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佛教孝道观

2020-03-02 06:51:3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浅析中国佛教孝道观

一、佛教、中国佛教简介

佛教起源于印度,当时印度处在一个诸国纷争,战乱不断的时代。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现实生活中感到人生的种种苦恼,立志要找到一条能够解脱苦恼的道路,于是便决定出家修行。他在印度各地寻访名师,经过多年的苦行,还经历了禅定、冥想等各个阶段,最后终于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成为一个觉悟者。为了使众生也能像自己那样解脱生命流转过程中遭受的种种痛苦和烦恼,达到觉悟境界,于是佛陀把他所觉悟的道理传授给众生,由此产生了佛教。

公历纪元前后,也就是两汉之际,佛教开始由印度传入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一是经北印度和西域诸古国而沿丝绸之路往东传入中国的汉传佛教。二是藏传佛教(藏语系),藏传佛教一方面是指在藏族地区形成和经藏族地区传播并影响其他地区(如蒙古、锡金、不丹等地)的佛教;另一方面指用藏文、藏语传播的佛教,如蒙古、纳西、裕固、土族等民族即使有自己的语言或文字,但讲授、辩理、念诵和写作仍用藏语和藏文的佛教。三是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上座部佛教又称南传佛教、巴利语系佛教。云南傣族等少数民族佛教,属巴利语系,也就是南传的上座部佛教,它们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它和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在教义上有很大的不同。

二、中国佛教孝道观产生的原因

佛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外来宗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思想文化,它的教义思想、仪轨制度、戒律规范等,在许多方面都与中国的传统思想和传统礼教有差别,甚至许多方面是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相矛盾的。佛教要在中国生存和发展 ,必然要与中国文化有一个磨合过程。如何调和、融合佛教思想与中国思想文化传统间的差别和矛盾,是佛教在中国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磨合的过程是漫长的,但只有经过这个过程,来自异域的佛教教义和思想才能脱胎换骨,由一种外来的宗教文化经过演变和发展,最后吸收和融合本土文化的精髓,形成一种适应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能为普通的中国老百姓所接受的宗教文化,并使它的教义思想融合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由于中国传统社会思想是以伦理观为基础,而孝道又是中国传统伦理观的核心,因此佛教要与中国文化相融合,孝道观是核心和契机。正是在这样的条件和思想文化背景下,佛教吸收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孝道观念 ,渐渐形成了中国佛教的孝道观,中国佛教的孝道观成了佛教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融合的契合点。

三、中国传统孝道思想与佛教中孝的思想

中国的“孝”作为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具体内容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孝”的基本内容是赡养父母。父母在世当善

养,父母过世当定期祭祀,配之以享。在物质上满足父母的需要,还远远不是孝的全部,还要以恭敬地心情和态度来奉养父母,“尊亲”“敬亲”。除此之外,,所谓“孝”,还必须以一切行为不违背父母的意愿为准,“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按照孝的伦理原则,在家庭关系中,子女对父母应当行孝,父母对子女应当以慈;兄长对幼弟应当以爱,弟弟对兄长应当事敬,父慈子孝,兄爱弟敬,这些都是家庭生活中应当遵循的伦理原则。值得一提的是,在周代以来确立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系的宗法等级制社会中,“国”是“家”的延伸,“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家庭伦理中的父子关系延伸到社会中就变成了君臣关系,以孝悌为主要内容的儒家仁学思想 ,推广于社会,就体现为了忠君爱国精神。“忠”和“ 孝”就理所当然的被结合在一起。

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也是讲孝道的。佛教的经典中有论述孝道观的,佛教的教义中有发扬孝道思想的,佛教的创立者佛陀是实践了孝道的。 佛教的孝道思想是与佛教的报恩思想结合在一起的,报恩思想是佛教教义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强调“报恩”,认为人生在世有许多因果。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关系贯穿于人生的整个过程。人的一生得益于外界的各种恩赐,对于这样的恩,应该有所回报。佛教有“报四恩”之说。所谓的“四恩”就是指父母恩、众生恩、国王恩、三宝恩。在佛教中,报恩思想还被落实到了日常行动中,佛陀释迦牟尼是实践报恩行孝最有说服力的典范。

佛教认为,真正要报父母养育之恩,就应该让父母接受佛法,懂得离苦得乐之道,这才是大孝,是出世间之孝。而侍养父母,及时供给父母衣食,或是恭恭敬敬的服从父母,即世人常说的“孝养”“孝敬”,这仅仅是世间之孝。佛教关于孝道思想的经典有很多,如:《佛说孝子经》《佛说盂兰盆经》《地藏菩萨本愿经》等。

四、佛教与中国传统孝道观念之争

自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由于基本伦理思想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历代都有儒家知识分子反对佛教,认为佛教的流传,将毁坏中国伦理道德观念的基础。唐代韩愈在《谏迎佛骨表》中说:“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道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行,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佛教伦理思想与中国传统伦理观的差别,导致了两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具体表现在:

1、关于身体发肤之争。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认为,人的生命来源于父母,人的身体是由父母给的,因此人身上的一切,包括头发皮肤等,都是来源于父母,是父母的恩赐,因此要好好保护,不能随便毁坏,不然就是对父母不敬,就是违背了孝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但佛教教义与此却正好相反。佛教认为,肉体是精神的枷锁,人是因为有了肉体就会产生欲望,修行者视肉体为禁锢。由一种修苦行的,就是用一切奇奇怪怪的方法来对付自己的肉体。此外,佛教还认为人的头发是修行的累赘,所以出家修行必须剃除须发,表示自己“断绝烦恼,断绝尘缘”的决心。

2、关于孝养尊长的问题上。佛教出家修行须离别父母妻子,人们认为这样就再也不能事养父母亲长,也不能对家庭承担责任,这是违背中国传统关于孝行的认识的。

3、关于服饰制度上。中国封建社会伦理思想是以仁和礼为核心的。所谓礼,简单的说就是长幼有序,尊卑有别。而服饰就是区别人们上下等级尊卑的重要标志。中国传统社会中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衣冠服饰,不能混淆。而佛教则规定出家者不能穿色泽鲜艳的、华丽的衣服,衣服都是一致的。

4、关于香烟嗣祀问题上。中国传统观中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说,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结构就是以家族血缘关系为纽带,代代相传,一代一代延续下去的。后代子孙要保持祖先的血脉不断繁衍。而佛教提倡出家修行,过佛教所要求的宗教修行生活。出家修行放弃了家庭离开了父母妻儿。如果还未婚嫁选择了出家修行之路,从世人眼光来看,那是断绝了家族后嗣。从儒家伦理观来看,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五、中国佛教孝道观的形成

佛教虽然在有些方面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相冲突、相矛盾。但经过长时间的调和与融合,还是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孝道观。

首先,中国佛教的孝道是与关于报恩的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佛教的报四恩之说在中国社会流传后,由于与中国传统思想有相符的

地方,特别是报父母恩,与中国儒家孝道观念相吻合,因而成为中国佛教孝道观的重要内容。

其次,佛教讲求众生平等,佛教的这种平等观也影响了中国的孝道观。在实践上,父母和子女之间,并不是仅仅是在下者简单的侍奉和顺服在上者这样的关系,而是相应的权力和义务的结合。这样形成的中国佛教孝道观就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僵化观念。

第三、中国佛教的孝道观,是与佛教的戒律结合的。佛教传到汉地之后,汉地的佛教学者又以不杀、不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等五戒配合儒家仁、义、礼、知、信五常。以不杀生为仁,不偷盗为义、不邪淫为礼、不饮酒为智、不妄语为信。奉为五戒五常,既有利于佛道修行,也是在社会上安生立命的重要行为准则。于是顺理成章,佛教的戒律与中国传统思想紧密结合,成了中国佛教孝道观最基本的内容。

孝道观

浅析当代孝道观的问题及对策

试论《论语》中的孝道观及其现实意义

十大道观

中国佛教寺庙

中国佛教发展史

甘孜县寺庙道观

中国十大道观

中国佛教协会章程

中国佛教QQ群

《浅析中国佛教孝道观.doc》
浅析中国佛教孝道观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