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案例:《列夫托尔斯泰》教学案例

2020-03-02 23:12:0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做一回“平等中的首席”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案例

一、背景:

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者不能无视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现实的状况是,当学生面对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时,茫然不知所措。他们大多第一次听说托尔斯泰这个名字,对他的作品和人生经历,更是知之甚少。在这样情况下,如何展开文本与学生的对话呢?如何让学生体验到托尔斯泰那深邃精神世界呢?

二、教例:

构想——备课时,我考虑到学生对这类故事性不强、文句又深奥的文章兴趣不大,觉得首先应该让他们多读文本,这是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的基础。为了引导学生做到,我从自己的备课体会谈起,说自己是在大声朗读该文五遍之后,才找到一点备课的思路。这句话使大部分学生感到惊讶。于是,我趁机提出自读要求,即希望他们至少自读课文三遍。他们欣然接受。其次,我觉得还应该引导学生了解托尔斯泰其人其事,初步感受他那高尚的人格魅力,然后回到文本的时候,才能更好地领悟茨威格那种华彩纷呈的文字。于是,我让学生充当记者,对着黑板上托尔斯泰这个名字自由提问。学生提出下列问题:“托尔斯泰长得怎样?有哪些作品?他的生活经历如何?成就又如何?”就这样,一个课外作业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查找资料,寻求问题的答案,教师推荐阅读《名人传》。有了以上铺垫,研读课文不再是一次艰深的跋涉,而是与一位似曾相识的老友握手言谈。

过程——为了检查预习效果,首先,我询问学生读了课文后有什么初步感受。刚巧有个平时很调皮的学生举手了。我很高兴,便叫他回答。他说,茨威格写得一点都不好,全都是废话。由于我自己正被茨威格浓墨重彩的细致描绘所震撼着,所以内心的“参考答案”都是褒扬式的评价,没想到才上课就碰到了意外的“刁难”,我一时语塞。所有的学生都目光灼灼地注视着我,而那个调皮学生的眼中闪烁着狡黠的光芒,教室里安静得令人紧张。那时,我冲着他笑了笑,气氛顿时缓和下来。我说,你敢于批评名家的作品,真是个勇气非凡的人。不过,既然你认为茨威格说的都是废话,那你就用最精简的文字把他的意思概括一下吧。他不好意思地摇摇头,坐了下去。这时,另一个学生举手说,文章主要在写托尔斯泰外貌的特点——长相丑陋,但是眼神犀利。我肯定了他的概括能力,顺势引导学生组成四人学习小组展开讨论:托尔斯泰到底“丑陋”到什么地步呢?请从文中筛选相关信息。要求每选出一个信息,就让组内一人朗读相关语句,其他人结合生活经验想象该情景,并谈谈体会。大约十分钟后,学生归纳出下列内容:多毛的脸庞;脸形像粗制滥造的小屋;皮肤藏污纳垢;还长着狮子鼻,招风耳,厚嘴唇;并且神情忧郁消沉,毫无光彩。总的体验是:虽然没有亲眼见过托尔斯泰,但读读茨威格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语句,结合自己的想象,觉得他真是太丑了。我肯定了学生们的表述。

这时,突然有个学生提出异议:他认为不能仅仅用“丑”来形容托尔斯泰的外貌。因为假如托尔斯泰很丑,为什么第三节最后一句却用“俊秀之光”来形容他呢?而且,按理说,一个人应该年纪越大,容貌越丑,怎么托尔斯泰在“人生的晚秋”反而拥有了“俊秀之光”?听到这么精彩的提问,我感到惊讶。在肯定了该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的学习态度后,我又把这个出色的问题留给了大家。起先,学生们的脸上出现了冥思苦想茫然不解的神色。我点拨道,有人说,一个人一生中有两张脸,30岁以前的脸漂不漂亮,是看外表;30岁以后的脸漂不漂亮,是看内在,看精神。不知这句话对大家有没有启发?顿时,便有学生回答,托尔斯泰应该属于那种外表丑陋但心灵美丽的人;另一个学生补充说,他看过《名人传》,书里说晚年的托尔斯泰,思想发生转变,信仰基督教的博爱,生活俭朴,还亲自参加劳动,与腐朽的贵族生活决裂了。这样的精神世界是很美丽的。我赞扬了他能运用课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根据他所说的“生活俭朴,还亲自参加劳动”这个评语,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寻找类似意思的词或句子。学生找到了“普通人”、“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至此,学生们开始触及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

接着,我讲述道,要了解一个人的内心,我们可以观察他的眼睛,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就让我们继续跟着茨威格去认识一下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吧。之后的研读过程中,对文本第八节的探究是课堂上比较出彩的部分,现叙述如下:

一学生朗读第八节完毕,略作评价后,我让学生组成四人小组交流心中的问题,要求自行解决简单问题,并记录疑难问题。八分钟左右,筛选出有代表性的问题两个:(1)、为什么说“这对珠宝有魅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2)、最后一句:“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

针对问题(1),我引导学生分析修辞和找关键词。学生能讲出“这对珠宝”的说法是运用比喻,本体为托尔斯泰的眼睛;学生还提出“吸”、“精确无误”为关键词。然后,我提示学生先思考“精确无误”的词义,问这是说托尔斯泰的什么方面。学生领悟到,这是说托尔斯泰的眼睛观察得很准确。观察什么很准确呢?应该是他把自己生活的世界观察得很准确。另外,通过我反复朗读“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强调“吸”字),学生又找到“透彻”一词来形容托尔斯泰的观察力。而“人世间的物质”数不胜数,居然被他的眼睛吸进去了。学生马上想到这说明他的观察之全面。于是,一个把自己生活的世界观察得准确、透彻而全面的托尔斯泰就跃然而出。

针对问题(2),我提议学生把大问题化解为若干小问题来剖析,采用学生问学生答的形式,而教师暂时充当一个“比较聪明的学生”处在其中。于是,学生们的参与兴趣高涨。一学生首先提问,“这是一副寒光闪闪的匕首”指什么?有学生答,指托尔斯泰的眼睛。另一学生问,“它们”指什么?众人抢答,指眼睛。该学生继续提问,那“它们的主人”又是谁?学生开始众说纷纭。有的说,指沙皇政府;有的说,指拜访托尔斯泰的客人;还有的说指托尔斯泰本人。最后一种说法立刻遭到众人驳斥:自己的眼睛怎么能对准自己呢?最后,学生希望我提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便把眼光都朝向我。事实上,为了问题(2)我曾经向多位同年级语文教师请教,但并没有令人信服的答案,正琢磨着是不是用

“译者的语言不够到位”的说法来解释一番,突然,刚上课时说茨威格写的全是废话的调皮学生自信地说,它们的主人就是说托尔斯泰本人!我便叫他说说理由。他这样解释:托尔斯泰不是贵族吗?但他自己又讨厌这种贵族身份。有时候他观察自己,看到身上的一些问题,无法改变,就很痛苦,像被匕首刺入心窝。听了他的讲述,课堂内一片沉默。这时有一女生缓缓举手,说她也赞同这个看法。因为上文写的都是托尔斯泰在观察外面的世界,而句中出现“转而”一词,意味着他的观察方向确实改变了,是在对准自己的内心了。当时,教室里再度沉默。受学生的触发,我讲述了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分析自我剖析的可贵性,渐渐的,大部分学生由神情迷惘而变得会心而笑,在他们闪烁着兴奋与惊喜的眼神中,我看到了领悟的快乐。此时,师生共同透视了托尔斯泰普通外表下那颗并不普通的心灵。这使得我们的心灵,似乎也沐浴在一种明亮温和的人性光辉里。

反思:本来,我的教学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步,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谈谈“我眼中的托尔斯泰”;第二步,让学生讨论质疑,提出问题,教师本人预先设想了若干问题;第三步,师生互动分析,解决问题。这样的设计,从理论上看似乎无可厚非,但实际操作时学生真能如我所料那般主动参与吗?这是我非常担心的问题。幸好现实的教学过程中,不可预计的因素改变了我设想的教学面貌,由于引导适当,“意外生成”最后成为本堂课的最佳切入口。

首先我得承认,调皮学生提出茨威格写的都是废话一说之所以令我措手不及,是由于本人课堂预设不足。其实这样的意外在每个教师身上时有发生,不可避免。关键是我们怎么处理“意外”?我觉得,教师树立“平等”观念最为重要,即教师必须真正尊重每一位学生,只有如此,你才会不让自己的主体性凌驾于学生的主体性之上,才不会用自己的声音替代学生发言,或用自己的感受(有时甚至只是某些参考资料的感受)取代学生的感受。当我在教学《列夫·托尔斯泰》一文时,由于我宽容地肯定了学生敢于批评名家的勇气,似在无形中鼓励他们可以畅所欲言自由发挥,激发了他们深入阅读文本的热情。至此,我终于把发言权“还给”了学生。于是,在后来的授课过程中便有学生主动提出异议:为什么托尔斯泰到了晚年反而拥有了“俊秀之光”呢?这样高质量的问题直接引领大家探究他的内心,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而在探讨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时,最出彩的亮点在于分析最后一句:“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分析之前,我说大家可以把我当成一个“比较聪明的学生”,意在告诉学生,教师不再是课堂中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他们中的一员,我也许在阅历、学识、能力上比他们稍胜一筹,但本质上是个与他们平等的“学生”。此时,我再次把主动权“还给”了他们。学生们的表现也“不负我望”,他们或积极提问,或踊跃发言。特别是一个上课初给我“出难题”的调皮学生竟然有如此独到如此深刻的见解,想必会令人震惊——原来,教师一旦激发了学生兴趣,点燃了学生探究热情,学生不仅能表达对文本的最初感悟,而且表现了质疑的欲望和能力,而且在自主探究中表现了解决问题的智慧。这种智慧,来源于永不枯竭的思想活水,不正是教师试图发掘的精神矿藏吗?

总之,教师只有懂得与学生平等相处,才能使新课程提倡的“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使学生“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理念落到实处。但是,与学生平等相处,让学生发挥自主探究的精神,并不是说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毫不作为,让学生放任自流。教

师应当承担起引导学生不断进步的责任。我想,在这堂课上,自己也没有放弃该责任。

比如,在分析托尔斯泰的丑陋外貌时,我特意安排让学生边朗读相关语句边结合生活经验想象这一环节,意在让学生感受茨威格作品的语言之丰富多彩,那些生动形象的文字绝不该被当成“废话”。这样的安排作用显然也是有的,至少学生说出了“虽然没有亲眼见过托尔斯泰,但读读茨威格写的语句,并想一想,觉得他真的太丑了”这样的体验。又如,当学生面对“为什么托尔斯泰在晚年反而拥有了‘俊秀之光’?”时,因为问题难度较大使学生不知从何入手时,我适当地讲述外貌美和内在美的内涵,应该是很有必要的。再如,当大多数学生还不能理解“托尔斯泰的眼睛怎么会对准自己?”时,我引用常见的古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讲述懂得自我剖析的人相当难能可贵,意在使学生明白,所谓自己的眼睛对准了自己,正好刺中自己的心窝,其实是托尔斯泰自我反省自我批判的形象说法。有了这些讲述,学生对文本的把握才不会茫然无绪。

总而言之,我觉得,要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及学生与教师的对话成为可能,最基本的一点,取决于教师是否真正成为课堂上的“平等中的首席”。只有当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时,才能做到不以自我为中心,不凭优越感对学生耳提面命;这样,课堂活动才会进入动态纷呈的创造境界。同时,教师发挥 “首席”的作用也不可偏废,唯一如此,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才能更具体更深刻。这就是我在教学《列夫·托尔斯泰》时的深切体会。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案例

教学设计_初中语文_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 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列夫 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 教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案例:《列夫托尔斯泰》教学案例.doc》
初中语文案例:《列夫托尔斯泰》教学案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