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论文

2022-05-27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国际贸易论文

浅析低碳背景下对国际贸易的挑战

摘要: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尤其是在《京都议定书》、“巴厘岛路线图”和《哥本哈根协议》后,低碳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硬约束条件,低碳经济将取代传统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关键词:低碳经济,国际贸易,对策

引言:

如何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正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所关心的焦点问题。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最有可能调整的方向,就是结合气候的变化,向有别于传统实体经济的新经济形态转变——发展低碳经济。

一、对低碳经济的分析

1.低碳经济的内涵

一般认为,低碳经济是指温室气体排放量尽可能低的经济发展方式,尤其是二氧化碳这一主要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有效控制,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和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要求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制度创新、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以便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2.低碳经济形成的历史背景

工业革命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极度繁荣的时期。但是,我们却为之付出了惨重的——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生态遭到严重的破坏和环境也收到了较为严重污染。冰川融化、生态系统退化、海平面上升、自然灾害频发等大量事实表明,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将触及粮食、水资源、能源、生态以及共安全,甚至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全人类威胁的今天,我们正在没有选择的走向“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建清洁能源结构,改变以化石燃料为主的现有能源消费格局。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在人类已经经历的三次产业革命中有两次与能源的发现与使用是紧密相关的。第一次产业革命发现能源,代替手工劳动提高生产率,其核心是蒸汽机;第二次产业革命发现如何传输能源,使能源生产规模化,传输成本降低,其核心是电力;第三次产业革命使信息处理速度加快从而大大提高生产率,核心是计算机和互联网。因此,有人将能源称作为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基石,能源资源及相关技术对于全世界都是至关重要的。经济飞速发展、使社会物质财富急剧增长的同时,也导致了经济增长与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之间的矛盾。当工业文明造成的资源枯竭、环境恶化成为一场世界性的危机时,旧有的不合理生产模式的内核——资源依赖的高碳经济——更加清楚地暴露在人们面前,取而代之的必将是一个以节约、清洁生产模式为内核的低碳经济文明。有专家预言,低碳经济将担起重任,成为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核心。

二、低碳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

1.对商品贸易格局的影响:传统能源即化石能源和资源性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将趋

于下降,而新能源和新材料的比重将趋于上升;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高碳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将趋于下降,而低碳商品比重将趋于上升。

2.对地区贸易格局的影响:对已经完成或正在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的发达国家来说,由于它们掌握了低碳技术和拥有低碳商品,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将处于非常有利地位,而对于尚处于高碳经济发展中的新兴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则显而易见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将会处于不利地位。它们有可能接受被动强制减排义务,使高碳商品遇到限制。虽然新兴国家在低碳经济中也可能寻求到一些发展的机遇,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将是挑战大于机遇。

3.低碳将成国际贸易新壁垒

①碳关税。关于与气候变化相关的边境调节税,即所谓的碳关税。碳关税的实施,实际上具有非常强的歧视性。一旦被发达国家普遍采用,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国家在二氧化碳减排方面将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产品出口将会面临新的技术壁垒,并将极大地改变世界贸易的格局。

②碳标签。目前世界已有12 个国家和地区立法,要求其企业实行碳标签制度,将产品从原料、制造、储运、销售、废弃到回收全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产品标签上标示出来。全球已有1000 多家著名企业将“低碳”作为其供应链的必需,沃尔玛、IBM、宜家等均已要求其供应商提供碳标签。核算“碳足迹”、标注碳标识已成为大势所趋,短期内肯定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影响到发展中国家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出口份额,这将有可能给中国出口产品带来又一个贸易壁垒。

4.ISO26000是出口企业进入国家市场的又一道“门槛”。

ISO26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 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缩写为ISO) 开发的适用于包括政府在内的所有社会组织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化组织指南标准,由54 个国家和24 个国际组织共同参与制定,是在ISO9000和ISO14000 之后制定的最新标准体系,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国际化标准。ISO26000 中关于环境的要求主要包含预防污染、可持续地使用资源、缓和及适应气候变化、保证及恢复自然环境等4 个议题,ISO26000 的出台标志着全球贸易的发展需要对环境的考虑更加全面具体,例如对于企业要想进行出口就要使温室气体排放量和重金属的排放量等环境指标上达标,产品的包装要符合可回收利用的标准,再以出

口欧盟为例,企业需要通过至少4 个方面的环境认证。如果出口地发生改变,企业又需要通过新的认证。

三、低碳背景下对国际贸易的建议

1. 加强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

随着全球贸易的高速发展,各国贸易的激烈竞争,名目繁多且隐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层出不穷,而碳关税的提出仅仅是其新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这些事实都表明,发展中国家企业要作为制造工厂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都极为有限。要改变企业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的被动地位,就要从订单生产的经营方式向自主创新的发展方式转变,加强研发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把握主动权,从根本上摆脱受制于人的不利地位。

2. 研发减排技术,密切关注行业动向。

各国企业应把握低碳化发展这一趋势,提升经营理念。由于技术升级和设备改造并非短时间所能完成,企业更要早做准备,抓住目前这一窗口时期,关注各国政府出台的政策法规和优惠措施,积极与有关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努力研发节能减排相关技术。另一方面,各国企业可依托行业协会和驻外商务机构等渠道,积极了解国外相关产品与行业有关的技术法规、标准和认证制度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基于气候问题的有关动向,做到知己知彼、未雨绸缪。

3. 积极了解并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企业要深入研究碳排放权市场,积极了解其配额制定方式、定价标准、交易种类和交易规则等知识,积极了解各国自身在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方面的相关政策措施,了解国外排放市场的相关信息与发展动向,利用碳排放配额交易这样一个金融工具,参与到全球碳排放权交易这样一个舞台上,改变出于碳排放产业链低端的状况,最大限度地减少可能的风险与冲击,在充分了解碳排放权交易的基础上增强从碳交易中获利的能力。

4. 开展绿色营销,打造品牌形象。

企业可积极参加诸如碳汇林、CDM 机制等环保项目和公益活动,积极应对在2010 年底即将正式出版的ISO26000 环境认证标准,同时加强减排技术改造,利用各种传媒对这些活动进行宣传,以实际行动来提升自己的环保形象。一旦绿色品牌建立,取得差异化优势提高了品牌认同度和市场美誉度,增加全球范围的消费者对其所出口产品环保性的信任,产品附加值就会提高。有资料表明,在发达国家消费者愿意为环保产品支付更高价格。企业可采取认知价值定价策略,提高定价以弥补环保成本。

5. 开拓新市场,降低市场风险。

要改变企业出口过于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的局面,积极开发新市场。为保护其国内相关产业,欧美等发达国家必然会利用其技术优势设立重重障碍,而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研发节能减排等环保技术面临成本高、周期长的问题,达到其相关要求不是一蹴而就的。

6.推动低碳经济的政策选择

①强制性的法规标准。政府通过立法和颁布对行业、部门的最低能效标准和排放标准以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②激励性的财政政策。经济激励政策是各国普遍采用的政策,包括税收、补贴、价格和贷款政策等等。

③碳税和碳关税。碳税是指针对一国境内排放二氧化碳所征收的税种,目前在芬兰、丹麦、加拿大等国已正式实行。碳关税概念最早由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提出,用意是希望欧盟国家针对未遵守减排承诺的国家征收商品进口税。虽然目前国际上尚无国家正式开征此类税种,但是一旦实施,其影响将十分广泛和深远。

④碳排放权交易(低碳金融)。一部分国家政府规定,在发生碳排放交易的企业排放总量不突破的前提下,允许企业间相互交易已经从政府环保部门获得的许可排放量。由此,排污指标就成了一种有使用价值的商品。这种企业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交易,称为碳排放交易。我国目前也已经在北京、天津和上海成立了碳排放权交易所。然而建立在传统能源资源依赖基础上的技术革命在促进人类社会

四、低碳经济下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建议

1、促进低碳技术创新,巩固发展低碳经济的根基

技术创新包括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等。无论是节能减排,还是利用可再生能源和开发新能源,都必须以低碳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普及为基础。从当前我国的低碳技术发展现状来看,在低碳技术创新的选择上,近期应重点关注展节能与能效提高技术,远期应重点关注太阳能发电、氢能源、核能等技术。不仅要抓住自主创新这一核心,加大低碳技术研发投入和支持力度,集中优势科技力量,利用新能源技术,达到提高现有能源和资源利用率、降低能耗等低碳减排的目的。也要加强低碳技术创新领域的国际合作,充分吸取国际先进技术成果,利用技术外溢效应加速降低我国碳排放强度和排放规模,加快推进我国低碳技术创新步伐。

2、转变出口增长方式,加强出口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我国虽然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位居世界前十名,但从商品出口结构来看,中国是

以制造业见长,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出口产业结构的技术含量、环保标准和附加值都很低。并且我国高新技术出口产品结构单一,产品创新能力低,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影响了发展的自主性。为使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就必须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传统产业的低碳化升级改造。要综合运用财政、金融、产业政策,严格控制能耗高、污染重的产业,推进能源节约,重点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促进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国家更应加大对低碳产业的扶持力度,可以通过提高出口退税率等方式,使竞争优势向低碳产业集中,增加低碳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提高能源利用率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速发展的阶段,经济的主体是工业,对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由于煤炭在开发、生产以及运输、消费过程中,对大气、水体、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十分严重,所以我国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核能、氢能等新型洁净能源,降低对石油、煤炭等高碳能源的依赖和消耗,逐步改变我国的能源结构,向低碳化、洁净化、生态化转变和发展。但是,在保证能源供应的同时,也要提高能源利用率,当前要针对工业、建筑和交通等重点用能部门,提高能效标准、建筑节能、电厂能效。

4、积极开展环境外交,抵制国际贸易保护主义

近年来,发达国家采取了更为隐蔽的绿色贸易壁垒来实现对本国弱势产业的保护。由于中国在金融危机中最先复苏,并且出口能力非常强,产品竞争力很强,势必将遭遇更多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给出口企业造成很大压力。因此,抓紧宣传在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方面的各项努力和工作成效,游说国际媒体与公众。并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支持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树立起负责任的环保大国形象。这有利于我国在节能减排问题上占据道德制高点,掌握话语主动权,通过谈判争取减少我国碳减排压力。另外,我国需要与众多发展中国家团结起来,积极参与谈判并在相关气候问题的谈判上形成合力。同时,我国还必须充分掌握以争端解决机制为代表的WTO系列协议文件的内涵,熟悉其约束性规则。目前国际上对低碳、高碳产品的界定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和标准,但随着气候变化谈判的不断深入以及有关低碳产品、低碳技术认定的国际规则的逐步成熟,将对各国产生重要影响。所以,我们更要积极参与国际气候谈判和低碳规则的制定,争取主动权,既要承担发展中大国的历史责任,又要避免让低碳经济变成发达国家打压中国经济的筹码,这样才可以在权利义务对等的基础上,客观公平地维护我国的相关利益。

5、扩大内需,加快区域一体化的步伐,逐步摆脱对欧美发达国家市场的过度依赖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一直存在着过度依赖出口的结构性问题。我国内需在GDP 中所占比例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严重不足,这也是碳关税会对我国产生如此巨大影响的原因。虽然目前以消费为主导的都是发达国家,而且中国要实现由出口导向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尚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从长远来看,扩大内需是实现我国经济不再受制于人的根本方向。由于出口仍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因此必须加快亚洲地区一体化的步伐,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发挥东盟等合作机制的作用,通过投资合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各国投资贸易的便利程度,这将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很强的推动作用。

结束语: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降低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是各国刻不容缓的任务,国际贸易的低碳化更是顺应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发展低碳经济将对各国的对外贸易带来

巨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龚韵秋、陈晓庆:低碳经济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挑战分析[J].国际商贸探索,2010(7).

[2]郑洪捷:经济贸易在低碳经济时代的机遇与挑战[J].科学发展,2009(10).

[3]纪玉山、纪明: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及中国的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10(2).

[4]施用海: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J].国际经贸探索,2011(2).

[5]许书平. 迎接低碳革命的浪潮[N]科技论坛, 2010( 2) : 12 - 13.

[6]夏先良. 碳关税、低碳经济和中美贸易再平衡[J]. 国际贸易,2010,( 5) : 97 - 100.

[7]于维军.“碳关税”渐行渐近中国外贸面临调整[J]经贸天地,2010( 10) : 45—46.

[8]张向晨. 碳关税是否符合WTO 规则[J]. WTO 经济导刊,2009( 12) : 88 - 87.

[9]王慧. 对气候关税不可等闲视之[J]. 环境保护. 2010( 2)

推荐第2篇:国际贸易论文

电子商务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研究

班级:经济学班 姓名:戴

梦 学号:121231120

摘要 .............................................................................................................3 关键词 .........................................................................................................3 1.引言 .........................................................................................................1 1.1选题背景 .......................................................................................1 1.2研究意义 .......................................................................................2 2.电子商务在中国以及对外贸易的现状分析 ........................................3 2.1 运营模式分析 ...............................................................................3 2.2 发展现状分析 ...............................................................................3 3.电子商务对外贸易现如今存在的问题 ................................................5 3.1 支付问题 .......................................................................................5 3.2 政府监管问题 ...............................................................................5 3.3 物流问题 .......................................................................................7 3.4 信用体系和争端解决机制问题 ....................................................7 4.1 支付方面 .......................................................................................7 4.2 监管方面 .......................................................................................8 4.3 物流方面 .......................................................................................9 4.4 信用体系 ........................................................................................9 5.结论 ......................................................................................................10 参考文献 ...................................................................................................10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的传统企业已经搭载电子商务的顺风车,走向了网上销售、网上营销这一新型渠道。而我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全球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对我国对外贸易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基于以上原因我们研究跨境电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跨境电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希望此研究能够给准备做跨境电商的企业或者已经在做的企业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跨境电商 对外贸易

1.引言

1.1选题背景

近年来,在全球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和互联网宽带技术迅速普及的背景下,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电子商务市场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仍然是世界电子商务的主力军。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电子商务异军突起,正成为国际电子商务市场的重要力量。企业的电子商务越来越普及,实体渠道与网络渠道相辅相成,逐步融合。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跨境电子商务在全球范围的异军突起不仅改变了外贸企业的传统经营方式,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对外贸易产业链布局。由于国际贸易进出口环节中往往涉及国际货款结算、进出口通关、国际运输、保险等这些国内贸易通常不需要涉及的复杂又繁琐的问题,再加上必要的风险控制方面的要求,外贸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更多局限于信息沟通、营销宣传,而进出口业务的后续环节仍要在线下进行。然而,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国外市场需求萎缩,传统贸易受到一定冲击,以跨境交易为代表的外贸企业电子商务及物流服务有了新发展。2012年中国跨境电子商务达到150亿美元,数年保持了年均30%以上的增速。 1

其中就增长结构而言,除了传统国内贸易采用电子商务交易之外,跨境外贸电子商务也为其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1.2研究意义

跨境电子商务是融合了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两种业态的新型跨境交易模式,目前社会科学领域关于跨境电子商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发展现状及相关的物流、结汇、退税、通关模式等方面,而且这些文献主要是一些报道型文章,理论研究较少。综上,虽然跨境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贸易模式正蓬勃发展,但学界关于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仍然较少,因此,有必要从理论上研究跨境电子商务对贸易模式转型的影响机制,并对理论分析结果进行相应的实证检验,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由于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时间较短,我们无法利用统计数据对理论分析结果进行检验,这里主要运用当前传统外贸企业转型跨境电商的案例进行实证分析,探索跨境电子商务促进我国对外贸易模式转型中的障碍和问题。

2.电子商务在中国以及对外贸易的现状分析

2.1 运营模式分析

当前,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可简单分为企业对企业(B2B)企业对消费者(B2C)和消费者对消费者(C2C)的贸易模式。就前者而言,企业运用电子商务以广告和信息发布为主,成交和通关流程基本在线下完成,本质上仍属传统贸易,纳入海关一般贸易的统计口径。而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面对传统贸易模式的诸多制约因素,越来越多的海外采购商开始尝试在线交易方式,并使跨境外贸电子商务发展呈现出大势所趋的态势。

2.2 发展现状分析

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将对中国整体国民经济以及进出口贸易产生深远的影响。据统计,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平台现已超过5000家,境内通过各类平台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业务的外贸企业已超过二十万家。中国进出口贸易及跨境电商市场交易规模在近几年内也有明显的增长。据估算,目前每年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上注册的新经营主体中,中小企业和个体商户已经占到90%以上。另外,巴西、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市场交易额大幅提升,推动了境内跨境电子商务平台

的发展。目前,我国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的进口规模小、出口规模大、进口商品主要包括奶粉等食品和化妆品等奢侈品,规模较小。 出口商品主要包括服装、饰品、小家电、数码产品等日用消费品,规模较大,每年增速很快。2.3 电子商务对对外贸易的影响

电子商务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在信息沟通的方式上产生了影响,原本的信件传递等已经和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电子商务的实现能够将电子文本以网络的形式进行发送,对沟通的成本有了降低,并有效的将沟通效率得到了提升。交易双方能通过网络进行有效沟通,有效的避免了贸易当中不必要的费时,对国际贸易效率有了提高。另外在外贸企业方面能够将其国际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市场是充满着竞争力的环境,全球化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得企业面临的生产压力愈来愈大,为能够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就要通过先进的技术的应用,提升竞争力,从而推动我国的国际贸易发展。而电子商务正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了很大影响。不仅如此,对交付方式变化以及信息成本的降低和洽谈成本的降低,运输成本的降低等诸多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3.电子商务对外贸易现如今存在的问题

3.1 支付问题

传统外贸的支付过程成熟规范,具备健全的争端处理机制,而跨境电子商务支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许多待解决的问题,面临着较高的支付风险,例如支付系统的稳定性、网络安全、电子货币的发行和使用、法律监管以及争端解决 等问题。因此支付方式,安全性,规范性仍有待于完善。 3.2 政府监管问题

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为中国贸易转型提供了新契机,对传统贸易下的政府管理体制提出了新需求和新挑战。特别对于跨境电子商务的趋势,我国现行管理体制、政策、法规及现有商业环境条件还远远无法满足其实际发展需求。并存在以下问题:

问题一:无法纳入海关监管统计口径,偷税漏税现象严重。目前,门户类跨境小额批发零售平台出口大量采用航空小包、邮寄、快递等方式,其报关主体是邮政或快递公司。因此,这部分出口无法纳入海关货物贸易监管与统计,漏税现象严重。

问题二:检验检疫问题。按照现行体制,进口商品应在产地对法定检验商品进行报检。而门户类跨境批发零售平台中的商

品具有来源地广泛、批次多、批量小、单件金额低等特点,很难按照要求在产地进行报检。如 2013年 10月聚划算推出德国大闸蟹团购。不过,国家质检总局 22日通报称,大闸蟹类水生动物在首次对华出口前,须由出口国官方向中国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提出申请,经严格的风险评估和一系列检疫准入程序,如中国官方认定其风险可控并在可接受风险水平内,由进出口国官方确认卫生要求和检疫证书后方可对华出口。一些通过网购邮寄方式入境的食品和服装,同样没经过检验检疫机构检测,多数在网上出售的进口食品价格比正规商店售价便宜,但质量和食品安全性难以保证,出问题后取证不便,容易出现投诉无门\"维权费用昂贵等状况。而且,进口食品的说明是外文,一般消费者难以弄清该食品所含的成分,也无法准确判别该进口食品是否经过卫生检疫\"是否有食用禁忌\"是否符合中国的食品检验检疫标准等。

问题三:市场秩序问题。信用体系不完善,市场秩序较为混乱。部分企业在跨境批发零售平台中内外勾结,不重视商业诚信,侵犯知识产权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等问题时有发生,甚至出现欺诈等违法行为。同时,相关法规、标准和信用体系建设不够完善,执法部门对上述行为的应对办法不多,行之有效的信用监管制度和监管体系有待于建立。

3.3 物流问题

跨境电子商务的交易具有小批量、多批次、订单分散、采购周期短、货运路程长等特点,对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中国跨境电子商务中采用的物流形式主要有:中国邮政的国际小包、国际快递、海外仓储等形式。每种形式各有利弊。对跨境电子商务而言,选择物流服务必须在成本、速度、货物安全、消费者对在途商品的追踪体验等几方面权衡考虑,尤其是如何获得廉价、快速、安全的国际物流是目前跨境电子商务企业最关心的问题。 3.4 信用体系和争端解决机制问题

在跨境电子商务中,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因此使得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严重,再加上对国外电子商务企业的信任程度低,信息不对称成为交易的巨大障碍。因此,建立一个能够对买卖双方进行身份认证、资质审查、信用评价的信用体系就成为跨境电子商务的当务之急。另外,跨境电子商务涉及两个或多个国家的交易主体,一旦发生争端,适用哪国法律,该如何解决也都是跨境电子商务不容回避的问题。第4.对电子商务对外贸易发展的改进意见

4.1 支付方面

一方面,要加强信息安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保证支付系统的稳定性,防范网络安全事故,规避技术问题给跨境电子商

务支付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要大力扶持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展跨境支付业务,扩大在跨境支付市场的占有份额。同时,还需要完善对跨境电子商务支付的监管机制和相关法律制度。如跨境支付的管理统计制度,第三方支付定期向有关部门汇报人民币和外币跨境资金往来情况,准确提供交易信息。多部门(工商、商务、海关、央行等)联合建立跨境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实现部门间信息共享,加强对异常交易的监测和审核等。 4.2 监管方面

海关应创新监管模式,在有效履行监管查验实物的前提下,依托电子口岸,探讨针对跨境电子商务的报关、报检、收汇、核销、退税、结汇等问题40的办法,探索无纸通关和无纸征税等便捷措施,做到快速通关。法律方面,应完善关于跨境电子商务主体身份核实与管理、跨境电子支付、跨境电子商务税收、用户隐私保护、电子数据法律效力、知识产权保护等的相关法律法规。各国政府部门间加强国际协商与合作,探索跨境电子商务监管合作的对策,建立国家之间关于跨境电子商务关税优惠、争议解决以及防范打击计算机犯罪方面的协调机制,合力推动跨境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

4.3 物流方面

从国家层面做好第三方物流的全局规划和部署,对第三方物流行业进行重新洗牌,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整合物流资源,形成一些具有规模效应、信息化水平高、管理科学、服务专业的大型物流企业,由它们为跨境电子商务提供快捷、安全、低价的物流服务。这些大型物流企业还可以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向海外扩张,以追求跨境物流的低成本。除此之外,在现阶段可统筹各方资源争取多建海外仓储基地,在外贸出口的主要流向国多设立第三方仓储设施,既有利于提高配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还易于为当地的消费者所接受。 4.4 信用体系

构建一个第三方信用中介体系,加强商家资质审查、机构评估、交易评价反馈,核实买方(特别是个人买家)的信用状况,防止恶意订单、信用卡支付时收货后撤回资金、恶意拒绝收货等情况。从卖方角度而言,需要加强自律,以优质的商品和诚信的经营在海外市场树立品牌;从跨境电子商务平台角度而言,需要采取措施,去伪存真,确保平台上交易商品的质量,防止“假冒伪劣”毁坏平台声誉和其他出口商形象。此外,政府主管部门还需要积极参与国际协商,建立争端解决机制,明确出现争端时适用哪国的法律法规以及解决的程序等。

5.结论

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作为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行业,带动了国家经济的增长,也成为未来跨境贸易的必然趋势,这对中国广大外贸企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据艾瑞预测,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将持续高速发展,在2016年将会达到6.5万亿元,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如今,我国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在技术上已基本实现,相信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随着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流体系的逐步完善,通关效率进一步提高,退税与电子支付问题的有效解决,我国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的发展必将实现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樊文静.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与我国对外贸易模式转型[J].对外经贸.2015(1 2.任志新,李婉香.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助推外贸转型升级的策略探析[J].对外经贸实务,2014(4).3.来有为,王开前 .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形态、障碍性因素及其下一步[J] 改革,2014(5).4.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及政府监管问题研究[J],2014(9) 10

推荐第3篇:国际贸易论文选题

国际贸易(电子商务方向)04级国内班毕业论文选题

注:可以多人选择同一选题或研究方向,下列题目或方向仅供参考,最终的选题需与导师共同商定.

1.电子商务客户服务过程建模研究

2.电子商务环境下虚拟组织战略模式探讨

3.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忠诚度与美誉度评价方法研究

4.校园环境下的电子商务模式与对策探讨

5.商业网站广告经营论

6.论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的生存之本

7.电子商务的交易成本理论分析

8.电子商务网站的用户管理模式研究

9.政府机构改革对我国当前电子政务建设的影响

10.如何建立营销性企业网站

11.电子商务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

12.电子商务中的虚拟价值链分析

13.连锁超市的电子商务模式研究

14.我国中小企业网络营销适应性分析

15.电子商务环境下零售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

16.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应用探讨

17.XML及其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18.基于Web Service的电子商务系统研究与实现

19.基于.NET的电子商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0.中国电子商务发展中的诚信问题

21.中国B2C电子商务中的信用风险及对策

22.中国电子商务的盈利战略分析

23.从XXXXXX公司看XXXXX行业的电子商务模式

24.电子商务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

25.基于电子商务的第四方物流研究

26.企业核心竞争力的Web挖掘研究

27.网络银行的安全解决方案

28.电子商务环境下ERP,SCM与CRM的整合

29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策略

30数据挖掘在CRM中的应用

31供应链管理方法和技术在我国物流企业的运用分析

32论信息化供应链业务流程重组

33 B2C电子商务物流问题研究

34电子商务下物流模式的探讨

35电子商务环境下新型物流模式研究

36论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及其创新

37.物流信息技术在我国物流企业运用现状研究

38电子书店网站设计

39传统销售渠道与网络销售渠道冲突研究

40网络银行风险及信用研究

41手机支付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42电子商务的发展创新与环境构筑

43电子商务的风险及其安全管理

44电子商务对渠道的影响

45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盈利模式

46网络经济时代下的传统企业电子商务化

47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与支持技术研究

48电子商务在线支付的安全保障

49电子商务环境下传统银行业的变革

50电子商务C TO C模式在高等院校的实践分析

51电子商务身份认证技术的分析和实现

52电子商务环境下客户关系管理讨论

53电子商务环境下支付中介的权利义务和功能分析

54电子商务环境下政府角色辨析

55网站推广策略与问题分析

56电子商务课税研究的国际动向与借鉴

57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第三产业结构的影响

58 网上信用卡结算系统与安全电子交易问题

59 关于加快发展中国网络银行的思考

60 网上书店商务软件平台的研制与应用

61绿色物流

62逆向物流网络设计

63物流配送路径规划问题研究

64物流产业集群与信任机制研究

65物流智能化研究

66供应链企业间利益分配关系研究

67第三方物流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流中心选址的模糊综合评价

B2B的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

主成份分析法在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中的应用

AHP法在配送资源整合中的应用

过期药品逆向物流激励机制

虚拟环境下消费心理变化对营销的影响

电子商务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

如何促进利用电子商务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国际服务贸易视角下的中外合作办学研究

77 国际贸易壁垒研究

78 中药出口问题的研究

79 网络贸易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80新型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及我国的对策

81对外投资企业税收屏蔽(合法避税)的研究

82中国引进外资对出口的推动作用研究

83 EU&APEC一体化模式比较

84 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运作平台框架体系分析

85中国外贸依存度演变研究

86.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协调机制研究

87论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多边贸易体制

88.国际贸易结算方式的调查与分析

89 网商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90 WTO框架下企业电子商务运行模式研究

91沃尔玛(或家乐福等)在中国的配送体系与效用分析

92我国经济开放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

93论医药集成化供应链的建立——以南京医药与西安杨森的冲突为例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04级毕业论文选题

注:可以多人选择同一选题或研究方向,下列题目或方向仅供参考,最终的选题需与导师共同商定.

1.信息检索的发展趋势

2.数字图书馆的体系结构研究

3.国外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系统研究

4.基于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

5 .电子政务实时突发应急系统的构建

6.第四代搜索引擎研究

7.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分析

8.信息资源共享的障碍分析

9.中小型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开发

10.社会竞争情报系统构建

11.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问题研究

12.数字信息资源保存标准化

13.数字信息资源保存质量评价研究

14中小企业信息资源建设研究

15中小企业信息化实施成败思考

16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17 经济信息咨询的用户需求研究

18 信息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19 关于定量信息加工拓展问题研究

20 论信息在企业内外的有效传递

21 信息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与对策思考

22 关于系统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23 计算机硬软件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24 企业组织结构与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相互关系研究

25 论企业形象策划中的信息运用与传递

26 论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问题

27 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方案

28 信息系统与企业流程再造研究

29 关于信息化综合评价体系及其方法的研究

30 ERP系统实施关键成功因素分析

31 企业管理模式与信息化建设的关系分析

32 需求分析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影响

33 医疗信息系统对医疗改革的影响

34 信息化与企业竞争力分析

35 医疗信息系统工作流分析

36 论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

37 基于分布式结构的ERP系统分析

38 论信息系统建设中的风险

39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敏捷制造研究

40 ERP系统应用及问题

41 SCM(供应链管理)研究

42 CRM(客户关系管理)

43 知识管理研究

44电子政务研究

45 数字教学管理系统建设(需求由教师提供)

46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开发(方向类)

47 企业危机信息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48 浅析博客营销在网络营销中的作用

49 药品进销存系统分析与设计

50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51 论网络环境下的防范\"黑客\"技术

52 基于JAVA的网络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方案

53 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54 基于分布式结构的ERP系统

55 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56 政府上网研究

57 网上银行研究

58 网上税收研究

59 金融信息系统安全性研究

60 网络信息系统结构的复杂性与系统系统可靠性关系研究

61 基于WEB模式的MIS的设计与实施

62 基于ASP技术访问数据库技术研究

63 基于WEB平台访问数据库技术的探讨与研究

64 电子支付系统方案研究

65 防火墙技术的应用研究

66 证券交易中心网络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67 网络管理的若干关键性技术研究

68 网络信息系统及其体系结构的研究与实现

69 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70用搜索引擎提升商业网站的核心竞争力

市场营销专业04级毕业论文选题

注:可以多人选择同一选题或研究方向,下列题目或方向仅供参考,最终的选题需与导师共同商定.

1 网络营销及风险防范

2.论市场营销中的非价格竞争策略

3.网络环境下的关系营销

4 企业内部营销:变革管理与战略执行

5.整合营销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

6.定制营销

7.直复营销

8.网络广告发展趋势研究

9.网络营销导向的企业网站策划与设计

10,搜索引擎营销的原理与发展趋势

11,网上市场调研方法与应用

12,在线顾客关系营销研究

13,网络营销成本分析

14,网络营销的信用建设

15.信息产品网络营销的策略分析

16, 博客营销

17 企业口碑营销管理的优化

18 ,医院服务营销模式分析

19 关系营销与交易营销的演化与兼容

20,网络营销环境下的竞争与合作

21,网络条件下的顾客忠诚

22,互联网营销的价格策略研究

23 ,国际市场营销中的跨文化策略

24,浅析绿色营销发展战略中的政府主导功能

25 ,网络营销中的信用问题研究

26,网络广告竞价中的在线拍卖与竞争战略

27 ,试论网络整合营销策略

28 试论绿色消费与绿色营销

29 关于柔性营销的理论与实务研究

30 电子商务中诚信原则的保护问题

31 高科技企业新产品开发模式探究

32 建立品牌领导地位的战略研究

33 品牌资产建立中的整合营销传播

34 窜货的原因,危害及应对策略

35 大规模定制营销

36 个性化营销

37 \"一对一\"营销

38 营销组织再造

39 创造顾客价值

40 学习理论及其在营销中的应用

41 顾客数据隐私保护

42 价格调整与品牌形象

43 试论网络分销渠道对传统分销渠道的影响

44 电子商务模式下的网络营销渠道

45 网络营销中的客户信息管理

46 网络营销服务产品及其销售渠道策略研究

47 网上商店在网络营销中的应用研究

48 网上拍卖在网络营销中的应用研究

49 web2.0时代的广告传播模式

50 Email营销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51 网络顾客服务现状与发展趋势

52 搜索引擎营销的原理与发展趋势

53网上市场调研方法与应用

54 连锁药店服务创新分析

55 社区药店发展模式探讨

56 \"药房托管\"模式探讨

57 医药企业物流成本分析

58,医药产品技术创新问题研究

59,医药企业客户保持问题研究

60,医药企业虚拟组织模式研究

61 专业化服务营销原理在医院药学服务中的应用

62 医院客户关系营销

63 网络贸易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64新型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及我国的对策

65对外投资企业税收屏蔽(合法避税)的研究

66中国引进外资对出口的推动作用研究

67 EU&APEC一体化模式比较

68 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运作平台框架体系分析

69.中国外贸依存度演变研究

70.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协调机制研究

71 .论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多边贸易体制

72 .国际贸易结算方式的调查与分析

73 网商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74 WTO框架下企业电子商务运行模式研究

75 沃尔玛(或家乐福等)在中国的配送体系与效用分析

76.我国经济开放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

77.论医药集成化供应链的建立——以南京医药与西安杨森的冲突为例 78 国际服务贸易视角下的中外合作办学研究

79 国际贸易壁垒研究

80 中药出口问题的研究

推荐第4篇:国际贸易实务论文

南 京 大 学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 论文题目:学生姓名:作者学号:所在院系:年级专业:指导教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5年4月

浅谈出口信贷项目融资经济发展的影响

随着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不断推进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中国经济已经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对外经济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一环,对国际市场和资源的竞争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加强和发展对外投资,加深对外经贸合作,关系到国计民生和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对外经济发展形势以及对出口信贷和项目融资的需求

2003年以后,中国加快了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步伐,鼓励并积极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中国企业本着“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原则,到境外开展各种形式的互利经济合作。由于东南亚与中国地理位置相邻,文化背景相似,因此中国政府尤其鼓励企业前往东南亚投资发展,积极推动企业以东南亚为优先的“走出去”战略,东盟国家逐步成为中国企业投资的重点地区。

到目前为止,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交易中,按企业的海外投资比例,东南亚排在第三位,仅次于香港和北美。我国企业对东盟投资主要对象国泰国、印度尼西亚和柬埔寨还有越南、新加坡和缅甸,都已进入中国在海外投资最多的20个国家和地区之列。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GDP的大幅增长和进出口贸易规模的进一部扩大,企业经营能力的提高,特别是中国“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中国对东南亚的投资还会增加,投资领域也将进一步扩大。特别是我国与东盟国家确立的“10+1”合作机制的启动后将实现商品贸易的自由化;我国参与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开发”机制正在稳步推进,东盟国家将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地区之一。

在众多的投资方式中,对外工程承包与劳务输出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大力拓展对东盟各国的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市场,积极推动对东盟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开展对外承包工程项目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主要方式之一。目前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具有一定实力,已经多家企业跻身于国际工程承包商行列。我国要以入世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与东盟的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努力提高在东盟市场的占有率。随着东南亚地区经济形势的好转,东南亚各国纷纷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基础能源的投入。基础能源与基础设施方面的工程,特别是电力项目、交通运输项目等在今后几年中将会保持明显的增长势头。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东南亚承揽电站、通讯工程等技术含量高的大型工程项目,带动我国大型成套设备和技术出口成为国家和企业的走出去战略。

在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企业能否在日益激烈的国际承包市场竞争中胜出,融资能力已成为关键因素。国际工程的融资模式有别于国内工程项目的融资模式,国际工程的融资模式主要是利用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出口信贷(包括优惠出口买方信贷、卖方信贷、买方信贷和对外优惠贷款)等方式的融资模式。但银行信贷收紧的风险瓶口以及有种种苛刻的信贷条件,而境外承包工程项目,境外资源开发项目以及境外投资建厂项目的发展,由于投资金额大,建设期长,风险高,项目投资者实力相对不足,无法提供充足有效的资金担保,无法获得相关的融资需求,致使项目运作陷入瓶颈。而项目本身又蕴含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市场占领和巨大资金需求,这种矛盾制约了很多大型涉外项目的开展,影响了走出去战略的顺利实施。所以针对东南亚的一些涉外项目的开展和问题,本文就出口卖方信贷与资源换项目相结合的融资方式对涉外项目的发展推进进行一些探讨,如何利用项目融资推进项目发展。

二、出口信贷和项目融资介绍 1.出口信贷

出口信贷是对货物出口和境外投资提供信贷资金融通。就是指国家政府为支持本国产品,尤其是大型资本货物的出口,通过官方,半官方机构的出口信贷机构向出口商提供贷款,担保或保险。国内是通过政策性银行进行贷款,通常与出口信用保险相结合来进行。

出口信贷一般分为买方信贷和卖方信贷。

买方信贷。有两种,具体是:①出口方银行直接向进口商提供贷款,并由进口方银行或第三国银行提供贷款担保,出口商与进口商所签订合同中规定为即期付款方式,出口方一行根据合同规定,拼出口商提供的发货单据,将贷款直接付给出口商,进口商按合同规定将贷款本息偿还给出口方银行;②出口方银行向进口方银行提供贷款,再有进口方银行为进口商提供转贷,以支付进口产品的货款。进口方银行按商议的还款方式还贷出口方银行,进口商与进口方银行的贷款结算自行在其国内直接结算。

卖方信贷:是出口方银行向国外进口商提供的一种延期付款的信贷方式。卖方信贷项下,一般要求进口商在订货时支付一定比例的的现汇定金,定金以外的货款在全部交货或工程建成后陆续偿还。使用卖方信贷的优势是进口方不须亲自筹资,而且可以延期付款,有效的解决资金问题。目前在国内的对外工程项目中使用较多。 2.项目融资

项目融资是近些年兴起的一种融资手段,是以项目的名义筹措一定期限以上的资金,以项目营运收入抽入承担债务偿还责任的融资形式。项目融资主要是依赖项目的现金流量和资产而不是项目的投资者的资信来获取资金融通。贷款银行根据项目在贷款期间项目产生的预计现金流量和资产价值来构建融资架构。主要是适用于建设周期长,投资量大,收益稳定,受市场变化影响较小,整体风险相对较小,对投资者有一定吸引力的项目比较适合采取项目融资的模式。项目融资形式有很多,也比较灵活,各种模式有不同使用的领域和趋势。诸如产品支付融资模式,设备融资租赁模式,以及在基础建设和大型工程项目日趋频繁使用的BOT模式。针对我国不断发展的对外大型工程承包项目以及不断扩张的对外投资项目,BOT模式正在得到广泛使用。

BOT即建设,经营,转让。BOT模式是指国内外投资人作为项目发起人,从某个国家的地方政府获得项目的建设和运营特许权,然后组建项目公司,负责项目建设的融资,设计,建造和运营。BOT融资方式是私营企业参与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方式。一般称为“特许权”。其优势在于,减少项目对政府财政预算的影响,使政府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仍能启动一些基建项目。BOT融资不构成政府外债,可以提高政府的信用,政府也不必为偿还债务而苦恼。其次,把私营企业中的效率引入到公用项目,可以极大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并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第三,吸引外国投资并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并对地方的经济发展会产生积极的影响。鉴于这些优势,进入2000年后,在非洲地区,东南亚地区,各国积极发展经济,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纷纷采用BOT模式来发展经济建设。

总的来说,通常的出口信贷项目,贷款人对借款人是完全追索的,借款人可以追索项目资产和除项目资产外的全部资产以及担保人的资产。出口信贷一般在国家支持下,由政策性银行来进行。出口信贷的架构除项目本身的资产构成满足条件外,牵涉到定金的支付能力,担保条件的具备及借款人的被授信条件,以及国家的政策性额度等。而项目融资模式,通过对项目投资结构,资金结构和信用保证结构的深入参与和控制,信贷决策着眼于项目外来现金流量和项目资产,项目的贷款银行可以是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或国家政府的出口信贷机构。可以使那些投资规模大,超过借款人现有资产承担能力的出口信贷项目得到有效实施,非常适用于境外大型承包工程或境外投资项目。

三、案例分析

1.出口信贷对对外经济合作扩展的案例分析

根据东南亚地区的经济情况以及国内的对外经济发展政策,中国政府一直给予了周边国家大量的资金援助,支持和帮助周边国家开展基础经济建设,达到共同发展。在此对外经济发展形势和政策支持下,充分利用卖方信贷,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充分实施走出去的经济战略。下面就我们使用卖方信贷带动对外水电项目发展的实例,缅甸B电站案例,进行一些分析。缅甸水资源丰富,但由于发展较慢,电力供应一直处于极度匮乏状态。很多年以来,缅甸的B水电站在缅甸被称为“缅甸的三峡电站”,因为在2000年以前的几十年里,早日建成B电站一直为缅甸政府和人民所期待和计划。该水电站装机容量为28MW,当时预计总投资约7亿美元,金额大,影响大,正因此,B电站项目承建也一直成为许多发达国家的知名企业争夺的对象。早在1953年,美国的KTA公司就已盯上此项目,并进行了项目考察,后来日本的NEWJEC公司、KAJIMA公司、三菱重工公司,挪威的NORCONSULT公司,以及韩国的现代重工公司等都加入了竞争行列。

Y公司于90年代初开始涉足B水电项目,利用已经在缅甸发展多年小水电项目的经验和市场认知,把业务合作中形成的合作伙伴用动态联盟方式形成合作团队机制,于1993年完成可行性研究,预计机电项目总投资约2.5亿美金。当时缅甸政府已经把该电站列为国家重大建设项目之一,亟需得到资金方面的支持尽快开始项目启动。

在90年代初中期,正值国家提出走出去战略,大力加强对外经济发展。国内水电低潮,一批大型的设计,生产和安装单位工作都不饱和,但受限于当地国家的资金不足,以及市场运作不够等原因,中国在海外以大型承包工程牵头的对外经济合作开展的极为有限,没有大型水电承包工程开展。 在这样的条件和背景下,Y公司于1993年及时提出利用出口信贷方式向缅甸B电站出口成套设备和技术的申请并全面开始推动落实。通过系列从当地政府到各相关机构的逐项工作,1998年两国政府优惠贷款框架协议签订的基础上,达成在缅甸国家主权担保项下的出口卖方信贷审批,于1998年10月签订合同,并通过中国进出口银行完成出口卖方信贷10亿元的发放,正式启动了项目的实施。 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项目,这个项目的成功告诉人们:充分发挥我国的工程成套能力,特别是利用出口信贷优势,解决最主要的资金问题,在众多国外公司中后来居上,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了该项目。经过认真实施,有效管理,该项目于2005年发电,获圆满成功,被缅甸政府评为优质样板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项目得到了中缅两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多个部门支持配合。该电站顺利建成后,使缅甸的发电能力增加了三分之一,促进了缅甸工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缅甸新首都内比都由仰光迁至该电站附近地区新建,水电供给得到保证。 该项目的核心成就:应用出口信贷,在全国开创了采用主权担保规避收汇风险的先河,并为日后承建海外大型项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中国企业由此大规模进入缅甸市场,参与承建数亿美元规模的水电建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占据了缅甸市场,锻炼了队伍,在东南亚地区形成对外工程承包的大规模推动和发展。 2.BOT项目融资方式案例分析

缅甸瑞丽江电站是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在海外以BOT方式投资控股建成的大型水电站之一。电站总装机容量为60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为40多亿千瓦时,总投资32亿元人民币,由B公司建成并经营40年后,送给缅方。

瑞丽江是一条跨国河流,发源于云南省西部的高黎贡山,在瑞丽市弄岛与南畹河汇合后流入缅甸境内,瑞丽江电站位于距中缅边境约50公里的瑞丽江干流上。按缅方原计划方案,该电站装机容量仅为40万千瓦。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B公司就一直在跟踪该项目,并于2004年获得缅方的项目工程承包合同,但开工建设仅一年左右,缅方就出现外汇资金链断裂,无法继续按合同规定支付工程建设进度款的状况。而当时中国进出口银行对缅出口信贷规模早已用完,不可能沿用以往出口信贷模式解决项目巨额资金缺口问题。因此,该项目在2005年下半年已面临停工夭折的险境。 如果项目投资方继续垫资建设,则会加大债务风险,因其金额巨大,可能会拖垮项目投资公司;如果撤回建设队伍,则要花费一大笔施工设备、施工人员撤回费用,将造成亏损,造成烂尾工程并丢掉该项目,甚至还会影响以后在缅争取新项目。这给项目投资公司当时面临着进退两难的抉择。 在各种解决方案的比较分析中,既然继续按原合同以工程承包方式承建电站已走不下去了,只有换个角度,从投资开发的角度重新认真考察分析了该项目若改用B0T方式建设下去的可行性。结果发现该电站,一是水力资源极为优越,可确保多年平均发电量为40多亿千瓦时;二是开发条件也十分优越,库区淹没区无村庄、农田和建筑物,整个工程基本无征地和移民搬迁项目,因此可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成本造价较低;三是距我国边境很近,电站生产的电力既可供缅方、又较易输送回国内;四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非常好,若项目成功则将在国内外影响巨大;五是符合我国鼓励企业走出国门到海外投资开发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方针政策,因此有望获得政府的政策支持和银行的融资支持。 于是,B公司最终按BOT投资开发方案进行了科学严谨的项目策划,并及时完成了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递交中缅两国主管部门终获批准,于2005年与缅方签署了以BOT方式与缅方合作开发瑞丽江电站的谅解备忘录。 拿到项目后,经过积极寻找和筛选,确定选择C公司和D公司作为该项目投资合作方,联合成立了合资公司,资金得到解决,从缅方手中接过项目,加快了建设进度,2008年9月首台机组投产发电,2009年4月最后一台(第6台)机组投产发电,创造了同类工程建设的最快记录。从项目投运到至今的运营中,该项目一直保持良好收益,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中缅双方经济和政治上都获得良好发展,成为境外投资中BOT模式的成功典范。 该项目的核心经验是:只要项目好、资源好,既便所在国政府没有支付能力,通过科学严谨的项目分析和策划、利用BOT项目融资方式,利用BOT方式项下的优势,使项目资金得以落实,项目管理有效实施,保证了项目的快速顺利完成,促进了以项目带动的对外经济发展。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2000年以后,国内的大型成套能力已经得到长足的发展,比如在公路建设和水电建设方面技术上已经有相当的优势和建设经验,同时中国的外汇储备迅速增长,扩大境外承包以及加大境外投资成为企业的发展方向,也是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的需求。促使更多企业走出去,既能对我国外经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又能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并对中国国家的影响力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推荐第5篇:国际贸易模拟实验论文

国际贸易模拟实验论文

系部:纺织

专业: 纺贸班级: 0801学号:080400422

学生姓名:李明

指导老师:刘蕴莹

实习日期:2011年10月日——2011年11月4日

和外商沟通的必备的桥梁。实训中,也感受到了团队精神的作用。每 个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中,都必须随时处于一个团队中,不可能孤立存在,我们能够 顺利完成这次实训,与大家的努力与合作是分不开的。老师告诉我们,每一笔买卖都 不是个人能够完成的,都是大家各司其职,齐心协力的结果。所以一定要重视团队协 作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顺利完成。 这次的实训让我收获不少,以后会更加珍惜在学校的每一次的学习,特别像这样 的实训学习更是值得我往珍惜!真正的考验还未开始,我要加倍努力,不能松懈!

推荐第6篇:国际贸易 论文 原创

入世的反倾销,中国道路很艰辛

转眼间,“中国号”列车已在WTO的轨道上飞驰了11个年头,中国入世过渡期也到了一个节点。这11年是中国经济加速融入世界经济、对外贸易迅猛发展的11年,但是,贸易摩擦的日益加剧与我国加入WTO以来的巨大成就相伴而至,尤其是反倾销问题仍然十分严重.

从1979年8月欧盟对中国出口的糖精钠和闹钟提起反倾销调查以来,对华反倾销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1979年以来,我国企业被外国提起的反倾销指控达六百多起,自95年来,我国一直“稳居”遭受反倾销调查数量榜首,入11年来,共有27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进行反倾销调查,共计138起,涉案金额 34.5亿美元。对此,有必要进行认真分析。我认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迅速,对世界贸易的影响力逐渐加大,这是根本原因。1994年中国出口贸易跃上千亿美元台阶,2000年又跃上2000亿美元台阶,整个90年代,中国出口贸易平均增长率达到14.5%,几乎是世界出口贸易增速的两倍。2001年(入世第一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五千亿美元,2003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已突破万亿美元大关,入世短短三年来进出口总额翻了整整一翻。中国对外贸易继1997年跃升到世界十强以后,1999年跃升到世界第9位;2000年继续上升到第七位。中国出口贸易迅速增长必然取得更大的世界市场份额,一方面引起了同类产品竞争国的疑虑;另一方面在进口国造成了同类产品的更剧烈的竞争。因此,一些国家便会想尽办法来削弱我国在某些行业和领域的比较竞争优势地位,而征收高额“反倾销税”则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一旦被调查的中国产品被课以高额反倾销税后,将会失去价格优势,对于缺乏品牌效力的国货来说其竞争力便会大打折扣。

2、欠缺合理的外贸出口结构是频遭反倾销调查的重要原因。①从出口产品的结构来看,偏重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如纺织工业、轻工产业和农副业(尤其是捕捞业)。分析此类产品的价格构成,可以看出,人工费用占很大的比重,而这种价格构成正是此行业的比较优势之所在(美国产业工人的工资水平相当于中国工人的36倍),而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长期呈过度竞争的态势,产品的附加值相对偏低,而构成“倾销”的一个重要条件便是“低于正常价格”,因此这些行业成为“反倾销”调查的“重灾区”便不足为奇了。②从市场结构看,我国直接出口和经香港转口的出口中有65%是以欧美为目标市场的,出口市场过于集中,这样必然会增加与这些国家产生贸易冲突的机率,据统计,近九成以上的反倾销措施是由美国、欧盟、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实施的。

3、反倾销作为世贸组织允许的保护国内相关产业不受冲击的法律武器,被一些国家滥用。随着各国关税的进一步降低,用关税避垒保护国内产业已不大可能,而且关税减让是双方的,任何一方不得任意提高,而反倾销税的实施是单方的,进口国有自由裁量权,反倾销税也普遍高于关税,因此各国普遍采用这种又合法又便利的方法,转嫁经济危机,保护国内工业,甚至扩大自己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将进口产品挤出国内市场。

4、“入世”后仍存在“入市”问题。我国虽然已经成为WTO的成员,但确是以“非市场经济”或称国家控制经济的身份进入的。在反倾销法中,非市场经济国家通常是指那些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企业的生产、销售活动和产品价格由政府决定,货币不能自由兑换的国家。一些国家在反倾销调查过程中,采取歧视性政策,视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因而采用不合理的“替代国价格比较” 的办法来衡量中国产品是否倾销。虽然近几年来,对我国非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的认定有所改变(目前已有新西兰、南非和东盟从整体上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但“非市场经济国家”地位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在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

5、出口企业国际营销战略的失误。中国出口企业大多缺乏对国际市场的深入调研和总体把握,单纯依赖低价战略打入国际市场的居多,具体表现在短视的国际营销策略上:出口企业急于出口,同行竟相压价,给进口国留下了中国企业“低价倾销”的印象;出口企业对进口国的社会风俗、消费群体及其心理缺乏了解,忽视出口产品的技术创新和后续改进,只能以廉价销售;出口企业未能把握国际市场和进口国行情,及时调整出口商品的价格和数量,致使某些商品大量涌入进口国,增大了对我国反倾销的概率。

6、我国企业对反倾销诉讼消极应对。在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中,经常出现无人应诉的局面,结果使对方不战而胜,除因“一国一税”制度使企业应诉积极性降低(应诉企业是既出钱又出力,但是打赢了官司,所有涉诉企业都能免费分享其成。打输了,只能是自己承担所有的因诉讼带来的费用和经济损失)之外,企业缺乏反倾销应诉意识是问题关键所在。而应诉经费不足、反倾销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亦导致企业应诉不力。而且越是如此就越导致国外的变本加厉,久而久之,又鼓励了国外相关产业的反倾销势头。比如在1994年,美国对中国大蒜进行反倾销调查时,就是由于没有中国公司应诉,结果我国被裁定了高达 376%的反倾销税,中国大蒜被迫退出美国市场。而且在大蒜案之后,由于起诉方律师看到了中国企业不愿应诉,又鼓动美国蜂蜜行业对中国提起反倾销诉讼;

正像前面说的那样,中国尽管已经加入世贸组织,但是在最近的十几年中(2016年以前),无法改变在美国及欧盟反倾销诉讼中的非市场经济地位这一残酷现实。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坐以待毙。消极以对。事实上入时11来,虽然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我国产品频繁遭遇反倾销,但由于我国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了组织应诉、法律指导、经费支持等方面的工作力度,这些年我国的反倾销应诉工作成效显著,据统计近几年的绝对胜诉率(无税和无损害结案)达到37.5%.由此可见,只要策略对头方法得当,我们还是可以取得一定成效的。以下就是一些具体的法律策略。

1、用WTO争端解决机制 来解决反倾销争端

在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之前,我们的企业只能寄希望于精通外国反倾销法的律师,尽量减轻非市场经济地位的危害,减少损失。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我国已成为WTO

正式成员方,这样今后再遭到不合理的待遇或是遭到有违世贸宗旨的不公平对待时,我们完全可以诉之争端解决机构DSB迫使对方纠正其错误行为。

2、完善相关法律,增加谈判筹码

一些国家将我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但却认定了俄罗斯的市场经济地位,这些国家无视我们的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果,无视这些年来经济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这无疑是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一种歧视。一些国家在认定一国是否属于市场经济国家时,夹杂了太多的意识形态上的东西,这种人为将法律、经济问题政治化的行为说到底就是冷战思维在作祟,不仅违背了WTO《反倾销守则》的规定, 而且是对世贸组织所倡导的公平与自由贸易原则的公然践踏。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从自己身上找毛病。我国在此方面的法律制度的确还不是很健全,《反垄断法》、《物权法》还没有出台,《企业破产法》至今还是试行版,《公司法》依然存在许多急需修订之处。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我国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竞争的主体,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来运作。而这又会成为这些国家否认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口实。

对我国而言,虽然短时期内非市场经济地位无法改变(实际上新西兰、马来西亚、新加坡和东盟整体确认我国为完全的市场经济国家,美国和欧盟也把确认我国为市场经济国家的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每一个企业或者行业都因此注定遭到反倾销调查,只要我们的企业能够证明其产品的成本和价格结构按市场原则来运作,是能够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的承认。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现任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的龙永图在举行的“中国50年经济·长安论坛”上强调:“依据《中国加入 WTO议定书》第15条,只要企业能证明自己在制造、生产和销售该产品方面具备市场经济条件,没拿政府补贴,没有恶性竞争,没做假账,就可采用中国国内的价格或成本。”这其实给遭受反倾销调查的国内企业提供了一条生路,避免了过去被一棒打死的命运,11年来有不少成功案例。事实上已经有很多国家早已在反倾销中认定了某些中国企业的市场经济地位。

3、发挥商会、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

商会及行业协会在沟通政府与出口企业的关系上有着承上启下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反倾销调查中具有政府及企业不可替代的规范和协调作用:通过规范本行业企业行为,尽可能减少败诉案件的发生;通过组织本行业涉案企业应诉,尽可能减少败诉案件的发生。多年来我国出口产品价格混乱,定价不合理,缺乏协调。行业商会在反倾销的实践中已认识到了这一点,各企业在多年的市场竞争中也体会到价格大战的危害,许多行业商会也对出口产品确定了相对统一的出口底价。但不乏企业违反规定,与进口商勾结,制造假文件,规避这种限价。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对于那些违反商会规定的企业,一旦发现要严格按照有关的规定制裁,特别是在出口数量和配额上加以制裁,必要时还应追究因违规行为而给其他企业造成的损失,特别是因此而遭到国外反倾销投诉的,对违规企业要按该行业最后被确定的

平均反倾销税的一定比例加以处罚,使得个别害群之马不敢再危害整个行业的出口秩序。因此为了使商会更好的发挥作用,可以赋予商会和行业协会一定的权利。

4、提高企业应诉积极性,打好WTO官司

以往对华反倾销案件中,中国企业应诉率低的原因很复杂,但怕打“洋官司”或希望别人应诉,自己搭便车的想法是最主要的因素。有鉴与此,我们的相关部门应制定具体的操作规则,对积极的应诉企业给予奖励,贯彻“谁应诉谁受益”原则。另外,具体应诉中,企业除了要聘请精通WTO规则、国际法和国际贸易知识的律师抗辩外,关键是做好举证工作,就被诉企业情况、国内市场、起诉国销售情况、生产成本等内容,在律师指导下填写问卷调查。这也有赖于国内反倾销律师和专业队伍的建设,有赖于国内反倾销基金的尽早设立。

5、修改现行反倾销法律

我国的《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需要不断完善,与国际反倾销法律接轨。首先,我国的《反倾销和反补贴例》已经增加了累计评估等新内容,但是对于什么是规避行业,哪些行为属于规避行为,对于进口倾销产品形式的变化如何辨认还要进一步作出明确的规定,提高其可操作性,阻止国外一些企业利用我国反倾销措施的不完善在我境内进行倾销。其次,反倾销调查期限应该缩短。我国规定自立案调查决定公告之日起至最终裁定公告之日止为12个月,特殊情况可以延长至18个月,这与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立法有差距。欧洲委员会立案的调查期一期在6-8个月内结束,最长不得超过1年。调查时间相对短一些,可以裁定倾销存在的可能性就大些,可以控制倾销者规避法律的行为。再次,我国反倾销的主管机构复杂,涉及到国家商务部,国家经济委员会及海关总署,商务部同海关总署进行倾销和倾销幅度的调查,国家经贸委员会同国务院有关部委进行损害的调查,这种方式造成了资源浪费,增加了协调难度,降低了效益。最好由一家机构全面负责倾销和损害的调查,管理的简单使反倾销诉讼程序快捷,也使企业利用反倾销程序保护自己的利益具有更大的有效性。

6、企业要加强财务管理,完善、规范会计资料。

在反倾销调查中企业必须提供完整、规范的会计资料,由此来认定正常价值,否则由进口国政府选定的第三国同类商品的出口价作为替代价确定正常价值,而进口国所选的替代价肯定对应诉方不利。所以,企业应加强财会工作,使企业会计资料符合国际规则,在进口国的反倾销调查中能够提供完善且符合规范的有关会计资料。我国的一些应诉企业在反倾销诉中败诉,部分原因就是不能提供有关商品生产的会计资料。

1, 参考新浪网

2, 参考中国法律网

推荐第7篇:国际贸易地理论文

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

NORTH

COLLEGE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国际贸易地理

《浅析新加坡地理区位优势对外贸经济影响》

姓名: 袁成鹏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国贸1009

学号:100520236

摘要: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梵文意为狮子城,又因国土小如星斗,故称星洲、星岛。新加坡国土总面积618平方千米,人口约有270万,其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高这4369人。是世界上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1965年独立后,立足本国实际,因地制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究其发展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充分发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这个有利因素,成为世界上利用地理位置发展经济的典型国家。新加坡的高速发展也与其政权高压、经济自由的政策有关,政府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并引导当地经济向一个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本文从新加坡的自然条件状况,地理位置及交通信息条件,社会经济基础等方面进行了浅析,从而有利于我们多角度了解新加坡外贸地理的区位优势。

关键词:自然地理环境

人文地理环境

一、自然地理环境对新加坡外贸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一个国家和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地形特征、气候条件、自然资源的丰歉与分布等。这些因素的综合,对一个国家和地区长期贸易政策的形成和短期的贸易行为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1.优越地理条件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最南端,领土由新加坡岛和附近54个小岛组成,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向称“东方十字路口”。北面与马来半岛隔着宽仅1.2千米的柔佛海峡,西边有长堤相连,交通便利;在南面隔着新加坡海峡同印度尼西亚相望,海峡长105千米,宽1.7千米,扼守着马六甲海峡入口处的航行要道。新加坡位于东经104度,赤道,属于东南亚一带,马来半岛南端、马六甲海峡出入口,北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相邻,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望。它由新加坡岛及附近63个小岛组成,面积710平方公里,其中新加坡岛占全国面积的88.5%。所以,新加坡优越的地理区位为其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气候条件

新加坡地处热带,相对来说,常年气温变化不大,雨量充足,空气湿度高,气候温暖而潮湿,年平均温度在 23和 31摄氏度之间,温差很小。因此,对于那些喜爱日光浴、游泳、航海以及其他水上运动的人来说,新加坡可称得上是天堂。那些讨厌炎热阳光的人也不会因此受罪,因为新加坡几乎所有的商店、旅馆、办公楼以及饭馆都装有空调设备。

新加坡每日平均气温:摄氏26.7度; 最高每日平均气温:摄氏30.8度; 最低每日平均气温:摄氏23.9度; 最冷月份:12月到1月; 最热月份:5月到7月份; 年降雨量:2,353毫米; 每日平均相对湿度:84.3%; 每日平均湿度:60%到90%。新加坡一年到头都有雨水,不过每年的11月到翌年正月雨水最多。相对来说,比较干燥是在6月到8月。每日平均气温:摄氏26.7度;最高每日平均气温:摄氏30.8度;最低每日平均气温:摄氏23.9度;最冷月份:12月到1月;最热月份:5月到7月份;年降雨量:2,353毫米;每日平均相对湿度:84.3%;每日平均湿度:60%到90%。

新加坡有两个不同的季候风季节,从12月到翌年3月吹东北季候风,相当潮湿;6月到9月则吹西南季候风,最为干燥。这两个季风期,间隔着季候风交替月,那就是4月到5月,以及11月到12月。在季候风交替月里,地面风弱多变,阳光酷热,形成下午至傍晚时分,全岛经常会有阵雨及雷雨。

新加坡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常年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24-27℃,所以植被是雨林。地表径流大,由于是马六甲海峡出入口,大多数进出亚洲的货轮都要经过马六甲海峡并在新加坡港进行补给,而新加坡政府则从中获取巨额的税收。

二.人文地理环境对新加坡外贸经济影响

人文地理是指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自身所创造的全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包括国家、居民、宗教、语言、法律、风俗习惯。人文地理环境虽然不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但却影响了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准则。 1.人口及劳动力条件

新加坡有近400 万人口,其中77%是华人,14%是马来人,8%是印度人,1%是欧亚混血人和其他民族。马来渔民是当地的土著居民,但自从史丹福莱佛士爵士来到并建立英国贸易中转站后,新加坡逐渐成为一块吸铁石,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移民和商人。为了给他们自己和家人寻觅更好的生活,许多人从中国南方省份、印度尼西亚、印度、巴基斯坦、锡兰和中东来到这里。尽管异族通婚早就开始了,但各个种族在融入新加坡这个整体的同时保持了自己的文化。新加坡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其20世纪60.70年代经济的崛起奠定了重要的人文基础。

2.交通运输条件 (1) 海运方面

新加坡是国际海运、航运中心之一。新加坡目前(1999年,下同)有六个大港区,160多个轮船泊位,最大的巴西班让码头能同时停泊30多艘远洋巨轮。至今,新加坡已开通400多条海上航线,通往世界各国800多个港口,每年进出船只10多万艘,货物吞吐量3亿多吨,海港年进出口总额达到500多亿美元。1998年新加坡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达1510万个标准箱,超越香港成为全球最繁忙的集装箱港,其集装箱的装卸速度达到每小时220个标箱,创造了世界纪录。新加坡港务集团到1998年已连续10年获得“亚洲最佳集装箱码头”的大奖。新加坡在近两年还将投资70亿新元在巴西班让码头再兴建26个泊位,待整个工程完成后,新加坡港口一年可装卸约1800万个标准箱。 (2) 公路方面

据1989年世界竞争力报告,新加坡公路系统和比利时并列世界第一。新加坡公路四通八达、快速通畅,为世界最优秀的交通网络。目前,新加坡公路总长2976公里,其中有高速公路8条、共109公里。有汽车近70万辆,平均7人有一辆车。新加坡虽然地小车多,但其交通非常顺畅,很少发生交通堵塞现象,市内道路平均时速30公里,而其他城市如曼谷才5公里,伦敦15公里,香港16公里。岛内的高速公路时速一般都在80公里以上。另外,在新加坡路上很少见到交通警察,人们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3) 城市公共交通方面

新加坡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服务,地铁提供从各住宅区到市区、商业中心及各旅游点的快捷交通服务。目前,有南北和东西两条地铁线,共48个车站,总长83公里。并且正在投资50亿新元兴建长20公里的地铁东北线,2002年即可投入使用。全长约6公里,耗资达8亿5000万新元的樟宜机场地铁线2001年完工后,樟宜国际机场将直接与市中心相连,乘地铁来往市中心与樟宜机场之间只需30分钟。此外,还在三个住宅小区兴建无人驾驶、无人售票的轻轨客运系统。新加坡的巴士服务四通八达,同一条路线通常都有多种巴士服务定时穿行。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的地铁与巴士服务衔接得很好,在主要的交通集散点设有地铁与公共巴士的换乘站,给搭乘地铁或巴士的乘客带来极大的方便。

(4) 民航方面

新加坡是亚太地区的一个主要航空枢纽,1997年数据表明,在新加坡有68家航空公司运营,航线联系52个国家的133个城市,每周有3118架次航班降落(同期我国只有国际航线通航31个国家和地区的57个城市)。1997年新加坡樟宜机场旅客吞吐量25174344人次(世界排行第28位,亚太排行第5位),但其中国际旅客吞吐量达2379928人次(世界排行第6位,占总吞吐量的94.5%),新加坡航空枢纽地位可见一斑。新加坡的航空货运业也十分发达,设在樟宜机场内的航空货运中心面积达47公顷,是一个24小时运作的自由贸易区。该中心提供一站式的服务,从飞机卸下的货物送到收货人手里前后只需一个小时。1997年樟宜机场共装卸1336254吨空运货物,世界排行第10位。

3、工业和技术服务中心

新加坡四面环海,以炼油和造船为核心的工业部门具有世界意义。全国建有五大炼油厂,年加工能力达4290万吨,成品油出口额仅次于荷兰居世界第二位。造船业为传统的优势部门,不仅能修造繁多的各项船舶,还是世界上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工业以制造业为中心转向技木密集型部门,大力发展电子工业,电视传真设备、按钮式电话、光纤光缆、电脑化列车控制系统等均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近年来,发展重点又转向新科技园地的建设上,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发展尖端技术,以适应改革工业结构的需求。

4.投资和金融中心

新加坡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方便快速的通讯,政局的稳定,国民素质较高等特点,使外国资本大量投入,推功了新加坡经济的腾飞。同时,各国银行云集新加坡,银行总数仅次于伦敦、纽约和香港,成为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

5.国际旅游和会议中心 就自然和历史文化条件而言,新加坡并不具备发展旅游业的突出优势,但利用其适中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基础设施,美化城市环境,提供优质服务,简化出入境手续,开展各种旅游“外交”活功,从而吸引大量外国游客旅游及大批国际会议在新加坡召开。目前,旅游业已成为新加坡外汇的重要来源之一。 总之,新加坡利用本国特殊的地理条件,扬长避短,引进和运用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使生产力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成功的经济发展道路。这一成功道路不仅为类似新加坡这样的岛国提供了发展模式,同时也为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当然,由于新加坡在许多方面对外国依赖较深,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存在着一定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

参考文献:

【1】黄森才.杨青,《国际贸易地理》,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第二版 【2】梁进社.《经济地理学的九大原理》,地理研究出版社,2008年第1期 【3】李树藩.[M].最新各国概况—亚洲分册.长春出版社.2007 【4】陆大道.《人文-经济地理学的方法论及其特点》地理研究出版社2011年第3期

【5】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的关系转向评述》世界地理研究,2007年第4期

推荐第8篇:国际贸易专业论文

国际贸易专业基于工作任务的专业课程改革

【摘要】本文基于对高职高专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问卷调查的分析,归纳出现行的专业课程在设置和教学中存在着不合理之处。根据问卷调查中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对高职高专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改革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基本解决了课程设置中诸多的不合理现象。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课程改革

我院经济贸易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业的专业课主要有: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跟单实务、外贸单证实务、进出口业务操作、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跟单员考证课程、报关报检实务、外贸英语函电、外贸口语;实训课程有:报关实训、单证实训、国际货运代理实训等。以上课程共同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教学的过程,随着教学课程及专业改革的深入,笔者深感以上课程的设置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已经无法满足专业改革的需要。为了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的设置更加合理和科学,笔者及教研室同事共同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提出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改革的方向。

一、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调查问卷分析

本文以经济贸易系2008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专科生和国际贸易教研室20名教师的调查问卷为样本,分析了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共发出学生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2份,问卷回收率为91%;发出教师调查问卷20份,收回有效问卷20份,问卷回收率100%,具体分析如下。

(一)学生调查问卷的分析

1、专业前景较乐观,专业课程设置基本能够反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

在收回的问卷中,8%的学生认为国际贸易专业相比其他专业而言,就业有很大优势,有48%的学生认为本专业相比其他专业就业较有优势,35%的学生认为本专业的就业优势不明显,9%的学生认为本专业就业毫无优势。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认为本专业就业前景较好,且对本专业的学习保持了较高的热情。

52%的学生认为本专业课程的设置十分合理,能使学生明确本专业的整体内容;21%的学生认为本专业课程的设置较为合理,基本能学到相应的职业岗位技能;27%的学生认为本专业课程的设置不太合理。整体而言,本专业课程的设置基本能满足学生的本专业学习的要求。

2、对本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意见及建议

65%的学生反映专业课程之间重复的部分过多,学生不得不一次次学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点,对各门课程的主要能力目标模糊不清,对各门专业课程的侧重点也分不清楚。比如:国际贸易实务与外贸跟单实务就有合同及贸易术语等重复的知识点;外贸跟单实务和跟单员考证课程在基本的大纲上几乎完全重复,学生不明白这两门课程有何区别,也就无法去学习。30%的学生认为部分课程的安排学时比较不合理,比如外贸英语函电应该是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十分重要,却只是安排了32个课时,远远不足以训练学生对外贸函电的掌握能力;42%的学生认为部分课程的开设学期不太合理,比如跟单员考证课程和外贸跟单实务在同一个学期开设,让学生感觉重复太多,学习无趣。

(二)教师调查问卷分析

由于教师问卷相对比较少,相对而言,分析就比较容易。95%的教师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在就业方面已经毫无优势可言。这正是我们进行专业课程改革的根本原因。

100%的教师认为本专业课程设置存在诸多不合理的现象,比如:理论课课时过多,实

务课和实训课课时不够,对英语的训练不够重视,英语可课时过少,开设的时间过晚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对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重组和改革。

二、本专业课程的设置主要存在一下问题

(一)课程设置模式仍存在以学科为本位的思想

尽管高职院校都明白了高职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本位,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现行的课程设置往往与传统专科教育模式趋近。只是简单地将课时缩短,降低理论知识深度,专业教学计划中还沿用学科本位的课程结构,甚至从教学内容到惯于“学科课程”的教学方式。

(二)课程设置体系没有真正做到以职业的工作任务为导向

主要是没有根据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来设置课程体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职业岗位群,主要是培养:外贸业务员、单证员、跟单员、货代员、报关员等。但是如何将这些职业岗位能力贯穿到课程设置和教学中去,却是个很大的问题。我们通常只是从一门课来考虑,比如报关报检实务培养报关员,外贸跟单实务培养跟单员,并没有从整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来考虑,没有从职业的工作任务来考虑,于是就存在着以上调查问卷中的专业课程设置重复等问题。

三、细化职业能力、分解整合课程

(一)课程整合的指导原则

1、以理论“必需、够用”为原则,科学合理地整合课程。以外贸业务这一条工作任务为主线,把各门课程贯穿到这一工作任务中,每门课程都是这一工作任务中的一个环节,每门课程只是负责一个环节。

对课程进行多元整合,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一体,打破原课程、学科之间的界限,精简课程内容,避免交叉重复,突出知识应用能力培养。课程整合应淡化理论探讨,注重职业能力培养。把理论性过强,实务操作性不足的课程或删除、或与其他课程合并。在教学中把那些复杂的理论推导、论证和公式计算省去,注重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2、以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为指导,构建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考证课程模块,突出职业特色。各职业资格证书共同必考的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各职业资格证书分别考试的课程作为考证课程模块。前者要求所有的学生必修,后者由学生根据市场的需求及自身的情况选修一至两个证书的考证课程。

3、增加外语课时,突出专业特色。外语对国贸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必须能够用英语去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交流。因此,必须采取一些特殊的教学方式与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使其能达到职业岗位所要求的英语水平。在过程中,部分专业课程可以进行双语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训练自己运用英语思维、表达和阅读的综合能力,以满足企业对外贸专业人才的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

(二)以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核心,以外经贸业务工作过程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

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而言,此专业岗位职业就是外贸业务员,外贸工作的整个流程就是这一专业的工作任务,各门专业课程都只是这一工作任务的一个环节,如图所示:从以上图中可以看出,从外贸基础知识到报价、签订合同、审核信用证、工厂跟单、单证缮制、出货装运、报关报检,到最后的合同善后及纠纷处理。这就是外贸业务的整个工作流程,也就是一个工作任务。每一门课分别集中训练当中的一个或几个环节,培养学生在这一工作任务中的一个或几个能力。在整个工作过程总都要训练学生的是英语函电写作及外贸口语的能力,对于英语的学习必须贯穿整个专业学习的过程。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技能,能让学生学习到整个系统的知识也不会出现专业课程设置重复的问题。

推荐第9篇:国际贸易实务论文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论文

目 “一路一带”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经管学院

学生姓名

兔子

完成日期

2015 年 5 月 24 日

“一路一带”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摘 要:在时代发展迅速的今天,国际国内形式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吸收过去有效的改革开放经验的基础上,需要我们调整发展思路,以全新的理念推动新一轮的对外开放。随着习近平主席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后,“一路一带”战略逐渐得到高度关注。为了更加细致的了解“一路一带”战略,本文将针对我国的外贸发展的现状,分析阐述“一路一带”战略对我国外贸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 “一路一带” 时代机遇 国际贸易 经贸发展 引 言

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

然而近年来,中国与西亚各国贸易发展势头良好,经济互补性不断增强,贸易合作空间日益广阔。中国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更是深化了同西亚国家的经贸合作,拓宽了国[1]际经贸合作领域。

随着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后,“一路一带”逐渐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一路一带”建设是我国与中亚、东欧、东南亚周边国家的新商贸通道和经贸合作网络,对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和沿边地区对外开放,推动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型经济率先转型升级,拓展

[2]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针对我国的外贸发展现状,分析阐述“一路一带”战略对我国外贸产生的影响。 1. “一路一带”战略的内涵与外延 1)内涵

“一带一路”战略的内涵就是通过发展友好关系,加强经贸合作,发展经济,构建稳定

[2]的外部环境,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目的。

“一带一路”深刻丰富,专家们从不同视角作了解读,普遍赞誉“一带一路”所蕴含的开放包容、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理念。国内专家普遍认为,无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还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都蕴含着以经济合作为基础和主轴,以人文交流为重要支撑,开放包容的合作理念。特别是“一带一路”将中亚、南亚、东南亚、西亚等区域连接起来,有利于各区域间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建立和健全亚洲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使泛亚和亚欧区域合作迈上新台阶。

有专家表示,虽然目前“一带一路”主要内容仍在研究之中,但应优先推进政策沟通、道路连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等方面达成共识。世界银行前副行长帕拉西奥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表示,古丝绸之路成为文明沟通桥梁的代名词,不冲突不对抗的独立外交政策是新丝绸之路的精华所在。开罗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萨利赫认为,“一带一路”构想与“中国梦”的理念相辅相成。新加坡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认为,丝绸之路既是中国古老文明的一部分,也是当代中国文明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自信和复兴的有效方法,是大国崛起所依托的时代精神。他还提出,丝绸之路的核心是贸易,中国对外关系的核心是经济贸易。

但是,也有部分国外学者质疑“一带一路”深层的地缘政治动机。俄罗斯学者、远东研究所副所长卢贾宁认为,该构想试图重新划分太平洋到欧洲的经济版图,是遏制美国并将其赶到大西洋的有效武器,是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美元架构的起始平台。日本《外交学者》杂志副主编蒂耶齐刊文称,该构想是“珍珠链”在新的名义下继续发展壮大,使美国、印度等国[3]家的战略家感到担忧。

2)外延

“一带一路”战略的外延就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五通,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其中,政策沟通是前提,道路联通是基础,贸易畅通是本质,

[2]货币流通是贸易和投资带动的必然结果,民心相通是保障。 2. “一路一带”战略对国际贸易发展所带来的时代机遇

土耳其总理达武特奥卢通过欢迎贺信的方式致辞。他说,感谢习近平主席去年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这一倡议与土耳其有共同的期许,土耳其愿承担振兴丝绸之路的历史使命。他还说,伊斯坦布尔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土耳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非常紧密的合作,“一带一路”将为各国带来新的合作机遇。他提出,“一带一路”的合作不限于商业合作,还应涵盖文化、人文等方面的交流。

中国驻土耳其大使郁红阳认为,共建“一带一路”赋予了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战略构想,是一条和平发展的共赢之路,是一项脚踏实地的伟大事业。“一带一路”建设将贯穿欧亚大陆,有利于打造规模空前的大市场,形成区域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实现各国的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促进区域的和谐稳定。他具体阐述了“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理念、主要内容和基本路径,并表示“中方愿以‘一带一路’建设为机,把中国

[4]同沿线国家的互利合作不断推向崭新的历史高度”。

为适应国际经济新格局的新变化,习近平主席提出“一路一带”的战略构想,不仅明确了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同时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其意义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首先,巩固中国同中亚和东南亚的合作基础。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理念是加强同中亚和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中国同中亚及东南亚各国历史上有着共同的发展经历,文化相通,合作基础坚固。中国新一轮的改革开放举措有利于通过共建“一路一带”丝绸之路形成对外开放新的增长点,所以关键是处理好中国与中亚及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发挥好上合组织和中国东盟自贸区在推动诸边合作中的积极作用,加强互联互通,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同受益,打造好同西部邻邦及东南亚邻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其次,逐步形成两个辐射作用。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以中国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为基础,可以逐步形成连接东欧、西亚和东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为相关国家经济发展和人员往来提供便利;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仅可以巩固和发展我国同东南亚的经贸关系,同时可以逐步辐射到南亚和非洲等地区,扩大中国的影响力。共建丝绸经济带的倡议之所以深受中亚各国的欢迎和赞同,因为在已有的上合组织框架下,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具有良好的基础。同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振兴势必会形成对阿拉伯和东欧国家的辐射作用,其结果有利于新的欧亚商贸通道和经济发展带的形成。对中国来说,可以带动内

[5]陆沿边向西开放,相当于扩大西部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增强中国的影响力,可谓一举多得。 3.推进“一路一带”可能出现的问题

实施过程可能因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差异而产生分歧和摩擦,遭遇挫折;也可能会遇到国内、国际两方面的政治障碍,如我国新疆境内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的威胁,少数国家干涉别国事务等。

我们需要做到尊重文化多样性、求同存异,通过对话和协商等方式,协调各方利益,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实现包容性发展;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依法打击暴力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通过维护地区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4.“一路一带”战略对我国外贸的具体影响

“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这些国家普遍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开展互利合作的前景广阔。“一带一路”建设涉及互联互通和基础设施建设,既可以形成世界经济新的

增长点,同时也可以促进相关国家的发展,实现共赢。

“一带一路”是我国在转型改革关键时期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这不仅将对我国走向经济新常态有重要意义,而且将促进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重塑我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战略位置。对于前者,“一路一带”不仅将极大地拓宽投资空间,而且对释放消费潜力具有重要影响,也将对我国区域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对于后者,根据世界银行数据计算,1990-2013年,全球贸易、跨境直接投资年均增速为7.8%和9.7%,而“一路一带”相关65个国家同期的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3.1%和16.5%;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后的2010-2013年,丝路的对外贸易、外资净流入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13.9%和6.2%,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4.6个百分点[6]和3.4个百分点。而据中国经济网了解,2013年中国与“一路一带”国家的贸易额超过1万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1/4。过去10年,中国与沿途国家的贸易额年均增长19%。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的商品,出境游客数量约5亿人次,周边国家以及丝绸之

[7]路沿线国家将率先收受益。中国政府预测,未来五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将超过5000亿美元,这为欧亚地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商机。与此同时,欧亚地区国家大多处于工业化进程之中,经济发展空间较大,相对于中美贸易,未来中国与欧亚地区国家经贸合[8]作前景更为广阔。

中国的“一路一带”正在为国际经贸发展、21世纪的全球化而领路,这种战略选择既有国际格局风云际会、复杂多变的压力,也有自身改革发展、转型升级的需要,纵然会有些许杂音的干扰和阻碍,但不管怎样,促进国际经贸发展、提升全人类的福祉会是一项功在当

[9]代、利在千秋的壮举,这也是中国作为世界公民的一种担当。而且“一路一带”这一战略构想,在形成一体化市场、有效扩大投资、突破国内区域发展瓶颈三个方面,也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5.展望

总体而言,2105年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基本稳定,有利于出口维持中速增长局面,但由于中国商品国际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受到制约,依靠出口需求化解国内过剩产能难度加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将进一步压低资源、能源进口价格,有利于我国扩大战略性资源进口;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将继续抑制中国机电、装备等投资品出口。而“一路一带”战略构想,也在世界各地人民心中落地生根。复兴丝绸之路,一幅横贯东西,共谋发展的伟大宏图正在铺展开来。有梦想,有追求,有奋斗,一切都有可能。中国人民有梦想,世界各国人民有梦想,这将给世界带来无限生机和美好前景。而中国的对外贸易,也将因此更加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永辉,邹建华,“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与西亚国家贸易合作现状和前景展望,《国际贸易》2014年第8期 [2]王慧,“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对外贸易——访商务部国际贸易合作研究院原院长霍建国,《中国国情国力》杂志

[3]蒋希蘅,程国强,《国内外专家关于“一路一带”建设的看法和建议综述》

[2][4] “一带一路”的历史启示与时代机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三家国际智库在伊斯坦布尔成功主办国际研讨会

[5]霍建国,“一路一带”战略构想意义深远,《中国外资》2014年第10期

[6]匡贤明,“一带一路”在我国经济新格局中的战略地位,《视角》2015年01期 [7]王敬文,“一路一带”打开筑梦空间 ,《中国外资》2014年第10期

[8]刘华芹,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助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商务财会》,2015年02期

[9]杨伟奇,中国选择:一带一路,《金融博览》2015年第1期

推荐第10篇:国际贸易实务论文

国际贸易实务结课论文

经过短短一学期的国际贸易选修课的学习,我收获颇多,尤其是现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现就有关问题的认识阐述如下:

国际贸易作为一项国际性交易的活动,其用语均比较规范,国际贸易术语(也称价格条件、价格术语、贸易条件等)是国际货物买卖交易中比较特殊的重要内容,它不仅仅是国际贸易货物单价的重要组成成分,而且与国际贸易货物的运输、货物运输保险、贸易争议及争议的处理、合同的商洽与履行等内容密切相关,或者说,贸易术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或者制约着这些内容在合同中的规定,因此,贸易术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独特的、不可替代的。

国际贸易术语在长期的国际贸易实践中逐渐形成和日臻完善的,它在一定程度上给从事国际贸易的商家提供了比较标准化的解释,简化成了交易商洽的内容,缩短了成交过程,节省了成交费用,从而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1812年,世界上第一个贸易术语F.O.B.在英国利物浦出现,1862年,C.I.F.术语也在英国出现,《1932华沙-牛津规则》就是对C.I.F.贸易条件的解释,它对C.I.F.合同的性质和特点,买卖双方的责任、费用、风险的划分,货物所用权的转移,货款的支付等问题作了比较详尽的解释,此规则一直沿用至今。此外,国际商会的《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对当代的影响也是较大的,它被用的最多,它是国际商会对各种贸易术语进行统一解释而制定的一种规则。都说贸易术语是个动态的东西,所以它在与这个世界的发展一起发展完善着,《2000年通则》就更为完善了,它由13个贸易术语,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

“工厂交货”是13种贸易术语中卖方责任最小、卖方责任最大的贸易术语,对买方很不方便,不过在有陆地接壤的国家之间时有使用,在该术语中,卖方并不承担装货及其相关的费用和风险之责,但是,如果买卖双方希望在货物起运时卖方负责装载货物并承担装载货物的全部费用和风

险,是可以如此变通的,但在销售过程中作出明确规定。

再来说C.F.R.,它是指卖方办理出口清关手续,当货物在指定的装运港越过船舷时即完成交货。卖方必须支付将货物运至制定目的港所需的各种费用和运费;但交货后货物灭失或损坏的风险以及由于各种事件所造成的任何额外费用,随即由卖方转移给买方。该术语仅适合于水上(包括海洋与内河)运输方式。

国际贸易实务就是贸易出口,那么国与国的货物交接那就相当频繁与重要了,国际贸易货物的交接,需要一定的条件,它是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主要条款之一。这种交接就是通过运输中介来完成的,它涉及到一些主要的交货条件:(1)货物的运输方式,包括海洋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公路运输、邮政运输、集合包装运输、大陆桥运输和国际多式联运等;(2)交货时间,包括交货时间规定的多种方法、规定交货时间时应注意的问题、装运时间与交货时间的关系、是否允许分批装运与转运、分批装运与转运同交货期与信用证的有效期的关系等;(3)装运港与目的港,包括装运港与目的港的规定方法以及规定时应注意的问题、装卸时间、发出装运通知等;(4)货运单据,包括海运提单、海运单、铁路运单、航空运单、多式联运单据、邮包收据等。

只有满足了以上条件,才能完成货物由卖方至买方的实际转移,而这些交货条件,无一不与之前写的国际贸易专业术语的规定有关。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交货条件是此类合同中的主要条款之一。在国际贸易买卖合同签订之后,按合同交货是卖方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之一,而买方也有义务接受货物,从而完成国际贸易货物的交接。

这种交接是通过运输这个中介来完成的,即运输对将货物完成由卖方至卖方的实际交接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国际物流的角度上看,国际贸易货物的交接又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到运输问题,而且还涉及到非运输问题。

国际货物运输保险依货物的运输方式的不同分为海上货物运输保险、陆地货物运输保险、航空货物运输保险、邮包货物运输保险等多种形式。其中,海上货物运输保险的历史最久,业务量也最大,在国际货物运输保

险占主要地位,是国际贸易中无形贸易的重要组成成分。因此,与海洋运输保险有关的法律制度和基本原则,对陆地、航空、邮包货物运输保险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进入国际市场的商品的价格,通常是指商品的单位价格。但是,这种价格,由于进入市场的商品品种不同,销售的市场不同,交易的方式不同,成交的季节不同,以及其他各种各样影响价格变化的因素的存在,实际成交时常常表现出大大小小的差异,国际货物买卖价格种类很多,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区分,如买价和卖价,单价和总价,含佣价和竞价,计价和推算价等等,对于国际货物买卖价格的掌握,就得从订价原则、商品差价等方面渐渐深入了解掌握。

既然有了价格,那就有收付款了,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规定,卖方的基本义务是交付货物和移交单据,买方的基本业务是支付货款和接收货物与单据。

国际货物买卖价款的收付,除签有政府间支付协定另有规定者外,通常是通过外汇进行结算的。结算工具包括现金与票据。货款结算方式常用的是汇付和托收,汇付是付款人通过银行,使用各种结算工具将货款汇交收款人的一种结算方式,托收是出口人在货物装运后,开具以进口人为付款人的汇票,委托出口地银行通过它在进口地的分行或代理行向进口人收取货款的一种结算方式。

以上,我粗略的介绍了一下国际贸易实务的相关内容,国际贸易是个动态的名词,尤其是当代国际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的日益增强为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广宽的国际经济舞台和创新压力,当代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全球经济的社会化、国际化进程,社会分工、国际分工日益朝着更广泛、更深刻的方向发展,整个国际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发展体系。这是当代国际经济发展中的最显著的特点。宽松的政治环境不仅有利于经济贸易的发展,还可能成为经济贸易振兴与腾飞的前提条件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得益于国际政治格局的实质性转换,得益于和平与发展时代的真正到来。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大发展同样离不开中国政治环境的稳定。这是保证中国改革开放最终取得成功的根本前提。

只有坚决地把中国经济更大程度地溶入国际经济的发展体系,中国经济贸易才会有真正起飞的明天,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建立在当代国际经济相互依赖关系日益加强的基础之上。没有这种依赖关系,国际贸易创新就难以形成。事实上,如果一国经济脱离这种相互依赖的国际经济关系,那么它也就不可能从这种相互依赖中获得利益。尽管溶入相互依赖关系体系需要付出代价和作出牺牲,但对于长期实行封闭经济的中国来说更应如此。从长远利益看,这乃是一个民族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基本出路。

科技发展是经济贸易发展的基本生长点科技进步和广泛应用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重要基础,它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中的构成创新和工具创新,并通过各种途径对整个国际贸易产生作用。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科技基础。因此,不仅要在观念上,更应该在实践中,真正地把科技看成是经济贸易发展的强支撑,甚至是根本支撑。

当代国际政治格局的急剧转换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极为宽松的国际政治环境,国际政治环境健康稳定的时期往往就是国际贸易蓬勃发展的时期;国际政治环境动荡不定特别是在大规模的战争时期,国际贸易就会停滞甚至萎缩。因此,宽松的国际政治环境是国际贸易发展和创新的前提条件。

国际贸易具有联结、渗透、导向、助动作用,在相互依赖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国际贸易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经济贸易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于自身发展的不适应性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主要动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各国经济贸易发展面临的问题对国际贸易发展所造成的压力;二是国际贸易自身存在的缺陷对自我完善的驱动。后者是更重要的创新推动力。因此,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不应该依赖于外部动力的供给和推动,更应该从对外经济贸易发展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上找到改革、创新的动力。

对外贸易创新是中国外贸发展的根本出路,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尤其是现在全球性的金融问题,以后随着社会的不层次不定向发展,国际贸易实务必将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但本质不会变,它会步步完善,与这个世界保持一致。

第11篇:国际贸易专业论文

浅论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的概述

1、什么是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不同国家(和/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国际贸易是商品和劳务的国际转移。国际贸易也叫世界贸易。国际贸易由进口贸易(Import Trade)和出口贸易(Export Trade)两部分组成,故有时也称为进出口贸易。

从一个国家的角度看国际贸易就是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

2、国际贸易是怎样产生的

国际贸易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形成国际贸易的两个基本条件是: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国家的形成。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出用于交换的剩余商品,这些剩余商品在国与国之间交换,就产生了国际贸易。

3、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区别

对外贸易是指一国(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所进行的商品、技术和服务的交换活动。因此,提到对外贸易时要指明特定的国家。如中国的对外贸易等;某些岛国如英国、日本等也称对外贸易为海外贸易。

[编辑本段]国际贸易的分类

一、按商品移动的方向国际贸易可划分为

1、进口贸易 (Import Trade):将外国的商品或服务输入本国市场销售。

2、出口贸易(Export Trade):将本国的商品或服务输出到外国市场销售。

3、过境贸易(Transit Trade) :甲国的商品经过丙国境内运至乙国市场销售,对丙国

而言就是过境贸易。由于过境贸易对国际贸易的阻碍作用,目前,WTO成员国之间互不从事过境贸易。

二、按商品的形态国际贸易可划分为

1、有形贸易(Visible Trade):有实物形态的商品的进出口。

2、无形贸易(Invisible Trade):没有实物形态的技术和服务的进出口。例如,机器、设备、家具等都是有实物形态的商品,这些商品的进出口称为有形贸易。专利使用权的转让、旅游、金融保险企业跨国提供服务等都是没有实物形态的商品,其进出口称为无形贸易。

三、按生产国和消费国在贸易中的关系国际贸易可分为

1、直接贸易(Direct Trade):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不通过第三国进行买卖商品的行为。贸易的出口国方面称为直接出口,进口国方面称为直接进口。

2、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和转口贸易(Transit Trade):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买卖商品的行为,间接贸易中的生产国称为间接出口国,消费国称为间接进口国,而第三国则是转口贸易国,第三国所从事的就是转口贸易。

例如,战后的伊拉克有一些商机,但是风险也很大。我国的有些企业在向伊拉克出口商品时,大多是先把商品卖给伊拉克的周边国家,再由伊拉克的周边国家转口到伊拉克。

[编辑本段]国际贸易的主要特点

国际货物贸易属商品交换范围,与国内贸易在性质上并无不同,但由于它是在不同国家或地区间进行的,所以与国内贸易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国际货物贸易要涉及不同国家或地区在政策措施、法律体系方面可能存在的差异和冲突,以及语言文化、社会习俗等方面带来的差异,所涉及的问题远比国内贸易复杂。

2.国际货物贸易的交易数量和金额一般较大,运输距离较远,履行时间较长,因此交易双方承担的风险远比国内贸易要大。

3.国际货物贸易容易受到交易双方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变动、双边关系及国际局势变化等条件的影响。

4.国际货物贸易除了交易双方外,还需涉及到运输、保险、银行、商检、海关等部门的协作、配合,过程较国内贸易要复杂的多。

这里,主要是将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进行一些对比。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既存在共同性,又有很大区别,国际贸易比国内贸易更复杂。

一、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共同性

1、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相同;

2、有共同的商品运动方式;

3、基本职能相同,且都受商品经济规律的影响和制约。

二、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区别

1、各国的经济政策不同;

2、语言、法律及风俗习惯不同;

3、各国间货币、度量衡、海关制度等不同;

4、国际贸易的商业风险大于国内贸易。

综上所述,国际贸易比国内贸易更复杂。

[编辑本段]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统计分析指标

1、贸易额和贸易量

贸易额就是用货币表示的贸易的金额,贸易量就是剔除了价格变动影响之后的贸易额,贸易量使得不同时期的贸易规模可以进行比较。这里有三个概念需要掌握。

(1)对外贸易额(Value of Foreign Trade):就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进口总额与出口总额之和。

一般用本国货币表示,也可用国际上习惯使用的货币表示;联合国发布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额是以美元表示的;各国在统计有形商品时,出口额以FOB价格计算,进口额以CIF价格计算;无形商品不报关,海关没有统计。

(2)国际贸易额:(Value of International Trade)是以货币表示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值的综合,又称国际贸易值。它等于一定时期内世界各国用FOB价格计算的出口贸易额之和。

(3)贸易量:贸易量是为了剔除了价格变动影响,能准确反映国际贸易或一国对外贸易的实际数量,而确立的一个指标。在计算时,是以固定年份为基期而

确定的价格指数去除报告期的贸易额,得到的就是相当于按不变价格计算(剔除价格变动的影响)的贸易额,该数值就叫报告期的贸易量。

贸易量可分为国际贸易量和对外贸易量以及出口贸易量和进口贸易量。

2、贸易差额

贸易差额(Balance of Trade)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间的差额。

(1)贸易顺差(Favorable Balance of Trade ),我国也称它为出超(Exce of Export over Import):表示一定时期的出口额大于进口额。

(2)贸易逆差(Unfavorable Balance of Trade ),我国也称它为入超(Exce of Import over Export)、赤字,表示一定时期的出口额小于进口额。

(3)贸易平衡:就是一定时期的出口额等于进口额。

一般认为贸易顺差可以推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所以各国无不追求贸易顺差。但是,大量的顺差往往会导致贸易纠纷。例如日美汽车贸易大战等。

3、国际贸易条件

国际贸易条件(Terms of International Trade):是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的对比关系,又称进口比价或交换比价。它表示出口一单位商品能够换回多少单位进口商品。很显然,换回的进口商品越多,越为有利。贸易条件在不同时期的变化通常是用贸易条件指数来表示,贸易条件指数是出口价格指数和进口价格指数的比值,计算公式是:出口价格指数除以进口价格指数,再乘以100(假定基期的贸易条件指数为100)。

报告期的贸易条件指数大于100,说明贸易条件较基期改善。

报告期的贸易条件指数小于100,说明贸易条件较基期恶化。

4、贸易的商品结构

贸易的商品结构(Composition of Trade)就是各类商品在贸易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这里涉及到一个商品分类的问题,一般有两种分类方法。

(1)联合国秘书处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把有形商品依次分为10大类,其中0一4类商品称为初级品,把5一8类商品称为制成品,第9类为没有分类的其他商品。初级产品、制成品在进出口商品中所占的比重就表示了贸易的商品结构。

(2)是按生产某种商品所投入的生产要素进行分类,可分为劳动密集型商品、资本密集型商品等某种生产要素密集型商品。

5、贸易的地理方向

(1)对外贸易地理方向(Direction of Foreign Trade)

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是指该国进口商品原产国和出口商品消费国的分布情况,它表明该国同世界各地区、各国家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

例如,2003年我国前十位进口来源地分别是日本、欧盟、台湾省、东盟、韩国、美国、香港地区、俄罗斯、澳大利亚和巴西。2003年我国前十位出口市场分别是美国、香港地区、欧盟、日本、东盟、韩国、台湾省、澳大利亚、俄罗斯和加拿大。由此而确定的2003年我国前十大贸易伙伴(根据进出口总额确定)为日本、美国、欧盟、香港地区、东盟、韩国、台湾省、俄罗斯、澳大利亚和加拿大。

(2)国际贸易地理方向(Direc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是指国际贸易的地区分布和商品流向,也就是各个地区、各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通常用它们的出口额(或进口额)占世界出口贸易总额(或进口贸易总额)的比重来表示。

例如,2003年世界商品出口前 八位的国家或地区是美国、德国、日本、法国、中国、英国、加拿大、意大利。2003年世界商品进口前 八位国家或地区是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法国、中国、意大利、加拿大。

6、对外贸易依存度

对外贸易依存度(Foreign Dependence Degree)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外向程度大小的一个基本指标。它是指对外贸易额在该国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编辑本段]国际贸易中隐藏在汇率机制中的剥削

青年学者刘周在“资本时代最大的资本”一文中,发现了现行国际汇率机制中包含的剥削。揭开了隐藏在国际汇率机制中的剥削秘密。该文认为:

现行国际汇率机制,是现行不平等国际经济贸易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有利于“少数剥削全世界的国家”的汇率机制。

举例来说,以1美元兑换人民币7.5元计算。一个美国人拥有8000美元,这在美国是比较平常的事情。但是,这个美国人拿着这8000美元到中国来兑换成人民币就是60000元人民币。而在中国物价极低而美国物价极高的条件下,用60000元人民币在中国购买的实物比8000美元在美国所能购买的实物的价值不知要超出多少倍。这也就是说,这个美国人拿着这8000美元到中国来,用不着生产,用不着劳动,用不着冒任何投资的风险,这8000美元就实现了成倍的资本增值,实现了成倍的资本利润。这部分增值出来的利润是从哪里来的呢?它是靠无偿占有中国人民的血汗来实现的。中国与美国的关系如此,世界上一切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也基本如此——即发展中国家物价低而且货币汇价也低,发达国家物价高而且货币汇价也高(日本的情况有所不同,日元汇价低但是日本的物价极端地高,因此欧美国家的人到了日本也倍感无钱。但是,欧美国家的人到了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就感到自己非常有钱,因为一方面他们携带的本国货币可以换到成倍的所往国货币,另一方面所往国的物价又比本国物价低的可怕。所以他们在本国只可以买到一根火柴的钱到了发展中国家便可以买到一盒火柴,甚至更多。这就是这个时代的基本现实)。所以,现行国际货币汇率机制是一种极其反动的汇率机制,它是西方发达国家剥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一种极具隐蔽性的工具。它所能存在的真正基础是国际间的强权关系,它的基本内容是由殖民地时代的殖民掠夺关系决定并逐步演变而来的。它与不平等国际经济贸易秩序中的其它部分共同成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和平掠夺的工具,而这种所谓的和平掠夺则是殖民地时代武装掠夺的继续。(真正平等的汇率机制,基本上应该以各国的物价指数作为主要的基础指标。因为物价较低即说明其货币包含的实物量较多,因此其汇价也相对的应该较高;而物价较高则说明其货币包含的实物量较少,因而其汇价也相对的应该较低。这是再明白不过的道理)。

该文并认为:发达国家的资本家们(尤其是跨国财团的资本家),表面上是依靠自己的资本和经营管理手段而在国际市场中赚取利润。但是构成他们利润的绝大部分,实际上主要是依靠不平等的国际贸易机制来实现的。我们知道,现行的不平等国际贸易机制,是历史形成的。它是历史上的殖民国家武力征服的产物,

而且直到现在依然是依靠武力来维持的。所以,毫无疑问地,发达国家的资本家们,和平地在国际市场中赚取利润的时候,他们实质上是在进行一种和平的掠夺;他们在进行这种伪善的和平掠夺的时候,实质上是在进行一种全新意义上的武力掠夺,实质上是在参与着一场跨越历史时代的血腥的和肮脏的掠夺战争。资本家们正是这场肮脏战争的受益者和指使者。他们的利润依靠了他们各自国家的历史上的武力,并且也依靠着现在的武力,所以,他们归根到底是在靠武力赚钱,他们发的依然是战争财。所以,资本时代最大的资本,不是资本而是暴力。

[编辑本段]国际贸易中的平行进口问题

近年来,随着知识产权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更加密切,在国际贸易和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交叉领域中产生了许多复杂的问题。平行进口就一个典型的因知识产权保护而引起的国际贸易问题。

所谓平行进口,一般是指知识产权权利人或独占被许可人有无权利禁止合法生产的产品从国外进口的问题,即在国际贸易中,合法持有知识产权产品的一方未经进口国相关知识产权权利人同意,将该产品经由合法途径进口至该知识产权受保护的国家并销售的行为。平行进口问题在本质上集中反映了知识产权贸易与货物贸易之间的冲突,以及知识产权保护与国际贸易自由化之间的矛盾,正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和争议的热点。

事实上,无论是从法律规定的角度,还是从司法保护的角度,我国对平行进口的法律规制尚处于不成熟状态。在国际层面上,我国是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缔约国,缔结并参加了《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的伯尔尼公约》、《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保护工业产权的巴黎公约》、《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等一系列重要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条约。这些条约对于平行进口问题基本没有涉及或者将这部分问题交由各缔约方自行规定。这样,我国有关平行进口的法律问题主要依据国内法解决。然而,我国的《专利法》、《著作权法》和《商标法》这三部知识产权的基本法都没有涉及到“平行进口”问题。同样,我国的《反不正竞争法》、《对外贸易法》、《海关法》等本应该涉及平行进口内容的法律都没有涉及这一领域的问题。

由于我国目前尚缺乏有关平行进口的法律依据,致使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平行进口现象远比在法院提起诉讼的多,知识产权人苦于没有无从界定其权利范围,也无从知晓我国对平行进口的态度。在前几年中,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产品生产成本较低,而且之前对进口商品一直采取高关税政策,因此向中国平行进口的案例尚很少见。然而,从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来看,目前平行进口产生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例如,我国贸易壁垒的削减将为现有的具备潜在平行进口趋势的商品打开国门。关税的大幅度降低和配额的减少,一方面使平行进口商进行交易的成本大大降低,增加平行进口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使以前通过走私渠道入境的平行进口产品转入正规渠道,增加平行进口的流量。除此之外,由于进口配额许可证和市场准入的弱化,企业的外贸经营权将得到实现,这也为平行进口在我国的发生准备了制度性前提。而且,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企业作为出口方将知识产权产品出口到外国从而导致的平行进口争议也有不少。因此,企业对于国际贸易中的平行进口问题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我国对于平行进口作出制度性的认定

和规范已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制度确立之前,企业对于平行进口的基本含义和可能带来的后果应有必需的认识,才能在充分估计各种市场风险的基础上作出合理的经营决策。

[编辑本段]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约束

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约束主要来自以下五个方面:

一、国际环境公约;

二、WTO协议中的环境条款;

三、环境标志制度;

四、国际 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

五、进口国的有关环境与贸易法规、技术标准

第12篇:国际贸易地理论文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及对策

[摘 要]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国际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国际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扩大,人们经济生活的国际化加快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步伐。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有着广阔前景,区域集团化对世界经济乃至各国经济有深刻的影响,我国应顺势而动,抓住机遇,制定相应对策。

[关键词] 世界经济 区域集团化 对策

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尤其是利益相近的国家更是具有加强联合的要求。从长期来看,世界经济的总趋势是一体化,但是受当时历史条件的制约,一体化的具体实现方式呈现多样性。从现实来看,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总趋势下,大量存在的国际经济现象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指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区域性经济集团,它们日益取代国家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主体的状态及其过程,是对诸多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概括。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征之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技术与信息作为生产要素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技术的输入和转出越来越多地建立在统一分工的基础上,构成一个过程的不同环节,使得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发展联系和彼此依赖进一步加深。在这种条件下,生产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迅速,而且进一步突破了民族的国家的界限,形成了生产力的国际化和生产的国际化,把国际分工的发展推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高度发展及与此相适应的国际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使世界经济趋于集团化。国际贸易远远超过过去,资本国际化急剧发展,私人投资、商业贷款迅速增长,国际债券市场规模迅速扩大。贸易、资本和技术从小到大、从国内到国际的不断发展加深了人们经济生活的国际化,加快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步伐。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

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萌芽或准备阶段。19世纪中叶,即在1834年由北德、中德与南德等三个关税同盟联合起来建立的德意志关税同盟,它可以说是经济史上最早开始的集团化的雏形。第

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开始形成的阶段。二战后区域集团化进入其形成阶段,还在1944年9月,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就签订了建立关税联盟的协定,1946年三国又将关税联盟扩大为经济联盟。1949年1月前苏联、东欧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实现生产协作与专业化。1952年西欧六国建立欧洲煤钢联营,1958年建立西欧共同市场。20世纪60年代、20世纪70年代发展中国家也建立了一系列地区一体化组织。第

三、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蓬勃兴起阶段。1960年以后的20多年间,国家、地区间的大多数经济联合发展较慢。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进程明显加快,原先建立的区域经济集团有的进行了调整或改组,范围上有所扩大,新的区域经济组织不断涌现,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浪潮席卷世界各个地区各种类型的国家。目前影响比较大、成果比较突出的三大区域经济组织有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三大经济区域集团有可能形成鼎足对峙之势;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结成了区域经济集团;在广度与深度、外延与内涵方面有了新发展,突破了洲的限制,开始跨洲发展;自由贸易区成为建立经济区域集团比较流行的主要模式;区域经济集团相互之间、其内部各参加国及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其结构也是多层次的。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有着广阔前景,它是全球一体化大趋势在当今的表现形态之一,是通向全球一体化的一个历史阶段。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加强国际资本的扩张与渗透,推动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促进整个世界经济的国际化、全球化;促进区内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资本的跨国兼并引进了新的竞争机制,将给国际金融与世界经济带来新的活力。建立区域集团不妨碍各国对外开放与世界市场的扩大,可以促进市场容量扩大,总体上是有利于促经济贸易与世界经济的增长。

区域集团化对世界经济乃至各国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从积极的方面来看:第

一、经济区域集团的形成,为各国进行平等对话和协商解决问题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障,有利于减少和解决成员国之间的矛盾和摩擦,有利于地区和国际形势的稳定,为各国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

二、有利于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区域经济集团将促进内部贸易增加,生产要素得到不同程度的自由流通,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和配置,促进科技发展,增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增长率。区域性集团经济贸易的增长将使世界经济贸易总量增长,这将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机遇。第

三、区域经济集团化将对国际资本、技术、商品和人才的流向产生重大的影响。集团化将促进生产要素在集团内部流动,并促进产业结构在地区内部跨国界流动。区域性经济集团化也促进了资本的跨国界流动。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加强联合科研,与此相适应,科技人才的流动在加快。第

四、今后的区域性经济集团将以发达国家为主,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混合组成,发达国家将作为资本、技术的主要提供者和产品的主要吸纳者,促进经济集团的发展。集团内的发展中国家如政策得当,将可通过区域合作,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快的经济发展。

从消极的方面来看:第一,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严重影响了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使发展中国家贸易收益减少。第二,由于各个区域经济集团内各国利益分配的不均衡,发达国家取得的利益要大于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集团化可能使南北经济差距从总体上拉大。区域经济集团还会使发展中国家受到地区上的分割,削弱了发展中国家原来的统一和合作关系,将使全球南南合作,难以取得进展。第三,任何一国加入区域经济集团组织,都是以民族主权的部分让渡为代价的,在这方面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大风险。

区域集团化的影响是一种客观存在,既不能夸大也不能忽视和回避。这就需要我们对这种影响进行全面的分析,既要认识到它的积极一面,又要认识到它的消极一面,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我国应顺势而动,抓住机遇,制定相应对策。第

一、积极倡导建立区域经济集团、次区域经济集团。我国应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在国际上尤其是周边地区,寻找同自己在政治上、经济上有共同利益的国家、地区组成区域性、次区域性经济集团,创造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国际环境。第

二、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应在更广泛的空间进行分工与合作,我国海外企业也应注重专业化分工与合作,以求得经营效率的提高和竞争能力的增强。第

三、积极参加APEC,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亚太经合组织中有一多半的成员是发展中国家,我国应更多地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坚持自主自愿的原则。我国应利用同APEC中发展中国家的良好关系,充分发挥适用技术优势,在这些地区进行投资及输出技术。发达国家拥有先进的技术和大容量的市场,中间技术领域有许多空隙,我们可以利用适当的中间技术和传统技术打入发达国家市场。第

四、发展跨国公司,提高国际竞争力。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跨国公司在国与国之间架起了联系的纽带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展跨国公司不仅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所迫,更是我国经济发展和走向经济强国之列的必然。我国大企业的成长必须要有国家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健全和完善市场体系,形成有序有效的市场竞争制度。

参考文献:

[1]王曰痒等: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

[2]刘家骥:世界经济区域化浪潮.立信会计出版社,1996

[3]佟家栋:国际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4]吴永林:缔造强者—中国跨国公司成长的现实选择.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发布时间:2008-11-29)

第13篇:国际贸易地理论文

郑和下西洋、丝绸之路及地理大发现的国际贸易形式比较

郑和下西洋、丝绸之路及地理大发现的国际贸易形式比较

作者:徐莉薇指导老师:李纪生

摘要:历史上远距离的贸易活动不胜枚举,这些贸易活动因其性质和目的的不同,而具有多种贸易形式。明代郑和下西洋时,国际贸易形式以朝贡贸易为主,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为辅。汉代时,丝绸之路以官方与民间贸易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到15-17世纪时,“地理大发现”则是以暴力控制下的殖民贸易为贸易形式。以上三者作为国际贸易史上重要的远距离贸易活动,在国际贸易形式上有着较大的差异。本文着重通过对以上三个贸易活动的性质和目的分析,对其国际贸易形式进行比较。

关键词:贸易活动性质;贸易活动目的;国际贸易形式比较

一、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以及地理大发现的性质及目的

1、郑和下西洋的性质与目的

公元1405年到1433年,明成祖朱棣派遣郑和率领着由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下西洋,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南亚、以及东非地区的友好关系。郑和船队由苏州刘家港出发,先后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郑和一共奉命远航了有七次之多。郑和下西洋,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给西洋各国带来了经济实惠,开辟了明朝通往南洋,非洲东岸的海上贸易路线,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件世界性的盛举。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就其活动的性质来说,既不是一般的商船队,也不是一般的外交使团,而是由封建统治者组织的兼有外交和贸易双重任务的船队。

作为具有外交和贸易双重性质的远洋活动,郑和下西洋也具有着多重的目的。 首先,郑和大航海的首要目的就是对外贸易。当时,中国出口的丝织品和瓷器等,早就在亚非各国享有盛誉,以中国的手工业品换取各国的土特产品,使各国为中国的精美、完好的手工业品所吸引,从而愿意来中国称臣纳贡,进行贸易活动。同时,郑和把“扩大经商”、实行开放式贸易作为下西洋的重要内容,始终在海外进行广泛的贸易活动,并逐步将以纳贡和皇帝赏赐为主要内容的朝贡贸易转变成持久均衡的贸易往来,与所到国公平贸易、互通有无,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并获得了巨大利润。

其次,他出使另一目的,就是招徕各国称臣纳贡,与这些国家建立起上邦大国与藩属之国的关系,并赠送礼物,赐与各国国王诰命银印,与南海(今马六甲海峡)国家建立友好关系。

2、丝绸之路的性质与目的

丝绸之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洛阳、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自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制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商旅贸易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

作为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重要交通线,丝绸之路最初开辟的目的与贸易并无太大关联。公元前137年,武帝召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备联络被匈奴从河西赶到西域的大月氏等西域国家,共同夹击匈奴。这便是丝绸之路最初开辟的目的。尽管它最初带有着鲜明的政治军事色彩,但是后来,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以及两汉王朝的不断经营,这一路线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贸易路线,在沟通中土与西域的贸易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中土和西域各国日后的贸易往来开辟了重要的道路。

3、地理大发现的性质与目的

“地理大发现”是西方史学对十五到十七世纪欧洲航海者开辟新航路和“发现”新大陆的通称。在十四和十五世纪,地中海沿岸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南欧一些国家,手工业及商业贸易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一些商人渴望向外扩充贸易,获得比较充裕的东方商品和寻求更多的黄金,并免受土耳其人、阿拉伯人及意大利人的层层盘剥,便急于探求通向东方的新航路。这些航海远洋系列活动统称为“地理大发现”。这段时间的国际贸易主要是由各国的自然资源和生产技能差异决定的,而贸易的形式则是暴力控制下的殖民贸易。

“地理大发现”对于亚欧及欧美地区贸易影响深远。首先,它扩大了当时欧洲国家对外贸易的地理范围,引起了西欧商业性的革命;其次,“地理大发现”后,国际贸易中心发生了转移,从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地区;另外,“地理大发现”之后,出现了海外贸易公司这一重要的组织形式。

推动“地理大发现”的目的有很多,相较于“丝绸之路”的开辟,以及郑和下西洋,推动“地理大发现”的目的少了许多政治色彩,更多的是商业贸易的动因。

首先,君士坦丁堡的陷落阻碍了原有的亚欧贸易路线。1453年,东罗马帝国首府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人所攻陷,欧洲人从此不能再通过波斯湾前往印度及中国,也不能再直接通过这个巨大港口的来获得他们日益依赖、且需求量巨大的香料。欧洲人必须找到一条新的贸易路线,直接从香料群岛获得香料的资源。

其次,寻找新的殖民地以及更多的财富,推动成为“地理大发现”的又一目的。很久以来,阿拉伯人与意大利人垄断了整个欧洲与中国和印度的贸易。正因如此,在西欧,英国、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各国的君主以及商人,都迫切地希望能够打破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的垄断,直接通过某一航路,前往印度、中国和其他盛产香料的群岛等地,直接与当地人进行香料、丝绸等商品交易,提高贸易利润。

最后,寻求更多的黄金用以进行更多贸易成为了另一重要的目的。当时,欧洲贸易对于中国和印度长期处于出超状态,导致了欧洲商人在与中印两国进行香料和丝绸等贸易时,耗费了大量的金银。长期的入不敷出,引发欧洲人对于中国、印度的金、银、宝石和香料等资源的渴求。

二、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以及地理大发现的国际贸易形式比较

1、郑和下西洋的国际贸易形式

郑和下西洋进行的贸易活动有政治行为的贸易,也存在经济行为的贸易。贸易形式主要有三种:朝贡贸易,官方贸易以及民间互市贸易。

第一种朝贡贸易。这种贸易是郑和下西洋贸易活动的基本形式,带有封建宗主国的性质。通过这种形式来获得小国对明朝宗主地位的认可,是朝贡贸易的政治目的。当时各国都积极到中国来朝贡,一方面得到明朝的庇护,一方面得到的丰厚赏赐。

第二种官方贸易。这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内容,它是指在双方官方主持下与当地商人进行交易,是明朝扩大海外贸易的重要途径。郑和船队除了装载赏赐用的礼品外,还有中国的货物,如铜钱、丝绸、瓷器、铁器等。这种贸易可以用明代铜钱买卖,多数以货易货。郑和下西洋期间,尤其是后几次下西洋贸易规模扩大,遵循的平等自愿,等价交换,具备了国际贸易的一些基本原则。期间开创的击掌定价法对当时的国际贸易形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种民间互市贸易。这种贸易一定程度上是在郑和下西洋贸易活动的带动下出现的。它不是通过官方,而是由商人或民间自发性展开的。郑和下西洋期间消灭了海盗,维护了海上安全,开辟了贸易航线,促进和刺激了民间贸易。

2、丝绸之路的国际贸易形式

丝绸之路进行的贸易形式是由最初的官方贸易过渡到日后的民间贸易。

首先,官方贸易形式。正如“丝绸之路”的名称,在这条逾7000公里的长路上,丝绸成为当时一个东亚强盛文明的象征。丝绸不仅是丝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费品,也是中国历朝政府的一种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国的友好使节出使西域乃至更远的国家时,往往将丝绸作为表示两国友好的有效手段。因此,丝绸之路开辟初期,贸易形式主要以官方贸易为主。由出使西域的官员带着丝绸等物品到西域各国,通过贸易,得到西域国家盛产的香料、象牙等珍贵物品。

其次,民间贸易形式。丝绸之路开辟后,历经两汉王朝的经营,特别是后来东汉时期,班超对西域的妥善管理,扫清了大部分丝绸之路上的胡匪沙盗,维护了沿途贸易线的安定,使得丝绸之路的贸易路线更加通畅,民间贸易更加频繁。在此期间,中国与西域客商互通贸易,促进了这种民间贸易形式发展,并使之逐渐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主流贸易形式。

3、地理大发现的国际贸易形式

相较于郑和下西洋和丝绸之路,地理大发现的贸易形式则显得较为特殊和单

一。这段时间的国际贸易主要是由各国的自然资源和生产技能差异决定的,贸易的形式主要以暴力控制下的殖民贸易为主。

殖民贸易形式,是欧洲早期资本主义国家对亚洲及美洲等地进行的,以暴力控制为手段,通过殖民掠夺和殖民统治获取资源及财富的贸易形式。15世纪末期,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美洲大陆便遭受了残暴的殖民掠夺和殖民统治。殖民者通过各种暴力手段,强行与当地居民进行不平等的贸易。同样的,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开始侵扰我国。致使我国在当时失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严重损害了当时中国的对外贸易。

三、总

通过对以上三者的性质和目的的具体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远距离贸易活动需要强大的政治权利作为其实施,进行的基础和后盾,正因如此,这些贸易活动在形式上多带有着官方的政治性色彩。如郑和下西洋进行的带有明显政治行为的贸易形式---朝贡贸易。

2、贸易活动的目的往往直接影响到贸易形式的正义性。贸易活动目的以增进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促进国与国贸易发展为主的,在其贸易形式上表现出正义性,并且对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带来正向的影响和积极作用;反之,贸易活动的目的带有着掠夺性时,贸易形式表现出非正义性,对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带来负面的影响,甚至致使一些国家在贸易上遭受不平等待遇,严重破坏了国际贸易合理秩序。

第14篇:国际贸易论文题目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修学院全日制自考本科

毕业论文撰写和指导要求

一、毕业论文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由考生独立完成,不得请人代写或抄袭,论文字数不得少于6000字。指导教师主要是通过审阅考生论文的初稿,批阅对初稿的修改意见来对考生进行毕业论文撰写指导。

二、考生可参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修学院全日制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或根据本人所学的专业自选自定毕业论文题目,但不得跨专业选题,如有跨专业选题,所写的论文无效。毕业论文初稿和定稿的撰写在计算机上完成,并用A4纸打印成稿。考生务必要于9月30日前完成毕业论文初稿,并将初稿纸质档按时(不得迟于9月30日)交到办公室负责老师,将电子档一律发到杨老师QQ邮箱:396725502@qq.com。注:①考生在交初稿时一定要留下底稿,学校在返初稿意见时不寄还初稿。②论文封面上请注明:姓名、专业、准考证号、论文题目、联系方式。

三、研修学院考务考籍部用计算机登记已交初稿的考生姓名、准考证号、通讯地址,根据考生的论文选题确定指导教师,及时将毕业论文初稿分发给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审阅考生毕业论文的初稿后,要认真批阅评语,提出对初稿的修改指导意见,并填写考生姓名、准考证号、指导教师本人的姓名、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再交考务考籍部。

四、考生要根据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初稿的修改指导意见,在 月 日前(另行通知)修改初稿、完成定稿,装订好论文定稿后直接交给各点负责老师,再由负责老师交学院考务考籍部,请指导教师按100分制对论文定稿评分,并写出评语。凡不能按时交毕业论文定稿者,均不得参加本次的毕业论文答辩考核。

五、毕业论文答辩考核时间通知

将于10月下旬通知具体论文答辩时间。

如有不清楚请咨询办公室88853523杨老师 62459208附:论文选题

“国际贸易”毕业论文选题

1.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如何捕捉国际市场机遇

2.国际市场营销新发展

3.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营销战略定位

4.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中营销差距的分析与对策

5.分享跨国公司中“败中求胜”的营销变革经验

6.国际营销理念助国企腾飞

7.国际著名市场总监的成长模式

8.从4P到4C:国际营销中的4C营销组合创新

9.西方消费者行为学研究理论和方法评析

10.国际贸易中的跨文化营销策略

11.中国面临贸易摩擦之根源探析

12.中国面临的贸易摩擦现状与根源

13.充分利用民间同业协会(商会)解决出口贸易摩擦

14.WTO环境下贸易摩擦及中国对策

15.浅析我国面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应对策略

16.发达国家企业实施名牌战略的特点及我国的对策

17.论特许经营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18.确立国际贸易大循环的发展思路

19.刍议网络代购的市场机会及发展思路

20.我国贸易收支的弹性分析

21.试论人民币汇率下调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22.人民币汇率与贸易收支:协整研究与冲击分解

23.国际贸易理论中要素价格均等化条件的扩展

24.WTO体制下我国国际贸易救济制度现状分析

25.国际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的制度效应分析

26.浅议吸收国际标准应重视标准的经济和贸易属性

27.知识产权保护与国际贸易自由化

28.我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29.基于“环境优先”贸易保护论的国际营销对策

30.贸易壁垒之争:从国际劳工标准到SA8000企业社会责任标准

31.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国际贸易方式创新

32.国际农产品贸易中的动物福利问题

33.国际贸易壁垒及其应对

34.国际贸易、技术创新与人力资源的再配置

35.WTO框架下国际贸易救助司法审查的法律适用

36.国际贸易消费负效应的分析与消减

37.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本质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双重影响

38.我国国承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39.基于国际知识产权贸易下的价值评估研究

40.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趋势及原因

41.区域内产业集群与国家竞争力—从国际贸易角度分析

42.国际贸易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43.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

44.论我国国际贸易中的文化战略

45.对中国国际贸易与FDI相互关系的重新检验

46.逃离国际贸易中的伦理风险

47.国际贸易对中国非农业劳动力的需求的影响

48.特色专业建设与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探讨

49.国际环境法中的贸易与环境问题解读

50.试验论国际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及中国的对策

51.国际贸易冲击与中国经济的周期波动

52.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壁垒的战略应对

53.美国国际收支演变中服务贸易平衡作用分析

54.优惠原产地规则对国际贸易投资流向的影响

55.水产品国际贸易的非关税贸易壁垒

56.国示贸易中违约对风险承担的影响

5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

58.中俄双边贸易的国际贸易理论实证分析

59.国际零售服务贸易的发展与我国对策

60.浅析中国如何在当前国际贸易冲突中应对入世的不利条款

61.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问题研究

62.与国际贸易有关的劳工标准问题探讨

63.国际贸易流程和非关税壁垒中的伦理风险

64.论生态标志制度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65.经济全球化视角下的中美贸易不平衡

66.俄罗斯“入世”的背后较量

67.新经济地理学对中韩区域经贸扩大的启示

68.中国经贸关系的现状分析

69.从东亚区域合作的利弊分析是中的政策取向

70.贸易引力模型对中国双边贸易的实证检验入贸易潜力分析

71.应对欧盟对华反倾销的对策研究

72.拓展中非经贸合作的新机遇

73.打造国际品牌 展求东方魅力——对中国电视节目进入国际市场的思考

74.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产业转移的影响

75.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分析

76.中美纺织贸易争端原因浅析

77.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研究

78.中欧经贸关系:特色、瓶颈与破解之道

79.产业内贸易理论视角下的中国——东盟双边贸易

80.中国周边地区经济竞合新趋势与我国的对策

81.亚洲区域贸易自由化的兴起与中国策略

82.亚洲四国汇率风险与贸易—远期外汇市场的作用

83.中越经贸合作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84.论云南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安全环境

85.CAFTA争端解决机制的完善与发展趋势

86.我国与欧盟经贸便作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87.多哈回合——中国参与WTO的策略与政策选择

88.入世过渡期如何利用WTO发展我国经济贸易

89.WTO体系下中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及策略

90.WTO与政府政策与法规的自由化改革

91.入世过渡期中制造业全球分工新格局与新策略

92.入世承诺的实施及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93.WTO成员对华经济贸易战略与政策的调整

94.入世过渡期中的贸易摩擦与对策

95.入世过渡期得用外资新形势与政策选择

96.入世过渡期的三农问题以及对策

97.入世过渡期与服务经济及贸易发展

98.入世过渡期中的科技创新及企业发展

99.入世过渡期与西部开发及区域经济建设 100.入世过渡期中的先进文化建设

111.入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112.WTO:中国教育服务贸易发展与就业的挑战

第15篇:感受国际贸易论文

上海大学课程论文

评分:_________

SHANGHAI UNIVERSITY

课程论文

COURSE PAPER

论文题目

文化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学院 机自学院 专业 机械工程 学号 13120812 学生姓名 李镜明

课 程 感受国际贸易

上海大学课程论文

摘 要:国际贸易就是国际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正在加快,各国在进行贸易交往时,不过国家、不同民族的特殊文化背景和文化坏境会对国际贸易活动产生影响,如何认识文化差异并采取恰当的策略使国际贸易在文化融合的推动下实现真正全面的自由化才是重中之重。本文通过分析文化与国际贸易的关系以及文化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提出有效利用文化差异来发展国际贸易的应对建议。

关键词: 文化差异 国际贸易 影响 建议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在国际贸易中,文化差异体现在文化构成要素的各个方面。具体来说,这些文化层面包括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组织结构和制度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意识形态方面,即政治、法律、艺术、道德、哲学、宗教等。不同国家由于历史传承和文明演绎的差异,在意识形态上有着很大的差别,有的国家之间在意识形态的主要方面甚至是对立的。当今世界,随着国家间经济交往的日益紧密,文化差异的存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越发显著。适应对象国特定文化环境的产品往往能取得巨大的销售成功,反之,不能把握对象国文化环境特点及消费者需求的产品,销售活动往往难以展开。所以,如何在国际贸易当中做到“入乡随俗”将会十分的重要。但是首先我们必须了解文化差异在哪里。

第一,语言上的差异。语言的不同将会导致在国际贸易中沟通出现障碍,将会严重影响国际贸易的正常进行。语言作为文化交流的工具,被认为是映射文化的一面镜子。只有通晓一国语言,才能真正了解该国文化。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间的语言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即使使用相同语言的国家,语义方面也会因为地域、

上海大学课程论文

文化渊源的不同而产生巨大的差异。语言的差异影响到国际贸易活动的开展,有时候甚至关乎成败。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曾为其雪佛兰系列中的一种车使用“NOVA”品牌,它在英语里是“神枪手”的意思,但是在西班牙语中却是“跑不动”的意思,其在使用西班牙语国家的销路可想而知。又如,一个巴西的航空公司有一则广告说她有一个“很舒适的机舱”,但将此换成葡萄牙语则为“非法的性服务场所”,使用葡萄牙语国家的人们一定不愿意乘坐此航空公司的航班。这就是语言影响国际贸易的鲜活例子,语言的差异很可能导致他人误解你的意思。可以说,克服语言方面的障碍时国际贸易的第一步。

第二,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方面的差异。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中国人多信奉佛教,日本人多信奉神道教,阿拉伯人多信奉伊斯兰教,而西方国家多信奉基督教。宗教信仰的差异对国际贸易活动产生着影响。曾经有一国际公司在卡塔尔进行谈判时,由于忽视宗教因素,负责人基于成功的信念携带白兰地入场本打算在仪式上与同事庆祝,结果却被此回教国家里一个对习俗虔诚的男子立刻赶走,不仅如此,该公司在当地还成为了不受欢迎的公司。由此因为一个文化细节上的失误,导致了贸易合约的损失。所以说尊重当地的宗教信仰也是十分重要的。风俗习惯也是如此。风俗习惯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是特定的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所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和规范。不同的国家风俗习惯千差万别,风俗习惯的差异对国际贸易活动产生着影响。龙是中国的图腾,具有鲜明的东方特色。龙形图案的地毯是中国出口的热销货,但同样是龙毯却有一部分滞销,因为在国外尤其是华侨中,流行着一种说法,分为祥龙和凶龙,其区别在龙爪,祥龙生五爪、三爪,而凶龙生四爪,人们怎么会愿意将凶龙带回家呢?经查,卖不出去的龙毯都是四爪。由此可见,在国际贸易中,对进口国社

上海大学课程论文

会风俗的了解与掌握非常重要。KFC为何在中国那么受欢迎,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它在经营过程中尊重了我国的饮食习惯,在美国及其他国家的KFC不会提供油条等失误,但是在中国的一些KFC里会提供,因为中国人的习惯是早上吃油条。我认为KFC在“入乡随俗”这一方面做的不错。

第三,价值观的差异。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总体看法和评价,它寓于人的思想之中,是控制行为选择的心理活动。由于历史文化的不同,各个国家和地区对时间、变革、物质财富、风险等都有不同的价值观和态度,从而影响其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东方文化注重\"和为贵\",以“和\"体现其最核心的宗旨。而在西方人的意识中,全局的观念比较淡薄,个人的利益是至上的。西方人在道义上没有东方人的背负,他们只知道为生存而奋斗;为利益而争斗;为欲望而决斗。获取个人利益是其社会行为的指南,也是其事业成功的支柱。西方人尊重个人权力,向往自由,崇尚平等,他们心目中理想的社会是一个任何人,无论出身贵贱,都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从头开始的社会,这一\"平等\"观念体现在行为模式中常表现为对陌生人甚至是家人的过份客气和礼貌。价值观的不同直接导致了思想逻辑的不同,从而也造就了国际贸易中的障碍。

第四,教育方面的差异。教育是文化的一个分支,它对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产生影响。如果一国国民整体受教育的水平比较低,那么这个国家的比较优势更多地向劳动密集型产业倾斜。相反,如果一国重视教育,国民受教育水平普遍较高,则该国技术先进,创新能力强,那么该国的比较优势则体现在技术密集型或者资金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经营者和消费者受教育的程度也同样影响国际贸易活动。一方面,对于实施海外营销的跨国公司来说,员工的教育培训对于公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全球著名的跨国公司,如IBM、通用、家乐福等都非常重视对员工

上海大学课程论文

的培训,有的甚至建立专门的培训学校培训公司的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对象国消费者受教育的程度也影响着营销的开展,由于消费者受教育层次不同其对消费需求便不同,跨国公司需要对不同教育层次的消费者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实际上,国内的教育和国外的教育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教育的差异也直接导致了思考方式的不同,也影响了国际贸易的正常进行。

最后,我也将对如何削弱文化差异给国际贸易带来的影响给出自己的观点。 1.建立国际性文化交流。

建立国际性的文化交流组织和文化交流中心,进行多次次多形式的文化展示和交流,是消除文化差异最宏观最直接的方法。它可以加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观念、习惯、语言和艺术鉴赏等方面的相互理解,从而消除贸易阻碍。近年来中国越来越多地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活动交流,而这些国际之间的交流也给我们带来了颇多好处,让我们更加深入的了当地的文化。 2.贸易策略和当地文化交融

当一个跨国企业在进行跨国投资确定其贸易策略时,往往需要考虑三种文化:自己国家的文化、对象国的文化,企业的文化。只有注重文化的融合,在整个经营过程中注意配合文化环境要求对已有产品进行创新,包括产品设计、定价、促销等方面,才能创造出适合销售国文化的产品。例如,肯德基推出的融合中国文化的“老北京鸡肉卷”,该产品添加了中国传统的甜面酱、葱丝等原料,深受中国百姓的喜爱,销量可观。只有这样的贸易策略才是有前途的贸易。 3.文化交融的培训与培养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紧密的今天,反映国际贸易者本土文化价值观的行为标准已经不能满足跨国公司发展的需要了,国际化企业运作的各个环节都需要较高的

上海大学课程论文

跨文化意识。因此,培养具有文化融合意识和知识的管理人才,对跨国公司的国际化运作变得尤为关键。只有有跨文化意识的企业才会在这个国际贸易愈加频繁的今天创造出属于它们自己的时代。

综上所述,各国不同的文化差异决定了不同的消费模式、需求偏好和满足需求偏好的方式,从而对国际贸易活动产生重要影响。世界各国在从事国际贸易的活动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对象国文化差异因素,从产品设计、包装、销售、宣传等各个环节对当地人是否乐于接受、是否受欢迎进行考量,从而制定国际贸易策略。在全球经贸活动日益频繁的背景下,加强各国的文化交流和促进各国的文化融合,对推动世界经贸大发展从而推动人类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第16篇:国际贸易小论文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小论文选题参考

要求:

1、字数在2000-3000字;

2、引用的数据和资料请在文章中标明,论文的最后请附上参考文献;

3、用自己的话,不要大段抄袭和引用;

4、针对每一个问题请分层次来写,可以用一些标题或标号,文章要有引言和结论,在引言部分说明你文章的主要内容,要回答什么问题,在结论部分要对你的观点进行总结。(格式举例:

一、引言

二、非关税壁垒及其性质

1、什么是非关税壁垒

2、非关税壁垒的主要类型

3、非关税壁垒的性质

三、我国出口产品目前面临的主要非关税壁垒

1、我国的主要出口产品

2、常见的非关税壁垒

3、我国出口产品遭遇非关税壁垒的原因

四、我国出口产品应对非关税壁垒的主要对策

五、结论)

5、以下仅是一些参考选题,大家想写的题目可以不限于这些内容,只要和我们学过的主题相关即可,可以自拟题目;

6、打印或手抄稿都可以,要求字迹清楚,格式正确,不要电子稿件;

7、最后截止日期:2012年4月30日,过期不再收作业。

参考选题:

1、从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到新贸易理论;

2、论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或任选一个国家如美国、日本的贸易政策)

3、非关税壁垒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影响(或选择非关税壁垒中的一种,如技术性

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劳工标准等)

4、2009年以来我国的进出口形势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5、我国产品近年来遭遇的反倾销调查及其原因分析

6、近年来我国产品遭遇的反补贴调查及其原因分析

7、论美国针对中国出口轮胎实施特别保障措施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8、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状况分析及其政策转变

9、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

10、

11、

12、

13、

14、

15、中国与日本的对外贸易关系分析(或与美国、欧盟、俄罗斯等) 世界贸易组织的发展历史及其目前面临的主要困境 出口退税政策对我国产品出口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历史及其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 试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请分析全球化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并进一步讨论你对反全球化运动

的看法

16、浙江省出口产品的类型、特点及现状

第17篇:级国际贸易论文题目

国际关系学院2012届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1.《2010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下贸易术语的应用 2.《2010通则》与《2000》通则的比较研究 3.××地区发展国际服务贸易的对策思考 4.××地区外贸出口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5.APEC的新发展与中国的对策研究

6.CEPA条件下内地与香港经贸关系的发展与建议 7.FDI对陕西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8.FDI对我国贸易条件的影响

9.FDI对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分析 10.FOB、CFR、CIF贸易术语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11.GATS框架下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12.SA8000对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 13.WTO规则下我国政府采购政策问题与对策研究 14.WTO条件下贸易壁垒研究

15.WTO与我国知识产权贸易法律制度研究 16.保护贸易下的中国经济发展出口

17.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适用性分析 18.产品内分工对我国贸易平衡的影响

19.产业内贸易对我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 20.产业内贸易理论和中国贸易结构的调整 21.超市发展对中国食品国际贸易的影响 22.超市发展中食品过度包装问题探析 23.出口贸易中信用证的风险及防范对策研究 24.出口商审核信用证条款应注意事项 25.出口食品贸易中的技术壁垒及应对措施 26.出口退税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分析

27.从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看我国海外投资的发展

28.当前国际贸易中保护主义的主要特点及其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29.低价出口的利弊分析

30.低碳经济下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 31.电子商务对小型外贸企业业务发展影响 32.电子商务条件下国际贸易新特点及企业的对策 33.电子商务与传统国际贸易实务操作比较研究 34.电子商务在外贸企业中的应用 35.东北老工业基地利用外资情况分析 36.动物福利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我们的对策 37.对国际贸易中的假冒伪劣问题的思考 38.对利率、汇率与GDP相互关系的思考 39.对外贸易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关度研究 40.对我国现行外贸政策的反思与重新定位 41.多边贸易体制发展趋势之我见 42.发达国家的技术贸易壁垒剖析

43.发达国家实行“有条件的”开放服务市场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44.发展低碳经济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45.发展我国技术贸易的措施与对策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46.发展中国家绿色贸易壁垒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47.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创建竞争优势的途径 48.反补贴调查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49.反倾销活动中行业协会的作用研究 50.反倾销实体法比较研究 51.反倾销预警机制的构建途径探析

52.纺织业国际市场结构及我国纺织业竞争策略选择 53.非信用证支付方式的运用模式分析 54.服务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55.服务贸易对中国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分析

56.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规律及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抉择 57.服务贸易中结算方式的选择与应用 58.服务型跨国公司的出现及扩张动因 59.关于如何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思考 60.关于我国对外贸易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 61.关于我国禽肉类产品国际贸易壁垒问题的研究 62.广东民营服装企业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3.广东民营企业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4.国际标准化战略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65.国际产业转移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66.国际电子结算票据的发展现状及问题探讨 67.国际反补贴的新发展及中国的应对策略

68.国际分工垂直专业化对中国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 69.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新特点

70.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对中国保险业的影响及对策 71.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对中国服务业的影响 72.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及对策 73.国际会展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探析 74.国际技术贸易壁垒现状及我国的对策分析 75.国际结算方式应用前景比较研究 76.国际结算票据的欺诈与防范 77.国际结算票据风险及规避 78.国际结算票据融资问题探讨

79.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发展及中国的对策 80.国际贸易便利化的发展研究 81.国际贸易创新与中国外经贸的发展 82.国际贸易惯例的法律属性

83.国际贸易结算方式的选择与风险研究

84.国际贸易结算支付方式的选择及运用 85.国际贸易买卖中的违约与违约救济制度研究 86.国际贸易摩擦问题之探析

87.国际贸易中的代理制度与我国的外贸代理制 88.国际贸易中的专利权保护问题研究

89.国际市场对纺织品的环保要求和我国出口企业的应对措施 90.国际营销中的文化风险

91.国家综合比较优势与我国遭遇贸易摩擦的相关性分析 92.国外对华反倾销的新动向及应对策略 93.国外非关税壁垒的新发展及中国的应对之策 94.国外技术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

95.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96.国外贸易保护下中国加工贸易发展出路分析 97.海外投资与进出口贸易的互动关系 98.宏观环境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99.后WTO时代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再思考 100.后危机时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及贸易政策 101.后危机时期贸易保护主义研究 102.汇率改革对我国国际贸易平衡的影响 103.积极应对跨国公司在华并购

104.基于差异化竞争战略的新疆对外贸易研究 105.基于规模经济的产业内国际贸易研究 106.基于循环经济的陕西产业结构评价及优化

107.基于知识产权视角下的中国区域对外贸易发展空间格局研究 108.技术标准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研究 109.技术差距理论在制造业产品出口中的运用分析 110.技术贸易壁垒与质量经营战略

111.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茶叶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112.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影响的研究 113.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玩具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114.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与对策 115.技术性贸易壁垒中的非政府行为研究 116.技术性贸易壁垒中的我国政府行为选择 117.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118.加入WTO对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119.加入WTO后我国民族产业的保护问题研究 120.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新贸易壁垒研究 121.金融危机下我国纺织品贸易的发展出路 122.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路径分析 123.进出口企业信用管理问题的研究

124.进口汽车价格下降及国产汽车的应对措施 125.进口商开立信用证申请条款应注意的事项 126.经济波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127.开证行在信用证业务中银行网络的利用 128.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经营战略及其实施 129.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让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130.跨国公司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及启示 131.跨国公司在我国市场竞争产生的垄断问题 132.跨国公司转移价格问题探讨

133.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发展前景探析 134.扩大农产品对外贸易的途径

135.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项目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136.廉价出口的经济学分析 137.绿色包装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138.绿色壁垒对我国林产品贸易影响的研究 139.绿色壁垒对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

140.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家具企业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141.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影响的利弊研究 142.绿色贸易壁垒与我国法律对策研究 143.绿色贸易壁垒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144.轮胎特保案对美国轮胎产业的影响分析 145.论WTO的环境规则

146.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对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启示 147.论出口结汇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 148.论当代国际贸易方式创新 149.论东北亚区域贸易结构及贸易政策 150.论国际贸易实务中单据缮制应注意的问题 151.论国际贸易中的售后服务

152.论合同、法律、国际惯例关系及运用 153.论绿色壁垒对我国蔬菜出口的影响及对策 154.论绿色贸易壁垒的性质及其法律对策 155.论区域贸易安排与多边贸易体制之关系 153.论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154.论我国服务贸易的问题及对策

156.论我国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 157.论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策略 158.论在国际贸易中如何回避非关税壁垒

159.论中国彩电行业如何参与国际竞争的形势与对策 160.论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161.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与出口贸易的相互关系 162.论中美关于贸易不平衡规模的争议 163.论中美商务谈判中文化因素的影响 163.论中小企业外贸人才的留用策略

164.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与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比较

165.贸易保护主义下的中日贸易发展对策 166.贸易壁垒对我国苹果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167.贸易磨擦及其解决机制研究 168.美国对外贸易法的政治经济分析 169.美国对我贸易保护及我国的对策

170.美国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和启示 171.美国轮胎进出口状况分析 172.美国贸易保护的特点及趋向

173.民营中小型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探析 174.农产品出口突破技术贸易壁垒的思考 175.欧盟、北美原产地规则对我国的借鉴 176.欧盟对华反倾销的贸易转移效应

177.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的影响及对策 178.欧盟新绿色壁垒措施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179.汽车制造业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策略 180.浅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关系 181.浅论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跨国公司的新特征 182.浅论我国彩电企业如何应对反倾销制裁 183.浅谈XX省物流企业如何参与国际竞争 184.浅谈当前我国对外反倾销的应诉策略

185.浅谈电子商务与第三方物流的结合及其发展前景 186.浅谈欧盟设限对我国外贸服装业的影响 187.浅谈提高我国对外贸易品牌竞争力 188.浅谈我国可持续对外贸易的发展与优化 189.浅谈我国贸易救济制度的完善

190.浅谈我国企业对美国“337条款”的应对 191.浅谈我国外贸代理制的创新与发展 192.浅谈我国行业协会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193.浅谈新疆经济的发展对中亚地区贸易的影响 194.浅谈信用证操作风险规避 195.浅谈中国关税制度的科学构建

196.浅谈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对食品业外贸的影响 197.浅谈中间商贸易结算方式的选择

198.浅谈中小外贸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的建立 199.浅析国际汇款业务发展前景 200.浅析国际贸易结算多元化的应对

201.浅析国际贸易术语在我国贸易中的实际应用 202.浅析后危机下中国经济的发展策略 203.浅析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发展的新趋势 204.浅析贸易保护主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205.浅析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产生的原因及中国的对策 206.浅析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207.浅析全球经济一体化与中国的经济发展 208.浅析陕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出口 209.浅析我国出口贸易对环境的影响 210.浅析我国出口信用保险 211.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不平衡 212.浅析我国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 213.浅析新贸易保护主义对自由贸易发展的影响 214.浅析新形势下我国中小企业出口贸易发展分析 215.浅析优化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对策 216.浅析中国船舶制造业的发展出口 217.浅析中国企业工业的发展出口 218.浅析中美服务贸易出口结构比较

219.浅析中美制成品产业内贸易与利益分配问题 220.浅析中小型企业发展出口

221.区域贸易合同履行中的违约责任问题分析 222.区域贸易协定对中国外贸的影响 223.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动力因素分析 224.全球经济一体化中的国际经济安全思考 225.全球水短缺背景下的虚拟水贸易 226.人民币国际结算的发展路径研究 227.人民币国际结算对中国外贸企业的影响 228.人民币国际结算发展的历史契机及存在的问题 229.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230.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机理 231.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分析 232.人民币升值对中国贸易条件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233.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使用前景预期 234.日本地震对中日贸易的影响及我国的应对策略 235.日本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236.入世保护期满后我国零售业的竞争策略 237.入世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238.软条款信用证问题的研究

239.山东辽宁省农产品出口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研究 240.陕西“一线两带”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241.陕西保险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242.陕西产业结构分析及优化调整研究 243.陕西出口贸易的产业优势分析 244.陕西对外贸易结构研究

245.陕西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策略研究 246.陕西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分析 247.陕西工业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248.陕西果业产品出口的现状、问题及策略

249.陕西果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250.陕西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251.陕西果业品牌运行探析

252.陕西及全国浓缩苹果汁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253.陕西旅游出口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254.陕西猕猴桃产业发展及对策研究

255.陕西农产品出口贸易跨越绿色壁垒的对策探析 256.陕西农产品出口现状及对策 257.陕西农业主导产业选择问题研究

258.陕西苹果产业对陕西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259.陕西苹果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 260.陕西苹果产业经济与发展 261.陕西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 262.陕西省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分析 263.陕西省果汁产业的发展出口分析 264.陕西省航空航天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265.陕西省加工贸易现状分析 266.陕西省苹果出口现状及问题研究 267..陕西省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与对策 268.陕西杨凌农夫果业专业合作运行分析 269.陕西引资环境的优劣势分析 270.陕西中小企业发展模式分析 271.商业信用为基础的结算方式评析 272.世界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273.试论信用证结算方式下出口业务中的风险与防范 274.试论信用证中的“软条款”的防范 275.试论中俄经贸合作的发展

276.试论中国对WTO成员国地位的合理运用

277.试论中国在东亚区域贸易中的作用 278.试论中小企业出口与贸易术语的选择 279.试析我国出口退税新政策 280.水环境与对外贸易关系问题研究 281.谈我国农产品贸易结构变化 282.通货膨胀对中国经济影响分析

283.通胀压力下陕西出口贸易发展的对策研究 282.推进陕西苹果产业带建设对策研究 283.托收适用的结算环境分析

284.托收项下进出口商风险规避方法探论 285.托收项下进出口商融资途径探讨

286.国对华直接投资与中国制造业产品国际竞争力 287.外贸乘数法的扩展与中国贸易收支的实证分析 288.外贸企业票据管理机制研究

289.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290.外商直接投资(FDI) 对中国经济的作用 291.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区域贸易发展 292.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制造业出口 293.网络贸易在我国的发展及对策

294.文化和地理因素对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295.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的分析与对策 296.我国出口加工贸易现状和对策分析 297.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

298.我国对外贸易中的突出问题及其政策性因素分析 299.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300.我国纺织品出口遇到的壁垒及应对策略 301.我国纺织品服装业发展的对策

302.我国纺织业出口竞争秩序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

303.我国服务贸易出口规模竞争优势分析 304.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分析以及对策研究 305.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 306.我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相关性研究 307.我国钢铁产品贸易摩擦现状及对策研究 308.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现状及发展探析 309.我国加工贸易出口模式分析

310.我国加工贸易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311.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312.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现状及对策 313.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研究 314.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315.我国企业 FDI 的区位选择分析 315.我国企业并购现状与趋势分析 316.我国企业如何跨越技术贸易壁垒 317.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318.我国投资环境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319.我国外贸出口面临的绿色壁垒及应对措施 320.我国外贸出口品牌战略的实施与研究 321.我国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 322.我国外贸企业盈利能力研究

323.我国玩具业突破技术贸易壁垒对策分析 324.我国西部地区与东盟开展服务贸易的对策 325.我国西部外贸战略的思考 326.我国小家电行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327.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问题与对策 328.我国中小型企业跨国经营的思考 329.物流成本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330.西安出口加工贸易现状

331.西安大都市的发展对欧亚大陆桥经济的影响 332.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特点分析 333.促进对外贸易的路径选择 334区对外贸易发展的特色及路经研究 335.外贸发展研究

336.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现存问题与对策研究——基于与东部地区的比较分析 337.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研究 338.新疆水果出口贸易优势及评价分析 339.外贸易顺差的利与弊

340.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调整与我国贸易发展 341.新时期的中俄贸易结构:现状、问题与对策 342.新形势下中国轮胎业发展现状研究 343.信用证结算发展前景探论

345.行业协会在规范出口竞争秩序中的作用探讨 346.行业协会在国际贸易摩擦中的积极作用 347.虚拟水贸易对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结构调整的影响 348.虚拟水贸易理论浅析

349.虚拟水贸易在解决中国和全球水危机中的作用 350.循环经济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351.延长我国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问题探析 352.杨凌示范区的发展模式分析 353.银行保函的应用特点及前景

354.银行保函业务中担保行责任及风险防范措施 355.银行保函与国际保理业务比较 356.银行保函与信用证应用特点比较 357.应对经济全球化加快我国企业跨国经营 358.预警机制在企业发展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

359.预支信用证的应用及风险规避研究

360.在国际托收业务中选择代理银行应注意的问题 361.怎样利用国际贸易规则依法维护国家产业利益 362.正确运用国际贸易惯例处理贸易纠纷 363.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 364.中、日、韩之间贸易和投资的关系 365.中俄科技合作及其今后推进的政策建议 366.中国保险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

367.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分析与政策选择 368.中国产业内贸易研究

369.中国出口商品贸易结构优化探析 370.中国电子产业的发展对策

37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37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制度研究 373.中国对外贸易法的政治经济分析

374.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 375.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偏高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376.中国对外贸易中实施品牌战略的途径探析 377.中国纺织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途径 378.中国纺织业产业内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79.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380.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381.中国服务贸易逆差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382.中国服务贸易影响因素研究 383.中国高新技术现状和对策分析 384.中国国际贸易摩擦的新特点

385.中国海关个人物品入境关税调整对奢侈品购物游的影响 386.中国海关缉查走私的历史和现状分析

387.中国航空制造业的竞争力分析 388.中国加工制造业的竞争力分析

389.中国进口商品的专利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390.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 391.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 392.中国轮胎产业竞争力分析 393.中国轮胎出口竞争力研究 394.中国贸易结构优化路径选择研究 395.中国民俗产品出口现状研究

396.中国民俗产品出口与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的关系研究 397.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对策分析 398.中国汽车出口竞争力研究

399.中国如何运用WTO规则应对外国的反补贴指控 400.中国石油对外贸易研究

401.中国蔬菜出口如何跨越绿色壁垒研究 402.中国水贸易战略问题初探 403.中国外贸代理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04.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405.中国现代物流的发展与国际贸易

406.中国现行外贸政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407.中国运输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 408.中国在亚洲区域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409.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分析 410.中韩经贸合作的分析和思考 411.中韩贸易摩擦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412.中韩日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 413.中美贸易发展的障碍及对策研究 414.中美贸易摩擦下的中国经济发展分析

415.中美贸易中知识产权摩擦与对策研究 416.中美农产品贸易条件对比分析 417.中美制成品产业内贸易与利益分配 418.发展的障碍及对策研究 419.中欧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研究 420.中日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421.中小出口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探讨 422.中小企业发展海外经营的国际经验探讨 423.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现状及对策研究 424.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战略探讨 425.中小企业人才流失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426.中小外贸企业贸易环境预警机制建立的作用 427.中小外贸企业如何树立自己的品牌 428.中印两国IT行业技术创新能力之比较 429.转变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制度分析 430.自由贸易区贸易与投资法律制度比较研究

第18篇:国际贸易专业论文参考

成人教育学院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论文参考选题

一、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问题

1.当代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的基本特征

2.国际水平分工问【老生经验之鉴:直接找这位写手Ω号是:壹陆肆伍壹伍陆玖柒,保过关的!请马上加Ω以备用】题研究(可以分国别或地区)

3.产业内贸易问题研究(可以分国别或地区)

4.当代国际贸易(包括服务贸易)的发展特征与趋势研究

5.世界市场价格的变化和趋势

6.对外贸易依存度及其应用研究

7.贸易条件及相关问题的研究与分析

8.比较利益说的现代分析

9.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分析与评价

10.新贸易理论的分析与评价

11.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其适用性研究

12.幼稚工业保护于发展中国家工业化问题研究

13.贸易自由化与世界贸易体制研究

14.贸易自由化的经济影响

15.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贸易政策研究

16.关税制度的演变及其经济效应分析

17.关税的有效保护问题分析

18.反倾销问题研究

19.反补贴问题研究

20.全球非关税壁垒变化趋势

21.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

22.绿色贸易壁垒研究

23.贸易便利化问题研究

24.汇率机制与其他贸易政策的比较研究(或人民币升值的贸易效应)  题目是指导性的,必须经指导教师确认、定题,题目的表达方式可以是“论”、“试论”、“分析”、“研究”,也可以有副标题。

25.世界自由贸易区研究

26.美国对外贸易问题研究

27.当代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状况和趋势

28.北美自由贸易区研究(中澳自由贸易区研究)

29.欧盟问题研究

30.APEC问题研究

31.东盟与“10+3”问题研究(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

32.全球贸易失衡问题研究(或美国贸易逆差问题等)

33.WTO与环境保护问题

34.多边贸易体制的变迁:回顾与前瞻

35.WTO下的贸易规则研究(一般应选择某项或某类“协议”进行专门研究)

36.WTO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37.WTO争端解决机制研究(包括案例分析)

38.战后GATT/WTO与IMF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二、中国对外贸易问题

39.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中国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研究)

40.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现状与展望

41.中国贸易平衡问题研究(或中美贸易逆差问题研究)

42.中国外贸依存度分析

43.中国(特定行业)对外贸易的显性比较优势

44.后WTO时代的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改革

45.中国对外贸易中的汇率管理问题

46.中国海关估价制度的改革

47.中国关税制度的改革

48.海关查缉与打击走私问题的研究

49.出口退税问题研究

50.进口许可证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

51.中国反倾销(或反倾销应诉)问题探析

52.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业加速国际化问题研究

53.中国原产地规则问题研究

54.中国进出口商品价格与贸易条件变化趋势研究

55.中国(某种或某类)出口商品发展战略(或问题与对策)

56.我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分析

57.“市场多元化”战略及其实施效果评价

58.“走出去”战略及其实施效果评价

59.进口商品的规模与结构控制问题研究

60.技术引进中的新问题及其对策

61.中国利用外资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62.TRIMs协议与中国的外资政策

63.中国利用外资的新方式(如购并)分析

64.中国产业(或某类)国际竞争力问题研究

65.外贸代理制问题研究

66.国有专业外贸公司的发展现状与改革前景研究

67.中国对外开放的回顾与前瞻

68.中国贸易自由化问题研究

69.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如美国、日本、欧盟、东盟、港澳台,或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关系、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自由贸易区研究

70.中国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研究、自由贸易港、滨海新区开放问题(选择其中一类,或某个区)

71.中国服务贸易发展问题研究

三、国际贸易实务

72.关于贸易术语的国际惯例研究

73.INCOTERMS2000研究

74.常用贸易术语的比较与选择

75.全能贸易术语的利用问题

76.浅析信用证项下缮制单据应注意的问题

77.出口信用保险的应用与发展

78.论国际多式联运与陆桥运输

79.国际多式联运与国际物流的发展

80.国际运输方式的比较与选择

81.海关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

82.海关推动贸易便利化的措施与效果(含“便捷通关”、“无纸通关”和信息技术与海关管理等)

83.电子口岸(或E-海关)建设问题研究

84.UCP600或电子信用证(或“eUCP”)研究

85.信用证支付方式的使用及其风险规避

86.托收支付方式的使用及其风险规避

87.支付方式的比较与选择

88.信用证单证相符原则辨析

89.浅析国际保理业务

四、跨国公司与FDI、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营销问题

90.当代跨国公司发展趋势

91.跨国公司(外国直接投资)理论及其新发展

92.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93.跨国公司与东道国(特定产业)市场结构

94.跨国公司与民族工业发展

95.跨国公司与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96.跨国公司与东道国竞争环境

97.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体系研究

98.跨国公司的外包战略

99.跨国公司与OEM

100.跨国公司产品差别化战略分析

101.跨国公司的研究与开发问题研究

102.跨国公司全球并购(M&A)的趋势、特征与影响

103.公司内贸易问题研究

104.跨国公司转移定价问题研究

105.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社会经济影响

106.跨国公司的技术外溢效应研究

107.跨国公司与东道国经济增长

108.跨国公司对东道国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

109.外国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研究

110.外国直接投资与东道国的资本形成

111.跨国公司(外国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 112.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形成与演变

113.国际战略联盟问题研究

114.论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

115.跨国公司与劳工权益

116.跨国公司与东道国关系的嬗变

117.多边投资规则研究

119.东道国外资政策研究

120.跨国公司的限制性商业惯例问题研究

121.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问题研究

122.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成长之路

123.海外华人企业的成长之路及其启示

124.国际技术转让问题研究

125.国际技术贸易问题研究

126.国际贸易(和国际生产)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 127.当代国际营销发展的新趋势

128.国际贸易中的网络营销问题研究

129.国际营销中的互联网站建设与维护问题

130.国际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问题研究

131.(特定行业)国际市场预测

132.国际营销信息系统

133.特定公司的国际营销战略分析

134.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营销问题

135.论出口名牌战略

136.创建中国国际名牌的战略研究

137.国际知名品牌的成长过程及其启示

138.国际营销中的CI战略

139.跨国市场的整体战略营销

140.特定跨国公司国际新产品开发策略 141.特定跨国公司国际营销渠道管理 142.国际定价发展的新趋势

143.论国际广告战略

144.国际人员推销及外销员素质问题研究 145.国际分拨与配送问题研究

146.世界大型零售业跨国公司营销模式研究

第19篇:国际贸易论文(论贸易保护主义)

论贸易保护主义 ——(美国贸易保护主义)

摘要:随着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的深化,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国家参与世界经济的程度和范围,成为衡量该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已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热点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演化越来越激烈,现在就以美国为例进行说明。

关键词:国际贸易;贸易保护主义;经济增长

一、美国外贸政策调整的主要体现

美国不仅是经济大国,同时也是贸易大国。在世界十大贸易国家或地区中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都雄居榜首,尤其是进口贸易额几乎是排名第二位的德国的2倍。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不仅对其自身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世界经济的运行起到重大影响。克林顿执政后,将传统上一直以“自由贸易”为荣的美国转变为目前更为体现实用主义的“公平贸易”上来。克林顿将“经济安全”列为其对外政策三大支柱之首,把外贸视为“美国安全的首要因素”,主张政府积极介入对外贸易。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外贸政策的调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实施新的“国家出口战略”

1993年9月克林顿总统公布了国家出口战略,确定半导体、电脑、通讯、环境保护、咨询软件工业及服务业等高科技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为6大重点出口产业。采取的措施包括减除政府对技术领先产业出口的管制、开拓新兴市场、提供贸易融资、设立中小企业出口协助中心、提供贸易咨询等,将出口的焦点集中于具有强大竞争优势的环境科技、服务业、科技咨询等产业上。美国政府实施的“国家出口战略”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1992—1996年,美国出口总额的年平均增长率达6.2%,高于全球5%的平均增长速度,出口增长速度是经济增长速度的2倍多。

(二)推动双边、多边、区域贸易,积极扩展美国对外贸易的空间

1.致力于多边贸易政策。美国充分发挥其影响力,积极参与GATT与WTO的各回合多边贸易谈判,谈判涉及的领域包括信息技术、关税减让、劳工标准、基础电信、金融服务、海运服务等方面。同时,美国积极利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来处理贸易纠纷,从1995年11月到1996年11月,美国向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构申诉了21起纠纷,涉及的领域很广,包括关税、农业政策、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保护和反倾销等。

2.推进区域性贸易自由化。20世纪末北美三国建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1993年克林顿积极推动亚太经合组织首届领大西洋自由协定的行动纲领。

3.采用双边贸易政策。美国还积极利用双边贸易谈判机制迫使主要贸易伙伴国做出进一步开放市场的让步,使其成为美国具有竞争力的商品和劳务输出的开放市场,达到削减贸易赤字,促进出口的目的。克林顿执政的第一个四年间,美国就同别的国家和地区签署了二百多个双边贸易协定。以日本为例,仅1993—1995年美日签署二十多个贸易协定,促使美对日出口增加了85%。

第1页

(三)克林顿在加强与贸易伙伴合作的同时,对与其有贸易争端的国家采取大棒政策 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以“对等”贸易和“公平”贸易为借口,以本国的“综合贸易法”和“301条款”为依据,尤其是利用“特殊301”和“超级301”,迫使其他国家开放市场。同时,美国还广泛使用反倾销和反补贴等措施,保护本国的企业和市场。如1993年美国曾宣布对19个国家和地区的进口钢材征收109%的惩罚性关税。

(四)美国政府顺应全球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构筑全球网络贸易战略 未来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信息和网络已日益显示出其强大的市场潜力和魅力。1993年,克林顿就任美国总统后,实施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技术和国家利益》、《全球电子商务框架》、《IT2计划》等战略,这些战略有力地引导产业中的应用。美国国际竞争力也因此迅速增强。

二、贸易保护主义弊端

在金融风暴肆虐全球的形式下,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主要体现为阻碍自由贸易在未来的进一步发展,比如阻碍美国签订新的自由贸易协定(FTA),另外还涉及到一些知识产权保护的争端,贸易保护主义,可能会表现为对中国的市场开放提出越来越多要求,相应的进一步开放金融等领域的市场,以此来释放国内保护主义的压力。还要注意一些隐性的贸易保护主义——以其他理由来设置贸易壁垒。比如美国国会中就有人试图依照碳排放标准对中国进口产品征收关税,一些人以环保的名义支持这种措施,这就是一种变相的贸易保护主义。知识产权、碳排放和金融开放,就成为新形式下新保护主义的三副面具,需要引起各方的警惕。

三、贸易保护主义手段

(一)以环境保护为名筑起“绿色壁垒”

关贸总协定作为世贸组织的主要协定在第20条中规定,为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及健康,为保存有限的天然资源,允许对贸易进行限制。在其后的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中亦允许各成员建立自己的卫生、安全、环境等方面的标准,限制不符合该国标准的产品进口。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以此为借口,凭借其经济和技术上的优势制定了一系列苛求的环保措施和高于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的环境质量标准,作为市场准入条件,对本国的市场甚至某些夕阳工业加以保护,构筑起所谓“绿色壁垒”,其主要形式有:

1.绿色标志制度

绿色环境标志是由政府部门、公共或民间团体依照一定的环保标准,向申请者颁发并印在产品和包装上的特定标志,用以向消费者证明该产品从研制、开发到生产、运输、销售、使用直到回收利用的整个过程都符合环境保护标准,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均无损害。

2.绿色包装

又可以称为无公害包装和环境之友包装,指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无害,能重复使用和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包装。它的理念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保护环境,另一个就是节约资源。这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其中保护环境是核心,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又密切相关,因为节约资源可减少废弃物,其实也就是从源头上对环境的保护。从技术角度讲,绿色包装是指以天然植物和有关矿物质为原料研制成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无害,有利于回收利用,易于降解、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环保型包装,也就是说,其包装产品从原料选择、产品的制造到使用和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均应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应从绿色包装材料、包装设计和大力发展绿色包装产业三方面入手实现绿色包装。

3.环境成本

第2页 环境成本又称环境降级成本,是指由于经济活动造成环境污染而使环境服务功能质量下降的代价。 环境降级成本分为环境保护支出和环境退化成本,环境保护支出指为保护环境而实际支付的价值,环境退化成本指环境污染损失的价值和为保护环境应该支付的价值。自然环境主要提供生存空间和生态效能,具有长期、多次使用的特征,也类似于固定资产使用特征。这样,由经济活动的污染造成环境质量下降的代价即环境降级成本,也就具有“固定资产折旧”的性质。

发生起因于环保环境成本必须是因环境原因而引起的。这有两种情况: (1)到环境保护法规所强制实施的环境标准所发生的费用

当前我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制订了一系列的环境标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保基础标准、环保方法标准和环保样品标准。企业要达到这些标准要求,必然要发生一些环保设备投资及营运费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污染问题,起到了对环境的保护作用,但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2)实施经济手段保护环境时企业所发生的成本费用。

有些国家实施环境税、征收环境保护基金、对超标准排污企业征收排污费,我国在这方面还亟待加强。

(二)技术认证

CE认证、美国的UL安全认证等都是影响广泛的认证制度。随着著名的ISO9000质量管理认证体系在全球的推广和普及,国际标准化组织又不失时机地推出了ISO14000环境管理国际标准体系。该体系的推出一方面有利于加强企业和社会团体的环境意识,规范其环境行为,另一方面,由于实行过于严格的认证标准和要求,在发展中国家全面推广尚有一定难度,这就自然而然地给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造成障碍,将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和服务排斥在发达国家市场之外。

(三)对外贸易管理和反倾销

在金融风暴肆虐全球的形式下,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主要体现为阻碍自由贸易在未来的进一步发展,比如阻碍美国签订新的自由贸易协定(FTA),另外还涉及到一些知识产权保护的争端,贸易保护主义,可能会表现为对中国的市场开放提出越来越多要求,相应的进一步开放金融等领域的市场,以此来释放国内保护主义的压力。还要注意一些隐性的贸易保护主义——以其他理由来设置贸易壁垒。比如美国国会中就有人试图依照碳排放标准对中国进口产品征收关税,一些人以环保的名义支持这种措施,这就是一种变相的贸易保护主义。知识产权、碳排放和金融开放,就成为新形式下新保护主义的三副面具,需要引起各方的警惕。

新贸易保护主义通过干预本国对外贸易,来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最著名的是1988年美国国会修订并通过的《综合贸易及竞争办法法规》,从法律上标志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形成。该法案授权政府对贸易对手不合理或不公正的贸易可采取必要的行动,以减少国内产业的压力,从而加强了美国政府对外贸易调控的合法性。该法案301节包括了所谓“超级301条款”和“特别301条款”。前者授权美国贸易代表办事处对世界上美国认为“自由贸易”方面做得不够的国家和地区提出名单和报告,并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谈判”迫使其采取符合美国要求的开放措施,否则将对其进行报复;后者授权美国贸易代表办事处,对未适当有效保护其知识产权的国家以及未给予依赖知识产权的美国企业公平进入市场机会的国家进行调查和考虑实施报复。以上条款在事实上已成为美国政府频频威胁别国的具有“进攻性”的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武器。 新贸易保护主义另一表现形式是把“反倾销”作为控制进口的有效而便利的手段,恣意滥用,为所欲为。新贸易保护主义运用反倾销战略,不显山不露水地将受指控方原本符合公平竞争原则的比较利益优势消除殆尽,彻底违背了世贸组织关于反倾销协议所规定的准则。除此之外,劳工标准、区域性协议、关税升级保护和“灰色区域”措施等也

第3页 是新贸易保护主义所采取的手段。我们只有用相应的高科技手段“以强制强”,才能成功抵制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本国经济的影响。

四、贸易保护主义对世界的影响

(一)扰乱自由贸易秩序,破坏自由贸易成果

WTO为各国提供了公平贸易与自由贸易的国际竞争大环境,这是几十年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奋斗的结果,也是国际贸易保持正常秩序的前提。但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许多国家执行两套不同的标准,一方面要求别国开放市场,另一方面加大对别国进入本国市场的管束,如果在政府敏感期,还会出于政治的需要,通过贸易设限达到满足某些政府利益集团的目的。

另外,许多国家还在寻找WTO规则的漏洞,利用WTO规则中赋予各成员一定的贸易保护空间,作为自己贸易保护主义设限的依据。比如WTO的《反倾销协议》允许一国采取反倾销措施,但WTO中的这一条款表述过于笼统,导致反倾销常常被滥用。

(二)经济体相互效仿,掀起贸易保护主义浪潮

2008年G20(二十国集团)首脑的华盛顿峰会,在总结经验教训与商讨如何付全球金融危机之时,同声要排除保护主义,维护自由市场机制。言犹在耳,几周,印度尼西亚已宣布对至少五百项产品实施进口管制,要求进口产品必须申请特别许可,并须加税。俄罗斯也要调高汽车、家禽和猪肉的关税。法国则拟设立一项国家基金,防止本国企业被外国企业并购。巴西和阿根廷亦计划提高餐酒、纺织品以至皮革制品的进口税。关税、反倾销、技术壁垒等限制进口的措施,都必然加剧经济的不景气,更会影响到本国消费者的利益。比如在20世纪80年代,为了保住20万个就业机会,美国政府抬高进口价格,关税每年让美国消费者多花去320亿美元。即使把税收的收益考虑在内,其总社会成本也高达102亿美元。

(三)贸易保护措施抵消了经济刺激付出的努力,推迟经济复苏

为阻止经济下滑,许多国家采取了经济刺激计划,美国的刺激计划中保留了“购买美国货”条款,无疑使计划的执行充满悬念。其实经济刺激计划关键就是把钱尽快花出去,带动就业,拉动经济复苏,而附加条款或者说计划中天生夹带的保护主义倾向决定了政府在进行采购时,会优先选择本地供应商,但对于美国来说,会存在两个障碍首先,要认识到当前贸易保护主义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和复杂的。近几年,世界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强既和发达国家经济不景气有关系,又和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历史上看,当世界经济增长迟缓或不景气时,或当一个国家贸易和财政赤字过度膨胀、失业率又居高难下时,贸易保护主义便容易增长。

五、如何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推动经济增长

首先,要认识到当前贸易保护主义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和复杂的。近几年,世界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经济不景气有关系,又和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历史上看,当世界经济增长迟缓或不景气时,或当一个国家贸易和财政赤字过度膨胀、失业率又居高难下时,贸易保护主义便容易增长。

目前世界经济正处在结构升级和调整的重要时期。发达国家在科技、研发、材料、工艺以及资金方面占有优势,发展中国家则在劳动力成本方面占有优势。实行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实际上是发达国家政府在国际贸易中发挥和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来遏制和抵消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优势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安全和绿色产品的呼声普遍高涨,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也就成为这个世界上最难反对和最为“合理”的壁垒了。

第4页 在发达国家市场上,有些劳动密型产品几乎全部是由国外进口的,这些产品国内几乎已不生产。比如在加拿大市场上,主要的家电品牌多为国际巨头,如通

用电气、伊莱克斯、惠而浦、松下、夏普、三星等。在这种情况下,当地政府为什么还要发起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呢?原因有三:一是为了维护当地健康的市场秩序;二是出于其他出口国的压力和要求。比如在加拿大家电市场上,美国产品以绝对优势占据首位,这是加拿大对发展中家电产品进口设置壁垒的重要原因;三是发展中国家产品市场占有率增长太快。这些国家不希望看到市场上其国商品居于垄断地位的局面。

其次,为了战胜国外的贸易壁垒法杖发展中国家应当树立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战略。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大增加研发投入的力度,大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把营销战略的重点从价格竞争转到质量竞争的轨道上来。应当看到,发达国家利用反倾销以及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限制本国出口的增长不是暂时的现象,而是一种长期的发展趋势。现在,由于内部价格战,如“中国制造”在海外已经受到重创。日本曾被称为中国肉鸡分割品的“黄金市场”,但100多家中国企业轮番挑起价格战,每吨肉鸡由几年前的3000美元降到2003年初的1100美元,“这个价连本都不够”。一辆摩托车在越南市场上平均利润仅为50元人民币,跟卖废铁差不多。这种情况如果不改变,今后10年,我国向世界各国的出口将会遇到更大困难。反倾销以及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将给我国出口带来更多的损失。

在美国对我国硝基甲烷反倾销案中,起诉方的理由很不充分,但他们认定中方不会应诉。果然,初裁阶段我方涉诉企业因不愿应诉而耽误了抗辩的最佳时机,致使在初裁中,美国商务部按起诉方的要求对我方裁决了233%的反倾销税。在最后阶段,我方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迅速行动,聘请了美国律师,进行了认真的准备,在“损害”问题上进行了成功的抗辩。最后,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以“损害”的裁决否定了商务部关于倾销幅度的裁决,使我方获得胜诉。

六、中国如何应对贸易保护主义

我国要想发展自己的经济,就必须逐步开放市场,把中国的市场纳入到整个世界市场经济体系中去,而不能独立于这个体系之外,并进一步提高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培养它们在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本领。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对国内幼稚产业采取动态的保护措施,对在国外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和产品,实施鼓励出口措施,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贸易保护主义是指通过、关税和各种非关税壁垒限制进口,以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外国商品竞争的国际贸易理论或政策。关税、进口配置,外汇管制、烦琐的进出口手续歧视性的政府采购政策等都是国际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保护贸易政策—发展,从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考察,对外贸易政策可归纳为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两大类型。所谓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放宽或是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对本国进口商品不给予特权或优惠,使商品能自由进口和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保护贸易政策是指国家采取各种限制 进口的措施,以保护本国商品在本国市场上免受国外商品竞争,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惠和补贴,以鼓励商品出口,即奖出限入。一个国家选择哪一种对外贸易政策,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其在国际经济中所处的地位。不同的国家在同一历史时期实行的贸易政策会不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时期贸易政策也不会相同。

参考文献:

[1] 薛荣久.国际贸易.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2] [美] 希尔曼.贸易保护的政治经济学.彭迪,译.

第5页 [3] 李妍.理性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是最佳选择.国际商报,2009-02-27.[4] 吴学安.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前世今生.国际商报,2009-02-12.[5] 中国对贸易主义说不.国际商报,2009-03-04.[6] 程京武.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贸易保护之我见.经济透视,2007(3).

第6页

第20篇:国际贸易实训论文

浅谈国贸综合实训课程

摘要:结合近两年对国贸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现国贸行业对哪方面人才的需求的总结,对

国贸综合实训的概况进行了解,分析出国贸综合实训的目的与内容,进而了解到国贸综合实训的优缺点,进而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

关键字:国际贸易实践性模拟实训

一、国贸综合实训概况

国际贸易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等特点 ,实训重要的任务就是让我们通过这次实训进一步掌握国际货物买卖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 学会在进出口贸易活动中 , 如何才能正确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和企业的经营意图 , 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这次的国际贸易制单操作模拟实训,不仅让我们模拟了全套单据的制作过程,更是让我们熟悉了外贸进出口各个环节的流程。

二、国贸综合实训目的

国际贸易实训的目的,一方面,整个实训过程中,主要是运用CIF+D/A、CIF+T/T、CFR+D/P、FOB+L/C、CFR+L/C这五种方式进行贸易,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充分地了解各个贸易术语。另一方面,在于理解各种贸易单据在现今贸易活动过程中的意义,并熟练的掌握单据的制作,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于现在的外贸企业,很多都是保持与几家固定的外贸公司进行贸易,作为大学生,如果亲身学习实践知识,根本无法做好一名真正的外贸员。所以,只有在学校学习实训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三、国贸综合实训内容

根据相关的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结合我国的实际经济情况与国际贸易实践,以出口贸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以模拟设定具体出口商品的交易方式作背景,针对出口贸易中业务函电的草拟,商品价格的核算、交易条件的磋商、买卖合同的签订、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信用证的开立、审核与修改以及贸易文件制作和审核等主要操作技能。还有一些单据的填制我们也应有所掌握,比如说,海运提单、装箱单、发票、产品质量证明书、商业发票、信用证的审核等一系列与国际贸易流程有关的单据。之前,这些单据我们在单证和实训课上有练习和填制过,但是,我们都觉得书上讲的东西理论性太强,实践中一定用不到。但当真正看过这些单据后,才发现理论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此时我们看到的、用

到的、正是书上所讲、我们所学的。这些单据大大加强了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也让我们对如何填写这类单据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其实,只要虚心,用心的学习,很多实际操作就会很容易掌握。

四、对国贸实训课程提出的建议与改进措施

当前,国贸专业实训教学主要有课内实训、模拟实训等。课内实训主要是在一些主要的专业课程(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英语、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谈判等)中增加实训课时,但是单个实训课程之间缺乏融合。在我们学习理论知识时,由于理论性比较强,很难把各个专业知识很好的融合起来。还有一个问题是,专业课都有所联系,每个老师的对出现问题的见解不一致,更加使我们对国贸专业知识感到迷茫。

改进措施:鉴于这样的情况,各大高校都开设了模拟实训的课程,我校也不例外。在模拟实训的过程中,通过实训,我对合同单证以及金融操作等基本的业务从开始的一无所知到现在能够应用到实训中。与此同时,我也学会了贸易磋商信函的书写,学会了如何与客户交流并促成交易。也使我们认识到平时努力学习理论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并且也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这增加了我对这门学科的兴趣。但与此同时,我也深刻感觉到了自己对国际贸易知识的了解还是太少了,以后要抓住机会多学习一些相关知识。

模拟实训虽注重了课程之间的融合,但由于课时、师资、教学设备和场地等条件的限制,主要还是利用一些国贸课程的模拟软件进行教学,学生长期呆在计算机房里,接触不到真实的产品,无法感受真实的商务环境。

改进措施:在课时上,应合理安排课内实训与模拟实训的课时比例,尽量做到三比一的比例,使学到的理论及时运用到实践中,达到知识与实践同步进行,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将各专业知识达到最好的融合状态。到理论知识学完之后,再进行一次系统的、完整的实训,把所有的专业知识完整合理的运用到实践中。这样在模拟实训中,也避免了把之前的专业知识忘了的问题。相信,有了这一次实训的经历,无论是今后的学习,还是工作,甚至是生活,我都会更加清楚,自己要什么、该做什么、该如何做,怎样才能做好;相信此次实训是我今后从业的良好开端。

《国际贸易论文.doc》
国际贸易论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