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调研工作报告

2020-03-02 22:35:4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城镇化调研工作报告

为加快推进我市城镇化建设,根据市局的工作安排,在市建设局常务副局长刘昌平带领下,调研一组于2010年8月21日—8月22日深入到交城县和文水县,通过现场视察、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形式,就两县城镇化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调研,找出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推进两县城镇化建设发展的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两县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状况

交城县和文水县作为吕梁的门户,其区位优势明显:307国道、夏汾高速穿越县境,太中银铁路正在修建。同时交城县和文水县也位于“一核一圈三群”的一圈之中,即太原大都市圈,给两县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两县各地也创造了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一)交城县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状况。交城县地处山西省中部,吕梁山东麓,晋中盆地西缘,现辖6镇4乡,254个乡村居民点,国土总面积为1822.11 km,2009年全县人口达27.2万,城镇化率达32%。交城县境内地形复杂,西北部为山区,东南部为平川。平川面积仅占国土总面积的7.2%,却集中了全县74%的人口;而占国土总面积92.8%的西部山区仅分布有26%的人口。人口的地域分布极不平衡,自东向西呈逐渐呈递减趋势。

1.交城社会经济发展的交通条件良好,其位于山区与平原

2的过渡地带,紧邻吕梁市,又地处太原市经济圈范围内,是两种不同经济区的商业物质转移基地,又是吕梁市对外开放、交流的“窗口”和“信息枢纽”,具有典型的“门户”特征。

2.县境内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较丰富,农副产品资源丰腴,为县域工业经济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城市近郊、宗教文化、自然生态三大优势,并且主体旅游资源如卦山风景区、玄中寺旅游区在区域内享有较高知名度。太原、晋中等周边地区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发展状况好,吕梁山区自然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对其的开发对完善山西省旅游产品结构意义重大。

3.县域外来投资活跃,工业企业数量较多。山西交城经济开发区目前已有工业企业80家。2006年底,交城经济开发区工业总产值为460316万元,工业增加值为112104万元,产品销售收入为421344.5万元,实现利润为4545.4万元。2002-2006年年均GDP增长率达到38%,经济增长迅速。

2006年全县国民总产值达到26.5亿元,财政收入5.22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4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69元,较好的经济基础为县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

4.在太原经济圈内,交城县的建设目标是以太原市为依托,建设服务于大晋中地区,如太原、吕梁等地,乃至山西省的资源型产业的技术研发、创新、相关生产性服务业基地,乃至(市场、技术等)信息的交流平台(或信息港)。对交城提出了较高的定位要求。

(二)文水县城镇化的基本状况。文水县2009年底,县域总人口45万人左右,城市人口11.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26%。县城规划区范围约50平方公里,另外在文峪河水库库区划定10平方公里的水资源保护区,规划控制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

1.文水县城位于以太原为中心的太原大都市圈重点开发区域,区位条件优越,307国道、夏汾高速公路、建设中的太中银铁路纵贯南北,文祁公路横穿东西,交通十分便利,是连接离石和太原的纽带。

2.“十一五”期间,文水县基础设施总量迅速增加,服务功能趋于完善。到“十一五”期末,城区城市基础设施完成投资4.8亿元。到2009年底,县域总人口45万人左右,城市人口为11.5万人,城区主干道长度20.8公里、路面积为80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为10平方米,人均排水管网长度15公里,城市基础设施各项指标均提前达到或超过完成规划指标。并且对城区道路进行了大规模的新、改、扩建,新增道路长度4公里面积12多万平方米。在道路新建方面,新建了西大街延伸工程,工程全长870米,路面总宽30米,其中主干道19米宽,人行道每侧5.5米;大陵街西延工程,工程全长793米,路面宽40米,其中主干道18米宽;新建了新华南路,工程面积15408平方米,同时还新建了滨河东路。在道路改、扩建方面,拓宽改造了东西大街,全长1383米,主干道由原来的13米拓宽至19米;整治改造了凤凰路,道路全长3400米,总宽56米,其机动车道21米。解决了县城居民居住、出行的需求,缓解了城内交通紧张的状况。

同时大力实施了园林绿化配套工程,配套文峪河综合治理,因地制宜新建了水乡广场及几处小游园;新建了凯奇广场活动中心、岳村休闲广场、北街体育活动中心、堡子村休闲广场、韩村文化活动中心;对县体育场实施了硬化、亮化、美化工程,工程面积22160平方米,加强了西山防护林的规划和建设;高起点、高标准新建了高速引线道路两侧绿化工程和改造了307国道区段、东西大街、南外环路等城区主要干道的道路绿化。2006年以来共栽植各种树木4297株,种植草坪4.2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26%;完成路灯改造、安装497盏。

3.近年来,通过政府投资、招商引资、社会集资等多种融资渠道,极大的促进了社会各项事业的繁荣与进步,带动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公用设施建设有了新发展。

城区主干道燃气管网的铺设基本完工,天然气在城区点火开通,用户已达8000户,燃气普及率达到30%;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引文峪河水库进城的水源地建设项目启动实施,该项目一期工程总投资3500万元,建设日处理水2万吨的水厂一座;城区共更新改造和新铺设供水管18910米;城市集中供热项目总投资2.26亿元,预计供热面积317.5万平方米,已完成集中供热管网铺设4000米;县城垃圾处理场一期建设工程总投资2959万元,设计日处理能力155吨,直接服务人口10余万人;采用河道整治和建设污水处理厂两种工程措施对文峪河城区段进行了全面整治,共完成河道整治2公里,新建2万吨/日处理能力的污水处理厂,项目总投资8664万元,改善了文峪河水质和城市居民生活环境,县城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4.“十一五”期间,我局共查处违章建筑59处,清理违章摊点910余处,没收广告牌630余块,下达停工通知134份,查封液化气无证经营户6家。综合治理了市容环境,城市面貌得到了较大改观。

同时也彻底解决了城区垃圾无集中倾倒点的问题,“十一五”期间共安设果皮箱111个,垃圾箱14个,累计完成清扫面积120万平方米,保洁面积35万平方米,共清运垃圾40万立方米。充分保证了县城环境卫生的干净、整洁。

5.全县建筑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建筑业的改革与发展,截止目前为止,完成设计项目146项,设计建筑面积达到38.7万平方米;完成工程招投标85项,总投资5.70亿元。同时严格实施安全监督,近年来共下达停工整改通知44份,隐患整改通知371份,整改率100%,确保我县建筑生产无事故。

二、两县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交城县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从城镇吸纳人口和聚集工业的角度来看,交城县还不具备进一步吸纳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许多小城镇还处于城镇马路一条街状态,城镇功能极不齐全。这种“微型”集镇的重复,导致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投资成本过高,不利于集中财力配套建设。尤其是以旅游服务建设为龙头的旅游基地建设发展滞后,缺乏吸纳人口的聚集力。

2.城镇规划之后,建设品位不高。城镇建设缺少详细规划,不重视特色设计。许多城镇的街景设计、重要地段和重要建筑物的设计都十分单调,品位不高。城区的综合开发率低,整体环境不佳。

3.城镇建设资金匮乏。城镇建设投资巨大,但目前,总体仍是政府部门投资占主导地位,筹资渠道单一,缺乏有效的吸引社会资本机制,不能调动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到城镇建设中来。同时对某些缺乏论证的基础设施建设上没有严格把关,导致匮乏的资金更加紧张。

4.中心辐射带动力不足,县城发展没有形成鲜明的优势,功能不全,基础设施不完善。同时受到太原市的辐射,本身并未形成足够的中心辐射能力。

(二) 文水县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建设理念落后。缺乏经济、社会、文化和旅游宏观统筹的整体意识,因此,有些好的文化旅游资源和项目,得不到应有的开发。譬如,武则天纪念馆、狄青庙、刘胡兰纪念馆等。文水要打好历史文化这张旅游牌,要创建文化城,建设理念的转变是关键。

2.城市规划执行不力,变更频繁,随意性大,缺乏权威性、严肃性。存在建了拆、拆了建的现象。城市规划研究不足,编制滞后,缺乏前瞻性,个性化。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于编制规划单位追求经济效益,在对城市了解不多,缺乏研究的情况下走马观花就勾勒出城市的发展蓝图,对建设的指导性、适应性较弱。有时会形成规划跟着建设走的现象。

3.缺少区域品牌,引导产业集聚。应该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扶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企业。以政府引导、中介促进、企业自主结盟为原则,推动企业建立营销联盟,共享营销资源。推动企业集团和公司采购本地化,鼓励国内外大公司在本地设立商品采购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分销中心。大力推行以股份制为主的公有制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积极引导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放宽市场准入,改进对民营经济的管理和服务。

4.虽然城区城市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中心城区城市面积偏小,城区开发建设还需加大力度。建成区人均道路面积,人均绿地面积还与其他先进城市尚有一定差距,城市建设特色不够,城市规划设计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乡镇规划管理体制有待健全,城市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公用事业改革步伐有待加快,建筑市场管理还需进一步完善。

三、两县“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

(一)交城县“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到2020年,交城县城镇化水平要达到62%,乡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职能互补的城镇体系。

1.城镇化总体布局结构

首先交城县目前属于太原都市圈的内圈层城市,作为其外迁产业的安臵地,规划期内将会有大批产业向此转移,届时,必将会需要大片用地及大量的从业人员,因此在太原都市区产业外迁的过程中,肯定首选地势平坦且人口密集的东南部平川地区。这部分产业迁入后,必然会带动此区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将会促进县域人口向此区域集聚。

其次,交城县的地形条件及交通网络格局比较特殊。高等级的公路全部集中在县域东南部地区,且路网密度较大,因此经济要素也比较活跃;而西北部山区的广大地域内,只有三条县级公路作为平川地区的纵向联系通道,各乡镇之间的横向联系极其不便,致使经济要素活动受阻。

因此在规划期内,东南部平川地区由于地理区位优越,交通发达,城镇发展基础条件较好,将作为县域城镇的重点发展空间,县域城镇体系结构延续单中心结构,即以县城为中心,带动平川地区的四个乡镇(天宁镇、夏家营镇、西营镇、洪相乡)共同成为全县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届时县域城镇体系将形成“一区一点”为主的发展模式,“一区”即以县城为中心的东南部平川地区,共包含四个乡镇,“一点”即西北部的重要城镇——庞泉沟镇。

2.城镇化产业发展布局

依据交城县资源条件、产业现状布局和经济发展战略等因素,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将县域经济划分为四个功能区:

包括西营镇、洪相乡部分地域、西社镇及天宁镇部分地域的生态农业区;以夏家营工业区和上海工业区为主的生态工业区;以庞泉沟镇、东坡底乡、会立乡以及天宁镇、洪相乡的部分地域为主的生态旅游区;以水峪贯镇、岭底乡的大部分地域为主的生态林牧产业区。

3.区域交通、供水、供气、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县城共有道路26条,主要干道红线宽度在7~32m之间;道路总面积533100m,占城市用地的9.48%,人均道路面积7.72m,道路总长度12.56km。除永宁路等少数道路外断面形式多为一块板,基本形式为棋盘式和树枝状。县城主要交通道路有307国道、东环路、西环路、北环路,天宁路、新开路,永宁路、新开路、却波街。目前城市内部除正在运营的8条县城至周边主要地区的中巴外,无公交系统。

交城县共有地下水井946眼,其中浅层地下水井525眼,深层承压水井139眼,农业用井807眼。小泉水共50眼,正常年份每天流量8966.6m3;干旱年每天流量2659.1m3;现状每天

22流量3295m3。

天然气工程现已完成了交城门站的建设,门站占地15.6亩;供气主管网铺设5公里,完成了总工程量的三分之一;完成了工业用户专线,现已通气;预计年内为2各小区1030户供气。新增工业用户1家。年内总供气量达到480万立方米。

县城集中供热热源为位于夏家营工业区内的华鑫煤焦集团的自备电厂,在规划期内对其进行扩容容改造,满足供热需求。热负荷采用综合热指标75瓦/平方米。规划期内交城县县城、西营镇区、夏家营镇区采用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体制;庞泉沟镇、水峪贯镇、西社镇采用区域锅炉房集中供热体制。其它一般乡镇在规划期内逐步采用集中锅炉房供热系统。

4.保障城镇化发展的土地、社保、投融资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城镇政府应缩小投资领域,只承担难以市场化的公共服务领域的支出,加大对公益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对凡能确定受益者并能计价的设施,通过调整价格和收费,逐步形成投资、经营、回收的良性循环机制。各部门要将城市基础设施、公益性项目优先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对适宜经营性管理的市政公用设施和社会公益性项目,要在统一规划指导下,实行市场运作,放开经营,采取拍卖、租赁、转让使用权,或承包开发建设等方式,盘活存量基础设施,建设增量基础设施。在城镇范围内收取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公用事业附加费、基础设施配套费、水资源管理费、电力附加费、教育附加费、市场管理费等税费和其他设施有偿使用收益,要全额留给城镇,用于城镇的市政、公用、电力、教育、商贸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得截留挪用。

深化城镇土地制度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土地流转机制,盘活土地存量,扩大土地有偿使用的覆盖面,开放土地二级市场和三级市场,规范城镇土地批租,推行公开招标出让,建立和完善城镇土地出让金用途分解机制,充分发挥城镇土地开发经营对建设资金积累的作用。

明确小城镇以个体和私人投资为主的发展动力机制,吸引民间资金投资小城镇建设。对单位和个人到小城镇投资兴办的企业,可按税法、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的有关规定与国家产业政策,在一定期限内减免营业税、所得税和有关费用。

积极制定引进内资和外资的配套政策,进一步加强“政策投入”,改善投资环境,增加城镇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的商业价值,积极鼓励外部资金直接投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世行、亚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用于城镇重点工程项目建设;选择经营型、收费型、有回报的市政设施项目,运用BOT、TOT等形式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和融资。

(二)文水县“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文水作为全国重要的精细化工基地,山西省重要的商品粮、畜牧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生产基地,吕梁市的清洁煤炭工业、新型建材、冶金工业的新型工业化基地,在“十二五”城镇化发展的规划主要有:

1.“十二五”期间城乡建设的措施

实施县城污水处理厂二期建设工程,项目投资4000万左右;实施县城垃圾处理厂二期建设工程,项目投资估算5000余万元;实施新水源地建设项目二期工程及供水管网改造,项目投资估算9000余万元;继续推进城市集中供热项目建设,项目投资估算2.6亿元;实施城市供气项目二期工程;继续建设完善城市规划区内的道路框架,新建道路项目投资估算2亿左右,维修改造道路项目投资估算1亿左右;建设、改造城市排水设施,提高城市防洪能力,项目投资估算3000万元左右;规划建设城区应急避灾场所、集贸市场,项目投资估算2000万元左右;按照规划,积极引导利用社会资金建设城区停车场;建设城市公园绿地,项目投资估算2亿元左右,实施城区亮化工程项目投资估算2000余万元;推进文峪河城区段的建设整治,项目投资估算1亿左右。

2.县域城镇总体布局结构

在文水县建设一个由七个城镇组成的人口规模较大、职能分工明确、空间联系紧密的1主3次四中心、1主2次三轴带的“H”型县域村镇体系结构。

其中七个城镇分别为县城、开栅镇、刘胡兰镇、南安镇、下曲镇、南庄镇和孝义镇。 1主3次四中心分别指县域主中心城镇——县城、北南东3个门户型和片区型次中心城镇——开栅镇、孝义镇和刘胡兰镇,这四个城镇为县域最重要的4大社会要素集聚点和经济增长极。

1主2次三轴带分别指307国道城镇发展主轴、南安-下曲公路城镇发展次要轴带和祁方省道城镇发展通道型轴带,为县域社会要素集聚的3大带状地区。

3.城镇化动力机制的构建

文水县城镇化动力机制模式为:多元投资、三元驱动、形象塑造、制度创新。

以“革命之乡、武后故里、吕梁第一农业大县”为内容塑造全县形象;以女皇贡梨、文水葡萄、大象禽业等为主塑造农业品牌;以胡兰乡、贤美、文通盐桥钾盐、白玉酒等为主塑造工业品牌;以“历史名人文化、革命文化、庙宇文化”3大文化为主线的8处景点区塑造旅游品牌。至2020年实现主要工业企业向城镇工业区、独立工业小区和工业走廊的集中。完成全部中心村、城镇、风景旅游区、独立工矿区的路、水、电、暖、电信等主要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在制度创新方面,确定撤并村撤并方案,完成中心村和城镇为撤并村人口预留宅基地的土地范围划定和土地补偿计划。远期逐步消除人口户籍限制,实现城乡人口和区域人口的自有流动。

4.农、工业空间布局规划

以平原农业区为主重点扩大节水灌溉农业和生态旱作农业的面积。结合中心村和城镇布局,重点建设蔬菜、瓜果、油料、花卉苗圃、药材等5类竞技作物生产基地。在307国道和祁方省道沿线形成经济作物种植带的同时,在南安镇、南庄镇、下曲镇三城镇建设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煤炭采掘业可少量布臵在文水县域马西乡和凤城镇西部地区。新建开发区、8个城镇工业区和3个独立工业小区。其中9个城镇区分别指县城的3个城镇工业区和开栅镇、胡兰镇、下曲镇、南庄镇和南安镇等6个城镇工业区;3个独立工业小区则指以重污染工业为主的文水经济开发区、北徐冶金铸造工业小区和马村煤炭建材工业小区。

5.第三产业空间布局规划

确定文水县以干线公路沿线村镇为依托建立起县域“一轴两线”近工字型的第三产业发展走廊。其中,307国道沿线为县域第三产业发展主轴,祁方省道和南安-下曲公路为第三产业布局的次重要轴线。

(1)规划布臵县城、胡兰镇2个长途客运站;以县城为中心,以县域各乡镇为基础建立4条公交系统:文水县城-开栅镇、文水县城-孝义镇-北张乡-西槽头乡、文水县城-胡兰镇-下曲镇、文水县城-西城乡-南庄镇-南安镇;建设县城和胡兰镇2大区域性货运仓储基地。

(2)规划至2020年,完成县域所有传统集市、庙会的乡镇驻地和中心村转移,重点实现集市、庙会向307国道、祁方省道和南安-下曲公路沿线乡镇驻地和中心村的转移;在县城和胡兰镇建立起工业产品、农产品、小商品等区际意义的物质集散市场。

二〇一〇年八月二十三日

城镇化建设调研

中央经济城镇化工作报告

调研工作报告

调研工作报告

调研工作报告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临泉县城镇化调研报告

宁波市城镇化调研报告

新型城镇化调研报告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

《城镇化调研工作报告.doc》
城镇化调研工作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