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鼓励范文

2022-07-31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四个认同

深入开展“新疆三史、四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主题教育实

施方案

发布时间:2013-12-11 文章来源:党办 此文章点击:398 次

为进一步加强广大师生 “新疆三史”、“四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教育,切实增强师生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认同感,筑牢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

方案。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为主线,在全国特别是重要节假日时间,通过扎实开展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的“三史”教育和对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四个认同”教育活动,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思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澄清模糊认识,化解心理隔阂,凝聚人心、增进团结,促进广大青少年学生和睦相处、和衷共济,为推进阿克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活动时间

2013年5月15日—2013年12月31日

三、活动内容

我校实际主题教育分四个阶段

(一)宣传动员阶段(5月3日—5月30日)由党建办负责牵头,学

生活动由政教处、团委负责。

1、成立机构,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活动扎实有效开展,成立地区二中“新疆三史、四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主题教育领导小组。组成人

员如下:

组 长:员淑萍(地区二中党委书记、副校长) 副组长:孙长波(地区二中校长、党委副书记) 成 员:袁 俊(纪检书记、党委委员)

何小贵(副校长、党委委员) 阿不来提(副校长、党委委员)

贺杰(副校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地区二中党建办,办公室主任由汪利生同志兼任。办公室职责:贯彻落实主题教育领导小组有关指示精神,研究有关重要事项,对主题教育进行具体组织、指导和协调,抓

好方案各项工作的落实。

2、层层动员,做好思想发动。拟定在5月10日召开动员大会,对主题教育作出安排部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做好思想动员工作。

3、大力宣传,营造浓厚氛围。利用横幅、标语、黑板报、校园广播、《青春地带》、宣传栏等载体,对“新疆三史、四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主题教育开展情况进行广泛宣传,大力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在校园网站开通专栏,号召全校学生发表自己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交流参与教育活动的心得,探讨教育活动的创新思路。

(二)学习教育阶段(6月1日—7月31日)由党建办负责牵头,学

生活动由政教处、团委负责。

1、开展专题学习教育。采取集中学习、个人自学、专题辅导、集中交流、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组织广大青少年认真学习“新疆三史、四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有关材料。要做到“六个至少”,即:集中组织学生至少观看一次“新疆三史”光碟,至少读三本“新疆三史、四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有关内容的书籍,至少学习三篇自治区和地区关于“新疆三史、四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内容的材料,至少撰写两篇不少于2000字的心得体会,至少开辟一个学习专栏,至少张贴一份心得体会,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深入思考,牢固树立“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改革开放好、民族大团结好”的思想,增强学习效果。

2、组织青少年学生深入学习《“新疆三史、四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教育简明读本》。把《读本》内容列入民族团结和思想教育课程,组织广大青少年学生课堂集中学习、课余自主学,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深刻领会《读本》内容,切实抓好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3、全面开展巡回宣讲活动。做好校内宣讲工作安排,按照上级要求,积极配合上级部门进学校内开展巡回宣讲活动,将宣讲活动覆盖到每个班级。通过讲解理论、讲述身边实例、畅谈理想等方式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

培养朴素情感,树立远大理想。

4、把学习教育同各种活动结合起来,丰富学习载体。把“新疆三史、四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学习教育内容同思想品德教育课程、入团前、入党前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共青团的活动阵地作用。结合青少年学生实际,在业余团校、业余党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档案馆等教育阵地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教育活动,用“新疆三史、四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主要内容丰富团活动柜,使每一名青少年学生都能受到

教育。

5、深入开展“新疆三史、四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大讨论。结合学习教育要求,密切联系实际,紧紧围绕“新疆三史、四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主题,深入开展大讨论活动,通过座谈会、专题讨论会,采取征文、征集心理话等方式,营造大讨论的浓厚氛围,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把思想统一到新疆大团结、大发展、大跨越的要求上来,真正做到认识有深度,工作

有创新,实践有成效。

(三)活动开展阶段(8月1日—10月31日)由党建办负责牵头,学

生活动由政教处、团委负责。

1、组织参加“新疆三史、四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知识竞赛活动。积极配合地区教育开展的知识竞赛活动,在全校各年级学生中开展知识竞赛,选拔学生参加地区教育系统组织的知识竞赛。

2、配合教育系统开展好青少年“学新疆三史,立报国之志”演讲比赛。组织全校学生开展演讲比赛,组后优胜选手参加地区教育系统组织的“学

新疆三史,立报国之志”演讲比赛。

3、广泛开展“新疆三史、四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辩论会活动。组织全校各班级的辩论会,通过开展辩论会,让学生从思想上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深刻理解学习“新疆三史、四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的意义,自觉树立“爱党爱国、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做到活动由点及面,广泛

覆盖,卓有成效。

4、广泛开展“新疆三史、四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手抄报活动。紧紧围绕“新疆三史、四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主题,在全校学生中开展“新疆三史、四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手抄报活动。要组织广大青少年学生将自己学习活动中的所感所悟同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紧密联系起来,把对阿克苏未来的美好展望和个人理想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出来,在人员集中、人流量大的地方集中进行展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报送

地区教育局。

5、组织学生开展“心系祖国发展,情牵民族团结”社会实践活动。围绕“心系祖国发展,情牵民族团结”主题,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学生着眼祖国发展,自觉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6、开展其他形式多样的活动。利用“

六、五环保日”、“

七、一”、“

十、一”等重要节假日,积极组织青少年学生观看经典优秀红色影视剧,在学生中大力开展学唱红歌、“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文艺汇演,“我们都是一家人”民俗手工艺品制作展、黑板报比赛等活动,通过各族少年喜闻乐见的活动,用精彩丰呈的和谐文化滋润学生的心灵,增强主题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深化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成效评估阶段(11月1日—12月31日)由党建办负责牵头,

学生活动由政教处、团委负责。 积极开展“新疆三史、四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主题教育情况进行自查,对活动中的经验及时总结上报,为今后更好开展主题教育奠定基础,对我校特色的教育活动积极申报地区教育局进行扩大宣传。

四、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部门积极配合,深刻认识到在学生中深入开展“新疆三史、四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主题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把“新疆三史、四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主题教育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周密

安排,精心组织,切实抓紧抓好。

2、创新教育活动有效形式。要围绕主题,结合实际,创新形式、贴近生活,生动有效地组织开展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教育活动,扩大和深化主题

宣传。

3、建立长效机制。及时总结成功经验,要以思想教育为重点,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建立起一套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长效工作机制,巩固和扩大教育活动成果。

4、加强督促检查。地区二中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将围绕本次教育活动进行督促检查,争取及时给予指导,保证每个环节、每项工作、每个要

求落到实处,促进活动顺利开展。

地区二中开展“新疆三史、四个认同和

三个离不开”主题教育领导小组

推荐第2篇:四个认同

“四个认同”的内容

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1.对祖国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共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维护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能走向繁荣和发展。

2.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每一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都和这个大家庭血肉相连,休戚与共。我国各族人民从长期的历史经验中深刻懂得“国破则家亡,国兴则家昌”,只有中华民族繁荣昌盛,国家兴旺发达,各族的权利,各族的发展才能得到保证。

3.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文化,各民族都为创造和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正是古老而灿烂的中华文化,陶冶了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4.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已成为各族人民的必然共识。

马克思主义“五观”内容摘要

马克思主义“五观”即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第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 第二,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 第三,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

第四,各民族平等的联合,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础理论或基本原理由宗教的本质,宗教的发生和发展,宗教存在的根源和消亡的条件,宗教的社会功能,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几方面构成。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普通称为唯物史观。但这不是马克思自己用的名称。此名称乃马克思的朋友恩格尔在一八七七年始用的。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马克思就“文化”的界定,提出了“扬弃”的原则。文化是与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的历史性的情况密切相关的,可以说,历史造就了文化,文化就某方面展现了历史。

新疆“三史”学习材料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对今新疆的主权是从汉代开始确立的,不过新疆是近代才开始使用的一个名称,汉朝时称今新疆大部分地区为“西域”。其时西域的地域不仅包括今天的新疆,还包括中亚部分地区,有西域三十六国之说。当时的西域各国也处于漠北强国匈奴的威胁之下。为抗击匈奴,汉武帝决定联合西域各国,对匈奴形成夹击之势,于是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张骞历尽千难万险,历时二十余载,最终不辱使命,成功说服西域各国与汉朝联合,並将西域冶炼铁器的技术带回,改良了汉朝军队的武器装备,大大增强了汉朝军队的战斗力。其开辟的进出西域的路线也成为最早的丝绸之路。

一、历朝对新疆的统治

在汉王朝的强大军事打击下,匈奴不断向北向西退却,並分裂为南北两支,佔据西域的南支匈奴归顺汉朝。公元前60年,汉朝在龟兹(今新疆轮台县境内)设置“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地方,西域各部落首领和官员都接受汉朝的册封。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西域地方的主权开始归于中国。接下来的东汉、曹魏、西晋等王朝也继续在西域地方设置行政机构进行管理。

唐之后,中原进入五代十国以及宋辽金西夏多个政权鼎立的时代,回鹘人的高昌、喀喇汗政权以及塞人的于阗政权也割据统治着天山南北以及中亚的部分地方。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蒙古族部落兴起,天山南北也随着蒙古铁蹄的征战而复统一。

与此同时,位于天山西麓的浩罕王国 (乌兹别克人建立的王国)也趁新疆发生叛乱,派大將阿古柏率大军侵入新疆,先是佔领南疆大部分地区,建立起阿古柏汗国,後又於1870年攻陷北疆重镇迪化(今乌鲁木齐),佔领了北疆大部分地区。沙俄趁机浑水摸鱼,於1871年佔领固勒扎城(後称伊宁,今伊犁),声称暂替清政府管理,以免落入叛军之手。

在清朝肃清了陕甘一带的叛乱后,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力主收复西北失地。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事务。1876年,左宗棠的西征大军收复天山北部大片地区。次年(1877年)又越過天山南下,一举收复南疆。此时只有伊犁还在俄国手中。左宗棠集结大军,作出不惜武力收复的姿态。在这种情势下,沙俄与清朝於1881年签订《圣彼得堡条约》,在获得五百万两白银的赔款和新疆西北部两万平方公里土地後,将伊犁交还中国。天山南北再次回到中国版图。

1884年,清政府正式在新疆建省,並把這片土地命名為“新疆”,寓意“故土新歸”,这就是今天“新疆”这一名称的由来。

二、新疆与内地的联系

1、“西域”与“新疆”的概念

“西域”一词从字面来说其含义就是“西部地区”。这一概念始见于汉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西域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天山南北地区;而广义的西域主要指玉门关、阳关以西,中 亚、西亚地区,及至地中海、东欧、北非的广大地区。西域的概念的变化反映了古代中国对西部地区的认知程度。汉代西域只是指今南疆和东疆地区。

2、新疆与内地的经济联系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表明,历史上中国各地,包括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不仅一直保持了密切的政治联系,而且保持了密不可分的经济文化联系。从先秦时期,新疆与内地就有着经济交流和联系,内地的丝绸传入新疆,新疆的玉石输入内地。汉朝统一西域之后,丝绸之路日益繁荣,内地的大量钱币在新疆流通,并且在新疆出现了汉文和当地少数民族文字合璧的双语钱币,而新疆与内地贸易不断,并将大量当地产品如玉石、牲畜等输入内地。汉朝统一西域后,更加促进了西域与内地的经济贸易的往来。这一时期丝绸之路畅通,中国内地与西域商品流通范围扩大。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经济贸易空前繁盛,唐朝货币大量流入西域。清朝统一新疆后,新疆社会稳定,商品经济繁荣,为中原与内地的经济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大大丰富了中原汉族人民和新疆各民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3、新疆与内地的文化交流

从新疆历史的发展看,新疆与内地一直保持着密切的文化交流,内地汉族吸收了许多的新疆各民族的文化,而新中原文化中汲取了大量营养,新疆与内地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汉朝统一西域后,内地的典章制度传人西域。汉代西域与内地的音乐歌舞也相互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麴氏高昌王朝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这一时期,西域地区流行的龟慈乐、疏勒乐、于阗乐、高昌乐等对中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唐代西域各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以及西来文化的相互交汇、吸收、融合,大大丰富了中华文化宝库。五代辽宋金时期,西域与内地的文化交流有增无减。

三、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历代中央政权对新疆的行政管理

国家主权原则的重要体现就是对其领土拥有最高统治或最高管辖权。确定一个区域主权归属的原则,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了西域都护府,汉朝中央政府的政令已在西域通行,汉朝正式开始在西域行使最高统治权和管辖权,对西域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西域从此成为我国领土的一个组成部分。东汉时期于公元74年重新恢复了西域都护及戊己校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但对西域的管辖却一直没有中断。隋唐时期曾先后在鄯善、且末、伊吾三地设郡。648年,唐朝完全控制了天山南北广大地区、迁西安都护府于龟慈。明朝设立哈密卫。清朝于1762年设置了“总统伊犁将等处将军”,治地在惠远城(今霍城县境内)。伊犁将军是清朝在新疆地区最高的军政长官,统领全疆各地的驻防官兵,并兼理地方行政事务。 1884年新疆建省。

2、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设立的军事机构与驻军

在国家拥有的领土上设立军事机构并驻军,是行使国家主权的重要标志。历代中央政权在西域一直设立有军事机构,并派驻大量军队,行使管辖权和自卫权。汉朝多次出兵西域并实施屯田,设立军事官职,行使军事管辖权;魏晋南北朝时,中原各割据政权也纷纷驻军西域;唐朝在西域设有安西和北庭都护府,下设有军、守捉、城、镇等军事机构;元朝在西域的驻军有蒙古军、汉军和新附军驻守各地;清朝的伊犁将军兼理军事和民政,有满、蒙古等八旗军队以及绿营兵长期驻守新疆。历代中央政权在西域建立军事机构,派驻军队,并把当地少数民族纳入军队后,有力地巩固了在西域地区的统治。

3、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实施的赋税制度与法律制度

在所辖领土内,征收赋税,推行中央政府统一的法律制度,是国家行使主权的重要标志之一。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有效地行使了赋税征收权和最高司法权。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各地均向中央进贡;北魏在鄯善“赋役其民,比之郡县”;唐朝在西政府在内地实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也推行到西域;元朝在西域地区按人丁计算征收赋调;清朝在新疆征收田赋。建省后新疆有了完整的税收体系,并与内地税制趋向一致。

4、新疆各民族人民对祖国的认同

新疆各族人民往往是把一家一姓的专制君主、君主世袭的王朝视为国家认同的对象,汉代西域各地对汉文化的坦然接受和热爱,要求汉朝政府派都护进驻西域,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仍保留着汉朝政府颁发的信物,喀喇汗王朝的可汗常常在其头衔上冠以“桃花石汗”意即“中国汗”的称号,高昌回鹘称与宋朝的关系为“甥舅关系”,清朝在平定准噶尔势力和大小和卓叛乱时,各族人民踊跃支持。在打击阿古柏和沙俄侵略势力的过程中,新疆各族人民都同仇敌忾,一致对外。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不可动摇的。

四、英雄人物和考古发现

细君公主去世后,公元前102年,汉朝又解忧公主嫁给了乌孙王翁归靡。解忧公主从十八九岁和亲出嫁,在乌孙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直到七十余岁才回到京都长安,两年后归天。解忧公主的时代,汉文化以及先进生产技术在乌孙及西域的传播是全方位的。

解忧公主在乌孙国的地位如日中天,被乌孙国人誉为“乌孙**”。她以卓越的政治才能活跃在西域的政治舞台上,积极配合汉朝,遏制匈奴,为加强、巩固汉室与乌孙的关系作出了贡献。她把自己一生的心血都贡献给了乌孙和汉族人民的友好事业。

新疆民族史和新疆宗教史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和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从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4年)开始成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多年来,新疆各民族人民团结协作,努力开拓,共同书写了开发、建设、保卫边疆的辉煌篇章,新疆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新疆自古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在古代历史上,曾有许多部落、民族在新疆聚居。新疆居民的族属,从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开始才有明确的记载,当时主要有:塞、月氏(音:肉支)、乌孙、羌、匈奴和汉人。

塞人,原游牧于东起伊犁河、楚河流域,西抵锡尔河地区。因被月氏排挤而西迁,一部分退至锡尔河北岸,另一些南下帕米尔,散居各地。月氏人,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时期活动于河西走廊到塔里木盆地的广大地区,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汉之际最为强盛。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清朝(1644年-1911年)政府为进一步加强新疆边防,从东北陆续抽调满、锡伯、索伦(达斡尔)等族官兵驻防新疆,他们成为新疆少数民族中的新成员。以后,又有俄罗斯、塔塔尔等民族移居新疆。至十九世纪末,新疆已有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回、柯尔克孜、满、锡伯、塔吉克、达斡尔、乌孜别克、塔塔尔、俄罗斯共13个民族,以维吾尔族为主体,形成了新的多民族聚居分布格局。

二、多种宗教在新疆并存与传播

新疆作为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和枢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早在伊斯兰教传入前,祆教、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等多种宗教,就相继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新疆,与当地土生土长的原始宗教一起在各地流传。伊斯兰教传入后,新疆不仅继续维持了多种宗教并存的局面,而且又有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传入。

在外来宗教传入以前,新疆的古代居民信仰本地土生土长的原始宗教及由原始宗教发展而成的萨满教。至今新疆的一些少数民族都还程度不同地保留着原始宗教和萨满教的观念及遗俗公元五世纪左右,中国内地盛行的道教随着汉人的不断到来传入新疆。但是传播范围不广,主要盛行于汉人比较集中的吐鲁番、哈密等地。直到清代,道教才传播到全疆各地。

伊斯兰教成为维吾尔等民族信仰的主要宗教后,原来主要由这些民族信仰的祆教、摩尼教、景教在新疆随之逐渐消失,但佛教、道教仍然存在。从明朝起,藏传佛教还有了重大发展,成为与伊斯兰教并列的新疆两大主要宗教。十七世纪后期,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阿帕克和卓借助藏传佛教的力量,消灭了自己的政敌黑山派和卓势力,并灭亡了叶尔羌汗国(蒙古察合台汗后代于1514年-1680年间以今莎车为中心建立的地方政权),足见当时藏传佛教势力之大。

一、民族分裂主义及其危害

1、民族分裂主义是民族主义极端化的产物

民族分裂主义也称民族分离主义,指多民族国家内部,某个民族的一种极端势力,以“民族自决”和维护“民族利益”为幌子,主张国家分裂,建立单一民族国家的反动的社会思潮和社会政治行为。民族分裂主义来源于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指一种特定的民族意识,即认为自己的民族比其他民族优越,片面强调促进和提高本民族文化和本民族利益,以对抗其他民族的文化和利益。

3、民族分裂主义是危害国家统一和安全的主要危险

西藏和新疆在我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所以近代以来,西方列强 一直不断地在西藏、新疆等地培植民族分裂势力,利用他们来遏止中国的发展,进而达到分裂中国的目的。“藏独”和“东突独”的分裂活动对国家安全和统一构成了极大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一是破坏民族团结、危害国家统一 和安全;二是在国家经济安全方面,由于“藏独”、“东突独”的分裂活动,使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干扰;三是在国家社会和社会发展方面,由于民族分裂主义的破坏活动,不仅给各族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而且也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二、旗帜鲜明地反对“三股势力”

1、新疆“三股势力”的由来

“三股势力”是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的简称。

民族分裂势力是指奉行民族分裂主义地一种社会政治势力,是多民族国家某些民族中某些民族中的少数人为进行民族分裂,企图建立单一民族国家而形成的行动组织或团伙。宗教极端势力是指奉行宗教极端主义的一种社会政治势力。暴力恐怖势力是指奉行暴力恐怖主义的一种社会政治势力。“三股势力”均打着“东突厥斯坦独立”的反动旗号,妄图建立所谓的“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国家”。因而“三股势力”也被称为“东突”势力。

2、“三股势力”的反动本质和危害性

“三股势力”的反动本质就是反对和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政 权,分裂国家的统一,破坏各族人民的团结、安宁和幸福的生活,破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民族共同发展与繁荣,妄图建立所谓的“东突厥斯坦”国家。为了建立“东突厥斯坦”国家,“三股势力”编造了以泛突厥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东突独”思想体系。其主要观点有:一是“突厥民族至上论”;二是“东突厥斯坦独立论”;三是“汉族侵越论”;四是“泛突厥共同体论”;五是“否定阶级论”;六是“伊斯兰教至上论”;七是攻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新疆境内外的“三股势力”,他们以西方敌对势力为靠山,一方面加紧国外势力的整合,企图将新疆问题国际化;

3、旗帜鲜明地反对“三股势力”

旗帜鲜明地反对“三股势力”:一是要正确认识反对“三股势力”斗争的性质;二是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三股势力”;三是充分认识反对“三股势力”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三、维护祖国统一 反对民族分裂

1、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

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之后,到新中国建立之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尽管国家反复经历了来自内部分裂割据势力的挑战,特别是近代以来又受到国外敌对势力的侵略,但是,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国家统一已深深渗入到中华民族的心理情感和道德观念中,并化为具体的实际行动。 在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的统一的斗争中,世世代代生活在天山南北的各族人民,历来都是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主力军。我国各民族坚持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一是中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国家,历史上各民族在开拓祖国的疆域,发展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促进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都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因而有一种深厚的感情;二是大统一的思想已经深深印入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脑海之中;三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2、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神圣职责

维护国家的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也是民族繁荣发展的关键条件。一是国家统一可以避免战争和民族分裂,同时也为各民族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和平环境,有利于生产发展个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二是国家统一可以打破地方割据和民族隔阂的界线,有利于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发展;三是国家统一是保证中华文明连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四是国家统一保证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而使社会走向一个又一个鼎盛时期;五是国家统一可以组织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建设,对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极为重要;六是国家统一可以形成反对外来侵略的强大力量。

3、维护祖国统一必须正确认识的几个问题

第一,关于“民族自决权”问题。民族自决权是欧洲资产阶级于18-19 世纪在反对封建主义和民族压迫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中提出来的一个原则,其目的是为了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统一市场和民族国家。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同时又具有反封建、反民族压迫的性质,有一定的合理性和进步性。第二,关于人权问题。人权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每个人按其本质和尊严享有或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人权的核心和关键因素是对人的行为和价值的确认。人权是一个社会历史的范畴,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自由、平等的目的,是使人摆脱一切压迫、剥削和歧视,获得有尊严的生存和全面自由的发展。所以,马克思主义认为,资产阶级的人权观是虚伪的,不平等的。提出无产阶级和各劳动人民要实现自由和平等,就必须消灭压迫剥削制度,在此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真正保障各民族人民的人权。

第三,关于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的关系。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家利益,每个民族也有自己的民族利益。正确认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中国,国家利益即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高于一切。但是,应该看到在一定条件下,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具体利益,并有时可能与国家的利益发生矛盾。国家利益与民族的具体利益相比,具有全局性、长期性、根本性的特征,关系到我国各民族的盛衰荣辱,关系到各民族的命运和前途,是各民族的共 同利益和最高利益。相反各民族的具体利益则具有局部性、非根本和低层次性的特征。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的关系,实质上是共同利益与特殊利益的关系,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这就决定了国家利益必然高于各民族的特殊利益、具体利益。

推荐第3篇:四个认同

四个认同”教育讲座

一、“四个认同”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的具体体现,是民族团结教育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

二、“四个认同”具体指的是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三、“四个认同”所涵盖的主要内容

一、对祖国的认同

(一)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祖国观。

(1)正确认识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民族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 (2)正确认识公民与祖国之间的关系 (3)大力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①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的核心是人们对自己祖国和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荣誉感。历史上劳动人民是爱国主义传统的主要创造者和体现者。

②大力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

③在当代中国爱国就要爱社会主义

(二)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

(1)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原始社会末期,随着阶级的出现,开始形成最初的民族共同体,国家的产生是其形成的标志。

(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秦汉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格局初步确立,此后中国社会经历了两个历史大循环 (3)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新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域都护府的建立是新疆地区自西汉以后统一于中央政府的显著标志。

(三)维护祖国统一是国家最高利益之所在。

(1)维护祖国统一必须反对外来侵略。各族人民英勇地反对沙俄入侵;各族人民反对阿古柏入侵的斗争;各族人民积极支援抗日战争。

(2)维护祖国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三股势力”。

①“三股势力”是分裂祖国统一的邪恶势力。“三股势力”指的是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

②认清“东突”势力的理论及其本质。“东突”是“东突厥斯坦”的简称。“东突”势力就是指集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为一体的“三股势力

③要同“三股势力”作坚决的斗争。我们与“三股势力”的斗争不是民族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而是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特点。

④维护祖国统一,必须坚持国际利益高于一切。

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四)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1)中华民族起源于多元。 (2)中华民族形成了多元一体格局。 ①华夏族与汉族的形成 ②中国古代民族的迁徙与分布。 ③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④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 (3)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

(五)中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1)自觉维护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①维护祖国统一 ②维护民族团结 ③维护国家主权

(2)各民族的利益与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紧密相连,是一致的。

①祖国的统一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和捍卫的。②国家的进步与发展是各族人民共同推进的。③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建设的。④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反对民族分裂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 (3)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高于各个民族的特殊利益。

(六)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1)中华民族的共同性是产生向心力的基本内核。

①“大统一”思想是中华民族共同性形成的政治基础。

②历史上就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民族关系。 (2)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民族。

①凝聚力是共同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

②要在抵御外侮中增强民族凝聚力。

(3)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必须反对民族分裂主义。

①抵制各种削弱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消极因素。

②摒弃所谓“突厥民族”的意识。

③坚决打击暴力恐怖主义破坏活动。

三、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七)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特征 (2)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3)中华各民族文化是相互交融的。

①中华文化从来就是各民族相互联系的文化。

②少数民族文化吸纳了汉族文化。

③汉族文化吸纳了少数民族文化。

④各少数民族文化也是相互吸纳的

(八)坚持中华文化的与时俱进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创新的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核心;以多元一体格局的文化复合体为动力;以重整体与和谐为价值取向。 (2)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功能。 (3)继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当代中华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群众性、创新性。

(2)充分认识新疆建设当代中华先进文化的战略意义。

①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

②是引导民族宗教文化的重要途径。

③是实现边疆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

(3)新疆建设当代中华先进文化面临的主要任务。

①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新疆建设当代中华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新疆建设当代中华先进文化极为重要的任务。

③推“科教兴新”战略的实施,是新疆建设当代中华先进文化的基础性任务。

④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新疆建设当代中华先进文化的急迫任务。 (4)正确处理建设当代中华先进文化的几个重要关系。

①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

②正确处理追求经济效益与讲究社会效益的关系。

③正确处理继承民族文化与创新民族文化的关系。

④正确处理借鉴外国文化与抵御腐朽文化的关系。

四、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十)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社会主义是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

①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②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③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④更好更快地发展生产力。

⑤建设高度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2)不断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①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②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③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曲折性。

④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的艰巨性。 (3)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①旧中国矛盾的尖锐化必然造成日益发展的革命运动。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③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十一)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1)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道路在曲折中前进。

(2)中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决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3)中国国情决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4)新中国的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十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伟大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得是:始终代表中国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新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的巨大成就:

①民族区域自治取得巨大成绩。②新疆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获得历史性进步。

③新疆城乡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④新疆获得国家的大力支持。

“四个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

在近年来的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中,“四个认同”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四个认同”即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没有对这些认同的共识就没有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

凡是生活在多民族共同体中的人,都知道民族团结的重要性,“7·5”事件后人们更加懂得了建立牢固民族团结关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团结不是凑合,我们讲的团结,自始至终包括思想和情感两个方面,有了思想上的一致,才会有情感上的共鸣。我们说的思想上的一致,就是指四个认同,这些认同是我们团结的前提,也是团结的基础。发生了“7·5”事件,更使我们加深了对四个认同重要性的认识。

对每一个中国公民来说,这四个认同都应该是最基本的政治信念,如果没有这些认同,国家将会是一盘散沙,人民群众将是乌合之众,我们都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以热比娅和“世维会”为代表的“三股势力”,不断进行的挑拨、

教唆、煽动、诋毁、歪曲,就是要动摇民族团结的这四块精神基石。我们和热比娅的斗争,其实就是针对这四块精神基石进行的认同与反认同的、大是大非的斗争。

在“7·5”事件中,那些暴徒在街上叫嚣着:“新疆是我们的”,真是疯狂至极,愚昧至极。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新疆和祖国始终血脉相连。即使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茫茫戈壁、千里流沙也没能阻碍新疆和祖国内地的交往。早在公元前60年,西汉就在新疆设立了西域都护府,标志着新疆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从此,我国历代中央政府从未中断过对新疆的管辖。新疆各族人民的命运和伟大祖国始终休戚相关,密不可分。在古往今来新疆历史的宏伟画卷中,曾一次次写下动人心魄的爱国主义光辉篇章以及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和热爱。

对祖国的认同,是四个认同的重中之重,这既被千百年的历史所证明,又是个永远都不可改变的现实。热比娅和 “三股势力”妄想把新疆从中国的版图上分裂出去,这是痴人说梦,不仅受到新疆各族人民的坚决反对,也会遭到全国各族人民的唾弃。反动派总是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正常的人都知道那是他们的痴心妄想,但他们却仍然想玩火到底。历史和现实都不乏这样的例子。俄罗斯车臣的分裂分子无视强大的俄罗斯的存在,曾想把车臣从俄罗斯的领土上分裂出去,尽管他们当时也得到了国际上反俄势力的声援和支持,但到头来还是未能摆脱灭顶之灾,未能逃脱其彻底失败的命运。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强大国家,经过60年的发展特别是30年改革开放的锤炼,中国正成为国际社会中的经济大国,国家正在走向进步,走向富裕,走向和谐。热比娅之流应该好好掂量一下,这样一个国家的铁拳砸下来是什么分量?“7·5”事件中,暴徒们虽然表现得穷凶极恶、手段狠毒,但几个小时之内就被我们的政府所平息,暴徒们一个个俯首就擒,逃跑的也正在一一被缉捕归案,他们的恶只是一时一刻,想破坏新疆稳定的大局简直就是痴心妄想。

反动的罪恶本质使得反动势力永远不会停止作恶,以热比娅为首的境内外“三股势力”不会就此罢手,他们还会继续煽动人们来反对四个认同,因此,在恢复、营造我们和睦团结的民族关系的过程中,必须深入、深刻地批判热比娅之流反对四个认同的反动言论和反动活动,我们要大讲特讲四个认同,时时讲,处处讲,要形成浓厚的讲四个认同的文化氛围。

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自身历史的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7·5”事件使新疆的民族关系受到了伤害,只要牢牢抓住四个认同,把四个认同做到了,一些其它方面的矛盾以及不愉快的回忆都会慢慢化解掉,就不会形成心理上的障碍。我们坚信我们民族共同体的精神栋梁永不可摧、坚韧无比,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凝聚起新疆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奋发图强,加快发展,把新疆建设得更加繁荣富裕。

推荐第4篇:五个认同

“五个认同”思想教育主题活动

落脚河小学

一、强化民族团结教育:时代的呼吁: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为创造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都做出了自身的贡献。新中国成立65年以来的实践证明国家的繁荣富强、社会的和谐发展必然要求切实维护民族团结。近年来一些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充分说明了反分裂斗争的严峻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同时也充分说明: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这事关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事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事关国家的统一和长治久安。

二、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保证。民族工作做好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三、民族团结政策: 民族团结的含义:

◆ 党和国家民族团结政策的内容: ◆ 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 维护和促进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 ◆ 各民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繁荣。

四、各民族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单靠一朵美丽的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个人只有融入团结的集体才能实现宏伟目标。因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精诚团结,才能自立于世界,才能谋求进步和发展。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靠的是各民族团结友爱。一个家庭不团结,可能亲人反目;一个民族不团结可能一盘散沙;一个国家不团结,可能◆ 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 一。 分崩离析。我国各民族在历经数千年的迁徒、贸易、婚假、交融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错杂居、共生互补的格局,孕育了团结友爱的宝贵传统。

五、开展“五个认同”活动:

1、充分认识开展“五个认同”教育的意义: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各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引导管理我校师生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我校认真开展了“五个认同”思想教育主题活动。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学校全面、深入、持续地开展“五个认同”教育,是加强和改进我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五个认同”教育,是推动我校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引导我校学生从祖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中汲取力量,将有助于增强他们在祖国大家庭团结奋斗的光荣感、自豪感、责任感,从而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有助于增强他们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制度认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认真开展“五个认同”教育

一是我校领导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展校园活动。我校利用升国旗仪式、班会课,各种重大节日,传统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增强“五个认同”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坚定理想信念,继承革命传统。

二是丰富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学校要求把“五个认同”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确保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将“五个认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在学好文化课的基础上,加深对民族民间文学、民间手工技艺、传统舞蹈、传统戏剧等的了解。

三是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对“五个认同”的感知。

四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用指导的方式让学生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2016.5.

推荐第5篇:五个认同

《五个认同》

五个认同指的是:

1、认同伟大祖国

2、认同中华民族

3、认同中华文化

4、认同中国共产党

5、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推荐第6篇:七大认同

七 大 认 同

我认同企业,因为我是一颗种子,而企业是我成功和成长土壤,是我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如果我不认同企业,我将水土不服,不的会生根发芽,难以长成参天大树。

我认同企业文化,因为企业文化其实就是企业的性格,如果我不认同企业的文化,我将与企业因性格不合而貌合神离,最终只能痛苦的分手!

我认同上司,因为他(她)能做我的上司,一定有他(她)独到的地方,如果我不认同上司,我就会用挑剔的眼光看待上司,我就不能从他(她)身上学到东西,吸收不到营养,我就停止了成长,这将是我最大的损失!

我认同同事,因为同事是除了我的家人以外相处时间最长的人,如果我不认同我的同事,那么我的工作环境将充满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而这并不是我想要的。

我认同制度,因为我深知,制度设计者的初衷一定是为了企业更好,而不是针对我个人而设计的,如果我不认同制度,与制度作对,那将无谓的消耗我生命的能量,影响我的个人品牌形象。

我认同岗位,因为任何的岗位都有其重要的价值,如果我不认同我的岗位,那我在工作的时候是不会真正开心的,也发挥不出我的潜能和创意,无端地浪费我生命的时间!

我认同产品,因为我的产品对社会有其巨大的贡献,如果我不认同我的产品,看不到产品的价值,那我就不会贡献我生命的全部,也不能在工作中成就我自己!

推荐第7篇:组织认同

西方组织认同感研究综述及组织认同感对现代企业员工绩效的影响分析

一、组织认同感的基本理解及对组织的功能作用 (一) 组织认同感的基本理解

由于组织认同涉及到组织内外, 尤其是与组织的存在和发展相联系的各层次、各方面主体的问题, 因而一般采用两个概念进行研究: 一是Organizational identity, 二是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它们是两个相关而又有差异的概念。仅从词义表述上讲, 前者通常在汉语里译为组织认同, 多指一种较为完整的组织心理现象和过程;而后者既译作组织认同、也译为组织认同感, 主要从组织认同主体对组织形成组织认同感受心理的角度理解。广义而言, 任何组织都不是一个绝对的独立实体, 组织在社会生活中与其他各种各样的社会实体———“其他人和其他的人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离不开相关的人。因此, 组织的存在与发展需要得到除一般意义上(有确定组织边界) 的组织之外的相关人群的认同。而从狭义的组织管理来说, 主要把组织看作一个有确定边界的社会结构实体, 因而一般的所谓组织认同就是指组织认同感, 也就是仅仅包含组织实体内部成员的组织认同。从目前的研究来看,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为广义的组织认同,或一般而言的组织认同。

组织认同感(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强调的是组织成员在组织中的感受。关于组织认同感的研究, 涉及到组织成员在组织中的具体行为, 涉及到影响组织成员在组织中形成和维持具体的组织行为的种种因素。组织认同感是组织成员在组织中与组织中方方面面的具体因素发生相互的影响和互动后出现的一种现实而具体的感受, 而且这种感受还是一种会对组织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的感受。因此, 组织认同感的研究一开始就是与和组织成员决策行为相关的诸多因素联系在一起的。根据西蒙的观点, “一个人在作决策时对被选方案的评价, 如果是以这些方案给群体造成的后果为依据的, 我们就说那个人对那个特定的群体具有认同感了”。托普金斯(P.K.Tompkins) 和切尼(G.Cheney) 认为, 一个决策者对一个产生组织认同感, 是在他或她渴望选择最能促成它感知到的组织利益替代物的时候。切尼说, 组织认同感与大量的组织现象和行为有联系, 这些现象涉及到决策、工作态度、动机、工作绩效、目标成就、决策冲突、个人决策、员工互动、单位工作时间、工作流动性、人事变动、跨边界活动和组织效率。关于组织认同感的测量工具, 最早是由培切恩(M.Patchen) 中心提出的。他在对田纳西谷地管理局员工进行的组织认同感研究中涉及到:(1) 与其他员工有共享特征的感知; ( 2) 与组织的团结程度; ( 3) 组织的支持。在这项研究中, 他提出了一个包括有下列几个方面构成内容的组织认同感通用性概念: 相似性、成员资格和忠诚。他对这几个概念的定义是: 相似性是指与组织中的其他成员相互感知到的共同目标和利益, 成员资格被描述为一个人的自我概念和组织的联系程度, 而忠诚则被看作是员工对组织的支持和保卫。在培切恩的研究基础上, 切尼形成了他著名的“切尼组织认同感问卷” (OIQ) ,这是目前研究者运用得最广泛的组织认同感评估工具。这份问卷是一份具有普遍适应性的, 为评估设计的认同感测量工具。它体现出一种对多维项目测量的综合, 设计的目的是评估组织认同感与相关的组织承诺和工作涉入( job involvement)的结构。威廉姆(L.J.William) 等人认为,目前的组织认同感的一般操作性定义合并了几种由切尼等人提出的结构。组织认同感实际上被定义做一个内外部信念说服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利益和组织的利益契合, 从而产生基于那些利益的认同感。他们认为, 组织认同感具有3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 组织认同感与组织的所有社会方面有强烈的关系; 第二, 因为组织的复杂性, 组织认同感是组织内决策的基础; 第三, 有一种深层的组织结构存在着, 这种深层结构建立在组织的个体成员感知的基础上。这些感知以一种持续的集体组织认同方式指向和形成组织的沟通。 (二) 组织认同感对组织的功能作用

组织认同感对组织具有较明显的功能作用。许多研究证明: 个体对组织的认同感越强, 他越有可能持有组织的观点和采取对组织有利的行动。在组织中, 组织认同感可以防止员工产生疏离感( alienated perception)、也是一般工作满足感( job satisfaction) 的重要先决条件; 如果对组织具有较强的组织认同感, 一个组织成员就更有可能留在组织中并加倍地为组织努力。反之,就可能降低或是撤退对组织的认同。组织认同可能通过与组织的个体认同感过程影响成员的行为。阿什佛( B.E.Ashforth ) 和米尔( E.F.Mael) 认为, 组织认同感的产生可使组织成员在个体的行为和态度方面形成一些相关的后果。首先, 导致在组织成员中凸显出“去个性信任”。这是由于经过认同感过程, 个体可能沉浸于先前与他人互动所形成的独立的信任行为之中。内群体和外群体成员的分类过程自身提供其他人行为的有效和可靠的信息。“认同感扩大一个人从个人到社会联系的网络, 因此信赖产生”。其次, 加强个体对组织承诺。因为成员的认同感越高, 所感知到的个人成功和组织成功之间的联系越紧。在成员的感知中, 他们的个人自尊及利益都处在于组织的联系之中。再论, 有内化组织文化的作用。组织认同感肯定影响组织成员内化那些被包含在感知到的组织认同中的信念、价值观、意义和目标的倾向。作为对一贯性心理需要的结果, 组织认同感激发个体校正和使他们自己的行为和信念与组织的规范一致。最后, 影响个体在组织中的意义形成和意义传递。通过支持个体的信念和价值, 认同感激发倾向于感知到的组织认同的意义形成, 定义必须被注意和解释作可能与组织的地位和绩效有关的东西。除了提供一种关于组织认同感对组织具有潜在积极功能的解释外, 阿什佛和米尔重构的概念还介绍了一个关于组织认同感的清楚的、概念性的认知阐述, 认为组织认同感提供了一种对于“我是谁”的问题的部分回答。这种从社会认同感的定义的组织认同, 使它与组织承诺和把组织认同看作组织承诺一个部分或承诺的一个基础的组织认同概念相区别。

二、组织认同对现代企业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

组织认同是员工体验到的一种对组织的心理依附,或是以组织成员的身份定义自我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归属于群体的知觉。表现为企业组织成员在心理与行为等方面与其所加入的组织具有一致性,他们对组织既有理性的契约感和责任感,也有情感的归属感和依赖感,觉得自己在企业组织中有主人翁的感觉和认识并在组织中会有相应的行为表现的一种状态。所以,组织认同水平越高,员工对从事的职业越有兴趣、越热爱,他们在工作中,就能够自我管理,主动承担责任,这样才能转化成具有实质性的工作绩效。正如美国学者弗兰西斯说:“你能用钱买到一个人的时间,你能用钱买到劳动,但你不能用钱买到热情,你不能用钱买到主动,更不能用钱买到一个人对事业的追求。而这一切都可以通过组织认同争取到。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产品的质量,无论是产品本身还是产品的服务,都是雇员们精神、力量及努力的结果。”

(一)组织认同会成为现代企业员工自动自发工作的动力。普通的胡萝卜加大棒的物质激励方式对于现代的企业员工的工作很难取得好的效果。虽然考核制度可以督促员工投入到工作中,其效果难以与自发自动的工作意愿相比拟。组织认同的强化使员工更能以组织来定义自己,接受和内化组织的需求作为自己价值系统的一部分,即使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仍能做出符合组织利益的决策。

(二)认同感可以使组织成员增加对组织的信任。当人们对某种团体产生认同时,会使组织成员更愿意与组织有更多的紧密联系、较多的合作行为、较多的与组织对手竞争的动力等。不仅如此,由于组织认同是一种以组织成员身份定义自我的状态,依靠高度组织认同感能够激发知识员工对组织的向心力,愿意且乐意为组织付出。即使员工对某项专业工作并不了解,在适度的教育训练下,组织成员也愿意自愿学习、自我要求。组织认同这种感觉不仅能够影响个体的行为,并通过个体行为之间的互相影响,增强组织内部成员共同的认同感,形成组织独特的、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

推荐第8篇:四个认同

“四个认同”

一、“四个认同”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的具体体现,是民族团结教育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

二、“四个认同”具体指的是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一、对祖国的认同

(一)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祖国观。

(1)正确认识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民族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 (2)正确认识公民与祖国之间的关系 (3)大力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①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的核心是人们对自己祖国和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荣誉感。历史上劳动人民是爱国主义传统的主要创造者和体现者。

②大力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

③在当代中国爱国就要爱社会主义

(二)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

(1)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原始社会末期,随着阶级的出现,开始形成最初的民族共同体,国家的产生是其形成的标志。

(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秦汉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格局初步确立,此后中国社会经历了两个历史大循环

(3)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新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域都护府的建立是新疆地区自西汉以后统一于中央政府的显著标志。

(三)维护祖国统一是国家最高利益之所在。

(1)维护祖国统一必须反对外来侵略。各族人民英勇地反对沙俄入侵;各族人民反对阿古柏入侵的斗争;各族人民积极支持抗日战争。

(2)维护祖国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三股势力”。

①“三股势力”是分裂祖国统一的邪恶势力。“三股势力”指的是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

②认清“东突”势力的理论及其本质。“东突”是“东突厥斯坦”的简称。“东突”势力就是指集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为一体的“三股势力

③要同“三股势力”作坚决的斗争。我们与“三股势力”的斗争不是民族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而是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特点。

④维护祖国统一,必须坚持国际利益高于一切。

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四)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1)中华民族起源于多元。

(2)中华民族形成了多元一体格局。 ①华夏族与汉族的形成

②中国古代民族的迁徙与分布。 ③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④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

(3)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

(五)中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1)自觉维护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①维护祖国统一 ②维护民族团结 ③维护国家主权

(2)各民族的利益与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紧密相连,是一致的。

①祖国的统一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和捍卫的。②国家的进步与发展是各族人民共同推进的。③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建设的。④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反对民族分裂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 (3)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高于各个民族的特殊利益。

(六)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1)中华民族的共同性是产生向心力的基本内核。

①“大统一”思想是中华民族共同性形成的政治基础。

②历史上就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民族关系。 (2)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民族。

①凝聚力是共同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

②要在抵御外侮中增强民族凝聚力。

(3)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必须反对民族分裂主义。

①抵制各种削弱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消极因素。

②摒弃所谓“突厥民族”的意识。

③坚决打击暴力恐怖主义破坏活动。

三、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七)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特征

(2)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3)中华各民族文化是相互交融的。

①中华文化从来就是各民族相互联系的文化。

②少数民族文化吸纳了汉族文化。

③汉族文化吸纳了少数民族文化。

④各少数民族文化也是相互吸纳的

(八)坚持中华文化的与时俱进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创新的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核心;以多元一体格局的文化复合体为动力;以重整体与和谐为价值取向。 (2)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功能。 (3)继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当代中华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群众性、创新性。

(2)充分认识新疆建设当代中华先进文化的战略意义。

①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

②是引导民族宗教文化的重要途径。

③是实现边疆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

(3)新疆建设当代中华先进文化面临的主要任务。

①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新疆建设当代中华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新疆建设当代中华先进文化极为重要的任务。

③推“科教兴新”战略的实施,是新疆建设当代中华先进文化的基础性任务。

④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新疆建设当代中华先进文化的急迫任务。 (4)正确处理建设当代中华先进文化的几个重要关系。

①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

②正确处理追求经济效益与讲究社会效益的关系。

③正确处理继承民族文化与创新民族文化的关系。

④正确处理借鉴外国文化与抵御腐朽文化的关系。

四、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十)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社会主义是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

①实行生产数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②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③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④更好更快地发展生产力。

⑤建设高度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2)不断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①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②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③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曲折性。

④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的艰巨性。 (3)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①旧中国矛盾的尖锐化必然造成日益发展的革命运动。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③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十一)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1)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道路在曲折中前进。

(2)中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决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3)中国国情决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4)新中国的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十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伟大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得是:始终代表中国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新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的巨大成就:

①民族区域自治取得巨大成绩。②新疆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获得历史性进步。

③新疆城乡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④新疆获得国家的大力支持.

推荐第9篇:五个认同

“五个认同”讲座观后感

近日听了辛教授对全体国防生所作的”五个认同”讲座深有体会,现将心里想法汇报于此。众所周知在全体国防生中强化对祖国、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的“五个认同”教育,通过学习党史、国史,对于维护祖国统

一、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奠定牢固的社会心理和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指挥枪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军队由谁指挥、军队为谁作战是一个关系国家和军队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也是一个决定战斗精神形成和定向的关键问题。我军是党缔造、领导和指挥的人民军队

推荐第10篇:鼓励鼓励

鼓励

员工管理是从员工个体的角度看待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如何分析员工的个性差异和需求差异,并使之与企业效率相结合,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励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人与事的最佳配合,这是员工管理的中心内容。

前不久,国外某公司做了一项抽样调查,结论是:一个公司通常最多只能开发利用一个公司职员20%的能量。这是一个非常令人震惊的数字,也许你会说,我公司有一整套完善的制度和薪酬体系,但是很遗憾,你的制度是不是也同其他的公司一样只能规定“不准上班聊天,达不到质量标准扣发奖金工资,不准~~~~~~”等等。

如果真的如此,你可要当心了。

根据二八理论原理,世界上80%的财富掌握在20%的人手里,对于一个企业也如此,80%的财富(业绩)是由20%的员工创造的,所以,一定意义上讲,你的80%的员工都在消极怠工。

如何解决80%员工消极怠工问题就成为了企业的管理者不得不面对的重中之重的问题了。

要解决员工的消极怠工问题首先了解员工怠工的原因何在?

1、认为自己的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付出大于收获,对自身收入不满意。

2、认为企业的薪酬体系不合理,缺少挑战,没有动力,干或不干一个样。

3、企业自身的绩效管理松散,今天干完、明天干完都一样,缺乏必要的监督。

4、员工对企业文化和企业的价值观持不同意见,难以调动自身激情,缺乏归属感。

5、企业内部缺乏竞争,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人岗不匹配现象滋生。

6、员工感觉晋升和加薪前景暗淡,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现象蔓延。

7、企业说一套,做一套,管理松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执行力低下。

8、企业重学历,轻能力,重文凭,轻水平,缺乏对优秀人才的使用技能。

9、企业只使用不培养,缺乏对员工的培训,降低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技能。

10、纸上谈兵,理论大过实际,管理者的战略思维与市场脱节,不得员工拥护。明确了员工消极怠工的原因,自然也就找到了提升业绩的方法:

(一)要激励员工──不管是针对个体还是针对团队──产生最好的效果,首先必须深入分析他们的个人动机。

1.如果你不知道应怎样去鼓励某人,最好先问一问。2.评估你自己和员工的积极程度。

3.运用说服和影响力来激发下属自我激励。

4.确定员工的需要是甚么,同时在会见他们时给予他们帮助。5.记住,将工作变得轻松,并不等于将它变得容易。

(二)创建激励

在员工接受激励之前,你一定要先确定他们的工作环境是否符合人性需求。 1.确信员工了解他们的角色和重要性。 2.把握每一个机会展示你的能力。

3.借着合作的管理方式,改善命令和控制的风格。4.不要自认为你是“无所不在的”──应该加以确定。 5.如果工作成效不佳,检讨你和员工的工作动机。

(三)帮助员工发挥最大的潜能

拥有良好的环境和善于激励员工的领导者,员工就能创造出伟大的成就,以及超越过去的表现。

1.将目标全盘告知员工,可以使他们表现得更好。2.初次见到新成员时,要让他们觉得自己很受欢迎。 3.对你的同事和员工要有自己的评价。

4.尽可能表现自然一点,但是必须迎合与他人接近的态度。5.记住你所分派的和所奖励的就是你所得到的。

(四)奖励成就

运用感谢个人的成就、适当地认可其它雄心壮志的员工,作为激励员工的奖励,亦可以鼓励员工之间的良性竞争。 1.尽早提拔有能力、年轻一点的员工。

2.尽可能弹性地利用金钱奖励员工,以便激励他们发挥最大的潜能。 3.利用特遣部队发掘最优秀的员工。 4.利用每一个机会去宣传品质和实践提高。 5.在实行重大改变时,同时也作些小改变。

(五)规范严格的绩效考核与管理,传导绩效压力,提高员工努力程度。严格的绩效管理有助于明确员工个人和部门的工作目标,向员工传导一定的工作压力,这对发挥员工的工作潜力,提高员工的工作业绩非常有帮助。

(六)尊重和信任员工的企业文化,引导员工和企业共同发展,实现情感激励。

企业文化不但能够影响员工对组织的承诺和忠诚度,而且能够促进企业内部知识的流动,交换和创造,能够有效的预测员工的离职率和企业的业绩。

第11篇:“四个认同”心得体会

学习四个认同心得体会

“大宣教”活动以来,地区教育局干部职工对“四个认同”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学习并展开了讨论,大家进一步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明确了“四个认同”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深化对祖国的认同。伟大的祖国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共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维护了祖国统一。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能走向繁荣和发展。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是国家最高利益,也是新疆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同“三股势力”的斗争,是一场严峻的政治斗争,也是一向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反对民族分裂主义这个大是大非问题上,教育局各族干部群众都能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充分认清了民族分裂主义的反动本质和严重危害,坚决把反分裂斗争进行到底,以实际行动维护祖国统一。局干部职工都能把维护祖国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努力做好各项工作。只有这样,民族才能以国家发展而繁荣,国家才能以民族团结而兴旺。

深化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每一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都和这个大家庭血 1 肉相连,休戚与共。我国各族人民从长期的历史经验中深刻懂得“国破则家亡,国兴则家昌”,只有中华民族繁荣昌盛,国家兴亡发达,各民族的权利、各名族的发展才能得到保证。教育局干部职工都能树立中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始终把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摆在首位。纵观历史可以看出,中华民族是具有很强凝聚力的伟大民族,中国人民是勤劳、智慧、勇敢的人民。正式由于各民族人民对于祖国有着很强的向心力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才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深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深刻认识到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文化,各民族都为创造和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正是古老而灿烂的中华文化,陶冶了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在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下展开的,我们一定会警惕国际敌对势力和国外的民族分裂主义分子通过思想文化渠道对我国的渗透和破坏。在意识形态领域我们展开了深入的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的斗争,为彻底清除泛突厥主义文化和其他形形色色腐朽文化的影响,坚决抵制利用思想文化手段从事民族分裂活动的反动宣传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在扩大开放、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采取了联系我局实际的措施,防止和清除了文化垃圾的传 2 播,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腐朽思想和丑恶现象的滋生和蔓延,净化了社会环境。

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已成为各族干部职工的共识。当今,尽管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生严重挫折,但社会主义中国依然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我们一定要认清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四个认同”教育既是当代中国对公民教育的基本要求,更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保持新疆社会稳定现实需要和治本之策。我将自觉学习,进一步提升思想认识,把“四个认同”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为地区教育发展做出更大更突出的贡献。

第12篇:“四个认同”学习材料

四个认同学习材料

一、“四个认同”内涵是什么?

(一)对伟大祖国(中国)认同的内涵,什么是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伟大祖国认知心理趋同与价值追求而形成的共识。

1、正确认识四个关系。

一是正确认识祖国与国家的关系。祖国与国家,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 二是正确认识国家与民族的关系。民族与国家,是既有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的社会历史范畴。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认为,民族和国家都是从部落发展起来的。民族是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建立在共同文化基础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们共同体。国家作为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主要是以领土、国民、政府、主权为构成要素的政治单位。民族是国家形成的要素,任何国家的国民或公民都是由某些民族的成员构成的,没有民族及其成员构成的国家是不存在的。国家是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政治载体,任何民族及其成员都必须依附于一个国家,没有国家的民族及其成员也是不存在的。民族成员既属于本民族的个体,也属于本国家的国民或公民的个体。当作为国民或公民个体时,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三是正确认识国家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四是正确认识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公民一词第一次出现在我国的法律上是在1953 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中。我国1954 年《宪法》用了公民一词,但直到1982年《宪法》才确定“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并规定了公民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的内容,第一次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涵义。《辞海》中对“公民”是这样定义的:“公民通常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根据该国的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可见“以天下为天下,一个公字,将民的视野打开,权利定位他有权过问天下事、国家事,有权依法保护自己的权益。他的天地是国家、是社会。一个公字也包含了公平、公正、正义。” 公民是公民社会所专有的,他是与专制社会的臣民相对的。

所以,公民是以社会和国家公民成员的身份而存在,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利和履行自己义务的社会人和政治人。在我国“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涉及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

2、牢固树立五个意识或观念。一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

国家利益意识实质是国家核心利益意识。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国家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团结稳定是国家核心利益。

二是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的观念。新疆自汉代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的观念。

三是民族依附意识。

四是国家法律高于一切的观念。国家先法法律高于宗教教法的观念。

五是公民意识。由于公民是个人进入国家政治生活状态下的一种身份,围绕着公民意识的核心内涵,公民意识的具体内涵就相应地体现为公民作为政治权利义务的主体而应具有的意识,在我国就应该体现为公民作为政治权利义务的主体而应具有的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意识。

(二)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内涵。什么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对中华民族认知心理趋同与价值追求而形成的共识。

1、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包括历史上曾经出现而今已经消失了的诸民族的总称,现在则是指生活在中国境内的56 个兄弟民族,以及散居海外中华儿女的总称。 1840 年以后,中华民族从一个古代自在(指处在自发斗争阶段)的民族实体变成为一个近代自觉(指处在自己有所认识而觉悟的斗争阶段)的民族实体。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和民族识别工作,确定了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56 个民族都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从此,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团结奋斗。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个整体又由许多相互不能分离的民族组成;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2、牢固树立三个意识或观念。

中华民族意识,指的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各个“元” (成员)在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接触中逐渐熔铸和孕育形成的对中华民族的总体认同。中华民族意识,包括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意识,以及对中华民族存在、发展、安危、利益等的认同和关切,它是中华民族存在的反映,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心理特质,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

一是“大一统”观念。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高度认同,主要奠基在于“大一统”的观念。

1902 年,梁启超第一次提出“中华民族”这个名词,并得到民国创始人孙中山的大力倡导。孙中山在1912 年1 月1 日发布的《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称,要“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这里提出的汉、满、蒙、回、藏“五族”,并非特指五个民族,而是中国境内的各个民族的泛称。在今天的中国,“五族”一词已被“中华56 个民族”或“中国人”的提法所替代。事实上,在“中华民族”名词提出之前的古代中国,尤其是秦汉之后的古代中国,无论是汉族,还是曾经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如蒙古族、满族),以及聚居边疆地区的其他少数民族,就自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是中国的一部分,主张“大一统”。这种“大一统”观念虽然是随着中央政府对边疆治理的实践不断加深的,但从它产生之后就较为普遍了。 二是民族平等意识。民族平等,是中华民族政策的基石。

实行民族平等是中国的宪法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根据这一原则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法规对民族平等进行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在中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包括三层含义:

一是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居住地域大小,经济发展程度如何,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是否相同,政治地位一律平等;

二是各民族不仅在政治、法律上平等,而且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所有领域平等;三是各民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享有相同的权利,承担相同的义务; 四是利益一致意识。

(三)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内涵。

1、什么是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指对中华文化认知心理趋同和价值追求而形成的共识。

什么是文化?大多数人对文化的理解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文化广义的解释。认为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大文化”。另一类是对文化狭义的解释。认为文化是指关系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科学教育等精神方面的内容,即“观念形态的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创造的精神成果,它在为经济社会提供支撑的同时,也不断开辟着自身发展的新领域。包括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华现代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由思想家提炼出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并转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结构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国民品性、伦理观念、理想人格、审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总和”。中华现代文化,是现代中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引领各种社会思潮的社会主义文化,又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或观念。

一是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观念。李宗桂:《中国文化导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第14 页。中华各民族文化是相互交融的;中华文化从来就是各民族相互联系的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吸纳了汉族文化;汉族文化吸纳了少数民族文化;各少数民族文化也是相互吸纳的;中华文化最突出的特征是多元一体性。

二是中华文化是中国国家软实力的观念。中华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文化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三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意识。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其中包括合理引导民族意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四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自觉意识。大力繁荣发展中华优秀文化,深入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有益价;积极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善于从时代伟大实践中汲取新鲜养分;着力推进文化创新,着力推进文化观念创新和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推进文化内容创新和文化形式创新;着力推进文化业态创新;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建立新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形成新疆新的文化产业格局,推动新疆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

(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的内涵

1、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知心理趋同和价值追求而形成的共识。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了完整概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在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理解这条道路的内涵,可以归结为:“一条基本路线”,这是走这条道路的总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保证;“一个总体布局”,这是走这条道路的基本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展开;“一个发展目标”,这是走这条道路的宏伟蓝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2、牢固树立三个意识或观念。一是高举旗帜的观念。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根本——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或者说这面旗帜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统一。

二是根本保证的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明确了新疆各民族团结和谐、文明进步的政治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新疆各民族共同繁荣富裕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新疆与祖国内地紧紧连在一起。

三是坚定不移的意识。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昭示;时代赋予的使命。

二、为什么要增强“四个认同”?

为什么要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这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有两个因素处于支配地位,一个是“四个认同”认知对象内在的、本质的规定性因素,一个是对认知对象的非认同、反认同因素。这里主要谈一谈对认知对象的非认同、反认同因素。

这里的认知对象就是指伟大祖国——中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里非认同、反认同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际上三个重要因素

(二)“三股势力”的加剧渗透 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重点和难点在哪里?从一直在解决而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或彻底解决的问题看,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重点和难点主要表现在“三股势力”的加剧渗透。

一是在西方敌对势力支持纵容下,境外“三股势力”气焰嚣张。

二是在宗教极端主义意识形态支撑下,“东伊运”等恐怖组织十分活跃。三是在高压威慑的态势下伺机作案,境内“三股势力”呈现新的活跃态势。

(三)非法宗教活动

这些年来,非法宗教活动在新疆一直是屡禁不止。1996 年自治区党委《关于贯彻中央7 号文件进一步维护社会稳定的意见》中指出:“利用非法宗教活动从事分裂破坏活动,是当前民族分裂主义最主要的特点。他们披着宗教外衣,利用部分群众朴素的民族感情和宗教感情,煽动宗教狂热,鼓吹圣战,宣扬分裂思想,培植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干预司法、行政、教育,制造骚乱。哪里非法宗教活动猖獗,哪里就不得安宁。严重的斗争说明,非法宗教活动已是民族分裂主义从事分裂破坏活动的重要阵地,就是那些没有被民族分裂势力直接操纵的非法宗教活动,实质上也成为民族分裂势力的同盟军。”

(四)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

这些年来,教育领域一直是“三股势力”渗透的重点领域。无论是“伊扎布特”、“伊吉拉特”,还是其他“三股势力”组织团伙,都把民族分裂思想、宗教极端思想向学校渗透。

(五)干部队伍中的问题。

少数党员干部违犯政治纪律,散布错误言论,成为“三股势力”发展的温床。另外,当前在部分维族知识分子中关于“内地涉维问题”和“新疆发展稳定”问题,形成的思想认识或观点,也是增强“四个认同”的障碍因素。

(六)网络等媒体中的问题

当前,利用网络和多媒体存储卡等移动介质传播宣扬圣战思想和涉“7·5”事件等音频视频情况突出。 针对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等各种新兴媒体和传播技术进行各种捣乱破坏活动发现滞后、控制不力的问题依然存在,在信息化条件下如何提高反渗透能力,始终是增强“四个认同”一个重要课题。

三、如何增强“四个认同”? 其一,把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其二,切实加强教育的领导; 其三,研究和借鉴境外教育经验; 其四,始终如一地坚持科学发展; 其五,坚决制止非法宗教活动;

其六,超前化解“三股势力”容易利用的基层社会矛盾与纠纷; 其七,积极应对敌人的舆论颠覆活动; 其

八、牢牢把握“两个共同”的主题。

第13篇:四个认同2

开展“四个认同”教育是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新要求,是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提升民族凝集力、弘扬爱国主义的现实要求,“四个认同”教育的核心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奋斗历史、光荣传统和优秀文化,大力宣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使各族干部群众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维护祖国统一。强化百姓的“四个认同”重点做好:

一、加大民生工程的建设力度,坚持民生优先,群众第一,要切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根据我市的实际,建立符合市情、覆盖城乡、持续发展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不断促进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让群众在改革发展中得到实惠,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惠及阿克苏市各族人民现实生活,让百姓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怀。

二、加快我市经济发展,提升百姓幸福感。科学发展、和谐社会、是人民的福祉,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发展,实现科学跨越、后发赶超。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依靠资源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努力提高百姓收入,让科学发展惠及百姓。

三、加大社会稳定管控力度,提升百姓安全感。坚持依靠各族干部群众,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境内外“三股势力”的分裂破坏活动,深入开展集中整治,不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提高社会治安水平,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安定和谐。

四、深入宣传群众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积极致富的先

进代表。结合“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把“四个认同”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使之内化为社会群体意识、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形成对祖国伟大成就的自豪感和优越感,形成创造美好未来的信心和动力。

第14篇:四个认同总结

阿热勒乡牧业寄宿学校2008-2009学年开展“四个认同”教育工

作总结

为增强全体师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切实提高广大师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我们认真开展了“四个认同”教育活动,现将我校开展此项工作的总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准确把握和理解“四个认同”的深刻内涵

我校组织全校教职员工认真学习“四个认同”的深刻内涵,让全体教职员工在学习活动中,认识到:“四个认同”是对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的具体化。开展“四个认同”教育是维护祖国统

一、反对民族分裂、保持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举措,是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深化。民族凝聚力主要是由“认同感”和“亲和力”构成,没有认同感,是不可能有凝聚力的。开展“四个认同”教育,旨在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充分认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充分认识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是国家最高利益之所在,也是新疆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充分认识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都和这个大家庭血肉相连、休戚与共;充分认识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充分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从而为确保伊犁州乃至全疆的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我校努力做到了“三个结合”:即把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三爱”、“三个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道德观、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相结合、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与加强党员教育工作相结合。

主要措施有: 一是党员带头学习

我校在党员队伍中广泛开展学习宣传。充分发挥了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学习,带头撰写心得体会,带头以“四个认同”作为标准来衡量自己的思想情况。

二是学习、思考相结合,保障了学习质量

我校在学习过程中做到了集中学习与自我学习相结合,学习与撰写心得体会相结合,边学习边反思。每位教职员工在学习中都能够认真作好学习笔记,对因病、外出探亲等原因不能参加集体学习的同志,及时补课。 三是以多种方式推动学习

我校通过集中学习、认真讨论等多种方式,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极大提高了学习的质量。

二、开展“四个认同”教育,要联系实际在深入广泛上下功夫

开展“四个认同”教育的着力点就是要充分广泛发动广大教职工,增强“四个认同”教育的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认真研究本地区、本单位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规律,实现教育形式的创新,增强教育的实效性。要紧密联系本县,本学校的实际,把党员干部的学习同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结合起来;把解决党员干部、教职工的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切实把学习不断引向深入。要精心组织好各班级学习“四个认同”这个“龙头工程”,增强全校师生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二是紧紧抓住学校团员、少先队员这个学生群体,积极开展好学校团员、少先队员的“四个认同”教育这个“希望工程”,努力推进科学理论进学校、进班级、进课堂;三是紧紧抓住学生家长这个群体,通过学生广泛对各族群众进行“四个认同”宣传教育这个“基础工程”,充分利用好学校主题班会课,思想政治课,远程教育学习阵地,潜移默化提升全校教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

三、建立“四个认同”教育长效机制,筑牢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阵地 建立“四个认同”教育长效机制,是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在新形势下的新要求,是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提升民族凝聚力、弘扬爱国主义的基础,也是巩固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阵地的基础。“四个认同”教育的核心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地讲就是要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奋斗历史、光荣传统和优秀文化,大力宣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使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各族干部群众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斗争中。

要建立长抓不懈的领导责任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对“四个认同”教育活动的领导,尤其是加强对学校广播、文化书刊、学校网络传播等思想文化阵地的绝对领导,是深入持久地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有效保障。

四、认真做好反分裂宣传工作

我校认真做好了反分裂宣传教育学习工作,及时向州教育局和州领导办公室上报了我校反分裂工作的信息。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我校将从讲政治的高度,从确保伊犁州地区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进一步认清形势,统一思想,紧密结合自身的思想实际,全校的工作实际,不断地继续做好“四个认同”教育活动,确保反分裂教育常抓不懈,把此项工作作为一项长期性的经常性工作来抓,决不能给任何分裂分了以可趁之机。

第15篇:四个认同教育

2009年9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强调:“做好民族工作,在新形势下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对维护和发展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广泛、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有效防范和坚决打击民族分裂活动,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接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的意见》。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对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修改)

认同,“原为心理学术语,指一种情感的移入过程。现也扩大指认可、接受、赞同。(于根元主编 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4 P741-742)”深入开展“四个认同”的教育,是民族团结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四个认同”主要是指强化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四个认同”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总教观、历史观、文化观的具体体现,是民族团结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民族院校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必须明确“四个认同”的内涵和精神实质,这样,才能使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一、强化对祖国认同的教育。在“四个认同”的教育中,强化对祖国认同的教育是最根本的。强化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教育,就是要教育和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各个民族的共同努力和奋斗缔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维护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各个民族只有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使祖国繁荣富强,才能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祖国不仅是指在物质生产基础上形成的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的系统,而且是指包括一个或多个民族在内的社会共同体及其意识形态。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社会主义国家,各族人民既是本民族的成员,也是中华民族的成员。强化对祖国认同的教育,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从本质上说,爱国主义指的是国家和民族成员对于祖国和民族的热爱和忠诚,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国家民族利益的价值认同和对本民族其他成员的依恋和关怀。”(P77 中华民族精神概论 李宗桂 等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7)几百年来,爱国主义始终是动员和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强化对祖国认同的教育,还必须引导学生认清“三股势力”,旗帜鲜明地反对“三股势力”。历史告诉我们,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国家兴旺发达、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证;反之,民族分裂和*,则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深重灾难。“三股势力”主要是指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宗教极端主义势力和暴力恐怖主义势力。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这种势力往往与国际反华势力想勾结,策划、组织暴力恐怖活动,对祖国的统

一、边疆的稳定造成严重危害。我们与“三股势力”作斗争,是维护祖国统一的各族人民与分裂祖国、分裂民族的政治势力的斗争,而不是一个民族与另一个民族的斗争,更不是信仰宗教与否的斗争。我们与“三股势力”的斗争,不是民族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而是维护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问题,是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因此,我们要通过强化对祖国认同的教育,教育学生旗帜鲜明地反对“三股势力”,反对民族分裂,自觉维护祖国统一。

二、强化对中华民族认同的教育。强化对中华民族认同的教育,就是要使全各族学生深刻认识到,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中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共同发展,每一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迄今为止,经过民族识别并被中央确认的民族有56个,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所以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我们的五十六个兄弟民族都是长期共同生活在一个统一的国家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成员,中华民族是一体的。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教育,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使学生理解“三个离不开”重要思想的深刻内涵。1990年,江泽民在视察新疆时指出:“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的新型关系,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三个离不开”思想,精辟地概括了我国56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结成的休戚与共、互帮互助的紧密联系,体现了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正如胡锦涛总书记2009年8月25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干部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所强调的:“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的思想,打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始终做到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三、强化对中华文化认同的教育。强化学生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使学生们明白,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闻名世界的中华文化,各个民族都为创造和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古老而灿烂的中华文化,不仅陶冶了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而且培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本所在,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文化不仅是各国保持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而且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必须强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维护好自己的文化疆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四、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的教育。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的教育,就是教育和引导学生知道,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终于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使社会主义制度得以确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发展,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使其得以进一步发展;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继续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向前进,坚持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回顾过去,正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我们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人民生活水平才得以提高。当今世界,尽管国际风云变幻莫测,但社会主义中国依然向前发展和进步,不断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我们一定要教育学生认清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奋斗。

第16篇:“五个认同”实施方案

xxxxxx开展“五个认同”教育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引导管理我校师生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我校认真开展了“五个认同”思想教育主题活动

一、指导思想

以上级文件精神为指导,在我校深入开展“五个认同”教育活动,引导师生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用生动的事实,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大力唱响共产党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确保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落到实处。

二、加强领导

为使“五个认同”教育活动有序有效开展,我校成立领导小组

长:xxx(校长)

副组长:xxx(书记)

xxx(副校长)

xxx(副校长)

员:xx xx xxx

三、组织实施

(一)在教师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1.提高认识:我校利用每周政治、业务学习时间,向全体教师传达学习上级相关文件,领会精神,了解掌握民族团结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提高对开展此项工作意义的认识。

2.学习、掌握相关业务知识:

组织相关学科教学科任老师,学习有关民族团结教育及“五个认同”教育所包含的内容、学习原则,丰富相关业务知识,使之具备课堂教学能力,并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有机渗透。

(二)在全体师生中开展“五个认同”教育活动

1.在学生中开展国情教育:让学生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增进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以及增强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

2.扩宽教育渠道:(1)充分利用班、团(队)会、校园广播、黑板报、国旗下讲话等形式深入开展五个认同”教育活动。(2)作为德育知识渗透,在地方课程学科教学中进行中华民族大家庭教育及“五个认同”教育。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地域分布特点;各民族在文化艺术、发展等方面的特色和成就;各民族对祖国大家庭的发展所作的贡献,增进各族学生对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祖国历史的认识。让民族

教育走进课堂。

四、活动要求

(1)各年级各班每期至少召开一次“五个认同”教育主题班会,三年级以上班级出一期学习园地,学校(幼儿园)出一期专刊。

(2)开展“向国旗敬礼,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活动。

(3)开展“五个认同”主题教育升旗仪式(祖国校长作专题讲话,要有讲话稿)。

(4) 收集开展活动的相关资料和图片、总结(纸质版和电子版)于每年的6月25日以前、11月25日以前上交校德育办公室。

xxxxxx

2017年3月

第17篇:“五个认同”实施方案

七星关区小吉场镇教育管理中心

关于在各校点(园)民族团结教育中深入开展“五个认同”教育的实施方案

根据《关于在我省各级各类学校、民族团结教育中深入开展“五个认同”教育的通知》(黔统发〔2015〕6号)以及《七星关区教育局关于转发〈关于在我省各级各类学校、民族团结教育中深入开展“五个认同”教育的通知》的通知〉(七星教基发〔2015〕88号)等文件精神,小吉场镇教育管理中心拟在辖区各校点、幼儿园师生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并通过“五个认同”教育活动的开展,提高师生民族团结意识,维护祖国统

一、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自觉性,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关于在我省各级各类学校、民族团结教育中深入开展“五个认同”教育的通知》(黔统发〔2015〕6号)文件精神为指导,在各校点(园)深入开展“五个认同”教育活动,引导师生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用生动的事实,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大力唱响共产党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

时代主旋律,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确保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落到实处。

二、加强领导

为使“五个认同”教育活动有序有效开展,教管中心成立领导小组

长:吕开军(教管中心党支部书记)

副组长:刘艳琼(教管中心副主任)

吕敬高(教管中心副主任)

员:吴学伦

李启春 各村校校长

幼儿园园长

三、组织实施

(一)在教师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1.提高认识:各校点、幼儿园利用每周政治、业务学习时间,向全体教师传达学习《关于在我省各级各类学校、民族团结教育中深入开展“五个认同”教育的通知》(黔统发〔2015〕6号)文件,领会精神,了解掌握民族团结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提高对开展此项工作意义的认识。

2.学习、掌握相关业务知识:

组织相关学科教学科任老师,学习有关民族团结教育及“五个认同”教育所包含的内容、学习原则,丰富相关业务知识,使之具备课堂教学能力,并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有机渗透。

(二)在全体师生中开展“五个认同”教育活动

1.在学生中开展国情教育:让学生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增进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以及增强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开展国情讲座。

2.扩宽教育渠道:(1)充分利用班、团(队)会、学校广播、黑板报、学习园地、专栏专刊、国旗下讲话等形式深入开展五个认同”教育活动。(2)作为德育知识渗透,在地方课程学科教学中进行中华民族大家庭教育及“五个认同”教育。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地域分布特点;各民族在文化艺术、发展等方面的特色和成就;各民族对祖国大家庭的发展所作的贡献,增进各族学生对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祖国历史的认识。让民族教育走进课堂。

四、活动要求

各校点(园)要因地制宜开展好相关活动:

(1)各校各年级各班每期至少召开一次“五个认同”教育主题班会,三年级以上班级出一期学习园地,学校(幼儿园)出一期专刊。

(2)开展“向国旗敬礼,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活动。

(3)开展“五个认同”主题教育升旗仪式(祖国校长作专题讲话,要有讲话稿)。

(4) 收集开展活动的相关资料和图片、总结(纸质版和电子版)于每年的6月25日以前、11月25日以前叫教管

中心业务室徐丽同志处。

小吉场镇教育管理中心

2015年9月28日

第18篇:国家认同1

国家认同 (National identity),是个政治概念。国家认同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归属哪个国家的认知以及对这个国家的构成,如政治、文化、族群等要素的评价和情感。是族群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升华。

定义

基本概述

在国际社会中,一个国家只有得到本国国民和国际社会的认同才能得以存在。因此国内外对国家认同的研究也主要有两种范式:国际层面的国家认同和国内层面的国家认同。建构主义国际关系学派是从国际层面对国家认同的形成和变化进行分析的。他们认为国家认同是一种国际社会的政治构建,是一个民族国家的合法性逐步得到认同的过程,即在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和国家力量对比此消彼涨的情况下确立适当的国家地位和自我身份,进而明确其利益,决定其对外政策和行为。国内层面的国家认同研究认为国家作为一种想象的共同体,是一种政治、历史、文化、族群等多种因素复合的共同体,而这些因素及其它们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也影响着国家认同的构建。对于国内层面国家认同的研究,目前多见于国外和港澳台地区,大多以某个国家或者地区为个案,从历史、文化、族群出发,在理论上或者实证角度研究影响国家认同形成与变迁的因素。

发展历史

国家认同(National Identity)一词最早出现在1953年列文森论梁启超的名著《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中。美国政治学家白鲁恂对国家认同所做的经典定义是:国家认同是处于国家决策范围内的人们的态度取向。郑永年认为national identity这一概念,就是民族国家认同,即人们对建立在自己的民族基础上的国家的认同。台湾学者江宜华则认为国家认同问题试图分析的是一个人如何决定其国家归属、如何看待国家归属与私人生活秩序的关系。也有台湾学者将国家认同定义为“一个人确认自己属于哪一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究竟是怎样一个国家的心理活动”。大陆学者郑富兴则将国家认同感定义为个人承认和接受自己的民族文化与政治身份后产生的归属感。佐斌从社会认知理论出发,指出国家认同是人们对自己的国家成员身份的知悉和接受。郭艳提出,国家认同是国家认同是一种主观意识和态度,表现为个人和国际两个层面。就个人而言,国家认同指的是个体在主观上认为自己属于国家这样的政治共同体,心理上承认自己具有该国一员的身份资格。贺金瑞则将国家认同定义为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国家主权等的认同, 即国民认同。国家认同的定义众说纷纭,而对国家认同的内容更是存在着不同的意见。政治认同、文化认同、族群认同、宗教认同、历史认同,这些概念与国家认同相互交错,剪不断理还乱。

学术争论

许纪霖指出,对于近现代中华民族国家的认同研究,有两种观点的争论:这一民族国家究竟是一个政治共同体,还是历史文化共同体?公民们对之认同的基础是政治法律制度,抑或公共的政治文化,还是历史传统遗留下来的文化、语言或道德宗教?对于这一争论,许纪霖给出的答案是现代民族国家本身就是一个文化与政治的结合,是在民族的基础上形成的国家共同体。不仅要有基于民族本身的历史宗教语言的文化认同,也要有对法律和政治制度的政治认同。江宜桦认为民族国家的民族并不是严格意义下的单一族群,而是某种文化想象的投射,是“想象的共同体”。他在《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一书中还指出,国家认同是一个含有多重意义的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族群血缘关系”、“历史文化传统”与“政治社会经济体制”,即所谓的“族群认同”、“文化认同”与“制度认同”。而由于民族国家的民族是一种建构出来的文化想象,因此文化认同成为民族国家确立其国家正当性的重要凭借。新加坡学者符懋濂在《族群认同、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一文中指出,族群认同是文化认同的基石,文化认同是族群认同的胶合剂,而国家认同是族群认同和文化认同的

升华,是属于高层次的认同感。族群认同、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是三位一体的,三者之间存在着的是相辅相成关系。

编辑本段分类

国家认同可以分成三类:

一、含有文化认同成分的国家认同;

二、不含文化认同成分的国家认同

三、不含族群认同成分的国家认同。

编辑本段中国现状

中国是一个由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共同组成的多民族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是多民族国家保持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如果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不能统一,很容易破坏国家的统一与民族的团结。

差异

民族认同是在民族聚居的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而国家认同则由国家通过政治社会化的进程逐步建构而成,因而,民族认同往往先于国家认同而出现。国家认同的出现需要民族国家能够在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基础上,不断生成各民族人民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和精神要素,并使这些因素在人们的情感、认知和行为的积淀中实现固化。然而,这一过程是复杂的,需要各族人民在一定的理性力量(如国家意识)支撑下逐步弥合差异而形成共同的目标与追求,倘若理性力量不充分具备,人们还是会习惯性地把民族作为情感的归属对象和行为的依托对象,从而出现民族认同超越国家认同的现象,这也是民族价值观出现分化的重要原因。

从利益表达的层面来看

在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各民族作为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群体,通常也各有特殊的群体利益需求,而这些需求由于法律、政治、经济等的因素制约又可能难以得到实现,因此,一些未能实现特殊利益的民族群体,就会强化民族成员对其利益特殊性的认识,从而也强化了对其身份特殊性的认识,这些认识的出现是导致民族价值观分化的重要思想因素。同时,在利益需求不可能完全满足的前提下,或者当某一民族的利益被威胁或是受减损的情形下,则就更容易导致民族观念和行动的分化和冲突。

在精神生活的层面上

中国各民族地区的不平衡发展是客观现实,民族地区之间在财富和资源的分配上存在差异,这就使得各民族成员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上容易出现分层与分化,甚至还会在内部和外部各种复杂势力的干扰下形成新的冲突,并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对于国家的政治认同。需要指出的是,就当前中华民族价值观的分化与冲突而言,从其内容、性质和程度来看,应该说都在一个可控范围之内,各民族在国家的政治认同、民族利益的表达和民族精神生活的追求等方面,一致性和协调性远远大于矛盾性和对抗性,许多正在出现中的问题是可以得到妥善解决的。当然这也需要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协调、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和政策规划把价值冲突控制在局部的、非本质的范围之内,在民族价值观协调与分化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努力在运动和变化中寻找新的平衡点,以实现民族价值观的整合,从而形成高度的国家认同。[1]

统一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有一定区别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又是统一的。在现代社会,每个个体一定属于某个民族,同时也一定属于某个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应该共存于个体的观念和意识中,有机地统一在一起,而不是非此即彼。在一般情况下,国家认同作为一种共性和共同利益的理性认知以及由此产生的同胞情感,应该居于首位;只有在极端情况下,如民族内部有人故意制造出分裂要求,民族认同才会超越国家认同。

1、以文化认同为纽带,促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

2、以公民道德建设为基础,促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个人是认同的主体,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必须通过个体的思想行为表现出

来。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与个人的道德素质密切相关,是公民道德的基本体现。因此,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促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的重要基础。对现代国家公民来说,任何一个人在拥有国家赋予的各项基本权利的同时,也都对国家负有基本的法律与道德义务。其中,爱国是最基本的义务。应努力培养各族人民的公民意识,增强国家归属感和认同感,认识到作为国家公民具有维护国家统

一、保护国家利益的根本义务,只有首先维护好国家的统

一、国家的根本利益,才能维护好自身的利益,从而做到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3、创新形式手段为关键,促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新形势下,针对“三股势力”在世界不断蔓延的情况,必须创新形式手段,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比如,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加大、加快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往来,形成和巩固各民族人民之间融洽相处、和谐相处的局面;通过有效的历史教育,使各族人民深刻了解和认识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悠久辉煌的历史,了解我国各民族之间相互交往、相互融合、荣辱与共、共克危难的团结协作历史,强化各民族相互离不开的意识,将对本民族的认同与国家认同、公民身份认同协调统一起来;将公民道德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尤其是不断创新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培育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使爱国主义融入每个公民的血液之中。

第19篇:四个认同总结

经贸局开展“四个认同”学习实践活动

工作总结

随着形势的发展,民族团结教育要进一步坚持与时俱进,丰富内容,创新形式,不断提高吸引力和感染力。我局根据自治区党委的决定,把强化“四个认同”(对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作为我局民族团结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四个认同”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的具体体现,是民族团结教育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

为了更好地学习、实践“四个认同”,我局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学习了所有关于“四个认同”的文件及材料,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诸如:通过座谈会、汇报会、联谊活动、互交朋友、互学语言文字、互送温暖等多种形式和方法,寓民族团结教育于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吸引了广大干部职工广泛的参与,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和激励。形成良好的民族团结氛围。

通过全局干部职工的学习、实践活动,大家进一步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明确了“四个认同”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强化了祖国的认同,就是深刻认识到了,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个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共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维护祖国统一,是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能走向繁荣和发展。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是国家最高利益之所在,也是新疆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我们同民族分裂主义的斗争,是

一场严峻的政治斗争,也是一向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反对民族分裂主义这个大是大非问题上,我校各族干部群众都能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充分认清了民族分裂主义的反动本质和严重危害,坚决把反分裂斗争进行到底,以实际行动维护祖国统一。我局广大干部职工都能把维护祖国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努力做好各项工作。大家都清楚地认识到,只有这样,民族才能藉国家发展而繁荣,国家才能以民族团结而兴旺。

一、强化了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深刻认识到,中华民

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每一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都和这个大家庭血肉相连,休戚与共。我国各族人民从长期的历史经验中深刻懂得“国破则家亡,国兴则家昌”,只有中华民族繁荣昌盛,国家兴亡发达,各民族的权利、个名族的发展才能得到保证。全局干部职工都能树立中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始终把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摆在首位。纵观历史可以看出,中华民族是具有很强凝聚力的伟大民族,中国人民是勤劳、智慧、勇敢的人民。正式由于各民族人民对于祖国有着很强的向心力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才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强化了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深刻认识到了,我们

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文化,个民族都为创造和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正是古老而灿烂的中华文化,陶冶了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是在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下展开的,我们一定会警惕国际敌对势力和国外的民族分裂主义分子通过思想文化渠道对我国的渗透和破坏。在意识形态领域我们展开了深入的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的斗争,为彻底清除泛突厥主义文化和其他形形色色腐朽文化的影响,坚决抵制利用思想文化手段从事民族分裂活动的反动宣传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在扩大开放、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采取了联系我局实际的措施,防止和清除了文化垃圾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腐朽思想和丑恶现象的滋生和蔓延,净化了社会环境。

三、强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就是深刻认

识到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以成为我校全体教职工的必然共识。当今,尽管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生严重挫折,但社会主义中国依然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我们一定要认清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和硕县经贸局

2010年11月

第20篇:教师职业认同报告

关于教师职业认同报告

在这学期的实践周中,我们有幸聆听了学院聘请的校外专家为我们做的关于教师职业认同的专场讲座。我从讲座里学习到了很多东西,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教师职业认同的重要性。这次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

职业认同是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目标、职业的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一致。而教师职业认同就是教师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识和认同。教师职业认同度关系到教师的职业发展。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受教育过程起着重要的,甚至是主导作用。而教师对于自己职业的认同程度,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活动的效果。因此,明确影响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各种影响因素,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影响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因素,主要可以归纳为社会环境因素和教师个体心理因素两个方面。教师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其心理状况受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影响教师职业认同感的社会的因素主要是尊师重教的气氛。社会支持度的高低,对于教师职业心理有一定的影响。社会支持度是影响教师职业认同感的重要的社会心理因素之一。社会尊重程度对于教师职业认同感水平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同时,在这些因素之外,社会对教师的激励制度也是社会环境影响教师职业认同感的一个方面。除了这些社会因素影响,教师的职业认同还受其内心各方面的心理特性影响,这些个体心理因素主要包括职业态度,人际关系等。

教师职业认同程度影响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自觉性。教师职业认同程度高就意味着对教师职业价值认识深刻,在职业活动中情感体验是积极的,对教师职业角色的把握是恰当的,能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把教师职业当成是人生价值实现的需要,为师从教有光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达到了以教育为信仰的境界,自然就能催生出为教育事业献身的自觉性。教师职业认同程度影响教师完善自身素质。教师职业认同程度还影响教师工作满意度和教师角色冲突的缓解。

如何提高教师职业认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创设尊师重教的社会环境。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和言传身教的教育者,越来越需要得到社会的尊重、理解和支持。在全社会范围提倡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创设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对于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增强教师职业认同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二是建立健全教师岗位激励制度。激励是调动人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措施,由于我国在社会转型时期教育市场竞争机制的不合理因素的存在,教师的待遇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设立教师心理健康培训的机构。教师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一员,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压力,但是教师又同时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之一,并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对于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健康有效地进行,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

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需要做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爱岗敬业、治学严谨、求知创新、育人为本、以身立教是教师的基本教学素质,也是教师的师德内涵。我们对教师职业观的认识决定了我们对事业的投入和热情,影响着孩子的未来。教师即奉献。走上工作岗位,就应该积极向上、努力进取,自觉踏踏实实,勤勤恳恳,认真学习理论,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处处为学生学习设想,言教身传,一心扑在教学上,辛勤工作。

《认同鼓励范文.doc》
认同鼓励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