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消化与吸收

2020-03-01 21:38:0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2004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营养卫生学》课程教案

第二章

食品的消化与吸收

第三章

营养与能量平衡

教学时间:2006年9月14日上午8~10点(星期四) 教学地点:60112多媒体教室 教学班级:2004级食科班

教学内容:第二章,第三章(1-3) 教

具:多媒体

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消化、吸收、食物能值、生理能值、基础代谢、基础代谢率等几个基本概念;2.了解消化吸收系统,及不同营养素消化吸收部位,能量的来源和单位,能量的测定方法;3.掌握BM的计算,了解BM的影响因素。 重点与难点:相关的基本概念,BM的计算。

【教学过程】

【板书】第二章

食品的消化与吸收

【板书并讲解】第一节 消化系统概况

消化(Degestion):食物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和消化液的作用被分解为可吸收成分的过程,即食物在消化道内进行分解的过程。

吸收(Absorption):食物的可吸收成分透过消化管壁的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不被吸收的残渣则由消化道末端排出体外。

【板书】

一、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板书并讲解】

1、消化道

一条长而盘曲的肌性管道。据位置、形态、功能不同可分为: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及肛门等。消化道中除咽、食管上端和肛门的肌肉是骨骼肌外,其余均由平滑肌组成,并具有以下特点:

1)兴奋性低,收缩缓慢;

2)富于伸展性,最长时可为原来长度的2-3 倍,如胃可容几倍于自己初始体积的食物;

1 2004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营养卫生学》课程教案

第二章

食品的消化与吸收

第三章

营养与能量平衡

3)有一定紧张性,各部分如胃、肠等能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位置。肌肉的各部分收缩均是在紧张性的基础上发生的;

4)进行节律性运动;

5)对化学、温度和机械牵张刺激较敏感,对内容物等的各种刺激引起的内容物推进或排空有重要意义。 【板书并讲解】

2、消化腺

大消化腺:大唾液腺、肝和胰腺,是体内主要的消化腺。 小消化腺:位于消化管壁内,如食管腺、胃腺和肠腺等。

消化腺都有导管与消化道相通,使分泌的消化液能流入消化道。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由水、无机盐和少量有机物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成分是具有蛋白质性质的消化酶。

【板书】第二节 食品的消化

机械性消化:靠消化道的运动把大块食物磨碎叫机械性消化或物理性消化。 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液及消化酶的作用把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分解成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叫化学性消化。

【板书】

一、各种消化液的成分及作用 【板书并讲解】

1、唾液的成分及作用

1)成分:pH6.6-7.1,其中水分约占99%,有机物主要为黏液蛋白,还有唾液淀粉酶和少量无机盐(Na+、K+、Ca2+、Cl-、HCO3及微量CNS-),另有少量气体如N

2、O2和CO2等。正常人日分泌唾液1~1.5L。

2)作用:湿润与溶解食物并刺激味蕾引起味觉;清洁和保护口腔的作用;唾液淀粉酶可使淀粉水解成麦芽糖,对食物进行化学性消化。 【板书并讲解】

2、胃液的成分及作用

胃是消化道中一个袋状膨大部分,其位置和形状随人的体型体位及胃内充盈度不同而有改变。中等度充盈时,胃的大部分位于正中线左侧,小部分位于右侧。主成分是水、HCl、Na+、K+等无机物,以及胃蛋白酶、粘蛋白等有机物。纯净胃液是 2 2004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营养卫生学》课程教案

第二章

食品的消化与吸收

第三章

营养与能量平衡

一种无色透明的酸性液体(pH0.9-1.5)。主成分是水、HCl、Na+、K+等无机物,以及胃蛋白酶、粘蛋白等有机物。

1)胃酸:由胃腺壁细胞分泌,只有胃中才有此酸性分泌液。

作用:激活胃蛋白酶原,为其造成适宜的酸性环境,以利水解蛋白质。抑制和杀灭胃内细菌的作用。胃酸进入小肠后能刺激胰液和小肠液的分泌,并引起胆囊收缩排出胆汁。胃酸造成的酸性环境有助于小肠对Fe2+、Ca2+的吸收。

2)胃蛋白酶:主细胞分泌出来时为无活性的蛋白酶原,在HCl 作用下被激活(最适pH2),是胃液中的主要消化酶。能将Pro 进行初步水解。

3)黏液:胃黏膜表面的上皮细胞和胃腺中的黏液细胞分泌。主成分是糖蛋白,其次为粘多糖等大分子。在正常情况下胃黏膜表面常覆盖一层黏液,弱碱性,可中和HCl和减弱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故可保护胃黏膜,使其免于受到HCl 和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同时,黏液还有润滑作用,可减少胃内容物对胃壁的机械损伤,对胃有保护作用。

4)内因子:正常胃液中含“内因子”。是分子量为53000 的一种糖蛋白,与VB12 结合并促进其吸收。

【板书并讲解】

3、胆汁的成分及作用:

成分为胆盐、胆色素、磷脂、胆固醇及粘蛋白等,无机物除水外,有Na+、K+、Ca2+、HCO3。胆汁pH7.4 左右。一般认为胆汁中不含消化酶。作用是实现其消化机能,对脂肪的消化吸收具有重要意义。 【板书并讲解】

4、胰液的成分及作用

成分:无色无臭的碱性液体,pH7.8-8.4。主成分有NaHCO3 和各种消化酶。 作用:对食物的消化有重要作用。胰液含大量NaHCO3 能中和由胃进入小肠的盐酸,使肠内保持弱碱性环境,以利肠内消化酶的作用。 【板书并讲解】

5、小肠液的成分及作用

成分:pH7.8 呈弱碱性。成人分泌1-3L/d。小肠中除含多种粘蛋白、肠激酶外,还含多种消化酶,此外还常混有脱落的上皮细胞、白细胞和微生物等。

作用:进一步分解肽类、二糖和脂类使其成为可被吸收的物质。如蔗糖酶分解GF;麦芽糖酶分解麦芽糖;乳糖酶分解乳糖。

3 2004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营养卫生学》课程教案

第二章

食品的消化与吸收

第三章

营养与能量平衡

【板书并讲解】

6、大肠液的成分及作用

成分:分泌少量碱性液体,pH8.3-8.4,主成分为黏液蛋白,保护黏膜和润滑粪便。

作用:含酶很少,没有明显的消化作用。大肠内容物主要受细菌的分解作用。细菌所含的酶能使食物残渣与植物纤维素分解。对糖类和脂肪进行发酵式分解,蛋白质进行腐败式分解。正常情况下,机体一方面通过肝脏对这些毒物进行解毒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大肠将这些毒物排出体外。大肠内细菌还能合成少量Vk 和某些VB 族。其中一部分可被人体吸收,对机体的营养和凝血有一定生理意义。

【板书】

二、营养物质的消化 【板书并讲解】

1、碳水化合物的消化

正常人膳食糖类主要来源为淀粉,存在于所有谷类食物中,其次为蔗糖及牛奶中的乳糖。食物中糖类经消化道各种酶作用水解成单糖后才被吸收。见课件图示。 【板书并讲解】

2、脂肪的消化

脂肪 →(胆汁、搅拌)乳化脂肪 →(胰脂肪酶为主,肠脂肪酶为辅)→ 脂肪+甘油约40%左右以及甘油一酯约60%左右

3、蛋白质的消化

见课件图示。

【板书】第三节 吸收

消化道内的吸收是指消化道内的物质,包括水分、盐类及食物的消化产物透过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

【板书并讲解】

1、小肠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

在口腔和食道内,食物实际上是不被吸收的。胃只吸收少量酒精和水分,大肠尚能吸收水、无机盐和部分未被小肠吸收的养分。食物经消化后的各种营养物质主要在小肠被吸收。人小肠长度为5~6m,其黏膜具有环状皱折并有大量指状突起的绒毛,绒毛上的每一上皮细胞可有600 条微绒毛,使小肠吸收面积大为扩大,估计全部小肠约有250m2 的吸收面积。其中,大部分是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当其到达

4 2004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营养卫生学》课程教案

第二章

食品的消化与吸收

第三章

营养与能量平衡

回肠时通常已吸收完毕。回肠被认为是吸收机能的储备,能主动吸收胆汁酸盐和VB12。

【板书并讲解】

2、吸收原理

1)被动转运

包括滤过、扩散和渗透等作用。滤过靠膜两边的流体压力差,如肠腔内压力超过毛细血管压时,水分或其它物质可借压力差滤入毛细血管内。渗透则有赖于半透膜两边存在的压力差,水分从渗透压低的一侧进入渗透压较高一侧。

2)主动转运

有些营养物质可由浓度较低的一侧穿过膜向浓度高的一侧转运。需耗能量及载体协助。物质主动转运中的载体是一种脂蛋白,它具高度特异性,载体转运物质时的能量来自ATP。

3)胞饮作用

一种通过细胞膜的内陷将物质摄取到细胞内的过程。可使细胞吸收某些完整的脂类和蛋白质。也是新生儿从初乳中吸收抗体的方式。这种未经消化的蛋白进入体内可能是某些人食物过敏的原因。

【板书并讲解】

3、营养物质的吸收

1)糖类的吸收

单糖是碳水物在小肠中吸收的主要形式。单糖的吸收不是简单的扩散而是耗Q 的主动过程,通过小肠上皮细胞膜刷状缘的肠腔面进入细胞内再扩散入血。

因载体蛋白对各种单糖的结合不同,各种单糖的吸收速率也就不同。 单糖的主动转运与Na+的转运密切相关,当Na+的主动转运被阻断后,单糖的转运也不能进行。因此认为单糖的主动吸收需要Na+存在,载体蛋白与Na+和糖同时结合后才能进入小肠黏膜细胞内。单糖吸收的主要部位是在十二指肠和上段空肠,被吸收后进入血液,经门静脉入肝脏,在肝内贮存或参加全身循环。

2)蛋白质的吸收

吸收部位主要在小肠上段。未经分解的Pro 一般不被吸收。吸收机理与单糖相似,是主动吸收,需Na+的参与。

5 2004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营养卫生学》课程教案

第二章

食品的消化与吸收

第三章

营养与能量平衡

3)脂肪的吸收

脂肪经胆盐乳化在十二指肠中在胰液、肠液和脂肪酶消化作用下水解为甘油、自由脂肪酸、甘油一酯及少量甘油二酯和未消化的甘油三酯。胆盐对脂肪的消化吸收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与脂肪的水解产物形成水溶性复合物,进一步聚合为脂肪微粒,通过胆盐微粒“引渡”到小肠黏膜细胞的刷状缘,以扩散方式被吸收。

4)无机盐和维生素的吸收

小肠和大肠的各个部位都可吸收无机盐,吸收速度取决于多种因素:载体、pH、饮食成分等。

5)水分的吸收

小肠吸收水分的主要方式是渗透作用,在吸收其它物质过程中所形成的渗透压是促使水分吸收的重要因素;此外小肠收缩时使肠腔内流体压力差增高,也可使部分水以滤过方式而吸收。

【板书】第三章

营养与能量平衡

【板书并讲解】第一节 能量与能量单位

一、能量的来源,作用及意义表示方法

【板书】能量的来源

——动物潜能-- 太阳能--→光合作用--→

-→

——植物潜能-- 人体摄食--→氧化--→人体所需能量--→机械能(肌肉收缩)、热能(体温)、电能(大脑活动)、渗透能(吸收分泌)、化学能(生物合成)。

在食物中以化学能形式存在。

【板书】能量单位

单位:cal, kcal, J, kJ;在营养学上通常用kcal来表示。

1cal=4.184J 6 2004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营养卫生学》课程教案

第二章

食品的消化与吸收

第三章

营养与能量平衡

统一用“焦耳”可消除以“卡”为单位的混乱,但营养学上的食物成分表尚未完全统一用“焦耳”,故WHO建议暂时两者都用。

【板书】第二节

能值及其测定

【板书并讲解】

一、食物能值与生理能值

(1)食物能值:将产热营养素放在氧弹量热计中完全燃烧所得的热能值。又称粗热能,热能系数。

(2)生理热能:产热营养素在人体内氧化所产生的热能值。 又称净热能系数。 三种产热营养素的能值:

蛋白质:

E粗=5.65kcal/g ,E生=5.65×92%-1.25 =4kcal/g 碳水化合物 :E粗=4.10kcal/g ,E生=4.10×98%-0=4kcal/g 脂

肪:

E粗=9.45kcal/g,E生=5.65×95%-0=9kcal/g

【板书并讲解】

二、能值的测定

1、食物能值的测定

通常用氧弹量热计进行测定

2、人体能量消耗的测定

⑴ 直接测定法;

⑵ 间接测定法:根据消耗氧气的多少,计算能量消耗。

【板书】第三节

影响人体热能需要的因素(人体的热能消耗)

热能的消耗=基础代谢+体力活动+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对于生长发育人群应增加生长发育所需的能量。

【板书】

一、基础代谢(BM)及其影响因素

⑴.概念:

基础代谢(basal matebolic , BM ):指维持人体基本生命活动所需能量. 7 2004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营养卫生学》课程教案

第二章

食品的消化与吸收

第三章

营养与能量平衡

基础代谢率(basal matebolic rate , BMR ):单位时间内人体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所消耗的基础代谢能。

⑵.BM能耗的计算(BEE)

【讲解】实验证明:同一生理状态下的不同个体,热能需求不相同,但BMR均相近似;可见,BM的影响因素与体表面积(M2 )有关——H,W

M2可以查表(见表3-5),也可以按经验公式计算。 M2 =0.00659H+0.0126W-0.1603(赵松山,1984,中国) 其中: M2—m2 ,H—cm ,W—kg 则:BEE=BMR× M2 ×24(kcal)。

另外,可由Harris和Benedict公式计算24小时BEE值。 (双边互动:学生用5-8分钟计算各自在24小时的BM能耗) 【板书】⑶.影响BM的因素

体表面积与体形:M2增高,BEE亦增高;一般相同体重瘦者BEE要大大。 年龄:见表3-5。

性别:男>女,因为女性的去脂组织较少。

营养及机能状况:严重饥饿和长期营养不良BM可降低50%;体温升高,BM增加;分泌异常时可以影响基础代谢率。 气温:气温增高,BEE减少。

消化与吸收教案

消化与吸收教案

《消化与吸收》教学反思

《2 消化与吸收》教案

七年级消化与吸收试题

《2 消化与吸收》习题1

《消化和吸收》教案

消化和吸收案例

消化和吸收说课稿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教学设计

《第二章 消化与吸收.doc》
第二章 消化与吸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