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民俗

2020-03-03 22:09:4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藏在食物里的民俗

一直以来我脑子里民俗的概念就是一个区域里世代相传特有的习惯。一个人生活的环境里生生息息地传递约定俗成的每天的生活生产习惯,或者共有及特有的节日及对应的庆祝活动等等,都是一属于民俗的范畴。民俗在生活的细枝末节里得到真正的体现,也正因为融在平凡的生活里,所以得以传承延续下来。而在各种民俗的表现形式包括祭祀、集会、服饰、口口相传的民谣典故、传统制作工艺、风尚礼节等等之中,我认为食物是民俗一个极其重要的表现形式。

在思考民俗与食物的关系之前,经过学习和网络的途径,我对民俗的定义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民俗,就是世代相传的民间生活风俗。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民俗传统的国家,在中国境内土生土长的各民族中,都有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各类民俗文化,代代传承,这些民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增加了民族凝聚力。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各个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人民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而我们选修的课程,民俗学,是指一门针对信仰、风俗、口传文学、传统文化及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意义的学科。民俗学与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各种生活现象息息相关。尽管人们不一定能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对整个社会具有多大的意义,他们在日常交流中所展现的一切,对文化的传播和保存起了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但是,有关人类活动的一切细节,都可以作为民俗学者的研究对象。而且其中还包含和传达着重要的文化信息。

通过对这些基本概念的了解,加之看了去年较为受欢迎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想一想我所生活环境里的所见所闻,我觉得家乡的民俗就别有一番风味,而食物是民俗传承的一个重要的纽带,包裹在食物里的民俗风情有一种特有的踏实感,因为它与人们的日常所必须的行为—“吃”联系在一起,在大家解决生理上的饱足感的时候,不知不觉中也在精神上将民俗记录下来。

我的家乡位于浙江省中部金华。和所有地方一样,家乡也有各种各样的民俗习惯。按时间顺序来看,从一年的开始春节,到正月十五闹元宵,再到祭祖还念先人的清明节,之后的端午节等等,每一个节日都蕴含着家乡浓郁独特的乡土气息。

一.民俗促使了与其对应食物的产生与推广延续。因为有文化的促使,比如众所周知的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的典故。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文化促使某一食物演变为民俗的例子。

结合实际,在我的家乡,端午节除了吃粽子以外,端午早上还会吃油条和咸鸭蛋。其中,吃咸鸭蛋是因为南方的气候原因,鸭蛋有补心清肺的作用,在这个时节吃是符合人的身体状况的。而当地吃油条的习惯则寄予了老百姓对农忙时节到来身体要健康的美好期望。因为有句俗语“端午时节忙插秧”,意味着一年里水稻劳作的开始,在古时完全依靠人工插秧劳动的时期,农民要长时间弯着腰,而油条这一古老的食物有柔软性韧性,淳朴的老百姓就希望通过吃油条使自己的腰像油条那样柔软,即使是长时间的弯腰插秧也不会出现腰酸挺不直的情形。这个小例子说明人们的日常劳作-端午插秧这一农耕文化的习俗促使了吃油条这个与食物相关的习俗代代相传。即使是现在机械劳作,科学的抛秧等技术引进,每逢端午无论是农家还是不种植作物的人家还是会吃油条。因此,可以说我们传统的农耕文明传承也促使了食物的延续。

二.食物一定程度上是民俗传承的纽带。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现象,饮食文化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更是一种重要而普遍的传承方式。例如北方传统的食物-饺子。饺子在一定程度上是春节的象征。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我认为,北方人不仅仅喜欢吃饺子,更重要的是一年的辛苦打拼下来,年轻人老人团聚在一起,围坐在一张桌子旁,团聚在一起包饺子,享受天伦之乐才是大家心里最开心幸福的事情。饺子制作过程中的和粉、裹馅儿、擀皮等细致的工序,需要一家人来共同完成。过程里完成的不仅仅是饺子,还是春节团圆这一中国几千年以来的传统习俗。而包饺子需要一家子的成员来共同完成,也因此为家人团聚提供了契机。

类似于北方的饺子,南方过年吃的年糕,其制作也是需要大家协作完成。传统手作的年糕是必然要家家户户合作完成的,邻里街坊的关系在制作年糕的过程里也变得更加亲密。之后出现的年糕作坊,使得加工年糕时只需提供原料,不在要大家手把手的配合,但是谁家做好了热腾腾的年糕,都会给邻居送去,街坊和睦友爱的相处模式一直传承下来。

三.食物与民俗交织的现在。在物质日益富足的现在,多样化的食物也给了我们非常多样化的选择。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来廛,可以概括成四个字:精、美、情、礼。这四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饮食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传统民俗的关系也很密切。失去了文化传统内涵的食物是不完整的,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人们常常会在酒足饭饱之后感觉少了一些什么。我也会常常想到,比如清明节奶奶做的清明果,小时候热气腾腾蘸着红糖吃的年糕,过年时家里请师傅来家里做的冻米糖„„比起对食物的怀念,也许最想重新体验的是坐在奶奶脚边玩清明面团,跟大人去年糕作坊里猎奇,过年里忙碌张罗等等融在生活里的淳朴民风民俗的感觉。事实上,在很大的程度上,我们已经无意识地将民俗与传统食物融为一体,将它们当做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来看待了。民以食为天,解说了民与食的关系,民俗也是离不开人民的。当民俗融入到人民最离不开的吃当中,一切就那么顺其自然地延续下来了。

民俗学的定义里面说到:“民俗学与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各种生活现象息息相关。尽管人们不一定能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对整个社会具有多大的意义,他们在日常交流中所展现的一切,对文化的传播和保存起了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我觉得食物和民俗就比较贴切地说明了这一点。日常生活里,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南方还是北方,城市还是乡村每一个部分都有其民俗,而每一个地方的人都离不开食物,两者融合在了一起,民俗使得某种食物产生推广,食物的制作使用又体现了民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好的食物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味觉上是的美,更为关键的是包含着一种情怀,一种文化,一份对民俗习惯的尊重与延续。

民俗不仅仅是指有形的或者形式上的活动,还应当是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被人们记在心里并且生生不息地向后代传递的东西。

当食物与民俗交汇在一起,人们长久以来积聚下来的饱含着文明智慧的优良民俗也许会无声无息地传得更为久远。

家乡民俗

家乡民风民俗

家乡民俗论文

家乡民俗论文

家乡寿光的民俗

家乡民俗的作文

介绍家乡的民俗

8家乡民俗探秘

家乡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家乡的民俗园

《家乡的民俗.doc》
家乡的民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