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工作计划

2020-04-05 来源:工作计划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教育系统城镇化工作计划

县城镇化办: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加快我县城镇化进程,我委制定了2011年教育系统城镇化工作目标及措施。

一、主要工作目标

(一)2011年用于中心镇建设的教育事业资金高于。

(二)进一步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及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新改扩建12所农村寄

宿制学校的学生宿舍、食堂、教学功能用房;实施城县义务教育增量扩容工程,置换收购2所中专学校用于举办基础教育,开工建设8所中小学;实施中小学塑胶运动场工程,新增6片中小学塑胶运动场;为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配齐生活管理教师。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进一步增加投入,确保九山街道、曲溪镇、新光镇和大有镇等7个中心镇所在学校的教职工工资得到按时足额发放,确保各学校教育教学得以正常运转;大力改善中心镇所在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完善学校办学功能。

(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推进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继续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着力改造农村和城镇薄弱学校,努力增加城镇学校办学容量,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逐步缩小城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差距,切实缓解城县学校“大班额”和“择校”现象。保障转户进城市民子女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保障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推进学校城乡一体化、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率先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三)配齐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生活指导老师。按照小学寄宿制学校住校学生50:

1、初中100:1的比例,为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配备生活及服务人员,负责照顾寄宿在校的学生和留守儿童的住宿,切实解除广大学生家长特别是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二〇一一年三月三日

推荐第2篇:江都市城镇化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

江都市小纪镇2010年城镇化工作总结

和2011年工作计划

一、2010年城镇化工作情况

2010年以来,我镇认真贯彻落实扬州市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建设现代新型小城市目标定位,立足长远,科学规划,精心谋划,强势推进城镇化发展,取得了经济快速发展、基础功能逐步完善、城镇面貌日益改观成效,在中国第四届长三角改革发展论坛上被推选为城乡一体化发展“范例乡镇”。

1、做大产业规模,增强城镇发展实力。坚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深度融合作为实现强镇富民的重要途径,采取有力措施,加速产业发展和实力培壮。工业经济支撑作用不断增强。2010年实现开票销售32.5亿元,比上年增长40%,完成项目建设投入22亿元,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40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9个,工业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达3.8万人,职工年平均工资达1.55万元,比上年增加18%;现代农业特色亮点增多。高效农业面积已达10.5万亩,形成了菜业、米业、特水、禽业、林业“五龙齐舞”格局,蔬菜产业示范园区面积已达1.5万亩,农民自主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初具规模,先后建成了蔬菜冷藏加工中心、现代化工厂化育苗中心、农业新科技新品种展示园等一批农业现代化生产设施,被扬州市政府授予“2010年全市现代农业亮点工程示范项目”,并顺利通过了国家3A级生态农业观光园区验收。与此同时,建筑业、服务业提档升级步伐加快,全年完成建安总产值19亿元,同比增长55%,服务业增加值17.5亿元,同比增长14.4%,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综合实力的持续提升,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亿元,同比增长28.5%,财政收入2.1亿元,同比增长18%,并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经济发达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

2、做高建设品位,彰显现代城镇特色。坚持把抓好精确规划、实施精品工程、推进精细管理作为城镇化工作的关键举措,按照现代新型小城市建设要求,着力体现水乡特色和时代气息。启动了新一轮城镇发展规划和1.6平方公里南部新区控制性详规修编工作,引入现代城镇发展理念,展开城市设计,初步勾画了小纪新城镇未来发展蓝图,目前已由扬州市城市规划编研中心完成初步规划设

计,即将进入专家认证评审程序。不断完善基础功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实施了小纪大道绿化亮化工程和樊富路、富民、竹墩集镇改造工程,污水处理厂、新垃圾中转站、客运中心如期建成投入运行,区域集中供水工程、土地增减挂钩项目、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双纪阳光城农民集中安置区项目有序实施,残疾人安养庇护所扩建工程顺利通过省验收。

3、做美生态环境,展现绿色城镇新貌。围绕巩固和提升国家卫生镇、全国环境优美镇创建成果,高起点建设绿色生态城镇,以扎实开展生态市创建为抓手,大力度推进镇村环境综合整治,初步建立了“四位一体”长效管护机制,并在江都市年度考评中名列第一,全年共疏浚河道12条、河塘53个,新扩林面积1.2万亩,新增无害化卫生户厕1850座,农村垃圾实现集中收集处理,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取得明显成效,扬州市级生态村创建达标率达97%,生态城镇魅力得到进一步彰显。

二、2011年城镇化发展目标思路

(一)主要目标

1、完成城镇建设项目投入6亿元,其中城镇基础设施项目投入5000万元。

2、完成千户农民拆迁进镇任务。

3、新扩植树造林面积6000亩,污水、垃圾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85%和95%,环境质量综合指数95分以上。

4、初步建立与现代新型小城市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5、基本完成万顷良田工程建设试点工作。

(二)重点项目

1、城镇发展规划、控制性详规修编。

2、实施区域集中供水工程。

3、实施双纪路南延,振兴大道东拓,迎宾路西延,中兴路北拓工程。

4、启动南部新区建设,分步实施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商务中心、商业街区、新型住宅小区和新型文教园区建设。

5、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300亩增减挂钩、千户农民进镇工程。

6、建设吴堡、富民两处生态污水处理装置及吴堡垃圾中转站。

7、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及污水管网扩网等环境联片整治项目。

8、有序推进三元公度假村建设及周边生态景观打造。

9、积极实施绿化造林工程。

10、实施镇域原撤并镇集镇基础设施改造配套完善工程。

(三)工作措施

优化强化规划引领。围绕“十二五”期末城镇人口达5万、城镇化率达60%目标,科学精确编制好16平方公里城镇总体规划和10平方公里控制性详规,完善1.6平方公里新城启动区功能布局及形象设计,并与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新型社区建设规划有机融入,相互衔接,实现规划全覆盖,着力形成中心镇区、卫星片区、新型社区一体化发展格局,组建镇规划建设委员会,规范项目审批流程,强化规划执行监管,加大拆违查处力度,确保规划严肃有效执行。

启动建设南部新区。完善小城市设计,积极创造条件、分步实施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商务中心、商业街区、文化广场、新型住宅小区和新型文教园区建设,力争五年内初具规模。完善城镇功能,加速以道路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配套,实施镇区水系整治,彰显水乡城镇个性。与此同时,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积极实施北部老镇区改造,着力打造以三元公度假村为重要节点的生态景观。

加快实施重点项目。积极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千亩增减挂钩、千户农民进镇工程,在加快农民集中安置区建设进度、力争上半年交付使用的基础上,顺利完成好拆迁任务;发动和鼓励各村积极做好零散小庄台撤点整理工作。

加速“三化”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转型升级为着力点,培大育强企业,推进重点产业规模扩张,加速新品开发,提高市场竞争力,注重招商引资,强化项目建设,提升园区发展水平,加快神舟电动车产业园、曙光智能电网配套件产业园、省级文体护身产业集聚区和华阳粉末涂装城建设,以工业发展驱动小城市建设,积极引入“低碳”农业发展理念,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精品特色,大力实施蔬菜深加工、农民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扩面工程,集中力量打造“西兰花之乡”品牌特色,加快三元公度假村和农业园区“农家乐”项目实施;加速服务业、建筑业提升,抓好扬州宏源物流、蔬菜冷链物流园区建设,启动实施商业街区、高档住宅区、四星级酒店和金融服务区建设,着力提高建安企业承建大型项目、高层建筑、外向业务拓展能力。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加大创建力度,提升国家卫生镇、全国环境优美镇创建水平,全面引入城市管理理念,完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大老镇区及被并镇老集镇街道管理整治力度,重点整治店外出摊、占道经营、乱搭乱建乱挂、车辆乱停乱放等突出问题,确保大街小巷畅、洁、美、安。强化节能减排,加大对污染源监控治理力度,加快“五小”企业关停并转步伐;积极动员镇区企业实施“退二进三”,迁入工业园区发展;进一步加大农村环境治理力度,认真落实“四位一体”管理机制,力争污水处理率达85%、垃圾集中处理率95%,河道、村庄保洁率90%以上。加强区域绿化工作,增加人均公共绿地拥有量,进一步展示小纪绿色生态城镇风采。

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一是以搭建投融资平台促进小城镇建设。在进一步增加政府财政对城镇公共设施投入的同时,不断激发民资潜力,加快城镇发展投融资平台搭建,敞开镇门,广招客商,广纳财源,加快推进一批城镇基础设施、BT、BOT合作项目实施,积极完善建设用地招拍挂工作,探索基础设施“冠名权”转让方法,多渠道集聚城镇发展资金,积极用足上级给予的各项优惠政策,争取各方的财政支持,以多元化投入体系的建立完善,激发城镇发展更大的活力。二是扎实推进“双置换”。以万顷良田工程建设为载体,以拆迁进镇农民为对象,认真落实拆迁安置补偿相关政策,加快推进“以宅基地换住房,以承包地换保障”“双置换”工作,妥善解决进镇农民就业、就学、就医等问题;以住房条件极大改善增加资产性收入,以充分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以土地入股、带股进镇增加经营性收入,以扶持创业增加创业收入,以养老医疗保险全覆盖增加保障性收入。三是加快机制创新。创新农村集体土地征用管理新制度;创新农村宅基地有限制产权化管理新制度;创新农村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投入新机制;创新小城镇户籍管理新模式。

推荐第3篇:城镇化

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

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中西部地区的内陆省份,在推进这一进程中发挥土地管理政策的指导、调控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市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与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社会发展、新农村建设、“城中村”改造以及扶贫项目相结合,城镇化率逐年提升,走出了一条城镇化发展的新路子。

一、推进城镇化土地利用的原则

坚持从全市土地利用现状、人口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实际出发,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市土地利用与管理,加强对土地利用的统筹协调和整体控制,其土地利用的战略重点是:

——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统筹安排农用地。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实现从单纯的数量保护向数量、质量和生态的全面管护转变;

——以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为重点,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合理确定建设用地总规模,从严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合理安排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加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严格划定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防止城市用地无序扩张;

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形成城乡协调的用地新格局;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开展城乡建设用地置换和增减挂钩,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

——以加强国土综合整治为手段,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充分发挥各类农用地和未利用地的生态功能,构建良好的土地生态基础,探索建立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相适应的环境友好型的土地利用模式;

——以优化结构和布局为主线,统筹区域土地利用。加强对不同区域土地利用方向、结构和布局的调控和引导,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实施差别化的区域土地利用政策。

二、推进城镇化土地利用的战略方针

(一)发挥农用地的多重功能

发挥农用地的生产、生态、景观和间隔等综合功能,建设优质高效特色农业,大力加强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建设,以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和水面等共同构建和谐的城乡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

(二)促进城市用地理性增长

立足存量建设用地集约挖潜,加快城镇范围内的土地综合开发利用,不断提高城市用地集约化水平。

(三)土地利用符合环境容量要求

在维护和强化自然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维护良好生态系统的前提下,依据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确定开

发规模、开发方向和开发时序。土地利用更加关注健康、安全、便利、效率、协调、环境、景观和美学等公共利益元素。

(四)实施历史文化名城共建战略

切实维护地质地貌、自然风景、历史文化遗产等宝贵资源,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

我国13亿人口,农民占大多数。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更高水平的小康,城镇化无疑是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统筹城乡发展,破解发展中的城乡“二元结构”, 我市主要是抓住了“六个抓手”推进城镇化进程。

一是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城乡统筹配置公共资源,推进城镇化建设。主要是以建制镇为中心,在教育、卫生、交通等公共资源配置上给予倾斜,建制镇建立了中心卫生院、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建立了村卫生所,实现了水泥路“村村通”,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也开始起步。我们在用地保障上主要是以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为主、新增建设用地为辅。

二是以扶贫开发为抓手,推进城镇化建设。阳高县的做法是:整合扶贫、水利、以工代赈和土地复垦等有关资金,将人口不足50人、人均收入不足百元、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山区村庄,整体移民搬迁至城镇周边的地域,开发整理土地1000亩,建成塑料大棚,用于解决搬迁农民生产生活。

三是以“设施农业”建设为抓手,推进城镇化建设。近年来,阳高县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大力实施”设施农业”建设,先后在县城周边、其它建制镇建成以塑料大棚为主的农业设施数千亩,带动了人口向建成区积聚。

四是以调整经济结构为抓手,推进城镇化建设。阳高县以白登、罗文皂、古城等建制镇为中心,利用其区位、交通和自然风俗的优势,推进商业网点建设,为城镇化助一臂之力。

五是以 “城中村”改造为抓手,推进城镇化建设。阳高县已经对县城内三条主要街道进行了“城中村”改造,吸纳农村人口进程务工、经商。

六是以整合教育资源为抓手,推进城镇化建设。阳高、天镇、灵丘等县加大教育资源整合力度,在条件较好的建制镇加快建设优质中小学,带动了城镇化建设。同时,为山区落后村庄的新婚家庭迁入县城、建制镇居住提供便利。

四、制约城镇化进程的土地政策瓶颈

一是城乡建设用地管理中的“二元制度”不利于农民进城。根据现行法律,农村宅基地为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所无偿占用,由于宅基地的退出激励机制缺失,这就使得许多农民已经进城却不愿退出占用的宅基地,造成农村常住人口持续减少,但农村建设用地面积却不降反升。而且到城镇居

住的农民由于得不到宅基地,所以只能购买“城中村”农民住房,形成了又一种形式的“小产权房”。

二是农村集体土地村组分割的管理制度,制约了城镇化进程。主要表现在移民搬迁的农民生产、生活设施用地,无法依法得到解决。

三是在开展设施农业建设中,生产、生活用地“一体化”是一条农民易于接受的办法,但宅基地与耕地“一体化”,存在不符合规划、占用耕地等土地审批中的“瓶颈”。

四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中的种种限制使农村土地管理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如:宅基地审批,由于在审批中必须符合土地利用规划、要有年度计划指标等等。实际上土地利用规划对农民建房预留的建设用地远远赶不上发展的需要,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经省、市、县层层“截留”更是难以落到农民头上,造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审批制度形同虚设,农村集体土地占用几乎放任自流。看似十分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却因严重脱离农村实际而无法实施。

五、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政策建议

1、加快推进《土地管理法》修改步伐,把有利于推进城镇化,农村集体土地管理制度作为修改的重要内容,全面修订。

2、完善农村集体土地管理制度,建立农民宅基地退出激励机制,增加集体建设用地保有环节成本。对于进城农民主

动放弃其宅基地和承包地的应当给予合理补偿。

3、减少集体建设用地审批条条框框,下放审批权限。特别是在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要统筹安排农民建房、农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用地,年度用地计划切块下达,以避免层层“截留”,促使农村集体土地管理工作步入依法依规管理的轨道。

4、完善城乡土地增减挂钩或者置换政策措施,逐步解决城镇建设用地不足,农村“空心村”的问题,同时又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5、加强基层国土所建设,在技术人员、财力、办公条件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发挥其在农村土地管理中应有的作用。

推荐第4篇:城镇化

中国建国以来,政府就热衷于搞各式各样的大跃进,而且乐此不疲。这也许是国人传统的,好大喜功,目光短浅,自私自利。远的来说,有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等,近的有各式产业化,城镇化。这些大跃进运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急功近利。大跃进的伤害有目共睹,但是没有哪个政府负责人会承认自己在搞大跃进,这也反应了国人的一大恶习:虚伪。

政府有了意志,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后,政府就变得令人恐惧。十年前,政府的黑手伸向房地产,不知多少家庭沦为房奴,几代人的财富被掠夺一空。如今,政府再次掀起城镇化大跃进,将贪婪的目光瞄准广袤的农村,也不知道这次会有多少农民失去土地而流离失所。

政府这些年的行为,已经让人失去了痛骂的力气,只剩下浓浓的悲哀。哀叹世道艰辛;哀叹人心不古;哀叹伦常败坏。不管是哪次的大跃进,都有一个响亮的口号,美好的初衷。这次的城镇化也不例外。打着为农民好的旗号,却干着卖土地的勾当。当政府像个企业想要获取最大利润的时候,它许下的承诺还剩下多少可信度。

建国以来,由政府主导的政策,获得赞誉的简直屈指可数,而备受诟病的政策,却是多如牛毛。这实在很令人困惑,难道中国人的政治智慧已经下降到弱智的程度。政府的动机本就不纯,又缺乏监管,可以想象真到了政策实施的时候,政府会是怎样的丑态百出。像我这样的门外汉,都能看出城镇化本质就是新一轮的大跃进,而且是注定失败的结局。没有理由,在官场成精的内行人会不懂这些。也许只能用欲壑难填来形容胃口被养刁的政府。

有时候,也觉得很是迷茫,像城镇化这么肤浅的大跃进,网上的学者却还在争论不休。是我们的学者都是一群小白,还是大家都在装聋作哑?但是不管是哪个,都会令人对这个社会失望透顶。没有客观的分析,没有深入人心的剖析,没有尖锐地批评,整个社会就像是被阉割过似的,到处充满卑躬屈膝的阿谀奉承和小丑式的恶心表演。

推荐第5篇:城镇化

当新一波城镇化运动风起云涌,它将给我们带来什么?春节期间,走访了店口镇—浙江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镇”之一。这是中国城镇化典范,拥有两家中国500强企业和6家上市企业,民间甚至有“店口市”之称,但它仍面临诸多挑战。外来打工者占人口总数一半,他们的购买力不足以支持高档消费;店口经济籍以发展的乡镇工业正由于低附加值而进入困境;土地因为其巨大的升值空间正在吞噬大量资本„„

店口寓言

如果经济发达的浙江店口镇可以作为中国城镇化运动的模范,那么,应该知道,它是30多年历史演进的结果,而非一天建成的罗马。

隶属于县级市诸暨的店口镇,在民间已经有“店口市”的称谓。这里有两家中国500强企业和6家上市企业,还有四星级宾馆和五星级电影院„„

尽管如此,它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当那些数量已超过当地人口的外来打工者集体离开(回家过年)后,城市顿时变得萧条,而在平时,他们的购买力也不足以支持他们进行较高档次的消费。因为距离杭州、绍兴很近,店口被寄予了美好期望的酒店、商业中心并未成为人们(包括当地人)的消费首选。城市如何能更适合人们居住,需要居民们慢慢摸索。

更重要的,与众多的东部沿海小镇一样,店口经济藉以发展的乡镇工业正由于其低附加值而进入困境。这些工业城镇不可能摇身一变成为一个文化、旅游城市。人们因其经济发达而聚,也会因其衰落而散,造城之类计划往往美好,而事实未必愿意就范。

在店口,土地的巨幅升值当然不例外,一些大的工厂正在转变为地产公司。人们对土地的兴趣远远超过对产业创新的追求。而后者,是一个工业城镇得以持续繁荣的根本。

如果城镇化意味着(或被地方理解为)完全由政府决定城市建设的规模、风格,可以预见,将有更多的鄂尔多斯式“空城”迅速出现。

“羊肉串指数”

临近2013年春节,在浙江诸暨市店口镇,吴书福是i黑马记者见到的少数还没回家的外地人之一。他是一名黑车司机,在这时节不知不觉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给造访店口的陌生人提供镇上最稀缺的交通服务。

“打工的回家了,人力车都很少。”从西头的店口老镇区到东头的湄池,六七公里的路程收 20元,吴书福的开价还算公道。这个距离是人力车夫不愿接的生意。在记者上车的盾安北路万利来广场的路边,有两辆人力车和吴的奇瑞停在一起,车主都是40多岁的妇女。她们笑着对记者说:“太远了,踩不了那么远。”

“有好车,没交通。”浙江绝大多数发达城镇都会获得这样的评价。店口也一样,几万辆汽车在跑,奔驰、宝马、保时捷频见,但镇上没有一辆出租车,也没有公交车。

按官方统计,店口镇本地人口有6.1万,外来人口数量与此相当。温州民间学者周德文对记者说,沿海的工业城镇到年底像是“鬼城”。的确,随着外来的打工者纷纷汇入春运洪流,年底的店口空得像夏收后的麦地。

沿着两旁高楼林立的“中央路”,吴书福把记者带到了湄池。那里有店口著名的Shopping Mall—铭仕广场。

“店口模式”是东南沿海工业镇的缩影。中国农村的工业化,使很多村镇获得了某个细分产品的垄断地位,多年过去,过低的技术含量导致的低水平竞争已经让其从业者举步维艰。

在这个投资1.5亿元、建筑面积5万平米的Mall的名称前加一个“镇级”很有必要。一家世纪华联超市,一家电影院,一家三星级商务酒店,一家养生馆,一家“两岸咖啡”,一家“有意思”休闲餐厅,一家“永和大王”,以及一溜临街服装店,差不多就是这个商业中心的全部。而它的冷清程度,和西头的万利来广场不相上下。在吴书福送记者去观光的冬夜,铭仕广场五楼的电影大世界,五个影厅里的观众寥寥无几—影片的引进倒是和大城市没有时差,《007大破天幕杀机》、《一代宗师》在这里同步上映。此外,临街的服装店里也几乎没有顾客。在年底,广场上新疆人买买提的烤肉摊一天只能卖200串左右,而在平时,能卖到1000到1500串。

买买提的“羊肉串指数”显示出外来人口对铭仕广场及整个店口商业繁荣的重要意义。在店口,吴书福逢人就叫“老板”。据资料,店口是中国最大的铜加工基地,2012年的工业总产值超过700亿元;其人均GDP2008年已达1万美元;人均纯收入也已过3万元。关于最后一个数字,一位镇政府工作人员在与记者交流时认为太保守了,“10万都有”。但农民工在店口的生计则是另一片天地。成为黑车司机之前,吴书福曾在店口万通公司打工,2001年,他的月工资是1500元左右。10多年之后,店口普通工人的工资尚在3000~3500元之间。他有点庆幸自己早早改行了。

铭仕商务酒店多数房间都空着。第二天,刚一开聊,酒店总经理施斌就问记者:“你晚上来过这个广场吗,是不是很冷清?”

以普通外来工的工资,要去铭仕电影大世界买一张50到100元的电影票,是颇费思量的。而铭仕广场的尴尬不仅在于外来工的消费力不足,还在于本地人也未必青睐它。就地缘来说,店口离杭州、绍兴、诸暨都不到一小时的车程,这就决定了对在消费方面训练有素的店口本地人来说,“玩在老家”是最后的选择。“店口人或者客商,想玩的话会直接去杭州。”施斌说。这种说法似曾相识,在福建晋江的乡镇里,有企业主告诉记者,他们玩乐之地的首选是一小时车程外的厦门。施斌回忆,曾经有一位寂寞难耐的黑人青年向他要娱乐,他无能为力。

施斌的住客主要是三类:打牌的人、外地客商和网络客人。第二类和第三类实际上是基本重合的。施斌希望看到大批游客。2007年,铭仕广场开业的时候,施斌的“大老板”、铭仕广场开发商冯剑铭给这个Mall下的定义是,可以让客人“吃喝玩乐一天一夜”。旅游团才能帮助施斌翻身,“如果店口把各种旅游设施开发起来,就可以让他们留在店里两天两夜。”但现在,来店口的游客基本是过路的。到诸暨来的团,往往先到诸暨五泄风景区,然后转过来看看店口的白塔湖湿地,就转回到诸暨的珍珠市场,径直往杭州去了。

和那些触发“大老板”造城灵感的欧洲小城相比,店口是工业区而非游乐之地。按镇政府提供的数据,店口的第一产业占3%,第二产业占70%,第三产业占27%。到目前为止,店口林立的工厂还不是一种旅游资源。

铭仕广场一直在亏钱。冯剑铭在公开场合表示,开业头三年就亏了6000万元。迄今为止,仍没有能赚钱的迹象。但这不是施斌最担忧的,“大老板说了,即使亏钱也要坚持,我们希望铭仕广场成为商贸文化一体的区域。” 造城者

“有好车,没交通”给吴书福带来了机会。他那辆开起来直晃荡的奇瑞QQ尽管没有达到店口普通家庭的配置水准,但正是凭借这辆前年置下的二手车,他成了店口外来农民工中的中高收入者,每个月五六千元。他的同行—蹬人力车的妻子,每月也能挣到一千多元。

他要在大年夜之前赶回老家去。有辆车,在中国特色的充满压迫感的春运大迁徙中,他不再是扛着红白相间的编织袋,穿着皱巴巴的杂牌服装的普通农民工。在老家江西新余乡下,他也差不多是成功人士。他有两处房产:乡下宅基地上的房子盖了三层半;在新余市区,两年前买下了100多平米的房子,总价40万元。

当然,店口不是新余乡下,店口有店口的标准。

“创造新的生活标准。”2007年底,铭仕广场开业的时候,“大老板”冯剑铭把这个广告语在镇上挂得到处都是。“夏天晚上,那些光着膀子开宝马车的人就出来了。”在施斌看来,“大老板”对塑造店口人的市民品质功不可没,那些宝马车主变得仪容整洁、有礼貌,这让杭州人施斌印象深刻。

虽然逢人就叫“老板”,但在吴书福眼里,店口真正的“大老板”是那些成为店口地标的公司的主人。

除了铭仕路,镇上另外还有盾安路、海亮路、万安路、露笑路、枫叶路等多条由企业冠名的道路。盾安、海亮、万安、露笑的老板被媒体称之为店口“四大家族”,控制着六家上市公司。入夜,“枫叶大酒店”、“海亮商务酒店”、“海亮花园酒店”等星级酒店的霓虹灯在夜空中寂寞地闪烁。

“城镇化将给房地产带来春天”是一个流行论调。商业中心、酒店、住宅、地产在店口的城镇化过程中也是一马当先。

拥有一家上市公司的海亮集团是店口镇最强势的造城企业。除了占地90多亩的四星级海亮商务酒店、占地93亩的海亮御园,海亮在店口的地产项目还包括占地392亩的华东汽配水暖城:一至二层为市场,三四五层为住宅。2013年初开盘的海亮御园,高档住宅的价格已经在每平米2万元以上。买房子真正体现出店口人的购买力。店口镇政府工作人员沈奇伟对记者说:“我想不到,海亮御园的房子会卖得那么火爆。”

作为中国房价最高的省份,浙江小镇的高房价也是一大景观。店口镇区的普通商品房,售价在每平米七八千元之间已经不算贵。在温州柳市镇,中心区的房价每平米1.5万元左右,和北京的近郊相当。让村民住进公寓里,是关于农村地区城镇化的一个设想,占“被城镇化”人口最大多数的农民工已经体会到和大城市白领一样的购房压力。34岁的范阳升来自浙江丽水,他1999年到柳市打工,月薪从五六百涨到四五千元,“柳市的房子贵的要一两万,丽水也是八九千,我两边都买不起。”对于店口拿着3000多元月薪的普通外来工,进城的难度不言而喻。

海亮集团兴办的学校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店口的城镇化水准。自1995年在店口兴办海亮外国语学校至今,海亮旗下的教育集团已经是国内最大的民营基础教育集团,三大校区在校师生超过1.8万人。英语教育是海亮学校的特色,海亮为店口引进了第一批外籍教师。

“两个孩子一共交16.5万,从小学读到高中,12年后学费全退。”1995年,华亿管业的老板俞乃苟将两个孩子送到海亮外国语学校。当年入学的1000多个学生,学校对其中的200个采取了这种特殊的收费方式,其余则需每年缴学费1万余元。“当时,店口的民间借贷利率已经是3分利。这笔钱拿去放息,该收的钱早收到了。”

在店口,不光是年底的镇区有些寂寥,周边的村子里也是如此。“那些漂亮的小洋房里住的大都是老人、家庭主妇和小孩,青壮年人都做生意去了。”俞乃苟说,店口在外经商的人有几万之多。早在上世纪90年代,国内的很多五金市场就出现了店口人聚集的“店口街”。为行商者们提供子女全托服务,可以说是应运而生。

土地

店口被称作“店口市”,是一种半正式的称呼,记者是从杭州南站的售票员那里听到的:“到店口市吗?24块。”

在行政体制内部,店口的正式身份是“小城市培育试点镇”。这样的镇,2012年浙江省列出了27个。尽管店口没有达到作为一个城市的行政标准,在店口民间,人们已经习惯把它当作一个城市了。店口办了一本可能是中国最好的社区杂志《城@店口》,它的宗旨是做“城市生活的新向导”。

店口的城区面积约为10平方公里。在这个不大的空间里,那些大公司是最霸道的存在。尤其是海亮、盾安这样的大集团,它们的占地是以平方公里计的。

在店口,属于海亮集团的工业园区占地约825亩,再加上华东汽配水暖城,150亩的海亮外国语学校,海亮御园和商务酒店,仅这几处物业,海亮在店口“占城”与“造城”的面积约合1.05平方公里。

盾安集团的占地面积也不遑多让。此外,另两家上市公司万安科技和露笑科技的母公司的占地也都以数百亩计。

圈地是获取财富最快的手段,这在企业家圈子里已经成为共识。“2002年的时候店口地价是12万元1亩,我想买5亩地,可镇里非让我买20亩;我只好托人跟镇长说情,才同意让我买5亩;附近另一个老板也是这种情况,镇里非要给30亩,他咬咬牙才拿下来。”俞乃苟错过了一个发财的机会。“要是当时把20亩都买了,还办什么工厂?”现在店口的工业用地每亩130万元左右,俞的公司所在位置的地价已经是每亩150万元。这种与巨额财富失之交臂或者一夜暴富的故事不光店口有很多,记者在温州柳市镇也听到了不少。柳市的地价更高,工业用地价格达每亩180万元。

至于商业用地,店口的地价已经超过每亩300万元。2012年,海亮集团公布的总资产为413亿元。参与店口的造城运动,只是这些大型集团在全国各地大规模圈地的冰山一角。在沈阳,2012年4月开业的“盾安新一城”才是真正的Shopping Mall,投资60亿元,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海亮集团旗下的地产公司在国内10个省份的地产投资已经超过300亿元。作为以铜加工主业上市的公司,盾安环境(002011)和海亮股份(002203)目前的市值均不足100亿元,其中海亮股份仅在55亿元左右。

在店口,土地的巨幅升值当然不例外,一些大的工厂正在转变为地产公司。人们对土地的兴趣远远超过对产业创新的追求。而后者,是一个工业城镇得以持续繁荣的根本。

除了Shopping Mall,冯剑铭的造城行动还在继续。2011年,他循着镇政府调整城市功能的思路,把湄池的26.5亩老厂房整体搬迁,腾出来的土地作为铭仕广场二期开发。在铭仕广场一楼的门楣上,记者看到了“铭仕花园”的售楼广告。

尽管工业用地的功能转变出于“城镇化需要”这样的特别理由,但即便是制造业本身,工业用地的升值也是巨大财富。“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凡是发大财的东西多少都跟土地有关。除了权贵资本,就是土地资本。”盾安控股副总裁王涌对记者说。

“店口模式”是东南沿海工业镇的缩影。中国农村的工业化,使很多村镇获得了某个细分产品的垄断地位,多年过去,过低的技术含量导致的低水平竞争已经让其从业者举步维艰。

这一过程中,不断升值的土地成为企业最大的财富。企业对土地的渴望超过了对创新的渴望。

“平等之城”

从30多年前的家庭小作坊起步,时至近日,店口有4000多家企业,基本上都和铜有关。“在店口,平均每三户就有一家企业。”俞乃苟说。“我们这一代人,并不是说有多聪明,那个时候只要胆子大一点就行。”

据店口镇政府的统计,4000多家企业中,有100多家是外地人开的。其中,一个叫李景峰的江西人是出类拔萃的。2011年,他在寸土寸金的店口拿到了10亩地。李出生在江西吉安的穷乡僻壤,1988年扒火车到了店口,从机修工做到车间主任。2006年,他创办了永景科技公司。

“李景峰是江西人的骄傲。”记者在店口见到的第二个江西人,店口志德机械的老板华科锋说。他估计李景峰很快能做到上亿元的生意。这意味着,永景科技已经迈入了店口二流企业的门槛。

华科锋自己也获得了相似的成功。自2003年到店口打工、卖水果、推销汽车配件到自己租厂房开汽配产品工厂,这个36岁的江西上饶人吃过的苦头,比之早年的店口创业者有过之而无不及。对华科峰来说,需求旺盛的市场,高利润率,廉价的劳动力、用地和税收优惠,30年前店口同行所有的优势他一样都没有了。

店口以往的创业之路已经走到尽头。“店口的铜加工已经进入了‘一毛利’时代,”王涌说,“我不看好浙江现在的所谓特色产业。在改革开放初期,浙江的乡镇有先发优势,但以现代经济的标准看来,它们不过是加工型的、低成本扩张、低附加值的产业。德国、意大利有很多小公司,做了几十年、上百年,很专业、很精细,产品附加值很高,我觉得,中国应该多一些这样的东西。”

盾安已经在寻求这样的转变。“原来我们以空调配件为主,现在我们主要是做空调主机、动车配件、汽车配件,还有轨道交通、核电、军用产品。”

附加值更高的产业会给外来工带来更高的薪资待遇,从而消除本地人和外地人之间的购买力沟壑,店口也才可能成为镇政府正在追求的“平等之城”。

店口镇政府把外来工称为“新店口人”。2012年,店口在镇区东南角开辟了占地100亩的“三新创业园”,吸纳了39家“新农民、新青年、新店口人”办的企业入园,华科峰也在受惠之列。在店口,5000多个外来工子女得到义务教育;2012年,208个外地人在镇上唯一的二甲医院诸暨市第四医院获得了总额超过20万元的医疗补助。对于购房,在店口固定工作单位工作满5年、有大学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的员工,或者办厂满3年、年纳税5万元以上的创业者,可获得12万元的购房补助。

“没有哪个政府能包打天下,连老美都不行。”店口镇委书记张壮雄对i黑马作者说。他把奥巴马就职典礼上的演讲词发到了微博上:“我们同样不屈服于这一谎言:一切社会弊端都能够只靠政府来解决。”

推荐第6篇:城镇化

羊三木乡城镇化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张德胜(乡长) 副组长:张建军(乡人大主席) 成员:胡师桐

王震张强张克敏员)员)员)(建设办主任)(科(科(科

推荐第7篇:城镇化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全面建立,我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城市化进程得到了迅速的提升,但是同时也伴随了一系列有关人口、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人口方面探讨,对人口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人口问题,进行了认真多方面的分析思考,并提出几点建议,望有利于促进我国当前正在推进的新型城市化的发展。

一、新型城市化的概念界定

新型城市化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传统城市化提出的,在中国,传统城市化是城乡之间不协调的发展,城市没有带动郊区的发展;城市内部也存在较大的贫富差距;城市分布不均衡,大城市集中发展,造成其房价远远高于其他中小城市;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也形成了较大的冲突。针对这些弊端,我国在城市化集中飞速的时期,提出并逐步实施新型城市化的道路,这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利国利民的好方针,所谓新型城市化是指立足基本国情,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以全面协凋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功能完善、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城市化发展道路。新型城市化对人的要求也突破了传统城市化,单一的人口从乡村到城市转变的过程,“新型”两个字也注定了对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多方面的要求。

二、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问题

1 人口数量的均衡问题。目前我国人口数量虽然基本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人口生育水平呈现严重的不平衡趋势。农村地区生育率较高,城市却较低,且差距加大。贝克尔从孩子收益曲线的角度,证明了经济条件好的家庭重视孩子的质量,轻视孩子的数量。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出现了“人口逆淘汰”的观点(穆光宗等,1993)。“人口逆淘汰”导致城市人口相对增长缓慢,而农村人口增加迅速,加大了人口城市化的力度,增加了新型城市化的难度。2 人口素质依然较低。人口素质的内涵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人体素质方面主要是出生人口缺陷严重和残疾人口基数大,我国每年新增80-120万例出生缺陷儿,各类残疾人总数达8296万人。残疾人口给社会增加了巨大的负担,每年国家要拿出很大一部分资金来解决他们的生活,教育,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对于新型城市化的推进,起到了很大的阻碍。科学文化素质主要从教育方面讨论。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有了很大进步,平均受教育年限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超过8.7年,但是相比发达国家仍然差距较大。目前各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

4.9%,发达国家平均为5.1%,欠发达国家为4.1%,而我国的比重一直处于4%以下。3 人口结构的问题。当前人口结构最大的问题是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性别比的严重失调。计划生育实施以来,我国人口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同时也带来了人口老龄化的急剧上升。1999年60岁以上老年人数超过10%,我国正式进入老年型社会,2009年这一比例到达了14%。伴随老龄化的加剧,对于当前并不强大的国家和并不富裕的国民来说是一大难题,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较差,需要投人较多的医药物质;老年人生活料理困难,需要有人照顾;老年人心理问题较多,需要引起社会的关注。因此,要建设新型城市化,务必处理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自80年代实施严格一胎化的计划生育生育政策以来,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据统计,全国出生人口性别比1982年为108.5,1990年为111.3,2000年为116.9,2005年为118.9。这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的出现对新型城市化的建设将带来极大的危害

和严重的后果。

三、对策思考

1 要在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过程中,开展多形式、大规模的普法宣传、咨询活动,使法律法规家喻户晓。即尊重人民群众作为计划生育主人的地位,又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全国计生系统要会同有关部门广泛开展政策服务,切实做到生育政策宣传到家、服务到人,真正将人口数量稳定在合理范围之内。尤其是农村地区做好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的宜传,奖励独生子女户,对独女户实施经济补助。

2 重视教育,开展学校教育后多样化的培训,大力推进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换,为新型城市化提供更好的人力保障。我们要加强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学校的教育是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换的重要方式,但它也只是一个过程,并不是说完成了教育,就从资源转换成了资本。学校教育毕竟大多数时候是在校内,因而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轨,需要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工作,政府和企业结合起来重视对他们的实际培训。新型城市化以工业化为动力,就需要一大批拥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教育和培训是两种很好的方式。此外,广开就业门路,缓解人口就业压力,为新型城市化的推动提供更好的经济保障。

3 合理治理人口性别比失调问题和解决老年人口市民化的问题。人口性别比的失调,带来了不少的社会问题,不利于新型城市化的建设,所以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问题,开展专项治理活动,建立和完善目标考核机制;严厉打击各类非法性别鉴定;在就业方面,完善我国女性就业保障制度,做到男女公平合理。新型城市化一个主要特征是城市人口市民化。当前城市老年人口大大增多,而老年人口的市民化问题也是值得关注的。许多老年人生活范围狭小,即使居住在市中区,可能也很少出门,形成城中信息化的边缘人。对于老年人的生活,不仅要给予经济保障和照护保障,精神生活方面也要重点支持,提高老年人的市民化程度。

综上所述,在我国新型城市化的建设中,要认真处理好人口方面的问题,只有人的问题解决好了,经济才能进步,社会才能发展,新型城市化也才能推进。

邓立丽:统筹城乡,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作者:66wen 来源:文汇报 更新时间:2012年05月24日 编 辑:bianji03

内容摘要: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城镇建设与市场化工业化产业发展良性互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之路。落实“差别化”理念第一,城镇化发展模式有外源型、内源型、中心地型发展模式之分,各地发展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多途径、多举措地来实现,既可如苏南城镇化中尝试走社区政府推动的内源型发展之路,也可像温州一样自下而上,靠家庭经济和商品市场推动小城镇的发展;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发展,既可同步,也可超前。第二,把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作为城乡一体

化发展的重点,认真实施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积极稳妥地开展乡镇合并和迁村并点,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农村人口集聚、产业集聚和商品集散的中心,把中心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成为城镇化居民点,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小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

关键词:田园式,以城带乡,等值化,工业拉动,低碳农业,文化繁荣,差别化

Content abstract: the new type of urbanization, it is to point to adhere to the people-oriented, new industry into power, with overall consideration for the principle, and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cities, urban cluster, urban ecological and rural urbanization,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level of urbanization, walk the science development, intensive and effective, complete functions, and environment friendly, the social harmony, the personality is distinct,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and the market town construction industrialize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e benign interaction, medium and small cities and small towns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road.To carry out the \"differentiation\" concept first,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pattern has exogenous type, endogenous type, type development mode of the center points, all to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the evaluation of development, multi-channel, many measures to realize, already can be like trying to travel in south jiangsu urbanization community government to promote the road of development of endogenous model, also can be the same as wenzhou bottom-up, rely on the family economy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odity market towns;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which can be synchronous, also can be in advance.Second, the small towns and ZhongXinCun construction as focus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earnestly implementing the county town system planning, actively and steadily develop township and village and point with moving, the small town construction become the rural population concentration and industrial cluster and distributing center, the ZhongXinCun (the new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become residential areas urbanization, promote the industry park, farmers to focus on small towns, living to communities together.

Keywords: idyllic, led the country by city, the equivalent, industrial pulling, low carbon agriculture, culture prosperity, differentiation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缩小城乡差别、改善人居环境的迫切需要,有助于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城镇建设与市场化工业化产业发展良性互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的城镇化建设之路。

落实“差别化”理念

第一,城镇化发展模式有外源型、内源型、中心地型发展模式之分,各地发展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多途径、多举措地来实现,既可如苏南城镇化中尝试走社区政府推动的内源型发展之路,也可像温州一样自下而上,靠家庭经济和商品市场推动小城镇的发展;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发展,既可同步,也可超前。

第二,城镇战略定位要依据资源禀赋、历史基础等条件,依然可以保留农业和制造业。 第三,根据农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传统,尊重和保护农村民风民俗,建设一种既有现代工业文明因素,又保存优秀传统文化印记的“田园式”新农村。树立区域城乡品牌特色,如旅游大镇、物流大镇、文化大镇、农业大镇、陶瓷大镇、化肥大镇和食品大镇等等。第四,实行“工业拉动”战略,既可进行横向并购的水平型分工协作,也可采用垂直分工协作。

“以城带乡”

第一,用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来控制城乡土地的使用(如法国土地使用计划一直订到村镇的每一块土地,其用途不得随意更改),使城乡发展相互衔接,防止城市无限制地占有土地,保护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同时,要逐渐形成规范和完善的规划建设信息披露制度、项目公布制度、建设听证制度、申述复议制度。

第二,把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点,认真实施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积极稳妥地开展乡镇合并和迁村并点,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农村人口集聚、产业集聚和商品集散的中心,把中心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成为城镇化居民点,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小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同时,加强政府的全程监管。

第三,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新农村、农村社区建设提供制度和机制上的保障。在财政、金融、产业等政策制定上更多考虑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结

对共建,将城市社区建设、管理、发展的宝贵经验向农村辐射。

第四,加大农村土地流转力度,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

“以工补农”

第一,试点先行,以产业资本引入农业经济为突破口,发展农村规模经济。允许投资者通过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成片开发经营规模农业和设施农业、休闲农业和创意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科技中介业等。允许经营者在规模经济基础上,试办民营农场。

第二,推进农业现代化、科技化建设,提高农业生产力。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同时,大力发展“低碳农业”。

第三,坚持“以工哺农、以工强农、以工惠农”的理念,以工业经济优势弥补农业经济的不足。通过“产加销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推动农业与加工业、服务业等联动发展,创造条件让农民分享农业产业链延伸的附加值,促进城乡产业分工与协作。鼓励城市工业、服务性企业向广大农村地区拓展业务。

落实“等值化”理念

要以社会事业资源联动共享为重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首先,通过对几大综配区或有条件的地区进行试点,总结统筹城乡的养老、医疗保障制度的经验与教训,逐步扩大范围,最终实现城乡等值化发展。其次,除基础教育外,还要通过政府和私营企业同时参与的方式,形成分层次、有重点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同时,扩大农村与大专院校结对共建,将农村建设成为大专院校的实践教育基地。再次,完善农民工外出务工服务体系,保障农民工权益。

落实“文化繁荣”理念

第一,充分挖掘民俗文化、特色文化,整合文化资源,加快建设地域特色鲜明、产业优势明显的文化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加快推动文化与经济、科技、旅游、教育等方面的融合

与互动,不断催生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升级,拓展文化产业空间。

第二,根据农民文化消费的需求,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惠民工程和乡村文化活动,保障农村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站)的免费开放和其他公益性文化设施的正常运转。

第三,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转变乡村小农经济思想意识,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新市民。重点要加强农民工的市民化建设。农民工是我国城镇化的重要推动者,是开放意识、市场观念、新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传播者,在注重综合素质提升的过程中,选择某一方面进行有效的突破,以点带面进行,如举办各种形式的学习班,通过文娱、健身等活动提高市民公共礼仪教育;要不断提高其市民文化素养,增强城市意识、法治意识。

推荐第8篇:城镇化

城镇化,不能“化”成一个样

特色是城镇的生命力、吸引力、竞争力。放眼全国,很多城镇就是因特而名、因特而兴。在城镇化建设中,一些城镇结合自身实际,以鲜明的特色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反观一些地方一些城镇,楼房建得越来越高越来越密,道路修得越来越宽,特色却越来越少,没有独特的品质。城镇建设千篇1律,千城一面,建筑相似,产业雷同。城镇化,“化”成了一个样。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在城镇特色上下功夫,根据各地资源禀赋、特色优势、历史文化等塑造各具特色的城镇形象。对于我区来说,城镇建设要与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民族内涵、秀美的自然风光深度融合,着力打造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个性城镇、特色城镇、魅力城镇。

突出“三沿”特色,打造个性名片。我区具有独特的沿海沿江沿边优势,大多数市依海滨或江河而建,很多城镇有大山大水的空间格局,有着塑造城市个性的元素和特质,城镇建设要突显这些优势,让独特的元素和特质充分展现。沿海城镇要做足做好海洋文章,突出港口、岸线、沙滩、海水、红树林等元素,打造富有滨海特色的城镇;沿江城镇要做足做好山水文章,以山脉为依托,以水系为纽带,使城在山水中、城中有山水;沿边城镇要做足做好融合文章,让东盟元素和边关特色、民族风情互相融合,打造具有异域风情、地方风格的边陲城镇。

突出民族特色,彰显特有神韵。我区有12个世居民族2000多万少数民族人口,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省区。少数民族特色鲜明,在建筑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特色。要千方百计保护好、开发好民族文化建筑,深入挖掘、改造提升民族建筑,让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为人们所熟知被称道进而心向往之,形成独特靓丽的城镇风景线,彰显多民族交融交汇、和谐发展的魅力。

突出文化特色,塑造城镇灵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和精髓,是城市软实力和潜在竞争力的核心。我区有着深厚绵延的历史和灿烂辉煌的文化,是打造城市品质、提升文明程度取之不尽的矿藏。要把优秀文化遗产和现代文化与城镇建设有机结合,挖掘好发挥好山水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海洋文化、福寿文化等人文资源优势,让桂风壮韵传扬八方。

突出生态特色,打造绿色品牌。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一些城市深受“城市病”的困扰,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给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山清水秀生态美是广西的一大品牌优势,也是建设特色城镇最好的题材。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新型城镇化建设全过程,保护好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城市绿地等,抓好造林绿化,强化节能减排,着力打好“生态健康牌”,让城镇真正融入大自然,让稻田、蔗海、蕉林、果园、荷塘、湿地成为城镇一道亮丽的风景。

推荐第9篇:城镇化

城镇化不能简化为“撤县设市”

对各地方政府来说,最重要的是摆正自己在城镇化中的位置,政府的重要职责是改变当前不合理的、抑制人口城镇化的制度,而不是充当城镇化的急先锋。

《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将在近期对外“亮相”。媒体从民政部了解到,目前全国酝酿撤县设市(区)的县就有上百个,而据来自地方政府层面的说法,仅仅在广东、贵州、云南、陕西四个省份,60多个县提出撤县设市(区)(据《经济观察报》)。

李克强总理曾说过,城镇化是我国最大内需潜力之所在,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但现在尤要警惕两个问题,一是把城镇化作为一场盛宴,忽视城镇化所客观需要的经济社会条件;二是仅关注城镇化的速度与规模,简单把城镇化作为做大经济总量的工具,忽视城镇化所需要的转型。这两个倾向,目前一个侧面体现在一窝蜂撤县设区、盲目扩张城市等思维上。

城镇化的本质是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相互叠加的复合转型,中央提出城镇化的战略,基本初衷是发挥城镇化在释放内需、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要实现这个目标,恐怕不能仅把目光放在造城上,把着力点放在行政主导上。新型城镇化的要义恐怕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如李克强所说,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当前城镇化面临最尖锐的矛盾,并不是土地指标不够,而是高达2.6亿人规模的农民工群体尚未真正融入城市。从现实看,这事已经很难再拖,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农民工主体后,不管有没有政策安排,他们都是要融入的;与其被动接纳,不如主动提供制度化的安排;另一方面,人口城镇化的条件已经具备。虽然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各方测算不一,大致在8-10万元/人,但测算结果的共同点是,这个成本并没有超出各方承受范围。因此,推进人口城镇化,需要尽快制定明确的时间表,借鉴各地正在试点的做法,总结经验尽快推广。

第二,充分发挥经济主导的作用而不是行政造城作用。从各地的实际情况看,并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扩大城市规模。我国过去城市化进程的一个教训是,行政主导城市化色彩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经济规律。城镇化的重要原则是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采取多种形式的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的规划,实现城乡快速发展和功能互补;对不符合城镇化条件的区域,尤其要防止造城运动。

对各地方政府来说,最重要的是摆正自己在城镇化中的位置,政府的重要职责是改变当前不合理的、抑制人口城镇化的制度,而不是充当城镇化的急先锋。不是一味反对撤县设区、撤县设市、撤镇设市,而是要把撤县设区、撤县设市、撤镇设市建立在经济发展基础上,正如李克强在江苏考察时所说的,城镇化要有产业做支撑,实现产城结合。

第三,尊重各主体的自由选择权。城镇化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农民有权做出留城还是留村的选择。如果留城,要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其基本权益;如果留村,也要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其权益。只有保障各主体的自由选择权,在此基础上推进城镇化,才能真正发挥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载体作用,也才能有效防止过去30余年依附在城镇化上的各种矛盾与问题。

代表委员问路城镇化 产业支撑避“空城”

中国的城镇化之路该如何走?如何避免“空城”、“鬼城”现象?“如何避免失地农民再度返贫”„„正在此间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围绕城镇化这一热话题,理性冷思考。

据统计,中国城镇化率虽然已经超过50%,但仍有约2.7亿人虽实现了地域转移和职业转换,却没有实现从农民、农民工向市民身份和地位的转变,导致出现了“就业在城市,户籍在农村;劳力在城市,家属在农村;收入在城市,积累在农村;生活在城市,根基在农村”的“半城镇化”现象。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委孙贵宝直言,很多地方城镇空间大量扩张,但支撑城镇化空间扩张的产业和消费能力没有发展起来;一些地方城镇化趋向“贵族化”,片面追求高楼、广场、奢侈、超前的城镇化现象,造成资源大量占用和浪费。

对此,出生于农村的全国政协委员、众环海华专业服务集团总裁石文先认为,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结果,决不能简单理解为“造城”。要避免有城无市,需要产业支撑,否则无法发展,也没有人气。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住建厅厅长何健表示,中国城镇化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就要大中小城市共同发展,尽量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

何健由此建议,国家应出台政策将大企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合理布局,各省市也可以将各自管辖的企业进行一个分散布局,不仅能够促进小城镇基础设施等发展,还能就地吸纳农民工就业,减少农民工城镇化成本,加快中国城镇化进程。

国家应出台政策鼓励企业进入城镇,形成产业集聚为城镇持续“造血”,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这是全国人大代表、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此次带来的建议。这位将自己园区扎根在城镇的企业家认为,成熟且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落户城镇,不仅可以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后安居乐业的问题,还可以改善地方财政。

“城镇化过程中最关键的是产业布局和就业机会。”对产业聚集带动城镇化发展持认可态度的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张泓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特别强调,产业可为城镇化发展注入活力,但每个城镇在产业布局时要结合自己及邻近区域的特点合理布局,不要千城一面,盲目模仿。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郑惠强提出,要把发展特色经济与建设特色城镇、把建设农业产业化与培育支柱产业等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扶持一二个重点产业和若干龙头企业,形成小城镇发展的支柱产业优势,推动小城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截至5日,围绕城镇化相关主题,仅民主党派中央和各界全国政协委员已提出111件相关提案。城镇化战略2001年写入国家五年计划纲要。在中国上下对推进城镇化的热度前所未有地高涨时,参政议政的代表委员力图用更理性的方式为城镇化发展“问路”。

新一轮城镇化钱从何来

自“十八大”以来,城镇化已经成为中国各界关注的焦点。24日,有媒体报道称,由国家发改委主导的《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初稿已编制完成,规划涉及20个左右城市群、18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和1万多个城镇的建设。据估计,城镇化将在未来10年拉动40万亿元的投资。

“推进城镇化发展,关键是钱从哪里来?”12月24日,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高汝熹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城镇化过程中,无论是农民工市民化成本还是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巨量资金投入,而与此相对的,则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减少、银行借贷困难以及债务到期的几重难关。

多地加速推进

近期,福建、江西、云南、贵州等地出台城镇化体系建设规划方案,高调发布城镇化目标,基建投资、城区规划调整以及农村人口市民化成为地方政府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词。

其中,基建投资成为地方政府推进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据了解,福建近期发布推进城镇化发展十二条措施,提出加快厦门地铁、厦漳泉1号线以及福莆宁城际轨道交通等项目建设。江西住建厅提出“建筑业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2015年全省建筑业总产值将突破4000亿元。云南日前公示《滇西南城镇群规划(2012-2030)》以及《滇东南城镇群规划(2012-2030)》,提出建设滇东轻工产业为主的沿边城镇群。

同时,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突破城乡“二元制”户籍制度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哈尔滨、南宁两地政府于近日发布有关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的政策,取消农业和非农户籍划分,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

另外,多个地方政府也为城镇化建设设立了目标。其中,贵州省公布的城镇化体系规划显示,2015年全省城镇人口将增加至1450万人左右,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50%左右,而目前贵州的城镇化率为35%。

资料显示,中国城镇化率按常住人口计刚过半,按户籍人口计只有35%。与现代化国家的最低要求70%差距明显。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目前正是中国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黄金期,如果这一时期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有重大突破,城镇化率有可能达到60%至65%。

并非地产扩张

然而,也有业内人士担心,围绕城镇化所产生的投资将主要进入房地产行业,这可能会加速房地产扩张,并重蹈过去10年房地产疯狂的覆辙。

对此,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战略管理研究所副所长史占中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房地产行业因城镇化建设重演10年疯狂的可能性不大。”

史占中指出,从市场角度来看,上一轮推动房地产行业迅猛发展的主因是城市高收入人群的投资泡沫化,而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地产开发主要面对的人群是农民和三线城市居民,购买力和前10年不能同日而语。

另外,近期国土部和住建部重新强调从严调控楼市,各种迹象表明,明年楼市调控仍将从严。“正因为政府看到了过去10年地产疯狂发展后所带来的各种负面因素,因此在城镇化过程中会更加理性。”史占中如此强调。

推进仍有各种难点

业内人士认为,城镇化带来的行业利好较宽泛,除传统市政建设、交通轨道和地下管网等行业外,节能环保、水利农机、智慧城市等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容密切相关。目前,各地政府将城镇化体系规划编制目标设定在2020年,投资节奏上会有所控制,能够为相关行业释放长期利好。

然而,不少业内人士也认为,政府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还有不少难点需要去攻克。

高汝熹表示,“此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便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地方政府为城镇化融资的话,就要考虑到收益效率的问题,即为这些大量投入所借的钱,所发的债到时能否收得回来,产生效益。”

而史占中则认为,城镇化发展要与工业化和农村现代化结合在一起。“用简单的话说,城镇化就是把生活在农村里的农民转变成生活在城市里的市民,这种转变是全方位的,除了配套的基础建设外,政府还需要做产业引导,让农民能够适应新的就业环境和就业方式。”

史占中认为,政府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不能仅仅盯住“硬件”的规划做简单的基建投入,更重要的是“软件”规划。“政府对农民的教育培训非常重要,还包括行为方式的引导和文化的熏陶,帮助农民提升综合素质,跟上城镇化发展的需求,实现身份的转换。”(记者 赵怡雯)

嘉禾县“城乡一体化发展”经验谈

良好的作风是凝聚党心民心,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加速器”。日前,根据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共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上“关于加强换届后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指示,许多地方都在进行干部作风大整顿。湖南省郴州市出台了实行“五个一律免职”的郴州史上最严厉的干部作风问责办法。如何领悟其要领,笔者根据当前一些地方干部作风存在的问题,就怎样进行干部作风转变,加速城乡一体化发展,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供大家探讨。

变“单干”为“大干”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干事靠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靠群体的力量才是无坚不摧的。因此,要加速城乡一体化发展,我们必须从“独断专行、各行其是”的个人主义中解脱出来,着力解决“大局意识不强”的问题,变“单干”为大家一起干。干事靠大家,我们作出的每一个决策、采取的每一条措施、推行的每一项部署,都要征求民意、体现民意。更加自觉地

站在大局的立场来谋划工作,围绕大家的利益来开展工作,汲取群体的智慧来改进工作。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全社会动员起来,把所有人的热情、所有人的智慧和所有人的力量都凝聚在一起,全县一盘棋,上下一条心,干群一股劲,真正做到同心协力,齐心尽力,努力推进城乡经济大融合、大发展。嘉禾要实现后发赶超,必须要大上项目、上大项目。加大财政引导资金投入,大力推进“一园五区”建设,夯实坦塘工业园、龙潭生态农业开发、广发现代烟草示范区、行廊加工贸易区、坦坪有色金属冶炼区、袁家铸造工业区等产业承接平台,使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变“怕干”为“敢干”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或在哪个岗位上工作,都会存在或遇到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诸多问题、困难与矛盾。而在矛盾面前不容我们回避、徘徊和退缩。因此,我们要从“胆小怕事、畏缩不前”中及时解脱出来,着力解决“正气不足”的问题,变“怕干”为大胆地去干。只有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敢想敢干才有可能争创一流、独领风骚。这就要求我们务必要有敢闯敢冒、敢为人先的精神,要有勇于变革、敢于先行先试的勇气。一是要“大胆坚持”。只要我们的工作符合法律法规、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我们就要有敢坚持的底气。二是要“大胆突破”。敢于研究国家的政策法规,找到突破口。只要国家法律没有明确禁止的,我们就要大胆去干,大胆去探索。三是要“大胆碰硬”。我们在推动项目中肯定要涉及许多征地拆迁等问题,对于这些难题,我们要采取多种办法进行破解。四是要“大胆付出”。要舍得牺牲休息时间,不怕苦、不怕累,不管白天黑夜,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变“蛮干”为“会干”

会干是一种能力,一种效率。什么时候干什么,什么事该怎么干,心里都该有个数。我们必须要从思维僵化,简单粗暴,生搬硬套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着力解决创新不力的问题,变“蛮干”为“会干”。一是要善于捕捉上面的信息。现在很多政策法规经常变化,我们要把相关的政策法规吃准吃透,要善于从法规的变化中发现好信息,确保既能把事情干好,又能避免政策风险。二是要善于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联系。多沟通联系不仅能增进双方感情,而且能及时准确地获取更多信息。三是要善于摸清下面的情况。各部门不但对上要花足精力,对下也要做足功夫。四是要善于破解节点问题。要找准关键环节和突破口,想法子破解各种瓶颈问题。例如,在招商引资上我们要想法子拓宽招商渠道;在项目落地上千方百计破解项目“用地难”;在推进园区建设上设法破解“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上积极探寻开发模式等等。

变“慢干”为“快干”

快干才能赢得先机。经济发展提速、工作节拍提速是打造务实高效政府的前提。只有比人家节奏快,才能占得主动,夺得头筹。为此,我们要从办事程序繁琐、推诿扯皮和门槛过高过滥中解脱出来,着力解决“政令不畅”的问题,变“慢干”为“快干”。通过提升执行力,切实提高工作效率。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重、时间紧,我们要在快干中形成你追我赶的工作局面。首先要以强化服务创优促工作节拍提速。各部门、各单位要简化办事程序,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降低门槛,强化“主动服务、贴身服务”。在对待企业审批、办证等方面,有关部门要做到“特事特办”,为企业开通办事的“绿色通道”。其次要以强化督查督办促工作节拍提速。今年县委、县政府将按照省市干部作风大整顿的要求,进一步加大督查督办的力度,促使全县各部门都能积极行动起来,围绕城乡经济发展的提速,去推动重点项目、园区建设

等各个领域的提速。

变“虚干”为“实干”

实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战胜困难、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法宝。实干必唯实,实干要真干。我们要从工作漂浮,夸夸其谈的作风中解放出来,着力解决工作不实的问题,变“虚干”为“实干”。当前要把帮扶企业发展作为实干的着力点。加大帮扶力度。面对面指导,点对点帮扶,缓解企业外部的压力,化解企业内在的症结。帮助企业认清“形势”,加快技术改造,促进产业升级,推动资产重组,使其走出困境,健康发展。要把推进项目建设作为实干的着重点。各级领导都应当把精力倾注到项目上,把资源汇集到项目上,把政策落实到项目上。推进在建项目尽快见效、新建项目尽快开工、拟建项目尽快启动。要把加快民生改善作为实干的着眼点。把扩大社会就业作为一件关乎民生、关乎发展、关乎全局的大事来抓,大力推进创业富民,积极探索创业带动就业的路子。切实强化社会保障,不断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努力拓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全面、更可靠的基本保障。

变“干砸”为“干好”

干好就是不把事办砸,把事做好,把任务很好地完成。体现的是干事的执着和坚韧。我们要从办事敷衍塞责,应付了事中解脱出来,着力解决责任意识不强的问题,变“干不成事”为“干好事”。职位是一份责任,是一份担当。履职尽责是各级干部的本分,是职责所系。要强化责任意识,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负重奋进、一往无前,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要围绕管权管事管人抓住责任分解、责任考核、责任追究,确保领导干部干成事不出事。要积极推行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加大行政责任追究力度。在实施问责过程中,以履职是否到位为核心,科学界定问责情形;以责任是否落实为关键,合理确定问责等次。在问责的同时,还要进行督促整改。对发现的一些履职不力,尽责不到位的苗头性问题要督促相关单位及时整改,并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内部监管机制,以科学的制度促成干成事干好事。(文:赵宇 系中共湖南省嘉禾县委书记、代县长)

推荐第10篇:城镇化

圈地造城不能搞攀比 转移劳力重在兴产业

城镇化加速推进也要防跑偏(热点聚焦)

本报记者 罗 兰

承载着扩大内需重任的新一轮城镇化建设正扑面而来,大家对其寄予厚望之余,也充满担心。有关专家提醒,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好事,但要科学统筹,做好顶层设计,以人为本,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要避免走弯路,别把好经念歪了。

因地制宜没有统一建设模式

中央确定城镇化建设目标后,各地积极响应。专家指出,中国东、中、西

部发展差异较大,各地城镇化建设必须因地制宜,不能盲目攀比,一窝蜂上马。“城镇化应该破除的一个误区是,认为要有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模式”,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破除这种误区需要各地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区位特征因地制宜来制定自身的城镇化规划。

全国人大代表张兆安建议,城镇化要结合当地的资源禀赋来设置。有些小乡镇如果地处交通要道有地缘优势、或坐拥自然山水名胜古迹、或拥有产业支撑等,可逐步发展成为拥有一二十万人口的小城镇,吸引周围乡村的农村人口来此定居安业。如果没有类似的自然基础为依托,还是顺其自然,不要为了城镇化而城镇化,硬生生建造一座座“空中楼阁”。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县域经济推动产业升级实践》报告中指出,近十几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片面追求城镇化率,出现了“冒进式”城镇化现象。尤其是对于城镇布局相对分散和县域而言,这种现象比较突出。以人为本不能脱离产业依托

在城镇化过程中,很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将转移到城镇。这些农民进城不只是为了住进高楼大厦,享受城市的便利生活,更需要有稳定的工作和就业机会,实现安居乐业,才能成为城市的真正主人。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马晓河表示,新型城镇化指的就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而不是以土地为核心。

无疑,要为农民创造稳定的就业机会就要依托产业做支撑。“城镇化发展必须有产业支撑。否则农民进了城无所事事,城市也留不住他们。新城没有产业发展,就成了‘睡城’和‘空城’。”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认为,城镇化可以扩大内需、培育新增长点,但要通过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和收入去实现。李佐军说,要避免各级政府将城镇化作为一个扩大内需、增加GDP的抓手后,城镇化将更多地体现政府和官员的意志,而不是农民、市民和企业的意志,结果很可能GDP上去了,但以就业、收入、福利为内容的民生没有相应上去,甚至反而相对下来了。

北京交通大学服务经济与新兴产业研究所所长冯华表示,城镇化过程中的产业发展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在区域产业分工中发挥比较优势。他建议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围绕城镇产业发展要搭建六大平台,逐步完善农业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功能,促进创业、就业和产业发展。同时,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拉动产业发展、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带动消费。

全面推进必须做好顶层设计

专家指出,城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就是要从国家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全国政协委员赖明表示,应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对城镇化建设予以重视,出台指导意见和相关配套政策,明确发展方向、途径、目标和重点等。“产业应该怎么分布?人口怎样变迁?人口和产业如何良好匹配?”赖明说,这样再做城市、农村规划,才能将城镇化推向健康发展。他认为,既不能“走一步算一步再看一步”,也不能大干快上“搞运动”,一切标准向城市看齐。

从目前高层释放的信号看,未来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将遵从“公平共享”、“集约高效”、“可持续”三个原则,按照“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要求,推动城镇化发展由速度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对于推进城镇化,李克强总理指出,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着力提高内在承载力,不能人为“造城”,要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让

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要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提供市场,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

第11篇:逆城镇化

在国务院新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将在2020年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作为一项重要目标。然而《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期在浙江、河南、四川、陕西、江西等地采访时却发现,尽管各地均出台了政策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但相当数量的农民却因担心自己原有利益受损和难以享受城市居民配套待遇而心存顾虑,“进城不落户”的现象突出,甚至出现了原有城市户籍人口希望换成农村户籍的“逆城镇化”现象。

户口利益链此消彼长

农民落户城镇顾虑多

浙江省公安厅人口管理与服务总队总队长阮文广认为,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建设不断加快和社会利益格局持续调整,农村户口背后的利益链越来越长,城镇户口背后的利益链越来越短,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意愿不强的趋势还可能进一步加剧。

和郝芳芬一样,在劳务输出大省四川、河南等地,大多数农民工对在城镇落户“顾虑较多”。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2013年底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尽管当前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的意愿较为强烈,超过八成的农民愿意在城镇就业生活,但在城镇落户的积极性并不高,商丘市愿意落户城镇的农村转移就业人口比例不足5%。

在人口流入大省浙江,由于担心不能在城镇长期稳定就业,对流出地农村的既得和预期利益又难以割舍,在流入地落户的意愿也并不强烈。据2014年2月该省流动人口流动状况抽样调查,“希望在居住地落户的”仅占8.5%,大部分流动人口更看重务工收入、子女就学和社会保障等问题。

河南省许昌县尚集镇罗门村村民完海亮“一辈子穷在户口上”的遭遇正是许多农民“进城不转户”心态的注脚。近4000口人的罗门村,2000多个劳动力全部在外务工,800多户中在市县购房者多达100多户,但户口都留在村里。2004年农业税废除后,完海亮借在郑州工作之机,花费数万元将全家4口的户口迁到了郑州,此后企业倒闭,失业多年连社会保险的费用都难以为继,无奈之下,2012年,完海亮花费2万多元为村里打井、修路,得到村民许可,又重新将户口迁回了农村。

落户成本成“硬骨头”

城镇承载能力有限

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化发展报告2012》,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配套上,农民市民化的平均成本为10万元/人,进入大城市的成本还将成倍增加。《经济参考报》记者在浙江、四川、江西等地追踪采访时发现,落户成本高是许多户籍制度改革参与者们最大的顾虑。

教育问题一直是进城务工人员最关注的话题。近年来,各地大力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就读问题。随着大量农民工子女流入城镇,给地方财政带来了一些负担。成都市教育局局长吕信伟曾给记者算过一笔账:成都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务工子女36万人,每人每年财政转移支付仅300元,而成都市生均教育成本在1万元以上。

“只要农民工落户南昌,其子女入学和当地城市居民子女入学并无政策上的差异。”南昌市教育局义务教育工作处杨雪飞介绍。经测算,若南昌新增100万城市人口,预计学生将增加20万人。而要在短时期建立一批师资合格的教师队伍、能够提供合格教育质量的学校非一朝一夕之事。

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也成为户籍改革后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以自来水供给为例,今年以来,郑州城区因干旱问题已发生两次供水危机。按照规划到2020年,郑州市中心城区人口要达到700万,而目前仅为300多万。郑州市自来水公司的规划显示,为了配套人口增长,郑州市将新建7个水厂,供水能力达到214万立方米,为目前郑州市供水能力的数倍。但一个尴尬的现实是,目前仅有一座水厂在建,其余规划仅停留纸面,周边水源呈现枯竭态势。而河南省电力公司也反映,当前,随着人口向城镇的集聚,郑州等大城市和县域农电的迎峰供给也都日渐紧张,大城市限电和农村超负荷区域存在扩大化趋势。而庞大的电网新建和扩容投资以及供地等问题都日渐凸显。

“当前城镇承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能力比较有限。近年来浙江省各地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房价和生活成本上升、就学就医资源紧张等‘城镇病’已逐渐显现。”阮文广说,“以2300万流动人口基数计算,全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总成本将达2.3万亿元,而2013年浙江省地方财政收入为3797亿元。”

统筹城乡一体化

促进人口双向流动

专家认为,需要在制度设计上考虑到农民的利益和意愿,通过市场化手段和利益赎买选择来保障农民的自由选择权,而不是采取强制性和强迫性措施。

河南省发改委主任孙廷喜认为,城镇化的科学推进必须确保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害,要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和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促进农民收益最大化,消除农民进城后顾之忧,弥补进城个人成本,增强向城镇转移动力。

河南大学教授耿明斋认为,破解户籍逆城镇化的困局,除农村个人资产问题外,培养农民进城必需的文化和技术等“软实力”,一方面,政府部门应该多为农民工提供教育、培训的机会和平台,从政策上要求农民工必须接受必要的事业培训或持证上岗;另一方面,农民工要积极主动参加各类学习培训,不断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提高自身就业能力和技能水平,真正在城市立足。

“户籍制度改革目前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实际上,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和城乡一体化,不仅意味着农村人口可以在城市定居,也意味着城市人口可以到乡村定居。”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李人庆说,“如果只有单向的流动,那还称不上所谓的一体化。我们要改变传统思维,城乡统筹并不一定是城来统乡,完全可以借鉴农村政策中好的,来影响城市政策。在城乡之间都需要在福利和保障政策上不断消除不平等的权利责任,建构国民一体化的权利责任保障体系。对于其选择也要考虑到其心理社会承受力给予一定缓冲期,缓解其心理压力和社会适应压力。”

着眼就地市民化

倾斜性投资中小城镇

专家认为,当前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关键在于通过同步配套改革,增强进城动力,解决好进城农民工在住房保障、就业服务、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需求,逐步实现社会保障跨市州接续,全省范围无缝对接,推动城镇常住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同等权利。

“人口城市化和市民化需要相应的公共财政支撑,如何分摊流动人口定居所带来的城市化财政负担,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李人庆认为,“中小城市的人口扩张会对人口流入地财政带来压力,财政保障需要解决财权和事权不相匹配的问题。”

阮文广认为,户籍制度改革应当着眼于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地市民化。就近就地市民化成本较低。从城市承载能力看,流动人口过度流向大城市,可能会给大城市带来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资源紧张、城市贫富两极分化等“大城市病”。同时,随着农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农村人口到大城市居住生活的意愿正日益减弱。无论从城镇化长远发展看,还是从农村人口自身意愿看,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市民化应该是户籍制度改革的最佳选择。

“现在国家主导向农村地区投资较多,利益集团大公司主导的投资多集中于大城市,而中小城市和建制镇等恰恰是目前投资少有覆盖的地方。我们需要改变现在的国家财政战略,坚持向城镇做倾斜性投资,改变以往投资集中于大城市的局面,以投资改善中小城市和乡镇的发展环境。”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认为。

此外,阮文广认为,当前我国户籍管理制度相关法律法规滞后,已成为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面临的严峻问题,早已与我国目前的社会情况不相适应,使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缺乏全面完整的法律参照,建议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让基层部门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法律依据。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来袭 海外基建掀“热潮”

外交部日前宣布,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将于11月8日在北京举行。另外,今年APEC会议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加强全方位基础设施与互联互通建设。分析人士指出,由于APEC经济体与“一带一路”经济带重合度相当高,“一带一路”政策不再是一项独立的国内政策,而是着眼于亚太地区的一项政策。

从高铁、核电到“一带一路”,中国的国家战略已从韬光养晦转变为走出去的负责任大国战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重要实施保证,而“一带一路”是中国资本输出计划的战略载体,通过资本输出消化自身的过剩产能,并以拉动新兴市场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全球增长。分析人士认为,在上述顶层战略目标下,中国公司的海外基建业务将首先获益,迎来爆发式增长的机会,与当年的“马歇尔计划”相似。

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在这段时期内,西欧各国通过参加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0亿美元。

“马歇尔计划”就是美国拿出其黄金储备的三分之二(约一百三十亿美元)借给受援国,让他们购买美国的东西。即把美国过剩的产能转化成美国政府对受援国家的债权。美国再动用各种力量,确保这些借钱的国家不敢赖账。与此同时,在美国主导下又确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三十五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受援国如没有美元,要用黄金来还债。产能输出加上国家债权再加上布雷顿森林体系,使美国成为“马歇尔计划”的最大受益国。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立 包括中国、印度、新加坡等在内21个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的财长和授权代表10月24日在北京签约,共同决定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据悉,亚投行将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总部设在北京。亚投行法定资本1000亿美元。

分析人士指出的,成立专门为亚洲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投资的亚投行将有助于改善亚洲地区的基础设施融资需求;而且在亚洲新兴市场国家普遍面临增长压力的背景下,基础设施投资可能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创建亚投行有助于解决中国经济中存在的“两个过剩”问题,即外汇储备过剩和生产能力过剩。中国的外汇储备高达近4万亿美元,如果能将外汇储备用于建设海外基础设施,那么可以拉动中国国内剩余的基础设施建设材料出口,取得一石二鸟的效果。

第12篇:城镇化建设

新华社采访柳州市委书记 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柳房网讯)“城镇化须有产业支撑,不能简单造城,要将城镇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 。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柳州市委书记郑俊康认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须解决好产业支撑的问题。

郑俊康说:“没有产业支撑简单造城,很可能引发乱上项目、浪费土地、劳民伤财,城镇化最后空心化,出现所谓的‘空城’‘鬼城’现象 。”他认为,一个地区城镇化推进的速度,必须与其工业化的进程相适应,与其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匹配,这样才能防止出现就业不足、两极分化严重、出现所谓“贫民窟 ”等问题 。

推进新型城镇化,产业支撑是基础,解决好农民利益问题是关键 。郑俊康认为,推进城镇化,要为农民创造融入城市生活的基本条件,做到“三个确保 ”:要确保失地农民的收入比原来高、要确保被拆迁的农民住房比原来好、要确保解 决好养老等相关社会保障问题 。

“实施城镇化,要保持清醒头脑,量力而行,趋利避害,做好风险防范 。”郑俊康建议国家更加严格、更加细致、更加具体地对全国产业化城镇化实行区块化指导、宏观管理,避免各地产业化盲目推进形成重复投资、项目雷同、产能过剩,打乱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

郑俊康认为,在当前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扮演着主要角色,但是在财力配置上并不匹配 。“很多地方只能靠‘土地财政’来勉强支撑,而且个别地方财政透支严重 。”他希望国家一方面要优化中央与地方之间财权、事权分配,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健全城镇化发展的硬性标准,制定完善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引导地方科学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融合发展,避免城镇化演变成为追求政绩、好大喜功的“形象工程 ”。

市委书记李维员:坪石镇新型城镇化建设初见成效

10月29日下午,市委书记李维员到坪石镇开展调研指导工作。市领导李华伟、华健生、欧阳晓冬、张盛福,市发改、经信、财政、国土、住建、农业、计生、民政、统计等职能部门负责同志陪同调研。李维员充分肯定了坪石镇新型城镇化建设所取得的初步成效。

首先,李维员一行人马不停蹄,不辞辛劳,先后调研了东方锆业乐昌分公司、老坪石农贸市场、恒辉花苑、河西新城、河西湾住宅小区、北岸沿江风光带等项目。李维员每到一处,都详细听取介绍,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和项目推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在调研过程中,李维员对坪石镇新型城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认为坪石镇有清晰的发展思路,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务实得力的发展举措,工作成效令人振奋,对坪石镇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随后,在坪石镇政府六楼大会议室召开了全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及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座谈会。会上,市委常委、坪石镇党委书记欧阳晓冬简要介绍了坪石镇近期工作开展情况。一是加快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坚定实施“一市两城”、“南延西拓”发展战略,明确了“一主两翼三组团”的城市发展总体布局,努力将坪石打造成国内知名、省内首先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美丽城镇。二是加快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做大做强华电坪B、东方锆业、中健行等现有企业,不断拉长上下游产业链。电力建材、新型化工、生物保健等产业初具规模,上海绿地成功收购粤湘仓储物流。三是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以扶贫“双到”工作为抓手,抢抓机遇,积极争取了10个省定贫困村指标。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整合帮扶资源,共同谋划村集体经济发展蓝图,破解发展难题。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逐步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四是抓好社会稳定工作,有效化解社会矛盾。进一步理顺了信访体制,实行领导带班制度,倾听民意,纾解民怨。有效化解了一些闹访缠访案件,综治信访维稳工作成效显著,信访总量大幅下降。五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公平、公开、公正选拔任用干部,公开选聘了坪石敬老院院长、相关村(居)干部。通过民主评议,依法终止了百家洞村委会主任职务。坪石镇正处在加快发展的有利时机。

李维员对坪石镇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坪石镇所做的工作兴奋点多,发展变化快,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主要成效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发展思路清晰。班子有战斗力,有长远眼光,善于把握大局,对政策把握运用到位,对每一阶段的工作安排具体,措施得力。实施“一市两城”战略,有利于增强坪石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发展区位优越。随着广乐高速公路明年10月通车,作为广东辐射内陆的节点,坪石镇的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三是加快发展的时机成熟,政策空间和潜力大。国家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建设,坪石镇将可享受一般镇没有的优惠政策。四是成效初现,兴奋点多。坪石镇班子做了大量繁琐的工作,东方锆业、河西新城、西河湾等项目成效显现,发展比预想的快。五是发展成果惠及百姓。坪石镇引入“城市综合体”的先进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完善城市功能和布局,城镇化发展成果将逐渐惠及百姓。

李维员对坪石镇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了五点意见:一是坚持规划引导。城市规划不能朝令夕改,要注意保持规划的前瞻性、稳定性和延续性。二是“快”字当头。有序推进河西新城等各类项目,善于把握稍纵即逝的政策机遇。三是坚持产城融合。扶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不断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条,聚集人流、物流、资金流,带旺坪石发展。四是坚持民生为重。通过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让人民群众尽享城镇化发展成果。五是坚持内外结合。市直部门要加大对坪石镇的支持力度。坪石镇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争取上级职能部门的支持,善借外力推动坪石发展。

最后,李维员对坪石镇党政领导班子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凝心聚力,推动发展。坚持以党委为核心,加强团结,合力攻坚,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二是建立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责任落实,统筹抓好征地拆迁、计生工作、信访维稳、社保扩面、森林防火等工作,各项工作都不可掉以轻心,要学会“十个手指弹钢琴”。三是发扬敢打硬战、善打硬仗的优良传统。努力克服征地任务重,经费保障不足等困难,攻坚克难,团结拼搏,为推动坪石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

争当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

——市委书记何雄在全市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2年12月1日,根据录音整理)

同志们:

经过市委常委会研究,我们用两天时间召开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会议。昨天,我们组织有关市级领导和部门的同志到新乡、濮阳两市参观考察,主要是开阔眼界、开拓思路,学习他们在新区建设、旧城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环境面貌的提升、新型社区建设、土地运作和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经验做法。今天上午的会议,主要是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明确建设的标准和进度,明确工作的责任和激励约束的措施,对全市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在今天的会上,四个单位作了表态发言,把工作的理念、重点以及用什么样的态度推进都讲得很清楚,重点片区指挥部办公室向市政府递交了目标责任书,牵头的市级领导也作了表态发言,讲得都非常好。王市长对全市城镇化工作作了全面的安排部署,把什么是新型城镇化,有几个重要节点,济源需要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城市,靠什么来支撑,以及下一步的工作要求,都讲得很全面、很具体、很清晰、很明确,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再强调以下几点意见:

一、学习十八大精神,提升对新型城镇化工作的认识 城镇化是世界各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必经的一个阶段,也是当前全党全国一项重大的发展战略。我市已经连续三年召开了城镇化的专题会议,2010年是城镇化工作会议,去年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今年是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会议,这说明我们对城镇化建设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以前搞城镇化,就是把城市做大、城市框架拉大。现在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不仅仅是城市规模的扩张,还包括人怎么进来,人进来以后怎样实现市民化,人进来以后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产业支撑、生态环境怎样改善,是一个统筹协调的有机体。我们要把对城镇化的认识和十八大精神结合起来,和省九次党代会精神、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结合起来。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靠什么?李克强同志在最近《人民日报》上发表的文章中指出:要靠产业的创新转型、靠城镇化、靠服务业、靠区域发展、靠资源环境的改善,并指出“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新型城镇化与原来所讲的城镇化的区别,新就新在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是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是中心城市、小城镇和社区相互协调推进的。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一是能够形成大量的投资需求;二是能够形成大量的消费需求,能够提高居民收入,能够推动产业集聚升级,能够缩小城乡差别。所以,新型城镇化对济源的发展非常重要。我们加快新型城镇化,要抓住三条主线:一是造城,要统筹规划指引,拉大城市框架,扩大城市规模,优化城市布局,拓宽城市的发展空间;二是兴业,就是要培育产业,传统产业做长做强,新兴产业招大引强,同时培育新的业态,比如创意、文化、商贸、休闲、娱乐产业;三是社保,城市的教育、医疗等发展要跟上,城乡的社会保障要接轨,公共服务、社区建设等要同步。三条线同时展开,我们的新型城镇化就做好了。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充分认识加快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意义,把新型城镇化的意义、内涵和原来城镇化的差别,以及新型城镇化的主要节点、主要任务都要搞清楚,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八大精神上来,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抢抓当前的有利时机,努力把我市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以此来引领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二、明确目标任务,突出工作重点 今天会上下发了新型城镇化相关文件、政策的汇编,以及明年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工作台账,王市长对工作任务和要求作了重点部署,下面我再点几个重点:

一是要突出中心城区这个关键。国务院前两天正式批复了《中原经济区规划》,规划里把我市定位为大城市。根据现代城市规模的划分,1000万人以上是超大城市,100万人以上是特大城市,50万人以上算做大城市,50万以下、20万以上是中小城市。卢展工书记、郭庚茂省长要求济源要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从目前来看,晋城、运城市区人口50万左右,焦作市区人口80万左右,洛阳市人口120万左右,而济源中心城区的人口只有不到30万,与这些周边城市相比差距很大。中心城区吸纳人口集聚的能力明显不足,综合配套设施,特别是高端服务业发展的滞后,是制约中心城区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按照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标准,济源至少要对周边的垣曲、沁水、阳城、泽州、临川、孟州、沁阳、吉利等县市形成辐射影响和带动作用,经济、科技、教育、商贸、文化等方面要对周边区域有一定的影响力、吸引力和引领力,这就对我们的城市承载功能、产业功能、辐射功能、服务功能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中心城区的规模等级和获取资源的能力是成正比的,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城市规模,才能更多地吸引各种资源要素集聚。所以,我们一定要突出中心城区这个关键,特别是抓好九大片区的建设。东南片区要承载的是教育的、高端商业的功能,东湖片区是商务中心区,三湖片区是产城融合发展新型城区,济渎片区要突出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东南西北四个片区都各具功能、各具特色。在城市的中心,北蟒河区域要建成生态、文化、商业长廊,延庆寺区域、建业十八城区域的重点是老城区的改造提升,形成新的商业、住宅中心,健康城要把高端的医疗、优质的教育、比较完备齐全的养老、休闲娱乐的设施搞好。我们要集全市之智、举全市之力,把九大片区谋划好、建设好,把济源的中心城区真正做成有辐射引领、带动作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二是要完善公共基础设施。一座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很大程度体现在公共基础设施是否完善上。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极大地改善了市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根据住建部门提供的各省辖市统计数据对比情况来看,我市的供水普及率达到99.81%,居全省第2位,郑州已经达到了100%;燃气普及率达到83.07%,居全省第9位,安阳已经达到了100%,新乡是96.18%;集中供暖面积覆盖率居全省第12位;污水集中处理率为86.24%,居全省第11位,商丘达到了100%。从这些指标来看,我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先进省辖市相比差距还比较明显。比如,现在已经进入冬季,但是我们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到集中供暖;污水收集处理率还没做到100%。要建设现代化城市,就要首先把这些基础设施建好。要加快推进路网建设,去年把文昌路、愚公路向南延伸,今年要把东环改造成市区道路,西环要安装下水管道,东、西二环要集中进行绿化,将来要把汤帝路往北打通,黄河路向西延伸到西二环,南环路要打造成市区道路,济源大道要往西延伸到西二环,济渎路、济水大街、北环路也要往西延伸,然后是市区和产业集聚区的连接线,要按照生态走廊的标准进行完善提升。要加快中心城区供排水、强弱电、燃气、热力管网建设,加强垃圾处理场和餐厨垃圾项目建设,加大公厕、垃圾中转站等市政公共设施建设,提高环卫和城市管理的装备水平,既要重视地上,也要重视地下。要对整个市政管网,包括通讯、有线电视、电力管网进行普查,建立网上数据库,纳入“智慧济源”的体系,进一步提高我市的信息化水平。

三是要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推进城乡一体的切入点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还是扩大内需的拉动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抓好几点,首先要把规模做大。只有做到1万人以上,小学、幼儿园、卫生室、道路、供水管网、热力管网等基础设施配套才经济。第二,在布局上,要么靠近中心城区、产业集聚区和镇区,要么靠旅游线路、渠马线、阳下路,原则上在山区里不要再建新的社区。第三,在规划上,一定要体现高标准,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要完备。第四,要把政策用好,国家和省里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专项补助资金,要积极争取倒房重建、沿黄地质灾害、扶贫等专项资金,打捆运用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去。此外,进到社区以后,原来的宅基地要进行置换,置换的钱要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市级要专门列出专项资金,涉及到占地的企业也要拿一部分。第五,要宣传好,在调研中了解到,大峪镇7个村、下冶镇2个村、邵原镇1个村约18000群众目前都在积极要求下山进社区,过去我们在山区实行了村村通饮水、路路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但是,解决了生活问题,解决不了致富问题。所以,我们要顺应群众的需求,加快引导他们进社区、进城。第六,要营造特色、彰显特色。第七,要坚持建新拆旧的原则,建设新社区,一定要把旧房拆掉,为城市的发展真正腾出空间。第八,农民进入社区后,就业要安排,同时山上的地要流转,引进龙头企业发展现代农业,在这个过程中要保证老百姓的利益不能受损害。

四是一定要强化产业支撑。产业支撑的问题对济源很重要。我市原来的产业偏重,吸纳的就业比较少。济钢和豫光产值将近200个亿,用工只有2000人;富士康的产值只有100亿,但是却用了将近3万人,这就充分说明重工业解决就业是有限的。所以说,我们现在一方面要将传统产业延长链条,往终端做,往消费者直接使用的环节做,然后做成一个循环的产业链。比如,铅锌行业可以把电池回收后再做“城市矿山”,钢铁行业可以做紧固件、螺丝,只要往下做,把链条拉长,就会解决更多的就业问题。同时,我们要引进更多的新型产业,现在产业的方向更明确了。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产业方向就是矿用装备和新材料,也可以招一些电梯行业,其他的产业不要乱放;虎岭产业集聚区的产业方向就是装备、化工产业园和钢材的下游;玉川产业集聚区的产业方向就是围绕有色产业搞循环利用,另外还可以做一些新能源。下一步我们的招商引资就要围绕这些产业招龙头企业,周边的镇要套合起来和产业集聚区一起招商。目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中心城区的几个街道和山区的几个镇现在招商的方向还不明确。中心城区一定要围绕着服务业发展去招商。目前,济源的住宿和餐饮业严重滞后,今年省里很多会议安排在济源召开,但雅士达、世纪、济源宾馆等几个主要酒店的接待能力有限,此外,仓储物流业、商贸、文化、休闲产业也都还没有形成规模。我们必须在服务业的发展上加大力度:一是餐饮住宿行业。5个街道要进一步增强发展服务业的意识,市里抓五星级酒店,同时对两个四星级酒店进行改造提升,5个街道要引进建设一批特色的餐饮酒店。尤其是济水、沁园、天坛,将来要大力引进商务快捷酒店。如果没有良好的住宿条件,也没有什么特色的饮食,我们还怎么发展旅游业,怎么发展服务业,怎么做区域性的中心城市?下一步,市政府要对街道办事处压任务、压具体的目标。现在大家决不能抱着“招了也可以,不招就算了”的思想来发展服务业。二是仓储物流业。重点加快煤炭、矿用产品、建材等方面的仓储物流业发展。天坛、北海、克井、轵城、承留等有条件的镇(街道)要结合自身特色搞物流产业。三是商业文化休闲产业。北海街道要抓住济渎区域的改造提升,加快发展济渎商业文化。济水街道要抓住蟒河、宣化街的改造机会,加快发展高端商业,提升商业业态。昨天,我们参观新乡旧城区引进的上海四季青、海宁皮革城等项目,规模大、品位高,而我们济源的商贸业一直是小打小闹,没有招国内顶级的大型商业企业。抓商业发展就是注重长期税源的培育,如果把最好的地段都搞成了房地产开发,城市的造血功能就会枯竭。玉泉街道的产业定位就是要搞苗木花卉,将来我们做休闲之城,在玉泉搞都市农业型的休闲基地很有条件,要抓住机遇,引成产业集群。天坛街道把工业大道改成商贸集聚区,这个思路很对头。关键还是要招大商、招品牌企业,一定不能小打小闹,一条街搞了以后就是一个新的业态,大家要形成这样一个发展理念。山区镇,就是要发展旅游业,搞农业的产业化,搞休闲产业,搞热气球、自行车等体育产业,沿着主要的旅游线路搞“农家乐”。大家一定要有产业发展的紧迫感,思路一定要清晰。

五是要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加快建设生态城市。城市的环境决定城市的形象,生态文明是新型城镇化的时代要求,人居环境是体现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生态是我们济源的特色,我市连续搞了几年“3+1”,成效很好,大气、秀气、灵气的格局已初步形成。十八大提出要建立“美丽中国”,大家觉得现在的济源已经有点美丽了,但是我们要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还得加把劲。生态建设这条路子已经选准,下一步,我们还要再抓几项重点。一是工业方面要抓清洁生产,要抓产业的集聚布局,项目的联审联批一定要把关;要抓土地的节约利用,去年我们用了7800亩地,分行业、分集聚区、分镇办做个分析,用地的投资比、投资强度、产出强度效益都要作分析,继续走节约节能的路子。二是持续对生态环境建设加大投入,“3+1”工作要坚持不懈地开展下去,突出重点区域,突出生态廊道的建设,河道要全部进行治理,河两边要搞成自然的堤岸。三是抓好城市环境的治理,“五小整治”、清洁生产、粉尘废气的排放、污水的排放、农村面的污染、小养殖等要下决心规范整治,使城市天更蓝、水更净、环境更优美。

三、创新理念,破解瓶颈问题

在新的发展阶段加快新型城镇化,既面临有利时机和难得机遇,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这就需要我们敢于先行先试、探索创新,善于搭建平台、破除瓶颈,持续增强城镇可持续发展动力。

一是要创新投融资体制。现在任何一个地方的发展,仅仅依靠地方政府有限的财力是远远不够的,都要靠城市的经营和资本运作。我们的城市发展要不要适度负债,这个问题大家需要认真讨论一下。企业要快速发展壮大,是要负债经营的。只有负债经营,才能扩大生产规模、才能占领市场,才能获取更多的利润,才能回报股东。所以,从企业的角度讲是需要负债经营的。从城市的角度讲,也是需要适度负债经营的。现在济源是几件大事都赶到一块了,第一件事是要培育新兴产业,这是当务之急的一件大事,我市原来的传统产业现在发展受到了影响,钢铁、铅锌、焦化、煤炭等产业受到了很多方面的制约,必须要培育新兴产业,这就需要发展产业集聚区,需要招商引资,需要支持企业发展、给企业优惠政策,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第二件事是要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这就需要扩大城市规模,增强城市内涵,营造城市特色。建区域性中心城市,就是这么五到十年的高速发展期。晋城、运城等城市现在就是在跟我们争人口,如果我们再不加快城市发展,就争不过人家,就建不成区域性中心城市。所以我们这几年要干、要大干、要好好干,这些事也需要花钱。第三件事是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也需要花钱。这三件事都是硬任务,可是我们现在就这么多财力,不负债是不行的,不负债就很有可能会错失很多好的发展机遇。所以,全市上下一定要在这个方面统一思想:一要积极探索适度举债经营,应当根据经济发展趋势,科学预测,确定适度举债的规模。二要积极打开融资思路,要善于运用金融机构的钱,要研究金融机构的政策与资金,要长短结合。要谋划好长期性的、开发性的贷款,回收期长,利率低的贷款;谋划好专业性的金融机构,我们要认真学习借鉴濮阳在这方面的做法和经验,积极争取专业性金融机构投融资项目,争取专业性贷款,比如,农开行关于水利沿黄调蓄、生态建设、污水处理等方面都有投融资项目,水利、住建等部门要谋划好项目、加快对接。三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比如,新型农村社区的、扶贫的、倒房重建的,对各级财政资金要整合捆绑、统一使用,发挥资金最大效益。四要充分发挥社会资金的作用。过去我们很多项目的建设资金都是靠在财政上,财政不给资金就不干活,这是不行的。我们要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比如,城市的亮化能不能搞合同管理?城市的绿化能不能实行租赁制?“思路一变天地宽”,我们一定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打开融资思路,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下一步,首先要把两个集聚区的融资平台做实,让它运转起来。但是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高度注意,融资不是高息集资,高息集资是不行的,要以项目为依托、利用政策进行合理融资,算好账再进行融资,要坚决制止高息集资的行为,有关部门要出台文件,所有镇(街道)进行融资必须成立委员会,大的融资项目要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汇报。

二是要创新土地保障机制。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政策的研究,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探索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一要探索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增加与农村人口进城定居相挂钩的机制。土地问题的核心是人地挂钩,比如山区的群众进到城里定居后,国家有规定“地随人走”,山区的土地指标也要随着到城市里来用,把新型农村社区节约集约的土地指标集中到城镇建设中。二要挖掘旧城和工业老区的土地潜力,加强对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的闲置土地进行清查,建立土地低效利用处罚机制,要定期对土地的利用效率进行评估,把做得好的镇(街道)、产业集聚区、行业都进行排名,凡是对土地闲置的要加收滞纳金,限期进行处理,仍然闲置的要强制回收。同时,鼓励和引导使用未利用地、废弃地,要通过土地的运作,来保证重点片区的土地利用。三要把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十二五”规划结合好,做到“三规合一”,通过规划去引导土地的合理利用。

三是要创新公共服务机制。近年来我们在社会保障方面已经做到了“七个完善统一”,下一步,要加快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与户籍管理相关的配套制度改革,进一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比如在教育方面,近年来我们集中财力建设了一批中小学校,目前城区的中小学总体上能够满足需求,但随着城市的扩张和农民大量向城区集中,在义务教育、学前教育等方面还需要增加投入。在医疗布局方面,在城区的东部、南部还需要建一些新的医院。人民医院和卫校搬出来后,旧址怎么提升、搞什么项目合适,卫校搬去职教园区要怎么规划,健康城怎么建设,将来在东湖区域还要考虑医院的建设。通过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的拉动,促进人口向城镇聚集。医疗和教育是引导人口方向的最重要的两个条件,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这两项建好。在“村改居”方面,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把社区管理摆在城市管理的突出位置,探索“村改居”后的社区管理新机制,积极推进“城管进社区”,强化市、镇(街道)政府的管理职责,保证街、居两级工作经费。政法委、民政局牵头,结合城中村改造指挥部抓紧推进“村改居”,各镇(街道)在旧城改造选点的同时,也必须加快推进“村改居”进社区这项工作。在社会保障的接续方面,确保农民进城以后能够享受到城市的社会保障。最近人社部出台了《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职工养老保险、新农保以及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将实现衔接转换。人社局等部门要加强对政策研究,结合我市实际拿出切实可行的具体实施办法,真正把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解决好、落实好。

四是创新城市管理手段。一是加强城乡规划的管理,完善信息体系建设,把管理的触角延伸、落实到街道、社区的每一个角落,做到全天候、不留死角、不留空档。我们济源的拆迁补偿标准是全省最高的,每户240平方米还有门面房。有这么高的补偿条件,再管理不好,再出现私搭乱建,就是对我们济源发展极大的不负责任和破坏。所以,我们要严格管理,依法进行。二是规划管理的强制性和规范性。对现行规划的意见和建议要通过正规的渠道反映给规委会,通过规委会研究最后决定是否修编。任何人不得私自干涉规划、更改规划。我们要本着对济源历史负责的态度去搞规划,因为对济源的城镇化来讲,今后五到十年是最关键的时期,这也是我们对规划管得很死的原因所在,请大家理解。现在我们在规划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规划观念不超前,这其实是最大的浪费,规划和设计的高标准是最大的节约,这个理念我们的干部一定要有;二是规划不坚持、随意乱改,规划如果变成了“豆腐”规划,济源未来的发展就没有前途,就是失去我们大气、秀气、灵气的城市特色;三是规划执行不力,规划不执行,是最大的渎职和不作为。我们把这个权力下放给规划局,规划局执行不了就交给法院,必要时和公安协作。针对这些问题,我希望在全市再开展一次大讨论,包括老干部在内,有关部门要做好安排。

四、压实责任,切实抓好工作落实 在今天的会上,九大片区都向市政府递交了目标责任书,一些责任单位和部分片区牵头领导也作了表态发言。希望大家保持这种好的精神状态,要有敢于担当的勇气和魄力,加强组织领导,周密安排部署,真正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一要明确责任、落实任务。市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综合协调工作。九大片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我们都明确有具体的市级领导负责牵头,相关的责任领导要切实负起责任,敢抓敢管,一抓到底。各镇(街道)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责任主体,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抓好责任和任务的分解,抓紧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各级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要加强调查研究和具体指导,重大问题亲自抓,主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任务亲自督促落实。

二要统筹推进、形成合力。现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有一种现象,产业集聚区与所在镇因为划村问题,在项目推进上有时还不协调、不合拍。出现这种情况,有体制上的原因,但是这个时候也是考验干部大局意识、党性意识强不强的关键时刻。推进任何一项工作,九大片区建设不仅仅是一个片区、一个镇(街道)、一个部门的事,需要各个部门,特别是国土、财政、住建、规划、水利、园林等相关部门的合力推进。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各级各部门要从全市发展大局出发,强化大局观念,严格按照城乡总体规划和工作台账要求开展各项工作,既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三要加强督查、严格奖惩。市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督查局要组织人员,定期对重点片区、承担重点任务的单位定期组织观摩,进行评比排名次。组织人大代表、老干部、网友代表,经常去看、提意见。对工作当中进度不力、责任履行不到位的人,随时调整、随时撤换,要形成在一线发现干部、在一线培养,并且从一线提拔干部的用人导向,以此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

同志们,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发展水平,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希望通过这次会议,大家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全面加快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实现济源城乡面貌大变样,争取早日把济源建成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市!

吉林四平市委书记刘喜杰:科学推进四平特色城镇化

四平作为全省中部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新形势下科学推进城镇化,是摆在市县乡三级党委、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经过深入调研,我们确立了突出内涵式城镇化的发展理念,纵深推进“一核三带”富民优先战略,以“提质加速、城乡一体”为目标,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升产业支撑能力和城镇承载能力为重点,坚持三化统筹,促进城市和城镇协调推动,城镇和乡村共进互动,有步骤、分层次、有重点、高质量地推进四平特色城镇化。

探索构建四平特色城镇化体系,是全面推进城镇化、追求实效的有益实践。我们树立全域发展理念,按照吉林省中部城市群发展战略,围绕“南接北融”、区域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完善城乡发展专项规划,统筹城市建设、土地、产业、交通、农业等各项规划,形成以“一核”(四平梨树同城化)为中心,以县域中心城市为支撑,以“一核三带”节点镇为骨架,以新型社区为基点的城镇空间结构,构筑串点连线、连线成面、层次分明、分工互补的城镇体系。

遵循事物发展客观规律,总结典型经验,抓住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推进四平特色城镇化的科学路径。

一是采取托管、转让、出租、入股等形式,实现土地大规模流转,集约经营,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这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基础;二是由村集体利用农业现代化手段集中经营农民流转的土地,实现收益最大化,让农民有固定收入。同时壮大村集体经济,既解决农民愿意离开土地再就业再创业的问题,又解决村集体没有凝聚力、感召力的问题。这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核心;三是利用国家对土地“增减挂钩、占补平衡”的政策,引导城镇化建设主体(市县乡三级政府)实施经营城镇战略,将农民宅基地复垦,形成建设用地指标,进而使农民获取进城住宅,放大农民的财产性收益,实现农民住楼梦想,既解决农民愿意进城的问题,又解决城镇化建设主体增强自我造血功能的问题。这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根本;四是通过实施“扩权强镇”政策,提高城镇建设能力,大力营造宜居的生态环境、宜业的政策环境和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环境,突出“宜居宜业宜游、生产生活生态”,引入高尚元素,提升城镇品位,以此增强城市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真正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准。同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和公共服务投入力度,既解决农民进城均等享受公共服务的问题,又解决城镇承载能力问题。这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点;五是产城融合,坚持用工业化的发展反哺农业现代化,促进城镇化。通过壮大县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增强产业对城镇化的支撑能力,既解决农民可持续发展的就业问题,又解决提高城镇化率的经济支撑问题。这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关键;六是强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向城乡一体化方向发展,使进城的农民与城市居民共享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待遇,真正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这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保证。

坚持规划引领、人本为先、差异发展、协调渐进、统筹可持续原则,是科学推进四平特色城镇化的必然选择。第一,坚持规划引领原则。规划的前瞻性决定着城镇化的方向,决定着城镇化的布局,决定着土地集约使用的效率,决定着经营城镇的效果,也决定着城镇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能力。因此,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镇产业规划势在必行。第二,坚持人本为先原则。城镇化说到底是“人的城镇化”,就是让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以后,能够均等地享受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第三,坚持差异发展原则。根据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区域比较优势的差异,以及地域文化的不同,打造综合发展型、工业强镇型、商贸服务型、文化旅游型、资源开发型、市场辐射型、高效农业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形成功能完善、环境优美、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节点城镇群,使之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主要载体。推进城镇化,可以因地制宜地选择就地城镇化、就近城镇化、转移城镇化等不同方式。第四,坚持协调渐进原则。推进城镇化要先做足农业现代化功课,再做好工业化大文章,还要做实改革创新工作,夯实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基础,避免造空城和富裕农民变穷居民现象的发生。鼓励有条件、有基础的县城或乡镇先行先试,采取典型引领的方式,边推进边总结边提升再推广。第五,坚持统筹可持续原则。城镇化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较强的系统工程。在推进过程中,既要兼顾经济、社会、生态建设,又要统筹城乡居民利益分配,全面释放城镇化发展潜力和持久活力。要积极探索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途径,探索村集体经济如何对农村人口医疗、养老等发挥保障作用;要加大教育投入,均衡整合城乡教育资源,坚持用知识提升人的全面发展;要结合区域比较优势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尤其是要发展壮大第三产业,增强财税实力,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高可持续发展支撑能力,提高城镇吸纳和承载能力。

第13篇:永和县城镇化

关于坡头乡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根据省委办公厅明电

15、18号文件精神,按照市委统一安排部署,近日我们就城镇化建设对坡头乡进行了重点调查研究。通过走村串户,与乡村干部群众座谈,详细了解了坡头乡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和在贫困县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建议,具体调研情况如下:

一、坡头乡基本情况

坡头乡位于永和县城东北,北与吕梁地区石楼县毗邻,西于芝河镇相连,东于隰县为邻,南于桑壁镇接壤,俗称永和县北大门。总面积204平方公里,辖7个村民委员会,32个村民小组,34个自然村。全乡共1011户4971口人,耕地面积67047亩,基本农田11877亩,人均2.3亩基本农田。到2002年底全乡退耕面积16833亩,还林面积23566亩。经过近几年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目前该乡以核桃、红枣、饲草、圈养羊为主导产业,农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麦、大豆、蓖麻、土豆、蔬菜等,共栽植核桃树75万株,红枣树18万株,种草5000亩,圈养羊248户近2000只,新建沼气池100个,大棚9个,2002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1321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200余元。境内交通便利,洪永干线公路横贯坡头、岔口、孙农庄3 个村委8个自然村,全乡7个村委均通三级公路、通程控电话,34个自然村有28个村通电,通电村电视覆盖率80%以上。全乡有乡办初级中学1所,中心校7所,单人校3所,幼儿园8所,中心医院1所,村卫生保健站7

所,文化活动中心1处。

二、实施城镇化建设现状

坡头村是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0公里,居住人口1181人,是全乡经济、文化、政治活动中心,有金融、电力、邮政、电信、工商、财税、粮食、供销、公安等部门下设办事机构,机关单位沿洪永公路干线两侧设置,一些居民平房掺建其中,靠路作为门面,街道也由此而成。建有1处乡集贸市场,每月逢

三、八为集贸日,平均年贸易额30余万元。有饭店4处,固定商店9家,理发店1家,摩托修理部2个,农副产品收购站2处,养鸡场1个。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文化站1处,乡中学1所,中心校1所,幼儿园2所,外来户与本村的孩子就学同等对待,入学率100%,家户安有自来水,电话安装约占居住户数三分之一,电视接受以小型卫星接收为主,居民就医小病到乡卫生院和个人诊所,大病则进县城医院或临汾,太原医院。

走访中,我们了解到,由于坡头乡交通便利,离县城较近,群众接受外部信息较多,其思想观念相对于其它乡镇群众解放,更新较快,加之,随着整乡退耕还林,农民田地劳作强度降低,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有相当一部分强壮劳力外出务工。无论是坡头村还是其他村,有多数以上群众能够认识到城镇化建设带来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好处,他们愿意参与城镇化建设,迁居中心集镇,从事第三产业,以增加收入,富裕生活。

三、存在的问题

1、政策方面。由于街面房屋靠近洪永线,许多群众担心扩路拆建,赔偿不到位,无心在洪永公路干线两旁投资建房或修葺,致使近两年来,街道两旁没有新建房屋,现在的建筑大多是以前搞新农村建设时修建的,也就是说,缺乏一人长远稳定的总体规划,再一个是有些外村群众担心迁居中心集镇,户口迁出后,村里的地会被会抽回去,群众需要一个政策上的“定心丸”。

2、资金方面。1997年到2001年的连续五年干旱,农民收入微薄,积蓄甚少,融资渠道也少,信用贷款大多用于农业生产,群众有心建房却发愁资金,想从事第三产业搞个实体也缺少资金运转,由此可以看出资金短缺是制约城镇化进程的“瓶颈”因素。

3、市场管理方面。虽然建有1处农贸市场,由工商所、派也所、乡政府协同管理,但管理责任主体不明确,每逢集贸日,许多商贩摊点为图方便,多是沿洪永线(街道)而设,管理人员说一说,挪一挪,随后又恢复原样,管理执法力度不够,市场混乱一直是个难题。由于既是街道,又是洪永干线,过往车辆多,集贸日经常出现影响交通现象,也容易发生事故。

4、配套建设方面。整条街道只建有1处公厕,没有垃圾池、下水道,沿街居民生活起居受到影响,污水随处泼洒,垃圾大多倒入河滩,基础配套设施的滞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街面脏、乱、差和河道受污染的现象。

5、产业发展及市场培育方面。集镇居民大多以农业生产为主,产业现况是一产不稳,二产空白,三产滞后,现有店铺主要从事

饮食服务业和农副产品购销,并且由于资金短缺及人流、物流的不足,目前仍然是小拓小闹,形不成规模。

6、群众观念方面,有一部分群众嫌集镇批划的宅基地太小,牲畜、家禽没有住处,种地务农不方便,再就是嫌街面喧闹噪杂,不够安静,不愿意到中心集镇投资建房。

四、推进城镇化的建议

1、超前谋略,科学规划。小城镇建设是个大战略,不能顺其自然,无序发展,必须要在深入分析其周边环境及自身特点,搞好科学规划和选向定位的基础上展开。为此,县乡政府要超前思考,会同上级有关部门科学规划小城镇建设,尽量防止重复建设,像坡头乡应抓住洪永干线公路拓宽之机遇,实现公路与街道相分离。另外,结合我们贫困县实际,要把城镇化建设与扶贫移民并村和小康示范村建设结合起来,实现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各级政府要从宅基地审批、孩子就学、税费征收、招商引资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重点扶持。

2、多方融资,市场动作。资金是制约城镇化建设的一个关键因素,实施当中要方开渠道筹措资金,抓住机遇“争”资金,眼睛向外“引”资金,积极主动“贷”资金,深化财政职能“借”资金,面向市场“募”资金,盘活存量“活”资金,以解决资金的困难和发展投入的不足。

3、注重特色,选准产业。要从本地优势出发,依托农副产品搞加工,逐步增强小城镇的加工转化功能。比如坡头乡交通便利,

又与石楼、隰县两县交界,可以通过招商引资和鼓励社会能人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从事全县红枣、饲草、羊绒、羊肉等农副产品的收购营销和加工转化,逐步建成永和农副产品集散地之一。

4、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城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前期要规划先行,中期要注重质量,后期要加强管理。只有搞好管理,才能巩固建设成果,才能发挥建设效益。一是要建立一支相应在的管理队伍,责任到人;二是要制定一套管理实施办法,从市容市貌、环境卫生、交通管理、公共设施及市场管理方面都做出明确的规定,并制定出相应的处罚办法;三是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素质;四是加大执法力度,清理店外店、摊外摊,规范游商小贩。

第14篇:农村城镇化

发展小城镇,是世界各国普遍的做法。我国的国情和资源条件难以支撑集中发展大中城市的城市化道路。客观上,农民进城也存在习俗、就业、购房、生活费用等诸多约束,采用农民熟悉和能够承受的小城镇生活方式,则是一个现实选择。

当前,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城镇化,是在特定的时期一个正确的选择。一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去年通过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我国经济取得了GDP增长8.7%的水平,其中房地产的快速增长,拉动了上下游产业的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但也导致房地产泡沫的急剧形成,投机炒房的现象较为盛行。如果以此不发展房地产,经济发展没有新亮点,我国经济将如何保持稳定增长,是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

笔者认为,推进城镇化建设将是一个一石多鸟的选择。

一、为大中城市的房地产投资降温,把资金吸引到农村小城镇,既能推进小城镇的建设,又能利用城镇建设继续发挥房地产在拉动GDP增长中的作用,发挥房地产业与众多的产业相关联的特点,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还可以解决大城市房地产泡沫问题;

二、,能够推进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迁移到小城镇,使得过去以“过密化”为特征的人多地少矛盾有所缓解,使得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能够实现;

三、拉动农村的内需是未来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关键。由于我国农民收入增长较城市缓慢,加上农村医疗、养老、教育相关保障长期缺失,使得农村市场的消费没有撬动起来。事实上,农民对于现代生活方式是向往和乐于接受的,家电下乡等受到农民的积极响应就是很好的说明。农民在家用电器、交通工具、住房、教育、医疗、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消费,很大程度上依赖城镇提供的消费环境和消费条件,没有城镇作为载体,农民就是有消费能力也无法消费。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还能孵化出更多的消费量。城镇化必然带动基础、旅游设施、公共服务业建设,带动城镇工业、建筑材料、交通运输、商业餐饮、文化消费等;

四、农村城镇化能减少农业水土资源流失、草原过度放牧等问题,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五、在中西部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发展农村经济,可以有效缩小地区差别、城乡差别,特别是西部地区大多是少数民族地区,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

我国东部地区已经显现出城乡一体化的特征。在我国中西部,城乡差别较大,东部那种广泛存在的产业集群、由村变镇、城乡和镇村界限模糊的情况,在中西部则不存在。西部地广人稀,民众的创业水平较低,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不发达,有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劣,有些地区交通条件很差,发展小城镇则应该以县城为重点,使之成为一头连接大城市、一头辐射乡村的中介城镇。东部地区依靠经济发展自然形成城镇,而西部地区必须依靠政府的推动和外来资金的投入。前者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后者则是依靠外来的推动。但是,由于农村城镇化,必然带来对土地的占用和环境的污染,所以必须坚持不均衡的发展方式,也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而应该在战略上积极主动,做好规划,在具体执行中,也考虑实际情况,积极发展农村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农村产业非农化等基础工作,使得城镇化能有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支撑。

对于中西部而言,应该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工业和服务业。国家也应该有意识地将一些资源大项目放在西部,围绕大项目的供应链,带动西部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于西部发展工业和农业产业化要给予政策优惠,加大对中西部的转移支付,加大西部公共设施建设,商业银行积极提供资金支持,逐步实现东中西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公共设施均等化的目标。(董玉华作者为中国农业银行内蒙古分行副行长经济学博士)(人民日报海外版)

第15篇:城镇化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

1.您所在的村庄有多少户人家?

212.您所在的村庄有多少劳动力?(家住村里,有劳动能力的)

48

3.目前有多少人在家务农和养殖?

18

4.目前有多少常年务工人员?

30

5.您认为外出务工是否改善了当地的生活水平?( 啊)

A得到大量改善B得到少量改善

C 没有得到改善D降低了生活水平

6.农忙时节人手是否充足?(不)

A充足B勉强够C不充足

7.农忙时节人手不足时,您是通过哪些途径来解决的?(A、B、C、E )(可多选) A请亲朋好友帮忙B花钱请旋耕机、收割机

C让务工在外的家人回来帮忙D减少种植

E承包给他人种植F其它

8.村里有多少留守儿童?

9.村里有多少孤寡老人?(子女外出常年不在身边)

第16篇:南京城镇化

南京城镇化的发展

作者:张启祥 来源:《中国城市经济》 添加日期:10年01月12日

实施城乡统筹,推进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其基本战略思想是,依循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必须把城乡统筹作为推动城镇化、工业化的一项战略任务,走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城镇化发展的道路。

全球进入21世纪以来,各大国之间经济贸易关系越来越紧密,工业化、城市化也出现了多元化、全方位的时空演化特征,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城镇化创新历程亦产生深刻的影响。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个发展中国家,也是城镇人口绝对数量最大的国家(2007年全国城镇人口已达5.8亿人,比美国人口3.04亿人还要多出2.78亿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很快,1978年时,全国城镇化水平仅有17.9%,而到了2007年我国城镇化人口比重已达到44.5%,30年间提高了26.6个百分点,成为发展中国家城镇化速度提升较快的国家。2007年我国GDP总值高达24.9万亿元(折合为3.4万亿美元),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经济强国,仅次于美国、日本。但我们80%的GDP都是在全国600多个城市和1.9万个建制镇的城镇化区域中产生出来的。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涉及到国民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城镇化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国际化建设重大的长期发展的根本问题。正处在加速时期的我国城镇化不仅受到本国工业化的牵制和推动,受到本国投资水平和各种资源要素特征的影响;而且也受到国际市场、外商投资的重大影响。自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为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方面国际资本、高新技术、人才资源和科学管理经验的引进,使我国的城市生产体系和市场体系纳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生产链,从而逐步实现国际大循环,走上合理的地理分工、专业化的道路;另一方面,我国城镇发展面临国际标准的检验,这迫使沿海地区特大城市融入全球城市体系之中,我国城市的竞争意识开始提高,促使城市经济结构面临转型、向集约化发展。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经济、传统城市的封闭局面被彻底打破,全球向着开放型城市方向创新发展,新型的城市营运模式和新的市场发展规律制动下新的局面,促使中国城市长足永续发展。

为了从根本上遏制冒进式城镇化和空间失控的态势,解决由此带来的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高密度、高效率、节约型、现代化”的城镇化道路。本文将主要对南京城镇化发展进程、有关体制和政策的改革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由“城市化”到“城镇化”

一年多前,中共中央政治局的第25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总书记就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发表了讲话,提出了未来中国城镇化模式选择的原则和目标。这个讲话代表了中央高层对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总的思路,由“城市化”到“城镇化”提法的变化包含很大的信息和重大意义。大多数学者认为,这两个词语在翻译为西文时可能不好区别。如果一般性地讨论问题,人们也不会太注意这两个词的区别。“城镇化”是针对片面发展大城市问题而提出的,它包含了积极发展县域重点镇的政策取向。提“城镇化”并不是不发展大城市,而是强调建立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尽管在一些地方也出现了盲目并乡扩镇、贪大求快的不适当的小城镇发展弊端,但从总体看,大城市发展的有利条件很多,它们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县域重点镇,所以在城市化政策中强调发展县域重点镇还有矫枉过正的意义。也许过若干年我们又会用“城市化”替代“城镇化”的提法,但在目前这个阶段,使用“城镇化”这个术语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当前的突出问题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进入城市后,面对处于强势地位的资本和其他一些城市社会网络,各种可见的或不可见的规则让农民或城市新居民的利益受到损害。政府面对这种不对称的关系要制定出有利于农民的规则,以平衡城市内部的关系,消除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在未来一个时期,处理好城市人口规划和人口自由流动的关系、城市企业中劳动和资本的关系、城市新居民和原住民之间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关系以及城市间的行政和财政隶属关系等,将始终是不得不面对的难题,解决这些难题必须制定规则,必须健全制定规则本身的规则。

经过十年多的努力,南京2/3的郊县农民都已成为“城里人”。笔者从有关部门获悉,南京启动的新一轮的镇村规划修编,到2007年,南京的郊县城镇化率已达到67%以上。“三城九镇”一直是这两年南京城镇建设的重心,光“三城”的建成区面积就要超过15平方公里/城,每个城的人口都将达到10万人左右;“九镇”的建成区面积则要达到平均2~5平方公里/镇,人口达到2万~5万人/镇。另据调查,为了引导农民向重点城镇和农村规划居民点集中,2005年政府还出台多项扶持政策。据透露,这些政策将覆盖住房、就业、教育等多方面,例如对于被征地农民,将改变以前的一次性货币补偿,而是以实施养老保险为主、货币化安置为辅的方式,使得青壮年农民可在消除后顾之忧的状况下进城创业。同时,还将加快建立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郊县小城镇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降低离土农民进城安置成本。 在城镇布局方面。南京打破城乡规划分割的格局,实施城乡一体规划,以实现“三城九镇”的战略布局为重点,坚持“布局成组团、城镇上规模”的原则,科学合理地构建资源优化配置、城镇多维发展的空间。逐步建立“新城──重点中心城镇──一般城镇──规划村居民点”四级郊县城镇格局,形成人口、政治、经济、文化的集聚中心。

南京城镇化发展中的问题

1.经济总量不大,直接影响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南京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不平衡,就经济总量来看,除了江宁区以外,其他各区县都不够大。此外,尽管江宁区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但是,由于较为发达的工业是通过向外引进项目带动其工业化的发展,结果,工业化发展并未推动本地第三产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未能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这样,城市化的发展落后于其工业发展,第三产业作为一个经济增长点未能得到发挥,这反过来又影响了其经济的发展。

2.工业园区分散,产业同构现象较为突出。南京五郊二县的工业园区(包括开发区和科技园)大体分为五个层次: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和乡镇级。层次虽然分明,但园区分布不合理,园区之间以及园区内部企业之间缺乏分工和协作。

3.各区县城镇规模偏小,公共设施配套及城市管理滞后。郊区城市化要求城市设施的城市化。城市化反映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以及城市文化在更大范围的传播。但是,南京有些区县的许多商业和文化设施还很不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落后,滥占土地现象严重。

4.城镇建设缺乏资金,融资渠道不畅通。城镇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使南京有些区县的城市化建设速度放慢。这个难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资金缺口大。目前城镇建设资金除了地方财政外,主要是以土地换资金。二是思想观念落后。在筹资上,仅依靠财政收入和上级拨款;在投资体制上,则是政府包办一切,并承担无限责任。

5.郊区城市化过程中土地流转不规范,导致失地农民问题。具体表现在农村土地流转缺少必要的法律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带有明显的自发性、盲目性与随意性,从而导致土地流转内容的不完整性、土地流转价格的不确定性、土地流转目标的非效率性以及土地流转格局的不稳定性,最终无法培育出适度规模的符合市场要求的经营主体。

6.城市化缺乏长远、统一的规划。南京郊区部分区县在城市化过程中的规划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各区县地方政府习惯于铺摊子,重数量、轻质量、大办工业区,结果,城镇功能上不去,大量农田被占用,生态环境也被破坏。第二,有些区县的发展规划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规划城镇的发展,在追求共性中忽视了个性发展,导致各区县未能发挥区位优势,未能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7.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缺乏主动性、流畅性和积极性。首先,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步伐不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缺乏有效的载体。而产业的升级、增长方式的转变、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又使乡镇企业对低层次农村劳动力的需求量不断减少。其次,制度障碍造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弱化。尽管一些地方近来纷纷出台户籍改革措施,拆除了“硬门槛”,但是,“软门槛”依然存在,进城农民要想与城市居民真正享受同等待遇还要有个过程;同时,带有福利性质的土地制度及其有偿流转机制的不健全,使得即使想进城的农民也不愿意彻底放弃土地 ,而成为了城乡两栖、亦工亦农、流动兼业的农民。

学习新加坡城市化发展经验

新加坡面积只有704平方公里,人口483.94万,其中新加坡公民316.44万,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非常有限,但这个资源匮乏、没有腹地的弹丸小国,却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从一个贫困的小岛一跃成为名列世界前茅的富裕国家,人均GDP达到48500美金。2007年,新加坡的世界竞争力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有资料显示,新加坡仍是当前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在骄人的经济成就背后,人们更叹为观止的是这个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之一的国度却有着花园般的生活环境、良好的公共秩序和高度文明的国民素质。

1985年,新加坡政府颁布规划法令,规定概念发展规划每五年至少检讨一次。随后又成立专门机构,负责长远规划的拟定和详细规划的编制实施。同时明确规定,无论编制战略性的概念发展规划还是实施性的开发指导规划,都要通过公众评议,并将公众意见呈报国家发展部门,作出妥善处理。在以科学民主方式通过规划方案后,新加坡集中统一的规划管理体制是其概念性发展规划能够得以全面贯彻和准确实施的又一重要原因。事实说明,这一管理体制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有利于理顺规划编制体制与管理体制的关系,保障执行规划的严肃性,保持规划与实施之间的一致性,保证规划实施的连续性。 我们以为,新加坡城市化发展经验是:将人力资本当成城市的主体,是城市化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所以,城市化的各项工作都要从是否有利于提高人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这样一个角度出发,这是城市化发展的立足点。“花园城市”的本质应是“天人合一”,而非无限制地向自然索取。人类社会的繁荣发展应同自然界物种的繁衍进化协调进行,最终创造一个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城市。新加坡政府认为,城市化高度发达的新加坡留给自然的空间越来越少,因此更要珍视自然,让他们的后代能够看到真正的动植物活体而不仅仅是标本。

南京在学习新加坡城市化发展经验时,不可忽视提高城市人口尤其是新移民的整体素质(南京的重点是还包括农民转身份为市民部分),这也是人本理念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只有达到人、建筑与自然相融合、具有历史继承性的地方特色、蕴藏内涵、行业具有文化品位等标准,才真正称得上城市化。对于城市管理来说,市民的素质直接关系到一个城市的形象及运行效率,是城市文明的直接体现。对新移民素质的直接要求,应侧重于人文素质方面。人文素质的提高,可以使准市民在行为表现上做到三个转变。其一,凡事从单纯朴素的思想感情出发,向重在讲原则性转变,注重行为指向及其效果;其二,从较强的主观随意向客观约束性转化,主动接受行为规范的制约和调整;其三,从较明显的个人自主性向集体公众性转化,自觉履行社会义务和承担社会责任。城市化始终是同经济社会进步、教育水平提高、健康状况改善、社会服务发展紧密相关,重视和提高新移民素质,才能更好地促进整个城市文明程度提高,促进城市健康有序发展。

坚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原则,全力打造生态型城市。南京能够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通过建设环保管理组织机构,健全环境法制,加大环境基础设施的投入,从而能卓有成效地保护好环境。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土地,既要家园,又要花园;既保护有足够的建筑面积,满足人民的各种物质需求,又提供更多的自然空间,以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和环境要求,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的和谐统一,不断保持城市“有机更新”的活力,使城市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加快南京城镇化的关键是城乡一体化

在加快南京城镇化进程中我们有如下对策建议:

1.依法规划,统筹安排,提升中心城镇城市功能。各区县在规划时必须置身于南京主城区的发展,放眼长远,通盘考虑,立足南京的大都市圈来进行各区县的规划。一方面,要加快城镇规划编制速度,强化规划的前瞻指导作用。在制订规划时,必须通过专家的论证和市民的审议,一经确定,规划就具有法律效力,不得随意更改。另一方面,要认识到“发展是第一要务”,必须抓住发展时机,不能让规划卡经济发展的脖子。近期可在南京郊县探索实行“功能严格控制,权利适当放开”的新规划政策,比照县城模式管理郊区。具体含义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按照南京市的统一规划,结合各区县的 历史和现状,合理确定各区县的功能定位,错位发展,功能互补,全市一盘棋,不搞“一刀切”。第二,适当下放规划权限,将原来由市政府或市规划部门行使的部分管理权限委托区县政府和区县规划部门行使。从区域整体发展的要求出发,突破镇、乡、村囿于自己的行政地域范围封闭发展的传统模式,实行“突出重点、差异发展”的战略 ,形成区域多层次、开放式的小城镇网络结构体系。

2.整合工业园区,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协调发展。南京必须调整农村的非农化战略,走相对集中的城镇化道路,建立相对集中的非农产业区。对现有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适当合并,集中力量,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有效聚集生产要素。在财政支付和考核指标方面进行配套制度改革,弱化乡镇、街道的经济管理职能,强化乡镇、街道的社区管理职能,鼓励几个乡镇、街道联合开发一个园区,避免乡乡建园、镇镇建区。

3.拓宽渠道,建立多元城建投融资制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南京城镇化建设所需的资金主要还是依靠财政拨款,使用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的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城市化的进程。应考虑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动员各方力量,吸纳社会资金,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因此,必须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扩大对外资和民间资本的开放领域,取消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城镇市政公用事业的门槛,引入竞争机制,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允许外资、个体私营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以各种形式进入公用事业领域,进行投资经营。

4.以人为本,改革就业和社保制度,推进农民市民化。目前,南京要充分发挥三个新市区和县城、中心城镇的作用,吸引农民进城经商务工。对本市辖区内进城经商务工的农民应比照城市自由职业者进行处理 ,鼓励农民对承包地进行流转,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和集约化经营;对在城市建设中失地的农民应从失地之日起转为城镇居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农保与城保衔接中的资金缺口可分别按嘉兴模式和南海模式解决。

5.规范土地流转,善待失地农民,切实保障农民利益。针对南京郊区城市化的过程中失地农民的问题,必须改革土地征用制度。一方面要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另一方面要改革征地补偿方式。征地补偿的形式应该多样化,在货币化安置以外,可以探索多种安置方式,例如就业安置、社会保险、企业股份等。南京可在郊区选定合适地区,结合南京的实际情况,分别对嘉兴模式和南海模式进行试点和探索,待取得经验后向全市推广,争取闯出一条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新路子。

实施城乡统筹,推进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其基本战略思想是,依循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必须把城乡统筹作为推动城镇化、工业化的一项战略任务,走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城镇化发展的道路。

总之,城乡一体化过程具有两个基本涵义:一方面,要从城镇化一般规律出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相对均衡发展的思路,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另一方面,从现阶段发展城镇化问题的特殊性出发,重点要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提高与发展农业综合生产力问题。

南京分类引导人口城镇化,鼓励进城务工人员,城乡间合理流动,有条件的农民可以在城镇买房,变为城镇人口,享受城镇生活待遇,给予与城镇居民一样的社会福利保险等。其基本经验是以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为重要载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性作用,逐步放宽农民自由择业的选择权力,探索与城镇化相结合的就业途径等;进一步开放城市,实现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提高农民工文化素质,调整就业政策,创新管理体制,促进农村工业、小城镇乡镇企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路子。

第17篇:城镇化调查报告

城镇化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xx年xx月xx日-xx年xx月xx日 调查对象:xx统计站

Xx统计局 调查人:xx

一、调查目的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当前中国实现经济转型,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外需陡降猛烈地冲击着中国外向型的经济模式,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由外需转向内需的战略选择,而实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将会成为中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机遇与发展动力。本次调查对象是xx市xx镇城镇化发展现状。当小城镇的发展进入高速增长,积累了较强的经济实力,空间形态完成了快速扩张之后,随之将进入一个挖潜、优化的阶段,产业结构和小城镇结构都将发生重要的转变。政府如何保障小城镇得到有序、合理的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并保证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处理好经济发展、城镇建设、社会进步与生态平衡的关系,增强综合竞争力的问题,已经严峻地摆在小城镇政府的面前,迫切需要对小城镇的城镇结构发展、演变进行研究,使小城镇得到科学、有序、健康的发展。

二、调查内容

(一)城镇化的基本概念:

城镇化是目前中国实现经济转型发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小城镇的发展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了发达地区城镇化的进程,也使小城镇结构由农业形态转变为城市形态。当小城镇的发展进入高速增长,积累了较强的经济实力,空间形态完成了快速扩张之后,随之将进入一个挖潜、优化的阶段,产业结构和小城镇结构都将发生重要的转变。如何保障小城镇得到有序、合理的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并保证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处理好经济发展、城镇建设、社会进步与生态平衡的关系,增强综合竞争力的问题,已经严峻地摆在小城镇政府的面前,迫切需要对发达地区小城镇的城镇结构发展、演变进行研究,提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管理体系来保障小城镇结构的转变,使小城镇得到科学、有序和健康的发展。

(二)xx镇的基本情况:

xx省xx市迎泽区xx镇位于东经112°17′,北纬37°54′,地处xx市迎泽区的中东部,域内东部土石山区,西部丘陵平川。xx镇由原孟家井、xx两乡

1 合并组建,所辖村历史悠久。总面积xx平方公里,xx年全镇总人口xx万人,其中农业人口xx万人,城镇人口3.5万人,暂住人口常年保持在3万余人,全镇xx个基层单位,其中xx个行政村、x个社区居委会。xx镇山川秀美,资源丰富,交通发达,商贸繁荣,民风淳朴,和谐宜居。域内有茂密的东山松林带,有遍布山区的野丁香、山桃、山杏、六道木、马茹果、千层皮、沙棘、映山红、对节棍等天然灌木;地下有煤(6米、1米煤为主)、铁、铝、耐火矿、石膏、石灰岩等丰富的矿藏资源,还有得天独厚的支撑xx铁路及民用的地下水资源——观门前水站群。

xx镇民风淳朴,人勤地灵,是商家投资和百姓宜居的首选之地。纵观xx商贸经济的发展史,得益于有一个符合商贸发展规律的经营体制和经营观念。即:多元组合、统筹协管、系列延伸、配套发展、快速提升、不断规范,面向中低消费人群,追求名优品牌效应。

xx人历来长于商业,这是人们自身素质较超前的生存观念、经济意识、发展环境等主客观因素导致的。xx城乡交错,交通便捷,农副、水果、矿产品丰富。村民祖籍多元,东西南北逃荒至此定居

坐落在迎泽区xx街上的服装商贸市场群,是xx人民二十余年如一日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不断提升、奋力拼搏创建的。xx服装城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初级经营到集团化规范科学管理的发展史,就是xx人民的致富创业史,每次质的飞跃无不体现着xx人开拓奋进的干劲与智慧。

Xx每日车水马龙,来自各省、市、县的客流量十几万人,繁荣空前。朝阳街服装商贸市场群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以朝阳街为中轴的南北商城双环区已基本形成,成为引领服装时尚潮流的批发集散地,是迎泽区、xx市的重要经济支柱。

(二)xx镇城镇化水平

xx镇党委、政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加快城中村改造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善环境作为工作重点,大力发展经济,和谐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东部山区,主要在特色种植、养殖和旅游观光业上做文章;中部丘陵地带,在做好退耕还林的同时,积极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物流、仓储业,先后有迎泽物流、朝阳物流、服装城物流形成规模;西部城乡交错地区,主要以发展三产为主,充分发挥朝阳街商贸服务业的拉动示范作用,相继新建了xx服装城东城、西城、精品、名品、吉美、xx、新 2 东方品牌大世界、众爱布料、摩托配件城、朝阳鞋城、晋阳小商品、新精品商城等市场,新建市场不仅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时,xx镇按照市政府生态住宅发展规划,结合城中村改造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以xx、xx、xx、xx等村为试点,新建了高标准的居民住宅小区;在xx、xx等村新建了小游园、文化活动室,努力创建宜居城镇,实现城乡面貌新变化;全镇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饮水工程、“xx一工程”达到全覆盖,极大地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环境,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

相关数据资料: xx:

农村数:xx个 城镇数x个,

总人口(人):2009年40300 2010年69682 2011年60821 2012年69758 2013年73866 人均支出:xxxx年食物:940.66 单位(元) 服装:501.47 居住:751.45 交通和通讯:880.12 Xxxx年食物:1571.2 服装:649.8 居住:944.4 交通和通讯:577.1 Xxxx年食物:1923.4 服装790.7 居住:1228.6 交通和通讯:569.3 Xxxx年食物:2142.2 服装:870 居住:1235.2 3 交通和通讯:777.9

(三)xx镇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

首先是城镇化总体水平仍有待提高。xx镇整体来说已城镇化的数量少,表现为区域发展不平衡,差异逐步扩大。从城镇化发展水平来看,区域不平衡态势 十分明显,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城镇化地区的发展水平还是要比农村地区快。

其次是城镇体系规模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区域中心城市不强,县市城区缺乏活力,小城镇散且小。不论是中心城区,还是县市城区、小城镇,均存在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不强的问题,中心区规模偏小,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相应较弱。其次,中小城市不强:城镇规模偏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城市内涵和质量的提升并没有跟上城市规模的扩张速度。全市中小城市经济实力较弱,工业化水平不高,支柱产业不突出,产业化程度低,技术含量少,产品附加值不高。

最后xx镇是以市场带动型发展起来的城镇化。其中以xx村地服装城最为著名。从上数据可以看出xx镇第三产业增长值较大,占地区生产总值的主要部分,成为地区主要经济支柱。因此,xx镇产业结构存在问题,产业结构单一,第

一、二产业发展滞后。而根据xx镇区位条件分析,农业资源,矿产资源开发很有潜力。因此在以第三产业发展为主的条件下,也应带动第

一、二产业的发展。同时,xx镇的第三产业即服装业品牌意识不强,主要依赖于劳动密集型的加工批发业务,缺乏核心竞争力。

三、调查结论

针对xx镇在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简单的对策建议。 1.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而不仅仅是土地的城镇化。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因此,农民工户籍改革绝不是简单地改写户口本,核心是解决同等市民待遇问题。即要解决城市就业、养老、医疗、住房、子女教育五位一体的改革,让农民的身份实现真正的转变。

2.制定合理的城镇规划方案

城市规划应当是城市发展的基础计划,只有合理的规划与建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城镇化的发展。因此,要充分考虑城市的承载能力和合理分布。为避免出现“城市病”,要按照宽严有度、分类设计、分级承接的原则,进行合理规划建设。

第18篇: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大英百科全书)。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

——“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

——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

——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

——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乡建设缺乏特色。

——体制机制不健全,阻碍了城镇化健康发展。

根据世界城镇化发展普遍规律,我国仍处于城镇化率30%-70%的快速发展区间,但延续过去传统粗放的城镇化模式,会带来产业升级缓慢、资源环境恶化、社会矛盾增多等诸多风险,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进而影响现代化进程。随着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城镇化必须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

新型城镇化 概念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完成农民到市民的转变,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内需也无法实现。

一、传统的城镇化,是城市优先发展的城镇化,而新型城镇化讲求城乡互补、协调发展。

二、城乡一体化发展,绝对不能搞成“一样化”发展,不能把农村都变为城市,而是要走城乡协调发展的道路。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不能盲目克隆国外建筑,而是要传承自身的文脉,重塑自身的特色。没有自己的文脉,形不成自己的特色,自身优势就发挥不出来,就会千城一面。

一、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1、推进符合条件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健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制度、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

2、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条件、拓宽住房保障渠道)

3、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建立成本分担机制、合理确定各级政府职责、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参与机制)

二、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

1、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

2、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

3、建立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

4、促进各类城市协调发展

5、强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支撑

(依托国家“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加强东中部城市群对外交通骨干网络薄弱环节建设,加快西部城市群对外交通骨干网络建设)

三、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1、强化城市产业就业支撑

(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增强城市创新能力、营造良好就业创业环境)

2、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改造提升中心城区功能、严格规范新城新区建设、改善城乡接合部环境)

3、提升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4、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创新规划理念、完善规划程序、强化规划管控、严格建筑质量管理)

5、推动新型城市建设(加快绿色城市建设、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注重人文城市建设)

6、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治理(完善城市治理结构、强化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

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1、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推进城乡统一要素市场建设、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

2、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升乡镇村庄规划管理水平、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五、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

1、推进人口管理制度改革

2、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3、创新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

4、健全城镇住房制度

5、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六、规划实施

1、加强组织协调

2、强化政策统筹

3、开展试点示范

4、健全监测评估

第19篇:城镇化1

城镇化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必然过程,城镇化能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农民生存环境,是政府必须面对的一个社会问题,它是一个影响极为深广的社会经济变化过程,客观上是有利于社会总体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全国各地都在进行新农村建设,推动小城镇发展。那么城镇化建设究竟是什么,城镇化会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今天共同学习探讨的主题。

一、什么叫城镇化?

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指标。所以国家要规划发展计划,逐步的分批次进行城镇化建设,就是先从城市周边开始,以城市为中心,根据发展需要进行功能区划,将农村向城市化演进的过程。它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以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二、农村城镇化的内涵包括几个方面

1、农业人口的聚集。农村城镇化是让原来散居的农民集中到小城镇,是一种主观的人为聚集,他不同于早期城市社会的自发形成。农村城镇化的结果让农业人口集中,既有利于统一管理,又能够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且整体上加快了城市工业向小城镇转移,有利于加快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促进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农民在小城镇中享受城镇化带来很多便利,使农村能够像城市一样拥有便捷的交通和方便的购物,提升生活水平。

2、部分人仍然从事农业生产。农村城镇化并没有让农业人口完全脱离农村,他们仍然从事农业生产,只有少部分人在小城镇中从事服务业或工业生产,城镇化的目的一方面是提高和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另一方面把原来散居用于建房所占的土地清理出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当然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会逐渐减少。同时,农村城镇化的结果使部分农民远离了他们所耕种的土地,不再是原来那种出门就种地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须依赖于交通的改善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3、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城镇化发展的一个基本要求。这里讲的非农产业是城乡非农产业,既包括城镇非农产业又包括农村与农业相关联的加工产业和其他服务业。加快城乡非农产业发展,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就是城镇化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

4、农村城镇化客观上加速了城镇工业化进程。仅仅将农民集中到小城镇是无法保证农民的正常生活,这就使得小城镇的管理者或原来的村组织会寻找工业项目和第三产业开发项目,以推动小城镇的快速发展。这些举措势必要使用土地,而且在早期建设中,缺乏统一管理和规划,导致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土地被征用甚至浪费,特别是城镇化和工业化过程中排放的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和废水又导致许多土地不能用于农业生产,从而使可使用土地减少。

三、城镇化现实意义

第一,推进城镇化进程是工业化的必然要求。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城镇化的特点是能够在较小的区域内集聚很多的生产要素。而工业化则需要生产要素的集聚状态,只有生产活动集中才会降低工业生产的成本,才会形成集聚效应。因此,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离开了城镇化,工业化的效率就会降低,离开了工业化,城镇化就无的放矢,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

第二,发展第三产业,必须依托城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第三产业在工业化的后期,就业人数会超过第二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会逐渐大于第二产业, 同样它对人类活动集聚的要求,也高于第二产业。因此,只有城镇化才能促进第三产业的繁荣和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目前,我国特别是在农村存在大量过剩人口,就业压力很大。为缓解这一压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从而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必然的选择。

第三,推进城镇化进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我国农村的生产率低,人口多,存在数量众多的隐性失业人口。此外,还有农民收入增长趋缓、农民负担沉重、农民上访频繁、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农村劳力过剩、农村脱贫任务艰巨、城乡差别拉大等等问题长期困扰着我们。二十多年的经验教训昭示,“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要繁荣农村必须推进城镇化。这是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的收入水平会相应增加,随着留在农村的农民的数量的减少,农民人均资源占有量会相应增加,劳动生产率也会随之提高,再加上采取其他措旄,农民的收入会相应增长,这样才能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 促进经济与社会长期、协调、稳定发展。

第四,推进城镇化有利于扩大国内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城镇化过程会产生巨大的消费需求,从而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社会上必然要出现许多新的市场需求。一是住房消费需求。如果中国未来二三十年中有3—4亿农民进城,按每人20平方米居住面积计算,就会产生60至80亿平方米的潜在住房需求。住房建设是一个比较长的产业链条,它的发展对钢铁、水泥、建材、家电、轻纺等行业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二是对公共设施的需求。随着大量人口进入城市,必然会对文化、教育、体育、卫生、服务业、以及各种市政设施提出新的需求。其总规模不亚于对住房的需求。同时,在城镇化过程中,为满足消费需求的增加,也会拉动投资需求的增加。城镇化产生的巨大的潜在需求,在正确的政策引导下,一定会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第五,推进城镇化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但长期以来。乱砍滥伐、乱耕滥垦、掠夺式经营等现象十分严重,森林植被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沙漠化、荒演化、石漠化现象蔓延,自然灾害频繁,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多年来,生态环境保护已经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也采取了不少措施,但是效果很不理想。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国广大的农民收入低。农民收入如果很低的话,他们就不可能过多地注意自己的生存环境,就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乱垦荒,乱伐树,乱放牧等。所以必须提高农民收入,农民收入提高了才有可能来注意到自己的生活质量, 改善自己的环境。而提高农民收入唯一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就是大力推进城镇化,使绝大部分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减少农村人口,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真正有效地做到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河,保护好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六,推进城镇化是科教兴国的突破口。科教兴国的基础在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个民族的振兴首先依赖于教育的振兴。可令人心痛的是,广大农村还有大量的失学儿童,还有不少人因种种原因而辍学。义务教育的普及困难重重。广大农村文盲半文盲人口占了很大的比重,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十分落后,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制约因素。一般来说,城镇很少有失学儿童和辍学现象。因此,加快发展教育事业的出路在于大力推进城镇化,通过广大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变为市民,他们的生活水平会显著提高,科教意识将大大增强,受教育的条件和环境也有明显改善。尚留在农村的少数农业人口的教育环境也相对容易改善。城镇化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长期以来教育落后的局面,这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的希望所在。

四、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城镇化建设缺乏规划。大部分乡镇没有编制乡镇总体规划,使各乡镇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使得小城镇与小城镇之间小城镇与周边乡村之间,难以形成分工明确,布局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和空间格局。部分乡镇有总体规划,也设有详细控规,不注重特色设计。

2、对乡镇的城镇化建设重视不够。近来县城面貌日新月异。相比之下,大部分中心镇建制镇发育程度不高,镇区规模普遍不大,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配套功能还不完善,经济实力缺少第

二、三产业的支撑,城镇吸纳积聚功能比较弱。重点中心镇难以发挥其规模效益和辐射服务等功能。

3、制约城镇发展的因素难以突破。中心镇城镇建设融资能力较弱,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多元化多渠道投资体制尚未建立。城镇建设与用地的矛盾较突出,土地利用规划没有很好地与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相衔接,土地流转较为困难、用地不足,建设用地调剂受到制约。农村集体土地拆迁缺乏相关法律、法规依据和政策措施。

4、社会保障及户籍制度不健全。失地农民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使得失地农民心理不踏实,由于户籍制度的制约,失地农民农转非较为困难,即使农转非,也没有享受城市低保,城市青年服兵役等城镇非农业人口的待遇。

5、建设管理机制不健全,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城镇建设管理提出更高要求。由于前些年机构改革把乡镇的城建办取消,这就使各乡镇的建设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形成乱搭乱建乱占耕地现象严重。

五、对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城镇的形成,内容和观念是不断变化的。现在的城镇化建设不应当孤立的,整从城市扩展与农村城市化的互动过程来考虑,根据多方面的相关因素来统筹规划小城镇的发展,如房产业、文化、传统、城镇与城镇之间,小城镇与农村居民之间、小城镇与大城市之间、小城镇的现在与未来等多种关系,来把握和设计城镇,对此城镇的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从传统、现在和未来发展的角度高起点,高水平建设小城镇。城镇的建设要考虑到传统、现在和未来。特别要预测未来的发展,按照将来而不是现在的需要进行规划,这就是先进性。建设水平低的城镇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应当从整体上高水平、高起点看待城镇建设,要超前规划,这样才能使城镇有广阔的发展的空间,不要到有能力来发展的时侯,而没有空间。

2、从资源、产业、城镇的基础设施、交通等综合因素来考虑城镇化的建设,城镇化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不能只是考虑单一的因素,根据这些综合因素来统筹设计城镇规模。特别是从以乡镇企业为基础的城镇向以产业为基础的城镇转变,突出城镇的产业特色和支撑。

3、城镇与城镇之间的关系构筑功能互补型的城镇体系。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镇之间的的关联性越来越强。过去由于城镇发展水平不高,比较重视单个的城镇建设,面对城镇之间的关系重视不够。随着交通和现代通信的发展。缩短了城镇与城镇之间的距离,可以统筹城镇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设计城镇的发展,形成各具特色、布局合理、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而不是建立小而全的城镇,已就是说构建城镇体系,实现共享,而不是某一个地方的发展,而是一个区域共同发展。

4、从城乡协调发展来考虑城镇化建设。现在建设城镇背景与过去不同。主要变化是现在的城镇处在城乡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城镇建设要考虑与各级城镇的关系。因为城市的扩张,对周边的乡镇发展有辐射和带动作用,因此要从与城市整体发展的高度来统筹城镇建设,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城镇系统。有的小城镇可以提升和纳入县级城市的一部分,使小城镇进一步发展。有的地方根据产业的特色可以新建一些小城镇。

城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是一项稳步开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认真进行研究,针对城镇化建设中的现实情况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抓住机遇高起点修编规划,各乡镇要抓住我省优先扶持发展皖西北及沿淮县市的历史性机遇,以城市总体规划为纲,从全新的县城地位思考城镇发展的定位,及时对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进行修编,尽快形成科学完整的规划体系。一是科学规划。合理确定城镇人口规模、用地规模,优化城镇的空间布局、形态结构和人居环境,坚持城镇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二是打造特色。城镇建设要各具特色,要根据自己的人文历史、自然条件、产业优势和发展目标做出规划特色。

(二)强化产业支撑,产业是立城之本,兴镇之基。要坚持把经济发展放在城镇建设的首位,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和现代化,实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条件充分挖掘比较优势,侧重于某一产业,进行错位发展,切实改变产业雷同、项目重复、效益低下、资源浪费的状况。从根本上增强城镇的内聚力和辐射力。加强对各级工业园区特别城镇的工业聚集区的分层分类别指导扶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构建项目落户、企业集中、产业聚集的平台。

(三)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重点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使城镇服务功能不断增强、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一是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向重点中心镇,一般建制镇延伸,做到区域一体、联动共建、设施共享、造福于民。二是加快城乡公共服务资源一体化,改善城镇人口的生活质量,吸引更多的农民到城镇来。三是加快推进城乡就业保障一体化,帮助农民提高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建立完善的城镇社会保障机制。积极推行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提高农民进城落户的积极性。四是注重小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作用。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实现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两个重要方面。农村的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城镇化水平,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又可带动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四)不断完善政策。一是应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逐步放开对农民的进城落户的限制。二是应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在稳定家庭联产责任制,严格保护耕地的前提下,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改革,为城镇建设提供土地支持。积极引得农民转向

二、三产业,推动农村土地不断向少数农民集中,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特色化经营,促使其更好地向城镇转移,三是完善投融资政策。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逐步引导建立以招商引资为主,政府扶持为辅;农民带资进城、集资进镇,企业与个人参与等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四是完善拆迁政策。县级部门要研究制定农民集体土地拆迁安置的实施细则和工作指导性意见,推进规范化拆迁,使拆迁工作有更加明确的法律依据。

(五)提高城镇居民综合文化素质。即要注重城镇化的表面特征,又要着力提升城镇发展的内涵。只有城镇居民素质的提高,才能不断提升城镇发展的软实力,一是加强城镇意识的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各类教育阵地,大力普及文明礼仪规范和各种现代知识,帮助农民向居民转变,逐步形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城镇文明程度的提高。二是强化综合管理。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提出“居民行为规范”、“居民道德规范”等居民行为准则来规范居民的行为。让更多的人到城市生活,让城市的生活更美好,是摆在我们面前现实而又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探索一条又好又快发展城镇化道路必将任重而道远,我们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运用超前的发展理念,吸收先进的经验,以民为本,开创城镇化建设新局面。

第20篇: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镇、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加快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时代背景是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出发点。应结合我国实际,借鉴他国城镇化的成功经验,以新的发展理念和合理的价值导向规划我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第一,我国应走科学发展的城镇化之路,这不仅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也能为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二,我国是人口大国,只能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第三,现代国际竞争要求我国必须“又好又快”地完成城镇化,以更好地适应时代要求。第四,我国的国家性质不允许国家的城镇化以牺牲农业和农村为代价,形成了大量的贫困人口,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所以,城乡一体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二、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现实可能性

中国特色城镇化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国的城镇化和现代化之路的基本思想。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今天,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现实可行性。

发展到今天的中国具备相当的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物质基础。我国科技发展的水平、教育扩大的规模以及城镇建设和管理方面的经验,也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改造,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增长之路,实现城镇社会的文明进步、人与城镇的和谐发展以及城乡统筹发展,都是完全有可能的。

主要举措:

一是着力打造特色城镇集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中心城镇意识,大力实施中心城镇带动战略,自然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城镇发展条件,切实抓好县城、小城镇建设,组成较为完善的镇域城镇体系。要加大区域中心城镇建设力度,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促进工业化的互动战略,按照“规划先行、适度超前”的思路,突出优势,彰显特色,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进一步提升城镇承载力和辐射力,同时推动一体化深入发展。要进一步加快县城与小城镇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和一体化发展,根据发展基础和环境容量通过扩容提质,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围绕重要交通干道和产业园区,进一步优化城镇体系结构,切实打造吸纳农村人口就近转移的重要载体。要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

二是扎实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关键和切入点,要努力将其打造成为统筹我镇城乡发展战略的节点和平台,推动农村人口向集镇和新型社区、示范村集中。要按照“规划引领,群众自愿、就业为本”的原则,通过科学规划、集聚发展,逐步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村社区。要积极引导条件成熟的集镇适时启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并积极探索企业带动、城郊改造、小城镇依托等多种建设模式。

三是不断提升产业支撑能力。产业支撑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要按照“大体系构筑、大城镇带动、大园区承载、新农村示范”为战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要坚持产城互动,把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与加快城镇化进程紧密结合起来,加快建立布局合理、各具特色、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产业体系,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四是研究制定统筹发展政策机制。在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土地管理等方面进行充分探索,不断推进城乡发展规划、城乡产业布局、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公共服务、城乡劳动就业和城乡社会管理的一体化工作。要研究制订土地供给、税收、人才引进、生产用电同城同价等方面的具体政策,鼓励、引导企业入驻产业集聚区。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管理制度,鼓励农民进城落户,不断放宽科技人才的户口迁移条件。要创新土地使用机制,研究制定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用足用好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积极探索增减挂钩的多种形式,腾出更多的用地指标,用于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工作计划.doc》
城镇化工作计划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