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螳螂捕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20-03-02 15:34:3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螳螂欲捕》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初步理解运用“乘虚而入”“不堪设想” “恍然大悟”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2、理清课文内容,会讲“螳螂捕蝉”的小故事,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

教学重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理清课文脉络。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难点: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凭借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过程:

1今天老师跟你们做个游戏,就是“成语对对子”。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引出生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故事的题目叫——《螳螂捕蝉》。

3.书空课题,学习生字“螳螂”。“螳螂”两个字都是虫字旁,告诉我们螳螂是一种——昆虫。 4.练读课题。

寓言故事都有一个特点——借一则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那么,课文中的这则寓言想借螳螂捕蝉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相信学了课文,同学们一定会深刻领会到的。

二、自读课文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预习,学习生词。

1.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检查滋阴和字形的掌握情况。

螳螂 诸侯 禀报

2.辨析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多音字的读音。 处死 弹弓 大王 前爪 转来转去 3.出示一组成语读一读:

乘虚而入 不堪设想 螳螂捕蝉 恍然大悟 4.出示一组句子读一读:

①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②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四、理清课文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什么? 用上“乘虚而入 不堪设想 螳螂捕蝉 恍然大悟”这四个成语简单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

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妙地劝说吴王。

第三段(12):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三、讲述故事,明白道理。

同学们,少年给吴王讲了一个“螳螂捕蝉”的故事,文中哪几段讲的是“螳螂捕蝉”的故事呢?(9和11段)一个小小的故事就让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它究竟有什么魔力呢? 出示活动二:

1.小组内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绘声绘色地讲一讲“螳螂捕蝉”的故事。(要想把故事讲得绘声绘色,怎样才能做到呢?要抓住文中表示神态、动作的词,要想象他们的样子.) 2.讨论:蝉、螳螂、黄雀它们“眼前的利益”和“身后的祸患”分别是什么?

(一)讲述故事。 四读:(根据提示读)

这样,我们提高要求,屏幕上只出现一些提示,用这样的方法在小组里先练一练,然后再向大家汇报。(生根据提示讲故事)

(二)明白道理。

1.同学们,对于蝉、螳螂、黄雀来说,它们“眼前的利益”和“身后的祸患”分别是什么呢?(板书)

2.同学们,老师把这个故事中的一些句子调整了一下,你们会看得更明白一些。(出示句子) 你们有没有发现,这四句话之间的关系?(第四句话概括了蝉、螳螂和黄雀的共同点,是个总结性的句子) 分组读一读。

3.同学们,少年讲的这个故事在古书中有记载,自己读一读,谁来读。 出示: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汉•韩婴《韩诗外传》

后来,这个故事就慢慢演化成了一个八字成语,这个成语就是——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四、小结全课。

同学们,少年的一个故事,就让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真是一个聪明的少年!其实,少年为了见到吴王,说服吴王,可以说是费尽了心机,他是怎样巧妙地做到的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读吴王和少年的对话,进一步探讨故事之妙、少年之智。

《螳螂捕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10螳螂捕蝉 教学设计

10《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第2课时教学设计

《10螳螂捕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
10螳螂捕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