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论文

2020-03-02 09:32:2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浅谈儒家教育思想

摘要:中国是世界公认的四大古国之一,在其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中国式文明,能使中国文明历经千年流传至今,不可否认,教育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中国的教育活动,可追溯到四五千年以前,尤其在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经济政治的改革,在思想意识上和文化教育上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有儒家、墨家、到家等,但对中国影响根深蒂固的,当数儒家。

关键词:教育思想 孔子 孟子 荀子 董仲舒 朱熹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伟大奠基者。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他的观念体现了历代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他的教育思想在《论语》一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孔子思想的核心,体现在一个字上面——“仁”。孔子一生中有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其整个思想体系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孔子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卫灵公》),类,应作种类、族类、类别解。孔子此语的本义是:教育的对象不分贵贱,不论种类、族类孔子在其一生的教育中都实践着他的这一主张,他的弟子中有富贵子弟、商人、贫农、偷盗者等等。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由于孔子在教育方针上主张“有教无类”,在招收学生时也做到来者不拒,这样,学生之间在年龄、性格、爱好、智力、能力、品德、知识基础、学习态度以及意志力等方面就存在较大的差异。孔子因材施教,所以弟子各有所长。他划分专业,分科教育,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有首创之功。

孔子的这些思想一直影响着我国教育的发展。“有教无类”的思想要求学校的教育要引导一切学生的和谐发展。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这是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基本品质,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才会赢得学生们的信赖和尊重。“因材施教”的思想要求学校工作者贯彻因材施教,但前提是充分而全面的了解学生基础、求学目标等,以此为依据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实施针对性较强的服务,真正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既要从培养可靠接班人的角度,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又要从培养合格建设者的角度,着眼于社会的发展和学生未来的职业要求,为学生的素质拓展、技能提高提供强有力的指导,为学生的择业、创业及心理健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孔子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且一直影响着当代的学生们。在学习态度上,孔子认为做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是乐学的积极倡导者。他深知,要博学,必须愉快地学,要学得好,必须心情舒畅,所以启发学生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指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他还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论语》),他以“知之”、“好之”、“乐之”这三种学习态度相比较,一层一层地深入,说明乐学的效果最佳。孔子在和弟子交流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善于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和指导,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内容。最著名的论述莫过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孟子,继孔子之后,战国时期的又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之后儒家的代表人物,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他的人性论认为人的本性天生是善的,每个人生来就有怜悯同情之心、羞耻憎恶之心、恭敬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种心事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的萌芽。孟子在教育原则和方法上,孟子提出了:

1、自求自得。

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离娄下》)。也就是君子沿着正确的路子来得到高深的造诣,就是要求他自觉地得到学问。自觉地得到学问就能牢固地掌握它而不动摇,牢固的掌握它而不动摇,就能积蓄深广,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所以君子要自觉地有所得。

2、循序渐进。

他认为学习是一个自然的

程,有自己的规律,必须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他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尽心上》)学习也应该像奔涌的原水一样,注意到每一个知识环节的掌握,注意学习知识的连续性,知道学有所成。因此,不能违背学习规律,否则欲速则不达。

3、专心有恒。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集中精力并专心致志是取得良好效果的有力保证。孟子用下棋的例子,将专心与不专心分析得很深入。

4、因材施教。

孟子是第一个提出人才教育思想的人,他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了五种因材施教的方法。有的如同及时雨滋润万物一般,让他尽量吸收,有的方法着重培养品德,有的方法着重培养人的才能,有的仅在于回答问题,有的则不作具体指导,让他明白道理,自己去努力进取。人虽然有善性,但由于客观环境的影响,以及自我修养的不同,就产生了才能的差异,教育者要根据个体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区别对待。

5、启发思维。

他主张:“尽信书,则 不如无书”(《尽心下》)。他要学生有存疑精神。他主张教师要启发和诱导学生,采取“引而不发”的方法,激发学生有进无退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解决。教师不能包办代替,“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6、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孟子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面的活动。作为老师,其表率作用非常重要。他继承了孔子“正人先正己”的教学原则。教育者首先要自己受教育,自己明白的道理才能讲给别人听,如果自己还一知半解就讲给别人听,就是误人子弟。

7、进取精神。

孟子的进取精神首先表现在不怕吃苦的顽强精神和自我改造精神。他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其次,他的进取精神表现为为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生亦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兼得,舍身而取义者也。”他的进取精神还表现于锲而不舍,坚持到底。

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慎重、批判地继承儒家思想学说和儒家教育遗产,对于我们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教育体系和教育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孟子的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知识财富。

荀子,战国末期的儒家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他的教育观不是无源之水,其理论基础是以“性恶论”为基础的人性论学说。他认为人生而有欲,有欲必有求,有求就会有争夺,如果顺从人的本性发展,就一定会行恶。人之所以能为善全靠后天的努力,端正人性,“化性起伪”。他认为只有通过后天的教育,人性才能由恶变善。荀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可以通过积累而提高的,学习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他十分倡导学以致用,非常重视实践的作用,强调认识的目的在于实践。因此在各学科教学中,教师要身体力行,教育学生在学习中,注重实践,知行一致,学以致用,从而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荀子认为,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思考能力,主张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依靠学生学习的内驱,循循善诱,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独立思考,这和现代教学论中强调的课堂教学要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一致的;他主张通过具体形象来晓喻一些道理和事物,引导、启发学生主动探索,以锻炼才能,启发智慧;他主张教师尊重学生的独创精神,慎重对待学生的提问,掌握恰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点拨。作为孔孟的继承人,荀子在教育目的上与先哲保持着一致,即通过教育来培养“士”、“君子”和“圣人”,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所需要的人才。他说:“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由此可见,荀子的教育目的是以教人以礼为出发点的,或者说,他是把礼作为立教的目的。“始乎为士,终乎圣人。”荀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把人培养成“士”、“君子”和“圣人”的,虽然说这种以给统治阶级培养所需人才为目的的教育具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但是从客观上来说,它确实起到了促进教育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董仲舒的主要教育思想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注意“中品之人”的教化作用,选用“德育之官”兴办太学。他总结了秦王朝灭亡的教训,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为汉王朝的文化教育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他适应当时政治统一的需要,把战国以来的各家学说以及儒家各派在《公羊春秋》的名义下融会起来,建立了一套“天人感应”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他从“天人相与”出发,论证“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同时又提倡“礼乐教化”,主张兴办太学,求贤养士,实行“量材而授官”,建议“州郡举茂材孝廉”。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文化教育政策,并加以实施。他主张以儒家思想作为统一思想学术的准绳。他认为“天”是主宰一切的有意志的神。帝王“受命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但他指出,政令的统一必须以思想学术的统一为前提。因为儒家最重视正名定分,最适合于封建中央政体的需要,所以董仲舒主张儒家思想作为统一思想学术的准绳,他说:“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矣。”董仲舒这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就开了中国封建社会以儒术为“正统”的先河。他从“天人合一”的思想出发,提出“性三品”说,把人分为三等:“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他认为圣人之性为上品,这种人生来就是善的,他们制定的标准和内容,且生而知之,不必受教育。斗筲之性为下品,没有善资,只能采用刑法对待他们,不必进行教育。万民之性为中品,中品之人必须接受教育。因为中品之人既有性善的一面,又有性恶的一面,因此董仲舒尤其重视中品之人的教育董仲舒治学时非常重视独立思考,注意排除外界干扰,专心致志地探究学问。他曾提出学习要“善一”“常一”和“专一”。所谓“善一”,就是要有所专长,专精于一;所谓“常一”,就是要始终如一地努力学习一种学问;所谓“专一”,就是在学习过程中要专心致志。他曾形象地举例说:“是以目不能二视,耳不能二听,一手不能二事。一手画方,一手画圆,莫能成。”由于他一心一意地钻研儒家经典,学识渊博,被时人誉为“群儒之冠”,有“汉代孔子”之称。董仲舒认为帝王要按“天道”的法则来统治人民,应当以德教为主,刑罚为辅。他认为,教育不是只要求教育者履行责任和义务,更不是扩张自己的价值与权力,而是要从尊重他人的价值与权力出发,以“仁者之爱”的情怀去关心爱护他人。他要求教育者必须“躬自厚而薄责于外”,多功自己的恶,少功他人的恶,要自责而不要责人。他说:“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人;人不被其爱,不予为仁。”董仲舒的道德教育不是教育别人,而是“治我”。“治我”要严,待人要宽,否则不是道德教育。董仲舒认为吏为“民之师帅”,教化的统治术能否推行,关键在各级官吏。他要求选用“德教之官”,而不可“独任执法之吏”。他反对当时“任子”和“訾选”的入仕制度。他认为选用官吏应以“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为原则。只有贤能的官吏才能担当起教化人民的职责。于是他又提出了察举和兴办太学这两项政策建议董仲舒认为,朝廷求得贤才最根本、最可靠的方法是兴办太学,通过教育培养贤士。太学设在国都,在朝廷的直接管辖下,聘请高明的教师培养天下的士人,经常的考问他们,以发展他们的才能,这样,英俊的人才就可以得到了。由于太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受过系统的儒家经典的教育,选派他们担任各级官吏,便可以按照儒家的一套统治术去教化万民。所以董仲舒认为,太学是培养人才的场所,也是推行教化统治术的一项根本性措施。

董仲舒的思想,是西汉皇朝总结历史经验,经历了十几年的选择而定下来的官方哲学,对巩固其统治秩序与维护大一统的局面起了积极地作用。董仲舒由教化提出改革吏治,由改革吏治建议兴办太学,培养既忠君又善于治民的官吏,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加强封建中央集权制。他把春秋战国以来所形成的私家养士风气,发展成由封建国家统一的养士制度,对中国古代教育是有贡献的。此后,太学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学府之一。

朱熹是南宋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宋代集理之大成者;也是宋以后一位重要的哲学家、影响深远的教育思想家。从学术成就上看,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宋明理学最突出的代表。从他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影响上看,朱熹在中国古代学者之中,可算是屈指可数的几位伟人之一。

朱熹重视教育对于改变人性的重要作用。他从“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出发来解释人性论,提出了人性就是“理”,就是“仁,义,礼,智”封建道德规范的观点。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分别提出了两者不同的任务、内容和方法。

8岁至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朱熹十分重视这个阶段的教育,认为小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以下三点:首先,主张先入为主,及早施教。其次,要求形氛生动,能激发兴趣。

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大学教育是在“小学已成之功”基础上的深化和发展,与小学教育重在“教事”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研究“事物之所以然”。大学教育任务也与小学教育不同。小学教育史培养“圣贤坯璞”,大学教育则是在坯璞的基础上“加光饰”,再进一步精雕细琢,把他们培养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在朱熹的教育思想中,道德教育史理学教育的核心,也是朱熹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朱熹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主张将道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他认为德行对人有重大意义,不仅可以修身,而且还可以推而广之去治人、治国。因此,古代的教育者都把道德教育置之于优先地位。反之,如果缺乏德行而单纯追求知识,人就会像离群的“游骑”,迷失方向,而找不到归宿。

以上列举了儒家教育思想中重要的几个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都各有各的优势,各有各的特色理念。但无论是谁,都逃离不了儒家的中心思想,都有一定的继承和发展。各个思想中都一些联系,不可分割,因为他们始终是属于儒家这一大思想流派。

参考文献:

《论语通释》

袁庆德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

陈伟鸿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创新教育的启示》 杨柱 《论语集注》

朱熹 《论语解说》

罗炳良 《孟子现代读》

东方桥

《孔孟名言录》

张念宏

《荀子研究》 杨筠如 《荀子·劝学》 荀子

《先秦七子思想研究》

童书业

《董学探微》

周桂钿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

教育史论文(版)

《中国教育史》读后感

中国教育史学习体会Ⅱ

中国教育史读后感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

《中国教育史论文.doc》
中国教育史论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