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断教学 范文

2022-08-30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教学片断

五、教学设计

1、请为拼音“z c s”教学写一个教学设计片断。

(出示小朋友、小刺猬、蚕宝宝)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中来了3位客人,他们是冬冬、小刺猬和蚕宝宝,他们来和我们一块儿学习,我们欢迎不欢迎?

(三)教学声母z c s的读音和字形。

(1)看图说话引出z:图上画着谁在干什么? “字”读得轻短一些,就是声母“z”.

教学z的发音。 示范发音。注意发音时牙齿不能舌尖咬住。 顺口溜记形:冬冬写字z z z,像个2字z z z。

(2)看图说话引出c:图上画着什么? 刺猬的“刺”字读得轻短一些就是声母“c”.教学c的发音。示范发音z和c,说说有什么不同?(z要用力,要送气。)

顺口溜记形:小小刺猬c c c,半个圆圈c c c。

(3)看图说话引出s:图上画着什么?

吐丝的“丝”字读得轻短一些就是声母“s”,

教学s的发音。(教师领读,学生模仿。)

顺口溜记形:蚕儿吐丝s s s,半个8字s s s。

2、请设计教学片断,让学生学会“左”“右”二字。

1、我们来认识一对好朋友,谁见过他们?在哪里见过?

2、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出示读音)同桌互相叫一叫,看谁更能干。

3、看他们的样子,觉得怎么样?(长得很像)哪里像?哪里又不像呢?想个好办法记住他们,不会认错。(左下一个工,右下一个口)

4、他们各自还有哪些好朋友呢?(左边、左手、右耳、右面„„)

5、游戏:我点,我点,我点点点。

3、请为一年级下册课文《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设计一个口语交际的片断。

本文的宗旨是让学生体会到做人的真谛——诚实。我结合课文设计了以下交流点:

1、雄日的花种不开花时他是怎么做的?

2、看见别人都捧着开满鲜花的花盆,雄日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3、当国王询问雄日时,雄日是怎么回答的?

4、国王为什么选雄日当继承人?先是小组内讨论,并分角色表演,作到人人参与。通过讨论知道做人要真诚。然后以雄日成了国王后是怎样治理国家的为主问题,描述一些雄日当国王期间国内发生的不好现象,请同学们个抒己见说说雄日是怎么处理的?是怎么教育那些不诚实的人的?在百姓的眼里雄日是一个怎样的国王?你们喜欢这样的国王吗?为什么?学生自然是说他公平、真诚。那么你是个诚实的孩子吗?能把你做的诚实的事跟大家谈一谈吗?在坐其余学生可对他所说的发表评论。最后让学生知道美不一定就是好,空不一定就是不好。并送给同学们两句陶行知老爷爷的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铭记做人的真谛——诚实。

4、《一夜的工作》一课中对于“极其简单”一次的品悟,你可以如何设计?

师:(巡视)同学们,请自读课文若有让你为之一颤的文字,请在句子上做些记号。找出来还不够,你得细细地品,不要放过任何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光在心里品还不够,还得在书上写下自己独特的感受,用一个词一句话都行。 师(巡视)那些令人感动的地方。你读着读着,你有一种冲动,你想大声的朗读,读你找到的、品过的句子。

(生自主读书

3、4分钟)

师:停,总理的这一夜,读着读着,我们的心都为之一颤,是吗?请你读你的句子。

生1:“这是一座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

师:读着读着,你为什么为之一颤? 生1:因为„„简单 师:假如你用文中一个词来概括你想用哪个词? 生1:极其简单 师:请你再读,把“极其简单”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读

师:好,齐读,体会体会“极其简单”的这四个字 生:(齐读) 师:“如此而已”,是的,你们知道这高大的宫殿的房子曾经是谁住过的地方?也可以猜猜。

生猜:(毛泽东、末代皇帝溥仪)

师:你说得没错,这个人比溥仪更大。这是清朝摄政王载亨住过的房子,摄政王就是„„摄政王的宫殿,可能会有哪些陈设? 生说:(古董、无价之宝、西洋沙发、黄金美玉珍宝、奇花异草,山水盆景)

师:这是„„曾经是那么昂贵的陈设,但是当这座高大的宫殿成为我们总理居住的房子,读下去—— 生:(接读)“室内陈设极其简单„„” 师:岁月„„曾经有那样多的奇珍异宝、家具,如今成了总理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的总理!同志们,同学们,“极其简单”真的简单吗? 生:简单

师:对,陈设是简单,但对总理来说简单吗?不简单,不简单是什么?

师:你们知道,这高大的宫殿是谁住的吗?周总理是堂堂一个总理,他有„„的权利,有„„的权利。对于总理办公的地方,它应该有什么? 生说:(沙发、字画、文房四宝、很大的办公桌)、

师:你觉得太小了,甚至堆不下更多的文件。对吗? 师:现在这座房子成了总理办公的地方,但室内——

(生接读:“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

师:”本来„„沙发、办公桌,„„总理本应该„„但现在——

(生接读:“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

师:你说极其简单,简单吗?

生:不简单

师:什么不简单?

生:周总理这个人

生:品质不简单

生:性格不简单

生:精神不简

师:精神不简单吗!说得多好!当你读这句话时,„„

师:此时此刻,当你读这句话时,你是怎样的心情?你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读这句子的? 生:敬佩

生:崇高

生:佩服

师:来,我们一起来带着这种心情读读句子。

(生齐读句子) 师:同学们,这样看似简单,又极其不简单的句子还有吗? 生:“花生米的颗数并不多,„„增加了份量

师:你是怎么体会到极不简单?

生:总理吃夜宵就只吃几颗花生米„„

师:你又怎样看是极其不简单的?

师:喝这杯茶的是谁?吃花生米的是谁?他是怎样的情况吃这点东西?所以你体会到总理的不简单。 生:齐读 师:真好,是啊!总理的简朴的生活让我们感动 5、请你设计一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方案

请你任选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教学目标的设计方案,并根据此设计教学过程

《新年心语》综合性学习活动方案 教学内容:

设计制作一份新年贺卡并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教学目的:

1、在新年到来之际,尝试着给自己的亲友、老师或同学送上一份新年的祝福、感激或劝勉等。

2、在自主探究的读写活动中培养兴趣,激发情感,感受人情之美,进一步体验人间真情。

3、培养美术、写话、电脑等综合运用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现有资源自主探究,培养搜集、处理资料,创造性地使用资源,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 课前准备:

美术课上制作完成“新年心语”贺年卡的封面。 活动过程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2006年的元旦近在眼前,新的一年又将开始。同学们都希望通过做贺卡来表达大家对亲朋好友的新年祝愿,为了帮助大家实现这一心愿,我们进行了这次语文综合性学习,并取名为“新年心语”。 谁来说说什么是“心语”? (发自内心的、有真情实感的话)

本次语文综合性学习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设计制作贺卡封面;第二阶段是在贺卡上写心语、送贺卡。

二、欣赏贺卡封面

上一节美术课上我们一起制作完成了贺卡的封面,先来欣赏一下!

三、撰写制作

封面制作得都很好,但要使它成为一件精美的礼物送给别人,我们还需要在这上面写下满含真情祝愿的话语。怎么写呢?请看!

(一) 初步感知“心语”。

1、出示范例。

2、阅读讨论。大家读一读,想一想:

这是谁写的?写给谁的? 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写的? 都写了些什么? 逐一讨论问题,然后指名读。

师:当新年的钟声快要敲响的时候,学生送来了新年的祝福,哎呀!我突然觉得一年来所有的付出都很值得。我很高兴,因为学生懂事了,他们做了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

大家看,这当中哪些句子特别感人,你想再读一读吗?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感情。

3、今年哪些同学已经收到了贺卡?

请到前面来,读一读,让我们一同分享你的快乐。(三人) (1)你收到贺卡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2)你打算怎么办呢? (送贺卡给对方) 师:对!收到贺卡的同学就要及时祝福对方,我们应该互相祝福,彼此勉励,在交往中增进友谊,共同进步。 (3)大家都想这样做吗?

(二)说心语。

1、谁来说说,你打算祝福谁? 为什么?

2、学生说“心语”,师生评议。

(三)写心语。

人间最美好、最高尚的就是一个“情”字,亲情、友情、师生情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爱,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好,请大家把心中的话儿在草稿纸上写下来!

1、明确要求:

(1)以书信的格式写; (2)写上真心的感激与祝愿。

2、学生开始写作、讨论,教师巡视。

3、老师选一“心语”输入电脑。

4、呈现评议、修改电脑中的“心语”,然后指导排版(横、纵)美化。

5、学生修改、誊写、美化。

四、展示评议后随机送卡祝贺 展示贺卡——生读——师生评——送出

1、指名展示介绍自己的贺卡。

2、赠送贺卡,互相祝贺。

(1)当众赠送。(引导进行口语交际、礼仪教育) 哪些人的贺卡是送给本班同学的?把你的同学请到前面来。 明确送贺卡的要求。 有礼貌;态度大方;说清楚。 (2)个别赠送。

同学们的贺卡五彩缤纷,祝福的话语也各不相同,大家送去的是心里话,是友情,是爱心。就在这一声声的祝贺中,同学之间增进了友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3)回家赠送。 (4)邮寄。

(5)发电子邮件。老师这儿还有一份电子贺卡,但怎样赠送出去呢?

六、总结延展

新年到来之际,我们做贺卡、送贺卡,初步体验人际交往的乐趣,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

11、请为下面这段话设计一份教学方案:长城气魄雄伟。它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从东头的鸭绿江边到西头的嘉峪关,高高低低,蜿蜒曲折,全长6500多公里。城墙高8至10米,用大条石和城砖砌成。城墙顶部铺着平整的方砖,五六匹马可以并排行走。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长城,目睹了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无不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教学目标:

1、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感受万里长城的雄伟英姿,解决文中的难点。

2、指导学生抓住总起句、重点句,利用词语推敲等方法,读懂句子,理解内容,感受万里长城的伟大,激发民族自豪感。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教学过程: 1.、看长城风光片。思考: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听教师朗读,思考:你在哪些语句中感受到长城的气魄雄伟? 3、学生自学。

4、找学习伙伴交流:可交流自学情况,可朗读体现自己的感悟

5、全班交流。重点句举例:

6、它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从东头的鸭绿江边到西头的嘉峪关,高高低低,蜿蜒曲折,全长6500多公里。

(1)、学生谈自己对长城雄伟气魄的感悟和理解。

(2)、谈“巨龙”这一比喻运用的巧妙。

(3)、朗读体会。(个人——集体),注重学生的情感表现情况。)

7、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长城,目睹了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无不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该怎样来读这一句话?

(2)、两组交流:谈自己的处理——现场朗读。

(3)、学生评价同学、教师的朗读,加深对句子中蕴涵的感情的理解。

(4)、全体有感情地朗读。 8、随音乐朗诵课文,表现长城的气魄雄伟。 视觉认识:长城气魄雄伟

12、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也是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最经常、最广泛、最具体的训练过程。请结合某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一处口语交际的案例。设计提示: ⑴、抓导入环节进行口语交际,激发兴趣,鼓励探究。 ⑵、抓重点字词进行口语交际,加深理解,锤炼语言。 ⑶、抓重点句段进行口语交际,揭示中心,抒发情感。 ⑷、抓空白填补进行口语交际,启发想象,扩展思路。 ⑸、抓疑惑之处进行口语交际,引发争论,明辨事理。 ⑹、抓总结归纳进行口语交际,扩展延伸,升华全题。答:《卖火柴的小女孩》可以在以下几个环节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一)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的大年夜是怎么过的呢?生:我和家人在一块儿吃年夜饭。生:我和哥哥在放美丽的烟花,满天的烟花可漂亮了。生:我们一家人穿着新衣服到广场玩,那儿的喷泉变化可多了。师:同学们的大年夜过得多么幸福!可是你们知道吗,在遥远的丹麦有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却光着头、赤着脚去卖火柴。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体会小女孩的可怜:师:读了课文,同学们有什么想说的吗?生:我觉得小女孩很可怜,我很同情她。生:我觉得自己很幸福,因为对比小女孩的生活真是一个在天一个在地啊。生:我很气愤,究竟是谁让小女孩受这么多的苦啊。师:(出示挂图)是啊,卖火柴的小女孩好可怜!同学们看图说说小女孩怎么可怜了。生:小女孩身上只穿了一件破衣服,披着条旧围巾,我觉得她可怜。生:我觉得小女孩可怜在大雪天还光着头赤着脚在走路。生:小女孩都抱成一团了,雪花还无情地落在她身上,能不可怜吗?师:你们说小女孩这个时候冷吗?请找出课文中的相关句子说说。

(三)总结全文,思想升华:师:同学们,小女孩这样可怜,让我们伸出友谊之手去帮助她,怎么样?心动不如行动,你会怎样帮助她呢?生:我会认小女孩做妹妹,给她吃好穿暖,还让她像个小公主一样温暖快乐。生:我会给她介绍好多朋友,让她不再孤单„„ 生:我会把她带到这儿,让她和我们一起学习、游戏。师:可惜,你们的爱心小女孩是无法感受到的,因为她生活在一个冷漠的世界里。让我们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努力吧!

13、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方法。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设计一则教学案例。 案例《丑小鸭》教师出示丑小鸭的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说说图片上的这只小鸭子是怎样的?指名学生说,教师随机板演重点词语。请同学们从书上划出描写丑小鸭外貌的句子,读一读,比一比,背诵书上的句子。教师课件展示白天鹅展翅飞翔录像,请同学们说说白天鹅是怎样的?指名学生说,教师随机板演重点词语。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划出课文中描写白天鹅外貌的句子。同学们读一读、比一比,同是描写白天鹅,书上写的和同学们说的有什么不同?背诵描写白天鹅外貌的有关句子。总结写作方法。

(三)教师课件展示各种动物的图片,如:大象、狮子、白兔、松鼠、金鱼等,学生可任选其中一种动物进行练笔,也可以写自己喜爱的其他小动物或某一物体。交流习作片段,评议。 点评:这案例,是对如何把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的探索。他在教学中都体现了一个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为目标,让学生在具体的语文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运用。

一、把时间还给学生。《丑小鸭》主要是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为学生提供说的内容,为学生创造说的机会,教给学生说的方法。

二、把课堂融入生活。《丑小鸭》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写作方法,为学生提供各种熟悉的动物图片,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自己喜欢的动物,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三、让个性得到张扬。教师十分注重学生的个人体验,使课堂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一个舞台。《丑小鸭》老师展示各种动物的图片,为学生提供写作的素材,但并不局限于此,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选择的天地。`

14、写一个汉语拼音教学与说话教学、识字教学相结合的教学设计片段。

《ai ei ui》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准确拼读声母与ai ei ui组成的音节,正确书写音节。

2、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朗读句子,会读儿歌。

二、教学重难点:

声母与ai ei ui组成的拼读与认字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一、复习拼音。

1、同学们,谁还认识这些拼音娃娃?(教师指名学生读韵母“ai ei ui ”)

2、这些拼音娃娃和声母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新的音节,你们能读出来吗?(指名学生读音节:chui zai pei mei dai 。)

二、引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女孩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学生读“你栽树,他培土,我去提水。”)

2、小女孩说话的时候,小白兔也敢来了。你们喜欢小白兔吗?为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性认识谈论小白兔——有从外形上说的,有从习性上说的,有借助童话说的。)

三、学习儿歌。

1、教师教读儿歌。

2、让学生说说儿歌中的小白兔怎么样?

3、认识生字。

(1)指名学生读音节

(2)自主识字,相互交流

(3)引导学生汇报是怎么认识的?(有的说是从广告上学的;有的说是爸爸教的;有的说通过拼读认识的;有的说是同桌告诉的;有的说这个字是某个人的名字„„学生回答时,还让学生给生字找个朋友,组成词语)

4、课堂间休。(当学生汇报“在”的时候,要学生用“在”说一句话。学生说“春天在哪里?”教师顺势要学生唱《春天在哪里》。教师和学生边唱边跳。)

5、读儿歌。

(1)教师领读。(老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

(2)教师引读(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

(3)小组轮读

(4)指名学生读

(5)学生加动作读

(6)学生表演读

(7)教师与学生合作着表演读

(8)师生同唱“小兔乖乖”

四、巩固生字。

1、教师创设问题:“小白兔和你们比谁最聪明呀?下面你们和小白兔比一比,记一记课文下面的生字吧!”

2、开火车游戏。(学生读生字卡片

15、请设计一个随文识字的教学片段。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三册《风》初读课文,随文识字的片段:

1、师:你想读读《风》这首小诗吗?那就看看大屏幕(出示投影片——古诗《风》),自己小声地读读吧。边读边找出不认识的字。

2、生自由读诗。

3、学生用喜欢的方式学习生字。

4、师:说说吧,你用了什么方法,认识了哪些字?并且领同学们读一读。

5、学生全班交流。

6、师:还想再读读你新认识的字吗?(出示投影片——单独列出的生字) 这一遍你想怎么读呢?

7、交流

8、师:这些字我们都认会了,那我们就小组合作着读读这些字吧。请各小组的一号小组长起立。你们打算用什么样的方法组织小组同学读一读呢? 预设:

生1:我们想用抢答的方法,我拿出一张字卡让他们读,看谁读得最快。

生2:我想让他们齐读,这样每个人都读得到。

生3:我觉得拿出一张字卡,让每个人都读一遍这个方法最好。 „„

9、师:你们的方法可真不少,那就赶快行动吧。比比哪个组长最负责任,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读。 小组合作识字。

10、师:你们看,这些字宝宝在和我们做游戏呢。它们淘气地躲在小动物的身后,你能根据它露出来的那部分猜一猜,这是课文中的哪个字吗?(出示生字卡片,猜字游戏)

11、师:和我们做过游戏,这些字宝宝被风吹回到了我们的小诗中,现在你还能认出它们吗?自己先读一读。

12、指名读,其他同学做听众并进行评价,评价的标准为字音是否准确。

13、师:刚才,孩子们学得真认真。我想奖励同学们一份特别珍贵的礼物,那就是宝贵的一分钟,在这一分钟里,请大家闭上眼睛,想想当风吹起来的时候,我们周围的景物是怎么变化的?(仅供参考)

推荐第2篇:片断教学

片断教学

1、集齐小学三四年级的语文课本和配套教参

2、看课文和教参(先粗看课文,熟悉内容。接着看教参,把文章的线索抓出来,分清课文属性(说明的、写景的、写故事的。。。)比如《富饶的西沙群岛》那篇课文,看了教参知道课文主要写西沙群岛风景优美和物产丰富,作者是从海水、海底、海滩三方面进行描写)

3、了解课后问题和单元导读

课后问题都是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时候也是文章的线索,比如我考到的《地震中的父与子》,完全出乎意料,是故事性文章,之前没备过。写教案时我就从课后习题入手,有一道课后题:找出父亲的情感变化。于是,我回到课文中找出“失望”——“坚持”——“希望”这样一条情感线索作为我片段教学的主干。课后的另一道题是对父亲外貌动作语言的分析,因此我又根据这道题,精讲线索中的“坚持”

单元导读的作用是了解这个单元整体的思想感情是什么,比如父母的爱、热爱大自然等,这样你的教学就不会跑偏。

4、时间充裕的话可以看看教学实录和优秀教学视频(你可以这么做:先看教学实录,觉得不错,再在网上输入该授课教师的名字,看视频)

5、套路

一般考试分为从新课开始的片段教学和选取文中一两段的片段教学

新课:a你的导入(可用多媒体等)+那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课文中讲了些什么(可以换多种说法,目的:引入课文)+板书课题(请同学们伸出小指头和老师一起书空课题,目的:你板书时,让学生也有事做,避免冷场)+自由读课文(提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不明白地方划线与同桌讨论)

b 生字词处理,一般处理字音和字形(大家都读得很好,那么老师想课文中的生字词一定也难不倒大家,目的:过渡到生字词)

字音:开火车,读字音,教师点评,准确记字音(假装一个孩子读错,师说:老师听到你这个音读的不准,大家说应该读成。。。对了,来,你再来读一遍 。目的:体现老师的作用

点评完,师说:你们来说说读准这些字音要注意些什么呢?你可以自己YY答案)

字形:这两个字是我们这课要学习的生字,谁来说说你是如何记住它们的?自己YY答案

处理完字音字形,师说:我们知道字词都有自己的意思,要是将它们放入课文中,读起来就更有滋味了,对吗?

目的:从字词处理过渡到再次读课文

c默读课文(提要求:不出声、不指读) 读完,师问:你们读懂了什么。生答:读懂了。。。(即前文提到的线索)

d精讲线索中的一点(那作者是怎么描写。。。的?我们再来读一读)

师问:你有什么感受?生答:美丽,雄伟。。。。

师问:那你是从文中哪里体会到的呢? 生答:原文中的内容

师问:你可以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生读:。。。。(红色为必问问题,注意问法)

e评价读师问:你们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啊?生:没把。。。感情读出来

师问:那你能读好吗? 生:能。读。。。

师问:读得真好,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见到了。。。。

师问:听了两位同学的朗读,老师也想来读一读,想不想听呀?

师读(目的:出现范读)

f齐读

用以上相似方法处理其他1-2个句子后。师问:看来大家对课文都有独到的体会,现在谁想为我们读一读呢?假装有好多人举手

师说:哇,这么多小手都举了起来,那就一起读一读吧(目的:出现齐读)

g合作读

师说:同学们刚才都读得很有感情,这样吧,我们一起来合作读,老师读前面三句。你们读后面三句!

比如《桂林山水》师:漓江的水真绿啊! 生:绿得。。。

师:漓江的水真平啊! 生:平得。。。

师:漓江的水真静啊! 生:静得。。。

h引导想象结课

师说:如果你是课文中的。。。你会想说些什么呢?或者假如你是。。你会想做些什么呢?

学生发言。。。

教师指导学生将想的写下来。

读、说、想、写结合

i 板书用心

玩点小花样

比如我在设计板书时 主板书是

地震中的父与子

“失望”——“坚持”——“希望”

我最后用一个爱心把“失望”——“坚持”——“希望”给圈了起来,体现本单元所体现的父母之爱

PS:处理具体句子时还

去掉这个字、词好不好(目的:体会作者用字的准确)

换成某字、词好不好(目的: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用文中出现的关联词造句

仿写

填空式问答 另外注意多表扬啊,讲课激情啊!!

推荐第3篇:教学片断评析

针对下面两位小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围绕“古诗教学”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案例一:有教师上柳宗元的《江雪》这篇课文,将整首诗翻译了一遍:“很多很多山上没有鸟飞了,千万条道路上见不到人影。只有一条小船上坐着一个披蓑衣的老头,尽管天下着大雪,江水冰冷,但他还是一个人在钓着鱼。”然后问学生“懂了吗”。

案例二:有位教师这样给学生讲解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董大是唐玄宗时候的一位著名的音乐家,叫董庭兰。他要离开朋友们到别的地方去了,诗人高适写了这首诗送他。曛,是傍晚和昏黑的意思。太阳下山了,天空布满黄云,北风吹着,大雁飞着,白雪纷纷扬扬地下着。庭兰啊,别发愁,别担心在前面的旅途上找不到自己的朋友。你的琴弹得这样好,你的名气这样大,天底下还有谁不认识你呢?

答案:两位教师在实施古诗教学时,只是着眼于古诗语言:含义“的把握,而未能将着眼点放在诗歌”意蕴“的品味上,这样的诗歌作品教学在内容上与语言教学没什么差别,所谓的”文学欣赏“根本无从说起。(言之有理即可)

1、下面是一位教师执教《台湾蝴蝶谷》的教学片段: 师:大家喜欢祖国的宝岛台湾吗? 生:喜欢。

师:在我们祖国的宝岛台湾有美丽的蝴蝶谷,大家听说过吗? 生:没有。

师:那老师今天就带领大家学习《台湾蝴蝶谷》这一课,咱们现在就一块去认识这个闻名世界的“蝴蝶王国”,好不好? 生:好。

师:同学们,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美丽的蝴蝶谷是怎样的景象。 【课件演示】美丽的蝴蝶谷 (生看画面)

师:景色美不美? 生:美。(异口同声地说)

师:那么课文又是怎样描写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生读)

【问】你认为这位教师的现代媒体使用恰当吗?请加以评述。 答题要点:

该教师没有合理使用教学媒体,以致于在教学中无法充分发挥教学媒体的优势。(2)教师采用先欣赏画面,再读文字的方法,以画面帮助理解文字,课堂看似热闹,实质上没有让学生充分感悟,没有引发情感共鸣。(3)画面限制了学生富有个性的想象,使学生的思维定格在画面上。

1、下面是一位教师教学《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目标:

(1)理解词语含义,了解景物特点,并展开合理想象,掌握运用对比手法显示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学习“总-分-总”的表达方法。

(2)通过对桂林山水独特的美的感受,激发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情感。

(3)着重培养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朗读能力和对优美语言的敏锐感受能力。 试从目标把握和目标叙写的角度进行评述。

1、答题要点:

(1)本课教学目标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整合;(2)目标表述不够清晰、到位,有的表述语言不够准确;(3)目标具有一定的操作性,部分目标不容易测量。

2、以下是一位教师教学《赠汪伦》的思路: 第一步:读诗歌《赠汪伦》。

第二步:请学生看课文情境的投影。 第三步:进行自主选择学习。(1)凭想象分组表演多种赠别的情境;(2)喜欢画画的同学画一幅赠别的画;(3)喜欢音乐的小朋友到电脑前点击适合表现赠别的乐曲,并配乐朗读。 第四步:读两首赠别的诗。

第五步:学生总结收获,并唱一曲《朋友啊朋友》 请你综合评述这个教学过程。 评述要点: 优点:(1)教学设计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2)关注学习方式的转变。(3)加强了各学科课程资源的整合。(各3分)

不足:投影使用时机过早,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

案例】下面是周益民老师教《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课的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读读课文,想想,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课本呢?

生:因为大自然里充满着知识,充满了科学的奥妙。牛顿就是从苹果落地受 到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

师:哦,那就是说大自然是一本奇妙的科学课本了!啊,谢谢你,你打开了

我的思路,我的脑中突然冒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咱们不妨来讨论讨论:大自然是本什么课本呢?

生:我认为大自然是本语文课本,当你看到树木的时候,就会想起“木”字。 我们倚靠在大树旁,不就是“休”字吗?

生:我认为大自然是音乐课本。小燕子是音符。《燕子》中写道:停着的燕 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春天的歌。

生:我也认为是音乐课本。小蝌蚪才是音符呢,小河哗啦啦地往前跑,像在 唱着一首古老的歌谣。空中,小鸟在赛歌,那是民族唱法,“自在娇莺恰恰啼”嘛;林间,野兽在狂吼,那都是摇滚。(生大笑)

生:我认为是美术课本。它色彩鲜明,线条多样,层次丰富。山川田野,鸟 兽虫鱼,都是画上的景观。

师:好美呀,我又想起了一句诗:云是天空的画。

生:我不说课本了,我认为大自然是一本童话书,一本用绚丽色彩描绘成的

童话书。一年四季,都在讲述着不同的故事。春天的童话是嫩嫩的,夏天的童话是碧绿的,秋天的童话是金色的,冬天的童话是雪白的。 师:好浪漫的想象啊!

师:同学们,大自然真是神奇而又美妙,打开它,你就会感受到它的魅力。

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体会,它还会是数学课本、体育课本,甚至舞蹈课本等等。就像我们心中各有一种大自然的色彩一样,我们只要用心阅读,也同样会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大自然课本。

【问题】试对上面的教学片断进行评析。

答案

周老师的课是家常味很浓的课。看了这个片段,我仿佛感到老师不是站在台

上,甚至也不是在学生中间随意走动,而是和孩子们围坐一圈,闲闲地叙,淡淡地笑——漫谈、朗读、解句——于恬淡从容的氛围里,教学流程如一幅绿意浓浓的画卷,在谈话间次第展开。这节平常课是和孩子一起创作的“家常菜”,是真实朴素,平常普通的味道,然而却是一天也不能离开的真正有营养的米饭,而不是钙片、维生素之类的“补药”。

“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课本?”一句聊天式的问话,不自觉成了供学生进行反思、质疑、批判、创造的“抓手”。学生自我开掘,畅所欲言,诗中的声音、色彩,成了学生能够感受到的声音、色彩;诗中的早晨、黄昏,成了学生曾经走过的早晨、黄昏;诗中满怀的豪情、宽广的胸襟,成了学生正在扬起的理想风采。“课本”虽然还是课本,但“山已不是原来的那座山,水也不是原来那个水”。“课本”已经有了新的更深的含义,这是师生轻松愉快,自然而然得到的新义。

周老师“原生态”的课堂就是紧紧围绕“学生”二字真实自然地教学,轻松找开了语文教学的“课本”,也打开了孩子手中的大自然的课本。

(一位老师在执教《春的颂歌》时,请一位学生评价另一位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你说说他刚才读得怎样?

生:读得不错,声音洪亮,字音都读得很准,但是,没有读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师:你的评价很到位,那你能不能读一读呢? 生(很肯定地说)我不行!

师(略迟疑)那好,你推荐一位同学读读。

请结合新课程理念,评析这位教师的做法。你遇到这种情况,将如何处理?

答:位教师和学生间的互动稍显呆板缺少感情,学生的第一次回答是十分精彩的,作为 教师应给以高度一点的表扬,这样可能会增强学生对于回答好下一问题的自信心;对学生很肯定自己不行的回答,老师没有及时鼓励他试一试,而是略迟疑后直接采取了下下策——让他推荐一位同学读读新课程理念第一点内容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这为位学生在之前展示了自己具有一定的理解、评析能力,老师更应鼓励他培养朗读、表现自我的能力。

《妈妈的爱》教学片断:

师:这首诗中,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一小节? 生:最让我感动的是第二小节。

师:你能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吗?(该生试读后,其他同学评议,小组内练读。) 师:(再指一名同学读)你读得太感人了,介绍一下经验吧。

生:读着读着,我想到了自己的妈妈。有一回我高烧不退,妈妈赶紧送我去医院。医生说很危险,妈妈紧紧搂着我哭了,边哭边说:“这该怎么办,这该怎么办?”

师:我听出来了,原来,他把自己当成了文中的角色,才读得这么好的。同学们,想不想试一试? 答::《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课力求体现这一理念,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要的前提下,让他们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表达方式。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发展,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使课文内容及所蕴涵的情感在学生心中得到延伸和拓展。

推荐第4篇:信息技术片断教学

问题一:孩子们只喜爱玩游戏

学生常常会问老师:“老师,我们下一节电脑课学习什么?我们想玩一下游戏啦!”课堂上,教师在讲台上头头是道地讲解基础知识或操作要领,一部分孩子却在座位上偷偷地玩游戏。

【分析】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而具有一定冒险性、刺激性、趣味性、娱乐性的游戏,正好迎合了他们的天性。另一方面,一些孩子在平常生活和紧张学习中较少感受成功的快乐,游戏恰恰能够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一味禁止孩子玩游戏,他们会上演“猫与老鼠”的游戏对付你,而且可能扼杀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

【应对策略】发挥游戏的积极作用,索性把它引进信息技术课堂。 1.寓学习于游戏之中

只要有心,我们便能发现对电脑的许多基本操作完全能够通过玩游戏逐渐熟练起来,而且与传统的教与学比较,这种方法效果好得多。如学习鼠标、键盘的操作,我就让孩子们玩拼图、两位数加减法、赛车、魔王迷宫、绿娃传奇等富有童趣的游戏。这些游戏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他们在忘情地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鼠标的单击、双击和移动、拖动等操作,把指法也练熟了。特别是其中有些游戏巧妙地设置了一些障碍和关卡,这会激励孩子去尝试使用键盘上回车键、空格键、换档键、光标移动键、退格键及Esc、F1等功能键,并大胆操作,从而使他们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这些功能键的基本作用。要是仅凭老师讲解、示范,让孩子们模仿操作,不但较难理解,单调的模仿也会使他们兴味索然。 2.把游戏作为孩子们的奖品

既然孩子们是那样地热爱游戏,不妨把游戏当作奖品,促使他们更努力地学习信息技术。我从网络上搜集了一些健康的、益智的游戏,如五子棋、推箱子、绿娃传奇等,把它们作为奖品奖给课堂学习表现优良、取得成功的孩子,或有进步的孩子。每一节课,我都会布置一些任务,完成任务出色的孩子,剩余时间就由他自由安排,当然可以玩这些游戏。原来基础较差的孩子完成与其他同学相同的任务往往会力不从心,如果教师对这部分孩子的要求与其他孩子一样,他们就没有玩游戏的希望了。与其让他们“被迫”偷偷地玩,不如适当降低任务要求,只要他们达到了这样的要求,有了明显的进步,就让他们得到一些玩游戏的时间。对于在学习态度上有进步的孩子,我也适当给予玩游戏的奖励。

问题二:孩子们上课不听讲解

孩子们走进电脑教室,大多会情不自禁地敲敲键盘、摸摸鼠标,要求他们静下来比较难。尤其是上操作课,他们往往自顾自操作,全然不知老师在说什么。轮到他们自己动手操作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却又不知从何入手。 【分析】少年儿童大多喜新、好奇、爱动。喜新、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是爱动的原因,爱动是喜新、好奇的外在表现。老师的讲解如果满足孩子解决当前问题的需要,他会认真听,否则便会表现出不耐烦。孩子与成人不同,心里怎么想,行动就立刻表现出来。特别是当老师讲得过多、针对性不强、语言缺乏亲切感时,很难使他们听进去。

【应对策略】讲解要吸引孩子、选择时机、提高艺术性。 1.讲解要力求吸引孩子

教师要钻研教材,准确把握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使讲解既符合教材要求,又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孩子们“跳一跳能够得着”,才会乐于听,乐于付出努力。另一方面,“有用”和“好玩”一样,也能激发孩子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吸引他们认真地听,学会了则会给他们带来愉悦。我常常去了解孩子们语文、数学课学习的内容,结合语文、数学课上布置的作业,设计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这样做迎合了孩子们的要求,他们听讲也会认真得多。

2.讲在学生渴望时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常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之中,引导学生发现、思考、实践。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困难,生成问题,必须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当他们自己的努力难以奏效,又渴望解决问题之时,就是教师讲解、点拨的最好时机。这就是说,讲解选择在孩子们“愤悱”情绪产生之时,他们必定听得最专心、最认真。

如教学“画图”中的曲线工具,我设计的一系列任务是“用曲线工具画一个红心”“改善红心的模样”“用红心设计出一幅美丽图画”。尝试用曲线工具画红心不难,即使个别孩子不会,通过小组内互相帮助就能成功,因此不必我来讲解。但是“改善红心的模样”就不容易成功了,盲目尝试效果差、效率低,“愤悱”情绪就自然产生了。我选择这个时机讲解并示范图像的“翻转/旋转”“拉伸/扭曲”,孩子们的耳朵就竖起来了。在完成第三个任务时,当我用“填充”工具为“心”形外廓填上鲜红颜色的一刹那,不少孩子竟“哇”地叫了起来。 3.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

一个有乱扔垃圾习惯的人走在整洁的大街上也会收敛一些,这就是环境的对人的影响,教育也一样。即使是原来学习态度不好、不守纪律的学生,进入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也能受到积极的影响。

赏与罚都是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的需要,但必须赏罚分明。

教师对孩子最好的“赏”就是由衷的赞美,赞美的指向必须具体明确、名副其实,这对孩子有极大的激励作用。而“罚”得让孩子明确规则,让他们知道在课堂上,自己的行为不能够对自身或对全班的教学活动造成损害,否则就要受批评。心中有规则,做事情才不会无所顾忌。

问题三:孩子们信息技术水平差异很大

同一个班级的孩子信息技术水平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以键盘输入为例,四年级孩子同样用五分钟,快的可输入近二百个汉字,而慢的只输入十多个字母。这给教学造成一定困难,尤其是五六十人的大班。

【分析】造成孩子们信息技术水平差异的原因很多,有兴趣、家庭背景、使用电脑的机会等。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水平差异大使孩子们对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学习产生不同的需求,教师对特殊孩子的个别指导“鞭长莫及”,越是水平低的孩子操作机会越少,差异有扩大的趋势。

【解决策略】小组合作学习。

分组的原则是“异质组合”,就是将全班孩子依照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等分类,然后搭配组合,每小组4-6人。这样,既使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比较容易进行,更有效,有利于改变教师指导“鞭长莫及”的状况,又由于“组间同质”,适于开展小组之间的学习竞赛。

教师向各小组布置任务,对任务给以必要的说明,提供必要的资料和网络资源,然后由各小组自行研究问题,制定解决方案。由于小组每个成员都承担一定的任务,迫使水平较低的孩子也积极参与,遇到困难基本上可以在组内获得帮助;水平较高的孩子则愿意为任务完成得更完美而一显身手,与其他小组一比高低。这自然有利于组内所有孩子的发展。

学习小组成员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会根据每堂课孩子们完成任务的情况,找一些他们乐意接受的理由对小组成员作出微调,以利于孩子们在小组内更好地学习。

推荐第5篇:教学精彩片断

教学精彩片断及反思

孟丽娟

精彩的课堂应该是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课堂。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数学课本第39页例1场景图。

(引导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分出已知条件与问题,整理成下题。)

李叔叔正在看一本书,看了两天。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2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师:你能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与问题列出算式吗?

(学生试着用自己的方法做。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反馈交流。)

生1:要求还剩多少页没有看?我是这样算的:

234-66-34

=168-34

=134(页)

师:谁能解释一下吗?

生2:要求还剩多少页没有看,先用这本书的总页数减去昨天看了的66页,等于168页,再用168页减去今天看了的34页,就求出还剩134页没有看。

师:怎么知道昨天看了66页?

生2:“看到第66页”就说明看了66页。

师:理解得好!还有与他的算法一样的吗?

(许多学生举手示意算法相同。)

师:还有与他的算法不一样的吗?

生3:我是这样算的——

234-66-34

=234-(66+34)

=234-100

=134(页)

师:谁看懂了?能不能解释一下呢?

生4:这种算法是先算出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也就是先算出66+34的和,再用总页数减两个数的和。因为这个“和”正好是一个整百数,这样计算简便。即,234-100=134(页)。

师:计算时认真观察,就能做到“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教师再次呈现学生的几种不同的算法,引导学生继续进行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生5:我认为还可以这样算——

234-66-34

=234-34-66

=200-66

=134(页)

师:请你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生5:我是这样想的,先用这本书的总页数减今天看了的页数,也就是先算234-34=200(页),这样相减正好得到一个整(几)百数。一个整(几)百数减一个两位数比较简单,容易口算。

师: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这几种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生6:我喜欢生1的算法。因为这样列式,计算过程清楚。

生7:我喜欢生3的算法。他是先求出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再用总页数减去两天所看的页数的和,而这个“和”正好是一个整(几)百数,这样计算非常简便。

师:从上面的算法看出,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依次减去那两个数,或者先求出两个数的和,再减去这个和,也可以先减去两个数中的一个数,再减去另一个数。至于哪种方法更简便,计算时要根据题目的数字特点恰当选用。生3的算法是今天新学的,生5的算法也很巧妙,能使繁杂的计算变得简捷。请同学们仔细比较辨别,何时用何种方法,要依据具体题目确定。

(独立完成“做一做”。4人小组讨论交流,突出生3的算法。)

反思:

“简便计算”是运算定律(或性质)的简单应用,是提高学生运算技能和增强数感的重要内容。本教学片段体现了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及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在教学中,教师把简便计算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通过计算,能有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意识。

2.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本教学环节中,教师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探究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

3.尊重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在本教学片段中,教师放手让学生通过提问、列式、计算等形式自主探索出计算“连减”的几种简便方法,加深了学生对运算定律(性质)的理解,展示了学生自我探索知识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抽象出相应的数学模型,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4.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教学中,教师改变了知识的呈现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如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主动探究新知,在解决问题中掌握所学知识;注意引导学生相互学习,让学生在有效的交流中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培养参与意识;利用与同伴交流、比较异同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培养优化意识,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推荐第6篇:教学片断反思

刚开始学习《24字教学模式》时看到这样两句话:“教师由台前走向台后,变讲为导,一改传统独霸讲台的局面。学生由后台走向前台,变听为讲,一改传统‘要我学’的被动接受者,成为‘我要学’的主动参与者。”当时只认识到课改要达到这样的要求,但具体怎样做课堂才能达到这种水平?心里感到很疑惑。

后来通过新课改的培训学习;听课、评课,向同事们学习;自我尝试;其中的答案在心中逐步清晰起来。

我认为最重要的环节就是——预习,学生只有经过充分的预习以后,才能对知识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这时学生才能有话可说,才能由后台走向前台,教师才能变讲为导。在教学语文百花园五的第一题“读读说说”时,让我有了这样的体会。

这道题实际上是让学生给下面的一组字分成两类:翠、随、钟、从、岁、谁、吹、宋、最

其中书上提示可以按声母来分,然后启发学生用别的方法,来分类。

在教学前,我布置让学生预习,首先给这些字加上拼音,然后把分法写在本子上。课堂上检查时,发现学生预习效果不太好,只有一半学生会按声母分类,有四分之一的学生除了按声母分外,还会用其他的方法分类。大部分的学生还是不会做。我并没有急于给学生讲,而是先请了一个预习充分的学生给大家做了一个提示:

按声母分为:平舌音和翘舌音。

然后让同学们自己思考具体的分法,进行分类。这下学生们整体做得很好。接着启发学生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分,这时经过提前预习的学生就知道,还可以根据韵母来分,有的同学补充道,还可以根据结构来分。我就让学生自主完成另外两种分法,然后同桌互相检查,最后,班级交流时,同学们都很踊跃,我请了一名3号和4号学生给大家讲解。这两名学生讲得也很清楚。

这让我想起去年教学这一内容时,我没有让学生预习,结果课堂上提问,学生们不会做,只能由我为学生讲做法。这样学生通过被动接受的知识,肯定没有通过主动学习获得的知识记得牢固。

我觉得这次在教学这道题时,我真的做到了变讲为导。我的眼前好像出现了一道亮光,有了前进的方向。

其实,我校教中、高年级的同事们,在教学中早已做到了这一点。我想:我作为低年级的老师,在教学中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逐步渗透新课改的理念,把地基打好。

推荐第7篇:《坐井观天》教学片断

《坐井观天》教学片断

作者:吴海云 单位:望疃镇中心小学

《坐井观天》是一则寓言。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正确理解课文寓意有一定难度。我认为,应该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从而促进学生深刻理解寓意。

教学时可作如下设计:

师:请同学们自由结伴,读一读青蛙和小鸟的第二次对话你们都知道了些什么?

(学生自由读对话)

生:我知道了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有不同看法。

生:我知道了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而小鸟认为天是“无边无际”的。

师:理解得很好。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它俩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师:很好。下面,围绕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想想再回答。

生:因为青蛙整天坐在井里,看不到井口范围以外的天,所以它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生:因为小鸟天天在空中飞,亲眼看到天很大很大,所以它认为天“无边无际”。

生:还有一点,文中说“小鸟飞了一百多 里”,“一百多里”既说明小鸟飞了很远的距 离,又说明了“天很大”。

师:说得真好。请同学们走出教室,说说你看到的天有多大?

生:天,的确很大。

生:天,无边无际。

师:你们再用纸卷成纸筒去看看天,说说看到的天有多大?

生:天不过纸筒口那么大。

师:你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呢?

生:因为长长的筒壁挡住了我们的视线,所以看上去天只有纸筒口那么大。而走出教室看天,没有什么障碍挡住我们的视线,所以天无边无际。事实上天的确很大。

师:对。看画面,你们明白青蛙为什么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吗?(多媒体画面演示:青蛙坐在井里看天)

生:明白了。这是因为青蛙的视线被厚厚的井壁挡住了,所以它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生:我来补充,还因为青蛙整日坐在井里看天,从来没有出去过。

师:说得好极了。下面,我们来读读第二次对话。

(学生按四人一组,一人担任引读,另两人分别读青蛙和小鸟的话,一人担任评委。教师巡回指导,并参与小组活动。)

[点评:这一片断教学,教师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天有多大”,学生既有了亲自动手操作的实践体验,又有了多媒体画面直观而形象的感知,自然就明白了青蛙形成错觉的客观原因。教师引导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师:自由读第三次对话,边读边想:青蛙和小鸟都是笑着说的,他俩笑的含义一样吗?

[点评:教师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在读中培养语感。]

生:它俩笑的含义不一样。

师:小组合作学习第三次对话。先分角色朗读,再相互讨论它们的笑各有什么含义。

生:青蛙笑小鸟错了,自己是对的。

生:小鸟笑青蛙过于自信,听不进别人的正确意见。

生:青蛙觉得自己天天坐在井里看天,最了解天的大小,不会弄错的,小鸟居然和他争论,实在可笑。

生:小鸟笑青蛙确实弄错了,还自以为是。

师:说得太棒了。(教师指名两学生分别朗读青蛙和小鸟的话,并说出这么读的理由)

生:我觉得“天天”“不会”要重读,这样就读出了青蛙对自己的看法很肯定、很自信。

师:理解得真好。你真是一只“自信”的小青蛙。

生:我觉得“是”“看一看”要重读,这样就读出了小鸟很有耐心、很讲道理。

生:我来读读小鸟的话。(生朗读)

生:我觉得“不信,你跳出井口看一看吧。”要读得婉转一些,要读出很善意地劝告的语气,这样突出了小鸟很有耐心、乐于帮助青蛙。

师:你真是一只聪明可爱的小鸟。

[点评:这一教学片断,教师先放手让学生读书,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然后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揣摩青蛙、小鸟“笑”的不同,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再次自读自悟,训练了学生的“悟性”,满足了儿童内心的一种需要。学生通过读,情感得到熏陶;通过读,深刻了解了青蛙和小鸟的不同特点。同时,也为深入了解寓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也明白了:学而不问,自以为是,是青蛙看问题片面的主观原因。

师:假如青蛙真的跳出了井口,它看到的天是怎样的呢?这时它会怎样想呢?投影仪出示习题:青蛙听了小鸟的话,真的跳出了井口,这下子,它惊呆了,心想:„„。于是,对小鸟说:“„„。”小鸟说:“„„。”

(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续编第四次对话)

生:青蛙跳出井口一看,哇!原来天真的无边无际。它不好意思地对小鸟说:“对不起,是我弄错了。”小鸟说:“没什么,你以后多出来看看,有错就改还是好青蛙。”

生:青蛙跳出井一看,天真大啊!心想,外面比井底好玩多了,以后我要多出门看看。它对小鸟说:“是我弄错了,我真不该和你争。”小鸟说:“没关系,以后不要老呆在井底,常到外面来看着走走,就不会再闹笑话了。”

生:青蛙跳出井口一看,天的确大极了。它的脸刷的就红了,心想:小鸟说对了,我确实错了。它不好意思地说:“小鸟,我为刚才的固执向你道歉,希望你原谅我。快到我家喝点水吧!”小鸟说:“你有勇气承认错误,我愿意和你做好朋友。”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

[点评:这一延伸的练习设计,既是读写结合的一次小练笔,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创造欲望,同时也深化了对寓意的理解。]

评析:这一教学片断,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合理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强化了对寓意的理解,较好地体现了语文教学“应立足促进学生的发展,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宗旨。

具体讲,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培养学生语感。《试用修订版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实践活动,使其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陶冶情感、形成能力。教师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顿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读书。

2.小组合作,强化了主动参与、相互交流。这一片断,教师多次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拓宽了学生之间交流的信息空间,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强化了主动参与。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思考,在相互交流中启发,情感和认识水乳交融,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群体的主体性和合作意识。

3.精心设计练习,激发学生创设想象。《试用修订版大纲》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教师借助多媒体,出示青蛙跳出井口的画面,围绕“青蛙跳出井口会怎么样呢”等问题,采用小组内合作、小组间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让每组学生在一个共同认知的基础上创造出个性化的语言,促使学生的知、能、情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学生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一次体现其个性魅力,将课堂上的知识内化,并通过自己的再创造加深对寓意的理解,完成了一个以知育情、以情促知的拓展过程。

推荐第8篇:《掌声》教学片断

《掌声》教学片段

这篇课文以饱蘸爱心的笔墨、朴实无华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了生活的勇气,走出了困境,打开了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扉,变得乐观开朗。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透过描写人物外表的语句,我们可以体会到他们情感的变化,进而感悟到“掌声”的内在意蕴。因此,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去与文中人物展开充分对话,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融通,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去感悟语言,在品味中学习语言,在实践中发展语言,从而促进学生语言与情感的同构共生,实现文心与人心的谐和交融。

[片断实录]

师:同学们,还记得那次演讲课上的情景吗?那阵阵掌声对于腿有残疾的小英来说是多么珍贵呀!它帮助小英走出了困境,从此,她不再忧郁。让我们齐声读读最后一段文字,相信你对掌声会增添一份新的认识和感受。

生:(略)

师:是呀,人人都需要掌声。同学们,这是一个感动人心的故事,请你认认真真地默读课文,看看哪一段文字最令你感动,就请你在这个段落的前面画上一个“△”,然后想想原因。

„„

生:课文第4自然段的内容最令我感动。小英是个残疾的孩子,同学们并没有因此而取笑她,反而自发地鼓了两次掌。我觉得同学们很善良,很有爱心,这使我非常感动。师:(竖起大拇指)说得好!你注意到没有,在这个自然段中,肯定有那么一两句话让你心头一热的,请你读给大家听,好吗?

生:(饱含感情地朗读)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那掌声热烈、持久,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师:说得好,读得也好,请坐。还有哪位同学也认为这段文字使你最感动的?请你也来说说。

生:读了这段话,我也很感动。同学们的掌声是热烈、持久的,是经久不息的,掌声给小英送去了鼓励,送去了信心,使小英的演讲获得了成功,要知道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

师:(赞叹地)你体会得真深刻。那么,这段文字当中哪一句话使你怦然心动呢?请你把它读给大家听一听,好吗?

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博得了同学们的掌声)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同学们的掌声里微笑着走下讲台。

师:(出示幻灯,如下)请大家小声读读这几句话,留意加点的词语,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同学们“注视”的目光中包含了什么?

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儿红了。小英在大家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生:我觉得同学们注视的目光中包含着同情、关心。小英是个腿有残疾的孩子,让平时默默坐在教室一角的她走上讲台去当众演讲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

生:我觉得同学们注视的目光中包含着安慰和鼓励。因为小英低下了头,眼圈儿也红了,这说明她既紧张又害怕。在这个时候,她最需要的就是同学们的安慰和鼓励。

生:我认为同学们注视的目光中包含着期望和支持。小英是个忧郁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她心里肯定非常难受、痛苦,同学们应该给她支持,给她信心,给她力量,希望她能战胜自己,勇敢地走上讲台。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你会对她说些什么呢?

生:小英,抬起头,挺起胸,我们支持你,我们对你有信心。

生:小英,不要哭,现在你已经站了起来,迈出步子,走上讲台吧!我们给你加油!生:小英,我们理解你,但我们更希望你能战胜自己,打败心魔,勇敢地走上讲台!„„

师: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这千言万语汇聚成了一阵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它打破了沉寂,给小英以莫大的鼓舞,她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同学们,如果你是小英,听到这掌声,你会想些什么呢?

生:同学们非但没有嘲笑我,反而为我鼓掌打气,我要感谢同学们真心的帮助和支持,感谢他们热情的鼓励。

生:是同学们给了我信心,给了我力量,使我战胜了自己,走上了讲台。现在,他们又把掌声献给我,这是对我最好的鼓励,我一定要再接再厉,争取演讲成功。

„„

师:同学们,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你想通过这经久不息的掌声告诉小英些什么呢?生:小英,你演讲得太棒了,我要向你学习哩!

生:小英,你的普通话真标准,真好听,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啊!

生:好样的!小英,我们以你为荣!我们为你喝彩!

„„

师:(满怀深情地)小英在这掌声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无数的话语在小英的心中涌动,她有太多大多的话想对同学们说。如果你是小英,你想说些什么?

生:谢谢大家的掌声,它给了我前进的勇气和信心,我会永远记住这掌声的!

生:谢谢同学们,没有大家的鼓励,也就没有这精彩的演讲。放心吧,今后我会振作起来,坚强起来的。

生:谢谢同学们,我想说的话除了“感谢”还是“感谢”!我给大家深深地鞠个躬吧!(做鞠躬状)

„„

师:是啊!无数的话语都浓缩在这深深的一个鞠躬之中。同学们,仔细听,掌声响起来了!(稍停后接着说)这掌声里有信任、尊重,有鼓励、赞许,有敬佩、喝彩„„这不是普通的掌声,这掌声里有同学们的爱心!同学们,让我们有感情地练读这一段,注意把你的感受表现在你的脸上,融进你的声音里。

师:同学们,此时,你一定对掌声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是这样的吧?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吧。

阅后建议:

本篇是一则教学片断,短短的课堂实录展现了栩栩如生的人文课堂,从师生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们的情感变化与内心感受,很好很真实。如果老师能加以引导,将课文中流露的平等、尊重、友爱传达给学生,使学生之间也是这样和睦的关系,我想会更好。可以在文章的最后加一段老师的反思,将是一篇很好的教学反思。

推荐第9篇:精彩教学片断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片断 高邑县万城学区谷兴庄中心小学:张立锋

师:你从文章的哪些句子体会到小巴迪在焦急地等待着父亲回来的?

生:我从第四小节的“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看出他在焦急等待。(出示句子:“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学生齐读句子。)

师:老师注意到这几句话表达方式很特别,你发现了没有?自由读读这段话,仔细体会一下。(学生读书,体会)

生:这段话让人觉得等待时间很长。 师:你怎么感受出来的?

生:作者把几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一个个写出来,没有直接说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 生: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让人感觉时间过得慢慢的。

师:你有一双慧眼。能把自己的感觉读出来吗?(生朗读,注意延长词之间的停顿)

师:读出了时间过得很慢。一刻钟并不长,但对巴迪来说却是一段漫长的等待。此时,你想到了哪些形容时间过得很慢的词?

生:度日如年。望眼欲穿。望穿秋水„„

师:是啊,巴迪感到了“度日如年”的滋味了。继续读书,体会一下这个句子的表达形式有什么特别之处。

生:每一个时间后面都用了句号,也表示巴迪等的时间很漫长。 生:一个个句号就表示巴迪一段段漫长的等待。

师:讲得真精彩,语言很有诗意!这句话除了让我们感受到巴迪等的时间很漫长之外,还有什么感受? 生:还让我感受到巴迪等得很着急,好像在不停看表。

师:想想,望眼欲穿的巴迪在这个短暂而又漫长的等待中,会做些什么呢?

生(纷纷回答):在屋里不停地来回走着。打开大门,伸长脖子张望。打开窗户,探出身子眺望„„

(教师出示经重新组合的句子: 七点

父亲还没有回来

七点一刻

父亲还没有回来 七点半

父亲还没有回来)

师引:巴迪就这样整整等了一个下午,一直到——(生读)七点,父亲还没有回来。 师引:巴迪在屋里不停地走来走去,都已经——(生读)七点一刻,父亲还没有回来。 师引:此时的巴迪迫不及待地到门口张望,一直到——(生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

师:等待使心情更加焦急,等待让人感觉时间更加漫长。正是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才产生出了强烈的表达效果。这种表达方式多么妙啊。大家可以在作文中把这种方法“偷”过来。请把这段读一读,再体会一下。

〔评析〕节奏和标点都是言语形式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都能在文本中参与文本意蕴的表达,并能增强表达的效果。本片断教学,教师以“老师注意到这几句话表达形式很特别,你发现了没有?”为话题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先引导学生咀嚼看似平淡的三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通过咀嚼,学生不但体验到了巴迪等待父亲时望眼欲穿的心理感受,还领悟到读这几个词语时应把握住特定的节奏才能把时间过得很慢表现出来;接着,再引导学生推敲标点符号,“一个句号就表示巴迪一段漫长的等待”是学生揣摩出来的个性化的感悟,再以对标点的感悟为基础让学生围绕“焦急的等待”来展开想象;最后,巧妙地结合重新组合的句子进行引读,在读中深化对文本蕴含情感的领悟,感受言语特有的句式和节奏所产生的表达效果,成功地将言语成长点植入到学生个体的言语系统中,为学生在日后言语运用中模仿这种言语形式打下良好的基础。

创设情境,引导自悟——二下《2008,北京》精彩教学片段

生:(读句子)“四面八方的人们像潮水一般涌来……”

师:读懂这句话的同学站到前面老师这儿来。

生:(教室里约一半学生上)

师:老师这里就是**广场,你们应该站在什么地方?

生:(顿了顿,学生便有的站在黑板左侧,有的站在黑板右侧,有的站在学生中间,作四面八方状。)

师:现在老师读句子,看同学们表演得对不对。(师读句子:四面八方的人们像潮水一般涌来……)

生:(纷纷上)

师:(问一个跑得特别快的小朋友)你为什么跑得这么快啊?

生:因为我是潮水,是非常快的,非常猛的,所以跑得这么快。

师:不错,潮水是涌来的,是一浪――

生:是一浪跟着一浪的。

师:对了。老师再来读这个句子,看看下面的同学有没有理解了。(师又读这句话)

(下面学生也纷纷跑到老师身边去。)

师:好,都理解了,下面老师继续读,同学们继续表演。(师读:人们欢呼着,跳跃着……)

(个别学生跳了起来。)

师:你们欢呼了吗?跳跃了吗?

(学生都跳了起来。)

一生:老师,我们欢呼什么?

师:你说呢?

生:我们赢了!

师:对呀。(又问另几个学生):你欢呼什么?

生:中国赢了!

生:我们胜利了!

生:我欢呼:“耶!”

师:好,现在我再读,你们表演。

(师读句子,生一边跳跃一边欢呼。)

…………

此文为同学龚文娟老师在无锡市骨干教师培训班华士片上课的实录,听完后对老师在课堂上运用表演来创设情景,渲染气氛,促进对诸如潮水一般涌来欢呼雀跃等词句的理解的方法感触还是较深的。语文课归根结底是姓语的,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完美统一,抛弃或忽视任何一方都是语文教学的缺憾。以前经常在听课或自己上课的时候,也经常用一些诸如表演等形式的非语文的活动。我认为应该正确的认识这种活动。达成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目标的途径是多通道的,像表演,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在体验中获得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语言文字后包含的人文因素,这种表演是有效的表演,是促进人文性工具性统一的表演;这种表演当然是应该精心的设计的表演,有着非常清楚的语文课目标指向的表演,而在教学中与语文教学的目标风马牛不相及的表演、对话等非语文活动应该少之又少,留给学生以真正语文活动的时间!

徐悲鸿励志学画精彩教学片段

师:(板书课题时故意将“励”写成“厉”) 生:(纷纷举手)老师‘励’字写错了! 师:哦,还差一个“力”哩,这是“严厉”的“厉”、“厉害”的“厉”,这里应该是“鼓励”的“励”、“激励”的“励”。(随手用彩色粉笔在“厉”后的空白处加上了一个“力”)

生:(笑)老师是故意写错的。 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生:“励志”是什么意思? 师:对呀,“励志”是什么意思呢? 生:“励志”就是“立志”的意思。

师:你们觉得“励志”和“立志”意思一样吗? 生:(齐答)一样www.daodoc.com。

师:既然如此,我们何不把题目中的“励志”改成“立志”,这样更容易理解一些。(教师边说边把“励”改成“立”)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徐悲鸿为什么要“立”志学画呢?是怎样“立”志学画的?结果怎样?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寻找答案。(生读课文) 师:同学们在阅读课文以后有什么发现? 生:徐悲鸿立志学画是因为受到一个外国留学生的侮辱。

生:徐悲鸿受到外国学生的侮辱后,学画更加刻苦了,每逢星期天就到博物馆去临摹名家的作品,www.daodoc.com/article/一画就是一整天。

生:徐悲鸿生活十分俭朴,把钱省下来买绘画用品。

生:徐悲鸿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毕业考试,创作的油画在法国引起了轰动,为中国人争了光,那位傲慢的外国学生也来向他道歉。

师:还有什么发现没有? 生:(迟疑地)老师,我觉得不应该把“励志”改成“立志”。 师:为什么? 生:因为徐悲鸿到法国留学,拜达仰为师,已经立志成为一个画家了,不是因为受到外国学生的侮辱之后才立志学画的。

师:有道理。大家的意见呢? 生:我也觉得不应该把“励志”改成“立志”,“励志”的意思比“立志”更深一层,含有“下定决心”的意思。

生:对!徐悲鸿原来就很刻苦;受到外国学生的侮辱后,为了给中国人争气,他更加“奋发努力”了,就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师:那么,“励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它与“立志”有什么区别呢? 生:“立志”的意思是立下志向,而“励志”是志向更加坚定的意思。 生:“励志”还有行动更加刻苦努力的意思www.daodoc.com/soft/。

师:同学们讲的都不错。“励志”的意思是“为了实现某一志向激励自己刻苦努力”。(投影出示词义)徐悲鸿的志向是什么呢?当然是成为一名画家。是什么力量激励他呢?是因为他受到了外国学生的侮辱,他要为中国人争气,让别人见识一下,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人!可见,是“爱国”的力量驱使着他“日夜奔驰,勇往直前”。所以,题目中只能用“励志”而不应该用“立志”。 点评:《徐悲鸿励志学画》题目中“励志”一词较难理解,而理解这个词又是教学本文的关键。教师在板书课题时故意留下破绽,让学生“发现”,不动声色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学生识破了教师的“阴谋”,领会了教师的用心,在会心一笑中认清了字形。此举虽为雕虫小技,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老师采用“三改课题”的办法,巧妙地化解了这一难点,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该词的意思,并串起全篇的教学。当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教师没有简单地否定,而是把它“演示”到黑板上,让学生循着自己的思路去读课文,引导他们发现错误,从错误中探得“真知”,这里既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同时也告诉我们课堂上学生的错误理解有时也是“教学资源”。“立志”与“励志”意思相近,教师因势利导,利用它帮助学生建立“励志”的意义坐标,在相互比照中找准了“励志”意义的位置。由此可见,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而不是驾驭他们,“顺水推舟”永远比“力挽狂澜”来得有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花瓣飘香》教学片段

【案例一】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6课,哪位同学来读课题?

(一生读)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不好。

师:谁再来读一读?

(指名一生读)

师:读得好不好?

生:(齐说)好。

师:那我们一起读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案例二】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6课,哪位同学来读课题?

(一位同学读,“花瓣”两个字读得轻轻柔柔的)

师:通过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那一片片美丽的花瓣。

(第二位学生读,将“香”字读得甜甜的)

师:同学们,听了他的朗读,你仿佛感觉到什么?

生1:我仿佛闻到淡淡的香味。

(第三位学生读,突出了“飘”字)

生2:我感觉到花瓣的香味飘到很远很远。

(第四位学生读,读得特别高兴)

生3:我仿佛看到花瓣张开笑脸,使劲散发着它的清香。

(第五位学生读,读得很陶醉)

生4:我仿佛看到小女孩被淡淡的花瓣香深深地陶醉了。

师:是啊,每个人的朗读都会让我们有不一样的感觉,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读出你的独特感受。

【评析】

一、说说“再”

案例一中,一名学生读完课题后,教师对这名学生的朗读并不满意,却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请另一名学生“再”朗读一遍。第一遍的读与第二遍的读之间有没有递进作用呢?学生的朗读水平是不是有所提升呢?教师似乎忽视了一个问题:读得不好,问题在哪里?该怎样引导?教师的提问过程其实是启发与诱导的过程,教师通过自己的提问启发学生思考。一名学生读完以后,教师没有评价,其他学生只知道不好,但说不出哪里不好,该怎样读好。当老师说“再”读一遍时,学生只能凭自己的感觉去读。如果毫无目的地机械性重复,只会消磨孩子的个性与积极性,助长孩子的应付性。

案例二中,五名学生的朗读却让人一直有新鲜感,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独特体验。老师只以一个问题贯穿了整个朗读的训练过程:“同学们,听了他的朗读,你仿佛感觉到什么?”这个问题不仅针对听的学生,也针对读的学生。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读的学生只有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才能让别的同学听完后有所感受;听的学生也会侧重听这位同学在朗读中想要表达的情感。

二、说说“好”

听课中,我们也经常发现类似于案例一中的问题,老师会问学生“写得好不好?”“读得好不好?”……学生听到类似的问题便会条件反射地回答:“好!”好在哪里呢?学生并未体验出来。接下来,未能体验出“好”的集体朗读,也只能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个性朗读更是无从说起了。

案例二中,老师没有说一个“好”字,却指导学生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读出花瓣的美、香和发自内心的深深陶醉。开始老师指名读课题,学生对“花瓣”两个字读得特别轻柔,“飘香”两个字读得很平淡,老师并没有批评这位同学,而是将他读得特别轻柔的“花瓣”二字指出来,引起学生们的注意,“通过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那一片片美丽的花瓣。”接下来,老师放手让学生去体验,用主要问题“同学们,听了他的朗读,你仿佛感觉到什么?”引领下面的朗读。虽然接下来还有几名同学读,但侧重点各不相同,因此,并没有重复、雷同的感觉。个性化的朗读让学生听得入迷,评得巧妙。五位同学的朗读分别通过“花瓣”一词展现了花瓣的美:通过读“飘”字,体现了花瓣散发香味的动态美;通过读“香”字,让听者如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花瓣那淡淡的清香;通过学生高兴地读,体现了花瓣散发香味的愉快;通过学生陶醉地读,表达了小女孩闻花香时发自内心的深深陶醉,这些都源于主要问题的引领。

《燕子》教学片断实录与评析

师:同学们认识我吗?

众生:认识,您是宋老师。

师:在马路上能认识老师吗?(生点头)那么你们是怎么从这么多人之中认出老师的?

生:因为我看过您,您和别人长的不一样,我记住了您的样子。

师:对,因为你们平时观察过老师,并记住了我外貌特点所以不会认错了。我们平时观察周围的事物,最重要的是抓特点。你们会抓特点观察事物吗?(生点头)我来来试试你们的眼力。老师带来一幅画,猜猜是什么季节,看谁最先抢先说出来。(师出示一幅描绘春天的图画)

众生:(抢答)春天。

师:好眼力!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这幅画上画了刚刚发芽的柳树,所以我看出是春天。

生:另外,画上还有正盛开的桃花,草是谈绿色的,通过这些特点我们也看出是春天。

师:观察事物一方面要抓特点。另外还好要按一定顺序观察,这样才能看得细,品出其中美的神韵。这回同学们在仔细地按照一定顺序看一看,品品画中的美景。

(生观察讨论)

师:你看到了什么?按你刚才看的顺序说一说。

生:春天到了,庄稼长出了小芽,小草变绿了,小溪里的水哗哗地流着。柳树的枝条变绿了,桃树的枝头开满了红色的小花。蓝天上飘着雪白的云朵。

生:春天来了!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大地更美了。桃花红了,柳树绿了;清清的河水泛起了波纹;小草也探出了绿色的头,田野里的庄稼发出了嫩芽,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师:你们看得真细,说得也好。同学们会观察欣赏美的事物,那么怎样把你感受的美与别人共享,也就是表达出来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看这幅图学习一篇课文。

(师板书小燕子)

师:看课题你有什么想法、发现或疑惑?

生:我们今天看图学文是“燕子”可老师拿的画中没有燕子。

生;我也有同样的疑问,画上没有燕子,燕子到底什么样?

生:看了课题和图画我在想春天和燕子有什么关系?

生:春天这么美,作者是怎样写的?

(生质疑,教师归纳板书)

师:老师给同学们拿来的是一幅未完成的画。老师觉得燕子太可爱、太有灵性了,怎么也画不好,一会你们参照课文内容和提供的图片帮老师画只小燕子好吗?我选几只最漂亮的帖在画上。

众生:(兴奋地)好!

师:刚才老师把同学们的想法归纳成四个问题,我们把要解决的问题排排序。

(生议论教师在提出问题上标上序号)

师:问题出来了,大家读课文先自己试着解决好吗?如果你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可以小组讨论,如果小组都不明白可以派代表写在黑板上,请其他小组同学帮助解决。

(生小组自学、讨论、质疑)

……

师:最漂亮的小燕子我们选出来了,可是他们应该在画中哪呢?按照书中的语句给他们找位置。

(生读书中语句,老师帖画:天空中、稻田上、柳树下、湖面上、电线上)

师:现在看看这幅画完美吗?

生:老师,我觉得现在这幅画是完整的的画了。

师:画是美的,可我觉得他是一幅没有生命的画,而文章写的是活生生的小燕子,我们也让画动起来好吗?

生:(兴奋地)我们来扮演燕子让他们动起来,我先扮演一只。

师:(示范)我是一只成熟勇敢、骄傲的老燕子。我渴望自由,我向往蓝天和白云,看我的翅膀用力一拍,身子轻轻一斜,便飞得无影无踪。你们能学着老燕子的样子,也能表演一下吗?自己先试一试。

生:我是一只聪明活泼的小燕子。看,我一会儿掠过天空,一会儿飞过稻田,一会儿轻轻擦过湖面,观赏湖中嬉戏的小鱼。

生:我是一只漂亮的小燕子。看我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一样的尾巴多么讨人喜欢。我有时飞累了便落在电线上梳梳羽毛,理理头发。

评析:

1、教师从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入手,激发学生阅读动机,再到组织学生自读交流,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一个平等参与者,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

2、教师巧妙地引发了学生提出问题,但不是就问题而解决问题,而是通过讨论、整理、归纳问题,使问题有价值,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自主解决。

3、注重了阅读的实践。通过角色的表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体现了课程的人文精神。

《庐山的云雾》片断赏析(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

(让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准备以导游员的身份向游客们介绍庐山的云雾。)

师:谁来向我们介绍介绍你眼中的庐山云雾?

生:(自读)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生:(自读)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

生:其实写庐山云雾的还有很多,只是课文用省略号代替了。

师:是啊,庐山的云雾千奇百怪。它们有的像绒帽,有的像玉带,有的是大海,还有的是四蹄生风的白马。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它们还会像什么呢?

生抢着为云雾起名:一条金蛇、一只白羊、一块飞碟、一个仙人瓶等等。

师:真能干!这些云雾多有个性呀,让我们来当小画家,把它们画下来吧!

生兴致勃勃地作画,相互合作,互帮互学。

师:下面请小画家来展示自己的成果,并把你笔下云雾的神奇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生分小组交流后,主动上台解说。

师:光说还不过瘾,要是能把它写下来,那就妙极了。我们来比试比试,看看谁的写话本领强。

生开始动笔写话。

思考:这则课例集“读、说、画、写”于一体,可谓形式多样。首先教者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有目的地回读、悟读,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情绪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接着,教者引导学生在既定的情境中进行了很好的口语交际活动。既有效地提高了学生驾驭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又帮助学生积极内化文本中规范的语言。而画的练习,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而且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最后的写话比赛则有效地引导学生运用从阅读中学到的语言,借鉴文本中的写作方法进行自我练习。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得到不断的提升。

有效性的学习正是建立于学习形式多样性的基础之上。作为教师,应努力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充分运用种种技术、组织手段,让学习者有可能利用各种学习方式,通过多种感知途径,在思辩、争论、操作、探究的过程中,实现有效学习。

推荐第10篇:教学片断反思

片段

一、一位教师在讲授《平面的基本性质》一课时,利用实物的图片引出平面的概念,教师在用PPT展示了海平面、桌面等图片后就直接告诉学生这些物体都给我们以平面的形象,进而再告诉学生数学中的平面具有平整的、没有厚度、无限延展性等性质。这个过程耗费的时间不过半分钟,课题导入如此简洁明了,教学效率可谓高矣!但这真的是优秀、高效的数学教学吗?我想这位教师口中的“我们”应该只是“我”吧!这个感受的过程是该由学生去经历,还是由教师来代替?教师不能主观地认为学生没有必要经历这样的“感受”,就剥夺了学生去感受的权利。我认为可以在用PPT展示了海平面、桌面等图片后,给出以下两个问题:

问题

1、平静的海面、平整的桌面、光滑的黑板等这些物体的表面,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问题

2、类比平面内直线的基本特征,你认为空间中的平面可能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他们的感受,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和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认识。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及时捕捉正确的信息,与学生一道归纳提炼,形成师生与平面基本性质的共同认识。新课程中把“感受”、“体会”作为数学课题教学的目标要求之一,其实就是提醒一线教师要让学生感受体验数学概念从现实生活中被抽象出来的过程。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常常是简单的概念一带而过,繁难的概念强行灌输。缺少活生生的现实背景,数学成了抽象的演绎推理,学生觉得数学离生活很远很远,学习数学失去了现实意义,兴趣也就随之消散殆尽。学生没有了兴趣,课堂没有了生气。

片段

二、在“函数的周期性”一节的教学中,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了函数周期的概念以后,利用三角函数中正、余弦函数图象和诱导公式很快得到了正、余弦函数的最小正周期都是2,紧接着教师把难点放在了形如f(x)Asin(x)型函数的最小正周期的探究上面。教师首先给出的如下例题:

1、函数f(x)sin(x

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教师提示让学生按照研究函数ysinx的周期性的思路,从函数图象先来观察函数的周期性,然后再从表达式来研究函数的周期性,同时注意函数ysin(x3)是否是周期函数?如果是,求出函数f(x)的最小正周期;

3)与函数ysinx的

周期的关系,特别强调了换元的思想:令tx

3,从而将函数ysin(x

3)转化为函数

ysint,与正弦函数的周期问题联系了起来。然后教师又往前迈了一步:

课堂是生成的课堂,教师需要的是设置适当的课堂情境,引导学生对所要研究的数学问题进行思考,教师不需要给出太多的提示。如果说教师不能伪装成初学者,那最好闭上自己的嘴巴,安静地把时间留给学生思考。如果当我们抛出一个问题的时候,只要有一个学生举手回答,我们就将其视为所有学生的代表,当他的回答完全正确时,理所当然地认为其他学生也是这样想的;即使个别活跃的学生提出一点不同的意见,有的老师却怕耽搁宝贵的教学时间,不让学生继续思考,错过提升学生能力提升教学效果的机会。在这种不被重视的环境里,久而久之学生常常会担心自己的想法不正确,而不愿意在课堂上回答老师的问题。把数学课堂处理得零乱一些,再零乱一些,不仅是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更是还原教学的本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只有这样,让学生经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苦楚,他们才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数学离自己如此之近,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然和世界;只要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学生爱上数学,才会为了数学“衣带渐宽终不悔”,才会“为伊消得人憔悴”。也许,那才是数学真正美好的明天!

第11篇:多音字教学片断

多音字“曲”,你怎么这么难读懂

——以《小鱼的梦》为例谈多音字教学

我组的三轮试教中,都重视了多音字“曲”的学习,在学习曲的两个读音后,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行巩固,可没想到这个我们预设中很简单的小练习却屡屡成了教学中的过不去的坎儿。

【分析问题】: “曲qū”,为什么是过不去的坎儿? 1 学情把握不准 第一次教学片段

师:那你仔细的看看,其中老师挑出了这个词,催眠曲。在前面咱们还学习了小山村对吗,一起来读读这句话。注意红色字的读音,一起来读读。

生:新修的山间公路弯弯曲曲,伸向远方。 师:说说你发现什么了?、生:我发现“曲”是多音字。

师:恩,你发现它多音了。那在第一句话里,咱们用的是哪个音呢?找个同学来拼一拼。

生:qǔ

师:你能读完整的吗?你来读这第一句,完整的。 生:风儿唱起催眠曲。

师:第二句话读的是哪个音,你能再拼拼吗? 生:qū

师:好。那咱们看看,曲读三声的时候我们用在跟音乐有关的地方,对不对。曲读一声的时候表示弯弯曲曲,不直,对不对?

师:用qǔ这个音能组什么词? 生:歌曲、乐曲

师:用qū这个音能组什么词? 生:弯弯曲曲 师:还有吗? 生:没了。

学生们对歌曲、乐曲这样的词接触很多,常听常说,读音不会错。可是生活中很少说弯曲,曲线等词。那么这两个音就不能平均使用力量,既然要让孩子区分多音字的音和义,那就要在“qū”这个音上多下功夫。而第一次试教老师由催眠曲一词引入多音字,让学生读读第一句话,再读读第二句话,就开始让学生分辨qū和qǔ这两个读音,显得很仓促。

2 教学环节设置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第二次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读读这两句话。

生:1风儿唱起催眠曲(qǔ),波浪又把摇篮推。2新修的山间公路弯弯曲曲(qū)。

师:字音不同,字义的区别更大。投影上有三个解释①跟“直”相对。 ②能唱的文辞。③不公正,不合理。你能给这两句话中的“曲”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吗?

生选择字义

师:读读这些词:曲线,戏曲,歌曲,曲折 生:曲(qǔ)折

第二次施教教师让学生去选择与不同字音相对应的字义。学生对这几个解释还处于一知半解呢,教师就让学生据义定音,真是难为了一年级的孩子了。教学时应该一环紧扣一环,体现学习的梯度,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真正领悟多音字音与义之间的联系。

3 教师理解不到位

不同读音不同意义的很多词挂连在一个字上。如果找不到意义间的区别和联系,会有混沌难辨的感觉。多音字常出现的误读情况也很复杂,有的字某一读音容易整体误读作另一读音,如:到处,处理,上声常被整体误读作去声。有的字可能存在着口语同书面语脱节的现象,例如尽有两个音,jìn,jǐn。jǐn是口语中常用单音节词,但人们似乎是知其音义,不知其字,在说jǐn这个音时与这个字对不上号。当看到书面语时又不知这个字原来还有jǐn这个音。于是尽(jǐn)管、尽(jǐn)快、尽(jǐn)量、尽(jǐn)早等词经常被读作jìn。本课中的“曲”字也属于这种情况。qū弯曲,曲线。qǔ歌曲,乐曲。“qū”这个音经常被误读为上声。

有了这样的认识,教师的教学就有了深度和广度。 正式展示:

师:“曲”字是一个多音字。在这篇课文中我们读qǔ,催眠曲的曲。你能用qǔ来组个词吗

生:乐曲,曲子,歌曲

师:刚才同学们组的词语中你发现什么时候读qǔ 生:表示音乐的时候。

师:你真是个细心的孩子!再来读读这些词。 生:歌曲,乐曲

师:那么什么时候读qū呢,教师用手势画曲线来提示学生。 生:表示不直的时候读qū 师:谁能用qū来组词 生:弯曲,曲线

师:出示词语,我们再来读读这些词。 生:曲线,曲直

师:在课文中读催眠曲,我们把这个词送回课文中再读读。 【归纳与梳理】

现代汉语多音字来源很多,如:词义引申引发的多音字,汉字简化引发的多音字,文白异读引发的多音字,古代假借通用文字造成的多音字,古今音变造成的多音字等等。因此,多音字教学方法要多样化,减少学生误读误用。要在语言环境中加强理解,在运用中得到感悟。

1 联系词性区别读音

有的多音字不同读音代表不同词性,如:好:形容词hǎo,优点多的;动词hào喜爱。

2用意义区别读音

字总是与词相联系的,一个字造出来的词有一大片,词义可能全不一样,但是字只有一个,把某一个字的某一读音里的意义搞清楚了,就能了解一批词语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会使字音字义脱离语境、脱离词语的运用。从词入手的积累是必需的,但要使自己的积累有规律可循就得抓住字这个纲,把大量词语归拢到字上,当然这个归拢的工作主要靠教师来做,学生自己还难于独立完成。如:快乐与音乐。再如:歌曲,弯曲。

3根据应用情况不同区别读音

有些多音字的各音项所表达的意义之间差别不大,我们很难从意义上把各个读音区分开,但它们或者使用情况不同或者运用的场合不同,我们可以根据这两点把它们区分开。如:削xiāo用于单纯词,削苹果,削铅笔,刀削面,xuē用于合成词,削弱,削减,剥削。

4多读多念,提高字音使用频率,建立音义的联系

反复地念读字词这一方法对学习一些特殊的多音字会非常有效。姓氏、人名、地名、国名、历史人名、音译词、化学元素用字等多音字的音项和这些多音字的其它音项意义上一般不会有联系,我们也无法从词性、应用角度区别它们,只能反复诵读加强音义之间的联系机械记忆。

第12篇:教学设计片断

、教学过程

上课之前先请大家听一首诗:“也许你想成为太阳,可你却只是一颗星辰;也许你想成为大树,可你却只是一棵小草;于是,你有些自卑。其实,你和别人一样,也是一道风景。做不了太阳,就做星辰,在自己的星座发热发光;做不了大树,就做小草,以自己的绿色装点希望;做不了伟人,就做实在的自我,平凡并不自卑,关键是必须做最好的自己。不必总是欣赏别人,也欣赏一下自己吧!”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我也是一片风景》这首诗,让学生意识到:我们自己有时也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欣赏自己,从而引出学生希望正确地看待自己、欣赏自己的想法,以此导入新课。

活动一:小品《小铭的故事》(三位同学表演)并为他提出忠告

看完小品之后请学生思考问题:

1.小铭为什么会失败?——“自负”,同时让学生举例:生活中有像小铭这么自负的人吗? (马谡失街亭、拿破仑兵败滑铁卢等)

2.失败之后的小铭又有什么改变?——“自卑”,同时让学生举例:生活中有像小铭这么自卑的人吗?(例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水门事件及生活中的例子) 3.自负和自卑有什么共同特点?——“以自我为中心”

4.由自负和自卑的共同点看出二者有什么必然结果呢?——“远离成功”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到其实自负和自卑常常在一个人身上并存,因为他们都产出于对自己的不正确的认识:一旦自己取得一点儿成绩,就会自负;而一旦受到一点儿打击,就很容易自卑。

通过故事一,大家找到了小铭失败的原因,同学们,你们希望小铭一直这样失败下去吗?你们准备如何帮帮他呢? 树立“自信”,正确、全面地看待自己,使自己不再自负和自卑,而是变得很自信。 活动二:自信者必备的心理品质了解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之后,请大家讨论两个问题: 1.说一说:请你介绍一些自信者取得成功的故事。(例如:刘翔、谢坤山的事迹) 2.想一想:自信者的哪些心理品质有助于成功? 比较:

自信者 自卑者 自负者

面对问题和失败 乐观 悲观、轻易放弃 狂妄 工作的动力源泉 好奇 名利 名利 从事工作的态度 专注 胆小 眼高手低

【设计意图】这组讨论的设计重点在于让学生在讨论讲述中,自己分析出知识点,这样分析总结出的知识点,学生对它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在比较难理解的“好奇”这个知识点中,插入一个小品,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通过比较自信具有乐观、专注、好奇、有目标,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这有益走向成功。通过比较更直观更通俗化,有益于学生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共讲了两个大问题:1.自负和自卑使人远离成功,因为自负和自卑者都是以自我为中心;2.自信是成功的基石,因为自信者有乐观、好奇、专注的良好心理品质。 1故事导入:课本案例

教师提问:他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引入课题——“我能行” 。“我能行”是一种信念,是人们在沙漠中看见的一片绿洲;“我能行”是一种胆量,是载着人们走向成功之路的思想之源;“我能行”是一种精神,无时无刻不在激烈的竞争中大显神威。 试一试:

1、唱一首你喜欢的歌

2、画一幅你最擅长的画

3、朗诵一篇文章:《欣赏自己》(书本22页) 刚才这几位同学表现非常出色,敢于说出“我能行”,敢于表现“我能行”,敢于体验“我能行”,这种我能行的态度就是自信。

自信的含义:是人对自身力量的自信,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事,实现所追求的目标。 通过小组表演:让学生自身感受自信,自卑,自负的表现。 并结合《青蛙的故事》

问:自负者、自卑者有何特点? 自负者只看到自己的优点

自信者既看到优点,又看到缺点 自卑者只看到自己的缺点

议一议:自负和自卑各会给人带来什么影响?

说明自信、自负、自卑的区别,对人产生的不同影响。 第二框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说明:自信对理想的实现有着巨大的力量,只有自信才能助人攀登成功之颠。

通过发现DNA弗兰克林的故事,引出自卑会导致失败。通过关羽和马谡的自负故事引出自负的后果是远离成功。

提问:自卑与自负为什么会失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所导致的。 通过一些名人的故事,你认为自信的人有哪些心理品质? 乐观,好奇,专注

议一议:为什么说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第三框 唱响自信之歌 故事导入:

《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叫子舆(yu)的人,上天赋予他很多缺陷:驼背、隆肩、脖筋朝天。朋友问他:“你讨厌自己的样子吗?”他回答说:“不!我为什么要讨厌自己呢!假如上天使我的右臂变成一只公鸡,我就用它在清晨报晓;假如上天使我的右臂变成弹弓,我便用它打斑鸠(jiu)烤了吃;假如上天使 我的尾椎骨变成车轮,精神变成马,我便乘着它周游世界。上天赋予我的一切,都可以充分使用,为什么要讨厌它呢?”

说明:每个人身上都存在一些不足,但并非每个人都产生自卑。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面对不足时,你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曾经听说过这样一则故事:有个人问一位盲人:“你什么都看不到,这么活着不觉得痛苦吗?”这位盲人回答说:“我痛苦干什么?和聋子相比,我能听见声音;和下肢瘫痪者相比,我能行走;和哑巴相比,我能说话。生活如此善待我,我为什么要痛苦?相反,我活着很快乐,也很充实。”一位盲人面对不幸,没有怨恨,没有自卑,只有对生活的感激——感激在命运给予他不公平的同时,生活恰如其分地填补了这份缺陷,赐予他一颗乐观豁达的心。看图说话: 谁的本领大? 从中悟出的道理?

说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长处与短处;应多看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不过分关注缺点。

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分发纸片,让学生写出自己欣赏的同学姓名及他的的优势和长处,收上来后请被写的同学谈感受。 善于发挥优势与长处 大胆尝试 接受挑战 创造成功

自信是成功的产儿,没有成功,就不会自信。什么是成功呢?是不是只有名人、学习优秀者才有成功呢?应该说,在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中都有成功的记录。例如,你第一次学会了做饭、第一次独立生活、第一次因进步受到老师的表扬、第一次在某项比赛中取得好名次等等。成功的生活经历,给我们带来无限的喜悦,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使我们更加自信。现在就让我们通过活动来回忆那幸福的时刻。

活动题目:《成功的喜悦》活动步骤:每个人找出自己成功的生活经历,在小组或在全班进行交流。

目的:通过回顾自己成功的生活经验,增强自己的自信。

教师:每当回忆起自己成功的生活经历,都会给我们带来喜悦,增强了信心。但是任何一次成功都不是等来的,哪怕是一次微小的进步,也需要我们为之而努力奋斗。我们也要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积极行动,增强自己的实力。

教师举例:在我所教的学生中有这样一个学生:王某从小说话就结结巴巴,说一次话要停顿几次。升入初中后,他勇于正视不足,并积极付诸行动。课上他积极举手发言;多次主动要求时政演讲;课后他尽量和同学在一起谈天说地,任何训练表达能力的机会,都不放过。几个月后,在班级举行的演讲比赛中,他获得了第一名。

做自信的中国人

自信之歌,回荡在个人成长的努力之中,回荡在民族振兴的奋斗之中。我我们只有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发展结合在一起,我们的自信才有坚如磐石的根基。一个有强烈民族自信心的人,必定会在国际交往中自觉地展示我们中国人的气度和风采,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因为人格和国格,即个人的尊严和国家民族的尊严,在同外人交往中,这两者是血肉相联的。没有国家民族的尊严,个人的尊严得不到保障;同样,没有个人的尊严,国家民族的尊严也难以得到维护。

举例:著名的爱国将领吉鸿昌,有次,在美国考察。一天,他和国民政府驻美大使馆的一名参赞一起到邮局寄包裹。邮局工作人员问他是哪国人?吉说:“我是中国人。”邮局工作人员这时非常高傲而轻蔑地耸着肩膀说:“中国?我不知道中国。”说完还哈哈大笑一番。陪同去的那位参赞悄悄地对正在怒火中烧的吉鸿昌说:“你为什么要说自己是中国人呢?你说日本人他就会热情地接待你......”不等说完,吉鸿昌便怒不可遏地大声训斥道:“你觉得做一个中国人丢脸吗?我觉得做一个中国人很光荣!我吉鸿昌死不当洋奴!”说罢怒气冲冲地回到使馆,立即找了一块木牌,写上“我是中国人”几个大字,在美国期间,一直佩在胸前,以示抗议美国人对中国和华人的歧视。

活动设计:《未来中华英才大聚会》演讲比赛

1.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了解我国的发展,我们国家日益兴旺发达,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2.把个人的自信上升为民族的自信,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发展紧紧联系起来。

(四)教学反思:

让学生从多角度把握自信的含义,通过学生小组表演区别自负、自卑与自信。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自信与成功的关系。用小组互动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会树立和增强自己的自信、学习目标

1、明白怎样才能做到自信。要自信就要看到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的长处,同时还要勇于尝试,接受挑战,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

2、自信不仅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条件,而且是一个民族振兴的精神支柱,所以,我们都要做自信的中国人。

二、学习重点 掌握树立和增强自信的三种基本方法。

三、课前准备 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四、自主学习

1、课本p27这个盲人为什么能用自己的琴声唱响自信之歌?我们又该如何唱好自己的自信之歌?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是怎样增强信心与实力的。

3、“在人生的战场上并不是强壮的人取胜。但最终取胜的人,一定是那些认为自己能胜的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4、我们学校有来自美国、德国的外教,我们应该怎样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表现出中国人的自信?

5、信心加油站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小组内选一个成员,在认真思考的前提下,先写下自己发现的自己的优点和进步,然后其他成员说你眼中的这位同学的优点和进步。并整理在优点卡上。我们有自信的理由,至少说出五种以上理由。 我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有: 经过小组合作,我还存在疑惑的问题有:

五、巩固与检测

1.树立自信的基本方法有( ) ①看到自己的进步 ②发更自己的长处

③勇于尝试,接受挑战 ④战胜挑战,增强实力和信心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发现自己的长处是自信的基础。但在不同的环境里,优点显露的机会并不均等。我们在评价自己时应该采用场景变换的方法寻找( )

A.将来的我 B.立体的我 C.过去的我 D.现在的我 3.老子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战胜别人的人只不过是因为他比别人有力量,而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B.只要胜利就是强者 C.要战胜别人先要有力量 D.战胜别人,再战胜自己

4.成绩不仅仅指奖杯和鲜花,今天比昨天做得更好就是成绩,因为我们进步了。下列体现我们进步的有( )

①我课堂上随意讲话少了 ②你找到了锻炼嗓门的诀窍 ③他擅长与人打成一片 ④我不能在同学面前出丑 ⑤小霞的舞姿更优美了 ⑥我必须在任何时候都不落后于人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⑥ D.①③④⑥

5.“你并不是没有进步,而是你没有发现。”只要你稍加留意,你就会发现你每天都在进步。下列属于进步的表现有( )

①作业的正确率提高了 ②回家能主动与父母打招呼了 ③课堂上随意讲话少了 ④今天欺负了小同学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6.法国作家雨果说:“对于那些有自信而不介意于失败的人,没有所谓的失败。”这说明了( )

A.人生道路中无所谓失败 B.自信的人不可能失败

C.自信的人能正确对待失败 D. 失败只是对一部分人而言的 7.关于民族自信心与自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一个有强烈民族自信心的人,必定是一个自信的人 ②自信的人必定是有强烈民族自信心的人

③一个人如果没有民族自信心,他的自信就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 ④缺乏自信的人是没有民族自信心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9.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这样写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人的脊梁。”

(1)鲁迅认为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为什么?(2)当今的中国人是否应自信?为什么? .骄傲自负的人往往失败,这是因为( )

①不能把自己摆在恰当的位置 ②错误地低估别人,过高地估计自己 ③意志过于坚定 ④听不进别人善意的批评与忠告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马谡未能守住街亭的原因在于他( )

A.骄傲自负 B.自信 C.自尊 D.被大材小用

3.世界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晚年变得骄傲自恃,甚至对手下人说:“不要向我建议什么,任何高明的建议也超越不了我的思维。”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什么重大发明。 这说明( )

①骄兵必败 ②真正自信的人从不怕别人的批评

③自负的人等待他的将是不幸的结局 ④要自信,不要自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生活中许多人缺乏自信,主要是因为他们( ) A.不相信自身的潜力 B.缺乏有力的帮助 C.自身形象欠佳 D.只看到自己的缺点

5.“我能做得更好”“我能行”“好,试一试”等语言行为表现了当代中学生( ) ①渴望表现自己 ②具有强烈的自信心 ③骄傲自满 ④注意培养自己的自尊自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6.下列行为中,属于自卑行为的表现为( )

①课堂上不敢举手、不敢站起来发言 ②不敢当众表达自己的看法 ③不会做的事情,努力尝试做成功 ④不能参加考试,害怕考试结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自暴自弃,这是一条永远腐蚀和啃噬着心灵的毒蛇,它吸走心灵的新鲜血液,并在其中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汁。” 马克思这句话主要说明

A.自卑是自己对自己失去信心的一种消极心理 B.自卑心理表现为情绪消极,失去进取心 C.自卑的人把困难想得过于严重 D.自卑的人一般会厌世、轻生

8.把许多“我能行”的经历归结起来,就是在 “我能行”。这种“我能行”的态度,就是自信。 ①思想上相信 ②口头上承诺 ③行为上表现 ④情感上体验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杨杰是一名初中一年级学生。他胆子很小,老师提问时,从不敢举手。虽然老师提出的许多问题,他都会答,但他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惟恐答错了,会遭到别人嘲笑。他现在很苦恼。

假如你是杨杰的好朋友,你将如何帮助他?

第13篇:教学片断设计

1、新课导入:出示世界地图,将中国、英国、美国、印度四个国家用不同的颜色标注。

2、视频呈现美国NBA球员比赛的情景,让学生说出他们的名字。

3、把全班分成四个组,分别是中国、英国、美国、印度。教师将情景设计成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这四个国家的运动员齐聚北京奥运村。每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选出一个学生做各国的运动员代表。中国-刘翔,英国-可比、美国-菲尔普斯、印度-帕拉马尼克。教师做为奥运会特邀记者,对这些运动员进行采访,要用到句型Where are you from? I am from……

课外活动设计:

上网或其他途径搜集东西方文化知识,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一、课前准备:把学生按国家分为四组,搜集有关于中、英、美,印四国的信息,包括国旗、首都、服装、建筑、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等。课堂上要分小组展示。

(设计意图:增加了课前准备这个环节,这个环节既能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又能够让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提高,以免在课堂上出现一问三不知的情况,增强自信心。)

二、视频播放“one world, one dream”的歌曲,画面上呈现历届奥运会运动员夺冠的情景。播放完毕后问学生视频中的运动员在肤色上有什么不同?(设计意图:播放歌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特别是让坐不住的孩子迅速的安静下来,让喜欢音乐的孩子随乐而动,让内向的孩子微笑起来。问题的设置可以调动对英语不感冒的孩子的兴趣。)

二、出示世界地图,将中国、英国、美国、印度四个国家用不同的颜色标注。中国用红色、英国用黑色、美国用绿色、印度用黄色。 T:Boys and girls ,look at the pictures Which one is China? Which one is Britain? Which one is America? Which one is India? (设计意图:用图片的形式,并标注不同的颜色,学生们看起来很醒目。这四个问题的设置也照顾到不同层面的学生,第一个问题多数孩子都能回答,面向全体。剩下的三个问题交给学习能力强,知识面广,善于表现的孩子。)

三、把全班分成四个组,分别是中国、英国、美国、印度。教师将情景设计成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这四个国家的运动员齐聚北京奥运村。小组内讨论自己国家的文化,风土人情。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承接课前准备活动,小组内有的孩子

1、利用图片,引发好奇,尤其对活泼好动的孩子。

.Hellow,boys and girls ,look at the pictures .,图片中不显示文字 ,让他们猜测: (1)Picture 1.

T:What are the children doing ? Ss:They are playing games.

2、让基础较好,善于表现的孩子回答上述问题。对孩子们的接近正确的回答给以肯定和鼓励,使它们有成就感、高兴起来。(估计这一措施可吸引三分之二的学生)

3.跟随录音朗读,对难读的单词教让学生听录音,观察带文字的图片,教师解释图片,尤其讲清楚下列单词和短语:garden , children, shout,老师帮助,确保读音正确。

这一步骤,旨在使全体学生能理解教材内容,重点是帮助学困生。 4.逐图朗读背诵图片

在完全理解教材,能基本朗读教材的基础上,再进行这一步骤,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会积极参与,且困难不很大 ,会受到较好效果。 5 让几个学生叙述图片。让学生分组练习叙述图片

这个措施不仅优秀的学生,即使学困生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因为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已基本排除。 6.Ask the question:

T:Mr Black’s garden is beautiful again.Why? S:Boys dnd girls come back again.S:They are all happy.

S:孩子们带来了春天,花儿才开放。

T:大家说得都有道理。In fact ,The children are the most beautiful flowers.事实上,孩子们是最美的花朵。

孩子们在完成了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尤其善于思考的学生,他们会隐约感到,大家共同快乐才是最大的欢乐。 对于教学活动的安排,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教师本人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在学校的现实条件为基础。

在因材施教的方式上要有不断的突破。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一模一样的标准件,也不是一个仅以年级或班级为标志的抽象群体,而是一群具有多元智能和独特个性的具体的人。在教学评价的制度上要有新的突破。

第14篇:片断教学设计

12《雨点儿》片段教学设计 执教: 二实小 邱碧燕 指导: 吴玉花 一,教学背景

《雨点儿》一文是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科学童话.本单元总共有五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学习三篇篇幅比较长的童话式课文.本课为首篇,因此这课的教学为后两课的学习起了示范引领作用.课文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大雨点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学生雨点是从云彩飘落下来的,有了雨点儿的滋润,花更红了,草更绿了.本课内容浅显,情节性强,文中第五小节给我们留下了研究空间,有利于学生在阅读时根据自己的审美体验加以探究.根据课文特点,再分析学生的学情:学生通过四个月的拼音,识字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已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大多数学生识字速度较快,又喜欢朗读,特别是分角色朗读更是受他们的欢迎.特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1,认识11个生字以及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了解课文内容,感悟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本片段教学为第二课时的课中二十分钟.课前十分钟的教学内容是整体感知课文并学习1-4自然段;课中二十分钟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完1-4自然段的基础上学习第五自然段,让学生通过读课文知道雨水和植物生长的关系;课后十分钟继续学习生字"半,巴",齐读课文并总结.这样的安排能把握课文的重难点,并有效地落实了课时目标.二,片段教学目标 1,会写"方"字.2,正确,流利并有点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3,通过学习,知道雨水和植物生长的关系.三,片段教学重难点 1,教学的重点:写字,朗读.2,教学难点:通过读课文知道雨水和植物生长的关系.四,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 五,片段教学过程 (一)分角色朗读引入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1,师范读第五自然段,学生边听边思考: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来到那地方以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2,细读感悟

(1)学生反馈交流自己的发现.(2)学习第一句话.A,出示课件,感受小雨点来了以后发生的变化.B,指名读第一句话.C,想象:如果你是小花,小草,怎样夸小雨点儿

D,师生赛读.(3)学习第二句话.A,出示课件.B,读第二句话,学生质疑.C,解疑,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第二句话.D,师小结.3,说话练习我是 ,我要去 , .(三)雨点儿,你们真能干!老师要送给你们一支歌,名字叫《小雨沙沙》 (四)学习"方"字

1,观察"方"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横折钩的位置和写法.2,认识生字的笔顺.3,指名书写.4,教师范写.5,学生练写.教师巡视,纠正姿势.《富饶的西沙群岛》片段教学设计

执教:二实小 张碧英 指导老师: 陈先羽 吴玉花 一,教学背景: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很美的文章.课文先介绍西沙群岛的位置和它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再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最后写西沙群岛将变得更加美丽,富饶.全文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在写作上突出的特点是首尾呼应.《富饶的西沙群岛》是第六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在充分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运用多种形式接触语言文字,通过品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培养他们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针对三年级要侧重段的教学,文章第四自然段介绍的内容(鱼多而美)是体现物产丰富的一个重点段落,并且这段写作特点也是首尾呼应.教学就以这段为切入点,初步领悟"总—分—总"的构段方式,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西沙群岛海底物产丰富,激发热爱西沙群岛之情.本课教学过程:先让学生扫清生字词障碍,整体感知全文,初步了解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接着,从海水色彩的描写体会西沙群岛海面的瑰丽风光;然后感受美丽的珊瑚,蠕动的海参,威武的大龙虾,重点品读色彩鲜艳,外形奇特的鱼和海滩,海鸟,体会物产丰富;最后创设情境,以导游解说形式积累语言,教师总结全文内容和首尾呼应写法.这20分钟的片段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感受海底珊瑚,海参,大龙虾的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感悟鱼的多与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领悟西沙群岛的富饶.二,片段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西沙群岛的海底鱼品种多,数量多而且非常美丽,体会西沙群岛海底物产丰富.2,认识"总—分—总"的构段方式与 "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并练习表达.三,片段教学重难点: 1,体会西沙群岛的海底的鱼品种多,数量多而且非常美丽,认识"总—分—总"的构段方式.四,课前准备:有关西沙群岛的课件.五,教学过程: 一,片段导入

1,西沙群岛物产很丰富.你知道有哪些物产吗

2,鱼是西沙群岛最重要的物产.找一找哪个自然段描写鱼

二,体会鱼的多和美.1,老师范读第四自然段,学生整体谈感受(鱼多而美).2,学生找出概括鱼多而美的语句.(1 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2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3人们都说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划出表示鱼多的词语.进行朗读指导.( 强调"成群结队"" 好看极了"" 数不清" "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等词.) 3,这段话哪句话具体写了不同的鱼类 (第2句话.) 4,你喜欢哪种鱼,就读哪种鱼的句子."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出示图片—)引导这鱼儿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像什么呢

"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 (出示图片—)引导观察图片,指导想象朗读.个人读,小组读."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 (出示图片—)加动作指导朗读,小组赛读.5,一起用朗读来表达对鱼的喜爱之情!体会物产丰富.6,了解"有的„„有的„„有的„„",并练习说话.8,体会先总写,再分写,最后再总写的写作方法.三,课后延伸

练习:用"总—分—总"的构段方式,写一段话.《两小儿辨日》片段教学设计

执教:二实小 邱灵芳 指导:陈道先 陈日潮 一,教学背景

《两小儿辨日》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文言文,语言简洁,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多方面的启示.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从对话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本课教学过程:先让学生从了解,认识文言文入手,初读感受文言文,结合注释粗略地感知全文内容;接着抓住"辩日"的内容,帮助学生理清全文脉络,提纲擎领地了解两小儿因何而辩,各持的观点和理由.在理解的基础上,再由老师范读,学生学会根据意思进行断读,读通读顺原文,读出文言文的韵味;然后抓住引导学生抓住辩日内容进行有感情地"辩斗",辩出个性,辩出韵味,辩出古文的乐趣,从而加深理解,增强了感性认识;最后利用资料,辩清事实.同时明确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善于动脑,大胆质疑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由于这是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开始,要重视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因而这20分钟教学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指导学生先放慢速度,注意停顿,读通读顺,读出文言文的韵味;然后抓住"辩日"的内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进行"辩"读,读出个性,读出"辩"味,读出古文的乐趣.从而加深理解,增强了感性认识,为后面的拓展,"辩清"作铺垫.二,片段教学目标

1,在初步了解"辩日"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读通读顺全文,感悟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体会古文的韵味.2,围绕"辩日",交流 "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 ",随机指导朗读,从而分清两小儿 "辩斗"的观点和理由.3,通过生生,师生等多种方式反复"辩斗",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感受到诵读古文的乐趣.加深理解,增强了感性认识,为后面的拓展,"辩清"作铺垫.三,课前准备:相关课件.四,教学过程: (一)梳理辩日内容,训练朗读,读出韵味.1,引导学生:两小儿到底在辩什么呢 找出有"日"的有关语句说说.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相机板书,梳理辩日内容.2,学生齐读辩日内容.3,教师感情范读.老师读时请学生认真听听是在哪儿停顿,拿笔用竖线标出停顿处.3,学生模仿练读.(出示有停顿提示的原文) 请学生按照停顿标记自由练读几遍,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摇头晃脑地读,前俯后仰地读,都行.4,检验朗读.(二)围绕辩日,训练朗读,读出辩味.1,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两小儿各自的观点理由是什么.2,怎么读,才能读出辩味,引导学生自由谈感受. 2,感受两小儿的争执不休,引导读好反问句,读出辩味.(三)模拟 "辩斗", 读出斗味.1,同桌练辩.2,指名试辩,组织评议.3,组别对辩.4,师生演辩.实,足,深,新

——语文"微格教学"送教浅析 连江二实小 吴玉花

上周,与东湖中心小学的教学联谊活动中,邱碧燕老师一文的《雨点儿》,张碧英老师三文的《富饶的西沙群岛》,邱灵芳老师六文的《两小儿辩日》,都能以微格教学理论为指导,"抓大放小","小中见大",找准教学切入点,把突破重,难点的教学环节做实,做足,做深,做新,凸显教与学方式的转变,给教研活动提供了优秀的研讨范例.一,做"实"做"足",突破教学重难点.一文的《雨点儿》,根据教学目标,邱老师以第五自然段作为20分钟教学内容的切入点.邱老师为让学生感悟"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关系",细化教学环节(详见教学预设),层层深入突破重难点.如教学第二句"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长出了红的花绿的草",摘录教学实录说明如下: 1,课件展示,初步感受.(课件内容:一片黄土地,在一场大雨过后,奇迹般地长出了绿草红花.) 师:„„你看——(指着屏幕),更神奇的是,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大雨点来后,竟长出了红的花,绿的草! 2,质疑问难,获悉感受.师:看到这些,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为什么黄土地上,大雨点来后,就长出了红的花,绿的草

3,相机解疑,明晰感受.4,指导朗读,加深感悟.师:大雨点真神奇啊,你喜欢吗 来读一读吧.指名读.师:你觉得怎样

生:感动! 师:为什么感动呢

生:大雨点能这样帮助黄土地,我很感动! 生:惊喜! 师:为什么 能把你的惊喜读给大家听吗 (该生读时瞪大眼睛——惊喜啊!) 师:你看,他又惊又喜,读得多好.(掌声) 以上短短的一句话教学,教师没有囫囵吞枣,而是抓住知识点技能点情感点,细化教学环节,做实做足,有效突破了重难点.《富饶的西沙群岛》的教学,张老师借助直观的图象,引导学生用心读,辅以动作读,美读,运用多种形式品读,在"做实""做足"上也给听者留下深刻印象.二,做"深"做"新",深化教学重难点.《两小儿辩日》是文言文,教会学生读通读顺,读出古文韵味是教学上的一个重点,因此,邱老师这20分钟的教学坚持以"读"为"本", 不但在"读"的文章上做实做足,还做深做新.如:在老师扎扎实实地让学生学会 了读通读顺古文后,老师没有就此满足,而是抓住文本中"辩"的内容,作了如下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地引导,读出文言味,辩出"生活味"! 师:„„读是读了,但就是没有"辩"的味道.师:两小儿辩日,是"辩"啊!该怎样读才有"辩"味呢 (接着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反问句,辅以动作,加强反问句语气,想方设法组织练读,读出"辩"味.) 师:辩是辩了,如果能有"斗"味,那该多好啊!(接着,师与一生又上台示范辩斗,并创造性地进行辩斗,学生小组目睹创造性地辩斗后,也展开了活生生的情景辩斗活动) 由于老师注意做深做新"读"的内容,激起了全班学生辩斗的欲望,同时也激起了学习古文的乐趣,有力地推进了教与学的发展.

片段 设计

片段一:《山中访友》导入新课片段设计

教学过程:

一、齐读标题,揣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教师板书课题:《山中访友》如果你没读过课文,请展开想像,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的?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圆其说,都可以。)

1、学生可能会说: 访一位多年不见的住在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艺; 访一位隐居山中的诗人——煮茶论诗; 访一位得道的僧人——禅悟人生; 访山中的动物——要保护动物等„„

2、教师:可作者是怎样说的呢?

3、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像,跟随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片段二:《詹天佑》第

一、二自然段片段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审题,提示学习思路。

1.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题目有什么特点? 2.课文主要写的什么?对詹天佑做了怎样的评价? 3.詹天佑一生建了很多桥,修了不少铁路,为什么课文单要记叙他修筑京张铁路这件事?(简略讲读第一段,引起学生的注意,体会事件的特殊意义,激发学生对詹天佑的崇敬和民族自豪感。)

生:京张铁路有特殊意义,这是我国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 生:我觉得写京张铁路,一是我们自己建的第一条铁路;二是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三是京张铁路沿线地势险峻,连外国工程师都不敢轻易尝试,可在詹天佑的主持下铁路修成了,不仅可以突出他的精神品质,也反映了中国人有志气。

师:也就是说这条铁路记载着詹天佑的伟大功绩,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骨气,所以选择了这件事来写。

三、学习第二段。(搞清历史背景,掀起学生爱憎的情感波澜。)

1.谈话导入,激发情感。

师:这一段记叙了修筑京张铁路前的一些有关的情况,我想你们在读这一段时,心潮一定很不平静,会掀起一股股波澜。这是为什么呢?在你们默读自学时一定要细心体会自己感情的变化和文中所述的内容有什么关系。好,开始自学。 2.讨论:你的感情有哪些变化,为什么? 师:读后你心中最强烈的感情是哪些?

生:学了这段我心中有三种感受:一是愤慨;二是激动;三是担心。

师:你为什么愤慨呢?

生:清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帝国主义就出来阻挠,修铁路明明是我们国家的事情,他们阻挠就是对我国主权的干涉。

师:“阻挠”是什么意思?帝国主义怎样阻挠我们修京张铁路? 生:他们最后提出一个条件:清政府如果用本国的工程师来修筑铁路,他们就不再过问。这就是在阻挠我们,这分明是在要挟,欺我科学技术落后,看我们中国没有技术人才,十分令人气愤。

师:“要挟”是什么意思?帝国主义者为什么敢要挟我们? 生:“要挟”是利用自己的势力和对方的弱点强迫对方答应要求。帝国主义者敢这样要挟清政府,是因为清朝腐败,中国科技落后。

师:帝国主义为什么要争夺京张铁路的修筑权呢,说明什么?

生:京张铁路是联结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控制了这条铁路就等于控制了华北、西北半个中国的经济命脉,这是一种赤裸裸的侵略行为,我十分气愤。

生:帝国主义的蛮横使人愤慨,清政府的腐败、软弱无能也让我十分气愤。

师:什么事使你激动呢?这事在当时引起什么样的反响,说明什么?

生: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我很激动,因为这一决定维护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生:当时中国科学技术落后,我为能有詹天佑出任总工程师而感到庆幸。

生:这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这说明在人们的心里震动很大,反映了民心民意,大长了民族的志气。 师:为什么担心呢?

生:帝国主义说这是个笑话,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这种嘲笑一方面令人气愤,同时也让我为詹天佑捏一把汗,能顶得住帝国主义者的嘲笑吗?

生: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困难不仅仅是帝国主义的嘲笑,还有复杂的地理环境。“从南口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在那里修筑铁路连外国的工程师都不敢轻易尝试,说明在那里修铁路确实很困难,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这也是让人担心的原因。

师:那儿的地势到底有多险峻,有多复杂,为什么在帝国主义者眼里认为中国人在那儿修铁路是无论如何也完不成的,使我们也为詹天佑担心呢? 3.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师:你们的体会是确切的,你们的感情是真实的,在读时请你们把自己的真实感情表达出来。(再次引起学生和作者在感情上的共鸣。) 5.小结谈话。

师:这一段主要介绍了修筑京张铁路的历史背景和詹天佑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在学习中同学们为帝国主义者的粗暴蛮横的干涉而感到愤慨;为詹天佑在危难之时勇挑重担,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气而激动;为詹天佑面对帝国主义者的嘲笑和修筑京张铁路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而担心。我感受到了同学们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灼热的爱国之情。面对重重困难,詹天佑是怎样做的呢?〔激起学生的感情波澜,延伸学生的情绪活动,为下段的学习做好心理和情感上的准备。〕 片段三:《少年闰土》初次见面片段设计 教学过程:

学生齐读二人初次见面时闰土的外貌是怎样的。 (同学们仔细思考,说说闰土的形象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读“他正在厨房里„„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一句) 师:这位同学读得很好。哪位同学来说说闰土的形象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

师:同学们说不出。看来不是不会,而是不知道从哪儿说起。下面我们做一个小练习,说不定对大家会有所帮助。请同学们拿出铅笔,将“圆脸”的“圆”、“小毡帽”的“小”和“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一句话轻轻画掉,然后看看他是谁,与他相对照,少年闰土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用笔画掉有关词句) 师:同学们都画好了。哪位同学来说说看呀生:这已经不是少年闰土,而是另外一个什么人了。 生:这简直就是中年闰土! 生:和这个人相比,闰土具有“年轻”的特点,因为他的脸是“圆”的,他戴的是一顶“小”毡帽。

生:我们还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因为他的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人进入中年之后,便不会这样了。

生:画掉这几个词句后,我们知道了闰土是一个年轻而又天真活泼的孩子。

师:说很好。再仔细地读一读这句话,看闰土还有怎样的特点。 生:„„

师:让我们再来做一个练习,看有没有新的发现。请同学们用铅笔将“紫色的”一词划掉,然后换上“苍白的”或“腊黄的”一类词语,读后说说有什么体会。

生:这一换我们看出闰土还具有“健康”这样一种特点,因为他的脸是“紫色的”。

生:闰土整天在海边瓜地看瓜,在海边拾贝壳、看跳鱼儿,他的脸经风吹日晒已经变成紫色的了,这恰好说明他非常健康。

生:课文第二段说过,闰土是一个“忙月的儿子”,是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他生活在农村,不像作者那样整天呆在高墙大院之中,所以他的脸是“紫色的”。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现在哪一位同学总结一下闰土具有哪些特点? 生:闰土具有年少、健康、天真活泼这样几个特点。 师:闰土具有这样一些特点,形象非常可爱。可惜课文中没有写到“我”是怎样的一种形象。你们能不能根据闰土的形象特点来想象一下“我”会有怎样的形象?注意:要有想象力,但要有根据,合乎逻辑。

生:我想“我”一定是一张苍白的脸,头上戴一顶瓜皮小帽,身上穿一件丝绸做成的小马褂。 师:你为什么会这样想呢? 生:因为“我”是一个有钱人家的孩子,“家境也好”,所以他会是这样子。

生:他的身体一定不好,来一阵风就会吹倒,因为他整天呆在高墙大院中,连门都不出„„

师:你们从“圆脸”的“圆”字还看出了什么? 生:我想他一定长着一张白白的胖脸,肚子也是鼓鼓的„„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 生:因为“我”整天呆在高墙大院中,连门都不出,所以他的脸一定又白又嫩;他整天不干活,肚子一定是大的。 师:同学们的想像力很丰富。当然,实际的生活情况也许并不像我们同学所说的那样,但是我们今天并不是要讨论某个人的真实样子,我们今天是要学会一种方法枣想象的方法。 小结:只要我们的想象合乎逻辑、合乎规律就行。

第15篇:咏雪片断教学

《两则—咏雪》片段教学

建阳二中 邱宝凤

教学设计思路:

《咏雪》一文出自《世说新语》中的“言语”一门,语言浅易,故事简单。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中,谢家子弟咏雪的事情。文章只是客观地叙写其事,没有任何评论,而这正为学生进行文本的个性解读,提供了极好平台。

这篇课文的精彩点在于谢家子弟谢朗、谢道韫,对“白雪纷纷何所似”的不同诠释,而对这两句不同的咏雪句的鉴赏又是这一教学环节的重彩戏,学生在谈自己喜欢的理由的同时,也是一种自我感悟、自我鉴赏的过程,在思想的交流中也丰满了自己的思想。今天的教学目的在于欣赏古诗文中的意境美,通过一场“辩论”从而形成共识。 情景导入:

师:小白花,飞满天,下到地上像白面,下到水里看不见。(打一自然现象) 生:雪

师:让我们来欣赏几幅雪景图。

出示雪景动态图,引导学生体验雪景的美丽。看到这样纯洁、轻盈,漫天飞舞的雪花,你会用什么来形容呢?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咏雪》中如何描写雪。 教学过程:

师:当谢安问“白雪纷纷何所似?”时,谢朗的回答是“„„”

1 生:(齐声)撒盐空中差可拟 师:“谢道韫的回答是:“„„” 生:(齐声)“未若柳絮因风起。”

师:这一次,我们第六组的同学,提了个极好的问题(大家都羡慕地望着受了表扬的第六组同学),那就是这两个咏雪句都用了比喻,一个是比作(生:撒盐),另一个比成(生:因风起柳絮),你更喜欢哪一句呢?(许多小手举了起来)

生1:我喜欢“撒盐空中差可拟”,因为盐的颜色和雪一样的都是洁白的,而柳絮就不像,它是灰色的。

(未等该生落座,马上有同学不认同了,急急地把手伸得很高。为了使这种争辩的气氛更浓,我鼓励他们可不举手直接发言,这下教室里的气氛更热烈了。)

生2:文中说“雪骤”,说明雪大,下得急,盐较重,它的下降速度很快,与前文内容一致,而柳絮却轻飘飘地,所以我也喜欢“撒盐空中差可拟”,它比喻得很恰当。

生3:我不同意这两个同学的观点,因为从开头来看的话,大团大团的柳絮不正像鹅毛般的飞雪吗?盐就不像了,它是细颗粒状的。 生4:(反驳似地)请问这位同学,雪下的时候有没有声音?当然有,雪扑籁籁地落下,可以听到沙沙声,盐撒在空中落下的声音和雪是一样的,但柳絮随风而起却不会有声音啊。

生5:(不示弱地)可是在很多电视剧中,为什么用盐制作雪景,而不用柳絮呢?难道他们没想到节省点资金吗?

2 生6:(帮腔地)是呀,是呀,若是柳絮可就沾得到处是,恐怕拍《一地鸡毛》这片子还差不多。(全班大笑)

生7:而且盐和雪一样可以融化,而柳絮却不能(一些同学面面相觑,面露难色,看来他们陷入了找雪与盐相似点的漩涡,有不同意见的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师:(提醒地)这两句都是咏雪的诗句,从诗的角度谈,又如何呢?(一经点拨,马上有同学举手)

生8:我喜欢“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它的语言非常美,而且优雅,读着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雪花仙子在翩翩起舞,而将雪比成“撒盐空中”太土了,太俗了。

生9:(连忙地)经这个同学一说,真像是那么回事,这句诗仿佛把人带入了仙境,很有意境。

生10(极不认同的):不,不,我劝这两位同学还是从你们的太虚幻境中走出来吧,想想看,漫天飞舞的确美丽,可是雪是上天赐给大地的礼物,它终归投向大地母亲的怀抱,不能像柳絮总那么在空中飞呀飞呀,这不现实!

生11:这位同学忘了,老师说过所有的艺术都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都进行了艺术的加工,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生12:对,对,对,李白曾有句诗:“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若依前位同学现实的观点,李白这句诗也该拿来批判批判,可是,它正是运用夸张让我们看到了北方的酷寒。

3 生13:我还有一条证据,可以证明“未若柳絮因风起”更好,那就是韩愈的一个名句:“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可把杨花也就是柳絮比成飞雪,谢道韫为何又不可以将飞雪比成飞天柳絮呢,听说,她还因为这句诗被人称为“柳絮才”呢。

生14:(不解地)我还有一点弄不懂,雪是冬天的,而柳絮是春天的啊。

不少同学一起站起来,说起了同一个句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补充)正像岑岑将树树雪景比成万树梨花一样,谢道韫将春天的柳絮喻纷飞的雪花,也让人在唯美的意境中,感受了融融的春意,而“撒盐空中差可拟”除了喻体与雪比较接近外,没有更多的含义,读起来也没有“未若柳絮因风起”那样引人回味。在刚才的发言中,我班的许多同学表现了惊人的分析能力,也让我欣赏到了同学们大师般的雄辩口才,我被同学打动,我为同学喝彩!(老师带头鼓掌,学生紧随着热烈鼓掌,大家一脸的欢欣鼓舞。) 师:结束语

古人云:“诗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这里说的境界即意境。什么是意境?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简单的说,就是创作诗歌的环境。

4 教学反思:

在这堂课中,教者欣喜地看到了学生可贵的思辩精神和较高的理解与鉴赏能力,欣喜之余,也感触良多,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文本资源,在教学中实现有效对话。《咏雪》中的谢道韫因为“未若柳絮因风起”被人誉为“柳絮才”,可见人们对该句及其人文采的赞赏,但若让学生预先知道这一点,学生必然安于这样的结论,“撒盐空中”与“柳絮因风起”的比较就失去了机趣,也激不起智慧的浪花,文本的多重意义也就难在激烈的辩析中一一挖掘出来。

二、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体体验,让个体生命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绽放。

在《咏雪》教学中,教者抓住了容易激发争论的问题:“两句带比喻的咏雪句,你更喜欢哪句”,通过鼓励和取消发言须举手的常例,营造一种思辩氛围,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一问下去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你言我语,不同观点的撞击,让每个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情至深处,有学生竟激动得指手跳脚,有的则是抓耳挠腮,苦思冥想,欲用更充足的理由说服异于自己意见的人。正如宋代诗人曾几所说:“纵横无不可,乃在欢喜处。”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化体验,让个体生命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绽放。

第16篇:教学片断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

教学片断:讲解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授课人:XXX 教学过程:教师展示了一对父子坐火车的图片,请大家讨论回答那些属于运动,哪些属于相对静止。同学们讨论回答后教师进行了总结:人相对于座位,座位相对于火车是静止的,两个人之间也会是相对静止的。而人相对于窗外的景色、火车相对于铁轨当然就是运动了。讲解了静止两个方面的表现的第一方面是静止是指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接下来通过发问而车上的人会不会下车后就变成另外的人显然不成立,过渡到讲解静止的含义的第二个方面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从而说明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接着在讲解否认运动谈相对静止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时,教师通过列举师大校园的银杏树是不是真的没动过的说法是否正确,同学回答说这句话不完全正确而且否认运动谈相对静止会造成会造成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明显回答错误。而否认静止谈运动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的讲解时,教师通过请两位同学课堂角色扮演的方式演绎了大家看教材32页诡辩家欧布里德借钱不还的故事来更好地让同学们理解这个荒谬的故事背后所蕴含的哲学道理——只承认相对静止而否认运动会陷入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最后,教师与同学们通过表格共同总结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教学评价:

在举例方面,教师所列举的案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也较为符合教学内容。比如在讲解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时,教师列举的是最近同学们都喜欢的校园银杏树形成的靓丽风景。贴近了同学们的实际生活,能够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增加同学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在课堂氛围方面,进行课堂角色扮演,增加互动,活跃了课堂氛围。教师能够走下讲台,走到同学们中间随机请两位同学对诡辩家欧布里德借钱不还的小故事进行角色扮演,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相结合。学生事先进行了自主预习工作,将不懂的地方勾画出来,在课堂上老师进行了答疑。最后同学们一起讨论总结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但是在本教学环节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在提问方面,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时,教师没有给予及时的回应。在提问同学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时,同学回答的是会造成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明显回答错误。但教师并没有说明“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同学的回答是否正确或者还有其他同学有不一样的答案吗?”而是直接进行接下来的教学。没有进行及时的评价。

第17篇:林海教学片断反思

一、案例

师:读了“花”这一部分,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想问老师一个问题:“花”的特点是什么?

师:他问的这个问题,谁能帮助他解决?

生:我觉得花的特点有两个:第一个是“多”。第二个是“美丽”。

师:还有什么问题?

生:我的问题是,“还穿绣花鞋“这里的绣花鞋指的是什么?

师:(课件)“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轻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请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生:(读)

师:他问的这个“绣花鞋”指的是什么?

生:我觉得“绣花鞋”指的是兴安岭的“花”。

师:对。下面听老师读这个句子,边听边想象,作者把兴安岭当怎样的人来写的。

……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

生:他这里写花,为什么还要写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呢?

师: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因为这些小红豆是花的果子。

生:因为这些小红豆不仅装扮了兴安岭,还可以酿酒,为人类作贡献,所以写了小红豆。

……

生:我还想问老师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却说不出那些花的名字来?

师:这个问题相信你能解决,这说明了什么?

师:说明这儿的花多。

师:对了!你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也是读书的一个好方法。

二、分析

让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不仅是教学方式的转变,而且是教学观念的更新。过去是教师问学生,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现在是学生问老师,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思维得以发挥。师生是平等合作的关系,课堂氛围宽松,学生想说就说,想问就问,大胆的探索,体现了教育的人文性。

三、思考

教师如何面对学生的提问?

四、对策

我们知道,语文教学内容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涉及到天文、地理、自然、社会、伦理、道德等,可以说无所不容。语言文字的通俗性也最能激发学生思维,唤起学生想象。学生个性的需求不同,想探究的问题也不同,课堂上,学生的许多问题是不可预测的,既然鼓励学生问,学生什么都可能问。如:“乌鸦的羽毛为什么是黑的?”“蚂蚁在下雨前为什么搬家?”“为什么邱少云在烈火烧身的情况下还纹丝不动?”有些问题看似古怪,其实是必然。因为,孩子对新事物的发现,永远是好奇的,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面对孩子这些突如其来的问题,有的教师抱怨说:“现在的课堂教学越来越不会教了,越来越不敢教了。”我看,教师不必惊慌,应该沉着冷静,仔细分析学生的问题,能解决的,尽量解决,解决不了的,也可留下悬念,以后探讨。关键是教师要放下权威,不要伤害学生爱问的积极性。

不过,主张让学生提问,如果处理不好,教学的弊端也会凸现出来,那就是影响到语文教学的实质性。语文教学就是解决学生问题的教学吗?学生海阔天空的问,漫无边际的联系,是不是就影响到语文教学的特有价值呢?这个问题不能不引起关注。

我想鼓励学生提问,要让学生处理好,问题与语文知识的联系,问题与生活的联系,问题与自然科学的联系。课堂教学如何操作呢?

首先,教会学生提问是前提。语文虽然有丰富的人文内含,但语文有语文的特点,语文课不能上成思想教育课或自然科学课(这和强调知识的整合,学科教育的综合性有区分的)。所以,教师渗透学生提问的方法和着眼点很重要。一般是是让学生围绕课文内容来提问,问题是为理解课文而服务的,不能架空课文浮想联翩的乱问。提问的方法有很多,如分析课题提问、抓住主要字句提问、体会人物的角色特点提问等。

第二,在合作中探究问题。问题最好不让他们一下子生成,先让他们读书,读不懂的时候再问,这就避免了问题的盲目性。有问题,先在小组内讨论,这样浅显的问题在小组内就解决了,减少了无用的消耗,同时优化了问题,使问题更有价值。学生提出问题,还要先让学生自己解决,发动学生讨论,鼓励不同的见解。

第三,可以向课外延伸。尽管我们让学生抓住语文的特点来提问,但学生的问题是不可预测的。突发奇想的问题提出来,教师也不能回避。如有必要解决的就解决,没有必要在课堂解决的或解决不了的,把它延伸到课外。这样做,既不伤害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和搜集信息的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要上成学生有问题的教学,但不能上成满堂分析问题的教学,否则失去了阅读教学的原本意义。

第18篇:小学英语课堂 教学片断

海口海之南外国语实验学校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英语课堂教学片断

本学期是教三年级的第二学期,通过第一学期与学生们的磨合,我和学生的课堂配合度较高,因此对于课堂的把控就比较轻松和自如了,在这个基础之上,在课堂中我根据所教内容设计相应的情景,更加合理地利用讲评机制,使得学生了更高的课堂参与度,在课堂表现上更加主动和自信。

在学习Module 3 (I like football.& I don’t like riding my bike.)的内容时,首先根据新单词的类别进行了分类教学,其次是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相应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或与对子进行问答。在第一课I like football.教授过程中,我是这样做的:

1、利用足球图片导入football.

2、引申本课运动类单词:basketball, table tennis 和morning exercises。

3、老师介绍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球类运动,并先进行提问优等生What sport do you like?

4、引入课文,开始按照指南进行课文教学。(听录音,跟读等)

5、在学生都了解了课文内容后,将重点句子板书在白板上,进行反复的操练。(在练习的过程中加入肢体动作,学生们非常有兴趣)

6、老师布置任务:对子进行练习,描述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运动,并配上肢体动作,表演大方,口语流利,发音正确的对子给予加分奖励。

7、对子进行展示。(在对子练习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很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开口对话,对子互帮互助,对关键句的操练很到位)

在对子展示的过程中,他们都能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对话,并且能做到脱稿说,并且配上好丰富有趣的表情和动作,很享受自己的英语小展示。

李迪建

2014.3.21

第19篇:将相和优秀教学片断

《将相和》优质课教学片段及评析

【教学片段一】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将相和》这篇课文是由哪几个小故事构成的?

生:由三个故事构成,第一是蔺相如完璧归赵,第二是蔺相如立功,职位高于廉颇第三是廉颇很不服气,知道了蔺相如的想法,负荆请罪

师:这三个故事能不能分别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生:第一个故事是完璧归赵

师:(板书“完璧归赵”)这个“璧”字要写得上大下小,下面是个“玉”从字形上看,“璧”就是什么?

生:“璧”就是玉

师:在文中指的就是——

生:和氏璧

师:第二个故事是什么?

生:渑池击缶

师:有没有同学有补充或有自己的见解?

生:我觉得是渑池会见

师:为什么?

生:因为课文第11自然段说:“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

师:你真会读书,这样说更准确一些(板书:渑池会见)第三个故事,那位女同学说是负荆请罪,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板书:负荆请罪)“荆”不是草字头,而是立刀旁这篇课文很长,同学们一下子就找到了这些词语来概括文中的三个小故事,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

师:那么,你们能不能把这些词语连起来,说一说廉颇和蔺相如是因为什么“不和”,又因什么而“和”了呢?思考一下,然后自己小声说一说,注意把语言组织通顺

【点评】这个片段的教学体现了“简约而不简单”的特点:第一,整体把握,巧妙周全把握文本主要内容固然是阅读教学的应有之义,但是文本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作者在文本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句、段、篇的结构和恰当的表达方法来实现的,所以把握、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和结构布局是必不可少的胡老师在引导学生初读感知文本全貌的基础上,依据文本的结构特点,提出“课文是由哪几个小故事构成的?”这一问题,引领学生潜心读书,捕捉文本要点,梳理文本脉络,进而以“能不能把这些词语连起来,说一说廉颇和蔺相如是因为什么不和,又因什么而和”为抓手,体悟文本这几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敏锐地洞察出作者的行文思路,透彻地领悟了作者布局谋篇的方法第二,学法渗透,自然无痕“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这是所有教师应该树立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方法上有所凭借,从而不断获取新知识哪怕他们离开了老师,离开了课堂,也能自主地学习、成长,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教学中,胡老师从学生、教材的实际出发,适时设问:“这篇课文很长,同学们一下子就找到了这些词语来概括文中的三个小故事,你们是怎么做到的?”引导学生归纳、梳理方法,这样就把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和指点学生阅读方法有机结合了起来,自然而然,巧妙无痕,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第三,生字教学,取舍得当在这个环节中,胡老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选择了学生易于书写错误的“璧”和“荆”这两个生字(“璧”易错写成“壁”,“荆”易错写成上下结构)进行教学,教法灵活而自然,凸显了汉字的文化特点,使得学生在音、形、义整合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生字的认知组块当然,如果能挤出时间,趁势让学生描、临,那么生字教学就更为扎实了

【教学片段二】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然后在书旁空白处作些简单的批注

生:我喜欢蔺相如因为他机智、聪明,以国家为重

师:你从哪里读出了这些?

生:(读第9自然段)蔺相如如果不聪明的话,他肯定听秦王的话,等着典礼的那一天,然后用和氏璧跟秦王交换城池

生:我从第13自然段看出蔺相如的机智(生读第13自然段)因为蔺相如特别忠诚,他看到秦王侮辱赵王,也要侮辱秦王,所以叫秦王击缶

师:我没听出来他特别生气谁愿意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这句话?(生读)

师:我听出来了,他读得有声有色

生:我还看到了蔺相如的正义感,他看不惯秦王一直欺侮赵王,他很聪明,会还击 生:从这段蔺相如说的第二句话中,我还体会到他的勇敢

师:带着你这样的感受,读一读(生读)

师:我听出来了,“跟您拼了”这个“拼”字写出了他的勇敢、机智那么,蔺相如的勇敢、机智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生:我从第8自然段看出来的(读)我从这里看出来,蔺相如心很细,如果我是蔺相如,绝对看不出来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所以,我很佩服他

生:我从“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这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的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看出蔺相如的勇敢,他不怕自己死,为国家着想

……

师:她的朗读让我感觉到,此情此景就在我的面前这样的语言,这样的动作,就刻画出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除了机智、勇敢,你还发现蔺相如哪些品质?

生:我觉得蔺相如还是个大人不计小人过的人廉颇瞧不起他,蔺相如职位比他还高,这句话传到了蔺相如的耳朵里,他并没有怪罪廉颇

师:他是怎么说的?

生:(读句子)“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师:我们通过体会人物的语言,感受到了蔺相如的特点下节课,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来体会廉颇的特点,从而领会生动的语言描写能够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人物的形象

【评析】这个环节的教学,我觉得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关注:

其一,把握整体,聚焦部分《将相和》是一篇比较长的课文,在高年级,这样的长文究竟如何来教呢?胡老师的处理策略无疑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具探究价值的范例胡老师在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以课后习题“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这个问题为探究的话题,一下子把学生的目光引向了课文的重点句段,凸显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其二,自主读书,感悟文本我们看到,胡老师坚持“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观,把自主读书作为贯穿整个教学的一条主线,既给予学生充分的“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静思默想的时间,使得学生对文本了然于胸,积蓄了对话的资本;又给予学生“口而诵,心而惟”放声朗读抒情的机会,使得学生深入领会了文章的情感,触摸到了人物鲜明的个性学生在自主读书的实践中,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理解肤浅到理解深刻,实现了由“感”到“悟”的飞跃

其三,尊重文本,彰显价值每一篇课文都有其自身的秘妙所在,有着与众不同的特色与个性,承载着自身独特的教学价值因此,教学内容的择取一定要彰显文本的核心语文价值我们欣喜地看到,胡老师没有在言语内容上兜圈圈,而是把文本作为“例文”,发掘到了本文的“独特的这一个”——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当中描写人物语言的句段,体悟课文的言语形式,体现出了语文的独当之任,从而确保了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当然,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如果胡老师能再向纵深挺进一步,抓住蔺相如和秦王“言语交锋”以及说服众人的重点之处,点引学生深入玩味人物语言,不仅关注人物说了什么,还去关注人物是如何说的,以及为什么这样说而不那样说,那么,就会让学生既在“得意”中“得言”,又在“得言”中“得意”,从而促使课堂教学效益得到最大化的提升

第20篇:教学片断以及反思

教学片断以及反思

【情景说明】《猴王出世》这篇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主要写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出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特点。

【片段一】

第一课时

一、漫谈“悟空”,揭示课题

(一)播放媒体资源库中《西游记》的片头曲。学生边听边跟着唱。

(二)在音乐的余声中给学生介绍(孙悟空是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学生通过电视、书籍已经对他有了初步的了解,漫谈悟空让学生对石猴产生了强烈兴趣,继而带着好奇进入课文,并为学习课文、理解文意作铺垫。

《西游记》的背景材料及作者简介。

(三)你们最喜欢《西游记》里的谁?你能用几句简单的话语来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孙悟空吗?

(四)过渡:我们都喜欢孙悟空,那么孙悟空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现在,让我们掀开这一部旷世名著的第一页,学习第一回中的一个小故事——猴王出世(板书课题,指导“猴”字书写)。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找出最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画出不懂的语句,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解决。

(自主学习,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二)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三)交流自学情况。

1.同学们初读了课文,你觉得本文和我们以前读过的文章有哪些不同吗?

2.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汇报难懂的字词和句子,教师引导学生大概了解词语与句子的意思。

(四)指导朗读。

三、了解大意,初步感知猴王形象

(一)快速浏览课文,解决问题。课件出示: 1.石猴是怎样出世的? 2.石猴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二)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 引导读悟:

1.读一读描写石猴出世的语句。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课件出示 3.课件出示句段赏析1 (1)朗读,你看到石猴在干什么?

(2)反复朗读,体会语言的韵律 美。读出猴的快乐和自由。

(3)通过朗读,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猴子?写在句子旁边,做上批注。

4.要求用自己的语言简述石猴 成猴王的经过,并提出要点。

(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体会古典名著的语言美。通过引导学生品语言节奏之美、韵律之美以及文字所呈现的画面之美,感受石猴的快乐,初步领会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

5.研究第2--4自然段,注重石猴变成猴王的原因是什么?石猴入洞一刻的表现证明什么?石猴发现的天地如何?

【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摆在了首当其冲的位置,足见其重要性。如何在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读书,培养学生对语文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一直是个令我感到困惑的问题。我尝试设计并上了这样一节阅读课。针对以上教学片段,我有如下一点想法:

我国著名的学者庞国为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这段简洁但内涵相当丰富的论述,让我们乍一看,便很难与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联系起来,因为可能很多身处教学一线的教师都会有这样的困惑:虽然很清楚地知道要在阅读教学中致力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能力的提高,可是真正到实际操作时就又会觉得无从下手或付出很多时间跟精力但收效甚微。而这,还仅限于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我在设计本课的教案时,心里也曾有着同样的顾虑,甚至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这样做,学生接受得了吗?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让学生能接受我的这种教学理念?思考再三之后,我还是决定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毕竟10岁的孩子对一些生动形象直观的事物感兴趣,所以在上课伊始,我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情境:播放《西游记》的动画片,在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被调动起来的时候,我又通过情境抛出一个统领全文的问题:“ 你们最喜欢《西游记》里的谁?你能用几句简单的话语来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孙悟空吗?”借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阅读课文,并在学生读文之前,尝试将正确的读书方法很自然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逐渐懂得“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道理,也为学生今后能自主性学习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片段二】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猴王出世》这篇文章,谁还记得石猴是怎样出世的?他出世后的生活如何?(师生一起回顾。出示课件)

二、品读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一)精读课文,思考出示课件

师:(生齐读)石猴成为猴王的过程是怎样的?凭借的是什么?在文中找一找,画一画,并作批注。跟同学们讨论讨论。

(二)学生自主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三)全班交流

1、来看大屏幕,石猴成为猴王,经过了哪些过程? 2.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勇敢。

(1)课件出示句段赏析2“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2)眼前的石猴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勇敢无畏,毛遂自荐,聪明伶俐,身手不凡……)

(3)想象当时的情景,读一读相关语句。

3.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过人的本领。

(1)课件出示句段赏析3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座铁板桥;

(2)读句子,注意“瞑、蹲、纵、跳、睁、抬、观”这些动词;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表演中再次体会到石猴的聪明、机灵。看动画片、表演节目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事,因此投其所好,把学生多种感官调动起来,积极投入角色。排练的过程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探索性,让学生愉快学习,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3)边读边想象石猴进洞的情景;

(4)课件出示

(5)穿插地让学生表演“石猴”进水帘洞的动作。(其他学生读,这个学生做动作)出示相关课件

(6)想象当时情景,再读一读相关语句;

(7)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他过人的本领。

4.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他的无私。(教师先用问题引领学生读书,把学生的注意力指向文字,用书中的文字回答问题;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感受;使学生在明了大意的基础上再度关注语言,关注文字中的此部分,不至于浮躁;书中的文字也融入学生的语言;读出自己的感受,将学生想象到的、体会到的,通过朗读抒发出来。)

(1)课件出示句段赏析石猴笑道:“这股水乃是桥下冲贯石窍……也省得受老天之气。”

(2)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无私; (3)通过石猴的语言,你感受到了什么?

(4)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读出美猴王的个性特点。.5.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他的聪慧、机敏。

(1)课件出示句段赏析。“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何不拜我为王?”

(2)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冷静、聪慧、机敏; (3)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这句话。

三、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

(一)通过学习,我们对美猴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谁来谈一谈?

(二)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对猴王的印象——你说我说美猴王;课件出示

(三)反馈交流(活泼可爱、无私无畏、敢作敢为等)教师板书

四、相信大家通过电影、电视和书籍,一定了解了不少《西游记》的故事,把你最喜欢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好么?(课件出示:讲述《西游记》中你最喜欢的故事片段)

过渡:我们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猴王形象,在我们有滋有味的品读中,猴王的形象呼之欲出,这就是名著语言的魅力。

五、拓展延伸,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课件出示:推介古典名著《西游记》)

发挥特长,以你擅长的方式向你周围的人推荐《西游记》。

【教学反思】

上《猴王出世》一课时,我把这几年我收集和整理的和《西游记》有关的神话故事共6篇推荐给学生看,没想到学生们的兴趣大增,争相传阅。一部分学生还带回家去读给家长听,并央求家长给他们讲一些其他的故事,在这班学生中掀起写故事的热潮。一些平时不爱写作文的学生居然也交了一两篇小故事的作文。后来我把这些故事集中起来,编成了一小本《神话故事集》,在这之后在学生中激起学生的传阅和写作兴趣。

通过这次体验,使我体会到收集身边的素材,把它和我们的教科书有机地整合起来,利用校本课用演、说、诵等方式展现。既能切实照顾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极大地丰富、拓展教育内容,更能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全面的发展。在这之后,我会逐步学会注意收集身边的素质来帮助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会经常把身边发生的一些事写下来,整理学校的历史,发掘校友风采,收集好作业,好作品。还会利用校本课推荐给学生看,让学生体会到我们身边其实也有很多人、事、物是可写的。“适时收集素材,并适时调整课程,按照需要适时调整各块教育主题实施的前后顺序,不一定要按照教材先后顺序进行,也是灵活运用教材的好方法之一。”

《片断教学 范文.doc》
片断教学 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