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课题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研究的阶段小结

2020-03-04 02:33:1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中国孩子从小到大,听得最多的词儿,就是“听话”二字。在家要听父母的话,上学要听老师的话,工作了要听领导的话。家长老师高兴时就夸一句:“好孩子,真听话”,这是对孩子的最高赞美。批评孩子时说:“你又不听话”,这是对孩子最严厉的批评。愤怒了就说:“住嘴!你怎么就是不听话。”这是家长老师们“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有力武器。

“听话”教育,是中国几千年的儒家传统文化传承下来的结果。对尊者应该完全服从、驯顺,抵制个性和情感,以显示对尊者的尊重。 在现实的常规教学中,老师要学生“听话”,其中的含义主要是: “老师与学生发生分歧,老师肯定是对的,而学生肯定是错的。” “学生听话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

“学生不听话就是对老师的不尊重。”

“只有听话的学生才会有出息。”

事实上,听话的学生真如老师们想像的那么好吗?心理专家曾在全国一些城市做过一项独生子女人格发展调查,结果发现,在被看做是“听话”的孩子中,自述胆小的占34.3%,不爱提问题的占38.8%,对创造发明不感兴趣的占27.5%。听话的学生可能今天是你心目中的“好孩子”,明天却会成为“问题成人”。某些惟命是从的听话学生,他们的求学历程可能一帆风顺。但是,他们丧失了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以及自己做事的欲望、冲动和热情。老师和父母让他们干什么,他们就干什么。长此以往,他们逐渐养成这样一种习惯:做一件事,不是因为自己喜欢,也不是因为自己需要,而只因为那是父母或老师

要求做的。在他们长大成人以后,当不再有人要求他们做什么的时候,当他们真正需要主宰自己的行动的时候,他们开始手足无措,于是坎坷不断,挫折不断。

面对这样的现状,作为教育者和家长,我们不能忽视。长此以往将会造成怎么的后果?这可能会影响到孩子未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影响孩子获得成功的机会。可见,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有“主见”的人极为重要。我们应该立即停止“听话”教育。我们要知道7-15岁正是孩子社会认识、道德判断、演绎归纳、价值观念等能力的形成期。这个时候的孩子喜欢观察、幻想和假设,家长和老师应该鼓励他们多提问题,甚至提出与成人相反的观念,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同时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学习的内在能力。那么,如何使孩子变得有“主见”,成为一个独立性思维的人呢?我们在心理健康教学中应该怎样利用教学内容去渗透和培养呢?以下让我来介绍一下我的做法吧!

一、给学生表达意愿的机会。

相当一部分老师习惯于事事为学生做出决定,而少有征求学生的意见,一旦学生不遵从,就大加责备。其实学生有学生的想法,老师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创造让他们“自我作主”的机会。在生活中、课堂中、课外活动中多给孩子“自己作主”的机会。充分地信任学生,大胆放手让他们去设计、去计划,去安排,

去实践。多让孩子换位思考,如在教学中,例文出现后,我总喜欢问问学生“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呢?”“如果这事发生在你身上,你会怎么去想?”有了良好的思维习惯,学生将会慢慢从“无主见”转变到“有主见”,最终成为一个有“独立性”思维的人。

二、给学生争辩的权力。

在课堂中,特别是我们这样话题较敏感的学科,遇到持不同意见的学生不难,当学生为自己所做的事或所说的话与老师争辩时,老师千万不能斥责孩子“顶嘴”,要给学生充分的辩解机会。如在上四年级第八课《与同学友好相处》时,我讲解了前面的内容之后,就要求学生完成书本第56页的练习,其中第三题的题目是这样的:下雨了,丽丽带了雨伞,可蕊蕊没带雨伞。丽丽撑着伞把蕊蕊先送回家,然后自己才回家。丽丽做得对吗?为什么?当时,有学生在我提问前就议论着说丽丽做得不对,我有点惊奇,按惯例,丽丽的行为有何不对呢?心想肯定是这帮小鬼想制造恶作剧了,但他们太踊跃了,吵着要说,只能也提问其中的一个学生,这学生很大声的回答:“老师,我认为丽丽的做法不太正确。”我笑了笑,露出半信半疑的表情问:“为何你会这样认为,别人都认为她能做到帮助别人呀!”这孩子有点激动的说:“你不觉得丽丽这样就是太迁就蕊蕊了吗?明明是她没带伞,为何要丽丽送她回家呀!她应该送丽丽回家后,跟丽丽借个伞回家,这样子对丽丽才公平。丽丽借此也可以提醒一下蕊蕊,以后要学会多准备。”我听了后,感到确有道理,连忙表扬了他。心理在想,幸好我没有抹杀了这学生说话的权利,不然我就犯了老师不该做的事了。

所以在此以后,我在课堂上都很注意给予学生一个说话的权力,只要有合理的解释,不一定就要按常规去走。记着当学生与同学或老师发生不同意见时,老师也不需要立即制止,可以聆听和观察,看他说话是否合理,是否有条理。这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大有益处。

三、给学生说话时用启发式的话语代替命令。

很多老师在要求学生做事时,往往喜欢使用命令句式,如“就这样做吧”、“你该去干......了\"。这种语气会让学生觉得老理财的话是说一不二的,自己是在被强迫做事,即使做了心里也不高兴。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变得盲目服从,没有了自己的想法。

老师不妨将命令式语气改为启发式语气,如“这件事怎样做更好呢”、“你是否该去干„„了”,这种表达方式会让孩子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尊重,从而引发孩子独立思考,按自己的意志主动处理好事情。下面我就以自己跟学生交谈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种方式:

(1)诱导式。这是面对全体同学提出来的。作为一名学生,由于他们社会生活阅历浅的缘故,他们的言与行,往往偏离应遵循的行为规范。通过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使孩子增知增趣,在讲课的过程中注意多讲述一些相关的外课知识,这样会让课堂增加不小乐趣,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之余,又可以让学生懂得更多知识,有利于对本课内容进行思考。如在教四年级第十课《告别懒惰,积极进取》时,我就加入了故事《守株待兔》的动画视频,并配上了相关的提问,学生既有兴趣,又明了,也从简单的道理上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在上三年级第

七课《相信自己一定行》时,我们在说要树立远大理想的时候,我就把我在读书时的理想与想法告诉学生,并与学生一同分享;同时也找了一些名人的故事来启发学生,谢绝强调“你们应该要这样做。”“你们应该要有这样的理想”等话语的出现。

(2)协商式。对学生采用平等的态度,尊重学生的人格,通过商量和讨论,启发学生动脑筋想办法,使学生积极参与交谈,形成一种主动发表意见的欲望。就如上四年级第三课《我的老师》时,由于内容较敏感,很多学生一开始都不太敢说,怕说老师的坏话会受批评,但我告诉他们:“今天我们老师需要同学们帮忙总结一下,怎样的老师才是你们心目中的老师,这有待于我们以后可以改善我们自己,请同学们多多发表一下意见与想法。”经过这样一说,同学们没有了顾虑,畅所欲言,课堂气氛相当和谐。

(3)说理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当不赞成学生所说或做的时候,应解释原因,说明道理,并使孩子理解。当学生做错事或理解错时,应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指出危害,使学生心服口服。我通常会引用一些身边的事例并围绕主题进行说理。

诚然,学生听话可以省去老师许多力气,而且不用操心他们在外面和同学闹矛盾。但如果学生表现得过于顺从,凡事没有主见,总是模仿别人,就不是一种好现象了,这对学生今后个性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非常有主见的人在一个团队、集体或家庭中,很容易形成核心人物、核心力量,做出成功决策的机会也会更多。一个人有没有主见不是成

人以后才开始培养的,而是从小,从对孩子一次次的肯定中慢慢培养出来的。想要改变学生就要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从一些小的事情来培养他们独力的思考问题,,给他们更多的实践机会,给予他们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大胆的去完成,如此以来,学生慢慢的就有了自己的思想,及自己单独的处事能力!

《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的研究》阶段总结

微型课题研究阶段工作总结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题阶段研究小结

课题研究阶段小结

课题研究阶段小结

课题研究阶段小结

课题研究阶段小结

一年级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小课题研究总结

微型课题研究阶段小结1(小编推荐)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课题阶段小结

《微型课题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研究的阶段小结.doc》
微型课题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研究的阶段小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