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

2020-03-02 22:46:0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书愤》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书愤》为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第一单元“推荐篇目”。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国家的挚爱和对理想的执着蕴涵着无穷的悲愤之情,诗意理解难度不大,重点在于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2、学生分析:学生基础薄弱,重点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帮助学生在理解诗歌中意象概念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能够自主在老师的点播下稍加分析和发挥,形成独特的感知和诗歌美的体验。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合理想象,还原情境。 3.小组合作,在美读诗歌中感悟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 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合理想象,还原情境。 [教学难点] 小组合作,在美读诗歌中感悟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器材] 课件,多媒体教室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上小学的时候,有一个诗人给我留下了很特别的印象,他在临死前最担心的不是自己儿孙们的前途,也不是自己的家产如何分配。他最关心的是山河破碎的祖国何时能够统一。所以,他临死前在一首诗中对自己儿子表达了这样的遗愿:如果有一天祖国统一了,你们祭奠我的时候不要忘了告诉我。”他的这种至死未敢忘忧国的赤诚的爱国之心深深的感染了我。他就是陆游。请同学们猜一下我刚才说的是陆游的哪首诗?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诵读这首诗,然后回答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在初读诗歌后对作者情感的把握一定不准确和全面,但没有关系,这个环节只需要学生对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有个朦胧的认识)。

三、细读诗歌,深入理解

(一)解题:书,动词,记录,记下,书写。愤:气愤、悲愤、激愤,愤慨。

(二)赏析诗歌

学生思考:全诗除题目有一“愤”字外,全篇便无一“愤”字,但愤然之情力透纸背。在下列哪句诗中有作者的“愤”。

合作探究:六人前后桌为一小组,结合陆游的背景资料,来回答这个问题。 师生共赏:

1、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如何理解世事艰?指投降派把持朝政,偏安一隅,作者抗金报国的志向会受其阻挠。它是愤的根源。

问:但作者知不知道? 明确:不知道。 原因:那知

问:作者说自己北望中原,(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 报国的豪情壮志如山岳一样不可动摇。那作者这种豪气如山,这种想要抗金报国的豪情壮志是空穴来风吗,原因是什么?

明确:原因:一是“早岁”,即自己早年年轻单纯,血气方刚,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感觉自己一出山就能平定中原。二的答案在颔联。

2、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学生翻译和分析:两次宋军和金军作战。一次冬天在瓜洲渡口用冰船作战,宋军击退金主完颜亮。一次秋天在大散关用铁骑交锋,宋将吴璘等收复了大散关。两次战役都取得了胜利。可见,宋军和金军作战有胜利的经历,也就是收复失地是有可能的,并非异想天开,以卵击石。

首联和颔联为作者“书愤”奠定了基础。

3、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分析:塞上长城:(用典)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也以此自许,自许:称许自己。意谓自己像一座万里长城一样。当年我期望并自信能成为保卫边疆的“长城”。可自许前面有个字“空”。一个“空”,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和前面的“气如山”形成鲜明对比。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衰鬓、斑字说明自己现已经是年老力衰,年华空逝。可南宋朝廷依然偏安一隅,收复旧山河的豪迈志向已难以实现。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跃然纸上。

早年:豪气如山 晚年:衰鬓先斑

两相比照,何等悲怆?

可见,颈联是作者对自己年老体衰,时光空逝,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

4、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尾联,有没有“愤”。 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

生:尾联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崇敬和仰慕之情。尾联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可诸葛亮不仅仅《出师表》出名,他一生的功绩: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排八阵、演七星都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作者为什么在这里提诸葛亮的《出师表》呢?因为他在《出师表》中说:“北定中原,恢复汉室”,他为了这一目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在学习《蜀相》时知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可以看出诸葛亮出师失败了。那为什么还对他有那么强烈的崇敬之情呢。还说千百年来无人可以和他相媲美呢? 因为诸葛亮至少为恢复汉室,统一祖国努力过。“出师”在《出师表》中的意思?出动军队,那作者其实也希望出动军队,北定中原。可他不能,原因是因为投降派的阻扰,所以尾联有对朝廷投降派的愤慨。投降派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作者的“愤”中含“恨”,“愤”中含“悲”,“愤”而生“凉”,“愤”而生“叹”,从而形成了本诗沉郁豪雄的风格。

小结:诗名《书愤》,四联56字,虽无一“愤”字,却句句皆“愤”,愤然之情力透纸背。全诗以“愤”为基调(主线),不是一怒了之,而是有血有肉,富于变化:前四句重在激愤,后四句偏于悲愤。激愤愈烈,悲愤愈深。

愤: 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 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四、合理想象,还原情境

诗人在写这首诗之前和写这首诗的时候一定有许多想法,那么陆游在写《书愤》时的所思所想,我们已无从知晓。但我相信一千读者眼里有一千个“陆游”。下面,我们可以加入自己的合理想象,个性还原出诗歌的情境。与陆游进行一次灵魂的对接。建议运用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不少于200字。

教师示范:

“靖康耻,犹未雪”。想我大宋王朝被金军铁蹄践踏的体无完肤、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于是,从小我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壮志。北望中原,那里曾是我们的故土,那里曾有我们的子民。那时,年轻单纯的我怀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信誓旦旦地立下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宏伟大志,其豪情壮志 犹如山岳一样伟岸。想当年,狂胡不是我们的对手,茫茫夜雪里,瓜洲渡的楼船猛然一动,就杀声震天,就让狂胡伏尸百万,就让金主完颜亮落荒而逃。秋风里,我们宋军铁骑在大散关强劲的狂飙,就激起烟尘滚滚,就让胡马望尘而逃。这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利充分说明我们南宋人民有实力捍卫我们领土完整。然而,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了自己暂时的安乐,苟且偷生,偏安一隅。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揽镜自照,自己已从原来意气风发的小伙子变成了现在两鬓斑白的垂垂老者。“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曾经的豪情壮志现化为一种讽刺,一种辛酸,一种无奈。作为一个62岁的老人,现在已在家闲居六年了,能够杀敌报国的日子已然不多,然而恢复中原的志向会在我心中永远活着。可此时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无处倾诉,我只能用一首诗来承载我的这份沉重的愤慨之情。

教师范读: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

五、学生展示,集体美读

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学生进行合理想象,还原情境。加入自己的理解和创新,尽可能的还原作者在写这首诗之前和之中的真实想法。 学生写完以后,小组交流讨论,组长做负责人选出本组最佳作品,或者小组讨论把全组中写得好的地方整合在一篇文章里,作为全组讨论的智慧的结晶。每组全体成员都要站在讲台上,每组选出朗诵水平较高的人有感情的朗读“合理想象,还原情境”的内容。小组全体成员美读全诗。

以下为学生写的合理想象,还原情境:

2组张少利:靖康之变,金人攻我宋朝,导致我大宋王朝山河破碎,硝烟弥漫,百姓流离失所。北宋灭亡,朝廷迁至建康,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苟且偷生。想我早年年轻气盛,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那里曾经住着我大宋子民,黎明百姓安居乐业,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如今却沦为他人国土。我想要收复中原的壮志,豪气冲天。25年前的瓜州渡,夜雪之战,足以证明我大宋将士的英勇。大散关的铁马在奔腾,秋风呼啸而过,千军万马兵戎相见,足以说明我大宋战士的无畏。想要收复国土就在弹指之间,可惜投降派反对进军。时光无情易流逝,岁月不待人。转眼间我已从风华正茂的七尺男儿变为已入暮年的白发老者。北伐收复失地的愿望越来越遥远,昔日的豪情壮志也成为空许。诸葛亮一篇出师表流芳百世,千百年来谁可以与之相提并论。同为有志之士,结果却不尽相同。问天借墨,以地为纸,写下心中感慨。

七组秦晓辉:年少轻狂,,初生牛犊不怕虎 ,不知何为畏惧,不知世事之艰难。少年时的梦想,壮年时的期盼,都是要恢复中原,恢复万里河山。梦想是你的,期盼是那你的,江山却是那姓赵的。他只想在半壁江山中苟且偷生。狂胡不是你的对手。在茫茫雪夜中,楼船猛然一动,杀声震天,胡虏伏尸百万。秋日里,劲风中,你铁血强劲的作战,激起滚滚烟尘,胡马望风而逃。你的对手在大宋王朝中,他们躲在暗处,处处算计你。让你浑身力量无处释放,让你的利刃无法出鞘。报国无门,空怀长风,却只能束缚在名叫大宋但柔弱的国度里。把长城在心中修筑,时光暗淡了光彩,岁月不居,壮年已逝。壮志未酬,衰鬓先斑,日夜为之痛心。于是在暮年就想念起三国诸葛孔明,当年北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想念出师表中的一切诚恳,正气浩然,千年过往的英雄又有谁能与诸葛相媲美。无可奈何的你,一声长叹在历史的长河中,回荡千年。

生:出动军队

师:那作者想不想出动军队,北定中原 生:想

师:那他能不能出动军队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投降派的阻挠

师:那在尾联有没有“愤”? 生:有,对朝廷投降派的愤慨。

书愤

书愤

书愤

书愤

书愤

书愤

书愤教案

书愤 教案

书愤教案

书愤 教案

《书愤.doc》
书愤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