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育

2020-03-01 19:38:2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一些风俗习惯

房子半边盖安徽十大怪之一.指安徽关中昔日的房屋形式,至今仍可见到.房子半边盖,主要指关中西部地区农村传统的房屋建筑形式.这种房从侧面看成划形,正好是两面人字形房屋的一半.一般是,房子后墙高5-6米,檐墙高3米,下雨时,雨水朝一边流.这种一边盖的房子,农村人叫厦房.究其原因,主要是这种房子省木料,不要大梁、大立柱.同时面积小也省工.再加上砌墙用胡基(夯打成的土坯),取材方便.以这种形式的房组成四合院,雨水流向院内,美其名曰风水不外流.在陕西各地,由于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生活习惯的不同,住宅、也不尽相同.在陕北,不管生活条件如何改变,农村人总是喜欢住窑洞.陕北的窑洞种类很多.修窑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过去修土窑洞,得挑选一个土风干以后,才开窑门,安门窗.现在农民经济条件好了,修起了结实耐用的石窑洞.这种窑洞,住两三辈人不成问题.所以在当地有富不富看窑洞、修下窑洞,攒下家当的说法.窑洞冬暖夏;冬天外面冰天雪地,窑洞内即是三天不见火也暖融融的.一般人家院墙不高,两个婆姨捡着豆芽就能隔着墙说话.安康紫阳人喜欢住石板房,即房子项铺盖青石板.这种房子下雨利水,日晒不透,盖起来容易,经济实惠.陕西无论关中还是陕南、陕北,家宅与家宅之间,都有院墙相隔.院子大小不等,修有大门.门楼很讲究,出檐雕楣.门上刻有和为贵、勤耕读;等字语;有些较高级的还雕有二龙戏珠、丹凤朝阳等浮雕.门后垒一照壁,这样人在外就难一看到家里的摆设情况.农村人喜欢给院里栽树,树大成材,树冠遮荫.有些在院内栽些杏、梨、枣树,一年四季,花香果实不断。

去在关中,婚姻全赖父母之命,媒的之言.娃娃亲特别盛行.父母在娃娃长到十二三岁时,就托媒人给娃订了婚(当地男娃叫占媳妇、女娃叫寻主儿),娃娃亲一旦订妥,双方就不能随便翻悔.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娃娃亲愈来愈少.娃娃长大后.自由恋爱,只不过还要有个中间人介绍一下.订婚之后,双方商定一个吉日准备结婚.男方修整布置新房,女方准备嫁妆.过去结婚,仪式繁琐.迎娶时,男方去7人(6男1女),拉着箱子,提着篮子,内装猪肉5斤,公鸡一只,酒一瓶,红帖一个,到女家后送上红帖,女方以酒席招待.新娘上花车,多由平辈兄长背到车上.鞋不着地,脚不沾土,上路后撒路帖,(用红帖纸剪成碎片边走边散以之引路),女方家有送女客人,一般视亲戚多少定人数.大多数在40-50人之间.花车到达男家时,先放炮杖,后放鞭炮,再端一碗醋绕花车浇洒一圈,名为避邪.此时新郎出门迎车.新娘下车后由执事人散麦草节于新娘盖头布上,随撒口中随念:一撒草二撒草,三撒媳妇下了轿一撒金,二撒银,三撒媳妇进了门.新娘下花车,踩着芦席,由男方嫂子陪送到洞房.然后男方开早饭请亲戚朋友吃臊子面.中午时分,几声炮响之后,新媳妇在嫂子陪送下,行至堂前,行拜堂礼.一般一拜天地,二拜父母,三拜夫妻,四拜亲戚朋友.拜完一堂即开午扳,以酒菜为主.饭后,新郎新娘进入洞房,由一位能说会道的中年妇女铺床,边铺边说:铺床铺床,儿孙满堂,先生贵子,后生女郎;福贵双全,永远吉祥.结婚三天后,新娘要回娘家,称为回门.由新郎陪同,提一篮子20个礼馍.中午吃饭时,嫂子身份的妇女故意刁难新郎,第一碗臊子面做得十分咸,放在新郎面前,老实的端起就吃,再咸也得硬着头皮吃下去,而机灵的便会找话题把这一碗递给岳父.岳父一吃感到很咸便叫女儿端走,嫂子的计谋也就落空了.吃完饭,村里妇女开始耍女婿.那些嫂子,每人手里拿一草圈往新郎头上套,新郎既要亲热地笑,也要机智地躲.老实的,往往头上套了四五个,这个风俗带有检验新郎是否聪明伶俐的目的。

陕北男女结婚时,迎亲队伍十分壮观,前边有吹鼓手开道,后边有新郎擎酒相送,一行队伍浩浩荡荡踏得山沟里黄土飞扬.崖畔畔,山梁梁,到处是人观看.由于山大沟深,迎亲队伍有时得走两天时间.晚上,还要在途中的村子里住上一宿.不论歇在哪个庄里,村里人十分高兴,安排食宿.迎亲人数也有讲究,迎人送人的婆姨应为双数,里方去多少人迎亲,女方也陪多少人送亲.迎亲队伍中,婆姨们打扮得花枝招展,男人头扎崭新的白羊肚毛巾.但是深藏在花轿中的新娘,却身穿旧羊皮袄,怀抱押轿娃娃(一个

6、7岁男娃),用锅底黑把脸涂得黑漆一般,据说是为了在路上逃避魍魉鬼怪的拦截.一声炮响,新郎所在的村庄霎时沸腾起来.男女老少涌到畔上来迎接.吹鼓手鼓着腮帮子吹唢呐,十几分钟不换气.迎亲队伍走进院子,随着司仪落轿一声喊,鞭炮齐鸣,唢呐高奏.新娘踩着毛毡进入洞房窑.洞房窑陈设一新,前有供桌,桌上搭红布,放米和猪肉.司仪待新娘时窑后便宣布拜天地.司仪唱道:一拜神灵送福来,二拜四方甲乙丁,两家儿女合婚姻,一年四季永安康.三拜公婆福寿长,钱财万贵有牛羊„„拜完天地,新娘新郎抬上米斗进入洞房,新郎揭去新娘的盖头,一位老年婆姨为新娘上头,一边梳一边唱头一木硫长,二一木梳节节长,张家的女子跳过王家的墙.对对核桃对对枣,对对儿女满炕跑.养女的,要巧的,石榴牡丹铰得好.养小子,要好的,穿长衫,戴顶子„„唱完后把新娘子头发盘成髻子挽起,最后叫二人喝交杯酒,开始闹洞房.结婚三日,新娘携新郎回门.新郎最怕的是小姨子戏姐夫.新郎刚一进家门,眼尖手快的小姨子,趁姐夫不防之际,将锅底黑抹姐夫一脸,意为新娘到男方家受了气,回门非得偿还不可.当然,这是一种戏虐.回门姐夫须得在岳父家住一晚上.第二天一早,为了考察新郎心眼多不多,小姨子做回门饺子,盛情招待姐夫,回门饺子里分别包着花椒、辣面、冰豆、干草节.老实一点的挟着就吃,往往会受捉弄.丈母娘疼女婿,会出来解围,用另一碗换下来,小姨子子可开心哩!

亮针线是指新娘结婚后第二天,在堂屋展出陪嫁的刺绣,缝纫等针线活,让人们观赏、评论.针线活一般有绣花枕头,扎花袜垫,信岔,绣鞋等.亮针线后接着是认大小,行拜礼.执事者把叔伯兄弟,妯娌亲戚,按名单排列亲疏长幼次序,一一唤到堂屋相认.执事者一边介绍、一边端盘收礼,新娘叫声叔、伯、舅、然后送其一件针线礼品,受礼者马上往盘子里放一红色(内装礼钱),由执事者唱明钱数,交给新娘.这一仪式其实质是该家族承认新娘已成为其新的成员。

葬礼俗称白事.从老人溘然长逝的那一刻起.丧礼仪式便算开始.在关中农村,过去人死后,最初,亲人除了嚎啕大哭外,手拿一个瓦盆一张纸,敲着瓦盆走到门外,烧了纸,这叫送终.送终后,再将瓦盆拿回来,放置在死者脚前,名日孝盆,在里面烧纸,给冥间的亲人送钱,然后将尸体安放妥当,差人向死者的娘家、舅家报丧.待亲戚子女到齐后,举行入殓仪式:先给死者剃头、洗身、然后再穿寿衣,往舌头下压一小硬币,最后穿鞋戴帽,放进棺材.入殓后在家搭一灵棚,设一香案,摆上水果、礼馍之类的供品,点一盏长明灯,白天晚上由死者家属守灵.守灵多为死者的子女,名日孝子,身穿白孝衣,头戴白孝帽,腰里系一根粗麻丝,手握丧棒(用大姆指粗的柳木做成,上缠白纸).凡见有前来吊丧的不论生熟都要磕头,以表感谢.在出殡的前一天晚上,死者亲属要请自乐班演唱秦腔,或者表演木偶戏,有的演电影,亲友送的挽帐,恳于灵堂之上,孝子按辈份大小,分跪灵堂左、右两侧,女眷则围坐在灵枢的后侧,吹鼓手吹起唢呐,声声悲伤凄楚催人泪下.唢呐声中,孝子按次向死者献酒,行跪拜礼.翌日凌晨,开始出殡.一般由阴阳先生主持.随着一声起,悲壮的喷呐声起,哭声连天.24人抬着棺木起身.前边是白纸做的白鹤,引魂幡引路,两边24杆纸幡及花圈花篮.后边吹鼓手引导,孝子扯起一丈多长的白帐,牵引棺木徐徐前进.棺木周围是女孝子,手把棺木放声唱哭,按照一定的哭丧调诉说对死者的思念.全村人都来送殡,在大路上燃起大火.到了坟地,棺木绕坟三周,然后放在墓前,孝子施礼送入墓穴.之后填土起坟冢,丧礼结

束.

在陕西,很多有庙字的地方基本上都有庙会,庙会原本是为祭庙中所供之神而举行的.过却庙会都是群众自发而起的.庙会内容大都是烧香拜佛,抽签问卜.各个庙会都有会长,负责布施化缘,将捐来的钱交到会上,或者修理庙宇,或者购买粮食,供过会的香客食用.佳县白云山和延安清凉山过去过庙会时,煮一大锅小米饭,谁来谁吃.一锅饭吃完再煮一锅.信男信女逛庙会,大多是为了布施,讨个吉利、消灾除祸,布施五花八门,有送匾的,有给积德箱放进省吃俭用节省下来几元钱的,留一份香钱,讨得一张福从天来、吉祥如意的红纸,兴高采烈,心满意足.也有根多人逛庙会是为了看热闹,因为庙会均唱大戏,人山人海,热闹非常。

在农村,上了60岁(一个花甲)的老人,儿孙都要给其祝寿.民间叫做生日.后辈念上辈一生劳碌之苦,祝老人健康长寿,过生日时,亲戚儿女给老人送寿礼,头天晚吃长寿面,第二天全家团聚在老寿星周围,小辈的磕头祝寿,合家欢乐,一般是满60岁以后,每年过

寿一次。

在农村娃娃生下三十天后,要做满月.这一天,亲朋好友和亲邻都带上礼品,前来看望月婆和娃娃.礼品多是鸡蛋、挂面、糕点,奶粉等营养品和娃娃衣服,同时给月子娃用红绳子系10元 钱挂在脖子上.主人设酒席招待来客,孙子的爷爷奶奶乐得合不上嘴时,前来助兴的妇女、青年,乘其不防,往其脸上抹红,庆贺他们喜得孙子.娃娃过了满月,就要上舅家,叫移窝.离家时给娃娃脸上抹一点黑,回来时抹点白面,意为走一趟舅家,黑

娃变成了白娃。

面条是关中人的主要伙食,关中人吃面,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并称之为“__(biangbiang)面”。这种面煮熟以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肉臊子还是油泼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有筋性。很耐饥。

关于锅盔的来历,有2种说发,一是,诸葛亮初出茅庐,火烧博望坡后,为帮关羽稳定军心而发明的;另一中是,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工匠人数很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程,于是一名士兵就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了饼,把这种饼称之而锅盔。陕西人做锅盔,将面和硬(硬到用手都揉不动),借助木杠子,用力压,压成圆饼以后,放在铁锅里,用火慢慢烙烤,做好的锅盔外脆内酥,又大又厚,

很象一个锅盖。

陕西盛产辣子,来自红个长头尖,味级辣,有“线辣子”或“尖辣子”之称。陕西人吃辣子,是先将辣椒摘去蒂把,用文火炕干,再用臼子捣成粉状,经过筛罗,再放上细盐,最后用较多的滚油泼一下,就成了当地著名的“油泼辣子”。这种辣子,看着红、闻着香、吃着辣,即能用来调面,又能加馍吃。

陕西的冬天很冷,并且特别长,所以陕西人爱吃泡馍,并且都能吃很多,各个泡馍馆为了满足顾客的需要,就用大瓷碗来装泡馍,就有了泡馍大碗卖的说法。

陕西人吃饭用的是“老碗”,是一种耀州产的直径一尺左右的白瓷青花大碗,这种碗比小盆还大,所有盆碗分不开。关中农村的人们吃饭爱蹲在一起,边说边说,谝闲传,(这就是“老碗会”),所有都盛一碗,就不用在

回家去盛饭了。

关中人都爱在头上带一快黑色或者白色的帕帕,这种帕帕实用性很强,可防风,防尘,防雨,防晒,可医科擦汗,擦手,有时还可以临时用来包东西。

有句俗语叫“肥水不流外人田”,陕西人盖房子,屋檐朝着院内,每当下雨的时候,雨水就流到自家院里,可以浇田。这就有了房

子半边盖。

关中平原,土地肥沃,基本上只要有种子入土,就可以丰收,关中地区很早就有一句谚语“老不出关(潼关),少不下川(四川)”。所以关中人很少出外谋生的,男人们不出门远行,姑娘们也不远嫁。

关中的男人们爱蹲在一起“开老碗会”,并且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再加上人们冬天喜欢蹲在背风向阳的地方“晒暖暖”、“丢方”下棋,就养成了蹲的习惯。

关中人干活出大力,吃饭用大碗,唱戏也爱用大嗓门,尤其喜欢吼秦腔。

初中教育

初中入学教育

初中教育叙事

初中教育反思

初中教育案例

初中教育心理学

初中教育讲话

初中教育叙事

初中教育考察报告

初中禁毒教育工作计划

《初中教育.doc》
初中教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