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论文(论贸易保护主义)

2020-03-02 10:41:2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论贸易保护主义 ——(美国贸易保护主义)

摘要:随着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的深化,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国家参与世界经济的程度和范围,成为衡量该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已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热点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演化越来越激烈,现在就以美国为例进行说明。

关键词:国际贸易;贸易保护主义;经济增长

一、美国外贸政策调整的主要体现

美国不仅是经济大国,同时也是贸易大国。在世界十大贸易国家或地区中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都雄居榜首,尤其是进口贸易额几乎是排名第二位的德国的2倍。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不仅对其自身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世界经济的运行起到重大影响。克林顿执政后,将传统上一直以“自由贸易”为荣的美国转变为目前更为体现实用主义的“公平贸易”上来。克林顿将“经济安全”列为其对外政策三大支柱之首,把外贸视为“美国安全的首要因素”,主张政府积极介入对外贸易。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外贸政策的调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实施新的“国家出口战略”

1993年9月克林顿总统公布了国家出口战略,确定半导体、电脑、通讯、环境保护、咨询软件工业及服务业等高科技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为6大重点出口产业。采取的措施包括减除政府对技术领先产业出口的管制、开拓新兴市场、提供贸易融资、设立中小企业出口协助中心、提供贸易咨询等,将出口的焦点集中于具有强大竞争优势的环境科技、服务业、科技咨询等产业上。美国政府实施的“国家出口战略”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1992—1996年,美国出口总额的年平均增长率达6.2%,高于全球5%的平均增长速度,出口增长速度是经济增长速度的2倍多。

(二)推动双边、多边、区域贸易,积极扩展美国对外贸易的空间

1.致力于多边贸易政策。美国充分发挥其影响力,积极参与GATT与WTO的各回合多边贸易谈判,谈判涉及的领域包括信息技术、关税减让、劳工标准、基础电信、金融服务、海运服务等方面。同时,美国积极利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来处理贸易纠纷,从1995年11月到1996年11月,美国向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构申诉了21起纠纷,涉及的领域很广,包括关税、农业政策、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保护和反倾销等。

2.推进区域性贸易自由化。20世纪末北美三国建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1993年克林顿积极推动亚太经合组织首届领大西洋自由协定的行动纲领。

3.采用双边贸易政策。美国还积极利用双边贸易谈判机制迫使主要贸易伙伴国做出进一步开放市场的让步,使其成为美国具有竞争力的商品和劳务输出的开放市场,达到削减贸易赤字,促进出口的目的。克林顿执政的第一个四年间,美国就同别的国家和地区签署了二百多个双边贸易协定。以日本为例,仅1993—1995年美日签署二十多个贸易协定,促使美对日出口增加了85%。

第1页

(三)克林顿在加强与贸易伙伴合作的同时,对与其有贸易争端的国家采取大棒政策 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以“对等”贸易和“公平”贸易为借口,以本国的“综合贸易法”和“301条款”为依据,尤其是利用“特殊301”和“超级301”,迫使其他国家开放市场。同时,美国还广泛使用反倾销和反补贴等措施,保护本国的企业和市场。如1993年美国曾宣布对19个国家和地区的进口钢材征收109%的惩罚性关税。

(四)美国政府顺应全球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构筑全球网络贸易战略 未来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信息和网络已日益显示出其强大的市场潜力和魅力。1993年,克林顿就任美国总统后,实施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技术和国家利益》、《全球电子商务框架》、《IT2计划》等战略,这些战略有力地引导产业中的应用。美国国际竞争力也因此迅速增强。

二、贸易保护主义弊端

在金融风暴肆虐全球的形式下,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主要体现为阻碍自由贸易在未来的进一步发展,比如阻碍美国签订新的自由贸易协定(FTA),另外还涉及到一些知识产权保护的争端,贸易保护主义,可能会表现为对中国的市场开放提出越来越多要求,相应的进一步开放金融等领域的市场,以此来释放国内保护主义的压力。还要注意一些隐性的贸易保护主义——以其他理由来设置贸易壁垒。比如美国国会中就有人试图依照碳排放标准对中国进口产品征收关税,一些人以环保的名义支持这种措施,这就是一种变相的贸易保护主义。知识产权、碳排放和金融开放,就成为新形式下新保护主义的三副面具,需要引起各方的警惕。

三、贸易保护主义手段

(一)以环境保护为名筑起“绿色壁垒”

关贸总协定作为世贸组织的主要协定在第20条中规定,为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及健康,为保存有限的天然资源,允许对贸易进行限制。在其后的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中亦允许各成员建立自己的卫生、安全、环境等方面的标准,限制不符合该国标准的产品进口。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以此为借口,凭借其经济和技术上的优势制定了一系列苛求的环保措施和高于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的环境质量标准,作为市场准入条件,对本国的市场甚至某些夕阳工业加以保护,构筑起所谓“绿色壁垒”,其主要形式有:

1.绿色标志制度

绿色环境标志是由政府部门、公共或民间团体依照一定的环保标准,向申请者颁发并印在产品和包装上的特定标志,用以向消费者证明该产品从研制、开发到生产、运输、销售、使用直到回收利用的整个过程都符合环境保护标准,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均无损害。

2.绿色包装

又可以称为无公害包装和环境之友包装,指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无害,能重复使用和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包装。它的理念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保护环境,另一个就是节约资源。这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其中保护环境是核心,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又密切相关,因为节约资源可减少废弃物,其实也就是从源头上对环境的保护。从技术角度讲,绿色包装是指以天然植物和有关矿物质为原料研制成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无害,有利于回收利用,易于降解、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环保型包装,也就是说,其包装产品从原料选择、产品的制造到使用和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均应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应从绿色包装材料、包装设计和大力发展绿色包装产业三方面入手实现绿色包装。

3.环境成本

第2页 环境成本又称环境降级成本,是指由于经济活动造成环境污染而使环境服务功能质量下降的代价。 环境降级成本分为环境保护支出和环境退化成本,环境保护支出指为保护环境而实际支付的价值,环境退化成本指环境污染损失的价值和为保护环境应该支付的价值。自然环境主要提供生存空间和生态效能,具有长期、多次使用的特征,也类似于固定资产使用特征。这样,由经济活动的污染造成环境质量下降的代价即环境降级成本,也就具有“固定资产折旧”的性质。

发生起因于环保环境成本必须是因环境原因而引起的。这有两种情况: (1)到环境保护法规所强制实施的环境标准所发生的费用

当前我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制订了一系列的环境标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保基础标准、环保方法标准和环保样品标准。企业要达到这些标准要求,必然要发生一些环保设备投资及营运费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污染问题,起到了对环境的保护作用,但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2)实施经济手段保护环境时企业所发生的成本费用。

有些国家实施环境税、征收环境保护基金、对超标准排污企业征收排污费,我国在这方面还亟待加强。

(二)技术认证

CE认证、美国的UL安全认证等都是影响广泛的认证制度。随着著名的ISO9000质量管理认证体系在全球的推广和普及,国际标准化组织又不失时机地推出了ISO14000环境管理国际标准体系。该体系的推出一方面有利于加强企业和社会团体的环境意识,规范其环境行为,另一方面,由于实行过于严格的认证标准和要求,在发展中国家全面推广尚有一定难度,这就自然而然地给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造成障碍,将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和服务排斥在发达国家市场之外。

(三)对外贸易管理和反倾销

在金融风暴肆虐全球的形式下,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主要体现为阻碍自由贸易在未来的进一步发展,比如阻碍美国签订新的自由贸易协定(FTA),另外还涉及到一些知识产权保护的争端,贸易保护主义,可能会表现为对中国的市场开放提出越来越多要求,相应的进一步开放金融等领域的市场,以此来释放国内保护主义的压力。还要注意一些隐性的贸易保护主义——以其他理由来设置贸易壁垒。比如美国国会中就有人试图依照碳排放标准对中国进口产品征收关税,一些人以环保的名义支持这种措施,这就是一种变相的贸易保护主义。知识产权、碳排放和金融开放,就成为新形式下新保护主义的三副面具,需要引起各方的警惕。

新贸易保护主义通过干预本国对外贸易,来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最著名的是1988年美国国会修订并通过的《综合贸易及竞争办法法规》,从法律上标志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形成。该法案授权政府对贸易对手不合理或不公正的贸易可采取必要的行动,以减少国内产业的压力,从而加强了美国政府对外贸易调控的合法性。该法案301节包括了所谓“超级301条款”和“特别301条款”。前者授权美国贸易代表办事处对世界上美国认为“自由贸易”方面做得不够的国家和地区提出名单和报告,并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谈判”迫使其采取符合美国要求的开放措施,否则将对其进行报复;后者授权美国贸易代表办事处,对未适当有效保护其知识产权的国家以及未给予依赖知识产权的美国企业公平进入市场机会的国家进行调查和考虑实施报复。以上条款在事实上已成为美国政府频频威胁别国的具有“进攻性”的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武器。 新贸易保护主义另一表现形式是把“反倾销”作为控制进口的有效而便利的手段,恣意滥用,为所欲为。新贸易保护主义运用反倾销战略,不显山不露水地将受指控方原本符合公平竞争原则的比较利益优势消除殆尽,彻底违背了世贸组织关于反倾销协议所规定的准则。除此之外,劳工标准、区域性协议、关税升级保护和“灰色区域”措施等也

第3页 是新贸易保护主义所采取的手段。我们只有用相应的高科技手段“以强制强”,才能成功抵制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本国经济的影响。

四、贸易保护主义对世界的影响

(一)扰乱自由贸易秩序,破坏自由贸易成果

WTO为各国提供了公平贸易与自由贸易的国际竞争大环境,这是几十年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奋斗的结果,也是国际贸易保持正常秩序的前提。但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许多国家执行两套不同的标准,一方面要求别国开放市场,另一方面加大对别国进入本国市场的管束,如果在政府敏感期,还会出于政治的需要,通过贸易设限达到满足某些政府利益集团的目的。

另外,许多国家还在寻找WTO规则的漏洞,利用WTO规则中赋予各成员一定的贸易保护空间,作为自己贸易保护主义设限的依据。比如WTO的《反倾销协议》允许一国采取反倾销措施,但WTO中的这一条款表述过于笼统,导致反倾销常常被滥用。

(二)经济体相互效仿,掀起贸易保护主义浪潮

2008年G20(二十国集团)首脑的华盛顿峰会,在总结经验教训与商讨如何付全球金融危机之时,同声要排除保护主义,维护自由市场机制。言犹在耳,几周,印度尼西亚已宣布对至少五百项产品实施进口管制,要求进口产品必须申请特别许可,并须加税。俄罗斯也要调高汽车、家禽和猪肉的关税。法国则拟设立一项国家基金,防止本国企业被外国企业并购。巴西和阿根廷亦计划提高餐酒、纺织品以至皮革制品的进口税。关税、反倾销、技术壁垒等限制进口的措施,都必然加剧经济的不景气,更会影响到本国消费者的利益。比如在20世纪80年代,为了保住20万个就业机会,美国政府抬高进口价格,关税每年让美国消费者多花去320亿美元。即使把税收的收益考虑在内,其总社会成本也高达102亿美元。

(三)贸易保护措施抵消了经济刺激付出的努力,推迟经济复苏

为阻止经济下滑,许多国家采取了经济刺激计划,美国的刺激计划中保留了“购买美国货”条款,无疑使计划的执行充满悬念。其实经济刺激计划关键就是把钱尽快花出去,带动就业,拉动经济复苏,而附加条款或者说计划中天生夹带的保护主义倾向决定了政府在进行采购时,会优先选择本地供应商,但对于美国来说,会存在两个障碍首先,要认识到当前贸易保护主义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和复杂的。近几年,世界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强既和发达国家经济不景气有关系,又和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历史上看,当世界经济增长迟缓或不景气时,或当一个国家贸易和财政赤字过度膨胀、失业率又居高难下时,贸易保护主义便容易增长。

五、如何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推动经济增长

首先,要认识到当前贸易保护主义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和复杂的。近几年,世界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经济不景气有关系,又和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历史上看,当世界经济增长迟缓或不景气时,或当一个国家贸易和财政赤字过度膨胀、失业率又居高难下时,贸易保护主义便容易增长。

目前世界经济正处在结构升级和调整的重要时期。发达国家在科技、研发、材料、工艺以及资金方面占有优势,发展中国家则在劳动力成本方面占有优势。实行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实际上是发达国家政府在国际贸易中发挥和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来遏制和抵消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优势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安全和绿色产品的呼声普遍高涨,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也就成为这个世界上最难反对和最为“合理”的壁垒了。

第4页 在发达国家市场上,有些劳动密型产品几乎全部是由国外进口的,这些产品国内几乎已不生产。比如在加拿大市场上,主要的家电品牌多为国际巨头,如通

用电气、伊莱克斯、惠而浦、松下、夏普、三星等。在这种情况下,当地政府为什么还要发起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呢?原因有三:一是为了维护当地健康的市场秩序;二是出于其他出口国的压力和要求。比如在加拿大家电市场上,美国产品以绝对优势占据首位,这是加拿大对发展中家电产品进口设置壁垒的重要原因;三是发展中国家产品市场占有率增长太快。这些国家不希望看到市场上其国商品居于垄断地位的局面。

其次,为了战胜国外的贸易壁垒法杖发展中国家应当树立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战略。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大增加研发投入的力度,大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把营销战略的重点从价格竞争转到质量竞争的轨道上来。应当看到,发达国家利用反倾销以及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限制本国出口的增长不是暂时的现象,而是一种长期的发展趋势。现在,由于内部价格战,如“中国制造”在海外已经受到重创。日本曾被称为中国肉鸡分割品的“黄金市场”,但100多家中国企业轮番挑起价格战,每吨肉鸡由几年前的3000美元降到2003年初的1100美元,“这个价连本都不够”。一辆摩托车在越南市场上平均利润仅为50元人民币,跟卖废铁差不多。这种情况如果不改变,今后10年,我国向世界各国的出口将会遇到更大困难。反倾销以及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将给我国出口带来更多的损失。

在美国对我国硝基甲烷反倾销案中,起诉方的理由很不充分,但他们认定中方不会应诉。果然,初裁阶段我方涉诉企业因不愿应诉而耽误了抗辩的最佳时机,致使在初裁中,美国商务部按起诉方的要求对我方裁决了233%的反倾销税。在最后阶段,我方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迅速行动,聘请了美国律师,进行了认真的准备,在“损害”问题上进行了成功的抗辩。最后,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以“损害”的裁决否定了商务部关于倾销幅度的裁决,使我方获得胜诉。

六、中国如何应对贸易保护主义

我国要想发展自己的经济,就必须逐步开放市场,把中国的市场纳入到整个世界市场经济体系中去,而不能独立于这个体系之外,并进一步提高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培养它们在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本领。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对国内幼稚产业采取动态的保护措施,对在国外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和产品,实施鼓励出口措施,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贸易保护主义是指通过、关税和各种非关税壁垒限制进口,以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外国商品竞争的国际贸易理论或政策。关税、进口配置,外汇管制、烦琐的进出口手续歧视性的政府采购政策等都是国际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保护贸易政策—发展,从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考察,对外贸易政策可归纳为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两大类型。所谓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放宽或是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对本国进口商品不给予特权或优惠,使商品能自由进口和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保护贸易政策是指国家采取各种限制 进口的措施,以保护本国商品在本国市场上免受国外商品竞争,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惠和补贴,以鼓励商品出口,即奖出限入。一个国家选择哪一种对外贸易政策,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其在国际经济中所处的地位。不同的国家在同一历史时期实行的贸易政策会不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时期贸易政策也不会相同。

参考文献:

[1] 薛荣久.国际贸易.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2] [美] 希尔曼.贸易保护的政治经济学.彭迪,译.

第5页 [3] 李妍.理性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是最佳选择.国际商报,2009-02-27.[4] 吴学安.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前世今生.国际商报,2009-02-12.[5] 中国对贸易主义说不.国际商报,2009-03-04.[6] 程京武.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贸易保护之我见.经济透视,2007(3).

第6页

当代国际贸易论论文

贸易保护主义弊大于利

国际贸易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论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

论国际贸易健康壁垒

国际贸易论文选题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

国际贸易模拟实验论文

国际贸易 论文 原创

《国际贸易论文(论贸易保护主义).doc》
国际贸易论文(论贸易保护主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