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教学案例

2020-03-03 23:21:5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案例

时间:2016年3月30日 地点:初二(12)班 授课教师:林海伦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

2.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预习,完成《导学案》上的练习题。 2.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事迹,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 2.感悟人物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从中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对托尔斯泰进行肖像描写。

2、教学难点: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三、教法学法指导教学过程: 一)、描绘托尔斯泰

1、导入:介绍列夫托尔斯泰

2、你想象中的托尔斯泰应该长什么样子呢?你能把他的外貌给老师描述一下吗?

二). 初识托尔斯泰

阅读课文1至5段,探究下面问题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的?

(1)须发:多毛、胡须浓密

(2)面部轮廓结构: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3)面部特征:忧郁、愚钝、压抑

(4)长相:长相平平、普通

(5)访问者失望之情

2.思考:你如何评价托尔斯泰的相貌?

托尔斯泰长相粗鄙,他多毛,浓胡须,身材矮小,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

3.外貌描写技巧:

(一)细观察

(二)有顺序

(三)抓住特征写外貌

三).走近托尔斯泰

阅读课文6至9段,探究下面问题

1.本部分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 (1)写犀利目光;(2)写目光蕴情丰富;(3)写眼睛有威力; 2.在写法上,与第一部分异同点是什么? 从“抑”到“扬”

四).探究托尔斯泰

1.作者为什么要不遗余力、浓墨重彩地描写托翁的眼睛? 2.让我们看到了托尔斯泰怎样的内心世界? 品读下列句子:

①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②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③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五).告别托尔斯泰(作业)

1.经历了这次拜访托尔斯泰的大起大落的心灵之旅,回顾当初拜见托尔斯泰的“正襟危坐、诚惶诚恐、颔首低眉”,此刻,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如果你正站在托尔斯泰的墓前,请你为这位伟大的人物写几句墓志铭。 示范:(1)他出生名门贵族,但他却用一辈子时间为人们诠释什么叫做朴素之美( 2) 这里躺着一个消逝的作家,一个人类不朽的战士。 守着天平的两端,一端是良心和道德.另一端是人民期待的目光。 死亡的阴影固然恐怖,但始终坚持信念.坚持人类不屈的本性.便仿佛拥有一把利剑。可以消灭一切黑暗,赢得重生。 2.走进经典。

《忏悔录》 ﹣ ﹣ ﹣ ﹣ ﹣ 让-雅克·卢梭 《复活》 ﹣ ﹣ ﹣ ﹣ ﹣ ﹣列夫·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 ﹣ ﹣ ﹣ ﹣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 ﹣ ﹣列夫·托尔斯泰

板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

抑 (1-5)外貌特点:须发茂密 面部丑陋 表情愚滞

托尔斯泰形象:

扬 (6-9)独具慧“眼”:目光犀利 感情丰富 威力巨大

导入:他出生在俄国,他的家族有煊赫的历史,父亲有世袭的爵位,母亲是公爵的独生女儿,所以他是一个天生的贵族。

但他的一生反而受其身份的困扰,无比痛苦,他的信仰注定了他的痛苦。他渴望改革俄国的农奴制度,他想把自己的私人财产分给农民,然后像一个普通人那样去生活。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放弃了上流社会的风雅和排场,像一个农民一样亲自参加劳动。他的信仰和行为直接导致了妻子的不解,最终爆发了家庭危机,夫妇分家,因此他有一段不幸的婚姻。分家后他把自己现有的著作权和稿费无条件地转让或捐出,自己几乎身无分文。

他的家曾经是革命者的避难所,是难民的收容所,是改革家的聚会所。因此他不仅失去了幸福的家庭,更遭到了整个贵族阶级的排斥,因为他的特立独行是对贵族阶层和统治阶级的反叛和宣战。他差点被流放,幸亏民众的舆论阻止了政府的荒唐行为,然而他最终没有逃脱被开除教籍的命运。他在民众心中是一座丰碑,但在统治者眼中却是一颗危险的炸弹,是一把锋利的匕首。他是贵族中的一个精神叛逆者,又是一个觉醒了的精神贵族。列宁曾经评价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对资产阶级虚伪腐化的认识和批判,对自身信仰的追寻和探索,使得他痛苦、矛盾、孤独。他曾经两次离家出走,一次半路返回,另一次却让他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生命的最后一个黎明他没有看见家乡的风景,而是躺在异乡一个小火车站站长家的小床上,看着窗外那将亮未亮的天空。他的遗言不是说给妻子儿女的,而是说给这个世界的,他说:“我爱真理。”他的一生,就是在焦虑与不安、对真理不断地求索和勤奋创作中度过的。

82岁,他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留给我们的是90卷的文集,驰骋俄国文坛60年的记忆,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他不以暴力抗恶的思想。他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美国文学评论家哈洛·卜伦称他是“从文艺复兴以来唯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列宁也认为“他的艺术标志着全人类艺术发展上的一大进步”。

他生前放弃了自己的贵族身份和生活方式,他死后更是安静而朴素,在他家乡的森林中无声地长眠,坟前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

奥地利传记作家茨威格说:“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保护他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

四、教学反思

课上完之后,反思了一下,觉得存在以下问题: 在讲这节课之前,首先让学生做了课前准备,回去搜有关托尔斯泰的资料,作品、背景、生平经历、思想历程等等,为课上小组讨论做好准备。但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若没有读个三遍以上是读不进去的,我没有让学生提前预习,本想看看自己的预设教学情景和学生这种临场回答之间还存在哪些问题,但不预习对这节课来说,就如盖房子没打好地基似的,前面一大块是讲一个人物的写作手法:侧面描写、对比、修辞。本文的修辞最多的是比喻,然后找出比喻的句子,细细琢磨体会在加一个小练习,抓住人物的显著特征来刻画,用上这些写作手法。但我却怕后面时间不够,没敢多耽误时间,找出几个比喻句子之后,就立马进行下一环节。所以在找写作手法时,问的问题不明确,学生没有充分去找并去体会,所以给人的感觉是不知道这节课的目标是什么,这一大的环节没有处理好,比较失败。对学生的临场回答,我没有给予恰当准确的评价,尤其在学生说托尔斯泰以前是如何的风流,在最后却因为读书变得好了,我只是从作家本身评价,他通过读书最后变好,是一个丑也可以转换成美的过程,却忽略了从中学生的审美观来看美丑,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以此来把这节课给提升出去,一个亮点没有把握好,最大的一个遗憾,很多听课的老师都为我着急,可我就是没有说到点子上去,今后一定多加强这一方面。

结尾的一个是布置作业环节,激动的我(可能太紧张的缘故),大脑竟然一片空白,事先准备好的作业题目:我看托尔斯泰之“丑”,我谈托尔斯泰之美,从中学生的审美观看托尔斯泰,让学生从这节课学到的东西会去做个练笔,谈谈体会,我却一个也想不起来了,仿佛在等着下课一般,从这里我总结一点,承受能力不强,心里素质有待提高。

初中语文案例:《列夫托尔斯泰》教学案例

列夫 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列夫 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 教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 教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案例.doc》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案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