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古印度教学设计

2020-03-03 23:15:4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第3课时古印度教学设计

吴卫平

教学目标

1.公元前2500年印度出现奴隶制小国;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印度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2.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的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的种姓制度是印度奴隶社会的特点。是奴隶主阶级对奴隶和其它劳动人民进行统治的社会制度。佛教的教义因为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某种需要,受到统治者特别是刹帝利的保护。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教法方法:讲述法;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展示印度河流域的地图,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并说明这里同时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的诞生地。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在亚洲次大陆。包括现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地,它北面是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这里有两条河流,西部的是印度河,东面的是恒河。印度的名字起源于印度河,中国古代称他为天竺。

一、古代印度

1.奴隶制国家的出现和雅利安人的征服

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

请问: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

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这里出现了一些奴隶制小国。但后来来自北方的白种人自称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他们征服了当地居民,建立起一些奴隶制小国,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了解其地理位置。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 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吗?

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2.印度的等级制度同学们请看课本的表格回答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

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并引导学生分析婆罗门祭司将种姓制度赋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小字部分)种姓制度的实质又是什么?它对后来印度的发展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联系印度现在的发展,谈出自己的观点。(学生答略)

分析: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后者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为了维护反动的等级制度,婆婆罗门祭司把等级制蒙上了一层神圣的色彩。统治者利用婆罗门教的说法,目的是为了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特别是婆罗门的特殊地位。

等级制度渗透到印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在奴隶制的发展中, 等级制度越来越引起人民的不满、婆罗门教日益遭到反对,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

二、佛教的诞生及传播

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齐天大圣孙悟空辅佐他的师父唐僧到西天取经,实际上就是到印度研究佛经。同学们看课本,佛教的创始人是谁?概括一下佛教的教义,想想为什么佛教能广泛传播?国王为什么要扶植佛教?到底该如何评价佛教呢? (答略)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出生于今天尼泊尔南部的媲毗尼。是释迦部落的王子。被称为释迦牟尼即\"释迦族的隐修者\"。牟尼意思为修行者。传说他年轻时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他想,人总是要老、要死,能不老不死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9岁那年,他离别双亲和妻儿,去深山访道经过7年的冥思苦想终于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佛\"就是大彻大悟的人一一般专指释迦牟尼。中国寺院的佛殿称大雄宝殿,殿里的大佛就是释迦牟尼。大雄也是尊称,意思是大无畏的勇士。佛教教义上要是\"众生平等\"、\"自已修行以求来世\",所有这些在当时充满不平等的奴隶制国家里对于广人的群众是有诱惑力的。但是,佛教宣杨的平等是灵魂上的而不是现实中的,佛教并不反对奴隶制,并且把刹帝利摆在第一位。另外,佛教主张人民应忍耐、顺从.放弃斗争、所以历代统治阶级便利用佛教宣扬的\"众生平等\"的假平等,掩盖阶级社会中真正的不平等,从而达到维护剥削制度的目的。后来,阿育王也信了佛教,并把它定为国教。大建佛塔、寺院、也正是在阿育王统治时佛教开始向外传播。

让同学们看地图掌握佛教向外传播(南传和北传路线)

课堂小结:

古代印度是亚洲南部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2500年左右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后来在雅利安人进入古印度后,在公元前3世纪,印度半岛除南端外一度统一。在印度奴隶制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形

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体现了鲜明的阶级性,成为印度奴隶社会的重要特点。随着印度社会经济的发展,婆罗门和其他等级的矛盾激化,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逐渐发展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布置作业:作业本必做:1-5题选做6

教学反思:通过对印度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的种姓制度是印度奴隶社会的特点,是奴隶主阶级对奴隶和其它劳动人民进行统治的社会制度。佛教的教义因为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某种需要,受到统治者特别是刹帝利的保护。

板书设计

印度:

种姓制度:婆罗们、刹帝利、吠首、首陀罗

佛教: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众生平等

古印度教学设计

UNIT7_THERE_IS_A_TV_IN_THE_CLASSROOM_第3课时教学设计

第3课时 税率教学设计

《可能性(第3课时)》教学设计

UNIT3_IS_IT_SNOWING_第3课时教学设计

但愿人长久 第3课时教学设计

第3课时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3古印度法

练习4 第3课时教学设计

Unit1_第3课时教学设计_(推荐)

《第3课时古印度教学设计.doc》
第3课时古印度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