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下学期

2020-03-01 19:49:2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下学期

名词解释

1、《三国志》:作者陈寿,是一部纪传体分国史,仅有纪传无表志。记事上起东汉末黄巾起义,下迄吴灭亡,西晋统

一。《三国志》以魏为正统,魏国君用纪,蜀吴称传,但均用编年体方式,名为传实为纪。它选材十分谨慎,如空城计等不确切的史事便不记载。它为各阶层的人物立传,内容简约,反应当时的社会风气。《三国志》是现存唯一的记录三国历史的史书。

2、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全书采用编年体形式,用翔实的史料完善了编年叙事法,还通过史论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全书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对礼乐、文学、地理也有较详记录,对经济文化等典制基本未涉及。其目的是从政治上总结历代统治经验教训,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一部教科书。后世多有仿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通典》:是唐代杜佑在《政典》基础上扩充内容编撰而成,是记录历代典制的通史,也是典制体史书的开山之作。其内容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唐天宝末年的制度沿革。《通典》注重治史经世,重视经济,把食货典放在卷首。它打破历代编史习惯,不录天文、五行、祥瑞等,增加兵典、边防典。他对典章制度探本穷源,利用序、论发表了精辟见解,为后世提供了系统的研究材料。但它对封建礼制十分重视,礼典多达100卷,另外在兵典兵制记载较少。

4、史通: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史通》。它兼有史学理论和史学批评两方面内容。内容主要包括:其一,关于史学源流及史官制度。其二,关于历史编纂学。其三,关于历史文献学。其中内篇和外篇重出或相矛盾的地方,可能是作者的读书札记,虽严禁稍逊,但议论广泛,更能表达作者的史学观点。他与一般的史家不同的是他对封建儒家经典和以儒家思想为知道的史学著作的批判。他反对绮丽的文章但是仍不能脱离六朝文风的影响,因而轻视史书中的表、志。应当肯定的是,《史通》对我国古代史学作出了全面的总结,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史学理论,成为唐代以前我国史论的集大成。

5、明儒学案:清黄宗羲撰,明代学术思想史专著,对清代史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该书62卷,首列《师说》一篇,作为全书总纲;以下略按时代先后和学术流别列出17个学案,总叙明代学者210多人,每个学案前面为案序,略述该学派师承渊源、主要代表人物、学术宗旨等内容;其次是学者小传,首列学派创始人作为案主,然后按照师承或地域胪列本派学者个案;小传之后摘录传主的主要学术著作或言论之精华,编成《语录》,间或撰有案语加以评论,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出每个学案的学术风貌。《明儒学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完整的学术史著作,开创了史学上的学案体史书体裁。

6、汉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作,由东汉班固著。《汉书》起自汉高祖刘邦,止于平帝、王莽,写了西汉王朝历史。《汉书》大体上沿袭《史记》的体例,它在《史记》的基础上纠偏补缺,使用断代史,新增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对改革的评价较客观。《汉书》吸取过去许多历史著作的长处,有《史记》、《后传》作基础,所以它的叙述“文瞻而事详”,周密而有条理,但全书贯穿封建正统史观,又有封建神学色彩,并且其中多用古字古义比较难懂。

7、后汉书:《后汉书》是纪传体的东汉断代史著作,其中的纪、传作者是南朝宋的范晔,志的作者是晋的司马彪,司马彪将“表”成为“志”。《后汉书》是中国史籍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它记事翔实,史料丰富,叙事以类相从,新创类传反映时代特点。它对历史人物事件,从不同角度综述分析,便于了解东汉的社会状况。其勇于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黑暗腐朽,反对佛教迷信,具有进步思想。其文学成就也很高。但它也有以世家豪族的政治标准权衡人物的缺点。

8、三国志注:南北朝时裴松之撰,引书200多种,补《三国志》中不足,纠正其中谬误,还将自己的和引用的评论加入其中,他一反传统做法把重点放在史实的增补和考订上,裴松之不仅开创了注史的新例,而且对研究三国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9、续资治通鉴:是仿《资治通鉴》体例编写一部较完备的宋辽金元编年史,记录从宋太祖建隆元年下迄元顺帝,全书共220卷,清毕沅撰。全书以徐亁学《资治通鉴后编》为基础,广泛取材历二十年而成。其中北宋部分较精,元代部分较为简略。它矫正了旧作详两宋而略辽金元的弊病,增加了辽金元的篇幅;

2、仍用〈通鉴〉旧体,折中诸说异同,阐明取舍原因,将《考异》散载于正文下,便于检阅。

3、据事直书,使善恶自见,不采用主观论断。

但是该书体例书法多有欠妥处,记载一事往往有始无终,或有尾无首,《考异》考订不够详细,事实脱漏,以及衍文讹字比比皆是。

10、大唐西域记:我国古代历史、地理中外交通与宗教史的名著。唐玄奘口述,门人辩机编写,为游记体。本书由玄奘出高昌故地说起,到楼兰故地作结。确切记录了西北少数民族的历史状况,而且填补了不少史料的空白,是我国古代西部边疆历史的宝贵历史资料,对于研究南亚古代史具有重要价值。

11、文史通义我国一部史学评论专著,清章学诚著,他认为理学脱离历史实际,考据学脱离社会实际,故作此书。

篇多论史学,兼顾经学文学的理论探讨。外篇主要为杂著。系统阐述了“六经皆史”观点,进一步完善了历史编纂学的一些问题,总结我国地方志编纂原则。

12、通志:宋郑樵著,是一部自三皇五帝到隋朝的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他注意到了以往历史学家忽略的文化史,吸收了一些劳动人民的智慧经验,是一部较为系统的史学巨著,但在编写形式上无所创新,在史料上没下功夫考核发掘。

13、文献统考:宋末元初马端临著,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专著,上起三代,下至南宋宁宗嘉定末年。创造了新体例,痛加揭露了两宋政治的黑暗面,多真相,史料价值高;史料丰富,分类详细;但有一定的封建性与迂腐的言论;史料繁杂,难免顾此失彼。

填空

1、《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2、《后汉书》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司马彪续作),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的195年历史。

3、、《三国志》是西晋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受到后人推崇。

4、、《史通》是中国首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作者是唐朝的刘知几。全书内容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以及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史学理论和史学批评两大类。

5、《大唐西域记》,简称《西域记》,为唐代著名高僧唐玄奘口述,门人辩机奉唐太宗之敕令笔受编集而成。《大唐西域记》共十二卷,成书于唐贞观二十年(646年),为玄奘游历印度、西域旅途19年间之游历见闻录。其中,包括玄奘游学五印,大破外道诸论的精彩片段,高潮迭起。

6、三通指唐朝杜佑的《通典》、宋朝郑樵的《通志》、元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 《通典》是我国留存的第一部专记历代经济、政治、文化等典章制度沿革的专史;《通志》南宋郑樵撰 ,《通志》当今称其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中国通史 。但传统史学将其归入典章制度的政书,列入“三通”之一。《文献通考》,是宋元时代著名学者马端临的重要著作。简称《通考》,从上古到宋朝宁宗时期的典章制度通史。

7、《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纪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8、《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国古代私家著述中卷帙最大的断代编年史。 原本九百八十卷﹐今存五百二十卷。作者李焘(1115~1184)﹐字仁甫﹐四川眉州丹棱人﹐累迁州县官﹑实录院检讨官﹑修撰等。李焘仿司马光著《资治通鉴》体例﹐断自宋太祖赵匡胤建隆﹐迄於宋钦宗赵桓靖康﹐记北宋九朝一百六十八年事﹐定名《续资治通鉴长编》。近代治宋史者对该书史料价值评价甚高。

9、《续资治通鉴》二百二十卷,清代毕沅撰。即起于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下迄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共四百一十一年,是仿《资治通鉴》体例编写一部较完备的宋辽金元编年史。

10、《通鉴纪事本末》的作者是南宋的袁枢。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的历史著作。

11、《宋史纪事本末》是明代陈邦瞻撰写的继《通鉴纪事本末》之后,用纪事本末体裁记载宋代(960——1279年)三百多年历史的史书,共一百零九卷。

12、《明实录》是明朝官方撰写的编年体史书。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到明熹宗为止,共3045卷,1600多万字。

13、《明儒学案》六十二卷。清黄宗羲(1609-1695)撰。明代学术思想史专著。

14、《日知录》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的代表作品之一。《日知录》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

15、《文史通义》是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它是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的代表作,与刘知几的《史通》一直被视作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双璧。

16、《廿二史札记》为清代史学家赵翼的名著(清代三大史学名著之一)。为作者读史之笔记。采用以史证史的方法,对历代正史(实涉及二十四部正史)作整体考察,对史著和历史现象、史实、事件、人物进行客观评价。其书注重经世致用,旨在探究“治乱兴衰”。内容充实,条理清晰,题目大多标新立异,有考有论,非一般读书笔记所能比拟。《新史学》,近代梁启超撰,是用进化论观点批判封建史学,主张重新研究全部中国历史的早期论著。

简答

30 比较《汉书》与《史记》的异同 司马迁作《史记》有其独创性;班固作《汉书》则倾向于文献保存。

一、体例内容的比较《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而《汉书》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班固取材于《史记》而并非完全照搬,承袭《史记》而有所补充、调整、变化和发展,体例较《史记》更为整齐统一。

二、思想比较第一,《汉书》的封建正统思想比《史记》浓厚。反映了他俩的思想分歧。第二,《史记》有较强烈的反天道、迷信的思想,而《汉书》则有宣扬天道、迷信的内容。第三,司马迁则强调经济所起的决定作用,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相吻合。而班固所谓“欲寡而事节,财足而不争”,则是迂腐的道德说教。

三、风格比较

1、感情色彩方面。《史记》的爱憎感情,主观色彩相当明显,而《汉书》常常变成不动声色的客观叙述。

2、叙事方法方面。《史记》善于叙事,笔法千变万化,不拘一格。而《汉书》只是通过平时的叙述以完成清晰的记事,故其生动性、文学性不及《史记》。

3、人物刻画方面《汉书》中的人物不如《史记》中的人物生动传神、血肉丰满,因而其文学性亦不及《史记》。

4、语言风格《史记》语言感情浓烈、气势奔放、简练畅达、生动形象,完全是文学家的语言;《汉书》简洁整饬、典雅规范、准确严密、韵味深长,堪称史家语言的典范。

32怎样看待张骞的凿空之功

张骞这次远征,仅就预定出使西域的任务而论,是没有完成。因为他未能达到同大月氏建立联盟,以夹攻匈奴的目的。如从其产生的实际影响和所起的历史作用而言,无疑是很大的成功。张骞第一次通使西域,使中国的影响直达葱岭东西。自此,不仅现今我国新疆一带同内地的联系日益加强,而且中国同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来,为中国人走出西域,走向世界奠定了思想基础;后人正是沿着张骞的足迹,走出了誉满全球的“丝绸之路”,促进人类经济文化共同发展。所以张骞的“凿空”之功,是应充分肯定的。

35 《后汉书》所立类转的独到之处

《后汉书》中的类传除《党锢列传》以外,对后世史家影响是比较大的。多数类传都为后来的史家所沿袭。从历史编纂学的角度看,《后汉书》虽比不上《史记》所创纪传体史书的宏规,也没有《汉书》建立纪传体断代史的范例。但是在完善纪传体断代史方面,却作出了较大的贡献。这主要表现在类传的设置。《史》、《汉》类传比较少,一方面是社会历史现实反映还没有这主面的需要,另一方面就是史家造作之初,还没有顾及到这些方面。从《后汉书》新增了七个类传以后,纪传体史书的类传名目,大体上就齐备了。后来的纪传体史书只在个别传目有所增减外,基本固定下来了。 36 《后汉书·党锢列传序》与汉末士大夫的“婞直”“摽榜”之风

党锢中牵涉的人物,其影响多体现在精神上的引导力量,即他们品行高洁,在朝堂上仰仗自己的道德权威和浊流对抗,以实现他们“除奸臣清王道的思想”,他们崛强而刚直,引起社会尤其是众多太学生的同情与支持,形成标榜之风。 当人触犯了宦官、宠臣的利益,导致党锢之祸的直接原因:党人将正义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连王权也无法阻碍正义的实现,这在当时是正确的,却造成了一场始料未及的浩劫。

当道德与强权碰撞时,道德捍卫者的身份是尴尬的,倘若坚持道德,则会遭到迫害;倘若不坚持道德,则会失去高尚节操,不管怎样,其结局都是悲观的。

37、《三国志》在编纂体例上的创新点

《三国志》是我国史学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国别史,它是在扬弃的基础上对纪传体断代史和国别史的创新,因而独具特色。

38、《三国志注》与传统史注的明显差异

过去的史注受汉儒传解笺经的传统影响,以名物古训、章句解释为主,注释范围大抵不超出正文之外。由于三国时代政治上长期分裂,有些史家采取广集诸说、求同存异、自己不加以评论的办法。魏晋以后,墨守家法师说的汉儒解经的方式,被注重义理、不拘一说的集解、义疏的方法所代替。《三国志注》便是一反传统做法,把重点放在史实的增补和考订上的著作。

39、《三国志·让县自明本志令》与曹操的历史评价问题

在此令中,曹操叙述了他55岁以前生平抱负的变化,是曹操一篇很重要的自传。在《武帝纪》末,裴松之注引《魏书》、《傅子》諸书,综述曹操的为人,并补充了曹操援剑割发、多疑滥杀、生性节俭等方面的史实,都为后人研究曹操提供了重要资料。

47、试析中国史书的基本体例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起源于春秋1著名的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纪传体: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

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与断代体史正好相反,西汉司马迁的>,也可称为通史 断代体: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汉书》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断代史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通鉴纪事本末》

典制体:强调典章制度及同类史实统一性,缺点是从纵向分裂了历史完整性。

48、《史通·二体》对编年、纪传之长短的辨析是否全面恰当

49试析刘知几对《史记》、《汉书》的评论

50《大唐西域记》的史料价值

为我国古代历史地理、中外交通及宗教史名著。记录西北少数民族确切情况,记有西南亚地区社会历史和宗教文化记载,对研究南亚历史有重要意义。

53从《通志·总序》看郑樵的治史精神和恶劣学风

第一主张会通治史。把这种会通思想作为治史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他评价历代史书的标准。第二重视实践的经验,反对空言著述。认为历史是史学,应当讲究核实之法,绝不可空谈义理。第三反对任情褒贬。坚决反对《春秋》的“一字褒贬一阴中时人”,骂作“欺人之学”第四反对灾祥占候。反对五行灾详的迷信思想,批判那些怪诞而无法使人相信的文章,斥为“欺天之学”。

54试述通志二十略的史料价值

二十略包罗百代之宪章,学者之能事,提出若干新课题,对文献学的主要贡献体现在《校雠略》、《艺文略》、《金石略》、和《图谱略》上,文字不多却内容丰富,对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典藏及使用等问题都包括在内。二十略中体现的郑樵的文献学理论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文献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57、对司马光所创长编考译法的认识

60、《明实录》铁榜铁在何处?

(1) 首先在心理意念上对公侯形成一种威慑力量,警告与希望相交织,恫吓与感召相配合,都是对公侯“攻心”

(2)颁布铁榜,为惩治公侯确立历史依据,九条律令对公侯“攻身”

(3)攻心与攻身交相为用,借以解决朱明王朝和公侯之家的矛盾冲突。

62《明儒学案凡例》与黄宗羲的“学有宗旨说”和“学贵自得论”。

学有宗旨说:在研究学术史著作中,应抓住被研究者的学术宗旨。《明儒学案》无论在内容编排上还是对明代学术的总体把握上,都较好地做到了明宗旨的要求。其中对许多学派及学者的学术思想分析和学术宗旨的评判,都非常精彩中的,体现了黄宗羲的学问精神。

学贵自得论:贵自得之学,求学术精神。贵在学有所得,有自己的思考与见解。提倡学术上的创新,只有“自用得着者”才是真学问。他极为反对人云亦云、照搬照抄、依样画葫芦的行径,反对缺乏独立思考的平庸之谈。

63、谈谈“史学三长”为什么是一位优秀史家必备的素养

史学,掌握丰富资料、历史知识及与历史有关各种知识;史才,搜集、鉴别、组织史料的能力;史识,除史学见解外,还秉笔直书,忠于忠实品质,勇敢精神。其中史识最为重要。史学史才史识得一者已不易,得三者尤为难,所以三才是一位优秀史学家必备素养。

64、比较章学诚与刘知几的史学思想不同

A章学诚是我国古代史学史上第一个严格区别史著与史料的史学家(记注类、撰述类);刘知几从史书的形势与内容把握古代史籍,分为六家二体。章学诚推崇通史;刘知几主张断代史。C章学诚提出史德问题;刘知几提出史家三长。

65、章学诚的史德说与当代提倡的学术道德有何关系

章学诚在史学三长基础上又提出史德。“著书者之心术”,最根本一条便是不能违背“名教”,并没有超脱传统。对某些史家以个个利好等进行揭露、批评。而当今提倡学术道德与其有继承、发扬的关系。公正、客观、正义是史家永恒追求的标准,而所应突破的不仅局限于封建纲常名教。

68梁启超《新史学》的基本观点。谈谈你对新史学的认识

1、历史进化观:三世说,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

2、地理环境决定论:

3、新英雄史观,

4、文化史观, 国开之明德,爱国心之源泉也。主张历史学为国民服务。目前中国史学风格流派基本无超越新史学命题框架。一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到最后都要进入历史层面;考究问题根源。

69、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典籍的认识。

外国文选

现代文选

中国历史文选

求职文选

叙事文选

文选01

爱国文选

教师节征文选

胡锦涛文选2

《江泽民文选》心得体会

《文选下学期.doc》
文选下学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