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

2020-03-02 14:54:2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经济高飞 文化崩溃

——我的祖国 你的价值何在

摘要:面对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2011年GDP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位,然突飞经济泡影的背后,中国人的道德意识、价值观念面临崩溃,传统文化于海外遍地开花,而我们自己却迷失。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是不是应该重新被我们所认识。所重视是一个很值得我们去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经济 崩溃 传统文化 现实价值 深思

近些年来,孔子学院于世界各地开花,尊孔尚孔思想正悄悄席卷现代教育体系,国学已越来越被人所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似要复昔日之辉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中西交往频繁增加。西方社会对中国的影响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尤其是在文化层面上体现的尤为严重。西方社会的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及时行乐主义和贪污腐化之风正蚕食着中国的本位思想,动摇中国人的正统价值观念。和平演变的思想和中国“走出去”“引进来”的政策主张正不断地摧毁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西方的糟粕竟被我们这代人糊涂的奉若新潮,然究其背后,我们惊奇的发现属于我们灿烂文明中孕育的道德体系正被我们所遗弃而与此同时却被其他民族所借鉴。一个文明社会的标志必须是由一群文明的人类所组建。一个发达的社会必须是建立在高素质人群基础之上。中国政府实行的改革政策是成功还是失败不能只看政策的第一步骤,经济改革取得巨大成功,中国人民脱贫致富,人们说政治改革的成败才是决定整体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然而我认为不论是经济亦或是政治的改革都仅局限于纯物质层面,真正衡量一个国家进步的标志是要看这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如何,而展现其的重要形式就是文化。文化是凝聚一个民族精神、风貌、气质的透视镜。他有其自身特点,具有独一无二性。

中国传统教育源远流长,从西周的“六艺教育”说起,它既注重思想道德的培养,又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既注重传统文化,又注重实用技能;既重军事,又重武备;既重礼仪规范,又重内心情感修养。六艺教育深切体现出教育的根本目的,即注重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与今天国家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思想正相符。一个社会是由许许多多的个体组成,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和谐发展,那么这个社会也将是和谐的。

谈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能不提一个人,那就是孔子。儒家思想统治中国达两千年之久,当然其中不乏一些愚民愚忠思想,但就其在教育层面上而言,其中有许多仍可为今天所借鉴的精华。例如: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并重等等无不为今天教育中应当被审慎重视的问题。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不但可以更大限度的促进教育公平,更为拉近贫富差距,缩小地区差异,促进区域间平衡发展起不可小视的作用,而最终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因材施教,不仅兼顾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更会为国家选拔出具有独特优势的专门性人才。启发诱导与学思行并重的教学理念,可以更好的激发出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为我国能够顺利步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契机。

北宋王安石所创的“三舍法”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考核形式,将平时考试与升舍考试成绩结合,建立起层层淘汰制度形成激励机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进取心,提高了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今天我们的基础教育,一切为了考试,一切为了成绩的思想,不仅束缚了孩子的个性发展,更扼杀了他们作为独立个体的尊严,没有自由,没有权利,没有素质,没有修养,一切为了学习,一切为了自己。我们的教育培养出的是什么样的人才,是一群只认书本,不懂生活,不重感情的高分低能不合格人罢了。

还有,南宋时期书院发展迅速,书院不但是教育机构,更成为重要的学术交流机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相互促进。书院允许不同学派学者莅临讲学,重视学术交流,开展论辩,努力

使书院成为一个地区的教育和学术活动中心,人们畅所欲言,针砭时弊,关心国家大事,为政治献言献策。书院讲学时可自由听讲,不受地域限制,教学以学生个人读书专研为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展学生学习兴趣。书院中师生关系密切,比较融洽,感情相当深厚,师生之间质疑问难,学友之间互相交流。学术之风甚浓。而今天的高校教育,万马齐喑,闭门授课,不重学术交流,仅流于形式,各高校之间缺乏交流。是整个高等教育处于死气沈沈的状态。

人们都说中国的教育是只教读书,不教做人;只教知识,不教方法。一考定终身使许多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教育公平令人忧心。

中国是一个具有注重家庭教育的国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庭教育始终受到历代统治者及社会大众的重视。形成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家庭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今天,这些积极的家庭教育价值取向在蕴涵了中华文化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带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处世做人,以德为本的重德主义价值取向。中华民族是注重道德修养的民族,家庭教育的内容可以是诸多方面的,如德智体美劳等,古代人们认为在这些教育中,道德教育为首要的根本的教育。中国人的所谓处世,首先是要“做人”,故“为人处世”不可分割。“做人”即是立身处世。而“做人”的要义在于,人的行为必须合乎“人”应该具有的道德规范,做人就是以道德律己,以道德待人。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于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陆九渊说;不识一字,也要堂堂做一个人。这些都是讲做人贵在有德的道理。这个道理不仅为历代文化精英们所再三强调,而且为普通的中国人所认同,好好做人的意识因而深入中国人的血脉。对为人“缺德”的评判,是中国社会社会生活中甚为严厉的谴责。家庭教育的目标首先是教育自己的子女如何做人,也就是如何处事、行事和立身的“为人”之事,成为社会的一员,成为有理想有道德的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而且家庭教育十分注重道德教育极其道德修养从小抓起,成人之后方能自然地实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过分注重智育而轻视德育的现象是错误的,背离了家庭教育的根本。社会上许多事情和现象暴露了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是重爱轻教,,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做人的家庭教育的直接结果。家长应当明白,不仅要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身体健康,而且要关心子女的思想品德,将子女如何做人摆在家庭教育目标的首位。学校教育不能解决一切道德问题。德育为本,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家庭教育的一个普遍规律,古今皆然。 家国结合,社稷为重的爱国主义价值取向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以国家之务为己任”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人,特别是一个有知识的人,“仁以为己任”“仁”,就是他的责任,即是对家庭也是对社会责任。

今天的家庭教育同样也需要继承这种爱国精神。了解国史,熟知国情,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深厚的爱国情感,把个体的人生理想和民族的共同理想联系起来,在为祖国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实现自身的价值。

诚信做人,重义轻利的非功利主义价值取向。诚实守信是人伦道德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中国古代教育家和思想家十分重视诚信在家庭教育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信任作为一种美德被提倡和宣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因而以此来要求后代的言行,培养子女诚信的品德也就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形成了中华民族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我国传统处世之道的尚德倾向,不仅表现为突出“做人”之德,而且在于强调人际交往的道德性,主张人际之间不仅是以诚相见,而且应当是“正其义不谋其利,谋其道而不计其功。”中国古代众多思想家还进一步主张在人和人的相处中要“见利争让,闻义争为。”战国时田稷母家训有“非义之念,不萌于心。非礼之利,不入于家”的名句。这种非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在中国传统的教育价值观中占据着统治地位,渗透到家庭教

育中。尊老爱幼,家和睦邻的的仁爱主义价值取向和勤奋节俭,自强不息的人生价值在当今社会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对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是一个民族能否得以振兴的重要保障。

中国发展了,中国经济腾飞了,然而最终决定中华民族能否腾飞的关键则始终在于我们的根,在于我们能否真正利用我们民族的优势。我们期盼着经济可以腾飞,文化可以腾飞,我们的祖国可以腾飞。我的祖国,在你取得今天不易成果之时,请不要抛弃我们的传统文化,因为他们直至今日仍存在巨大的现实价值。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读后感

中国教育史学习体会Ⅱ

中国教育史读后感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

中国教育史论文

中国外语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doc》
中国教育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