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问题研究

2020-03-03 08:58:5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关于改善农村民生问题的几点思考 ——农民素质与农村社会发展

改善农村民生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战略意义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已经由生存型社会进人发展型社会阶段,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但长期以来,仍然存在着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失衡问题,“三农”问题凸显,城乡差距扩大,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发展滞后,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交织,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掣肘因素。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化解当前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最关键、最现实、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加快推进以改善农村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一、改善农村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

(一)在农村工作中,只有把改善农村民生放在首位,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发展的观点和统筹兼顾的方法,切实解决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长期存在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做到发展为了农民,发展依靠农民,才能真正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二)改善农村民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实选择。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是必然趋势,也是当前和今后工作的总体要求。当前城乡发展极不平衡,城乡居民收人差距拉大、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更大,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不稳定的主要因素。因此,必须彻底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束缚,着力改善农村民生,努力增加农民收人,切实解决农村社会保障脆弱,教育、医疗、文化事业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低等矛盾和问题,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加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

(三)改善农村民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重点难点都在农村。虽然我国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但据调查资料显示,我国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中,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5,超过了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的0.4的警戒线,贫富差距过大已经成为社会新的不稳定因素。特别是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体制,造成了农村经济社会贫穷落后的局面,因此,作为农业大省,只有着力解决农村民生问题,为农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条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社6刻4n 2009 V-0 7 IM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总体要求涵盖了农村民生工作的全部内容。新农村建设不把农村民生作为主要内容,就会显得空洞无物,甚至走上形式主义、政绩工程的路子。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把农民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民生问题作为总抓手.突出抓好农民就业增收、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发展农民民主政治权利等工作任务,才能充分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自觉性、积极性,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建设美好家园。

(四)改善农村民生是扩大内需的主要途径。扩大内需是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比城镇居民落后10年左右。应该说农村消费需求空间广阔,潜力巨大,这一潜力一旦被激发,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将是十分巨大的。而释放农村巨大消费需求潜力,重点是扩大农民就业,改善农村民生。因此,我们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建设的重点,既有利于争取国家扩大内需的投资,又有利于扩大农民就业,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使农民敢于消费,有能力 1 消费,真正实现扩内需、保增长的目的。

二、改善农村民生要突出抓好的重点任务

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我们应该把转移就业、农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同发达省份相比.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很大的育目性,就业供求信息不通畅,市场化程度较低,缺少有效的组织和合理的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素质普遍不高,缺乏必要的就业技能,直接影响其正常收人和就业的稳定性。当前,我国城镇就业环境日趋严峻,加之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的传导效应日益显现,出现了大量农民工返乡的现象。就业是发展之要、民生之本、稳定之基,对于我省来说,保民生首要的就是保就业,必须全面落实国家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认真研究增加就业岗位的措施办法。一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园艺特产业、绿色民生关注食品产业等我省优势特色产业,提高农业内部就业吸纳能力。二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大力扶持农村二三产业,推动农村城镇化和农民非农化进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县域内就地转移就业。三是充分发挥政府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中的作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逐步建立城乡统筹的就业制度体系。四是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定单、定向、定岗培训为重点的培训机制,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五是在政策、资金、税费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同时加强农民工维权工作,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二)农民教育是农村民生的基础。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担负着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新时期以来,虽然我省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但农村教育水平相对滞后,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仍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当前,要继续加大扶持力度,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继续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切实控制中小学学生辍学,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继续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民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管理机制,整合县域各类职业与成人教育培训资源,打破条块分割,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搞好农民职业技能教育培训。

(三)医疗卫生是农村民生的保障。加强和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保障广大农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物质条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近年来,我省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基层医疗机构仍存在着财政拨款不足,医疗设备陈旧短缺,专业技术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水平OTR待提高等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成本高、监管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快公共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打破行政区域藩篱,整合各类卫生资源,促进人员、设施、设备相对集中,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要继续抓好新农合工作,规范运行管理,加强基金监督,提高基金运行效益,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加强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做好农村卫生人员的技术培训和学历教育工作,鼓励医学院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去,充实乡村医生队伍,提高基层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为广大的农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便捷、廉价、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四)社会保障是农村民生的依托。享有社会保障是宪法赋予每个公民当然也包括农民的一项权利,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在现代社会里起到“安全网”和“减震器”的作用。我省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窄、水平低,是当前改善农村民生工作的一个突出的难点问题。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把这项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的法律框架,制定相关规定。二是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居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将农村社会保障纳人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三是要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人群,在提高农村“五保”人员救助水平、低保人员低保水平的同时,应把失地农民全部纳人社会保险范围,加大独生子女户参加养老保险工作力度,推进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首先进人农村养老保险范围。

(五)安居工程是农村民生的福扯。安居方能安民,居住条件的改善,是我省农村全面小

2 康建设的重要内容。多年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居住条件方面的差异十分明显。要注重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泥草房的改造,注重实事求是,按照申报计划有序推进,广开筹资渠道,加快落实泥草房改造资金。同时,要积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进一步调动农民参与泥草房改造的积极性。

三、改善农村民生应加快建立长效机制农村民生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长期复杂的艰巨任务。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民生,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扶持,狠抓措施落实,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每年承诺并为农民重点办好10件重大民生实事,农村民生得到极大改善。巩固扩大已经取得的成果,保障农村民生建设持续快速推进,需要建立长效机制,进一步强化领导,加大投人,健全机制,完善措施,确保全体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强化组织保障,形成合力服务农村民生的良好氛围。民生连民心,民心聚民力。各级党委、政府要真正把农村民生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结合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发动各部门和社会力量合力改善农村民生。特别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切实发挥主导作用,分工协作,履职尽责,切实承担起农村公益事业、公共设施、社会管理等公共服务职能。要建立激励约束和监督考核机制,把农村民生建设作为衡量各级领导干部政绩的主要标准,落实奖惩措施,确保各级领导干部权为民用、利为民谋。要加强宣传引导,积极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发动农民群众及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民生工程,形成全社会合力改善农村民生的良好局面。

(二)强化资金保障,切实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村是落后区域,农村内部资金严重匾乏,必须依靠加大公共财政投人,才能切实改善农村民生。应着力构建公共财政向农村民生倾斜的支出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对农村民生投人的增长幅度应明显高于财力增长幅度,对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低保、8刻扬2009年第7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养老保险等社会事业,农村道路、电力、通信、安全饮水等公共设施,公共财政应给予资金保障。要提高转移支付标准和利用效率,积极调整国民收人分配结构,加快缩小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

(三)强化体制保障,推进城乡基本服务均等化。城乡差距不仅体现在收人上,更主要的是公共服务上的差距。缩小城乡差距,必须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彻底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尽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一是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体制,保障农村孩子享受均等义务教育机会。二是协调城乡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健全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障农民享有卫生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三是逐步建立城乡可衔接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低保水平,妥善解决失地农民和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完善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户救助等机制办法,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农村特点的养老保障制度。四是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着重建立城乡统

一、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五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六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取消农进城落户的所有限制。

(四)强化制度保障,优化农村民生建设的政策环境。解决农村民生问题必须有制度作保障,发挥出制度的刚性作用,保持制度的连续性,力戒形式主义和“政绩工程”。要维护制度的公正性,认真落实涉及农民群众利益的各项政策,依照法律和政策及时解决农民关心的民生问题和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确保广大农民充分享受党的政策的阳光雨露。在深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省工商局党组按照中央、省委确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主要原则,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以“建设服务型工商管理,努力提高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为实践载体,坚持解放思想,坚持突出实践特色,着力在查找和解决突出问题、完善体制机制、提高服务科学发展能力和水平上下功夫,理清发展思路,实事求是制定整改措施,充分 3 发挥职能作用,狠抓各项重点工作,全力服务经济发展大局,以实际成效检验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果。

三农问题:农村和城市的拔河

中国进人改革开放的时代以后,中国的农村曾一度呈现生气勃勃的景象,农业产量持续增长,农民收人也不断提高。不过,自90年代中期以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就陷人每况愈下的困境耕地减少、产量和价格下降,乡镇企业发展停滞不前,乡村干部人数膨胀、财政赤字不断扩大等种种相互纠缠的现象造就了朱锗基‘最头痛的问题”:农民收人增长不快,有些地方还有所下降,他们肩上的各种税费负担却不断增长。如果考虑到中国政府是按产量,而非产量的现金值来统计农民收人,那过去几年中国的农民收人甚至连朱铬基所说的“增长不快”都谈不上。“朱熔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用这么多的篇幅来讨论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说明领导人对这个问题的关心。要强调的一点是,这些好的措施都是应该做的,可是,我认为须要抓住最基本的一条:中国三农问题的症结是在依赖土地的人口太多,而每个人拥有的资源量又太少。不解决这个问题,其他的措施不无小补,但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者吴敬琏对朱铬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讨论的扶农措施给予这样的评价。

农民除了面对上述问题之外,也面 对苛捐杂税的问题。

以湖北监利县棋盘乡为例,曾给朱 铭基上书揭露乡村苛捐杂税、干部腐 败、农民活不下去的棋盘乡前乡委书记 李昌平就指出,棋盘乡全年农业总收人 只有1000万人民币,但农民需要上缴 的各种税费竟达到400万人民币,农民 的人不敷出可见一斑。

加人世贸组织加剧了中国朝野对 此问题的危机感自去年起,朱铬基就 几次公开对中国的农业表示关注。在今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他特别强调,提 高农民购买力关系到扩大和培育内需, 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 “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千方百计增加 农民收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农村劳动力过剩应转至非农业产业

“我不是说别的事不要做,减少农 民负担,反对摊派,这些都要做,但如果 大量的人挤在一小块土地上的情况不 改变那这些人怎么也不会富起来。”吴 敬琏认为,提高农民收人的关键,在于 如何把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 农业产业。

假设在一块面积不变的土地上,一 个农民可以种植10株果树,再添一个 人,可以多植8株果树,第三个人可以

4 多植6株果树„„每增加一个人,这个 额外帮手的贡献必然越来越小。劳动人 数到了一定的数目,新增的帮手还会因 为造成果园过于拥挤而帮倒忙。中国农 业目前面对的,正是这种劳动力严重过 剩造成生产率乃至收人无法提高的问 题。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特聘专 家温铁军估计,中国农村劳动力有五六 亿人,但农业真正需要的人力不过一亿 多,剩余劳动力多达到三四亿人。

但三农问题并不只是一个就业的 问题。把几亿农民从农田转移到工厂或 店铺,就必然牵涉到大规模的城市化。 农民进人了城市,除了就业,还有居住、交通、子女教育、社会福利等方面的需 要。这些需要要得到满足,政府就必须 提供庞大的资源。

在外人眼中,这不过是要求政府把 它在农村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 资源,转移到城市来,但实际情况并非 如此简单。80年代初期,政府放弃人民 公社的形式,允许农民分户承包土地 后,就不再承担抚养乡村弱势群体,提 供农村基础建设、农村教育和其他公共 品的责任,而是把这些公共责任作为农 民占有土地使用权的代价,转移到土地 上。

也就是说,农户在得到土地的完整 使用权和大部分收益权的同时,也失去 了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现在农民如果 到了城市,不再依靠土地生活,那么给 他们提供社会保障的责任,自然又要回 到政府身上。即使这个问题长远来说可 以得到妥善解决,在过渡时期里,大量

的农民涌人城市,中国城市的公共设施和福利体制能不能承受,还是一个大问号。

中国政府已了解到有必要允许农 民进城寻找工作,让农村不断累积的人 口压办有个疏解的渠道。在这方面,它 虽然说得不多,但也并非没有行动。近年来,人为分割中国城乡的户籍制度已 不断出现松动,农民人城寻找就业所受

的限制、所需的手续和所缴的费用都已 经大为减少。目前,从农村到城市就业 的流动人口就已经达到一亿人。据官方 估计,在未来5年里,将有另外4650万 农民到城市寻找就业。

然而,政府显然也担心,大量农民 一窝蜂涌人大城市,可能造成北京、上 海、广州等重点城市的发展出现后退。 因此,它目前采取的策略是通过小城镇 来推动城市化。去年10月1日起,中国 超过两万多个小城镇正式展开户籍制 度改革,允许在这些小城镇拥有固定住 所和合法收人的外来人口,包括在当地 工作的农民,办理小城镇户口。

在城市化应该侧重小城镇还是大 城市的问题上,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却 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指出,比起小城 镇,同量的土地在大城市可以承载更多 人口,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 益,而大城市的污染和能源消耗相对地 说都比较低。对于人均占有耕地低于世 界平均水平的中国来说,在城市化道路 的选择上更应考虑到这一点。

目前,中国内陆省份农民不断涌人东部寻找工作,已导致一些学者开始预 测,沿海地区的大城市将出现驱之不散 的贫民窟问题。那当局是应该保护城市 人、增加农民进城的限制,还是该尊重 农民进城的自由? .画碟圈皿自峨哑玉翻亘画困盆现喧

蔡继明属于支持后一种做法的那 一群人。“一些人担心农民进城会使城 市内部或边缘产生贫民区。不过,我们 在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看到,即使在那些 贫民区里,居民的生活也是很有秩序 的,他们的生活水平也比在偏远地区的 农民生活水平要高。即使相对于城市人 来讲,他们生活在贫民区,但是,相对于那些偏远的山区,他们可能还是在天堂 呢。”

即使农民进城可能造成大城市的 治安问题和失业问题恶化,蔡继明仍坚 信,这些都不足以构成把农民排除在大 城市外的理由。“城市没有特权,也不应

该有特权,不能够为了保护城市人的利 益而让农民长期在农村吃苦。”他在接 受访问时几次重申。

无可否认,在某个程度上,城市人 和农民的利益是对立的。因此,任何人 的答案都只能是一种价值的判断。中国 的三农问题其实也因为在许多层面上 必须涉及这种价值的判断,而显得剪不 断,理还乱。

“中国的三农问题是个积重难返的 问题,只能相对缓解,我从来没有寄望 能解决它。”也难怪一位长期关注农村 的中国学者要发出这样的感慨。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 有助为这当中的一部分人提供就业,但 要基本消化掉这三四亿的剩余劳动力, 就必然得走出农业的 框框,从工商业和服务 业着手,设法在这些领 域制造就业机会。问题 在于,仍在中国经济占 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 目前已自身难保,在过 去4年里,国有企业累 计下岗的职工多达

2550万人,单是重新安 置这些国企的“剩余劳 动力”,已够当局头痛, 它还怎能指望国企可 以吸收农村的剩余劳 动力?

吴敬琏相信,解决 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发 展私营劳动密集型企业。“你要把这么 多的人转到非农产业就业,除此之外, 你没有别的办法。”

在1997年十五大以后,中国政府 就明确地把非公有制经济,定位为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近年来不少人指出,官方现行政策实际 上对中国国内的私营经济仍构成歧视。 例如,私营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3%,外 资所得税一般按巧%的税率征收,一些 已向外资开放的行业仍是私营企业比

7 禁区。

另外,由于中国的国有银行缺乏鉴 定商业借贷风险的经验,而私营企业又 不像没有国有企业一样享有政治上郎 “担保”,因此,私营企业向国有银行副 资的渠道实际上是封闭的。这些问题荀 严重限制了私营企业发展的空间。

“我们应该采取一整套的措施,3} 保证私营的中小企业有一个好的经翟 环境。这需要政府消除(对私营企业的 歧视,包括政治上和进人(个别行业)方 面的歧视。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也需妻 改善。”吴敬琏以浙江和广东的经验榨 出,私营中小企业发展得较快的地方 三农问题即使没有完全得到解决,也牙 再那么严重。口

农民素质的提高与农村社会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农民虽然成了土地的主人,衣食住行有了保障,身体素质较前提高,但是受政治运动的冲击,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农村教育发展缓慢,加上老一代农民对学习知识掌握技术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极大地制约了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改革开放20年来,党和国家大力振兴教育事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明显带动了基础教育的进步,教育经费的追加和教学设施的改善基本上能够满足学龄儿童人人人学的需要。令人遗憾的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一些家长为了取得更多的经济收人,早早地让孩子辍学,成为劳动的帮手。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少农村孩子过早地离开学堂,走人农田,走向城市成为“打工仔”、“打工妹”。这样的问题在贫困地区,在不富裕的家庭表现得尤为突出。据1992年3月5日(中国统计报)公布,当时中国有三千万儿童不在学校。直到1995年,中小学生流失率还在不断上升。在这些失学群体中,农村孩子占绝大多数。他们成为中国文盲半文盲的主要来源。无论是过去遗留的,还是现今人为的,农村文盲半文盲队伍的存在不能等闲视之,由它导致的诸多问题相当严重,并在短时期内难以消除。

一、缺少科学文化知识的农民,很难改变陈旧的婚嫁习俗,危害后代的身体健康。众所周知,身体素质与遗传基因关系很大。可在比较封闭的农村,一些人尚沿袭着“亲上加亲”、“十里之外不通婚”这不成文的规矩,再加上交通不便,对外交往少,城乡户籍管理制度限制,使得男婚女嫁大体上被死死地限制在方圆不超过几十里的区域。“通婚圈”的半径小,选择配偶的范围窄,几代人同在一个狭小圈子里通婚,慢慢地家家都沾亲带故,或多或少地带点血缘关系,其后代再结婚生育,恐怕难以逃脱“近亲结婚”的嫌疑。生出来的孩子不仅在体质上容易发生遗传性疾病,而且智力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农村现已证实的遗传性疾病达4000多种,不少属常见病、多发病,如先天愚型白痴、精神分裂症等。这些患者不但给亲人带来痛苦,而且成为社会的包袱。

二、科学文化知识贫乏的农民,无法更新僵化的生育观念,给农村计生工作带来了重重阻力。近20年来,党和政府为贯彻基本国策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对控制人口数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落后的农业地区,在贫穷的农村家庭却奏效不大,出现了“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怪现象。身为文盲半文盲的父母,没有人口危机的认识,“儿女双全”、“子孙 8 满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在其心目中根深蒂固,所以总是不计后果地反政策而为之。早婚早育,普遍生二胎,个别人想方设法生三胎、四胎,个别人为要男孩而躲着生、逃着生,演出一幕幕“超生游击队”闹剧。这些情况直接威胁着我国对人口的有效控制。

三、科学文化素质低的农民,生育子女的愿望强烈,而对子女培养教育的责任心很差。我们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完全是从国情出发,目的是为了让每一个降临于世的生命都具有这样的可能:他们不因饥饿和疾病而辗转呼号,不因缺了教育而被现代文明所摒弃,他们应在身心的各个方面得到长足的发展,对社会的繁荣和人类的进步做出一份贡献。可惜,受知识的局限和观念的束缚,年轻的父母生下孩子便忙于养家糊口,谈不上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和智力开发,而且在农村消费水平和医疗卫生条件的限制下,儿童仅仅是得以温饱,营养和保健一般欠佳。待到学龄阶段,父母对孩子上学不舍得投资,每遇家庭经济拮据,便以牺牲子女(特别是女童)上学为代价。父母言行上的消极无意中伤害着孩子,渐渐地有些孩子失去了求学的积极性。尽管有一部分还想继续念书,可在家长强迫下只好离开学校。农民对下一代接受教育往往不重视,除了经济原因,最根本的是源自他们对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短浅认识。一些农民认为读书将来也挣不到大钱,现在又要花钱,不如让孩子早人市场赚几个钱,或许能学到一技之长。这种近似合理的想法已经促成了可悲的现实:十几岁的卖花姑娘,街头的擦皮鞋小男孩,企业廉价的童工„„在市场经济体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的时候,却有一批中小学生奔向了市场。农民之所以直观地认定供养子女上学不合算,事实上是其错误地理解了孩子培养成本与其收益关系,因此农村中小学生流失的主要责任在于家长的误导。总之,文盲半文盲的父母容易潜移默化地造就出文盲半文盲的孩子,造成农村教育滑坡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缓慢,如果任其恶性循环,必将严重影响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

四、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的农民,品德修养欠缺,法制意识淡薄。在人口密集的农村,致富无门和生存环境的恶劣使得一些农民心理压抑,思想消极,个别人悲观无聊,道德败坏。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他们常常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节外生枝,挑起邻里纠纷,门派对立,打架斗殴现象屡见不鲜,甚至造成人命官司。在农闲季节,滞留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四处游荡,或聚众闹事,或酗酒赌博,甚至艇而走险,集体偷盗,团伙销脏。在有些地方,精神空虚的农民大修庙宇,拜仙敬神,“看病找巫婆神汉而不求医者”大有人在,封建迷信活动时有猖撅。此外,一向以“养儿防老”为信条的农民也上演着“儿不养老”的丑剧,许多老夫老妻在儿子成家后不能与儿孙同居一院,只得栖身于村旁路边的低矮屋子里,自食其力,勉强度日,一旦丧失劳动能力,便极可能受到儿媳的虐待。千百年来人们忠实而称颂的“孝道”对于缺乏教养者来说,只能借助舆论和法律的力量去争取。如今发生在农村的种种愚昧乃至违法犯罪的事情,给农村的社会安定蒙上了一层阴影。

五、科学文化知识少的农民既体会不到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也不懂得如何去节约资源和改善环境。历代中国农民都将土地视为命根子,为争取脚下生存的权力展开过不屈的斗争。然而,当党和政府把土地的使用权交给他们时,有些人却对耕地采取多种短期行为:为了到异地打工或经商挣钱,不愿意对土地投资,不重视田间管理,作物产量徘徊不前,白白浪费土地资源;为了粮食高产,过量施用化肥,土壤板结退化,结果事与愿违;为了家庭居住宽敞或沿交通线经商,不惜在可耕地上建房,挤占本来就已短缺的土地;为了自家建房需用,或者出售赚钱,将可耕地的上层肥土挖去烧制砖瓦,严重危害土地资源,粮食减产自不必说,遇上水涝,低洼的土地颗粒无收。当前,一些农村掘土烧窑的违法行为尚未得到有力惩治,极个别地方的农民还把它看作是家庭致富的好路子。笔者曾亲眼目睹在某市以东大约几十公里的地方,砖厂烟囱林立,大片的土地被糟踏得高低不平,只有坟地的四周和电线杆的脚下得以幸免。活人挖地令人痛心,而死人占地更让人费解。每当庄稼收割完毕,看着遍野大大小小的坟头,我们不禁要问,那些早已作古的人们难道乐意农村人口素质与农村社会问题占着子孙维持生计的土地?死人与活人争地的状况还将持续多久?原因又何在?究其根 9 源,这完全是农民的迷信思想、家族观念在作祟。目前,不仅土地资源得不到合理保护,而且农村的生态环境也出现了恶化的势头。一些地方的农民为了多种多收,不顾政策国法,滥垦荒山荒坡,损坏天然植被和沟渠,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水源涵养不足,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威胁着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确保丰收,大多数农民总是过多过滥地喷洒农药和生长剂,造成作物污染,农田污染,在杀死害虫的同时,益虫、鸟类大量死亡,以致生态失衡。特别是随着城市污染的加剧,工业废水和生活垃圾通过河道流进农村,灌人田,水土污染十分明显。农民自身的行为和城市公害业已酿成苦果,污染后的粮食、蔬菜、瓜果携带着有害物质正毫不客气地危害着人、牲畜、禽类、鱼类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上述诸种情况,也许有出自人口生存压力的无奈,但更多的是出自头脑的无知。大自然的赐予是无价的,而报复也是无情的,谁对其进行掠夺和践踏,谁就将受到严厉的惩罚。这一点对于农业为主地区来说,道理再简单不过。今后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双重挑战,假如现有的土地资源得不到科学的开发利用,生态环境得不到良好的恢复改善,农村经济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当代农民就会在追求自身幸福的同时葬送后代人的幸福。

六、文盲半文盲的农民科学种田不积极,技术致富能力低。在农村,一些知识贫乏的农民思想狭隘保守,种地凭老眼光,挣钱靠旧经验,对推广的新粮种持怀疑态度,对操作程序精细的多种栽培和养殖技术不易接受,对致富信息等待观望,对自然灾害被动承受,搞得种田收人平平,赚钱无路可寻,长期处于盲目和苦恼的境地,跟不上依靠科技发展经济的步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被世界证明了的公理。科学技术是由具备一定文化科学素质的人发明创造的,那么同样需要具备一定科学文化素质的人将它应用于生产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将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实现其更高的价值。由此可见,农村劳动者的素质成为决定农业发展及各种经济全面繁荣的重要因素。“九五”期间,国家进一步强调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技术和资金的投人,这更迫切地呼唤当代农民要成为懂科学有技术的新型农民,无奈的是农村难得见到成批的科技带头人,劳动者素质偏低就如瓶颈一样影响着农业为主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七、文化科学知识有限的农民无法顺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以农为业的人们,大都习惯于‘旧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状态,加之知识水平不足,对瞬息万变的市场行情无论从心理上还是从能力上一般难以适应,不仅不能把握正确的变化方向,而且不能紧跟变化的速度,这在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充分显示出来。由他们缺少足够的专业识和必备的技术能力,在向第

二、第三产业转移时受到很大的限制。他们向第二产业流动,只能挤在少数劳动密集型的建筑业、加工业领域;向第三产业靠近,主要集中在个体零售、饮食服务、小商贩等传统服务性行业。还有相当多的剩余劳动力是以零工、散工形式转移的。从长远来看,不尽快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水平,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相当棘手,并且会给农业生产现代化、农村经济市场化、乡村生活城镇化带来负面效应。

综上分析,在农业为主地区,农村人口素质低正在制约着当地经济的腾飞和社会的稳定,它所带来的遗传疾病、人口超生、教育滞后、思想愚昧、资源破坏、环境恶化、知识技能有限、发展潜力不足这一系列症状已经影响到国家昌盛、民族进步的全局,成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障碍。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是解决农村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只要农民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就能做到优生少生;只要父辈有知识懂技术,后代就能接受优良的教育,道德水准亦能随之提高。我们相信,高素质的农民会自觉地节约水土资源,能主动地保护自然环境,并借助科技的力量推动农业及多种经济走向繁荣,最终达到小康目标,把家园建设成物质丰富、精神文明的新农村。所以,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可持续发展的中心问题—人,只有将人口生育纳人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同时启动提高素质这把金钥匙去打开智力宝库,才能将农业为主地区引向可持续发展的金光大道。

农村村务公开问题研究

农村留守问题研究

陕西农村贫困问题研究

农村社会医疗保险问题研究

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研究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农村消费维权问题研究

农村治安突出问题研究

黑龙江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农村问题研究.doc》
农村问题研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