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E风险管理讲稿

2020-03-01 19:05:2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HSE风险管理讲稿

2007-12-07

一、HSE风险管理相关概念 1.概念: 1 .风险——某一特定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组合。 2.危害——可能引起的损害,包括引起疾病和外伤、造成财产、工厂、产品条件或环境破坏,导致生产损失或增加负担。 3 .危险源——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的根源,可以是一件设备、一处设施或一个系统,也可能是其中存在的某一部分。 4.事故隐患——隐患是客观存在的对人和无的潜在危害。事故隐患是指作业场所、设备或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缺陷。 5.危害评价——依据现有的经验、评价标准和准则,对危害分析结果作出判断的过程。 6.风险管理—— 对系统存在的危险性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系统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及其后果严重程度的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危害尤其是重大危害因素制定风险削减措施,编制应急反应计划,以实现对风险及其影响的管理。

风险管理充分体现了对事故危害及影响以预防为主、突出控制和削减风险的管理思想 2.风险管理与安全管理 w 在实际工作中,安全工作人员一般将风险管理和安全管理视

为同样的工作。其实,两者间关系虽然密切,但也有区别,主要体现在: w (1)风险管理的内容较安全管理广泛。风险管理不仅包括预测和预防事故、灾害的发生,人机系统的管理等这些安全管理所包含的内容,而且还延伸到了保险、投资,甚至政治风险领域。 w (2)安全管理强调的是减少事故,甚至消除事故,是将安全生产与人机工程相结合,给劳动者以最佳工作环境。而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尽可能地减少风险的经济损失。由于两者的着重点不同,也就决定了它们控制方法的差异。 w 风险管理的产生和发展造成了对传统安全管理体制的冲击,促进了现代安全管理体制的建立。它对现有安全技术的成效做出评判并提示新的安全对策,促进了安全技术的发展。 w 与传统的安全管理相比,风险管理的主要特点还表现于:确立了系统安全的观点;开发了事故预测技术。在某种意义上说,风险管理是一种创新,但它毕竟是从传统的安全分析和安全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传统安全管理的宝贵经验和从过去事故中汲取的教训对于安全风险管理依然是十分重要的。 3.风险管理过程:

风险管理的程序为4个阶段。 (1)风险的识别 (2)风险的衡量 (3)风险管理对策的选择 (4)执行与评估

二、HSE风险管理的意义 ( 1) 贯彻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促进石油工业的发展,为保

护人类生存和发展作出贡献。 (2)减少各种事故的发生,降低钻井作业的HSE风险。 (3)减少钻井作业成本,节约能源和资源。 (4)提高钻井行业的健康、安全与环境的风险管理水平。 (5)增强钻井队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我国钻井企业进入国际市场。 HSE风险识别和评估 第一节 钻井作业HSE危害和影响的确定

一、钻井作业HSE风险特征 1.严重性:2.差异性:3.多样性:4.时间性:5.隐蔽性: 6.变化性: 1.严重性 因人为操作或工艺措施不当以及设备处于不安全运行状态等诸多因素所导致的事故造成的危害极大,如井控失效可能造成井毁人亡的恶性事故,产生的后果甚至是灾难性的。 2.差异性 根据钻井工艺的特点,钻井作业大致分为钻前,钻进和完井施工活动几个阶段。不同施工阶段以及采用不同的钻井工艺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的影响不同,存在的危害和风险因素不同。此外,因钻井作业场所的流动性,不同地域(如海上和陆地钻井)的环境、气候条件不同,其危害和风险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 3.多样性 钻井活动中不仅存在常规的着火、爆炸、电击、运输事故、有害材料

化学试剂、工作环境(如滑倒、堕落、噪声、振动)等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的危害因素外,还存在设备伤害(如水压和气压、旋转机械)、污水和钻井泥浆以及硫化氢等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的影响,其危害是多种多样的。

4.时间性 钻井活动中造成的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的危害有的是突发性的,影响时间较短暂,而有的影响时间较长(如噪声危害贯穿整个钻井活动过程中),而有的影响则可能是永久性的(如钻井中井漏造成的对地下水源的危害)。

5.隐蔽性 钻井安全事故的发生受人为因素、设备状况因素、施工作业措施因素以及外界等因素影响,并且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有较强的隐蔽性。其危害和影响的发生及程度有时难以预料。 6.变化性 钻井作业中的风险具有多变性,往往会因措施或处理不当,可能会由一般事故升级为严重事故甚至恶性事故。如钻井过程中发生井漏,若同时存在高压层,处理井漏措施不当,就可能因井漏液柱压力降低而发生井喷或井喷失控事故,从而由一般事故演变成严重或恶性事故。

二、钻井作业HSE风险分类 1.根据危害和事故因素、方式及类别 ①按直接原因:如物理、化学、生物、心理、生理、行为因素; ②按事故类别及伤害方式:如物体打击、触电、火灾等16类;

③按职业病:如毒物、噪声与振动、爆炸等7类; ④按环境影响因素: 2.根据危害程度划分:

(1) 根据钻井作业中对人、财、环境和声誉影响的后果可分为6级

人员伤亡情况:0级—无伤害;1级—轻微伤害;2级—较轻伤害;3级—重大伤害;4级—人员死亡;5级—多人死亡。

财产损失和环境影响:0级—无;1级—轻微;2级—较轻;3级—局部;4级—重大;5级—巨大。 声誉受损:0级—无;1级—轻微;2级—有限;3级—相当大;4级—国内;5及—国际。 (2) 根据钻井活动中严重事故危险顶级事件和后果可分为“不可接受”、“可接受程度低”和“低风险”三级

3.根据钻井施工阶段划分: ① 钻井前期工作产生的风险:即开钻前的准备活动中,如平整井场造成对井场周围植被的破坏,钻井设备运输以及安装过程中的安全事故等。 ② 钻井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即开始钻进至完钻整个钻井作业中产生的HSE风险,如钻井作业中产生的各种井下事故,泥浆及作业污水对环境的污染风险等。

③ 钻井施工结束后产生的风险:如完井后未进行处理的废浆、钻屑及废弃材料对环境的污染。

4.根据钻井工艺环节来划分: ① 钻进作业中的风险;② 起下钻作业中的风险③ 下套管固井作业中的风险; ④ 测井作业中的风险;⑤ 完井、试油作业中的风险等。 5.根据钻井作业中危害对象来划分: ① 设备风险:如设备故障导致的危害; ② 人员伤亡风险:如因各种事故或操作不当造成对人员的伤亡; ③ 人员健康危害风险:如钻井作业流体对人员皮肤的危害,钻机噪声对人员听力的损害,有毒气体对人员健康的危害; ④ 钻井作业中“三废”对环境的危害风险:如柴油机排出的废气以及钻井作业中排出的废水和废渣,对井场周围环境的污染。

三、钻井作业中HSE风险因素识别方法 任何事故的发生都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往往与许多因素的关。通常可采用关联图,根据物料的性质、作业环境,按工艺环节、单元装置设备及场所,从人的行为、物的状态及环境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系统的危险源和危险点。 通过进行对钻井作业项目的全过程的风险识别与评价,可采用划分危险区等级、危险点源分级挂牌及危害程度分级挂图等方法,也可通过个案分析,对识别出的显在和潜在的风险(特别是重大风险)因素进行控制(HSE关键任务)。

四、钻井及相关作业的主要风险 钻井作业过程中,不仅存在普通共性风险,也存在特定和相关承包方

的技术服务作业风险,产生的HSE风险会影响整个全局。因此,在进行风险识别时,不但要识别出共同和特定风险,也要识别出相关作业风险。 四.共同和特定作业风险 (1)井喷及井喷失控可能造成地层碳氢化合物的逸出; (2)火灾及爆炸:地层碳氢化合物的逸出,特别是轻质油、硫化氢等可燃(剧毒)气体逸出、汽油及柴油、润滑油、机油等泄漏造成火灾爆炸危险事故; (3)营房火灾; (4)电气火灾; (5)现场易燃纤维或其它物品着火; (6)高空作业人员坠落; (7)高空物品坠落(如大钩、游动滑车、天车、井架及井架附件、二层台附件); (8)起吊重物坠落; (9)人员施工操作(如操作大钳)过程中造成物体打击危险; (10)机械伤害; (11)触电伤害; (12)食物中毒; (13)化学品中毒; (14)硫化氢中毒(15)躁声伤害;(16)交通事故; (17)恶劣天气或自大自然灾害造成的危险,如山洪、地震、雷击等; (18)环境污染:包括修建道路、井场对植被的破坏、作业及生活污水及有害气体对大气的污染; (19)海上钻井的风险:如海浪、台风等恶劣天气的危害、平台倾斜/倒塌、撞船、迷航; (20)社会环境带来的风险:如不法分子侵袭、战争、骚乱等。 2.相关作业风险 (1)测井作业风险:放射性伤害、、测井仪器落井危险; (2)录井作业风险:使用的天然气样标瓶泄漏、野蛮装卸可能造成火灾爆炸、使用强酸性物质可能造成人员皮肤腐蚀或烧伤危险等;

(3) 固井作业风险:高压管汇泄漏可能造成人员伤忘、严重窜槽、未封住高压油气水层发生井喷危险; (4)试油作业风险:管线爆裂、接头泄漏、井口采油树刺漏、压爆等、射孔弹误发伤人危险; (6)相关作业产生的废水、废渣、废气对环境的污染。 2.井喷失控的危害和影响 井喷失控是钻井工程中性质最严重的灾难性事故,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的危害和影响是巨大的。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打乱全面的正常工作秩序,影响全局生产; 2) 使钻井事故复杂化,处理难度增加; 3) 井喷失控极易引起火灾,影响井场周围千家万户的生命安全; 4) 喷出的油、气、水及有害物质(如H2S)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危及人员健康和安全; 5)伤害油气层,破坏地下油气资源; 6)井喷着火,造成机毁人忘和油气井报废,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7) 涉及面广,在国际、国内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3.全球性钻井作业识别出的主要危害

以下是IADC(国际钻井承包商协会)在北海地区识别出的主要危害及其它国际区域的特殊的健康和环境问题。 1)储层中的烃类(从储藏处喷出);2)浅层气(逸出);3)泥浆体系中的烃类气体(着火或爆炸);4)测井过程中的烃类(着火或爆炸)5)化学处理剂形成的烃类、有毒物和腐蚀性物质(环境影响);7)纤维物质(着火); 8)易爆物(爆炸); 9)高空重物(坠落);10)拉紧的物体(脱扣或结构损坏); 11)直升机运输(失事);12)海上运输(牵引事故,碰撞或失稳)13)陆路运输(撞车);14)恶劣天气(风、浪、闪电);15)污水和钻井泥浆;16)疾病(井队和当地居民的传染)。 第二节

钻井作业HSE风险评估

一、钻井队“三危”因素

1、危险部位

2、危险作业

3、危险行为 1.钻井作业场所的危险部位 井场危险区的划分: 危险区的划分依据是根据空气中可燃气体蒸汽浓度,按照API标准对井场进行危险区的划分,Ⅰ和Ⅱ类区包括: 井口区、泥浆灌(池)区、振动筛区、除泥器区、脱气器区、敞开的油池、分流器管线泄流口。 危险因素和有害因素的区别: • 危险因素强调突发性和瞬间作用。 • 有害因素强调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积累作用。

1.危险因素 可能对人造成伤亡或物造成突发性损坏的因素。 2.有害因素 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坏的因素。 客观存在的危险、有害物质或能量超过临界值的设备、设施和场所,都可能成为危险、有害因素。 1.危害辨识的任务 是否存在危害源谁(什么)会受到伤害?伤害如何发生伤害的后

果如何? 危害辩识的两个关键任务: ①找出危险、有害因素(包括材料、系统、生产过程或工厂) ②预测可能发生的事故后果 环境影响因素分类(按污染物的形态分类

1.大气污染 2.水污染 3.固体废弃物污染 4.噪声污染 5.辐射污染 1)危险源的分类 分为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两类 • 第一类危险源 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 • 第二类危险源 导致约束、限制能量措施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是一些围绕第一类危险源随机发生的现象。

常见的第一类危险源:(1)产生、供给能量的装置、设备;(2)使人体或物体具有较高势能的装置、设备、场所;(3)能量载体;(4)一旦失控可能产生巨大能量的装置、设备、场所;(5)一旦失控可能发生能量蓄积或突然释放的装置、设备、场所等;(6)危险物质如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7)生产、加工、储存危险物质的装置、设备、场所;(8)人体一旦与之接触可能导致能量意外释放的物体。 第二类危险源包括的内容:包括人、物、环境三个方面 1.人为失误(包括决策失误,人机学和过负荷);2.物的故障(材料缺陷、设备故障);3.系统运行的环境:包括温度、湿度、照明、粉尘、通风、噪声、振动等物理环境以及企业和社会的软环境。 3)危害辨识的方法

I` 直观经验法: 1.对照、经验法 2.类比方法

II 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1.事件树(ETA) 2.事故树(FTA) (2)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D=LEC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D——危险性 4) 事故树分析(FTA)

事故树分析又称为故障树分析,是一种演绎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它是从要分析的特定事故或故障开始(顶上事件),层层分析其发生

原因,直到找出事故的基本原因,即故障树的底事件为止。 一。事故树分析的几个阶段 1.选择合理的顶上事件2.资料收集准备 3.建造故障树4.简化或者模块化 5.定性分析6.定量分析 ★

一、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概述

1.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定义及目标 (1)基本概念 应急:需要立即采取某些超出正常工作程序的行动,以避免事故发生或减轻事故后果的状态,有时也称紧急状态;同时也泛指立即采取超正常工作程序的行动 。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计划):是针对事故或灾害,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是事故预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辨识与评价的基础上,对应急机构、应急人员及装备、救援行动等预防做的安排。 辨识与评价的对象:危险有害因素,事故类型,事故发生可能性和后果程度。 应急人员及装备:机构职责,人员安排,技术,设备设施,应急物质等等。

4 事故应急救援的原则和任务 基本原则: 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是在预防为主的前提下,贯彻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区域为主,单位自救和社会救援相结合的原则。其中预防工作是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基础.

事故应急救援又是一项涉及面广、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靠各个部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迅速、有效的组织和实施应急救援,尽可能的避免和减少损失 。 事故救援任务:1.立即抢救受害人员2.迅速控制危险源3.做好现场清洁,消除危害后果。4.指导群众防护,组织群众撤离。5.查清事故原因,评估危害程度

二、应急预案分级、分类、基本要素 ★“两书一表”概述 “两书一表”是指《HSE作业指导书》、《HSE作业计划书》和《HSE检查表》。 HSE作业指导书重点解决HSE管理体系在基层落实的“人、机”管理问题; HSE作业计划书重点解决HSE管理体系的在基层落实时的“环”(环境变化)适应问题; HSE检查表则是根据HSE作业指导书、HSE作业计划书的要求规范现场HSE检查,使HSE管理体系在基层得到落实。《HSE作业指导书》— 二级单位组织编写 ; 《HSE作业计划书》— 项目部组织编写; 《HSE现场检查表》—

基层组织开发 目的、意义和基本要求 编写《HSE作业指导书》和《HSE作业计划书》是实施HSE体系管理的基本要求,是基层组织运行HSE体系的具体体现,是预防事故

的有效措施。强调: 1.突出危害识别和风险控制 2.常见和显见的风险在指导书中描述 3.项目变化或有新风险时在计划书中补充4.指导书特点:普遍性、长期性、纲领性 5.计划书的特点:项目性、阶段性、详实性 1.《HSE作业指导书》与《HSE作业计划书》的关系 《HSE作业指导书》和《HSE作业计划书》同属于HSE体系中的作业文件层次。 《HSE作业指导书》定义—— 根据工作范围,综合基层组织常见和常规作业的管理规定和岗位操作规程,编写出作业指导书。 性。 《HSE作业指导书》——为了集中人力和精力,提高编写质量,一个二级单位的同类基层组织应共同开发一套《HSE作业指导书》,来指导本单位作业。 《HSE作业计划书》定义——《HSE作业计划书》是在《HSE作业指导书》控制和削减常规风险的文件要求基础上,进一步评估现场具体的施工人员、机具、环境和HSE法规标准,通过补充、变更和细化有关控制、削减风险的关键措施内容,制定的更切合实际、更具个性化和约束力的供“现场”操作的 HSE作业文件。HSE作业计划书编制立足于风险评估.1《HSE作业计划书》的特点: ①.体现“针对性”、“实用性”、“可实施性”和“计划性”的原则。 ②.不同的作业项目内容不同。

③.内容具体详细,操作性强。 两者区别——《HSE作业指导书》重点解决HSE管理体系在基层落实的“人、机”管理问题; 《HSE作业计划书》重点解决HSE管理体系的在基层落实时的“环”(环境变化)适应问题; 《HSE检查表则》是根据HSE作业指导书、HSE作业计划书的要求规范现场HSE检查,使HSE管理体系在基层得到落实。 2.《HSE作业指导书》的特点: ①.体现HSE管理中“共同性”、“普遍性”、“通用性”和“指导性”原则。 ②.实用的时间长、范围广,内容相对固定或“静态”不变。 ③.适用于本公司大多数(某专业)作业队施工中的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实施的指导。 ④.内容保持相对稳定,一般不随项目改变 附:文件评审、发布与实施 作业指导书、计划书经组织评审后由二级单位的最高管理者(或最高管理者代表)签署发布。 作业指导书、计划书覆盖了基层组织开展的各项作业活动,在应用中互相支持、互为补充,是基层组织实施作业和对岗位操作的普遍性HSE指导原则。 1.(4.5.1)危害识别 2.(4.5.2)风险评价 3.(4.5.3)风险控制

石油工程HSE风险管理

学习HSE风险管理心得

浅谈钻井工程HSE风险管理

hse 管理

HSE管理

风险控制讲稿

HSE管理方案

HSE管理题库

HSE管理体会

HSE管理考题

《HSE风险管理讲稿.doc》
HSE风险管理讲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