失去母亲后第一天来上学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从他承受的巨大悲痛和身边人对他的无限关爱这两方面展开来写。文章语言生动,描写细腻,字里行间透露出卡罗那的那份伤、那份痛以及大家对他的爱,十分感人的一篇文章,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教学时,金老师从“关爱、勇气”这个点出发,紧紧围绕“卡罗那失去母亲的伤痛和他身边的人给予他默默的关爱”这一情感主线,通过“卡罗纳万分伤心与老师,同学和家长关心卡罗纳”的情景对比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此时身边人的关怀对痛失母亲的卡罗纳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此时的卡罗那除了需要安慰,更需要鼓励,给他面对困难的勇气,让他坚强。而此时此刻,孩子们感受到卡罗那的伤痛越深,才会更好感受到卡罗那需要的关爱越重要。在理解的卡罗纳伤心的句子时,金老师让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再抓住卡罗那的神情、动作„„深入课文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内心的悲痛。有的句子让孩子们抓住关键词联系生活实际,大胆现象,去体验卡罗那的悲痛欲绝。比如:“卡罗纳走进教室,突然放声大哭起来。他一定是想起了往日的情景。那时侯,母亲差不多每天都来接他;要考试了,母亲总是俯下身来向他千叮咛万嘱咐。”金老师抓住“千叮咛万嘱咐”让孩子们想像母亲还可能对他叮咛什么?嘱咐什么?孩子们各抒己见,畅谈着母亲在世时的美好情景,而现实却和回忆形成鲜明的对比,此时此刻,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卡罗纳的可怜,伴随悲伤的乐曲,孩子们反复品读,真正把孩子们带入了情境。此时金老师让孩子们想象自己就是痛失母亲的卡罗纳,大声表达出最想对母亲说的一句话,让孩子们感同身受,更深刻感受到卡罗纳的痛苦。当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在感受关爱的时候,孩子们没有前面部分入情,为了赶时间所以中间读的部分不太到位。另外,课件制作考虑不太周到。

推荐第8篇:英语听评课意见

英语学科听评课记录 风光小学

孙一

2006年12月14日

听评课记录

听课时间:2006年12月4日班级:三年三班 教者:王锐 学科:英语 课题:module 9 unit 1 课堂记实:

一、greeting

二、sing a song

三、watch tv review some words: sing dance swim jump far„„.

四、ask a question what can you do? students answer: i can dance/sing/swim„„

五、what are sam and daming going to do on sports day?

六、listen to the tape and underline“going to” i’m going to do long jump. sports day, high jump, run a race

七、listen, point and repeat read the sentences one by one and translate them.

八、make up some sentences with“i’m going to„„” one answer and together

九、teacher ask: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on sports day?

十、read the text four by four in different roles. 十

一、open exercise books: listen and match.. 十

二、today’s homework.:recite the text and review the words. 小结:

上课开始欢乐的歌曲伴奏,使学生在歌曲中快乐的说英语,在教学过程中,充满亲和力的语言教学,让学生们感到很轻松,没有紧张感,大面积的提问,使全体同学都有说英语的机会,作业的布置让学生课后仍能练习说英语,课上能自然的导入新知,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读写都得到训练,让学生从听入手,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目的的去听,课堂教学设计连贯,师生互动很好,教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新知引入自然顺畅,学生能很好地进入学习状态。篇2:英语听评课总结

英语听评课总结 2014年10月15日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我们教师提高教学成绩的主阵地,教师抓成绩的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抓住了课堂就抓住了一切。

近来,我们英语组进行了第一轮的听课互动,目的是以听课来促进教学,我感觉每位教师从备课、上课、到评课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首先说一下收获:

1、课前导入异彩纷呈。

在导入新课环节,每位教师都用不同的方法,有节奏欢快直观导入、有承上启下的复习导入、还有热闹的自由谈。这不仅烘托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师生情感,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能力,而且为新授内容做了铺垫。

2、部分教师能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创设各种情景,鼓励学生大胆讲英语。

3、扮演角色,进行会话,发挥学生的表演才能,在真实的情景中灵活的运用英语。

4、关注情感

部分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或面带微笑、或语言轻柔、或积极引导、或及时评价和鼓励,自始至终都要对学生的一言一行表现出极大地关注。我想这种情感上的交流和对学生大的肯定与鼓励远远超越了英语语言本身所带给学生的兴趣,也会让学生在比较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5、教师智慧

教师的课标意识要强,教学目标把握相对准确, 教学设计科学化多样化。教师能运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并采用任务型教学方式,通过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活动设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设计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年龄及认知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活动、使全英语活动多样化。

然而,在听评课中我们都认为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共勉。 1.课堂教学设计时重备教法,轻备学生,备学法。

2.课堂节奏出现头重脚轻的现象,复习检查费时过多重难点没时间落实扎实,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一节课给人的感觉是急匆匆的在跑。

3.课堂是部分学生的课堂,没有真正做到面向全体。

4.教师素质方面:个别教师的语音语调不规范,缺乏美感。教师表情过于紧张严肃,缺乏亲和力。教师缺乏激情,使课堂没有活力。 5.缺少板书设计

6.电子白板的使用增大了课堂容量的同时,致使部分学生难以跟上课堂节奏。

通过听评课,各位英语教师都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与长处,并互相讨论了下一步奋斗目标:

1.彻底改变教学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重点解决学生学的问题。 2.提高英语授课能力,在课堂上尽可能用英语来讲,给与指令等。 3.努力提高教师素质,上一堂有感情,充满激情与活力的课。 4.合理使用白板,不要被课件牵着鼻子走。

下面是听课时拍下来的部分照片: 篇3:2012年小学英语听课记录及评课

听课记录

听课人: 听课地点:

听课时间:第七周星期三

听课目的:了解小学的基本情况, 了解学习班主任工作的职责, 了解少先队活动情况,了解小学课堂和课后其他工作情况, 更好地学好专业知识,巩固专业思想。

推荐第9篇:认识周长教案评课意见

(一)关于引入环节

1.夏伟,裴荣霞,杨春玲,张艳芹,李恒福,张春霞:导入环节过长。

夏伟:可以把引入“一周”的内容并入新授第一步,把周长的概念并入新授第二步。 2.巩向娟:“你有什么好办法来保护花坛?”此种提问容易让学生思维发散,占用不该占用的课堂时间。

王伟朵:思考在此处德育是否合适?

(二)关于感知一周环节

1.王伟朵:在画规则图形的一周之前,先让学生说一说哪里是这些图形的一周。

2.巩向娟:画完规则图形周长,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此处可以展示部分同学的作品。张艳芹:教师要重点引导从起点开始又回到起点是一周的长度,不要出现重复的部分。 杨春玲:注意方法的引导,选择任意一点为起点,从起点回到起点,不要超过一周。 3.徐小燕:画出不规则图形的一周时,还可以通过实际事物,绕实物走一周或者出示一组类似操场比赛的小动画,两个同学其中一个绕操场跑一周,另一个没有绕操场跑一周的例子,也可以很好的展示周长的概念。

4.裴荣霞:拿走卡纸,留下一周的边线。在此处拿走卡纸是否合适?由起点再到起点没有参照,先不要拿走图片,小结“从起点再回到起点,叫做图形的一周”在学生归纳,教师课件展示之后进行。

王伟朵:最好先让学生说一说,你理解的一周是什么意思? 5.裴荣霞:“观察并思考不封闭图形的一周”表达有误,因为不封闭图形没有一周。

张春霞:去掉此环节,因为后面涉及到了这一点。 6.刘兰:说一说生活中物品的一周,学生要边指边说。

张艳芹:能对照实物边指边说更形象具体。

裴荣霞:此处要突出“面”。

(三)关于理解并测量周长环节

杨春玲:连续设问,总结周长概念时,应该指出是在同一平面内。 裴荣霞:此处连续设问处理的有些匆忙。

王伟朵:用幻灯片直观演示,让学生清晰地理解哪样的图形才有周长? 张春霞:随意在黑板上画一个不封闭图形,问有周长吗?也很直观。

(四)关于练习环节

杨春玲:练习第一题过于简单。

张春霞:可以去掉这个题。

推荐第10篇:三年级数学备课组评课意见

三年级数学备课组评课意见

吴智平:今天听了二年级两位老师执教的《整理与复习》公开课,平时公开课都是新授课类型,很少上整理复习课。怎样上好复习课、练习课呢?由此引发了我对复习课、练习课的思考。下面谈谈我个人的几点看法。

1、复习课必须针对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弱点,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标准把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分类、综合,这样才能搞清楚来龙去脉。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整理知识,形成各异、互助评价,开展争辨,复习中要允许学生质疑问难。这样有利于主体性的发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成功,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

2、练习题的层次安排要清楚,要能体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先安排基本练习,再安排综合练习,最后安排思考性较强的拓展题。复习中,从基础知识入手,紧扣基本训练,形成熟练的基本技能,同时,还适当加强变式训练、逆向思维训练和带有一定程度的综合训练。在练习中,努力通过变式、逆向和综合训练来强本固基,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复习效率。练习的形式要新颖多样,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对练习感兴趣。

3、另外,在今天两堂课的课堂教学中,解决实际问题应让学生集思广益(动物园有8只黑鸽子,24只白鸽子,每个窝里住4只,一共需要多少个窝?教师给予肯定的方法是:8+24=32,32÷4=8 ,而8÷4=2,24÷4=6,2+6=8 这种方法班上没有出现,老师可以引导:

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李利娥:本周三参加了二年级邹菊秀、吴文才两位老师执教的《整理与复习》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整理与复习》这一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回顾与反思所学知识,使之系统化,听后让我对复习课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下面就同课异构的两节课谈一些自己听课后的感受。

1、两位老师课前准备都比较充分,课堂整体结构的安排、环节的处理、练习的设置始终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过程清晰, 教态自然大方,不做作。

2、组织练习时,两位老师都关注到学生的学习方式,采用了学生有趣的练习形式,通过练习提升了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分析的能力。

3、最后一点我认为两位老师在讲评两步计算时要让学生把先算的部分画横线并在横线下面写好得数,再接着算就不容易出错,练习十四的第3题的第3小问“你能提出哪些不同的数学问题?”我觉得学生提好问题后要让学生进一步列式解答更完整。

“同课异构”展示活动,让我们领略到了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方法,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从而促使课堂优势互补,智慧共享,促进了我们教师专业成长。

赖良忠:今天下午,笔者有幸参加了二年级数学教研组组织的同课异构活动,听取了邹菊秀,吴文才两位老师的“整理与复习”一课。二位老师沉稳大方,精心的课前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觉得两位老师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去学习。

1、在进行课堂练习时,两位老师都能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即年龄小,比较喜欢直观的认识,让学生进行自由摆纸片,排顺序的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的能力。

2、两位老师在设计上比较合理,层层深入:先简单回顾本单元知识,然后进行一组数学计算,进而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在这些情境当中运用乘法知识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

3、课堂中,邹老师比较注重学生平时听课习惯的养成,学生举手发言,开火车口答,上台表达观点,都井然有序,对于个别学生的抢答,下位等“小动作”,老师都及时给予指正。使整个课堂始终保持高效率。

4、课堂中,两位老师都比较注重“亲和性”,课堂语言有趣,肢体语言丰富,体态语言自然,大方,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最后我讲一点个人的意见,我觉得两位老师在学生准备小组活动,都应该先将活动的要求说清楚,不能等学生开始拆信封,取出学具的时候才来说,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都已经转到学具上,老师的要求就根本无人听从了。

以上是我个人不成熟的意见,还请大家一起探讨、研究。

王小平:两位教师在课程安排上都能紧紧围绕本单元的内容展开,练习形式也呈现多样性,知识点贯通整个教学,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通过各种题型的练习得到反馈。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倍”和关系,难点是学生理解“倍”的实际应用,两堂课教师都对这一内容,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理解,不

仅让学生巩固更在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

第11篇:《时分的认识》评课意见

《时分的认识》评课意见

王老师:

总体来看,本节课基本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学生能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认识钟面及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并能正确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也充分体会一分钟。但是,老师还是比较着急,不少环节没有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而是老师替代。比如在观察钟面时,没有让学生观察说出钟面上的大格、小格,而是老师急于提出这两个概念。

刘老师:

本节课存在一个问题是老师没有充分利用课堂生成,学生产生很多有价值的资源,老师没有及时给与肯定或展开,而是一掠而过。有时学生回答不是教师预设的答案,教师都没有给予评价。

程校长:

首先这节课最大的问题就是设计理念有偏差,没有整体架构,这一节课设计得很散,把一节很简单的课设计的很复杂,教师人为的将内容分割,将知识点切得很碎。

第二是一节课没有让学生整体认识钟面,基础较差的学生在一开课就是糊涂的。

再是用自己班的学生上课,却对自己的学生缺乏了解,没有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去设计这节课,把所有的学生都看做是零起点,基础较好的学生缺乏兴趣,也浪费了课堂时间。

青年教师应该多思考,多尝试。 徐业华老师:

在上这节课之前,教师应该对学生做一个前测,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后在进行教学设计,而不是盲目的把学生全都估计成零起点。《时分的认识》一课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少学生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教师却没有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学生明明会了,却一直在手把手的教。

第二是本节课的第一个环节一定是要整体认识钟面,让学生弄明白钟面上的3根或4根指针哪根是时针、哪根是分针,排除秒针的干扰。

三是教师没有充分理解每一个环节设计的目的,学生出错时没有发现出错的根本原因,因此没能及时解答。教师应该给学生明确演示,为学生排除疑惑。

第12篇:《用比例解决问题》评课意见

《用比例解决问题》评课意见

3月20日,光明一小数学科组听了田若飞老师的《用比例解决问题》。这节课让我们受益非浅。下面谈谈我们的粗浅的看法:

一、联系生活,习旧引新: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去体会数学再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遵循这一理念,田老师设计了用学生熟悉的事情引入新知,也就是“通过操作分作业本”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合作探索,领悟解题方法: 1.感知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关键。

田老师先组织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解决问题,让学生对题中的数量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

2.接着让学生用学过的比例知识分析解答,出示例题,小组交流,并试着解决,让一部分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通过集体交流订正,让大家领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巩固应用,提升认识

1、练习设计,紧扣例题,形式多样,层层递进。

2、教师做到适时点拨,学生进一步掌握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是以数学活动贯穿始终的。整节课的数学活动都是以数学思考与合作交流穿插有序的进行,给我们的感受是朴实无华,稳重求实,大多数学生掌握了新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我们有一个疑惑:这种教学模式,如果中差生不会怎么办?这节课的课堂上优生练习机会较多。

《用比例解决问题》评课意见

3月20日,光明一小数学科组听了田若飞老师的《用比例解决问题》。这节课让我们受益非浅。下面谈谈我们粗浅的看法:

《用比例解决问题》这节课教学设计,田老师主要抓住比例解答应用题的特征进行教学。先进行复习,如何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为新课教学作好铺垫。

新知的教学采用了以旧知引路——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注意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整节课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教师做到适时点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及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根据老师的巧妙设问和富有启发性的引导,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较快掌握了新课的内容。

习题的设计,形式多样化,并注意习题的梯度、变型、变式的训练。

总之,这种“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我们有一个疑惑:这节课的课堂上优生练习机会较多,但这种教学模式,如果中差生不会怎么办?

光明一小

数学科组

2012年3月27日

第13篇:三、四年级英语评课意见

三、四年级英语老师对刘琛女、翁改贤两位老师 执教的六年级下册Unit4 Keeping Clean的评课意见

今天我们听了刘琛女老师和翁改贤老师讲授的六年级下册Unit4 Keeping Clean英语课的同课异构,认为这两节各有各的优点。这应该与这两位老师平时在工作中的认真学习、研究分不开的。以下是我们

三、四年级英语老师对刘琛女老师评课:

一、刘琛女老师这节课的亮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刘琛女老师开始先设计复习了以前学过的一些简单的反义词,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很自然地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并且为下面的教学环节作下铺垫。

2、刘老师把这个story分开六个对话,要求把新单词列出来,并指引学生利用这几个重点词把这个story背出来,让学生更容易学、容易记,学生课堂表现积极主动,老师达到了教师启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效果,将枯燥的短文朗读生活化、有趣化,听、说、读的训练很到位,课堂效果好,如:学习heavy 时叫两位学生站起来进行对比,在学习over there 时引出 here,引导学生直观识记单词。

3、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操练到位,教学活动丰富有特色,课堂教学环环相扣,学生的学习习惯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师生之间配合默契,营造了愉悦的学习氛围,并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进行教学。

二、刘琛女老师这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

这是六年级的课,口头练习太多,可以设计一些笔头练习让学生做,让学生巩固今天所学的知识点。

三、四年级英语老师对翁改贤老师评课:

一、翁改贤老师这节课的亮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翁改贤老师首先以chant导入,充分调动起学生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在最短的时间里,被激活。良好的开头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起着关键的作用。

2、翁改贤老师接着以故事的形式引入story,教学活动的设计丰富多彩,有效,训练方式多样,有全班活动、师生互动、小组活动、双人活动、个人活动等,如在教学story在活动中突破难点,在活动中发展能力。

3、教学目的明确,学习的形式多样,听、说、读、写齐全,教学环节清晰、紧凑,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掌声不断,学生学得既开心又充实。

二、翁改贤老师这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

翁改贤老师对多媒体教学不熟悉,在设计授课内容和设计练习的内容有点偏多,练习卷的图片比较模糊,提示不强。

第14篇:1评课意见及建议

评课意见及建议

语文学习是学生个体的行为。语文阅读也是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所产生的感受也是不尽相同的。老师们在教学时就非常注意尊重与呵护学生的独特感受。对于学生的回答,能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同等的位置上,引导学生把内心的感受说出来,回答得好教师给予肯定,对于学生回答过程中不太明确或不合理的,教师也能给予正确的导向与引导。

一、评课意见

王军秀老师对教材的取舍方面有勇有谋,他的课堂既显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同时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高效,尤其是让学生续写《安恩和奶牛》的结尾,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刘爱霞老师教态自然大方,语言清晰,表达能力强,语气语调富有激情。课堂上有梯度的引导学生诵读和品读文本,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实施教学时从内容到教法到学情,都显得清新、自然,尤其是学生读书很动情,饶有兴致地读,主动地探究问题,很好。

毛剑锋老师讲课有激情,善于带动学生,有个人魅力。结构严谨合理,过渡自然,全课给人一种浑然一体之感。重点突出,大多数问题设计简单易答巧妙,学生学起来轻松好懂。学生答题能力强,可以说这与老师平时的潜移默化分不开。他的语言流畅,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基本功深厚,容量虽大但节奏适宜。

吴丽娜老师教学内容适合学生的发展现状与要求,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准确的把握了教学重难点和考点,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遇到的学习困难。教学环节衔接流畅,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层次清楚,结构合理。教学中全体学生共同参与,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努力营造高效,和谐的课堂,整堂课情知交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

二、教学建议

1、课堂应是双边的活动过程。

对话,并不仅仅包括师生之间的对话,还包含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学生和作者之间的对话,而这堂课虽说有师生之间的交流,但还是有过多的提问,仿佛所有的答案都是老师“问”出来,而不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特别是那个结局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个答案完全是老师百般提示,最后还是老师自己讲出来的。

2、文本内容挖掘要深入。多从文本本身挖掘深层次的内涵,引导学生学会深入思考。

3、学生回答问题后要给予适当的指导。

提出一个问题,当然期待学生能向自己设计的方向去回答,但不管满意与否,都应给予适当的指导。

4、课堂结构安排要合理。

5、上课要有激情。

尤其是很感人的文章,如果老师都不能充满激情,又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呢?

6、在传统的语文考试中,总是把“知识点”作为考试训练的重点,但是,今天这样的观点已经过时了,我们的语文训练必须从“知识点”转到“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的训练上,这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也是今天语文考试的要点。课堂上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口头表达,让学生站起来说话,表达自己的思想,有时还应有的书面表达,这样的训练是针对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训练,是治“本”的做法,而不是我们通常的知识点训练,这是我们要深入领会的。

以上是我不成熟的看法和心得,教无定法,敬请指正,我想只有在课堂上吸取经验、总结,方能更上一层楼!

第15篇:《1120各数的认识》评课意见

《11-20各数的认识》评课意见

《11-20各数的认识》评课意见

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并且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并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读出11—20各数。

听了张丽媛的这节课,教师能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和知识的前后联系。整节课思路清晰,一开始通过数一数10以内的数来引入新课,再通过一幅散乱的图来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内需。教师能够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握课堂,给学生应有的机会。 分析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有得也有失。

1、充分利用书本资源感受生活中楚楚有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往往是他们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在教学中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在《11-20各数的认识》这一节内容中,课本上给我们提供了一幅有许多物品的画面,其中运蕴藏了许多教学问题。小棒、小立方体、小圆球,等等,都藏着许多的数字。学生发现这些数字不是只有书本上才能见到,生活中更是常见,从而体验到生活中也有数学。

2、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根据学情,11-20各数的的数数么个学生都能朗朗上口,因此在教学中淡化了数数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视了在数数的基础上解数的组成,从而掌握数的读法的教学。首先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体会10个一转化成1个十的过程,初步理解11的组成。通过小组合作,分解教学难点,使学生在操作和实践中逐步成型数的概念,明确数的读法,形成数感。

3、知识应用不广泛。学以致用是学生学习的根本,本节课的不足时教学时间的把握要改善。教具用的小棒太细条,用大一些的习惯会更好一些。本节课的不足是练习方式的陈旧,教师只设计简单的练习,例如填空、看图填数等,还是将知识停留在书本上。数学问题是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用11—20各数说一句话。通过学生进行有关数的表述,加深学生对数的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从而获得用数学的体验。

第16篇:评课

敬爱的教师们,现已将济南听课的有关内容整理了一下,发给同仁们,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济南之行”二三得

——省优质课观摩心得

为期四天的省优质课拉上了帷幕。回首这20节课,有很多收获,也有很多思考,现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加强古诗文的朗读和诵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应在教学中加强诗文的朗读和诵读,在朗读和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 ”此次参赛的20节课都很好地体现了对古诗文朗读和诵读的要求。除重视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诵读,读出古诗文的韵味、情感,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指导诵读的能力。本次在诵读指导方面比较突出的如11号选手指教的《念奴娇•赤壁之战》,她设置学生鉴赏自己喜欢的诗句这一环节,学生在诵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时,她指导学生注意重读“穿、拍、卷”三个字,同时还指导学生注意节奏与节奏之间要“拖拍”;指导诵读“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时,除两句之间要注意“拖拍”外,那个“画”字诵读要“声断,气不断”。由于方法点拨到位,课堂的感染力特别强,听课的老师都忍不住跃跃欲试。

二、重视诗文教学要“言文并重”

本次参赛篇目都是经典古诗文,要想“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进而达成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的目的,首先得读懂词句,疏通文意,在理解的基础上层层深入地鉴赏、品味。大多数的参赛老师都能做到读准字音,理解词句的意思,进而疏通全文或全诗的意思,无论是《赤壁赋》《阿房宫赋》这样篇幅较长的文章,还是像《登高》《锦瑟》这样的律诗也研读得很到位。如12号选手在指导学生鉴赏诗人的情感时,先引导他们理解“萧萧”“作客”“苦恨”等词的意思,由此学生较好地理解了作者的感情。所以说,只有先理解词句,疏通文意,才能把握感情,进而有感情地诵读,才能在诵读中受到美的熏陶。

三、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说明:“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当小组合作学习不但不能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反而大大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时,这种合作学习就是失败的。如2号选手在讲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简单梳理了诗歌的内容和感情之后,用大量的时间让小组合作朗诵诗歌,最后让全班九个小组一一展示他们的诵读结果,既不做点评,也不没有任何有效性的点拨和提升,直到下课,这样的小组合作的确值得我们思考。而第一名的选手整堂课一次小组合作学习也没出现,照样将课上得异彩纷呈。由此我认为,那些思考有难度,且具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才是最适合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研究的。

总之,深刻的体会还有很多,不能一一列举。

下面将举办本次省优质课的目的和专家的评课内容奉献给大家,希望能给大家今后的语文教学有所帮助。 [附]:

一、举办本次省优质课的目的:(发言人:厉复东)

1、深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提升全省语文教学水平。

2、为了展示近几年来山东省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成果。

3、丰富壮大高中语文骨干教师队伍。共同探讨,共同经历,共同成长,为教师骨干队伍增添新的活力。

4、探索古诗文教学的规律。

二、专家评课:(临沂大学副教授)

(一)优点:

1、以学生为本,逐一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自己理解语句、情感、意象,让学生展示,尊重学生的体验,只要学生的回答有理有据就肯定学生的不同看法,能让学生对自己和其他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

2、重视诵读。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体验。初读时,深入读时,回顾提高时,都有诵读的体现。通过增强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语感,在诵读中受到美的熏陶。抓住诵读就是抓住了古诗文教学的根本。

3、言文并重。既注意语言学习,又注意了文学鉴赏。 语言:注音、解释语义、特殊句式、重点语句理解 鉴赏:炼字、炼句、意象、情感等

4、重视教学预设或重视了对教学的整体设计。大部分教师课堂设计环节有层次,逐步推进,逻辑性强,对学生可能存在的疑问有思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5、重视积累。绝大多数参赛教师重视对古诗文的背诵。短篇的背过全文,长篇的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或教师选取的段落或语句。

(二)缺点:

1、知识教学落实不够。

语文常识,作家作品,艺术特点有的不敢涉及。如《诗经》的“六义”,重章叠句,诗歌的题目:选第一词语作题目,豪放词的特点,辛弃疾的用典等。

2、对文本的学习不扎实。

个别老师对某些文章没有弄清楚,有些教学环节在初读字词解释后接着就进入深入学习,缺乏中间一个过渡环节:对语句的理解。如《氓》《赤壁赋》《阿房宫赋》,应该拿出相当多的时间让学生疏通文意。关注注释,但有些注释只有表层意思,应让学生深入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把大体的意思表达出来即可。这20节课中,大多环节能够充分。一堂课要上好,必须上得实,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真正会了,才能进行下一个环节。 有些老师讲现代文,大量引用古诗词,学生思路跟上了吗?引到哪去了?不要认为优质课就搞些新花样,要扎扎实实地上,作为短诗应该逐句让学生说出来。如《赤壁赋》中最后一段关于“变与不变”的问题,“取与不取”的问题,如何能得出“旷达、人生短暂”的思想?《阿房宫赋》中写宫女可谓“多”矣还是“美”矣,从文本来看应是“多”而非“美”,第二个老师处理得好。

3、存在着新型驾空分析的倾向,把古诗文当白话文来讲,甚至比较严重。如九个组都上去展示那节课,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到了什么?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那节课,没有对典故的理解。

4、部分小组讨论有形式主义嫌疑,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认识不清楚。一般问题去讨论起作用?效率高吗?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的心智活动,有价值、有难度的才去讨论。

5、有些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一味地肯定,对于不准确甚至错误的看法不澄清、不否定。允许对有些开放性的问题进行多元化解读;有些问题是有绝对答案的,就应该弄清楚,如“萧萧”,拟声词,指叶落的声音,学生说是“繁多”的意思,因为这是个复合词,指众多的落叶落下的声音。再如师问“赋”有什么特点?生答“运用夸张和华丽词藻”。实际上“赋”的特点是诗歌与散文的结合,善用铺叙,也就是直接描绘,注重文采,用了拟人、拟物、夸张等手法。再如诵读方法的指导不明确;提问问题不明确,如《登高》,师问:“在杜甫的生活中有哪些可悲的事?”。

[再附]:

1、本次比赛选取的篇目:

《赤壁赋》《阿房宫赋》《蜀道难》《锦瑟》《登高》《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氓》

2、前六名的选手:

11号《念奴娇•赤壁怀古》 8号《锦瑟》 4号《赤壁赋》

5号《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9号《念奴娇•赤壁怀古》 13号《锦瑟》

马学兵(330796988) 2012-11-2 21:13:05 看来审题不够严谨,自己的感受呢?

研修孙玉杰(2522945038) 2012-11-2 22:19:07 省优质课板书简洁明了 15 乐 V悲 喜 旷达

四、板书简洁明了15 悲 喜 旷达

赤壁赋赤壁赋乐 V

第17篇:评课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必须在教学中改进教法、指导学法。老师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唠叨没完,学生自然就成了被动接受的机器;不是自己思维的知识,自然就得死记硬背了。所以要“授之以渔”,给学生自学的时间、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例子:就怕学生听不懂,讲一遍又一遍,就怕学生听漏了,讲一遍又一遍,真是难为你们了。老师们,大部分学生没有那么笨。可见,教法改变了,学法自然就改变。提到教法,全组老师都觉得集体备课很重要,它是获得好的教学方法的集散地。碰撞中能产生很多的好点子。另外,围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打造高效课堂,我们还讨论了很多话题:分层次教学、分层次留作业、教师要树立自己的威信等等。提到威信,想到了自己。举例略。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上)教案--我的祖国多辽阔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的海陆疆域,知道我国幅员辽阔,为祖国感到自豪。

2、学会看中国地图,知道图例、比例尺的含义。通过地图和生活实例初步了解我国的行政区划,知道省级行政单位在祖国版图上的大体位置。

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能力。教学准备:师:制作多媒体课件、中国政区图。

生:课前通过多种途径调查了解祖国有多大、按组准备中国政区图。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祖国有多大

一、创设情境,导入学习课件出示:欣赏祖国风光图片

看祖国的地图,祖国有多大?它像什么?这节课,我们来感受一下,祖国到底有多大。

二、计算比较,感受祖国疆域的辽阔 活动一:“徒步旅行”,感受祖国边界线的漫长。

1、做“徒步旅行”的游戏,出发前,先来看看要走的“路线”。(学会看图例,认识国界和海岸线。)

2、开始旅行吧!从哪里出发?(了解家乡浙江在我国的哪边,复习地图方位。

3、在“徒步旅行”的过程中,初步感知祖国的行政区划,并结合地图,了解祖国的四至点(祖国的最南边、最西边、最北边、最东边分别在哪)。

4、计算:沿祖国大陆的边界走完一圈,至少要花多少时间? 通过这样的计算,最直接的感受是什么? 活动

二、调查比较,体会面积之广

1、结合海南地图,比较本地与海南的面积。

2、结合中国地图,比较海南与中国的面积。

3、结合世界地图,比较中国与其他国家的面积。

三、比较之后,你有什么发现?想说点什么?

(一)了解行政区划,进一步感受祖国的辽阔。

1、读读书中的小资料,了解行政区划。

2、结合地图,了解首都、省级行政中心、一般城市等图例。

(二)模拟旅游,充分感受祖国幅员辽阔。

1、说说自己小组准备去哪旅游。

2、小组交流旅游前了解的情况。

3、汇报交流:(1)路程。(尝试根据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通过路途遥远感受祖国的辽阔。)(2)温差。(通过南北温差感受祖国的辽阔。) (3)时差。(通过东西时差感受祖国的辽阔。)

四、总结升华

1、欣赏音乐《祖国有多大》。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3、师总结。

第二课时:拼地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学习。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拼图游戏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拼一拼中国政区图。

二、拼地图。

1、课件出示:把中国政区图贴在硬纸板上,按照省级行政单位剪开,对照完整的中国政区图,用剪下的硬纸板拼成一张完整的地图。

(1)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2)比一比,看哪一个小组最先完成。 (3)展示汇报。 (4)学生互评。

三、观察描述。

1、结合刚才的拼图活动,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思选择某个省份进行外形描绘,说出于其相似的物名。

2、大家相互交流,或选一些同学在班上介绍。如:云南省上方式对称的弧形,下方是一个小尖,像蝴蝶。

3、其他同学进行评论。

四、在生活中感受行政区划。

1、学生交流自己的生活周边体现行政区划的事情的资料,交流自己的发现。

2、正确写出自己家乡的地址,并说一说地址上体现出的行政区划。

3、如果没有这样的行政区划,我们的生活、工作会有哪些不便?

五、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谈谈你的想法或建议?

3、教师总结。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上)教案--江山多娇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的地形、地势特点,知道我国的主要地形、地貌、并能在地形图上找到他们的位置。

2、探究多样的地理环境给我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带来的益处,促进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3、了解母亲河的基本情况,明白“母亲河”的含义,形成热爱母亲河的情感与保护母亲河的意识。

4、知道祖国山河壮丽、秀美,形成热爱祖国的情感。懂得多视角欣赏自然之美,并增强保护自然的意识。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中国地形挂图

2、查找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祖国就像一幅画

一、导入新课。谈话引课题。出示中国地形图,师述:俯视祖国大地,她就像一只威武的雄鸡,傲然屹立的世界的东方。她有像一幅色彩斑斓的水彩画,……千百年来,我们中华儿女就是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繁衍。板书:江山多娇

二、了解祖国的地形地貌。板书:祖国就像一副画。

1、问:这是一张中国地形图,它有几块主要的色块,这不同颜色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大家就一同对我国的地形图,了解和研究我国的地形、河流。

2、理解我国的地形三级阶梯。问:地形图上的各种颜色就是代表不同的高度。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在这张图上各种颜色都代表的高度是多少呢?教师点图片上的各种颜色,分别判断土黄色、黄色、绿色的海拔是多少。

师述:我们从高空向下观看我国的地形,大体上分为三级阶梯,因为是从上往下看,所以第一阶梯最高,第二阶梯次之,第三阶梯最低,尔后是海洋。再仔细观察,我国的地势明显是西高东低。板书:西高东低

3、我国主要的地形地貌。

①世界上的地形分为五种,具体是: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这五种地形在我国都有分布,请在地图上找一找。板书:五种地形齐全

②请读小资料:P53。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地图上找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主要丘陵、主要河流、主要岛屿……互相指一指。

③思考讨论:多样的地形、地貌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好处?我们的家乡属于什么地形?

④扩展资料。海拔:是指地面上某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我们用的《中国地形图》上中国各地的海拔是以青岛黄海水准原点为起算点的。水原点即平均海水平面。多种地形与我国生产的关系:我国幅员辽阔,世界上五种地形都有,这样就给我们发展多种经营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平面为我们提供了耕地,高原为我们发展牧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山地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矿藏等等。这样使得我国能够从各方面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三、走进母亲河。(板书:我们的母亲河。)

1、思考:我们为什么称长江、黄河为母亲河?

2、收集资料,请你拿出有关母亲河的资料、故事、赞美母亲河的诗歌、散文、歌曲、绘画……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资料,全班同学把资料进行归类。

4、歌唱母亲河。以小组为单位,全班进行比赛。 ①说一个评价母亲河的词。每组不重复,看谁用词最贴切。 ②说一句赞美母亲河的话。看谁感情最真挚。

③讲一个长江、黄河的传说、故事,或朗诵一首诗、唱一首赞美的歌……

四、小结。

祖国就像一幅色彩丰富的水彩画,13亿中国人生活在她温暖的怀抱。

五、延伸课外。

课后收集祖国风光的图片、资料,自制一个祖国旅游观光路线图,为下节课学习做准备。 板书: 江山多娇

祖国就像一幅画:西高东低 地形齐全 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岛屿……

我们的母亲河:长江、黄河

第二课时 神游祖国(活动课)

一、讲我的旅游故事。

请几名同学讲一处自己曾经去旅游过的地方。

要求:

1、讲清景点所在省市位置,游览时间,自己印象最深的景点,自己游览后的感受。

2、学生介绍完一处风景,就把图片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二、小组活动——“我的旅游观光梦想”。

1、展示自己的一个全国范围的旅游路线图。在小组内介绍需携带的物品,采用的交通工具,观光的顺序、注意的事项等。

2、着重讲自己最想去的一个地方及原因,以及对那个地方的初步了解。

三、我会表演——小品:我是世界自然遗产。

1、学生分组,看书查资料,了解“世界自然遗产”的含义,以及我国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地方,教师进行指导。

2、分别就自己感兴趣的一处,了解它的景观特色、被保护情况,合作编小品脚本,进行排练。如扮成游客、导游、当地居民、拟人化的山水树木等……。

3、请两三组学生进行表演,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四、总结升华。

祖国有壮丽的山河,需要我们精心的呵护。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板书:

神游祖国

我的旅游故事 我的旅游梦想

保护世界遗产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上)教案--祖国的宝岛台湾

教学目标:

1、了解台湾的地理概况、台湾问题的由来,知道台湾的美丽富饶是人们千百年来辛勤开发、经营的结果。

2、台湾与祖国大陆同祖同源,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了解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台湾问题解决,两岸人民渴望统一。

教学重点:台湾与祖国大陆有地缘、血缘关系,是祖国大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课前准备:师生收集与台湾有关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美丽的宝岛——台湾

一、激发兴趣,谈话揭题。

师:同学们,你们在二年级的时候读过一篇课文,叫《日月潭》,还记得吗?日月潭在什么地方?(台湾)说到台湾,你们对台湾有哪些了解呢?说说看。(生自由交流) 对,今天让我们走进台湾,去进一步的了解美丽的宝岛——台湾。(读题)

二、学习了解台湾。

1、台湾在哪里

教师出示祖国地图,学生从地图上找到台湾,看看与祖国哪个省最近?然后用尺量一量(两地的距离,根据比例尺算一算实际距离。) 师:台湾本来跟祖国大陆是一体的,为什么现在分开了呢?请同学们阅读58页文字,了解台湾岛的形成。

(教师补充):台湾海峡的深度,宽度。用数据说明台湾跟大陆是原来是一体的。

2、台湾的美丽与富饶

师:台湾岛是什么样儿的呢?

(1)(课件或者指导学生看书),让学生欣赏富饶的台湾,美丽的台湾。 (2)学生谈看后的感受。 (3)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资料。

(4)教师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尤其是对于台湾的富饶,老师应把台湾的别称一个个说出来,学生根据名字说出理由。如:米仓、东方粮库、水果之乡、森林之海、东方盐库、兰花王国、蝴蝶王国、鱼仓等。对于台湾的美丽,老师建议学生当小导游,带领大家游一游台湾岛。领略台湾的“山高、林密、瀑多、岸奇”等。重点游览日月潭,在游览中配上相应的图片。

(5)老师小结。

3、台湾的美丽与富饶是人们千百年辛勤开发、经营的结果

师:我们惊叹宝岛台湾的美丽与富饶,这可是人们千百年来开发经营的结果。台湾的早期开发,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融汇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在中国的史籍记载中,台湾在战国时代称为“岛夷”,前后汉和三国时代称“东鲲”、“夷洲”,隋、唐以后称“流求”,明万历年间正式在公文上使用“台湾”的名称。据古文献记载,中国大陆军民东渡台湾,垦拓、经营台湾岛,最早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公元230年(三国吴黄龙二年),吴主孙权曾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1万水军渡海到达台湾。这是中国大陆居民利用先进的文化知识开发台湾的开始。吴人沈莹所著《临海水土志》中,就曾详细记载了当时台湾的生产和生活形态。到了6世纪末、7世纪初的隋代,大陆和台湾的接触增多。据载隋炀帝曾3次派人到台湾,“访察异俗”,“慰抚”当地居民。是时,大陆和台湾已有贸易往来。此后由唐到宋的600年间,大陆沿海人民,特别是福建泉州、漳州一带居民,为了躲避战乱兵祸,纷纷流入澎湖或迁至台湾,从事垦拓。至南宋时,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有军民屯戍。大陆和台湾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日渐频繁。(指导学生看书59页)

师: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开发台湾的故事?讲一讲。

4、画一画台湾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或设计一下未来的台湾。画好后在班上交流交流。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根脉相连

一、激发兴趣,谈话揭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台湾的美丽和他渊源的历史,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近台湾,进一步去了解台湾传统的习俗和灿烂的文化。

1、了解台湾的习俗。

(1)课件展示或者图片欣赏台湾的习俗(也可看书上60页的插图) (2)交流看后的感受。

(3)师小结:闽台一水之隔,同根同源,台湾的民俗大多是从闽南传来,和祖国大陆有很多同样的传统习俗,并一直保持到现在。一年中的元宵、清明、端午、中秋、春节,是两岸民众最主要的节日,尤其是春节。因为一年到头工作辛劳的人们,要乘春节期间好好享受一番悠闲,人们不仅要吃好、穿好,还要玩好,为此台湾民众在节前忙得不亦乐乎。 ( 4)请知道的同学演一演台湾人民怎么过春节。然后大屏幕上出示教学用书资料袋中的《台湾人民过年》。

(5)你还知道台湾与大陆有哪些相同的方面?节日风俗、、饮食文化、语言文字、历史渊源、传统文化等。

(6)师补充:如:速冻食品中的汤圆,快餐食品中的台湾方便面,餐馆中的台湾菜,台湾电视剧,台湾新闻节目等。

2、根深蒂固的中华文化。

(1)了解台湾故宫博物院、孔子庙。大屏幕展示博物院和孔子庙内部结构。

(2)简单了解台湾作者写的一些书。比如:蔡志忠的漫画或者其它文学作品、青少年读物等。

三、两岸情深

师:同学们,台湾和祖国大陆虽有一峡之隔,可它隔不断我们的血脉相连,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是永远也无法阻隔的,请读于右佐的感叹吧——(见书61页)

1、自读:“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

2、结合注释,领悟其中蕴含的思念之情。

3、师:祖国大陆和台湾同胞心相系、脉相连,我们不仅从于又佐的感叹中感受到了这中根脉相连的亲情外,还从《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中的台湾青年实际行动中感受到了这样深厚的情谊。请一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熟悉的文章。

4、师:是的,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你还有哪些类似的诗词、歌曲、故事等,让我们来唱一唱、讲一讲。

5、请班上有台湾亲戚的同学或者有台湾来大陆工作的子女,结合自己的经历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台湾同胞们,我想对你说。

师: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写一段对台湾同胞的寄语。可以是小诗、一句话、一幅画、一篇日记、一封信等,小组内选出有代表性的,在班上展示交流。或者办一个专栏进行展示。

第三课时

学习内容:祖国一定要统一

一、谈话揭题。

师:从上节课大家的言语中,可以看出,两岸人民是多么渴望早日团聚呀。确实,一直以来,我国政府都在坚持不懈地努力,大家只有一个宗旨:祖国一定要统一。读题——

二、学习和了解影响祖国统一的因素和我们的努力。

1、学生先阅读教材62页的资料。教师结合台湾历史进行讲解。

2、小组交流学生查找的有关资料和关注近期媒体中有关台湾报道。(如台独份子搞分裂活动,我要政府的态度和声明,台湾人民反对台独的斗争等。)

3、实践作业(课前完成):结合前两个主题的学习和收集的相关资料,写一份声明或者公开信。也可以写一份希望祖国和台湾早日统一的呼吁书。 4.模拟新闻节目:“两岸儿童盼统一”。

(1)一个主持人主持节目,每组找个播音员,宣读本组的呼吁书。 (2)还可以请几个小记者对班上的同学进行随机采访。

5、教师小结:香港和澳门已经回到祖国的怀抱,相信在我国政府和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祖国一定会赢得一个大团圆。

三、海峡两岸的交流与合作

1、师:中央政策的有力推动下,在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祖国大陆和台湾同胞逐渐从隔绝走向交流,从陌生走向熟悉。两岸人民在经济、文化、贸易、教育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增多。

2、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海峡两岸》专题节目,可接取片段观看。

3、学生交流自己通过查、问、看、访等方式,收集相关资料,或是图片,或是文字,或是一些物品等,如果本地有台湾到大陆的留学生,请他来讲一讲更具有说服力。

四、拓展延伸,实践作业。

第18篇:评课

听了树老师的课,我真的被鸟岛上秀丽的风光,翔集的鸟类吸引住了,仿佛自己就身处课堂,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品位,一起赏析,一起感悟„„树老师的课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既品味了文本的语言,也提升了语文能力,不论是理解词义还是朗读、说话都训练扎实到位,具有实效,学生学习兴致很高,乐于参与。老师把识字融于课文的阅读当中,让孩子们在具体的词、句中和生字见面,在多次的阅读中不断地熟悉他们,认识他们。识字教学不再与其他环节分离的一个板块,没有单个字型的分析,看不到我们学生识字时的枯燥乏味。遵循识字规律,借助具体的语境,在阅读中渗透识字教学,让识字与阅读在语境中共存共生,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树老师的课堂上,教师不在旁枝侧叶上纠缠,不逐词逐句过场,教师选准了训练点,抓住了重点词句。围绕一个中心词——“鸟多”,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读书体会。因此,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目标明确。语文教育专家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教学不能喧宾夺主,热热闹闹搞了许多名堂,却没有把语言文字训练本身搞好。”而树老师在这一点上做的很扎实。积累词汇、丰富语言是二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在树老师的这堂课中,紧紧抓住鸟岛“鸟多”这个特点,在文本的语言中走了几个来回,品味文本中表现鸟多的词语。如:一群一群、陆续、热闹、各种各样、密密麻麻、一个挨着一个、到处等词语,学生能够通过这些词语真切体会到鸟岛上的鸟真多。实际从孩子们课堂上的朗读就能明显地感受到,孩子们已经把这些词汇内化,赋予了自己的理解。

《下雨啦》是一首描写春雨的儿歌,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春季吮吸雨水的植物生机勃勃的景象。儿歌内容浅显,语言生动,有童趣,是识字和学习拼音的语言材料。高老师的这节课,我觉得有三个亮点:

1、注重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上课伊始,高老师让学生听下雨声,并跟着老师读:滴答滴答;然后请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文录音,听完请学生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由于学生能力较差,所以一遍不行,高老师又让学生听第二遍。最后让学生听《小雨沙沙》,听听还有谁也喜欢小雨呢?一个“倾”字,包含着“专心”与“主动”的含义,它是一种心、身、眼、耳统整的活动。将“倾听”置于“表达”和“交流”之前,也足见倾听的重要。“倾听”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会听、听懂、能听出问题,才能更好地互动应对,达到教学目的。

2、注重在语言环境中进行识字教学。教学“雨”和“花”,高老师通过播放生动形象的多媒体以及根据笔画来帮助学生记住生字,教会学生识字的方法。

3、注重朗读。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读书,在朗读中识字,在朗读中体会课文感情,逐渐培养学生的语感。这节课高老师带领学生虽然读得较多,但是朗读的形式可以再多点,比如男女生读,表演读等,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

《悉尼歌剧院》是三年级的一篇课文,老师在教学中,重点抓了字词的理解和学习,教得很扎实。例如:“滨海”和“晶莹”这两个词,重点是正音。“三面临海”这个词语,老师先让学生理解“临”字,进而要求把意思放入词语中。怎么理解“相互衬托”?郑老师充分结合课文内容“(悉尼歌剧院„„与远处雄伟的悉尼大桥相互衬托„„)”借助画面,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理解了这个词语。

老师在引导学生体会悉尼歌剧院的美丽神奇,重点抓了描写悉尼歌剧院独特美丽外形的一句比喻句。她先让学生齐读句子,了解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歌剧院的美,接着引导学生边读边做动作,演示歌剧院外观之美,然后启发学生为什么歌剧院更像“白帆”,并适时点出其中隐含的意义,最后出示图片让学生进行仿写。由于对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导理解到位,学生在仿写时抓住了事物间的相似点,语言表达得到了训练,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课文语言的基础上进行积累、感悟和运用,这是语文课程的根本。学好语文就是要扎实地学好语言文字,学会自己感悟。因此,邵老师在整节课中都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朴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体现了浓浓的语文味。整堂课教学容量很大,学生课内学习逐步向课外延伸,延伸到广阔的生活空间。提倡注重学生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对课文语言进行积极、主动的感受体味,给充分的时间去读文品句,既给足时间让学生“读进去”,又给足时间让学生读出来,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老师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不但引导学生品词析句,训练文字,更带着学生观家乡的桥独特的造型美、赏充满情趣的桥名、赏雕刻桥名的字体„„让学生深深体会到浓浓的家乡情。

另外,老师课外收集了大量的桥的图片,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大大改善了学生在理解知识上的片面、不深入等缺点,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读家乡的桥名时,通过出示王维的《归嵩山作》,让学生理解“撷取”的意思;通过出示篆隶楷草四种字体,让学生理解“飘逸潇洒”、“刚劲雄健”的含义,欣赏不同的桥名字体,感受中华书法的美妙,并积累一些描写字体美的词语;通过介绍“题扇桥”的传说,让学生聆听了桥的故事。一座桥一个桥名,一个桥名一种字体,一个桥名一个故事。学生走进了文本,内化了课文语言,真是入情入境。

听了张老师所上的《月光曲》一课的教学,感受颇深。教师在课堂上体现了语文学科教学特点,体现了年段教学特点,深刻领悟编者的意图,进行了恰当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下面就本节课的过程,谈几点看法:

一、本节课教学重点突出。教者紧紧抓住二至六自然段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乐曲,第九自然段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两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通过自读自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等方式深入解读文本,充分感受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热爱,理解《月光曲》的内容。

二、教者进行了比较成功的教学引导,促进了文本对话。例如:教学第3自然段,在学生感知“妹妹渴望”“哥哥愧疚”之后,教师“难怪„„”的一连串排比式的追问句,让学生对兄弟俩的情感理解更深化了。又如:理解“贝多芬称盲姑娘为„您‟”之后,追问学生:你在“激动”时会怎样?(学生联想到自己,还想到运动员激动时会绕场致意等)很自然过渡到“作为音乐家的贝多芬,即兴创作乐曲”,这就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沟通了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再如:后面追问“人们到底在流传什么?”紧扣文章的主题,编者的意图,流传的是贝多芬的精神。这些都是比较成功的引导,加强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促进了情感交流,思维碰撞,文本对话。

三、教者注意了引领学生静心默读、动情诵读,体现了语文课的“读”味。学生读的形式较多,有自读、试读、抽读、评读、齐读等。品读时注意了不断地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进入人物的情感世界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如为了体会兄妹俩对话时的清官,教者设问:“你能猜测兄妹俩说话的神态吗?”“他们在想些什么?”为了让学生感受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热爱,教者设问:“听了穷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会怎么想?”等。

四、注意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教学中,教者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自读自悟、全班汇报交流,教师的设问注重了珍重学生的感受,如“你读懂了什么?”“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等。

综上,一堂好的语文课:要咬文嚼字,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激发情感;联系实际体验,沟通情感;拓展想象,加深理解,深化情感;有感情朗读,内化并升华情咸。只有这样才能扎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第19篇:评课

12月13日下午,室外寒气袭人,而世外小学的体育馆内却暖意融融。走进一看,一个大块头男老师正在绘声绘色地给同学上课,这正是外高桥保税区中心小学的卢雷老师。 为提升本区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徐汇区教育学院特请卢雷老师借世外小学

二、四年级各上一堂展示课。在堂听课的还有市、区教研员,除此许多语文教师也慕名而来,一起感受他的教学风采。

卢雷老师对二年级教学的是《只有一个儿子》一课,对四年级教学的是《扬州茶馆》一课。无论是哪一堂课,他总是笑眯眯地、充满激情地进行讲解。学生也被他的个人魅力所吸引,能够认真倾听,积极发言,学习的热情始终饱满,讨论问题时气氛热烈。四年级的同学甚至出现一犹未尽,不想离开课堂的心情。课堂教学效果之所以那样好和卢雷老师准确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灵活的教学方法以及个人的文学素养密不可分的。在他的教学中自然地融入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使在座的老师深受启发。

课间,市教研员薛峰老师进行了小结和指导,并且根据卢雷老师教学的两堂课向我们在场的教师提出了三个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如何整合、教师应如何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怎样读好教材。卢雷老师的课就是做到了这几点,他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以一种最佳的方式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比如在上《只有一个儿子》时,他抓住低年级读文识字这一教学要求,扎扎实实地进行生字教学。他在阅读教学中采用分散识字的方法,严格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自己的板书也是工整有力。与此同时,他通过以读代讲的方式逐步使学生读懂课文,深入感悟,提升个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的课堂教学即扎实又有内涵,恰到好处地整合了三维目标。卢雷老师和世外的学生是第一次见面,但在课堂上,他们却一点也不陌生。作为教学中的主导,他以亲和的态度,幽默的语言和学生沟通,既做了知识的传递者,又是学生求知的启发者。在教学《扬州茶馆》一课时,他十分注重学法指导,通过读内容、品词句、想象制作过程、体会情感、感情朗读等一系列的学习方法,学生对各类点心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品读出各自的特色。整堂课上,师生互动极为热烈。除了对语文知识的教学外,他纠正了部分学生的朗读习惯,要求学生看着教材字字过目地朗读,要求朗读时不急不慢、读清楚。这些简短的要求给了我们在座的老师一个启示,那就是学习习惯的培养也要贯穿于平时的教学之中。

卢雷老师的课虽然结束了,但他留给了我们无尽的思考。他不是演员,但他拥有个人的教学艺术魅力。希望能有机会多听这样的展示课,并且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来努力提升语文教学水平。

第20篇:评课

观摩名师课堂有感

近期视频观摩了一组名师课堂,在敬叹之余,发现有几点共同之处:

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以学生为主的理念,已经不是个新名词。但是,课堂上老师讲授过多或是用所谓的问题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现象仍然普遍。在名师的课堂上我看到的是他们尊重学生最初对文本的感受,并且给他们足够的时间与信心去实践取证。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成了很好的引导者、协作者。如袁源老师引导学生阅读《孔乙己》后简介人物;徐培鸿老师让学生在听读课文时注意文章的写作思路并圈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张丽老师让学生在听读中思考是谁在哪儿发现月的踪迹;李凤老师在《枣核》中与学生亲切的交流,将“枣核”中的民族情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兴之所至,歌以咏之„„同学们没有公开课录像课的紧张,而是师生课堂上娓娓道来的交流,一切都是那么的亲切自然。

二、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张丽老师指导学生阅读《月迹》,划出自己喜爱的语句,用自己的方式朗读,可以自己读,也可以与同学合作读;王生福在《甜甜的泥土》中品味细节描写的魅力时,要求学生挑选一个最能打动自己的细节来拍摄,以“我(们)选的是„„我(们)想这样拍„„我(们)想表现„„”的模式合作讨论,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拓宽了学生的理解;袁源老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微笑着示意学生可以讨论一下„„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比比皆是。

三、深入独到的文本解读

李凤老师在教《枣核》时,深刻地挖掘了枣核所寄托的海外游子的思乡爱国情怀后,又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不易察觉的意象:“垂杨柳”,先让学生诵读有关柳的诗句,领悟在古诗文中选取“柳”的意象,是取谐音“留”的意思。表达依依不舍的情怀,又延伸到2008残奥会9秒钟的景观烟火——杨柳依依;观音将甘露用杨柳洒向人间——解除人间苦痛,安抚寂寞心灵。从而更深地理解老友种柳的中国味道、中国文化。“枣树”枣的颜色、味道表示红火甜蜜,寄托着游子对祖国的美好祝愿。由意象更深地挖掘文章的主旨,既指明了知识的发散领域,又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造成了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其实,我们的对话教学就是与文本、作者对话,而文本中不同的人物以及环境等这些都是我们对话的对象。至于如何去解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但是解读的深度,不是根据教材以及教师而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定的。

当然以文本的解读程度来评判一堂课的好坏有些不公平。文本解读要结合学生存在着的年龄、文化的差异。我觉得,只要尽可能地将学生的最大潜能与教师引导的最佳效果发挥出来,就应该算是成功的课。我们没有必要去面面俱到,我们也没有能力与精力去面面俱到。

一堂课,我们要看它是在什么理念的支撑下展开,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怎样去调动一切因素去解读文本,如何去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至于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与深度,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但是好的课堂必然有这样一个标准,那就是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前者是学生与文本的亲近,后者是生生师生的互动。

由此可见,一堂好课的要素应当包括: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深入独到的文本解读。

《评课意见.doc》
评课意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