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化扶贫

2020-03-02 01:27:3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创新工作机制 实施“五化”扶贫

近年来,武强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扶贫开发统领全县农村工作全局,创新思路、创新机制,成功探索出一条“五化”扶贫道路,开创了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局面,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

一、抓住三个关键,推进扶贫工作社会化

一是整合职能部门。建立健全了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详细的工作规划和方案,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例会,及时研究和解决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各乡镇、各贫困村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扶贫项目实施小组等专门组织。同时,将扶贫开发工作作为各乡镇部门年度考核重点内容,建立严格的目标责任制,在全县形成了主要领导全面抓、分管领导亲自抓、扶贫部门协调抓、业务部门协助抓、乡村项目实施小组具体抓,相互配合、协同作战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机制。另一方面,积极配合省市帮扶部门,制定了相关帮扶制度和措施,对42个贫困村全部落实了对口帮扶部门,全县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上下协调、相互配合的扶贫工作领导体系和工作体系,为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是整合扶贫资金。把农村道路建设、人畜饮水、电力整改等各类项目、资金,统筹安排、综合调度、捆绑使用、集中投放,实现了扶贫资金效益最大化和覆盖贫困农户最大

化,有力地提高了扶贫开发工作的整体成效。2005年以来,全县共投入各类项目资金6034多万元。其中,职能部门投入各种资金近2000万元,为42个贫困村改水4.8万米,修路43公里,硬化街道6.2万平米,新打机井23眼,配套66眼,新建校舍75间,建沼气池630个,植树3万余株,使扶贫村在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等多方面都得到了整体改善。

三是整合社会资源。在全县开展了“企联村、商联户”活动,筛选了20个规模较大的企业和30个商业门店,与重点扶贫村、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把企业所长和农村所需有效结合起来,利用企业的资金、信息、技术等优势为重点村服务。2005年以来,全县共吸引各类社会资金达到2480万元。

二、创新三种模式,推进社会服务市场化

一是创办示范基地,探索实施“基地+农户”扶贫模式。就是以少量扶贫资金投入,吸引广大贫困户积极参与,共同创办扶贫项目示范基地,破解农民不敢种、不敢养的难题,带动农民增收。2005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扶贫资金2800万元,撬动社会资金4600万元,先后创办了3个扶贫奶牛养殖基地、14个养鸭示范基地、8个养鸡示范基地、6个蔬菜种植基地和14个斯格猪养殖示范基地,直接带动辐射农户1.2万户。

二是嫁接龙头企业,探索实施“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扶贫模式。通过加大对扶贫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促其建设

原材料生产基地,企业与农户直接签定种养和收购合同,变“以产定销”为“以销定产”,由企业带着农民闯市场,既有效解决了农民的卖难问题,又降低了农民入市风险,拉动了农民增收。近年来,全县先后扶持了中新合资馨康特种养殖有限公司、河北绿洁食品有限公司、荣达食品厂等16家龙头企业,建设企业生产基地42个,带动辐射农户达到1.2万户。

三是组建合作组织,探索实施“专业协会+基地+农户”扶贫模式。通过与农户建立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将分散经营的农户组成联合体,引导农民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实现了农户与市场的有效对接。近年来,全县先后组建了产业扶贫协会、扶贫养鸭协会、扶贫蔬菜协会、扶贫奶牛协会和畜禽服务合作社等8个扶贫合作经济组织,全县有4800多户贫困户成为各个协会的会员。

三、着力打造“五链”,推进项目实施规模化

一是菜链。以县内扶贫蔬菜服务中心、荣达食品厂、河北绿洁公司等“农”字型企业为龙头,实行统一价格、统一技术服务、统一药物供应、统一品牌销售和分户种植“四统一分”模式,集中在扶贫村大力发展棚菜、裸地菜、芦笋种植项目。县扶贫办免费为每户蔬菜种植户提供2000元种苗资金,一年后由公司回收支持下一批农户发展蔬菜生产。目前,全县共发展蔬菜专业村10个,农户2000户,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3万亩。二是牛链。以三个扶贫奶牛基地、奶牛胚胎移植中心为龙头,为贫困农户养殖奶牛搭建平台,实施分户入驻、统一管理、统一防疫、统一饲料、统一产品

销售“一分四统”模式,在扶贫村大力发展奶牛养殖。目前,仅第

一、第二两个扶贫奶牛基地就已组织20多个扶贫村的1500多头奶牛入驻,并先后与山东伊利集团建立了长期供奶合同,第二扶贫奶牛基地还被该集团确定为标准化奶站,成为河北省仅有的两家标准化奶站之一,为贫困村奶牛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三是鸭链。以中新合资馨康特种养殖公司为龙头,相继创办了公司种鸭基地、孵化基地、饲料加工基地、农户养殖基地、加工销售基地,实行送鸭苗、送饲料、送技术、送药品和回收成鸭“四送一回收”模式,在贫困村大力发展周转鸭养殖。目前,全县共有2000多户与该公司签订了养殖合同,每户年收入可达7000多元。四是猪链。围绕斯格猪产业发展,大力实施“大场带小场、小场带农户”和“母猪直接到户”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广泛采取到户、合作、代养三种养殖模式,共吸引社会资金1500万元,共同参与到周转斯格猪产业发展中来。其中,投资600万元创办了扶贫斯格祖代种猪场,投资500万元建成10个父母代斯格种猪场,14个贫困村投资400万元建起高标准圈舍。目前,共辐射带动了全县38个村、2460户农户,年户均增收4000元左右。 五是鸡链。以武强信誉饲料公司、扶贫养鸡合作社等企业和协会为龙头,向农户提供鸡苗、饲料、药品、销售等系列服务。到目前,已经建成了种鸡场、种鸡孵化场、鸡蛋销售服务公司等一系列服务组织,共涉及贫困村8个,建鸡舍166栋,放鸡雏160万只。

四、把好四个环节,推进资金管理规范化

一是把好思想关,加强警示教育。对扶贫村的干部开展经常性的警示教育。由纪检、检察部门上法制课,提高村级班子管好用好扶贫资金的思想认识。二是把好报帐关,严格资金报帐制度。对扶贫资金的来源、使用、节余及使用效率、成本控制、利益分配等作出详细计划、安排、登记及具体报告,确保每一分钱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三是把好审计关,严格资金审计制度。项目报帐后,由县扶贫办向审计部门提交请求审计报告,由审计部门对资金使用情况逐项进行审计,并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抽查,审计结束后提出审计情况报告,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四是把好公示关,严格项目资金公示制。项目完成并报帐后,相关部门对项目计划和资金使用情况,包括项目名称、实施地点、资金安排计划和资金使用等方面在村务公开栏和武强扶贫信息网上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增加扶贫资金透明度,确保了扶贫资金正常运转和发挥最大效益,推动了各项扶贫项目的稳步健康实施。

五、实施三大工程,实现增收脱贫稳定化

解放思想,实施“换脑”工程。近年来,全县始终坚持不懈地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大力破除贫困文化心态束缚,树立事在人为、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主动发展意识,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谋发展的激情,推动了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扎实深入开展。

加强培训,实施“提素”工程。2005年以来,全县先后组织实施了“新农民”工程,开展了千人扶贫培训、小本创业计划等活动,举办各类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400多期,组织科技人员编印、发放各类技术资料10余万份,培训人员

达8.2万人次。同时,通过创办、整合农民培训中心和小本创业培训基地等劳动力转移培训载体,全县共组织引导性和技能性培训9050人,就地转移1900人,外出务工7150人,。

干群互动,实施“造血”工程。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新模式,就是由贫困村自主选择发展项目、制定发展计划,并具体参与计划的执行和项目的实施管理,通过“参与”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变输血为造血,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扶贫开发机制,最终实现贫困村整体脱贫目标。这一模式实施以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县形成了干群互动、共谋脱贫的良好局面,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扶贫开发工作。

五化建设

热点五 精准扶贫

五化队组申报材料

安全生产五化

五化教学案例

五化三园

五化调研(改)

班级管理五化

“五化并进”解说词

五化三园

《五化扶贫.doc》
五化扶贫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