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合理用药范文

2022-10-08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用药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导方案

一、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原则与要求

(一) 抗菌药物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主要供全身应用(个别也可局部应用)的各种抗生素以及喹诺酮类、磺胺类、硝基咪唑类、硝基呋喃类等化学合成药。抗菌药物用于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等所致的感染性疾病,非上诉感染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

(二) 力争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正确采集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实验,以期获得用药的科学依据。未获结果前或病情不允许耽误的情况下,可根据临床诊断针对最可能病原菌,进行经验治疗(附表1)。一旦获得感染病原培养结果,则应根据该病原菌的固有耐药性与获得性耐药特点以及药敏试验结果、临床用药效果等调整用药方案,进行目标治疗(附表2)。

(三) 感染性疾病的经验治疗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与预后,因此十分重要,需认真对待。在经验治疗前应尽快判断感染性质,对轻型的社区获得性感染,或初治患者可选用一般抗菌药物。对医院感染或严重感染、难治性感染应根据临床表现及感染部位,推断可能的病原菌及其耐药状况,选用覆盖面广、抗菌活性强及安全性好的杀菌剂,可以联合用药。对导致脏器功能不全、危及生命的感染所应用的抗菌药物应覆盖可能的致病菌。

(四) 培养与药敏试验结果必须结合临床表现评价其意义。根据临床用药效果,尽快确定致病菌及其耐药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选用作用强的敏感抗菌药。无感染表现的阳性培养结果一般无临床意义,应排除污染菌、正常菌群和寄殖菌的可能。

(五) 临床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适应症、毒副反应和给药

剂量、用法,制订个体化的给药方案。限制无指征的抗菌药物使用,非感染性疾病和病毒性感染者原则上不得使用抗菌药。选用药物应以同疗效药物中的窄谱、价廉的药物为先。力求选用对病原菌作用强,在感染部位浓度高的品种,此外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1、患者的疾病状况:疾病、病情严重程度、机体生理、病理、免疫功能状态等。

2、药物有效性:包括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抗菌活性、药代动力学特点(吸收、分布、

代谢与排泄,如半衰期、血药浓度、组织浓度、细胞内浓度等),药效学特点及不良反应等。

3、本地区、医院及病区细菌耐药状况:选用病原菌敏感的抗菌药物。

4、给药途径:应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及药代动力学特点决定给药途径,轻症感染尽量

选用生物利用度高的口服制剂。

5、有多种药物可供选用时,应以宱谱、不良反应少、价廉者优先。

6、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供应等。

(六) 抗菌药物的更换:一般感染患者用药72小时(重症感染48小时)后,可根据临床反应或临床微生物检查结果,决定是否需要更换所用抗菌药物。

(七) 疗程:一般感染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后再继续用药2-3天,特殊感染按特定疗程执行。

(八) 抗菌药物治疗的同时不可忽视必要的综合治疗,不过分依赖抗菌药物。有局部病灶者需同时进行局部引流等治疗。

(九) 尽量避免皮肤粘膜局部用药,以防对临床常用药物耐药的菌株产生。若局部感染较轻,或感染较重但全身用药在局部感染灶难以达到有效浓度时,可考虑局部选用如下外用制剂:呋喃西林、新霉素、杆菌肽、磺胺嘧啶银、莫匹罗星、磺胺醋酰钠等。不允许擅自将全身用制剂在局部使用,包括抗菌药物的呼吸道吸入给药。

(十) 加强对抗菌药物使用中的不良反应监测,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并妥善处置,认真执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疗程中对已知或发生率高的不良反应进行临床监测,并

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必须使用某些不良反应明显的抗菌药物时,尤其是老年、婴幼儿及肾功能减退、孕妇、哺乳期妇女等患者应进行治疗药物浓度监测,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和疗效。对较长时间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要严密监测菌群失调、二重感染,特别是深部真菌感染。

(十一) 对病情复杂的难治性感染病例,应组织有关专业人员进行会诊,制定给药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制定抗菌药物治疗方案时应注重药物的成本一效果比。

二、医院对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

(一) 将临床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纳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和综目标考核中,制定管理办法并有保证实施的监督措施。

(二) 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内成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专家咨询小组”,由主管业务科长、院感室、医务部、临床抗感染专家、临床微生物医师及临床药师组成。该小组的职责和任务为:

1、根据医院内抗菌药物管理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与监督;

2、根据医院等级及本院院内感染病原微生物药敏谱等情况,以本指导方案为基础制定本院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实施细则;

3、会同药师和临床微生物医师定期下病房检查,调查和分析

全院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督促临床人员严格执行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制度和应用原则,对存在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

4、定期统计分析全院及各科室的抗菌药物使用率、用量等,随时掌握任何异常使用情况;

5、会同院感室和检验科定期公布全院及某些重点科室(如ICU、血液科、呼吸科等)的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提出临床经验用药方案;

6、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临床微生物学、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滥用与医院感染的相关性等知识的宣教,提高全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

7、组织评价各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提出淘汰疗效较差和不良反应严重的抗菌药物的意见,并提呈院药事管理委员会讨论。

(三) 会同院药委会实行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并有计划地对同代药物轮换使用。

(四) 对广谱抗菌药物及(去甲)万古霉素等的使用实施严格审批制度,对某些价格昂贵、毒性大或较易导致严重耐药性的品种须高级职称医生或科室主任开具医嘱。万古霉素应用指征:①多重耐药菌MRSA、MRCNS、肠球菌等革兰阳性球菌感染;②其他药物治疗无效的耐药革兰阳性球菌感染;③分泌物涂片葡萄球菌阳性的重症

感染的初始用药;④口服给药用于甲硝唑治疗失败的或严重的艰难梭菌感染(伪膜性肠炎)等。

(五) 预防用药仅适用于外科围手术期及符合预防用药指征的非手术病人。如不属于外科围手术期用药,主管医生应填写”外科非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申请表”,由主任医生或科主任审批后使用,特殊情况时须报请医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专家咨询小组”审批后方可使用。审批表留作病历档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专家咨询小组”须定期抽查复核。

(六) 门诊处方抗菌药以单用为主,原则上不超过7天量,最多不超过14日(抗结核药物除外)。严格控制多药联用,对多药联用应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七) 对使用、更改、停用抗菌药物均要求在病历上有详细的分析记录,并纳入病历质量考核。

(八) 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按卫生部临检要求进行质量控制。定期开展重要耐药菌如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VISA及V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和革兰阴性杆菌超广谱B-内酰胺酶(ESBLs)的监测。

(九) 提倡使用或更改抗菌药物前采集标本作病原学检查,力求做到有样必采,住院病人有样可采送检率应达到60%以上。对有样不采者应制定相应处罚措施。

(十) 对某些价格昂贵和不良反应较大的抗菌药物实行限制性应用,发现有明显药商违规行为的品种,上报”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专家咨询小组”及院药事管理委员会进行查处,必要时予以停用。

(十一) 医院应实行奖罚制度,与科室、个人挂钩,奖惩分明。医务部、院感室、药剂科等参与考核管理。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率,力争控制在65%以下。

三、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原则(另行发文)

四、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原则

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包括内科系统非手术预防用药和外科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需充分考虑感染发生的可能性、预防用药的效果、耐药菌的产生、二重感染的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价格以及患者的易感性等多种因素,再决定是否应用。要规范用药品种和给药方案,不应随意选用广谱抗菌药或某些新品种以及耐药后果严重的药物作为预防用药。

(一) 非手术感染的预防用药

1、是指尚未感染的非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应有相当或一定效果,如果不用药发生感染后果严重者。

2、抗菌药物不能长期预防一切可能发生的感染,只能在特定的应激状态或针对某些专门的病原菌进行短期有效的预防。(1)已明确为病毒感染者不应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2)通常针对一种或二种可能细菌的感染进行预防用药,不能

盲目地选用广谱抗菌药,或多种药物联用预防多种细菌多部位感染。

(3)一旦疑有感染存在,应送有关标本作病原学检查,并应尽快开始经验性治疗,病原学诊断明确后则应根据该病原菌的耐药特点和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方案,进行目标治疗。 (4)常见非手术感染的预防用药应用抗菌药物。

(二) 外科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

1、适应症:应用抗菌药物预防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作用是肯定的,但并非所有手术都需要。一般的I类即清洁切口,应注意严格的无菌技术及细致的手术操作,大多无需使用抗生素。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具体适应症有: (1) Ⅱ类(清洁-污染)切口及部分Ⅲ类(污染)切口手术,主要是进入消化道(从口咽部开始)、呼吸道、女性生殖道等的手术;

(2) 使用人工材料或人工装置的手术,如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等;

(3) 清洁大手术,手术时间长、创伤较大,或一旦发生感染后果严重者,如开颅手

术、心脏和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 (4) 病人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不良等。

此外,经检测认定在病区内某种病原菌所致SSI发病率异常

增高时,除追究原因外应针对性预防用药。已有严重污染的多数Ⅲ类(污染)切口及Ⅳ类(污秽-感染)切口手术(如开放创伤、消化道穿孔等),应在手术前即开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中及术后继续应用,不列为预防性应用。手术切口分类见表4.

2、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方法

围手术期用药必须根据各类手术术中污染程度、手术创伤程度、最易引起手术部位感染(SSI)的病原菌、手术持续时间等因素,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1) 给药方法:术前半小时(通常在麻醉诱导期)使用抗菌药物一次,静脉推注或

快速滴注(20-30min内滴完),以保证在发生污染前血清和组织中的抗生素达到有效药物浓度(>MIC90),如手术超过4小时,术中追加一次(长半衰期抗生素头孢曲松不需追加剂量)。术后可不再使用或仅使用24-72小时,原则上最多不超过72小时,延长用药不能进一步降低SSI发生率。

(2) 预防用抗生素的选择:根据各种手术发生SSI的常见病原菌(表5)、手术切口类别、病人有无易感因素等综合考虑。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杀菌、廉价、安全性高的药物,尽可能避免多药联合使用。通常选择头孢菌素,以第

一、二代头孢为主,个别情况下可选用头孢曲松等第三代头孢,避免选用超广谱抗菌药物及喹诺酮类药物。具体药物的选择可参考表5。

3、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注意事项

(1) 必须重视无菌技术,不能期望以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替代严格的无菌操作。做好消毒隔离、患者营养支持、环境消毒等。

(2) 严格控制术前预防用药:术前预防用药原则上仅适用于术前有感染病灶的手术病人及结直肠术前肠道准备。术前肠道准备应选择口服吸收少、肠道内药物浓度高、受肠内容物影响小、对致病菌及易移位的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真菌等由较强杀菌作用,同时对肠道微生态影响较小的药物,如新霉素、红霉素和制霉菌素等。

五、细菌性感染经验治疗选药方案

(一) 经验治疗选药原则

1、临床医生须熟悉和掌握常用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抗菌活性、药物动力学特性、不良

反应等,了解本地区、本单位重要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水平,进行个性化给药。

2、经验治疗不能忽视病学诊断:在开始抗菌药物治疗前力争采集标本送病原学检查,

以提高检出率,为经验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一旦获得病原学检查结果,应及时有针对性地调整用药方案。

3、确定感染性质:轻型的社区获得性感染或初治病人可选用一般抗菌药物,而医院耐药菌株或严重感染、难治性感染

应评价感染原菌的耐药性及其治疗效果,选用针对性强、抗菌活性高的抗菌药物剂。有局部病灶者需作局部引流或病灶清除。

(二) 临床常见感染性疾病经验治疗选用药物参考表1.

六、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原则

(一) 严格掌握联合用药的原则和指征,以期达到提高疗效、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减少细菌耐药性产生。

(二) 联合应用一般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特殊情况下要加抗真菌药。常采用繁殖期杀菌剂(-内酰胺类、磷霉素、万古霉素等)与静止期杀菌剂(氨基糖苷类等)联合或B-内酰胺类与B-内酰胺酶抑制剂联合,以获协同抗菌作用。联合用药适用于下列情况:

1、病原体不明的严重感染。

2、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

3、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严重感染。

4、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耐药菌株感染,特别是医院感染。

5、联合用药的协同作用可使单一抗菌药物剂量减小,因而减少不良反应。

6、需长期用药并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如结核病,强化期治疗时应采用四联、三联,巩固期以二联为宜。

七、特殊情况下抗菌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一) 肾功能不全患者选择抗菌药物时的注意事项

1、肾功能不全患者选择抗菌药物时除考虑抗感染治疗的一般原则外,还应考虑:抗菌

药物对肾脏毒性的大小,患者肾功能损害程度,肾功能减退对抗菌药物代动力学的影像,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对药物清除的影像等。

2、肾功能不全患者抗菌药物选择,给药剂量、给药间隔时间的调整。肾功能不全患者抗菌药物品种选择见表6.肾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推荐剂量见表7.此外,也可抗估计法调整剂量。

(1) 估计法:若抗菌药物绝大部分通过肾脏清楚,其维持剂量可通过下表进行估算。

肾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给药剂量的估计

————————————————————————————————————

肾功能实验

正常

轻度损害

中度损害

重度损害

————————————————————————————————————

肌酐清除率

>90

>50

10-50

————————————————————————————————————

给药剂量

正常剂量

1/2~2/3

1/5~1/2

1/10~1/5

正正常量

正常量

————————————————————————————————————

肾功能损害的程度以内生肌酐清处率最具参考价值,并可根据内生肌酐清除率调整给药剂量及给药时间间隔。内生肌酐清除率可直接测定或通过患者血肌酐值按下述公式计算:

成年男性内生肌酐清除率(ml/min)=(140-年龄)×标准体重(kg)/(72×血肌酐浓度) 成年女性内生肌酐清除率(ml/min)=(140-年龄)×标准体重(kg)/(85×血肌酐浓度) (2) 必须选用某些不良反应明显的品种时,有条件者应作血药浓度监测。

(二) 肝功能不全患者选用抗菌药物时的注意事项 肝功能不全患者选用抗菌药物时除应考虑抗感染治疗的一般原则外,还应考虑肝功能不全患者使用此类抗菌药物发生毒性

常量

反应的可能性,肝功能减退对该类药物药代动力学的影响等。但目前还难以根据肝功能试验的结果对抗菌药物的给药剂量与方案作出较为准确的调整。肝功能不全患者对抗菌药物品种选择见表8。

(三) 新生儿患者选用抗菌药物时的注意事项

新生儿患者选用抗菌药物时除应考虑抗感染治疗的一般原则外,还应考虑新生儿迅速变化的病理生理状态,新生儿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特点,如肝脏代谢功能、肾脏排泄功能尚未充分发育完全、药物表现分布容积与成人的差异等,以及抗菌药物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等。新生儿不宜肌肉注射。新生儿患者应避免使用的抗菌药物见附表9.

(四) 妊娠期使用抗菌药物的注意事项

妊娠期选择抗菌药物时除应考虑抗感染治疗的一般原则外,还应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妊娠期妇女药代动力学变化因素。妊娠期使用抗菌药物应注意:避免不必要的用药,选择其风险/效果之比最小的药物。在必须用药时,要告知患者对继续妊娠可能引起的风险。常见抗菌药物对妊娠的影响分类见表10.妊娠期抗菌药物选用见附表11。

(五) 哺乳期妇女使用抗菌药物时的注意事项

必须使用抗菌药物时,须使用最安全的药物,并调整用药与哺乳时间,如哺乳结束后立即用药,或在婴儿较长睡眠前用药,可使婴儿可能接触药物的量降至最低。抗菌药物在乳汁中的浓度

见附表12.

(六) 老年人使用抗菌药物时的注意事项

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状态与青壮年人不同,如组织器官萎缩、生理功能减退、重要肝脏功能储备降低、往往患有多种原发病疾病等,自身生理调节能力下降,对疾病及药物的耐受能力降低。老年人易患感染性疾病,尤其是严重的细菌性感染,且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病情变化较快,并发症较多,易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药物疗效较年轻人差,病死率高。抗菌药物在老年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药代动力学过程均可发生变化,其中以药物排泄过程的影响最大。老年人的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滤降低,肾小管分泌功能下降,明显地影响药物自肾脏的排泄,使药物血浆浓度增高,延缓药物自体内的消除,从而使老年人更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甚至加重病情或导致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因此,老年人使用抗菌药物时,必须根据感染程度、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以及药品不良反应等具体情况,结合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尽量使用不良反应小的杀菌药物,并依据肾功能(内生肌酐清除率)调整用药剂量及给药间隔时间,以达到安全、有效的使用抗菌药物。

附表:1-12(略)

推荐第2篇:临床合理用药专项整治工作方案

临床合理用药专项整治工作方案

为加强我院合理用药管理,确保规范使用基本药物,保障人民群众用药的安全性、经济性、有效性,进一步提升我院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根据《山西省医疗机构临床合理用药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的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等文件要求,全面整治我院临床药物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避免因滥用抗生素、激素、静脉注射而产生的健康危害和过度经济负担,认真执行和落实基本药物制度相关政策,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二、工作目的

整治我院临床药物应用中可能存在的用药结构不合理及用药不规范等问题,进一步提高我院医务人员对合理用药的认识,强化合理用药的宣传和培训,加强合理用药管理,进一步提升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

三、主要任务

(一)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等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积极推进临床合理用药。

(二)以建立健全药事管理为重点,完善我院合理用药管理制度。进一步落实处方点评制度,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处方动态监测、超常预警和干预制度,麻精药品管理制度,制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处理应急预案;建立不合理用药警示、通报和公示制度以及合理使用基本药物考核制度。并将处方点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麻精药品使用管理纳入医师及科室年度考核,严格医师资质管理,对于存在临床药物不合理应用的医师,严肃处理;通过采取相应措施,使全院药费占医疗费用比例降至35%以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55%,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15%,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控制在38DDDs以下,抗菌药物费用占药费比例下降至15%以下,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24小时,科室单床日平均药费降至600元以下。

(三)以强化临床合理用药监测为重点,加强合理用药指导。着力开展药品使用动态监测、处方点评等工作,鼓励各科室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通过监测结果,及时评估药物使用适宜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加大处方点评、评价及审核力度,在调剂处方时,调剂和审核人员要严格把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存在问题及时通报临床并主动与处方医师沟通,提出纠正与改正意见,从源头上避免不合理用药的发生,指导医生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处方。

(四)以加强合理用药培训为重点,提高合理用药水平。要求医务人员通过集中学习、科室学习及自学等方式学习《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并做到学有考核、有记录、有奖惩;多种方式、多种措施全面提高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水平。

(五)以加强合理用药宣传为重点,普及合理用药知识,增强合理用药的良好社会氛围。要通过宣传单、宣传栏等方式,在门诊、病房等处向患者和家属提供用药咨询和安全用药知识的健康教育,引导病人和家属正确用药,形成合力,共同营造合理用药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具体要求

(一)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医改的重点内容,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合理用药是基本药物制度的目标之一,其核心内容就是制定和推行基本药物。但最近省卫计委调研和监测结果表明,医疗卫生机构尤其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合理用药现象,其中抗生素、激素、静脉注射的不合理应用问题尤为突出,所以广大医务人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合理用药的重要性和滥用药物的危害性,高度重视此次专项治理活动,制定工作计划、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二)明确目标,精心组织。各科室要认真做好合理用药专项治理工作,扎实、深入、全面地推动活动的开展。相关职能部门要围绕专项治理内容,结合实际,制定检查方案,认真组织实施,达到不合理用药现象得到明显遏制的目的。

(三)建立合理用药监管的长效机制。要加强处方、医嘱点评和不合理用药预警监测工作,全面梳理药物临床应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违规处理程序、处罚标准,定期检查考核评估,把合理用药纳入医师考核档案,并与医师职称晋升、岗位聘任挂钩,树立合理用药的典范,对不合理用药典型要严肃惩处,逐步建立合理用药监管的长效机制。

(四)由医务科负责制定合理用药检查督导制度。由药剂科负责落实完成相关工作指标,包括全院药费占医疗费用比例降至35%以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55%,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15%,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控制在38DDDs以下,抗菌药物费用占药费比例下降至15%以下,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24小时,科室单床日平均药费降至600元以下。抽查100张门诊处方中激素使用合理达100%,抽查100张门诊处方中静脉注射使用合理达100%,抽查内科、外科、骨科、皮肤科住院病历各30份,激素使用合理达100%,抽查内外科住院病历各30份,静脉注射使用合理达100%,无其他不合理用药的情况。医院将参照相关奖惩处罚条例,根据合理用药监控情况,纳入科室绩效考核及个人年度考核。

推荐第3篇:合理用药

目录

合理用药....................................................................3

一、合理用药对各方面的重要性.................................................3

二、药品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4

(一) 药品因素.............................................................4

(二)患者自身的原因.........................................................4

(三)其他因素...............................................................4

三、把好用药安全关...........................................................5

四、合理用药.................................................................5

(一)安全性.................................................................5

(二)有效性.................................................................5

(三) 经济性................................................................5

(四)适当性.................................................................5

五、结论....................................................................6 参考文献....................................................................6

2

合理用药

合理用药对于医药行业来说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其质量优劣、用药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医药科学的迅速发展新药层出不穷,用药复杂性越来越高,用药引起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应避免不合理使用药物,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处方药一定不要不合理使用。正确选择药物在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要求临床医师在诊断明确的基础上对症下药,要求对药物有全面的了解,特别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长期使用以后或用量较大时,更容易在患者身上出现毒性反应的药物,要全面掌握、充分考虑药物作用的各种因素,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合理使用药物不仅可以减少、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还能避免药品乃至医药资源的浪费。不合理用药不仅导致机体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大量增加,同时也影响治疗技术的提高,严重阻碍现代卫生事业的发。

一、合理用药对各方面的重要性

合理用药是医师、药师、护师、病人、药物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任何一方有关人员不合理用药都会影响其他人员的努力造成前功尽弃。迄今为止,人类还不能达到研制出的药物完全有益无害,因此,只有加强对药物使用权限、过程和结果的监管,力求应用得当,趋利避害,才是合理用药的意义所在。现如今医疗纠纷频发、医源性或药源性事件居高不下、医疗以及用药成本过高等,已成为多数国家、地区面临的问题,我国在这些方面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合理用药的实践步履艰难,进展迟缓,远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实际上,药物不良反应已成为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而抗生素的滥用现象在我国临床中已非常普遍。有资料表明,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约为70%,二级医院为80%,一级医院为90%。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使药物使用率过高、导致医药费用的急剧上涨,同时也给临床治疗上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现在,很少有医生对抗生素进行过系统、全面的了解,使用的盲目性很大,在选择抗生素时不加思考,不重视病原学检查,迷恋于“洋、新、贵”,盲目的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几种抗菌药同时应用,致使大量耐药菌产生,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医疗费用也越来越高。临床上很多严重感染者死亡,多是因为耐药感染使用抗生素无效引起的。ADR以抗生素位居首位。比如说上呼吸道感染,有90%以上是由病毒引起的,但临床上使用抗生素的却不在少数。滥用的后果是在宏观上造成细菌的抗药性增强,抗生素的效力降低甚至丧失,最终导致人类无药可用;在微观上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药源性损害。由于人体内部有许多菌群,正常情况下他们相互制约,形成一种平衡,抗生素的滥用就可能对某些有益菌群造成破坏,使一些有害菌或病毒乘虚而入导致二重感染甚至死亡。另外,临床分科过细,医师缺乏正确的抗菌药物知识;正确的药品信息获取 困难;医师缺乏全面的药学知识等,也是导致用药错误的重要原因。长时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把抗生素当作家庭的常备药,稍微有些头痛脑热就服用;而有一些患者主动要求用

3 好药、贵药,就更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细菌耐药的发生。由此看出,合理用药不仅仅是医学问题,也不仅仅是临床医师需要注意的问题。要真正做到合理用药,医生、患者、药师、药品管理部门需要互相协作才能得以实现。

二、药品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

导致ADR的原因十分复杂,而且难以预测。主要包括药品因素、患者自身的因素和其他方面的因素。

(一) 药品因素

1.药物本身的作用:如果一种药有两种以上作用时,其中一种作用可能成为副作用。如:麻黄碱兼有平喘和兴奋作用,当用于防治支气管哮喘时可引起失眠。

2.不良药理作用:有些药物本身对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有伤害,如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能使毛细血管变性出血,以致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

3.药物的质量:生产过程中混入杂质或保管不当使药物污染,均可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

4.药物的剂量:用药量过大,可发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

5.剂型的影响:同一药物的剂型不同,其在体内的吸收也不同,即生物利用度不同,如不掌握剂量也会引起不良反应。

(二)患者自身的原因

1.性别:药物性皮炎男性比女性多,其比率约为3:2;粒细胞减少症则女性比男性 2.年龄:老年人、儿童对药物反应与成年人不同,因老年人和儿童对药物的代谢、排泄较慢,易发生不良反应;婴幼儿的机体尚未成熟,对某些药较敏感也易发生不良反应。调查发现,现60岁以下的人,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9%(52/887),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则为15.85%(113/713)。

3.个体差异:不同人种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不同,而同一人种的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也不同。

4.疾病因素:肝、肾功能减退时,可增强和延长药物作用,易引起不良反应。

(三)其他因素

1.不合理用药:误用、滥用、处方配伍不当等,均可发生不良反应。2.长期用药:极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发生蓄积作用而中毒。

3.合并用药:两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5%,6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15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

4.减药或停药:减药或停药也可引起不良反应。例如治疗严重皮疹,当停用糖皮质激 素或减药过速时,会产生反跳现象。 各种药品都可能存在不良反应,中药也不例外,只是程度不同,或是在不同人身上发

4 生的几率不同。出现药品不良反应时也不必过于惊慌,患者用药时,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如果出现了较严重或说明书上没有标明的不良反应,要及时向医生报告。

三、把好用药安全关

(一)不要盲目迷信新药、贵药、进口药。有些患者认为,凡是新药、贵药、进口药一定是好药,到医院里点名开药或在不清楚自己病情的情况下就到药店里自己买药,都是不恰当的。

(二)不能轻信药品广告。有些药品广告夸张药品的有效性,而对药品的不良反应却只字不提,容易造成误导。

(三)药品消费者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用药后如出现异常的感觉或症状,应停药就诊,由临床医生诊断治疗。这里需要告诫药品消费者的是,有些人服用药品后出现可疑的不良反应,不要轻易地下结论,要由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认真地进行因果关系的分析评价。

(四)严格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服用药物。用药前应认真阅读说明书,不能自行增加剂量,特别对于传统药,许多人认为多吃少吃没关系,剂量越大越好,这是不合理用药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合理用药

(一)安全性

安全性是合理用药的首要条件,药物性损害现已成为主要致死疾病之一,仅次于心 脏病、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病、脑卒中。药物性损害已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成为一 个全球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药物的安全性日益重要,药物的安全性不是药物 的毒副作用最小,或者是无不良反应,这类绝对概念,而是强调让用药者承受最小的 治疗风险,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

(二)有效性

人们使用药物就是通过药物的作用达到预定的目的。不同药物由于不同的场合其有效 性的外在表现明显不同,对于医学用途的药物治疗要求的有效性在程度上也有很大差 别,判断药物的有效性指标有多种,临床常见的有治愈率、显效率、好转率、无效率 等。预防用药有疾病发生率、降低死亡率等。

(三) 经济性

经济地使用药物强调以尽可能低的治疗成本获得较高的治疗效果,并不是尽量少用药 或者用廉价药品,应当是单位使用用药效果所投入的成本应尽可能低。这样可以尽可能节约企业资金。

(四)适当性

5 适当性强调因人而异的个体化用药原则,有些药物还应精心设计适当的初始剂量和 维持剂量,密切观察病人的用药反应,及时调整剂量、给药途径,确定双方都可以接 受的现实条件下,可以达到的用药目标。即根据用药对象,选择适当的药品,在适当 的时间以适当的剂量和用药途径,达到适当的治疗目标。

五、结论

药物具有双重性,既具有防病治病的药理作用,同时又具有一定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良反应。不合理使用药物,不仅可以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还能引起药源性疾病,甚至危及生命。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健康,不仅要研制更多有效的药物,而且应当合理使用现有的药物,让其发挥应有的生物医学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时发现并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法。同时,我们也要合理的使用药物,珍爱身体,珍惜生命。

参考文献: [1]唐镜波.合理用药的评价与实践要点.全军临床合理用药研讨班论文摘要汇编.1990:64~80 [2]徐年卉,林国生,付洁,等.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的经验探讨.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143~144.[3]刘振声,金大鹏,陈增辉.医院感染管理学.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314~367 [4]曹全英.合并用药可能引起的毒副反应.中华今日医学杂志.2003.3:42~66 [5]孙定人.药物不良反应.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03~114

6

推荐第4篇:合理用药

为了加强医院药事管理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依据《药品管理法》、《执业医师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制定本制度。

一、香城镇卫生院院委会负责全院合理用药监督管理工作,由各科科主任配合院委会负责督导全院合理用药的日常监督检查工作。

二、各临床科室主任为科室合理用药第一负责人,具体负责对本科合理用药、大处方进行督导管理,及时纠正本科室临床用药中存在的问题。

三、医师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要按照药品说明书所列的适应症、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制定合理用药方案,超出药品使用说明书范围使用药物,必须在病历上作出分析记录,执行用药方案时要密切观察疗效,注意不良反应,根据必要的指标和检验数据及时修订和完善原定的用药方案。门诊用药不得超出药品使用说明书规定的范围。 医师不得随意扩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适应症,因医疗创新确需扩展药品使用规定的,应报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审批并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使用中药(含中药饮片、中成药)时,要根据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注意配伍禁忌,合理选药。

四、医师在使用有严重不良反应的药品时应告知患者,并严格掌握适应症、剂量和疗程,避免滥用。使用肝、肾毒性药品前应先进行肝、肾功能的检查,使用中应定时监测肝、肾功能的变化情况,并根据其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用药。使用贵重药品、自费药品和有严重不良反应的药品必须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因未取得患者同意引发用药纠纷的,其经济赔偿由责任医师承担。

五、中、西药剂科应根据临床用药需要对药品进行拆零调配,并加强管理,杜绝药品质量事故的发生。中、西药剂科必须按照《处方管理办法》的要求对处方用药进行适宜性和合理性审核,发现不合理用药情况告知开具处方的医师,情况严重的应拒绝调配并向医院合理用药专家督导组报告。

六、严格控制门诊大处方。门诊处方注射剂为1日用量,口服及外用制剂为3~7日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一日用量;慢性病口服制剂处方用量可延长到15~30日用量,但医师应当注明理由。除抢救病人和抢救药品外,门诊处方每张处方金额不得超过150元;如超过必须经过科主任审批,并在病程记录中有使用目的的记录。违反上述规定的处方,药师应当告知处方医师,请其重新开具处方。如果医师拒绝重新开具处方,药师有权拒发,并向病人说明情况。

七、实行处方点评和病历点评制度。认真贯彻执行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和《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指标》,每月由医院院委会和各科主任抽查处方和病历,对不合格处方、不合格病历进行汇总分析,尤其对不合理用药进行每月点评和院内公示。合理用药指标如下:

(一)处方指标

1.每次就诊人均用药品种数

2.每次就诊人均药费

3.就诊使用抗菌药物的百分率

4.就诊使用注射药物的百分率

(二)抗菌药物用药指标

1.住院患者人均使用抗菌药物品种数

2.住院患者人均使用抗菌药物费用

3.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百分率

4.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5.抗菌药物费用占药费总额的百分率

6.抗菌药物特殊品种使用量占抗菌药物使用量的百分率

(三)外科清洁手术预防用药指标

1.清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百分率

2.清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人均用药天数

3.接受清洁手术者,术前0.5-2.0小时内给药百分率

4.重点外科手术前0.5-2.0小时内给药百分率

具体指标由医院院委会及各科主任另行制定。

八、严格控制药品收入占业务总收入的比例

医院每年根据药品和诊疗价格的调整情况确定各临床科室药品与诊疗收入的比例。逐年降低药品收入比例,从而确保抗菌药物等药品使用趋于合理。各科室要把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例(简称药占比,下同)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全院控制药占比低于42%。各科室药占比由财务科统计。药占比超额部分按金额的20%从处方医生的效益工资中扣除。

九、实行药品超常预警与动态监测制度

每月对医院使用量排名前10位的抗菌药物品种,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进行公示,对监测到的不合理用药积极进行干预。 每月对药品使用量前5名的医生中药占比超标的前3位医生在院内公示。对第二次进入前3位的医生进行诫勉谈话,三次进入前5位的医生暂停处方权一月。

十、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控工作。临床用药中一旦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必须报告药剂科临床药学室并按规定填写“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表”,发现漏报或隐瞒不报者,扣当事医生一次50元。

推荐第5篇: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持续改进措施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持续改进措施

为规范我院医疗用药行为,保障医疗安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持续改进,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处方管理办法》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有关法规,制定本措施:

一、开展门诊药物咨询服务:设置门诊用药咨询窗口,由高年资的药师负责解答用药疑难问题,做好咨询记录,对重点病人进行药学跟踪服务。

二、开展处方点评工作,每月组织临床及药学专家,对门急诊处方100张及已出院患者病历30份进行用药评价,对特定的药物或特定疾病的药物(抗菌药物、激素、特殊药品等)使用情况进行专项点评,对存在用药问题的处方及病历在《处方及临床用药通报》进行公示。

三、临床药师深入临床参与合理用药:临床药师参加查房、会诊、病例讨论,协助医师选择治疗药物,对病人的药物治疗方案提出合理的建议,书写药历,对病人进行用药教育,对特殊患者药物治疗的全过程进行监护。

四、加强临床药师的培养:临床药师通过进修、自学、送往卫生部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培训等方式学习药学理论和临床医学基础知识,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五、开展药学信息服务:配备相应的软件(如合理用药系统),利用医院信息系统提供药学信息服务,内容包括医院的药品目录、药品说明书、新药介绍、医院药事管理、配伍禁忌、药品不良反应等。

六、宣传合理用药知识:向临床介绍药物信息,每两月出一期《药讯》。

七、开展治疗药物监测:对治疗指数较窄的药物,如:地高辛、氨茶碱、丙戊酸钠、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药物,开展血药浓度监测,实行个体化给药。

八、药学部门会同医务、门办、院感等部门定期开展合理用药督查,重点督查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对外科系统围手术(特别是工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进行常规监控和有效管理,并实行月报告制度,对临床不合理用药进行干预,并定期进行干预效果的分析。

九、开展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监测:建立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监测信息平台,定期向临床反馈药物不良反应/事件信息,保证临床用药安全用效。

十、指定一名专职临床药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和防范差错工作进行系统检验,对临床不合理用药进行干预效果分析,并定期在《处方及临床用药通报》公示。

推荐第6篇:处方点评及临床合理用药工作总结

处方点评及临床合理用药工作总结

为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保障医疗安全,根据等级医院验收标准、《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和《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的要求,我院于2008年始对门急诊处方和归档病历医嘱进行处方点评和不合理用药分析,现将工作开展情况、取得成绩及存在问题总结如下:

在医院药物与治疗学委员会和质量管理委员会领导下成立了由医院药学部门组成处方点评工作小组和由各学科专家组成的处方点评专家组,具体工作由临床药学室开展,临床药学室药师由较丰富的临床用药经验和合理用药知识的中高级药师专职担任,由于未参加正规的临床药师培训,知识的获得主要通过查阅资料、上网学习以及平时工作的积累,点评的依据以药品说明书为准,严格按照处方点评的规范进行抽样、点评分析。临床药学室先对不合理用药处方、住院医嘱进行初选,由处方点评工作小组进行初评,并将初评结果汇总,每季在医院药物与治疗学委员会议上交由处方点评专家组进行点评,临床药学室将专家点评的结果坚持科学、公正、务实的原则汇总不合理处方,通报临床科室和当事人,并在药讯上刊登,并要求各科组织学习,并将学习情况及意见反馈临床药学室,以便杜绝类似不合理用药现象及临床药学室处方点评及不合理用药分析水平的提高,同进将处方点评结果报行风办,判定为超常处方的医院将根据管理方案进行处罚通报。

根据制定的处方点评制度结合医院实施情况,坚持科学、公正、务实的点评原则,三年来医院处方点评和不合理用药分析工作深入细致开展工作到临床药学实际工作中,以理论为基础,结合实际中遇到的不合

1 理用药情况,不断整改督查。处方书写规范明显提高,用药不适宜现象及超常处方明显减少,处方点评前住院医嘱中抗菌药物使用率大于90%,三联抗菌药物联用,三线抗菌药物的使用极普遍,几乎达50%,门急诊处方中普遍存在三线、三联使用情况,抗菌药物使用率大于50%,现在住院医嘱中三联、三线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小于10%,抗菌药物使用率70%左右,门急诊处方己无三联使用抗菌药物, 三线己停用。抗菌药物使用率己低于30%,其它活血药、营养支持药联用、滥用也得到了有效控制。总之点评前大于50%的药占比也降至40%左右。

基层医院由于临床药师的缺乏和自身专业水平的不足,对于临床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分析点评仍不能突破,某些常规治疗的定式,某些不合理用药现象仍不能有效改观,因此定期组织临床医务人员药学人员进行合理用药相关知识培训才能切实提高医院合理用药意识和知识水平,才能提高处方调配人员的处方适宜性审核水平,使不合理用药现象控制在病人用药前,达到处方点评及不合理用药分析的真正目的,让药学服务的目的、病人效益最大化得到真正的体现。

二0一一年十月二十日

推荐第7篇: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持续改进措施

【 】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持续改进措施

1、对处方书写的规范性及药物临床使用的适宜性(用药适应证、药物选择、给药途径、用法用量、药物相互作用、配伍禁忌等)进行评价,发现存在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并实施干预和改进措施,促进临床药物合理应用的过程。

2、处方点评工作每月开展一次。每次抽查100张门急诊处方,检查内容包括处方书写、使用通用名称、药品用法用量、抗菌药物的规范使用、处方合理用药评价、处方药品费用等,并要求各临床科室组织医务人员认真学习,总结经验。

3、每月对住院病人用药情况进行抽查,统计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率,并对限制类及特殊类用药情况进行跟踪,查看是否有越级使用抗菌药物。

4、每月对医院所有药品用药数量和金额前十位品种及抗菌药物进行统计排名。

5、落实处方审核、发药、核对与用药交待等相关规定,对医务人员进行合理用药知识培训与教育,制定并落实持续质量改进措施,促进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6、医务科、药械科对不合理用药、药品费用比例必须做好干预工作。

推荐第8篇:处方点评及临床合理用药工作总结

处方点评及临床合理用药工作总结

从2011年1月份至9月份,随机抽取我院门诊处方总 900份,进行数据统计,根据统计结果现分析总结如下:

一、用药品种:我院用药品种总数为2043种,平均每张处方用药品种数为2.27种。国家基本药物品种数占我院用药品种数的45.51%,注射剂使用率为23%。药品通用名数为100%,合理用药处方占我院总用药品种数的比例为99%。

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1、抗菌药物使用率: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4.3%,超过了三级医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20%)。

2、抗菌药物在疾病治疗中的分布情况: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临床诊断中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扁桃体炎、咽炎、胃肠炎、消化不良、宫颈炎、人工流产、功血、月经不调、阴茎炎、鹅口疮、疱疹性咽峡炎、宫腔内积血。

3、使用抗菌药物品种:我院使用抗菌药物处方中最常见的:1联包括阿莫西林胶囊、奥硝唑分散片、盐酸洛美沙星分散片、甲硝唑片、甲硝唑注射液、注射用青霉素、注射用苯唑西林钠、注射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注射用美洛西林钠、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注射用头孢呋辛钠、注射用阿奇霉素、头孢克肟干混悬剂、头孢丙烯颗粒、阿奇霉素糖浆;2联包括注射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与注射用青霉素钠联用、注射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与注射用苯唑西林钠联用、奥硝唑分散片与盐酸洛美沙星分散片联用;3联我院门诊暂时无3联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三、药品处方金额:平均每张处方金额为55.3元。

四、平均就诊时间和平均发药时间:平均就诊时间为10.7分钟,平均发药时间为13.74秒,药师能详细为患者讲解用药注意事项,患者满意度为100%。

五、其他:按处方实际调配药品的为100%,药品标签标识方面工作做的较好,完整率为100%。

六、合理用药点评评估:

1、处方中未写临床诊断、年龄、年龄格式不规范如: 1/2,应写为6/

12、开具门诊处方超过7日用量,无医师特别说明的都属于不合格处方。

2、呼吸道感染处方中出现注射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与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联用,属于重复用药现象。

药剂科

2011-10-24

推荐第9篇:临床合理用药的持续改进措施

临床合理用药持续改进措施

一、对处方书写的规范性及药物临床使用的适宜性(用药适应证、药物选择、给药途径、用法用量、药物相互作用、配伍禁忌等)进行评价,发现存在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并实施干预和改进措施,促进临床药物合理应用的过程。

二、处方点评工作每月开展一次。每次抽查100张门急诊处方,检查内容包括处方书写、使用通用名称、药品用法用量、抗菌药物的规范使用、处方合理用药评价、处方药品费用等方面对有代表性的不合格处方在医院内部公开点评和公示,并要求各临床科室组织医务人员认真学习,总结经验。

三、每月对住院病人用药情况进行抽查,统计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率,并对限制类及特殊类用药情况进行跟踪,查看是否有越级使用抗菌药物。

四、每月对医院所有药品用量和金额前十位品种及抗菌素进行统计排名,对临床医师使用抗菌药物前十位进行排名。

五、落实处方审核、发药、核对与用药交待等相关规定,对医务人员进行合理用药知识培训与教育,制定并落实持续质量改进措施,促进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推荐第10篇: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持续改进措施

连山人民医院创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资料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持续改进措施

一、单品种用量排名公示制度,通过HIS系统,对本院单个品种用药总量进行排序,排在前3位的药品及供应商进行公示,连续3个月排名前3名的品种暂停采购使用3个月。

二、药品采购限量制度,除基本药物、基础输液和毒、麻、精药品等,其它药品实行限量限额采购,单个品规每次采购金额不超过10万元,每个月不超过20万元,抗菌药物单个品规每次采购金额不超过20万元,每个月不超过40万元。

三、处方点评制度,每月开展处方、医嘱点评,对抽查到的不合理处方、医嘱,每月进行内部公示。由临床药学室按处方点评方法负责点评,并将用药评价结果报临床合理用药监督小组,按我院《处方点评制度和实施细则》进行处罚,并进行内部通报。

四、药品用量动态监测与超常月预警制度,每月统计用药量20万元以上的普通药品和抗菌药物,对其供应商进行警示谈话。

五、临床科室药品费用比月通报制度,实行用药费用比科主任负责制,控制各临床科室用药比例,财务科每月统计各科室收入与用药比,并按照目标管理方案进行处罚或奖励。

六、门诊实行处方最高限额控制,门诊处方(含门诊医师、专家和住院医师)每张最高金额原则上不得超过500元。

七、抗菌药物分级使用权限控制,各级别医师不得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特殊级抗菌药物的使用必须经专家会诊同意后才能使用,紧急情况下可越级使用但仅限于1天量。

八、药品新品种引进评审制度,新品种进院前将严格审查,防止同一品种药物品牌过多过滥,严格执行“一品两规”制度。从源头上加大对药品使用环节违规行为的控制力度,严肃惩处索拿卡要和收受回扣等违规行为。

连山人民医院创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资料

药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

为提高药品管理质量,促进药品质量管理工作的持续提高,特制定本制度。

一、药剂科药品质量管理小组是医院药品质量管理工作的执行、监督、指导及管理组织,负责医院药品质量管理工作。

二、药品质量监督管理小组负责人由主管药师以上人员担任,科主任、药品仓库负责人、临床药学室负责人、调剂室负责人、制剂室负责人、质检室负责人等组成。

三、药品质量监督管理小组职责

(一)质量监督管理小组依据《药品管理法》、《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处方管理办法》对医院药品质量管理进行监督,并认真落实。

(二)药剂科设置药品制剂检验室,负责日常药品及制剂的质量检测工作。

(三)药品质量监督小组定期进行药品质量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科室规章制度的学习,保证药品质量监督的科学公正。

(四)药品质量监督管理小组对医院药品质量具有裁决权,工作具有相对独立性。

(五)定期抽验购入药品的质量。检查药品库和各调剂科(室)药品质量管理情况,有无过期、变质药品,并做好检查记录。发现疑似质量问题的药品有权停止使用或封存,并报药剂科质量管理小组。

(六)定期对临床科室的备用基数药品、急救药品的保管和质量情况进行检查,发现质量问题应及时与有关科室沟通,并做好相关登记和记录。

(七)药剂科药品质量监督小组应根据监督结果定期进行药品质量监控分析讨论,对期间发生的药品或制剂质量问题,及重大质量技术问题进行讨论,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做好落实,并有详实的记录。

药品质量监督管理小组:

组长:科主任

成员:科副主任及各班组负责人

第11篇:3月份临床合理用药检查情况报告

2012年3月份临床合理用药检查情况报告

按照院领导工作安排,由医务科、药剂科和医保科共同对全院药品合理使用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项检查,通过对各临床现运行病例进行随机抽查,发现有以下情况:

1、同一药理作用的药物重复用药。如:循环内科患者0002865入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心功能Ⅲ级、支气管炎,马来酸桂哌齐特、灯盏花素同时使用。肿瘤科患者0002986诊断为左乳腺癌术后化疗,而同时应用复方甘草酸苷、硫普罗宁。胸脑外科患者0002282入院诊断为:

1、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高血压病Ⅲ期。

2、双侧吸入性肺炎。长春西汀、舒血宁同时应用。五官科患者0002945诊断为头部软组织挫伤、冠心病,而使用舒血宁、长春西汀、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

2、无适应证用药,尤其使用抗菌药物时没有指征和依据。如:肿瘤科患者0002986诊断为左乳腺癌术后化疗,而应用泮托拉纳、舒血宁注射也脂溶性维生素。肿瘤科患者0002799诊断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酮症,而应用舒血宁、马来酸桂哌齐特。五官科患者0001255诊断为头皮挫伤,而使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泮托拉唑钠。五官科患者0000400诊断为头皮裂伤,而使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脂溶性维生素、长春西汀。五官科患者0002082诊断为双耳神经性耳聋,而使用头孢地嗪、长春西汀、舒血宁、阿奇霉素。五官科患者0002083诊断为额部软组织挫伤,同时使用舒血宁、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长春西汀。

3、无正当理由越级使用抗菌药物无科主任审批或开具贵重药品的。如五官科患者0002111诊断为鼻出血,用氨曲南无科主任审批,用泮托拉唑无正当理由,用二乙酰氨乙酸乙二胺价格贵。五官科患者0002173诊断为鼻出血、高血压(140/90mmHg),使用氨曲南无科主任审批,使用舒血宁无正当理由。越级使用超权限使用药品无上级医师和科主任同意并签字。各科室普遍存在。

4、清洁手术用药时间超过24小时的。如普通外科患者0002369诊断为右侧腹股沟斜疝,术后应用头孢孟多酯钠2.0g日二次静点,从2月7日用到2月13日,体温和白细胞都在正常范围之内。而且也无科主任审批。

5、无正当理由为同一患者同时开具2种以上药理作用相同药物的。如肿瘤科科患者45480诊断为左肾恶性肿瘤、高血压2级、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而同时使用舒血宁、单硝酸异山梨酯、灯盏花素、丹参川芎嗪。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我们现阶段医保农保花费超标的情况,我院的合理用药问题确实需要加强这顿,请领导给与高度重视,必要时对有问题的科室和医生可采取有效地处理。

医务科、药剂科、医保科

2009-12-22

市卫生局合理用药专项检查情况通报(节选)

现将市卫生局对全市

二、三级医院合理用药管理工作专项检查情况通报(节选)转发给医院全体医、药工作者,希望大家认真对照,开展自查自纠,特别要针对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用药指征、抗菌药物的选择是否适宜、抗菌药物的预防用药时间是否适宜和抗菌药物的其他不适宜情况等问题,制定相关规定并实施改进措施,促进临床提高医疗质量。确保 “合理用药、医疗安全专项整治月”活动取得实效。

市卫生局根据相关法规、管理技术规范,对被查医院随机抽查2010年6—12月的门诊处方100张和住院病历50份进行现场核查,对处方书写和病历的规范性及药物临床使用的适宜性(用药适应症、药物选择、给药途径、用法用量、药物相互作用、配伍禁忌等)进行了评价。

检查中发现,全市

二、三级医院药事管理工作不平衡,仍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主要问题存在以下两方面11条:

一、门诊处方评价存在问题:

1、药品规格书写不全,处方超量,慢性病超量未注明理由,缺临床诊断(或临床诊断书写不规范),用法用量不全;

2、部分处方适应症不适宜或无适应症用药,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

3、处方书写字迹潦草;

4、个别医院处方药剂人员签名不规范,只有姓,也未执行发药、核对双签名;

5、少数处方药品名称使用商品名。

二、医院Ⅰ类切口手术病历出院病人住院医嘱抗菌药物使用存在问题:多集中于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选药不合理、用药时机及疗程不合理、无指征合并用药等方面。

1、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指导原则》及38号文《通知》要求,Ⅰ类切口手术,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要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涉及重要器官;有异物植入;年龄大于70岁;糖尿病控制不佳;恶性肿瘤放、化疗中及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不良等情况使用抗菌药物。

2、抗菌药物选择不适宜:《指导原则》及38号文《通知》要求,颈部外科(含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腹外疝手术、一般骨科手术应选择第一代头孢菌素,检查中发现有些病例超级别使用了抗菌药物。

3、用药时间不适宜:《指导原则》及38号文《通知》要求,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但未在术前0.5—2小时内给予抗菌药物的情况比较普遍,大多在术后、术前一天或更早用药。

4、氟喹诺酮类药物使用不符合要求:38号文《通知》要求,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经验治疗可用于肠道感染、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和社区获得性泌尿系统感染,应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但仍有Ⅰ类切口手术使用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等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情况。

5、无指征联合使用抗菌药物:38号文《通知》要求有些Ⅰ类切口手术只选用第一代头孢菌素,但仍然有些病例联合使用抗菌药物。

6、术后使用抗菌药物时间过长:38号文《通知》要求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但大多医院普遍存在使用抗菌药物时间过长,都超过48小时,应引起高度重视。(分院办公室)

第12篇:药物不良反应和临床合理用药策略

药物不良反应和临床合理用药专题报告

略阳县人民医院

王小霞

摘要:药物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改变人体的生理功能,在正常用法用量的情况下所用合格药品出现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反应称之为不良反应。随着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人民的健康意识逐步提高,药物治疗的必要性、有效性和安全性已成为药物治疗的重点。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

合理、安全用药

近年关于药物不良反应(ADR)的报道和讨论逐年增加,已引起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食品监督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临床上对药品的要求不仅仅限于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同时也要求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所用的药品应当尽可能少的出现ADR,根据WHO报道,全球死亡人数有近七分之一的患者死于不合理用药,在我国,据有关部门报道,药物不良反应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为20%,四分之一是抗菌药物所致。

合理用药和合理治疗伴行,是一个既古老而又新颖的课题,也是医院药学工作永恒的话题,医院药学工作的宗旨是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以临床药学为基础,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其核心是保障临床治疗中的安全用药。合理用药的要素是: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及适当的使用药物。

下面结合我院临床工作经验,并参考相关文献,谈谈临床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和合理用药问题:

一、抗生素滥用,导致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抗生素滥用已经到了相当的程度,主要表现为滥用、用量过大和不正确的联合用药,只是耐药菌株急剧增加。有关资料表明,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的使用率约为70%,二级医院为80%,一级医院为90%。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使药物使用率过高,导致医药费用的急剧上涨,同时也给临床治疗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临床上很多严重感染者死亡,多是因为耐药感染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而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以抗生素居首位。

比如说普通的感染,有90%以上是有细菌或病毒引起的,但临床上使用抗生素的却不在少数。滥用的后果在宏观上造成细菌的耐药性增强,抗生素的抗菌能力下降而导致疗效下降甚至消失,最终可能导致人类无药可用;在微观上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药源性损害。由于人体内部有许多的菌群,在正常情况下相互制约,形成一种平衡,在应用抗感染药物的治疗中,由于对体内药物敏感的细菌被杀灭,而一些对抗感染药物具有耐药性,抗药性的细菌趁机大量繁殖,而导致体内的某些正常菌群被破坏,有一些细菌或病毒趁虚而入导致二重感染、菌血症或败血症等。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把抗生素当作家庭的常备药,稍微有点头疼脑热就服用,而一些患者主动要用好药,贵药,就更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临床分科过细,医师缺乏正确的抗菌药物知识;正确的药品信息获取困难;医师缺乏全面的药学知识等,也是导致用药错误的重要原因。

由于存在重诊断,轻视药物治疗的倾向,在药物使用上易犯经验主义甚至机械唯物论的毛病,凡炎症就使用抗生素,在使用中往往只注重有效性,而忽略药物的不良反应。比如:对肠道感染的患者,有的医生使用多种抗生素联合用药,结果造成患者肠内菌群失调、营养衰竭,导致死亡;强的松、氢化强的松的滥用导致患者肱骨头或股骨头坏死、骨质疏松或骨折、感染加重等病例也多次报道。

由此看来,合理用药不仅仅是医学问题,要真正做到合理用药医生、药师、药事管理部门需要相互协作,紧密配合才能得以实现。

二、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导致ADR的原因十分复杂,而且难以预测,主要包括药品因素、患者因素和其他因素。

1、药品因素 1) 药物本身的作用:如果一种药有两种以上作用时,其中一种作用可能成为副作用,如:麻黄碱兼有平喘和兴奋的作用,当治疗支气管哮喘时可引起失眠。 2) 药物的副作用:有些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产生了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副作用。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能使毛细血管变性出血、骨质疏松、诱发或加重糖尿病,可能出现停药反跳现象而导致肾上腺皮质危象的发生。

3) 药物的质量:生产过程中混入杂质或保存不当使药物污染,均可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如青霉素发生过敏反应发生的机制的过敏原是青霉噻唑蛋白与青霉素的聚合物。青霉素在发酵过程中形成的青霉噻唑酸可以与蛋白质结合生成青霉噻唑蛋白,青霉素在储存或在水溶液中能产生青霉素聚合物。 4) 药物的剂量:药物的剂量过大可发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如强心苷类药物的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相差小,安全范围小,在使用中要注意剂量的准确性。 5) 剂型的影响:同一药物的剂型不同,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也不同,而使生物利用度不同,药效也可能不同,如:硝苯地平的控释片,在体内维持长时间的有效血药浓度,使患者的服用次数减少;口服的硫酸镁有导泻作用,而肌肉注射用于抗惊厥、抗癫痫等药理作用。

2、患者因素

1) 性别:一般认为,女性对药物的不良反应较为敏感。

2) 年龄:婴幼儿的脏器功能不健全,对药物作用的敏感性高,药物代谢速度慢,肝脏排泄功能差,药物容易通过血脑屏障,所以不良反应的发生了率较高,而且其临床上的不良反应也可与成年人不同。儿童容易对中枢抑制药、影响水盐代谢和酸碱平衡的药物出现不良反应,老年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器官功能退化,药物代谢速度慢,血中血浆蛋白含量降低等情况,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一般较高。

3) 血型:血型对药物不良反应的报道不多,已经发现,少数妇女用口服避孕药以后出现血栓,A型血的妇女出现这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于O型血的妇女。 4) 患者的病理状况: (a)用药者的病理状况影响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和发生率。如:便秘患者,口服药物在消化道内停留的时间长,吸收量多,

(b)本身患脑膜炎或脑血管疾病,容易诱发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

(c)中耳炎或中耳炎病史者,小剂量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也可能引起听神经的损害。

(d)曾有心绞痛病史,应用肾上腺素后容易引起心绞痛的发作。 (e)患毒性甲状腺肿者对肾上腺的作用也较明显。

(f)肝脏疾病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许多药物进入人体后,主要经过肝脏进行代谢,肝脏疾病或肝功能不良时,用药后容易导致不良反应。

(g)个体差异:由于遗传、新陈代谢、酶系统以及生活习惯,烟酒嗜好等方面存在差异,人与人之间在药物不良反应方面也存在差异。

3、其他因素

1)不合理用药:误用、滥用、处方配伍不当等,均可引起药物不良反应。 2)长期用药:慢性疾病的患者,长期服用药物,极易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甚至由于药物蓄积作用而中毒。

3)合并用药:两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5%,六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0%,十五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80%。 各种药品都可能存在不良反应,中药也不例外,只是程度不同,或是在不同人身上发生的几率不同。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时也不必过于惊慌,患者用药时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如果出现了较严重或说明书上没有标明的不良反应,要及时向医生报告。

三、怎样做到安全合理用药

1、不能轻信药品广告,有些广告夸大药品的有效性,而对药品的不良反应只字不提,容易给缺乏一定医疗常识的患者造成误导。

2、不要盲目的相信新药、贵药、进口药,有些患者认为,凡是新药、贵药、进口药一定是好药,到医院里点名让医生给开好药或在不清楚自己病情的情况下就到药店自己买药,这都是不可取的做法。

3、能够不使用药物治疗时,尽可能不使用药物,靠机体的免疫及自身调节,任何药物都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

4、使用药物时,特别是处方药,应主动向医生或药师进行用药咨询,因每个人的个体差异、性别、年龄、血型及生活习惯的因素影响,对药物的使用剂量、使用剂型及给药途径也有所不同,切勿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去随便乱用药物。

5、能够口服的药物,最好不使用注射剂,以最大程度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6、药品消费者应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用药后如出现与机体异常的反应,应该停药就诊由临床医生诊断治疗,有些人服用药物后出现可疑的不良反应,不要轻易的下结论,要由有经验的药师或医生认真地进行因果关系的分析评价,并做出最后的结论。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问题的日益关注,药品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国家正在建立和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尽量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给人们带来的各种危害,在此同时,人们应抱着无病不随便用药,不轻易相信减肥药物及一些保健品,平时多吃一些水果蔬菜,多参加体育运动,让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有病时要对症下药,合理用药,做到经济做小化,疗效最大化。以正确的心态对待药品不良反应,正确服用和保管药品,不断提高用药水平,从而达到药品真正地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和适用性,使药品能够更好的服务于患者,在人们的医疗保健中发挥优良的作用。

第13篇: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的持续改进措施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的持续改进措施

1、对处方书写的规范性及药物临床使用的适宜性(用药适应证、药物选择、给药途径、用法用量、药物相互作用、配伍禁忌等)进行评价,发现存在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并实施干预和改进措施,促进临床药物合理应用的过程。

2、处方点评工作每月开展一次。每次抽查100张门急诊处方,检查内容包括处方书写、使用通用名称、药品用法用量、抗菌药物的规范使用、处方合理用药评价、处方药品费用等方面对有代表性的不合格处方在医院内部公布栏中公开点评和公示,并要求各临床科室组织医务人员认真学习,总结经验。

3、每月对住院病人用药情况进行抽查,统计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率,并对限制类及特殊类用药情况进行跟踪,查看是否有越级使用抗菌药物。

4、每月对医院所有药品用药数量和金额前十位品种及抗菌素进行统计排名,对临床医师使用抗菌药物前十位进行排名。

5、落实处方审核、发药、核对与用药交待等相关规定,对医务人员进行合理用药知识培训与教育,制定并落实持续质量改进措施,促进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6、院部对不合理用药、药品费用比例必须做好干预工作。

港西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第14篇:╳╳医院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持续改进措施

╳╳医院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持续改进措施

一、在相关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药师对处方书写的规范性及药物临床使用的适宜性(用药适应证、药物选择、给药途径、用法用量、药物相互作用、配伍禁忌等)进行评价,发现存在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并实施干预和改进措施,促进临床药物合理应用的过程。

二、依据医院处方点评制度的要求,组织相关人员每月开展处方(医嘱)点评工作。每次门、急诊处方的抽样率不应少于总处方量的1‰,且每月点评处方绝对数不应少于100张;病房(区)医嘱单的抽样率(按出院病历数计)不应少于1%,且每月点评出院病历绝对数不应少于30份,检查内容包括处方书写规范、使用通用名称、药品用法用量、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处方合理用药评价、处方药品费用等,并将结果及时上报医务主管部门,进行相应的奖惩。

三、每月对住院病人用药情况进行抽查,统计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率,并对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查看使用是否规范、合理。

四、每月对医院所有药品用药数量和金额前十位品种及抗菌药物进行统计排名。

五、落实处方审核、发药、核对与用药交待等相关规定,对医务人员进行合理用药知识培训与教育,制定并落实持续质量改进措施,促进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六、医院主管部门对不合理用药、药品费用比例必须做好干预工作。

第15篇: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的持续改进措施

繁峙县中医院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的持续改进措施

一、对处方书写的规范性及药物临床使用的适宜性(用药适应证、药物选择、给药途径、用法用量、药物相互作用、配伍禁忌等)进行评价,发现存在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并实施干预和改进措施,促进临床药物合理应用的过程。

二、处方点评工作每月开展一次。每次抽查100张门急诊处方,检查内容包括处方书写、使用通用名称、药品用法用量、抗菌药物的规范使用、处方合理用药评价、处方药品费用等方面对有代表性的不合格处方在医院内部公布栏中公开点评和公示,并要求各临床科室组织医务人员认真学习,总结经验。

三、每月对住院病人用药情况进行抽查,统计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率,并对限制类及特殊类用药情况进行跟踪,查看是否有越级使用抗菌药物。

四、每月对医院所有药品用药数量和金额前十位品种及抗菌素进行统计排名,对临床医师使用抗菌药物前十位进行排名。

五、落实处方审核、发药、核对与用药交待等相关规定,对医务人员进行合理用药知识培训与教育,制定并落实持续质量改进措施,促进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六、院部对不合理用药、药品费用比例必须做好干预工作。

繁峙县中医院药剂科

2014年1月

第16篇: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的持续改进措施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的持续改进措施

1.单品种用药总量监控月通报

医院计算机管理员每月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对本院单个品种用药总量前十位进行排序,医院利用院务会进行通报,药事管理委员会认定为明显不合理的品种给予淘汰。

2.医师用药监控月通报

医院计算机管理员每月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对使用了排名前十位的药品排在前三位的医师, 医院利用院务会进行通报,对有可疑违规违纪行为的医务人员上报医院纪检部门及时干预,包括:警告谈话限期改正、限定处方权、取消处方权。

3.开展处方点评工作

医院药学部门会同医疗管理部门,根据医院诊疗科目、科室设置、技术水平、诊疗量等实际情况,每月抽查门诊处方100张,住院病例30份,将处方点评结果纳入相关科室及工作人员绩效考核和年度考核指标,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汇总,及时反馈给临床,要求定期整改。

4.药品用量动态监测与超常月预警制度

实行超常预警、公示、通报制。医院对非正常增长的药品发出警示,实行限量、停止或终止药品供销合同;对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将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2009(38)》每季度进行预警,对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其临床应用。

5.科室临床用药比月通报

医院合理确定各科室用药比例,每月统计各科室收入与用药比,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医院利用院务会进行通报。

第17篇:临床静脉用药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核心规章制度 一 质量管理制度

(二)内容

1 静脉用药调配质量管理是指静脉药物进行加药混合调配过程规范化质量管理,应是全面,全程,全员,全方位的质量管理,建立持续自查与改进制度。

2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应建立专门的质量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全面质量管理。

3 质量管理小组由药学部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主任担任组长,成员包括处方审核、摆药标签、静脉用药调配、成品核对、成品包装、成品运输、二级库管理各岗位主管。

4 质量管理小组负责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具体质量管理细节的制定和管理措施的落实,定期全面审查静脉用药调配操作规程(SOP)实行执行情况和调配后的输液质量情况。自查PIVAS调配操作规程和质量管理制度的执行和改进。

5质量管理小组负责PIVAS质量管理的有关技术性、规范性、制度性文件的定期审查。 6 定期检查药品效期管理情况,不合格药品管理情况和高危药品(或特殊药品)的使用管理情况。

7 对合理用邀请康进行监管,包括用药的合理性、相容性分析讨论、医嘱用药情况分析等。 8 对PIVAS净化系统运行情况进行监督。对洁净台质量管理进行评估,检查设备工作状态、温度、湿度是否达到并每月定期检测洁净区空气菌落数。

9 对药品的储存和养护情况进行检查监督,确保所用注射剂符合中国药典的质量规范。 10.每月召开一次例会,讨论研究PIVAS工作质量情况,进行工作质量评价,差错事故分析,处理存在问题,并做好记录。

11.持续组织PIVAS质量管理教育和开展业务学习、岗位技术培训;对有关药品质量、合理用药、新药介绍、操作技能再培训等方面进行学习和讨论,并做好记录。

12.质量管理领导小组负责新进人员岗前专业培训和考核,建立质量管理考核制度,包括差错登记、清场登记、合理用药登记、用药分析、打包送药登记等记录,并定期检查考核。

二、药师参与临床静脉用药管理制度

(二)内容

1.明确药师参与临床静脉用药岗位职责,建立健全临床药学工作制度,充分发挥药学服务在医院临床工作中的作用,促进临床用药、增进人民健康。

2.参与临床静脉用药岗位药师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主任领导下,负责根据科室学科发展规划,围绕科室中心工作,开展临床药学服务。

3.参与临床静脉用药岗位药师应组成专业组,分管临床各专业,负责深入临床,参与临床药物治疗、查房、会诊、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参与危重患者的救治讨论,对药物治疗提出建议。

4.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建议医师为病人做治疗药物监测,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

5.协助临床药师进行新药上市后临床观察、收集、整理、分析、反馈药物安全信息,开展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6.直接向临床药师、护士、患者以及其他相关人员提供与静脉用药有关的信息与咨询服务,宣传合理用药知识,指导患者用药。

7.参与临床静脉用药岗位药师负责与病区的协调工作,深入临床了解药物应用情况,对药物临床应用提出改进意见,听取病区和患者意见,改善静脉用药调配工作,并及时反馈。8.开展处方点评、药物评价和药物利用研究。

处方审核制度

(二)内容

1.处方审核是指处方审核岗位的药师对通过医院信息系统(HIS)发送至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的医师开具的静脉用药医嘱(处方),就是处方药品的遴选、药品名称、规格、用法、用量、药品相互作用、配伍禁忌以及选用的溶媒、载体的适宜性、相容性等进行适宜性审核,以保证患者用药安全的药学技术服务过程。

2.处方审核岗位应由主管药师以上药学人员担任,对处方的正确性和适宜性负责。3.所有处方必须经过审核,审核合格后方可放行摆药调配。

4.处方审核岗位药师对电脑医嘱要核对患者姓名、病区、所用药品的药名、规格、剂量、数量以及调配批次。

5.处方审核是指药师应依据《药品管理法》以及《处方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对处方内容的适宜性和正确性进行科学的审核和评价。主要包括:处方信息是否完整:给药剂量及用法、给药途径、选用溶媒与载体是否适宜、体积是否正确、合理(药典、药品说明书);配伍是否合理(药物相容性、稳定性、相互作用、配伍禁忌):给药输注速度、遮光或避光给药等特殊要求等,确保成品输液质量。

6.发现不适宜处方或不合理用药应及时打电话联系病区处方医师或主班护士,反馈请临床医师修改。药师不得擅自修改处方。处方审核合格后方可放行进入下一步程序:摆发药品。临床医师拒绝修改有明显的配伍禁忌或严重不合理用药或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处方,审方要适应拒绝放行,登记并向药学部门主任和医务处(科)报告。 7.如患者病情需要超常规剂量用药时,应由处方医师双签字,审方药师应进行充分风险评估,确认对患者无损害。并将其处方信息存档备案后方可放行。

8.审核合格的处方必须有处方审核岗位药师签字确认,打印出一式二份标签按患者、病区分类集后交与摆药人员,准备摆放药品。

摆药贴签核对工作制度

(二)内容

1.摆药、贴签、核对是指摆药、贴签、核对工作人员根据痛过处方沈河的输液标签,严格按照标签要求正确的选择和摆放药品,去除外包装,清洁和消毒外表面,特别是安破的瓶颈和西林瓶的橡胶塞,然后送入进物传递窗的药学技术服务过程。

2.摆药岗位可由经过培训的药剂士担任,对摆药、贴签、核对的质量负责。

3.所有的摆药、贴签、核对标签必须经过审核,未经药师审方、并签名的输液标签不得摆药、贴签。

4.摆药、贴签、核对时应注意处方的合理性,如发现处方错误、配伍禁忌、不合理用药等差错应立即与处方审核药师联系,正确无误后方可摆药、贴签、核对,对高危药品和某些特殊用途的药品,应将药品调配用量计算方法和实际用量注明于标签。

5摆药核对人员应按摆药程序和要求对摆药药品正确性进行核对,以防摆药的错误。

6.摆药核对人员应拟将放行准备调配的输液以组为单位,按调配批次、科室、加药种类不同,分别防置在相应调配区域。

7.摆放药品区域的药品应按规定位置存放,定期检查药品质量、效期。对变期、破损药品应登记制表上报,经科室主任批准后作报废处理。

五 静脉用药调配工作制度

(二)内容

1.静脉用药调配是指静脉用药调配工作人员根据通过处方审核的输液标签,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技术将药物准确无误地将相应的静脉用小针剂加于相适宜的载体溶媒中的药学技术服务过程。

2.静脉用药调配岗位可由经过培训的药剂士担任,对静脉用药调配的质量负责。

3.调配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程序和有关规章制度。进入洁净调配区域应按规定洗手,穿戴隔离衣帽、口罩。着装须符合洁净区要求。

4.调配加药时应注意药品的理化性状变化,有配伍禁忌时及时报告组长。

5.应将调配后的输液袋和使用后的空安瓿按相应处方放置,以供成品核对人员核查。6.应随时保持洁净调配区、洁净台的清洁和整齐、消毒工作,开放或关闭净化空调系统。 7.建立差错事故登记制度,发生重大差错事故时必须及时逐级向上级报告。

8.遵守劳动纪律,坚守岗位,不脱岗,不串岗。在操作过程中严禁随意离开,确保调配质量。

成品输液发放管理制度

(二)内容

1.成品输液发放是指将调配完毕的输液经过成品核对、包装、运装与交接环节准确送达病区得药学技术过程。

2.成品输液和对包装岗位可由经过培训的药剂士担任,运送岗位由后勤服务部门工勤人员担任,分别对成品输液核对、包装、送达和病区交接环节的质量负责。

3.所有的成品输液必须经过核对对方可包装、运送到病区,未有成品核对人签名的输液不得包装、运送。

4.成品输液核对人员应核对输液调配和标签的正确性,如发现调配或标签有无应立即检出,待相关人员确认并纠正无误后方可包装、运送。核对时要核对特别注意检查确认无理化性状变化,输液袋有无破损渗漏等。

5.核对成品输液时,应按标签内容逐项对照核对,主要复核内容包括病房、用药时间、药品名称、规格、剂量、溶媒种类、体积、防止加错药物。

6.儿科病房用药,应对其标签给药剂量、溶媒体积进行重点核对。7.药品包装时应按照青霉素类、抗菌药物、普通输液、危害药物分类包装,全静脉营养液(三升袋)、非调配药品分别单独包装。药品包装袋须标明临床科室名称、药品种类、数目。成品输液包装后须按照用药科室装置于送药车,加锁后,分别运送至各病区。

8.按临床病区建立成品输液交接登记册,记录病区每日每批各类静脉成品输液极不需要调配的输液数目及合格数目。药疗护士严查接收后,应在交接登记册附表登记各批次上述各类药品及合格药品实际送达数目,登记送达时间并签名。交接登记册是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 与病区交接凭证和工作量统计凭证。

9.复核、包装工作完成后,应做好包装间清洁、卫生和整理。医疗废物须按照《静脉药物调配中心(室)废弃物处理管理制度》分类,并由医院医疗废物回收人员回收。调配使用储药筐和送药车集中交予工人清洁、消毒。

清场工作制度

(二)制度内容

1.清场是指工作结束后,对工作场所包括各项仪器设备、各种辅助用药及工作间内的门、窗、椅等进行严格清洁,消毒卫生打扫和整理工作,确保用物干净、整洁、摆放有序,工作间内无灰尘、无药迹,无死角残留,相关调配用物符合无菌或清洁标准,保障调配环节的洁净空间技术过程。

2.针对清场内容、监督制约机制及相关卫生标准制定清场制度。

3.清场工作是保证药品质量、防止发生差错事故的重要举措,因此各工作岗位操作结束后必须立即认真负责。

4.工作结束后,各相关操作岗位(间)不得存放原料、敷料、包装材料、标签、半成品、成品。上述物品应按规定返回专用库。

5.因特殊情况不易转移的半成品(中间体)及相应设备应有工作状态标志,其周围环境必须清场到位。

6.小型器具送至器具间进行清洗后放入器具存放间,专用工具清洁处理后定位存放。7.清场工作与卫生工作应相互结合、同时进行。

8.清场工作中同时做好安全工作,对水、电、气、门窗以及各种设施进行检查,防患于未然。9.认真做好各操作岗位清场记录,并由清场人与复核人签字,清场记录存入批调配记录中。

八、废弃物处置管理制度

(二)内容

1.医疗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医疗废物分类目录》以及国家规定按照医疗废物管理和处置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物的废弃物。

2.废弃物应由专人负责统一管理,中心全体工作人员均应严格遵守处置流程,严防垃圾外流污染环境,危害人民身体健康。3.中心建立《废弃物处理登记表》,在处理医疗废物时须认真填写并由操作人员签字,固定工人负责与医院废物处理单进行交接,交接记录登记清楚并签名。

4.各班次工作人员均按管理要求执行,生活垃圾、医疗垃圾按规定分类放置,分类处理。5.医疗废物须用双层黄色专用垃圾袋盛放,并注明科室名称、垃圾种类。 6.分离后的一次性注射器废弃针头须装入利器盒,密封包装并注明科室。

九。文件管理制度

(二)内容

1.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制定管理文件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和要求。2.建立文件管理制度,根据文件的性质,应由药学部门主任或医疗机构领导批准。 3.有关医师用药医嘱(处方)和静脉用药配制记录等医疗文件应保存一年备查。

4.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文件由质量管理人员负责管理。文件需按语言通俗易懂、书写清楚、避免口头沟通时可能发生的错误,可作为调配工作的追溯依据。 6.有关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工作的不合格处方修改记录、网络系统正常运行及故障相关记录、处方双签字、药品出入库、药品抽检和相关特别保存记录、有关调配环节的各项记录、质量管理与整改记录、药库配送与验收记录、病房医护人员及患者反馈与整改记录等各项工作均需有相关文字记录,有效保护患者、病房医护人员及调配中心的合法利益。

十、清洁卫生工作制度

(二)内容

1.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人员必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三个不”、“两个经常”:不洗手不调配、不留指甲、不留胡须及长发:经常洗澡,经常换衣,经常换衣、袜。

2.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人员调配前必须带好消毒口罩,穿戴卫生衣、帽、鞋,必须时戴手套,不得戴饰物,不得化妆。

3.在工作区内工作人员不得吸烟、用餐、不得大声喧哗、打闹,保持工作内肃静。

4.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人员的手不得直接接触药品和接触与药品直接接触的设备表面。5.调配中,操作人员如确有必要去卫生间,要脱去工作服,换鞋。返回时重新洗手、消毒、换鞋、更衣。

6.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人员每年进行一次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患有传染病、皮肤病、外伤感染和药物过敏者不得从事直接接触药品的工作。 7.洁净室内物品应整洁、存放有序、不得直接堆放与地面。

8.卫生工作除日日常进行外,每周应有两次对室内、外卫生清洁一次。每周大清毒一次。洁净室按洁净室管理制度中清洁消毒处理方法进行。洁净室内墙面、地面、设施除常规清洁外,必须时也要进行消毒处理。需要用紫外线消毒的场所,应在工作前消毒30分钟,并作记录。 9.在缓冲区和洁净室内不得存放与工作无关的物品,个人生活物品应设置专柜货专用区域存放,并保持整洁。

10.工作场所的地面不应存水,墙面不得有污迹和霉斑,室内应无浮尘。11.工作室内不得有明沟,门窗不得有大裂隙,以防鼠害。

12。室内外卫生应划分卫生包干区,责任到人,并有检查措施。

十一.安全与环保工作制度

(二)内容

1.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的全体工作人员均应增强安全与环保意识,积极消除安全隐患,保障安全生产。

2.全体工作人员均应注意人员防护,做到:

(1)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的任何时间内都应按规定穿戴与静脉用药调配相关的专用工作服装,且应按规定定期清洗。

(2)用于洁净区的服装和普通工作服应分开存放在有标识的指定柜中。 (3)私人衣服和物品放在普通更衣柜中,不准带入缓冲区和洁净区。

(4)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内严禁吸烟,不准带入食品或在室内饮食。 (5)在对眼睛有害的地方工作时,一定要戴上防护眼镜和其他保护设施。 (6)处理浓酸或强碱时,戴橡胶皮手套和保护镜进行操作。

(7)调配危害药物应按操作规范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并应严格按操作规程调配,以免受伤害。

(8)在处理废弃物时要戴手套,若手套上有小孔,则需更换手套,更换前后续用洗涤剂彻底洗干净手,丢弃的手套须同其他废弃物一起处理。 3.全体工作人员均应注意物品存放,做到:

(1)个人物品不准带进缓冲区和洁净区,已开封的食物或饮料不得带入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

(2)不同药品必须清楚区别,标示日期,安全存放,药品和调好的输液应立即转移至指定储存区。

(3)药品的贮存应按照供应商的标签或说明书来贮存,谨防污染。

(4)毒性药品必须安全存放,双人双所管理,并有接收、储存、领用记录。

(5)对所有易燃易爆的液体,在收到后必须马上存放在符合消防要求的专库保管。使用场地应由禁明火标志。使用时,应将液体倒入安全的容器中,并保持良好通风,远离热源,避免洒落地面或流入下水道。使用后剩余物品应放回仓库。不使用时所有容器和柜子应关闭。任何渗漏必须马上由接受训练的人清理干净以减少火灾和环境问题。清洁用具的废弃应遵守环保安全制度。易燃易爆的液体,清洁用后的海绵或布应存放与密封的容器内以防止气味的散发和火灾的危险。

4.在使用开放式操作工作台时,应尽量减少浮尘的产生,特别药物的操作要在垂直层流工作台中进行,摇匀、混合及用超声波破碎时,在打开容器前,至少要在工作台中放置5分钟时浮质沉降。

在运送毒性药物和有毒性药物的容器时,需小心避免打破。可在运送过程中放在另一不会破损且封闭的容器中,以减少污染。毒性药物或肿瘤药物溢出和有可能已暴露时,应立即报告主管,并采取相应紧急措施。

5.调配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必须同一班废弃物分开处理。应小心使用皮下注射器及针头,使用过的注射器,应剪断针头。针头应放在针鞘或其他保护装置。损坏的玻璃器皿用适当方式丢弃。废弃液体药物应稀释后排放。有毒药物丢弃前应特殊处理。

6.应尽量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当有意外事故发生时,首先应考虑工作人员受伤害及被污染的危险。

(1)当有毒物溢出时,应立即关上门离开,在门上贴上“不得入内”和“毒物污染”的标记,以避免吸入有毒粉尘。在人员进入处理被污染的表面前,应等待30分钟以上,让有毒粉尘充分沉降。将所有衣物和认为被污染的物品放入带标签的收集袋中。清洗手和暴露的皮肤,穿上干净的衣服。报告主管,组织人员清洗,并填写处理报告。

(2)对产生有害气体的操作应在通风橱中进行。一旦发生意外吸入或沾染应及时报告,受污染人员应得到相应的休息和治疗,并立即调差原因,防止再发生。

7.调配中心(室)应配有品种、数量充足的消防设施,工作人员应熟练掌握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

8.对电器设备应在使用前检查有无漏电情况,确定正常后方可使用。9.对水、电、气的阀门或开关,除清场时检查外,还应有专人负责检查。 10.对所有工作结束离开工作场地时,应检查确认门窗关严、锁好。

十二.人员培训及考核制度

(二)制度内容

1.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全体人员在上岗前均应进行专业技术、岗位操作、卫生知识的学习培训和考核,进过培训并通过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2.脉用药.调配中心(室)全体人员均应学习《药品管理法》、《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和《处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

3.培训应根据技术职务和工作岗位区别进行,各岗位工作人员要通过各自岗位的操作培训。4.考核后,考卷装入个人技术档案,考核成绩填入人员技术档案表。 5.组织参加专题学术会,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

6.工作人员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年度考核,考核内容包括:专业理论基础、PIVAS知识、管理制度、操作技术、工作质量、工作成绩等。考核应依据职务和工作岗位区别进行。

7.每年依据考核成绩的优劣对工作人员进行适当调整。考核不合格,一般人员调离所在工作岗位,管理人员调离管理岗位。

第18篇:合理用药制度

合理用药制度

合理用药工作制度

(一)随着新药的迅猛发展,临床用药品种数不断增多,药物治疗的处方配伍复杂。为提高药物疗效,避免不合理用药,临床药师要深入临床,加强医药合作,开展合理用药工作。

(二)在医疗工作中积极推广《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目录》。本院药事管理委员会要根据本院及本地区药物资源的实际情况遴选出《本院基本用药目录》,定期制定和修订《本院基本用药目录》和协定处方,组织临床用药的评价,不断引进效价比高的药品品种,并淘汰效价比低的药品。

(三)药师在调配处方过程中应做到严格审查、准确调配,发现处方用药或用法有不妥当之处,应及时与经治医师联系,避免由于药物不良相互作用和其它不合理用药情况造成的药害,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药师发药时要坚持核对制度,发药同时,要切实作好对病人的用药注意事项等交待工作。

(四)加强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察工作。严格执行《药品不良反应监察工作制度》,积极收集住院及门诊病人的药品不良反应资料,并做好分析、总结和上报工作。

(五)做好药师下临床工作,按照《药师下临床工作制度》,积极参与临床药物治疗方案的合理选择、危重病例讨论及院内重大抢救工作。以药物动力学理论为基础,开展治疗药物的监测,协助临床合理使用药物,以达到个体化给药的目的。

(六)积极开展治疗药物的药物经济学和药物流行病学的分析和研究工作;做好上市后药品的药物监测和再评价工作。特别是对抗生素类、抗肿瘤药物、心血管类药物等,要做到经常分析和研究。对门诊处方和住院病人的药物治疗方案,至少每半年进行合理用药分析。其分析结果作为医疗质量管理考核的指标之一。

(七)积极开展临床合理用药咨询工作,对医护人员、病人及病。人家属提出的用药问题必须做到有问必答,并尽可能提供相关资料。对不能当场回答的问题应留下病人的联系方式,查到确切资料后再提供给病人。

(八)做好合理用药宣传工作。向病人和社会宣传合理用药知识;主办《药讯》,向临床医护人员宣传合理用药资料和新药情报,以促进全社会的合理用药水平。

合理用药管理制度

为加强药事管理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性、经济性、有效性,避免各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依据《药品管理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成立“临床合理用药监督小组”,负责全院的合理用药监督管理工作。

(一)、“临床合理用药监督小组”组成人员名单: 组 长:曹 云

副组长:杨辉鹏、喻学林

成 员: 汤志超 高良通 罗莉 熊玉先 李志斌 刘建儒

(二)、“临床合理用药监督小组”每半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提出本院合理用药的目标和要求;组织对全院临床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对药物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合理用药知识宣教,切实推进全院临床合理用药。

(三)各职能科应履行全院合理用药监督管理职责,医务科应经常深入科室检查临床用药情况,及时反馈临床用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提交“临床合理用药监督小组”讨论决策。药剂科应定期公布全院抗菌药品和新特药品的使用情况。

(四)各临床科成员负责对本科医师合理用药的监督管理职责,及时纠正本科室医师临床用药中存在的问题。

二、医师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要按照药品说明书所列的适应症、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制定合理用药方案,超出药品使用说明书范围或更改、停用药物,必须在病历上作出分析记录,执行用药方案时要密切观察疗效,注意不良反应,根据必要的指标和检验数据及时修订和完善原定的用药方案。门诊用药不得超出药品使用说明书规定的范围。

三、医师不得随意扩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适应症等,因医疗创新确需扩展药品使用规定的,应报医院药事委员会审批并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使用中药(含中药饮片、中成药)时,要根据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注意配伍禁忌,合理选药。

四、医师在使用毒性药品时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剂量和疗程,避免滥用。使用肝、肾毒性药品前应先进行肝、肾功能的检查,使用中应定时监测肝、肾功能的变化情况,并根据其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用药。

五、医师制定用药方案时应根据药物作用特点,结合患者病情和药敏情况,强调用药个体化。要充分考虑剂量、疗程、给药途径,同时考虑药物的成本与疗效比。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坚决不用,可用低档药的就不用高档药,尽量减少药物对机体功能的不必要的干扰和影响,降低药品费用,用最少的药物达到预期的目的,对较易导致严重耐药性或不良反应较大以及价格昂贵的药物实行审批制度。

(一)严格控制药品收入占业务总收入的比例,医院每年根据药品和诊疗价格的调整情况确定各临床科室药品与诊疗收入的比例。逐年降低药品收入比例,改变医院以药养医的局面。

(二)使用贵重药品、医疗保障患者使用自费药品必须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因未取得患者同意引发用药纠纷的,其经济赔偿由责任医师承担。

(三)除抢救病人和抢救药品外,单种药品日用量价80元以上的必须经科主任审批,并在病程记录中有使用目的记录,如无科主任审批,无使用目的记录或依据不充分的扣发当事人当月奖金100元和科室管理分5分。

(四)落实科室用药公示制度、单品种用药总量监控公示制度、医师用药情况监控制度、医师合理用药评价通报制度,定期在医院药讯和医院院刊上通报监控情况。

(五)对临床用药情况,医院将常规监督检查,并定期和不定期组织人员检查,对无充分依据使用贵重、滋补药品和滥用其它药品的,由医院“临床合理用药监督小组”进行评价,确属不合理用药的,扣发当事人当月奖金100元和科室管理分5分。

六、严格掌握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和预防应用的指征、疗程。

(一)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原则上不联合用药。下列情况时可联合用药:

1、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

2、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二种或二种以上病原菌感染。

3、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败血症等严重感染。

4、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结核病、深部真菌病。

5、由于和为利用药物协同抗菌作用,同时为减少其中毒性较大的抗菌药物的剂量和毒性反应使用联合用药。

6、联合用药原则上只能采用二种药物联合,三种及三种以上药物联合必须有科以上的集体会诊确定(结核病除外)。

7、门诊病人使用抗菌药物以单用为主,严格控制联合用药。

(二)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原则:

1内儿科以下情况通常不宜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者。

2外科的清洁性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和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应用抗菌药物。

3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性用药:

①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

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眼内手术等;

③异物植入性手术;

④高龄或免疫缺陷等高危人群;

4清洁工--污染手术,如上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等手术需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三)抗菌药物使用疗程:

1门诊使用抗菌药物,原则上不超过三日量,最多不超过七日量(结核病除外),特殊情况需要较长疗程的,经治医师必须在病历上予以记载。

2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一般感染性疾病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特殊情况妥善处理。但是,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伤寒、骨髓炎、溶血性链球菌咽炎和扁桃体炎、深部真菌病、结核病等需较长的疗程治疗,以防复发。

七、抗菌药物的分线管理规定

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药物的耐药性和药品的治疗费用,根据其抗菌药物的特点、临床疗效、细菌耐药性、使用安全性、毒性反应以及价格将其分为三线。

(一)抗菌药物分线原则:

1第一线抗菌药物,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的药物,依临床需要使用,处方不受限制。

2第二线抗菌药物,疗效好,但价格较贵,或不良反应较明显,应控制使用。

3第三线抗菌药物,疗效好,但易致菌群失调,价格昂贵,不良反应大或新研制上市的抗菌药物应严格控制使用。

(二)抗菌药物的三线分类(见《仁寿县人民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

(三)抗菌药物分线使用规定

1、临床选用抗菌药物应根据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致病菌以及细菌耐药情况、药品价格等因素加于综合分析考虑,参照“各类细菌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一般对轻度与局部感染患者应首先选用一线抗菌药物治疗;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第二线抗菌药物敏感时,可选用第二线抗菌药物;第三线抗菌药物的选用必须从严掌握。

2、临床医师可根据诊断和患者病情使用一线抗菌药物;患者需要应用第二线抗菌药物治疗时,必须经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临床医师会诊并签字方可使用。需要应用第三线抗菌药物,应具有严格临床用药指征,并经相关科室医师会诊并经科主任或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临床医师签字后方能使用。

3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经请示科主任可以超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一天用量,第2天用药按前一条程序审批后使用。

(四)选用二线、三线抗菌药物原则

1、感染病情严重者,如菌血症、脓毒血症、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脏器穿孔、重度烧伤等。

2、免疫功能低下并发感染者。

3、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对某些药物敏感者。

(五)违反以上抗菌药物分线使用规定和原则,经“临床合理用药监督小组”和其他专项检查、评价、确定为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扣发当事人当月奖金100元和科室管理分5分。

八、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评价标准见《仁寿县人民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施细则》以及《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预防应用指南》

九、检验科应加强和重视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工作,切实提高病原学的诊断水平。掌握规范的病原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技术,提高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准确率,为临床医师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临床医师对住院患者在使用或更改抗菌药物前要采集标本作病原学检查,以明确病原菌和药敏情况,力求做到有样必采。

十、各药房药剂人员必须按照《处方管理办法》的要求对处方用药进行适宜性和合理性审核,发现不合理用药情况告知开具处方的医师,情况严重的应拒绝调配并向医院合理用药监督小组报告。

一、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控工作,临床用药中一旦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必须报告药剂科及其他相关科室,按规定填写“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表”报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第19篇:合理用药体会

合理用药体会

合理用药对疾病的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总结我们的经验并结合文献,浅谈临床常见的联合用药问题。

中西药联合应用:因疾病治疗的需要,中药与西药合用或先后序贯使用时,由于机体代谢过程中多种因素的影响,可使药物治疗作用增强或减弱、毒副作用减少或增加,从而导致治疗作用加强或不良反应加大等。例如:中和胃酸的碱性药物不宜与丹参片同服,否则碱性药中的钙、镁离子可与丹参有效成分丹参酮形成螯合物,降低丹参的生物利用度而影响疗效。相反,含钙、镁、铝及铁离子的中药如石膏、自然铜、白虎汤、牛黄解毒丸、上清丸等不宜与四环素类抗生素同服,原因是易形成不溶解的螯合物。地高辛与具有抗胆碱作用的中成药华心参片使用可增加前者在肠内停留时间,促进难溶性地高辛的吸收;与具有心肌毒性的中成药六神丸合用可能出现频发室性早搏。高血压患者在服用优降宁期间,不宜合用中药麻黄类药物,因优降宁可抑制体内单胺氧化酶,使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等胺类神经递质不被破坏,中药麻黄所含的麻黄碱能发挥拟交感胺作用,促使贮存于神经末稍中的单胺类递质大量释放,使患者血压升高,严重者可出现高血压危象。 抗生素联合使用:同族抗生素的抗菌机制基本类同,两者(如庆大霉素与链霉素)联用毒性增加,故一般不联用。但两种青霉素药物联用时,其中一种青霉素对能水解青霉素的β—内酰胺酶竞争性抑制而保护了另一种青霉素,因此半合成青霉素并用青霉素是有利的。从理论上讲,青霉素与链霉素等氨基糖甙类联合应用有增强作用,但由于革兰氏阳性球菌与阳性杆菌的细胞壁成分不同,这种联用除对少数混合感染外,一般意义不大,特别是对革兰氏阳性球菌引起的呼吸道急性感染,单用青霉素即可。

强心甙与钙剂联合应用:长期以来,临床认为钙剂对洋地黄的毒性有协同作用,应用强心甙期间忌用钙剂。但我们认为,对伴有低钙的心衰患者,两者合用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强心甙的正性肌力作用依赖于钙离子,在心肌兴奋——收缩偶联过程中,钙离子起着关键性作用,细胞外液缺钙时心肌收缩无力,可减弱强心甙的作用,中度高血钙对心肌兴奋性有微弱影响,重度高血钙才增加心肌兴奋性,引起心律失常。当心衰患者伴有明显低钙时,心肌收缩力及强心甙的作用可能减弱,缓慢滴注钙剂有利于纠正上述异常。

利尿药与钾盐联合应用:临床上,引起血钾降低的药物很多,应根据产生低血钾的不同机理采用不同措施予以纠正。有人将安体舒通并用氯化钾列为不合理用药,这在一般情况下是正确的,对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更为重要。但当患者血钾低于3mmol/L时两者联合使用则是必要的,对某些心律不齐患者钾盐尚具有治疗作用。

第20篇:用药合理配伍

xxxx藏医院合理用药及其配伍禁忌

中成药是指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按照组方原则和工艺标准制成的制剂,因其疗效确切,使用方便,副作用小,在防病治病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趋利避害,合理使用中成药对提高其疗效有着重要的意义。现从合理用药的四要素,谈一谈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1有效性 1.1 首重辨证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中医处方用药的有效性首先在于准确辨证,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的立法和选方,辨证错误,则一错再错,毫无疗效可言,因此选用中成药必须与病证相吻合,这是有效用药的前提。

1.2 合理配伍,增强疗效

在临床使用中成药时,为增强药效或扩大治疗范围,常与中药汤剂、中药药引、西药以及其他中成药配伍使用,若配伍得当,确能提高疗效。如中气下陷而又肾阳虚者,可用补中益气丸合金匮肾气丸;气血不足,内有热毒的痛经,月经不调病证,可用复方当归四物汤配妇科千金片,治疗有显著疗效;外感风寒或脾胃虚寒之呕吐泄泻,常用生姜、大枣煎汤送服中成药,以增强散风寒、和脾胃之功;香连丸与广谱抗菌增效剂TMP联用后,可使其抗菌活性增强;慢性肾炎水肿属阳虚者,用温阳利水方实脾饮、真武汤、济生肾气丸配小量双氢克尿塞,利尿消肿作用增强。 1.3 应用剂量

中成药剂量是决定中成药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用量必须根据药物的性质、病情、个体差异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而定,单一的中成药用量宜重,而配伍宜轻;性质平和的中成药用量可适当大些。 2 安全性

2.1 不能脱离辨证随意用药

辨证法则是安全使用中成药的首要条件,中成药品种和药名种类繁多,不能望文生义,应掌握主治和适应证,药不对证会使机体阴阳偏盛偏衰,致使病情趋重。如:疮疡、淋证、失血病人即使有表证也应慎用解表药。

2.2 忌用不合理的联用

合理配伍有利于治疗,但应注意多种药物合用会因药物相互作用而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了用药安全,避免毒副作用的产生,使用中成药时,必须根据其组成注意用药禁忌,其中包括配伍禁忌、证候禁忌、妊娠禁忌、饮食禁忌四个方面。

专业人员将必要的知识和用药风险告知患者,避免发生不良反应事件。 2.3 用药剂量

近年来中药产生不良反应不断增多,其毒副作用与药物的服用量成正比,切不可因中成药副作用相对小,盲目加大用药剂量或随意长期服用,特别是含有剧毒药的中成药,则应严格控制用量。如过久服用含有朱砂的中成药,可引起汞中毒,导致肾功衰竭。“是药三分毒”千万要记住“中病即止”。 3 适当性

这是合理使用中成药最基本的要求,即根据适当的用药对象,选择适当的药品和剂型,在适当的用法和用量下达到治疗目标。 3.1 审因论治,依法选药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用药必须考虑用药对象的生理状况和疾病情况区别对待。例如:气管炎咳嗽临床上可分为寒痰咳嗽和热痰咳嗽,在治疗上,寒痰咳嗽者须选用温化寒痰类药,如:小青龙合剂;热痰咳嗽者则须选用清热化痰、止咳的中成药,如蛇胆川贝液。 3.2 适当的剂型

中药剂型与疗效关系十分密切,古有“效与不效,全在剂型”之说,现在临床广泛使用的剂型品种繁多,适当的中成药剂型,必须根据疾病性质、特性、方便使用来选择,一般来说,急证、重证宜选取注射剂;同一药物剂型不同,其作用强度也不尽相同,而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发病阶段也有轻重缓急之别,故临床在治疗同一疾病的过程中,可以按病情的轻重缓急,使用同一药物的不同剂型。此外,选择剂型还要考虑患者服用方便。 3.3 适当的用法和用量

服用中成药必须按说明书或医嘱,不宜超剂量或减少剂量,其服用时间也有一定的讲究,一般类的中成药在饭前服用,顺气消食的中成药宜在饭后

15min服用,安神类中成药宜在睡前半小时服用,胃酸过多患者宜在清晨空腹时服用。 4 经济性

其正确含义是获得单位效果所投入的成本应尽可能低,即病人需要通过较低的药费得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在中成药的诸多品种中,要结合患者的情况,本着人道主义酌情选药,中风初期选用再造丸或大活络丹可起到一定的扶正固本作用,但其祛风作用无益于病情的缓解。有些人误认为补药有益无害,故滥用者有之。如有湿热的性功能低下者,盲目使用男宝、三肾丸、颐和春之类壮阳药,可能会久治不愈。另外剂型、配伍、用法不当也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而加重患者的负担。中成药是中医诊疗综合水平的体现,故在临床中不仅要牢牢地把握中医辨证论治的这一精髓,而且还要全面认识和考虑诸多因素对中成药疗效的影响。现在随着现代制药工业的迅速发展和人民医疗保健意识的不断提高,临床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深入开展,中西药合用防治疾病的情况日趋普遍。熟练掌握中西药的合理联用也是至关重要的。常见的中西药合用配伍 禁忌有:

1 降低药物的疗效

含麻黄碱的中成药如麻杏止咳露、止咳定喘丸、防风通圣丸等与降压药不宜合用,因为麻黄碱可使血管收缩,有升高血压的作用,这样就降低了降压药的作用。不少患者经常出现降压药和含有麻黄碱的药物同时服用的现象。含酸性药物的中成药如六味地黄丸与西药氢氧化铝凝胶、氨茶碱、碳酸氢钠、胃舒平不宜同时服用。因后四种西药为碱性药物,如同时服用则会发生酸碱中和,使中药、西药均失去治疗作用。含多种金属元素,如钙、镁、铁等矿物质成分的中药(石膏、石决明、瓦楞子、龙骨、牡蛎等)及中成药(止咳定喘丸、龙牡壮骨冲剂等)不宜与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异烟肼、利福平等配伍。因为多价金属离子能与上述药物分子内的酰胺基和酚羟基结合,生成难溶性的化合物或络合物而影响吸收,降低药效。含有鞣质的中药(如五倍子、石榴皮、山茱萸、虎杖、大黄等)以及中成药(黄连上清丸、牛黄解毒片、七厘散等)不宜与四环素类、红霉素、克林霉素等同服,因这些中药中所含的鞣质可与这些抗生素在胃肠道结合产生沉淀,降低生物利用度。

2 影响体内酶代谢或破坏酶的作用

含雄黄的中成药(如牛黄解毒丸、六神丸等)不宜与酶制剂合用。因为雄黄的主要成分为硫化砷,砷可与酶蛋白、氨基酸分子结构上的酸性基团形成不溶性沉淀,从而抑制酶的活性,降低疗效。以大黄为主要成分的中成药(如牛黄解毒片、麻仁丸、解暑片等)不能与胰酶、胃蛋白酶等合用。因为大黄的主要成分大黄酚可抑制酶类的消化作用。含黄连成分的中成药不宜与乳酶生合用。因为前者能使乳酶菌活力丧失,导致乳酶生失去助消化的功能。 3 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

服用中药麻黄时,忌与氨茶碱同服,否则二者的药效不仅减低,且能使毒性增加1~3倍,引起恶心、呕吐、心动过速、头痛、头晕、心律失常、震颤等。含莨菪烷类生物碱的中药及制剂(如华山参、洋金花、颠茄合剂等)也不宜与强心苷类药物配伍。因其具有松弛平滑肌、减慢胃肠蠕动的作用,使肌体对强心苷类药物的吸收和蓄积增加,易引起中毒反应。小活络丹、香莲丸、贝母枇耙糖浆中分别含有乌头碱、黄连碱、贝母碱,若与西药阿托品、

咖啡因、氨茶碱同服,很容易增加毒性,出现药物中毒。 4 加重或诱发并发症

中药桃仁、白果、杏仁等不能与催眠镇静药(如氯氮平、地西泮等)合用,因为它们会抑制呼吸中枢,损害肝功能。六神丸、麝香保心丸、益心丹等中成药与心律平、奎尼丁同服,可导致心跳骤停而出现危险。富含钾的中药(如夏枯草、白茅根)不宜与保钾利尿药合用, 否则可产生高血钾,引起血压升高。银杏叶制剂与阿司匹林合用可增加血小板功能的抑制,造成出血现象;与对乙酰氨基酚、麦角胺或咖啡因等成分的药物同服会引起膜下血肿。与噻嗪类利尿剂同服会引起血压升高。 5 药物作用

相互拮抗药效拮抗会使药物作用降低或丧失。如麻黄碱具有中枢兴奋作用,如与镇静催眠药氯丙嗪、苯巴比妥等同用则会产生药效的拮抗。枳实抗休克的有效成分N-甲基酰胺对羟福林主要作用于α-受体,当与α-受体阻断剂酚妥拉明同用,会使药效降低。中药鹿茸中含糖皮质激素,使血糖升高,故不宜与降糖药同用。含糖皮质激素样物质的中药(如鹿茸、何首乌、甘草、人参等)不能与降糖药(如甲苯磺丁脲、苯乙双胍、胰岛素等)同服。因前者能使氨基酸、蛋白质从骨骼肌中转移到肝脏,在相关酶的作用下使葡萄糖和糖原的产生增加,引起血糖升高,若与降糖药物合用会产生药理拮抗作用。 6引起沉淀或过敏反应

复方丹参注射液不宜与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混合静脉滴注。因低分子右旋糖酐本身是一种抗原,易与丹参等形成络合物,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可导致过敏性休克或严重的过敏症。对于高敏体质的患者,庆大霉素应避免与柴胡注射液混合使用,因有引起过敏性休克的报道。青霉素G与板蓝根、当归、穿心莲同用会增加过敏反应的危险性,应慎用。

7 影响药物排泄

尿液的酸碱度会影响肾脏对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的排泄。如山楂、乌梅等能酸化尿液,使利福平阿斯匹林等酸性药物吸收增加,加重肾脏的毒性反应;而与碱性药物四环素、红霉素同用,使其排泄增加,疗效降低;其与磺胺类药物同用,使乙酰化后磺胺溶解度降低,易在肾小管析出结晶,引起血尿、尿闭等症状。

xxxxx藏医院 2016年1月18日

《临床合理用药范文.doc》
临床合理用药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