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20-03-02 14:03:3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七天学会格律诗词》之第三天课程:知对仗

格律诗词的格律三大要点“声律”、“韵律”、“对仗”(学名也叫“对律”),一旦掌握,后面的势如破竹,所以主要放在前三天开讲。

“对律”是专门针对格律诗中的律诗来说的,也是律诗都有的特点。对律指律诗中的写作必须讲究对仗的手法,而且必须讲究,否则就不能算是律诗。因此,对律一旦平常化,人们就用“对仗”替代了对律的称法。

关于对仗,大家并不陌生,因为对联就是专门以对仗为表现手法的一个独立的文学体裁了。而且严格地说,对仗出现的年月日远比格律诗久远,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因为对联的影响实在太大,所以格律诗也将其吸收到自己的格律当中去,成为自身的一大特色了。

不过有趣的是,很多的人对对联的认识,居然是从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和周星驰的大作《唐伯虎点秋香》的笑料电影中得来的,这真是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也很值得深思呢。

记忆闪回:——(潜川借用了电影的蒙太奇手法,呵呵)

场景一:

那书生一呆,本以为这字谜颇为难猜,纵然猜出,也得耗上半天,在这窄窄的石梁之上,那少年武功再高,只怕也难以久站,要叫二人知难而退,乖乖的回去,岂知黄蓉竟似不加思索,随口而答,不由得惊讶异常,心想这女孩儿原来绝顶聪明,倒不可不出个极难的题目来难难她,四下一望,见山边一排棕榈,树叶随风而动,宛若挥扇,他是状元之才,

即景生情,于是摇了摇手中的折叠扇,说道:“我有一个上联,请小姑娘对对。”黄蓉道:“对对子可不及猜谜儿有趣啦,好罢,我若不对,看来你也不能放我们过去,你出对罢。”

那书生挥扇指着一排棕榈道:

“风摆棕榈,千手佛摇折叠扇” 这上联既是即景,又隐然自抬身分。

黄蓉心道:“我若单以事物相对,不含相关之义,未擅胜场。”游目四顾,只见对面平地上有一座小小寺院,庙前有一个荷塘,此时七月将尽,高山早寒,荷叶已然凋了大半,心中一动,笑道:“对子是有了,只是得罪大叔,说来不便。”那书生道:“但说不妨。”黄蓉道:“你可不许生气。”那书生道:“自然不气。”黄蓉指着他头上戴的逍遥巾道: “好,我的下联是:

“霜凋荷叶,独脚鬼戴逍遥巾”

这下联一说,那书生哈哈大笑,说道:“妙极,妙极!不但对仗工整,而且敏捷之至。”郭靖见那莲梗撑着一片枯凋的荷叶,果然像是个独脚鬼戴了一顶逍遥巾,也不禁笑了起来。黄蓉笑道:“别笑,别笑,一摔下去,咱俩可成了两个不戴逍遥巾的小鬼啦!

---------摘自《射雕英雄传》之“一灯大师”

场景二:

宁王想找华太师的茬,带着文武二高手进场,先让绰号为“对穿肠”的

参谋上。

参谋对着华太师出对:

一乡二里共三夫子,不识四书五经六义,竟敢教七八九子,十分大胆! 华太师紧张之余,加上对方有备而来,准备的都是难度很高的对子,一时说不出话来。

宁王:对呀,怎么不对呢,你不给我面子,我可真的要发飙啦! 唐伯虎从旁窜出解围:让我来试试!——

十室九贫,凑得八两七钱六分五毫四厘,尚且三心二意一等下流! 宁王:好工整啊! 华太师如释重负,像没妈的孩子找到了娘,一头扑进唐伯虎怀里:华安,你来得正是时候啊! 唐伯虎也像妈妈般拍着华太师的头:没事没事,没事! 宁王:嗯! 参谋:在下是七省文状元兼参谋将军,绰号"对王之王"的对穿肠,阁下是?

唐伯虎:小弟读过两年书,尘世中一个迷途小书僮,华安! 参谋:好,我就来会一会你! ——于是两人摆架势上,先是绕步已探虚实,然后越转越紧,感觉到对手都不是一般人,于是快近一步,贴身站立,精彩战争即将开始之际,周际围观之人紧张之际,这两个就差没拿刀砍人的男人忽然相互亲密地

吻了一下嘴,围观的众人皆翻倒。

唐伯虎赶紧解释:对不起,我俩惺惺相惜,情不自禁。 参谋:言归正传,我们开始了! 参谋(出对):

图画里,龙不吟虎不啸,小小书僮可笑可笑! 唐伯虎(当即接对):

棋盘里,车无轮马无缰,叫声将军提防提防! 众人:好好,对得好!对得好! 参谋(出对):

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洽洽 唐伯虎(当即接对):

雨雨风风花花叶叶年年暮暮朝朝 众人:华安真行呀,华安好棒啊! 宁王:快出对,对死他,对死他! 参谋(出对):

十口心思,思君思国思社稷! 唐伯虎(做犹豫状,再做观望状,深呼吸):

八目共赏,赏花赏月赏秋香!(顺便还看了一下梦中情人秋香,呵呵,暴露真实目的了) 众人:好,好--- --- 参谋(出对):

我上等威风,显现一身虎胆

唐伯虎(当即接对):

你下流贱格,露出半个龟头——各位,到这里,已经开始骂街了!

参谋大怒,开始撕破面皮了:我堂堂参谋将军会输给你个书僮 再出对:

你家坟头来种树!——纯属骂街 唐伯虎(当即接对):

汝家澡盆来配鱼!——纯属骂街 参谋(再接对):

鱼肥果熟入我肚!——纯属骂街 唐伯虎:

你老娘来亲下厨!——纯属骂街

参谋:啊!(后退数步,口吐鲜血,喷出数尺高,蔚为壮观) 唐伯虎做惊叹状:对对子本为消遣作乐之举,今日穿肠兄竟然对得呕出几十两血,可谓空前绝后,小弟佩服佩服!(晃出一把3公分的小扇子摇啊摇,做书生的潇洒状)

潜川旁白:其实以上都是历史上的名对,金庸和那导演来盗用了的。不过各位都以为是书或电影里面的了。想不到我们的国粹要靠武侠小说和电影来传播。惭愧呀惭愧 对仗六大要素大要素

对仗作为格律诗中的一个重要的手法,主要用于增加律诗的表现效果,但并不是非得要用对仗手法的。律诗共八句,中间四句必须采用对仗,倘若写成排律,那就更有难度了,反正前面两句和后面两句可以不用对仗,但中间无论写多少句,都必须是对仗,这也是排律的作品很少,因为要求确实太高。至于绝句,用不用对仗,看作者的心情,也就是说,不要求对仗,但是你在绝句中使用了对仗,也无所谓。

为了便于区分,律诗是这样分组的,把12、34、56、78分成四组,每组叫一联,每联根据所处的位置不一样,分别还予以了不通的取名:如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或者首联、颈联、腹联、尾联,甚至还有首联、颈联、颔联、腹联,不过你只要记住是以人的器官为标准,由上往下排下来而已,这没有别的技巧,便于记忆而已)。 案例:

七律 长征

作者:毛泽东 ①红军不怕远征难 ━━┓

┣━首联 ②万水千山只等闲 ━━┛

③五岭逶迤腾细浪 ━━┓

┣━颔联 ④乌蒙磅礴走泥丸 ━━┛

⑤金沙水拍云崖暖 ━━┓

┣━腹联 ⑥大渡桥横铁索寒 ━━┛ ⑦更喜岷山千里雪 ━━┓

┣━尾联 ⑧三军过后尽开颜 ━━┛

因此,再次重复前面的规定,可以这样理解,只要是律诗,它的颈联和腹联,也就是第

二、三联或者说第3、4句,5、6句,必须使用对仗的手法,也就是必须是对联。

反过来思考,只要是律诗,它的34句、56句,拿出来就是十分工整的对联。

绝句是不用对仗的,所以绝句不受律诗对律的约束。但作者水平高的时候,他也会在绝句里面也来写成对联,有些是12句,有些是34句,有些所以全对,1234句。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绝句很象是律诗的一半,或是上半部前四句,或是下半部后四句,或是中间四句,这都好像是从律诗截取一部分似的,因此绝句据说以前又称为“截句”,念久了才叫做绝句的。

譬如:

绝句12句对仗的示范: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绝句34句对仗的示范: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青月近人。

绝句全篇都对仗的示范:远看山有色,静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何谓对仗?——对仗也叫对偶,这称呼还真来源于古代宫殿前的仪仗队,两两相对的形式。简单地描述它来说,有以下特征:

1.常规是两句且在格律诗中必须是两句。上句叫出句、上句或上联(特征是最末一个字一定是仄声字);下句叫对句、下句或下联(特征是最末一个字一定是平声字)。

2.上下两句必须满足六大要素:①字数相等;②节奏相同;③词性相当;④内容相关;⑤平仄相反;⑥节奏相应。

因此,对仗是对联的基本手法.甚至在某种角度上说,懂得对仗就会写对联了。

潜川曾经在一个帖子里给网友“古龙传人”发了个帖子,说得比较完整。不妨转贴一下,因为针对实例来分析,更容易理解: 潜川不才,对网友古龙传人的作品浅评如下,就以以下一联为例:

骑马来西亚

射象牙海岸

潜川窃以为此联不公,何以见得,其实上联结构殊属奇特: 1结构:骑马来西亚,可视之为“1+4”结构,即“骑+马来西亚”。

2结构:骑马来西亚,可视之为“2+1+2”结构,即“骑马+来+西亚”。

对联之强调六大元素: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平仄相谐、节奏相应。

一、字数相等:常人一般不会犯字数不等之弊病(除非是特定时期,譬如民国袁世凯挂的时候,勒令家家户户挂挽联,有人出了这么一幅对联:

袁世凯 千古

中华民族万岁

有人指出对联写错了,袁世凯是三字,中华民族是四字,对不住,立联人答曰:“就是要这效果,因为袁世凯本来就对不起中华民族嘛。”路人大叫妙极了,一时传为佳话。——这是插嘴了。)

二、词性相当:这是不用多说的,起码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天文对地理,等等,也就是说“实对实,虚对虚”,义类相当。

何谓实——指实词,意义比较具体的词。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何谓虚——虚词: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何谓“义类”——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

对联在这方面是分得很细的。

1.天文(日月风雨等) 2.时令(年节朝夕等) 3.地理(山风江河等)

4.官室(楼台门户等) 5.草木(草木桃李等) 6.飞禽(鸡鸟凤鹤等)

7.走兽(狼虎象马等) 8.鱼虫(蛇鱼蚁蝗等) 9.饮食(茶酒莱肴等)

10.器物(盆杯壶盏等) 11.文具(笔墨纸砚等) 12.衣饰(衣冠巾带等)

13.形体(身心手足等) 14.人事(道德才情等) 15.人伦(父子兄弟等)

16.珍宝(金银玉珠等) 17.军事(弓箭刀剑等) 18.文艺(诗词书画等)

19.文史(经典史册等) 20.精神(智愚苦乐等)

当然,为了普及,实际对仗时,可以采取以下权益的方法,所谓邻类对应是也。

邻类对应,指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

1.天文与时令 2.天文与地理 3.地理与宫室 4.宫室与器物 5.器物与文具

6.器物与衣饰 7.衣饰与饮食 8.文具与文学 9.植物与动物 10.形体与人事

11.人伦与代名 12.疑问代词与副词 13.方位与数目 14.

数目与颜色

15.人名与地名 16.同义与反义 17.同义与连绵 18.反义与连绵

19.副词与介词 20.连词与助词 21.介词与助词 22.叹词与助词

三、内容相关:上下联的内容常规下是必须相互联系和呼应的,例外的是有一种格式称之为“无情对”,是指上下联形式上(字面上)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上)却有意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如:

三星白兰地

五月黄梅天

公门桃李争荣日

法国荷兰比利时

以阁下所出之对联,“骑马来西亚”,以动词和国名相连,造成两种特殊效果,宜用无情对来对以达到谐趣之效果。

四、结构相称: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骑马来西亚”既然形成了两种结构,1结构是动宾结构,2结构是主谓宾结构,其应对之联也必须同时具备两种同样结构,方显工整。

从这个角度上说,以下之联是不工整的,2结构无法对上,“来”动词怎可对“牙”之名词呢?

骑马来西亚

射象牙海岸

1结构-动宾结构(工整)

2结构-主谓宾结构(不工整)

骑+马来西亚

骑马+来+西亚

射+象牙海岸

射象+牙+海岸

五、平仄相谐,这是对联最基本的功夫了,无须详述,因为很无奈。显然是不工整的。现代人已经不注重什么平仄了,其实从汉语的音律上讲,已失去了基本的美感。诸君有心,不妨先在平仄投点资吧。

骑马来西亚

平仄平平仄

射象牙海岸

仄仄仄仄仄

六、节奏相应:节奏,本是一个音乐术语,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

规律的强弱、长短等现象。在联律中,则是指对联语句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对联行文多以二字(有时也以一字或三字以上)为一节奏。所谓节奏相应,指上下联在节奏的停顿上应当尽可能同步。

骑马来西亚

射象牙海岸

此联若以2结构论,节奏是不相应的。 对仗的N个手法

有关对仗的手法,古人统计一共有49种,太烦琐可怕了,潜川把一些常用的的手法总结一下:

1.工对——对仗严格工整的对子,六大元素全部满足,尤其是类别方面,都属于统一类别。譬如,天文,地理,人物,物品等。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2.宽对——对仗不怎么严格、基本上还工整的对子,六大元素全部满足,类别方面要求不甚严格。譬如:“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3.流水对——上联的意思继续接着下联讲下去,形成很完整的一对句子,分开来反而意思不完整了。譬如,“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扇对——又称为“隔句对”。两句对两句。譬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5.同字对——上下句都在响应的地方有雷同的字。譬如:“言必信,行必果”。

6.押韵对——上下句的最末一字都押韵的对子。譬如:“曲不离口,拳不离手”。

7.错综对——上下句相应的字,倒装错位,改变了位置。譬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8.三句对——又称为“鼎足对”。三句并列相对。譬如:“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顺序记不清楚了,反正就那么回事。

9.四句对——同上,四句并列相对。譬如:“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10.当句对——对仗一句里面都可以完成了,不过下一句也必须如此。譬如:“惊涛骇浪”。

11.不等对——上下句承担相应意义的字的数目不相等。譬如:“死要面子活受罪”。

12.领字对——又称为“尖头对”。上句前面有领字。譬如:“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往往出现在词里面,显然格律诗里面是不可能出现的。

13.领句对——上句前面有有领句。只能在词里出现。譬如:“红颜谁料:心比天高,命如纸薄”。

14.借对——又叫做“无情对”。就是字面上都对,但整体意思怎么都扯不到一块来。譬如:“水手”对“火腿”;“面子”对“头儿”,呵呵,有趣啊有趣

——以下省略5880个字,……,……。

潜川以为,掌握以上技巧,对仗就可以出师了。至于作业,容后空余下来,再布置第三个不需要掌握的内容:呵呵,听潜川讲对联故事

对仗倘若用来写对联,就叫做对对子。如何练习先放放,大家轻松一下,其实对对子并不难的,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呢。且听潜川慢慢道来:

[故事一]:

古代文人写对联是要收钱的,某财主吝啬,不肯再花钱,老妈生日顺手就去改春联,财主虽然蠢笨,却懂点平仄对仗。知道“爹”是要和“妈”对仗的。

于是,好好的对联:

天增日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就改成:

天增日月妈增寿

春满乾坤爹满门

——看的人无不倾倒

[故事二]:

相传辽国使者出使宋朝,名为进贡意在测试大宋是否有人才,特意出此一联:

三光日月星

当时满朝文武一时无法对出,只有苏东坡微微一笑,随口吟出:

四诗风雅颂

辽国使者正在惊叹之余,忽然天降大雨,苏东坡触动情景,立即再吟:

一阵风雷雨

辽国使者大惊,深感中原人才济济,苏东坡再吟:

两朝兄弟邦

于是乎,辽国出一联,苏轼连对三联,一时引为佳话,辽国足足数年不敢犯宋。

三光日月星

四诗风雅颂

一阵风雷雨

两朝兄弟邦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条对联不是唯一的答案,只要可能,它的应对就有N种

[故事三]:

清代的一次殿试,才子刘凤浩取中第三名探花。但他是个独眼人。乾隆皇帝钦点他时见到刘的相貌后有些犹豫,心想再考考他,如果确实才识卓著,就给他功名。乾隆帝出的上联是:

独眼不登龙虎榜。

刘凤浩应对道:

半月依旧照乾坤。

此对含意深刻,乾隆心已嘉许,又念出一联再试他道:

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谁是摘星手

刘凤浩只略一思忖,即信口答道:

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是探花郎

刘凤浩的才识终于使乾隆帝心悦诚服,随即钦点他为探花,登上金榜。

[故事四]:

这是让我很感动的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书生,进京赶考,路过一酒店,发现老板的女儿居然千娇百媚,顿生爱慕之心,马上求婚,姑娘一看此书生是典型的白面馍馍,长的也不错,也生爱慕之心,真是干柴遇见烈火,但女孩子总要矜持一下吧,而且也想估测一下对方的斤两,不然花容月貌就白投资了。

姑娘端了一杯酒,加冰块(那时难道有冰箱?!),出句:

冰冷酒,一点水、两点水、三点水。——(古代的冰是这样写的:氷,所以是一点水)

——各位,“冰”的繁体字是水上加一点的,恰恰分别是前三个字的偏旁。天了,这般绝对,书生如何接招呢?苦苦思索数日,呕血身亡,姑娘心存内疚,就把他葬在酒店旁边。

来年,书生坟头上长出一棵丁香树,且看满了花。老板对女儿说:那书生对你真是痴情,生前没对出,死后反而对出了。你看——

丁香花,百字头、千字头、万字头。——

(古代的万是这样写的:萬。所以是草字头,也就是万字头)

姑娘一想,果然工整无比,深为书生痴情感动,大哭一场,从此终身不嫁……

[故事五]:

解缙(一说是纪晓岚)幼时聪明绝顶,父母请来的私塾老师叫做石先生,管得很严,还经常考校他,但一般都难不倒他的。

解缙偷偷养了只小鸟,每天做完功课后,就去喂鸟。为了不让老师发现,就在墙上挖了个洞,喂饱小鸟就塞进去,拿块石头堵住。不过终于被石先生发现了,石先生很生气,认为这是分心不务正业,就把小鸟捏死(残忍的家伙>_

细羽家禽砖后死

解缙心疼得直哭,一看题字,知道是石先生干的,就在后面跟了一句:

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大怒,拿着戒尺来责问解缙,何以不尊师重道(那时候这算是个很严重的事情的)。解缙回答:这是按照先生的吩咐对的。且看:

细 —— 粗

羽 —— 毛

家禽——野兽

砖 —— 石

后 —— 先

死 —— 生

全部符合对联格式,如若不然,请石先生再对一个。石先生想了良久,胡须捻断几根都对不出来,气冲冲地卷铺盖走了。

呵呵。解恨。

[故事六]:

还有个纨绔子弟,先生出句:

门前绿水流过去

学生对曰:

屋里青山跳出来

工整是很工整,可惜先生已经晕过去了>__

[故事七]:

又想起小时候听过的一个故事。说是某村一书生,擅长打抱不平,又是独身一人,无牵无挂,很受村民爱戴,富豪仇视。

一日,村中又起官司,书生挺身而出,代写状纸告到衙门。县太爷知被告理亏,但又想护着同党,就出一对联教书生对,说是只要在三步之内对出便判他赢(比对曹植七步成诗苛刻多了),书生自然应允。

于是县官指着身后的大堂背景——高山浓雾画,说道:

云锁群峰,哪个尖峰敢出?

这意思很明显,意思是说在老爷我的范围内,你要听话,否则有你好看的。

不料书生四下一顾,看见大堂左面墙壁左面穿了一个洞,正值早上太阳升起来,一缕阳光透了进来,照在黯淡的大堂内,形成一束光柱,

十分显眼。于是书生立马指着那根光柱说:

日穿漏壁,这条光棍难拿!

说罢大笑而出,把县太爷气得歪歪的。这下联对得更妙,难得的是把光束形成的光柱称之为“光棍”,谐音指自己也是一条光棍,无牵无挂,无拘无惧,你能拿我怎样?

真是妙对啊!

[故事八]:

康熙年间还是乾隆年间,曾经有次科举两人不分上下,均够格作状元,考官无法决断,只好禀报皇上,皇帝欣然殿试,进行筛选,还是不分上下。于是皇帝便出了条对联:

烟锁池塘柳

一书生一见大惊失色,扭头便走,自愿弃权;另一书生徜徉许久,也宣告弃权,于是皇上欣然御笔亲点前者为状元,众臣大为不解,纷纷议论。皇帝笑曰:朕乃绝对,前者一见便知,可见水平较高,后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当然略逊。

原来,这看上去普普通通的对联,五个字字面上只是描绘常见景色而已,但五个字的偏旁竟然包含了“金木水火土”五行,难怪对不出了。

事隔数年,被广东秀才对了出来,虽然不算太工整,但总算给这绝对提供了不错的应对范本。广州越秀公园有座镇海楼,原来是用来防守的。对联由此而来:

炮堆镇海楼

不过那个“堆”字,始终用得不气派,也还是不能算工整精巧的对联。

8.词:词就是古代的歌词,前身不是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而是为音乐所配的文字,最初产生于唐,盛兴于宋,这是被那些写格律诗的诗人拿着入律的诗句到处乱套的结果,套在汉赋上,就产生了律赋;套在歌词上,就产生了律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词,被律化了的歌词。歌词律化以后,就脱离了音乐,形成了与诗歌等同的新型的格律诗,由于它特定的格式,与格律诗并为一个形态,统称为格律诗词。

例一:最短的词《十六字令》

十六字令·山

现代·毛泽东

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

离天三尺三

——什么!这首词也要翻译一下?拜托了,这是毛伯伯的大作,够浅显了,还需要翻译的,请拖出学堂痛殴10分钟

例二:比较短,但分两段或三段或四段的词(在词中,这有个专用的名词,叫“阕”,即第一段较上阕,最后一段较下阕,若有第三段,那么第三段就叫中阙,最多也就是四段,可以称之为三阙,四阕的,四阕也可以叫尾阕)

21

《卜算子》

宋·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

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

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

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

不负相思意。

——这首也不用翻译了,潜川选取的是最浅显但流传颇广的作品,一看就能明白的那种。

9.散曲:曲是在词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格式更加灵活,风格更加通俗明了,尤其是许多曲目可以大量使用衬字,从这个角度上看其实已经背叛了宋词,形成独有的风格,一种律化或半律化的唱词,在元代尤为盛行,故称为“元曲”。

例:

碧玉箫

元·关汉卿

盼断归期,

意译:一天天地盼,也不见你回来,

22

划损短金篦。

意译:划线的金篦梳也磨短了。

一搦腰围,

意译:腰已经瘦成一握,

宽褪素罗衣。

意译:素罗衣变得宽松了。

知他是甚病疾?

意译:不知道他得了什么病?

好教人没理会。

意译:让人想不明白。

拣口儿食,

意译:挑着东西吃,

陡恁的无滋味。

意译:怎么突然那么没滋味呀!

医,

意译:这病呀,

越恁的难调理。

意译:特别难治吧。

10.新诗或自由体白话诗:这是在“五四”时期新兴的诗歌形式,除了押韵之外,已经不讲究任何体裁,发展到今天,无论是所谓的朦胧诗也好,后现代主义诗也好,都可以归纳为新诗一类,甚至连韵都可以不押了。

例一:押韵,且模仿古体诗的新诗。这首诗是现代诗人流沙河写的,如果你懂得六十年代发生的一些过去的事情,就能看得很明白,这是诗人

23

被关在牛棚里面批斗的时候,关上门来逗儿子的真实写照,苦中作乐,却让人心酸无比。

哄小儿

现代·流沙河

例二:押韵,用白话文写的新诗

爸爸变了棚中牛,

今日又变家中马。

笑跪床上四蹄爬,

乖乖儿,快来骑马马!

爸爸驮你打游击,

你说好耍不好耍?

小小屋中有自由,

门一关,就是家天下。

莫要跑到门外去,

去到门外有人骂。

只怪爸爸连累你,

乖乖儿,快用鞭子打!

梦与诗

当代·胡适

都是平常经验,

24

都是平常影象,

偶然涌到梦中来,

变幻出多少新奇花样!

都是平常情感,

都是平常言语,

偶然碰着个诗人,

变幻出多少新奇诗句!

醉过才知酒浓,

爱过才知情重;——

你不能做我的诗,

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例三:不押韵的新诗。这里顺便要重点推介我的同胞兄弟——余焰,自有我与他一古一今,各自钻研一些自己喜好的东西,我是越来越古典,他却越来越现代,也算是相互映照的两个同路人吧。

14点28分

发表于:2008年5月20日 19时21分33秒来源:阅读(16)评论(1) 举报本文链接:http://user.qzone.qq.com/235627685/blog/1211336493

作者·余焰

14点28分

25

1

地球不小心弄破的一道口子

让13亿人的神经

都疼起来

2

这一刻我清楚地感觉到

13亿人低首向下

不管以何种姿势默立

都有一种力量

散发着刀锋般的锐利

3

在断断续续地看了三天的报道之后久违的泪水

终于像一场大雨撕破层层干旱的帷痛快淋漓地落了下来

我庆幸我还有泪

有泪

就还是一个人

4 想了很久

我还是决定预支1000元工资

26

捐给灾区

然后

再分5个月扣款

分别向公司还上

我把1000元分为5份

第一份

是替我的父亲捐的

我希望他能长命百岁

只要有他在

我永远是昨天那不懂事的小孩

第二份

是替我的母亲捐的

我希望她能陪着我的父亲

一直走到生命的最后一站

只要有她在

父亲就永远不会孤单

第三份

是替我的妻子捐的

我希望在她的生命里我会

永远平安

27

绝对不会让她率先

流下眼泪

第四份

是替我儿子捐的

我希望他平安长大

做一个普通的人

有一颗善良的心

第五份

才是为我自己捐的

假如有一场灾难

注定我们之间发生

我希望是落在我的身上

因为

我不想再为任何一个人

伤心

5

2008年5月19日14点28分

13亿人默然哀立的身影

让时间

凝固成

一个黑白剪影

28

6

写贯了商业方案

再也不想写散文

写贯了广告文案

再也写不出诗篇

5月19日的晚上突然想写

是因为一根针的扎入

突然让我感觉到了疼痛

汶川伤

国之殇

[综述]:至今,所有相关的诗体,都已陈列如上,可以不用看得太细心,因为刚刚入门,肯定还有不少东西弄不明白,没关系,就是给你个初步印象而已,等学会了诗词,回头看看,就会豁然开朗。

第三天 辨“四声”,调“平仄”

妈麻马骂四声调,

反复朗诵别着急。 妈是一声麻二声, 马是三声骂四声。 四声还有书面名,

29

仔细辨别要分清。 一声也可叫阴平, 二声自然叫阳平。 三声还可叫上声, 四声也可叫去声。 第一二声称平声, 第三四声称仄声。平仄一点不深奥,

翻翻字典就学成。

一、熟悉平仄的发音,请大声朗诵。所有字的排列都是按照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组合规律来安排的:

八拔把罢

搭达打大

家夹假嫁

妈麻马骂

聋龙拢弄

劈皮匹屁

汤唐趟烫

烟研演雁

香详想像

汪王往忘

二、写下你的网名,把平仄列在下面,看是否连你的名字也分不清平仄呢?

[例]:潜川

平平——北方人的发音就容易犯音调不准的毛病,潜字,发音为平(qián),但很多人容易发成仄(qiǎn)。所以不明白错的时候,还是要翻字典。

30

找出符合下列平仄的成语或四言来: [例]:

仄仄平平

仄仄仄仄 万水千山

奥运火炬 (成语)

(四言)

1.音节即是格律诗的最小单位,通常表现为1个字、2个字和3个字,而以两个字(我们通常把这两个字当成一个词来看待)出现比较多,至于词里面的音节变化就很多,但格律诗里面的音节就很单纯。

譬如:红军不怕远征难

拆开来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 3个音节

1+ 1+

1 = 3个音节

或者: 红军+不怕+远征+难

4个音节

1+ 1+ 1+1 =4个音节。(这种分法也没错,但不常用,而且对理解平仄没有帮助,所以我们后面都用上面第一种分法)

2、两个字的音节往往是两个平声字或两个仄声字组成,朗诵的时候着重点基本上是落在第二个汉字

31

上,因此对于音节的第二个汉字也就很注重,要求比较严,对于第一个字呢有时候就马马虎虎了。有关平仄的一句重要的入门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由此而来的,但要准确地理解这句口诀,还得要看后面的课程,因为这句口诀的运用是有局限性的,在这里,仅仅只为入门者好记而用。

[强调]看一个双音节,重点看第二个字,是仄,整个音节就是仄音节,是平,整个音节就是平音节。 3.然后我们来掌握三个小小的概念:同句;对句;邻句

①同句——同一个句子里,也称之为本句。 ②对句——格律诗往往以两句为一个单位成为一组(在律诗中专门称为一联)的,那么这一联里面的第一句,称之为上句,第二句称之为下句,而任何一句都叫做对方的对句。也就是说,上句就是下句的对句;下句就是上句的对句。

③邻句——继续根据对句的理论顺推,那么在一联与一联挨着的两个句子(也就是上一联的下句和下一联的上句),它们是相邻的,那么它们互相称之为邻句。

当然,这样说,估计有人还是不明白的,举例如下:

32

关于同句的例子:

七绝&S226;为女民兵题照1961.02

作者 毛泽东

①飒爽英姿五尺枪,——①为同句。②曙光初照演兵场。——②为同句。③中华儿女多奇志,——③为同句。④不爱红装爱武装。——④为同句。

关于对句和邻句的例子:

七绝&S226;为女民兵题照1961.02

作者 毛泽东

①飒爽英姿五尺枪

仄仄平平仄仄平━━┓

1234567

┣━注意,①②互为②曙光初照演兵场 ━━┛

仄平平仄仄平平

33

对句。

━━┓

1234567

┣━注意,②③互为邻句。

③中华儿女多奇志

平平平仄平平仄 ━━┓

━┛

1234567

┣━注意,③④互为对句。 ④不爱红装爱武装 ━━┛

仄仄平平仄仄平

1234567

4.格律诗词中,音节出现的规律是:

①同句平仄相间:几乎每句格律诗的单句中,仄音节和平音节都是相间的,即第一个音节是平音节的话,第二个音节就是仄音节,这个规律称之为“平仄相间”。

[旁白]——当然,一般从开头第一个字到最末三字之间,都是平仄相间的规律。至于到了末三字,虽然也满足这样的规律,由于末三字的最后一字要考虑押韵的问题,所以会有小小的调整,这个以后会讲到,所以别太较真。

②对句平仄相反:对句上下相对应的音节,平仄是相反的。术语称之谓“对”,如果你没做到,就算犯错误

34

了,称之为“失对”。

[旁白]——同理类推,最末三字也不要管它,只看前面四个字(这是指七言律诗、绝句或排律)或两个字(这是指五言律诗、绝句或排律)

③邻句平仄相同:第一组的第二句和第二组的第一句,称之为邻句。邻居上下相对应的音节,平仄是相同的。如果你没做到,就算犯错误了,称之为“失粘”。 [旁白]——同理类推。同上。

再来看上面的例子:

[例]同句平仄相间:

七绝&S226;为女民兵题照1961.02

作者 毛泽东

①飒爽英姿五尺枪,——①为同句。注意观察12为仄,34为平,567先别管它

仄仄平平仄仄平 1234567

②曙光初照演兵场。——②为同句。注意观察12为

35

平,34为仄,567先别管它

仄平平仄仄平平

1234567

③中华儿女多奇志,——③为同句。注意观察12为平,34为仄,567先别管它

平平平仄平平仄

1234567

④不爱红装爱武装。——④为同句。注意观察12为仄,34为平,567先别管它

仄仄平平仄仄平

1234567

[例]对句平仄相反(对);邻句平仄相同(粘)

七绝&S226;为女民兵题照1961.02

作者 毛泽东 ①飒爽英姿五尺枪

仄仄平平仄仄平━━┓

1234567┣━对句①②句的

12、34的平仄均相反,称为对

②曙光初照演兵场 ━━┛ ━━┓

36

仄平平仄仄平平

1234567┣━邻句②③的

12、34的平仄均相同,称为粘。

③中华儿女多奇志

平平平仄平平仄 ━━┓ ━━┛

1234567

┣━对句③④句的

12、34的平仄均相反,称为对。 ④不爱红装爱武装 ━━┛

仄仄平平仄仄平

1234567

[旁白]:观察粘对,主要以前面四字(针对七言,若为五言,则以前面两个字)的状态来评判,后面三个字,另有解释,不做粘对的判断依据。

来个顺口溜打油诗,便于记忆。平仄还要懂音节, 音节也是基本功。 往往两字一单位, 重点读音在后头。 不管前面怎么变, 盯住尾字不放松。 尾字是仄就算仄,

37 尾字是平就算平。 故有一三五不论, 专记二四六分明。

音节排列很有序, 细细观察有规律。 同句平仄依次排, 逐个推理不用猜。 一直推到后三字, 小小变化要注意。 无非就是换秩序, 前后调换不难记。

关键学会看粘对, 类似格律身份证。 检验真假多靠它, 不是同类请后退。 邻句平仄总相同。 这个规律称为粘。 对句平仄总相反, 这个规律叫做对。 邻句不粘叫失粘,

38

对句不对叫失对。 失粘失对是大忌, 初学者,要牢记。 刚学诗词别犯错, 否则老师很生气。

一、下面是杜甫的作品: 1.写出全部的平仄来。 2.分析平仄的粘对情况。

九日蓝耕会饮

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 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 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 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 醉把茱萸仔细看

二、这是闲云出岫美眉一进学堂就扔出来的习

39

作,作为案例分析: 斋中诗唱诵 园里蝶莺追 绿荫扶风笑 闲云踏日窥

1.请写出全部的平仄来。 2.请分析其是否符合粘对的规则。

三、这是潜川首期学堂的学生凝眉一笑的习作(可惜凝眉现在英国留学,已经失去联系,睹物思人呢),题名《思妇吟》,潜川把它弄散打乱了。

思妇吟

作者:学堂学员 凝眉一笑

只恨七夕短

蛾扑蜡炬幽

衾凉嫌夏浅

相逢少鹊鸥

徘徊霜鬓谢

鸟泣残蝶散

惆怅锦书收

雁过懒迎秋

40

1.写出全部诗句的平仄来。

2.根据现有掌握的平仄、粘对知识,加上对诗句及标题的理解,将本作品还原,变成秩序正确的一首习作。

学会平仄的一些小运用 案例一:

平仄是格律诗词的最基本的东西,是所有文字的基础,懂得识别平仄,就可以初步欣赏很多传统的文化了。

譬如,过年了,要贴春联,现在很多人会把上联、下联贴倒的。

区分对联的上下联有一种比较简单的办法,合乎规律的对联常规是这样安排上下联的:

上联:最末一字为仄声字。按传统方式它是要贴在面对门的右边的。

下联:最末一字为平声字。按传统方式它是要贴在面对门的左边的。

横批:当然贴在门楣。而且是面对着门,自右向左写。

如以下春联,显然:

41

上联:风和日丽春常驻

下联:人寿年丰福永存

横批:物华天宝

如果贴在门上,就应该是:

宝天华物

┏━━━━━━━━┓

人┃

┃风

寿┃

┃和

年┃

┃日

丰┃

┃丽

福┃

┃春

永┃

┃常

存┃

┃驻

可惜现在很多人都不去重视这些细节,渐渐地就会消亡了。各位学友如果细心的话,就会发现,中央电视台,也曾犯了这样的错误,而被不少专家指责。

42

有关对联,后面也会讲到,这是顺便带过的,一旦学到什么程度,就可以怎样去运用。

案例二:

其实,在写作中平仄是很重要的

无论古诗也好现代诗也好,对平仄都有一定要求的。好的诗句,也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在平仄节奏上达到了一定的和谐。

譬如顾城的名句: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我们初步给它断句(有四种断法,选一种)。

黑夜

给了我

黑色的

眼睛

平仄

仄平仄

平仄平

平平

我却用它 寻找光明

仄仄平平平仄平平

又如我最爱的泰戈尔的诗句:

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

可我已经飞过

一般断句为:

天空

没有

翅膀的痕迹

43

平平

平仄

仄仄平平平

可我

已经

飞过

仄仄

仄平

平仄

你们注意看它们其中平仄的变化,在每一个节奏的音节落点处,基本上都是平仄相互间开的,这样才造成了朗诵时候的抑扬顿挫,所以好句子不仅是意思到位就可以的,更需要形成平仄的起伏和间隔。基本上写得好作品的人,都受过相应的训练。

小学里面都学过拼音,拼音念下来都有四声,各位学友应该不会陌生吧(陌生的可以重新去小学看看)。

譬如aoe中a的四声读法:

ā

á

ǎ

à

俗称: 第一声

第二声

第三声

第四声 书称: 阴平

阳平

上 声 去 声

└─┬─┘

└─┬─┘ 诗称:

平声

仄声

简单地理解,念第一声(又称为阴平)和第二声(又称为阳平)的汉字,统称为平声字;

念第三声(又称为上声)和第四声(又称为去声)的汉字,统称为仄声字。

至于仄声字里面还有一类称之为入声字的,现在已经不存在了,欣赏古诗和写古诗时虽然要用到,但我们现在是入门,没必要掌握那么多,先让它见鬼去吧

因此,熟悉平仄,其实就是发音的四声归纳,小学老师会用“妈,麻,马,骂”这四个字来进行区分,如果还没感觉到四个字的音调区别,可以跑到大街上对着来往的行人,把音调拉长了大声朗诵这四个字:“妈~~,麻~~,马~~,骂~~”,直到被人扔砖块扔到头上起包为止。

学习习近平仄的主要障碍就是:

一、汉语拼音不过关;

二、南北区域差别和方言的制约;

三、记忆力不好。潜川是南方人,口音照样不过关,克服这个障碍用了最原始的方法,查字典!&O1514;。

最后总结一下。鉴于很多学员缺乏归纳和仔细阅读的耐心,潜川根据自己的一些心得,编了些打油诗在后面,作为总结,如果看了上面的还不是很了解的话,就仔细朗诵以下打油诗,相信会有帮助的: 学诗词,很简单, 想入门,找潜川。

44

进学堂,跨门槛, 初学者,用七天。 诗词格律有七点,平仄和韵占半边。平仄小学已普及, 不懂就要再复习。 妈麻马骂四声调, 反复朗诵别着急。 妈是一声麻二声, 马是三声骂四声。 四声还有书面名, 仔细辨别要分清。 一声也可叫阴平, 二声自然叫阳平。 三声还可叫上声, 四声也可叫去声。 第一二声称平声, 第三四声称仄声。平仄一点不深奥, 翻翻字典就学成。

[第一天第一节关于平仄的作业]——切记,作业都布置在每一个章节的后面,但是写作业回答问题,必须到自己的作业本上去,也就是说,把这作业的内容复制下来,拈贴到自己的作业本上去,凡违反此规则,均属于不用心看教材者,无论男女,一律打屁屁!!

一、熟悉平仄的发音,请大声朗诵。所以字的排列都是按照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组合规律来安排的:

八拔把罢

搭达打大

家夹假嫁

妈麻马骂

聋龙拢弄

劈皮匹屁

汤唐趟烫

烟研演雁

香详想像

汪王往忘

二、写下你的网名,把平仄列在下面,看是否连你的名字也分不清平仄呢? [例]:潜川

平平——北方人的发音就容易犯音调不准的毛病,我这个潜字,发音为平(qián),但很多人容易发成仄(qiǎn)。所以不明白错的时候,还是要翻字典。

1、写出你的网名,把平仄列在后面: 2、把下面一堆名字,翻译成平仄看看: [例]:

潜 川

平平

刘德华

成龙

李连杰

士兵突击

高 诚

史 今

伍六一

马英九

星云大师

资国寺

姜育恒

周润发

荔 枝

功夫熊猫

3、根据下面的平仄,写出相关的词语来,当然要有意义的词: [例]

45

仄仄

仄仄仄

仄仄仄仄

仄仄仄仄仄 滚

快滚

快点滚

快给我滚

快点给我滚 ——声明,潜川在举例子而已,不是在骂人&O1514;平

平平

平平平

平平平平

平平平平平仄

仄仄

仄仄仄

仄仄仄仄

仄仄仄仄仄 仄

仄平

仄仄平

仄仄仄平

仄仄仄仄平平

平仄

平平仄

平平平仄

平平平平仄 仄

仄平

仄仄平

仄仄仄平

仄仄仄仄平平

平仄

平仄平

平仄平仄

平仄平仄仄 仄

仄平

仄平仄

仄平仄平

仄平仄平平4、找出符合下列平仄的成语或四言来: [例]:

仄仄平平

仄仄仄仄 万水千山

奥运火炬 (成语)

(四言)

仄仄仄仄

仄仄仄平

仄仄平平

仄平平平

平平平仄

平平仄仄

平仄仄仄

平仄平仄

平仄仄平

仄平仄平

仄平仄仄

平仄平平

仄仄仄仄仄仄

快点给我滚蛋

平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 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平仄 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 仄平仄平仄平

平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关于音节和粘对

第二个要掌握的内容:何谓音节?

1.音节即是格律诗的最小单位,通常表现为1个字、2个字和3个字,而以两个字(我们通常把这两个字当成一个词来看待)出现比较多,至于词里面的音节变化就很多,但格律诗里面的音节就很单纯。

譬如:

红军不怕远征难

拆开来就是:

红军+不怕+远征难

3个音节(通常会这样分)

1+ 1+

1 = 3个音节

或者:

红军+不怕+远征+难

4个音节

1+ 1+ 1+1 =4个音节。(这种分法也没错,但不常用,而且对理解平仄没有帮助,所以我们后面都用上面第一种分法)

2、两个字的音节往往是两个平声字或两个仄声字组成,朗诵的时候着重点基本上是落在第二个汉字上,因此对于音节的第二个汉字也就很注重,要求比较严,对于第一个字呢有时候就马马虎虎了。有关平仄的一句重要的入门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由此而来的,但要准确地理解这句口诀,还得要看后面的课程,因为这句口诀的运用是有局限性的,在这里,仅仅只为入门者好记而用。

[强调]看一个双音节,重点看第二个字,是仄,整个音节就是仄音节,是平,整个音节就是平音节。

第三个要掌握的概念:何谓粘对?

3.然后我们来掌握三个小小的概念:同句;对句;邻句 ①同句——同一个句子里,也称之为本句。

②对句——格律诗往往以两句为一个单位成为一组(在律诗中专门称为一联)的,

46

那么这一联里面的第一句,称之为上句,第二句称之为下句,而任何一句都叫做对方的对句。也就是说,上句就是下句的对句;下句就是上句的对句。

③邻句——继续根据对句的理论顺推,那么在一联与一联挨着的两个句子(也就是上一联的下句和下一联的上句),它们是相邻的,那么它们互相称之为邻句。

当然,这样说,估计有人还是不明白的,举例如下: 关于同句的例子:

七绝&S226;为女民兵题照1961.02

作者 毛泽东

①飒爽英姿五尺枪,——①为同句。 ②曙光初照演兵场。——②为同句。 ③中华儿女多奇志,——③为同句。 ④不爱红装爱武装。——④为同句。 关于对句和邻句的例子:

七绝&S226;为女民兵题照1961.02

作者 毛泽东

①飒爽英姿五尺枪

仄仄平平仄仄平━━┓

1234567

┣━注意,①②互为对句。 ②曙光初照演兵场 ━━┛

━━┓

仄平平仄仄平平

1234567

┣━注意,②③互为邻句。 ③中华儿女多奇志

平平平仄平平仄 ━━┓

━━┛

1234567

┣━注意,③④互为对句。 ④不爱红装爱武装 ━━┛

仄仄平平仄仄平

1234567

4.格律诗词中,音节出现的规律是:

①同句平仄相间:几乎每句格律诗的单句中,仄音节和平音节都是相间的,即第一个音节是平音节的话,第二个音节就是仄音节,这个规律称之为“平仄相间”。 [旁白]——当然,一般从开头第一个字到最末三字之间,都是平仄相间的规律。至于到了末三字,虽然也满足这样的规律,由于末三字的最后一字要考虑押韵的问题,所以会有小小的调整,这个以后会讲到,所以别太较真。

②对句平仄相反:对句上下相对应的音节,平仄是相反的。术语称之谓“对”,如果你没做到,就算犯错误了,称之为“失对”。

[旁白]——同理类推,最末三字也不要管它,只看前面四个字(这是指七言律诗、绝句或排律)或两个字(这是指五言律诗、绝句或排律)

③邻句平仄相同:第一组的第二句和第二组的第一句,称之为邻句。邻居上下相对应的音节,平仄是相同的。如果你没做到,就算犯错误了,称之为“失粘”。 [旁白]——同理类推。同上。 再来看上面的例子: [例]同句平仄相间:

47

七绝&S226;为女民兵题照1961.02

作者 毛泽东

①飒爽英姿五尺枪,——①为同句。注意观察12为仄,34为平,567先别管它

仄仄平平仄仄平

1234567

②曙光初照演兵场。——②为同句。注意观察12为平,34为仄,567先别管它

仄平平仄仄平平

1234567

③中华儿女多奇志,——③为同句。注意观察12为平,34为仄,567先别管它

平平平仄平平仄

1234567

④不爱红装爱武装。——④为同句。注意观察12为仄,34为平,567先别管它

仄仄平平仄仄平

1234567

[例]对句平仄相反(对);邻句平仄相同(粘)

七绝&S226;为女民兵题照1961.02

作者 毛泽东

①飒爽英姿五尺枪

仄仄平平仄仄平━━┓

1234567

┣━注意,对句①②句的

12、34的平仄均相反,称为对

②曙光初照演兵场 ━━┛ ━━┓

仄平平仄仄平平

1234567

┣━注意,邻句②③的

12、34的平仄均相同,称为粘。

③中华儿女多奇志

平平平仄平平仄 ━━┓ ━━┛

1234567

┣━注意,对句③④句的

12、34的平仄均相反,称为对。

④不爱红装爱武装 ━━┛

仄仄平平仄仄平

1234567

[旁白]:观察粘对,主要以前面四字(针对七言,若为五言,则以前面两个字)的状态来评判,后面三个字,另有解释,不做粘对的判断依据。

也依葫芦画瓢,给各位初学者来个顺口溜打油诗什么的,便于记忆。呵呵——平仄还要懂音节,

48

音节也是基本功。 往往两字一单位, 重点读音在后头。 不管前面怎么变, 盯住尾字不放松。 尾字是仄就算仄, 尾字是平就算平。 故有一三五不论, 专记二四六分明。 音节排列很有序, 细细观察有规律。 同句平仄依次排, 逐个推理不用猜。 一直推到后三字, 小小变化要注意。 无非就是换秩序, 前后调换不难记。 关键学会看粘对, 类似格律身份证。 检验真假多靠它, 不是同类请后退。 邻句平仄总相同。 这个规律称为粘。 对句平仄总相反, 这个规律叫做对。 邻句不粘叫失粘, 对句不对叫失对。 失粘失对是大忌, 初学者,要牢记。 刚学诗词别犯错, 否则潜川很生气。

[第一天第

二、三节关于平仄粘对的作业]——切记,作业都布置在每一个章节的后面,但是写作业回答问题,必须到自己的作业本上去,也就是说,把这作业的内容复制下来,拈贴到自己的作业本上去,凡违反此规则,均属于不用心看教材者,

一、下面是杜甫伯伯的作品: 1.写出全部的平仄来。 2.分析平仄的粘对情况。

九日蓝耕会饮

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 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 笑倩旁人为正冠

49

蓝水远从千涧落 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 醉把茱萸仔细看

二、这是闲云出岫美眉一进学堂就扔出来的习作。非常幸运地被潜川随手抽中,作为案例分析: 斋中诗唱诵 园里蝶莺追 绿荫扶风笑 闲云踏日窥

1.请写出全部的平仄来。

2.请分析其是否符合粘对的规则。

三、这是潜川首期学堂的学生凝眉一笑的习作(可惜凝眉现在英国留学,已经失去联系,睹物思人呢),题名《思妇吟》,潜川把它弄散打乱了。

思妇吟

作者:学堂学员 凝眉一笑

只恨七夕短

蛾扑蜡炬幽

衾凉嫌夏浅

相逢少鹊鸥

徘徊霜鬓谢

鸟泣残蝶散

惆怅锦书收

雁过懒迎秋

1.写出全部诗句的平仄来。

2.根据现有掌握的平仄、粘对知识,加上对诗句及标题的理解,将本作品还原,变成秩序正确的一首习作。

学会平仄的一些小运用 案例一:

学习习近平仄的小小运用:

快过年了,先学点平仄,对过年也是有帮助的:

平仄是格律诗词的最基本的东西,是所有文字的基础,懂得识别平仄,就可以初步欣赏很多传统的文化了。

譬如,过年了,要贴春联,现在很多人会把上联、下联贴倒的,内行人一看就会扭过头去偷笑,不过外行的人多了,也就无所谓了,说不定那一年,内行人统统会被外行人笑的。

区分对联的上下联有一种比较简单的办法,合乎规律的对联常规是这样安排上下联的:

上联:最末一字为仄声字。按传统方式它是要贴在面对门的右边的。

下联:最末一字为平声字。按传统方式它是要贴在面对门的左边的。

横批,当然贴在门楣。而且是面对着门,自右向左写。

如以下春联,显然:

上联:风和日丽春常驻

50

《螳螂捕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0螳螂捕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第2课时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
《螳螂捕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