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选

2020-03-03 17:20:4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文化的转型阶段:五四时期(语言的分水岭—由古典文学走向现代文学)

三大散文派别:

1、抒情性散文杨朔

2、知识性散文秦牧

3、政论性散文刘白羽

政治抒情诗:(1取材具有强烈的政治性 (2形式抒情上讲求政治性、节奏性 (3强烈的感染力

闻捷的诗被何其芳评价受欢迎的原因:

1、给人新鲜感觉的景物和生活场景

2、柔和而又有亲清的风格

3、诗歌里不大出现男女感情的描述

朦胧诗的特点:1.反思历史,呼唤人性回归2.肯定自我价值,注重自我价值实现

3.告别旧的价值取向

朦胧诗的三个阶段首朦胧诗(60—70年代朦胧诗(70年代末—80年代 为众人所留意、评价后朦胧诗

当代文学:1949—1966第二阶段1966—1976第三阶段1976至今

文坛在49年出现重大变化的原因:研究对象的变化;

王蒙:对学术研究比较有创新,侧重古典文学研究,可以看出对研究领域的全新气息。

三红作品:《红旗谱》、《红岩》、《红日》

“朦胧诗派 1980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以舒婷、顾城、北岛、江河等为代表。朦胧派诗人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朦胧诗的命名来自于1980年第8期的《诗刊》上登载了章明的文章《令人气闷的“朦胧”》 ,在这篇文章里,章明指出,当前有些诗歌“写得十分晦涩、怪癖,叫人读了几遍也得不到一个明确印象,似懂非懂,半懂不懂,甚至完全不懂,百思不得其解”,这些诗歌被章明命名为“朦胧体”。1980年5月7日,谢冕在《光明日报》发表《在新的崛起面前》主张要用宽容的态度对待朦胧诗。1981年,老诗人臧克家在《河北师院学报》第1期发表《关于\"朦胧诗\"》,文中凛然指出:\"现在出现的所谓\'朦胧诗\',是诗歌创作的一股不正之风,也是我们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文艺发展中的一股逆流.\"

七月诗派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七月诗派崛起于抗战烽火之中,跨越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两个历史阶段,是这一时期坚持时间最长、影响广大的文学流派。绿原,阿垅、曾卓、牛汉为代表。以抗战为背景,描述民族的历史灾难,抒发爱国激情进而表现广大人民顽强不屈的意志成为七月诗派创作的重要内容。

胡风主张做人与写诗合

一、要求诗人应以斗士的姿态突进生活,以饱满的热情拥抱血与火的现实,坚持在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相生相克的搏战中充分发挥主观战斗精神,揭示人民“精神奴役的创伤”,抒写激越悲壮的生活真实。

九叶诗派:(中国新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郑敏。九叶诗派在文学观念上首先主张的就是“人的文学”、“人民的文学”和“生命的文学”的综合。他们既反对逃避现实的为艺术论,也反对扼杀艺术的唯功力论,而企图在现实和艺术之间求得恰当的平衡。

伤痕文学 是本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它得名于卢新华以“*”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伤痕文学是新时期出现的第一个全新的文学思潮。社会主义新时期是以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为历史起点的。文化大革命的历史特点,是封建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打着毛泽东旗号对当代中国人民的一场公开迫害。这种对灵魂的摧残尤其容易造成惨痛的心灵创伤。但这只有在挣脱了精神枷锁、真正思想解放之后,人们才能意识到这“伤痕”有多重、多深。

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属于文学理论研究的范畴,既是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又是文学活动整体中的动力性、引导性和建设性因素,既推动文学创造、传播与接受,又影响文学思想和理论的发展。其涵盖内容宽泛,从作品评介到理论研究都包含其中。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王蒙虽有揭示官僚主义现象、“积极干预现实”的外部写真倾向,但它更是一篇以个人体验和感受为出发点,通过个人的理想激情与现实环境的冲突,表现叙述人心路历程的长篇小说。 林震:快乐、单纯、富于青春的朝气与理想的激情,他是怀着一种成长的渴望和焦虑来到组织部的,二十二岁的“生命史上好像还是白纸,没有功勋,没有创造没有冒险,也没有爱情”,组织部是他走向成熟,实现人生理想的新环境,而小说也正是也林震的心理体验为视角,在事业功勋和爱情体验这两条线索上,通过麻袋厂事件的始末,展开对理想与现实之冲突的叙述。

刘世吾:一个颇有深度的官僚主义的典型,有一定的革命经历,相当的工作能力和魄力,富有经验,懂得“领导艺术”懂得如何去把握工作重点,只要“一下决心,就可以把工作做得很出色”。但他对工作缺乏积极主动的热情,对那些有损于党和人民利益的错误和缺点,有一种职业性的平静甚至漠然。

《百合花》茹志娟

作者的写作动机是想借对战争年代圣洁的人际情感的回忆与赞美,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感慨。

在当时提倡写英雄人物的战争文化背景下,茹志鹃有意识地不把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写成“英雄”,或者说不把他们当作“英雄人物”来写,这是与他对“英雄”艺术形象的认识直接相关。在她的眼里,英雄应该与平常的人是一样的,战斗英雄只有是战斗时才是英雄,而在平常的生活中,他们就是平常的人。

《锻炼锻炼》赵树理

\"小腿疼”、“吃不饱”这两个外号似乎暗示了农民劳动积极性低下和生活待遇的低下。合作化以后,农民的土地交了公,劳动也成了集体性的劳动。

《桂林山水歌》贺敬之《桂林山水歌》既是一首优美的山水诗,又是一曲深情的祖国颂。诗的开篇就把读者引向一种让人神往的艺术境界,诗句既抓住了桂林山水的自然特征,又富有浪漫主义的传奇色彩。

《相信未来》食指这首诗歌掷地有声,在铿锵、沧桑和力量中描述和预言了一个时代,甚至也预言了他自己的一生,诗中情绪对比非常强烈,由失望到满怀希望,在反复跌宕起伏中演绎出人生的真理,叫人在从凄凉中看到悲壮,在心酸中对生活和生命充满信心,有着非比寻常的向上和感人的力量。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梁小斌钥匙,这是家与温暖,是正常、有序生活的体现。诗人把这一生活用具意象化、精神化,使它的物质功能延伸、扩展到精神世界,这钥匙便成了打开心灵、精神乃至历史之门的象征。有了它,可通向孩子纯洁的心灵之门;有了它,可步入睛朗、宽阔的历史之门,而现在,这一切都失去了。诗人把“钥匙”这一象征意象与“中国”并列,把“丢失钥匙”与“十多年前沿着红色大街疯狂地奔跑”相连,使得诗的内涵一下扩展到一个广阔深远的历史背景之中,使人自然联想到“*”十年的历史灾难,诗的深厚的历史内涵于此产生。有了这份象征内涵,我们不难想象,这首诗正是诗人对使人精神蒙昧、心灵野蛮的历史的控诉,是对纯洁心灵、文明精神的寻找,是对人的心灵回归的呼唤。诗人使象征与写实相契合,通过对一把钥匙的寻找,从深层意义上暗示心灵道路的回归,对历史真实的寻找与思索,对健康的精神、彩色的理想、甜蜜的爱情、幸福的生活的向往。

《一代人》顾城既是这一代人的自我阐释,又是这一代人不屈精神的写照。黑暗要扼杀一个人明亮的眼睛,但黑暗的扼杀却没有达到它的目的反而创造了它的对立物;黑色的眼睛;是黑暗使一代人觉醒,使一代人产

生更强烈的寻找光明的愿望与毅力。正是这坚毅的寻找,才使他们看到掩盖在生活表象之下的、使人难以接受的本质。

《麦地》海子在《麦地》里,乡村随处可见的麦地被赋予生命和情感。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如此和谐的乡村世界。看似对自己的童年生活的回忆,恰是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他热烈地爱着生养他性命的麦地,被称为“麦子诗人”。他虔敬的歌颂“麦子”的同时,深情地描述辛苦劳作的父亲,折射的是中国千千万万的农民的形象,朴实无华,歌颂创造的巨大财富,也显示了诗人自己的博爱精神。

《悬崖边的树》曾卓 作者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他将生命浓缩成一棵树,用这独特的比喻告诉人们:生命像一棵树,注定要孤独地承受许多风雨,美好的结局往往在惊心动魄的经历之后,关键就在于我们有足够的毅力和胆量去奋战,去拼搏!

《回答》北岛 标志着朦胧诗时代的开始。诗中展现了悲愤之极的冷峻,以坚定的口吻表达了对暴力世界的怀疑。诗篇揭露了黑白混淆、是非颠倒的现实,对矛盾重重、险恶丛生的社会发出了愤怒的质疑,并庄严地向世界宣告了“我不相信”的回答。诗中既有直接的抒情和充满哲理的警句,又有大量语意曲折的象征、隐喻、比喻等,使诗作既明快、晓畅,又含蕴丰厚,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神女峰》舒婷 它反映了社会女性对生命本体自由和解放的追求与宣告。在男权本位的人类社会,女性自古就处于被动和从属的地位,男性按照自己的价值体系和审美标准要求和改造着女性,派定给她们“贤妻良母孝妇”的角色,并且打造和删削出一些“永远的女性”,以此作为妇道妇德的标准和典范,使女性不但认同着这些规范和界定,而且逐渐将其内化为自我道德律令。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史铁生 在文章中,作者用平实而浪漫的笔法描绘了一幅令人憧憬的插队生活的画卷,并从清平湾这片古老而贫瘠的土地中,发掘出了整个民族生存的底蕴。本文感情深厚,娓娓叙来,令人回味无穷。

外国文选

文选下学期

中国历史文选

求职文选

叙事文选

文选01

爱国文选

翻译硕士复习资料: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31)

翻译硕士复习资料: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3)

教师节征文选

《现代文选.doc》
现代文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