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2020-03-02 02:18:2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一、指导思想: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根据这一理念,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时候,充分挖掘学生思维活跃、愿意合作等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科学的观察、提问、推测、实验、操作、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师生共建的科学氛围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同时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学生任务的分析:

本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学习本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明白日常生活中所听到各种物体所发出的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三、学生情情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每个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于每个人来说,我们每时每刻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之中,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时间去探究声音的更多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四、教学方法的设计:

在这节课教学中,我先“扶”后“放”,始终贯穿小组合作实验、观察、对比、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采用引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努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五、教学媒体的设计

1、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2、利用课件出示本节课实验记录表及探究结论,突出重点。

3、利用展示平台展示各小组的实验记录表,便于学生相互交流,形成正确的认识,得出科学的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锣、音叉

学生分小组准备:鼓、豆子、钢尺、皮筋、绿叶、装水的水槽

教师为学生准备的材料要突出材料的结构性,便于学生观察。

五、教法、学法、评价方式

本节课我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原则贯穿教学始终,运用发现、实验、演示、讨论

六、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科学课老师给大家带来几件物品,请你来猜一猜。

师:你听到了敲击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师在讲台下面敲击鼓、锣) 你是通过什么来猜出一定就是鼓和锣这两种物体的?

生:声音

师:对于声音我们并不陌生,想过这样的问题吗?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你是怎么认为的?从而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通过演示敲击鼓、锣让学生来猜一猜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本环节要达到的目的:通过敲击鼓、锣引出探究问题,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将学生思维引向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自主探究 学习新知

活动一:使物体发出声音

谈话:同学们,对于你的猜测能想出一个什么好办法来证明吗?(做实验)出示钢尺、皮筋,你能想个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吗?师生共同阅读实验小要求。(课件出示)

1、学生分组活动:出示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1)对比发声前和发声后的物体有什么变化?

(2)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

3、小组汇报交流

4、谈话:我们通过实验看见了发声的尺子在振动、橡皮筋发声在振动,那么其他物体发出声音是不是也在振动呢?鼓发声时是否也在振动吗?能感觉到吗?你能想出一个办法看见鼓发声时在振动吗?

5、谈话:当我们用眼睛观察不到物体在振动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其他的物体也就是“媒介”来证明这个发声的物体是否在振动。

6、学生小组实验后汇报: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小组长负责把实验材料整理好。

【设计意图:本环节要达到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经历声音由钢尺、皮筋发声时的可见现象到鼓发声时候的不可见,意在引导学生能够发现利用媒介来证明发声的物体是否在振动。对声音产生的原因可能解释为: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来造成学生们的认识冲突。材料分析:本组实验的材料从交给学生的实验次序来看,体现了材料的结构性。】

7、下面我们继续做实验: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

交流反馈:

8、小组交流: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

9、讨论:观察发声的鼓面、钢尺和橡皮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在发声而且发生的时候都在动)板书:振动 声音

0、实践:你有什么办法让发出声音的物体马上不发声?(演示锣、皮筋、钢尺)

【设计意图: 本环节要达到的目的: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习惯——先推测,再验证。这一环节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检验自己提出的预测,能用语言描述实验的整个过程,并进行分析,归类得出声音发声时是在振动。在交流中分享各组的观察、互补经验的不足,达到重复观察的效果,突出科学的本质特征。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对观察实验所获得的事实进行概括整理,突显本环节的教学目的】

活动二:观察发声物体

1、师演示: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你听到声音了吗?你能看到音叉在振动吗?你能想一个办法证明音叉在振动吗?

2、谈话: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让每位同学都来摸一摸,谁能想出一个办法让我们大家都能看得到?

3、引导学生观察:把音叉放入水中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小球有什么变化?(敲击音叉放到学生分组准备水槽内)

4、师小结:同学们,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师演示钢尺发音时在振动、皮筋发声时在振动)

产生

现在你知道声音怎样产生的?(师完善板书:振动 声音)

5、刚才我们研究的这些物体都是有形状的,我们可以称之为固体,(师板书:固体)你瞧,老师这里的水槽里面有一些水,你能想办法使水发出声音来吗?为什么会有声音了呢?(引导学生说出理由,师板书:液体)

其实发声的物体有很多很多的,比如说刮大风的天气我们都能听得到呼呼的响声,下面你能把矿泉水瓶吹响吗?(引导学生说出理由,师板书:气体)

【设计意图: 击打音叉轻轻触及水面,观察水面变化的活动。使学生们认识到正是由于音叉的振动才引起了水面的波动。这组材料的选择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概念,从而加深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出来的”概念的理解。并延伸到液体、气体振动,意在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物体概念。】

(三)深化理解 拓展延伸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科学小天使听说咱们在这里上一节非常生动的科学课,也来到了我们今天的课堂上。它想请同学们来试一试,看看哪一位同学能把绿叶吹响。为什么绿叶会响呢?

引导学生谈收获

科学小天使也要把自己的收获与大家谈一谈。(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吹绿叶使学生亲身体验“振动发声”,并拓展到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物体都能振动发出声音,从而实现了科学概念和过程与方法双向发展,并促进了科学概念的形成与完整性。】

(四)归纳总结 促进建构

质疑:在实验当中你还有什么发现吗?关于声音你还有什么问题?

师小结:同学们,通过今天这一节科学课的实验探究,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我们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师画重点标记)其实关于声音还有好多秘密呢,比如在我们人的身体上就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感受振动的器官,猜猜它在呢?(耳朵)在以后的学习当中我们将进一步去了解,只要我们肯动脑、动手,就会揭晓更多的秘密!就会有更多的小小科学家诞生!

【设计意图:在结尾处让学生谈谈在实验当中还有哪些发现,并进一步想要了解哪些知识,意在延伸,为后面的几课打好基础。】

(五)布置作业(课件出示)

在二十一世纪的某一年,美丽的地球上将迎来太空客人,他们没有声音概念,请你为他们介绍一些关于声音的知识。

【设计意图: 布置这样的两道作业题,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自主学习,给学生足够的空间。】

(六)板书设计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固体 产生

物体 液体 振动 声音

气体

【设计意图:采用了总分总式的板书,这样可以一目了然地看清知识结构,使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材料]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反思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doc》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