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语言文化差异

2020-03-03 02:14:2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浅谈中西语言文化差异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它既反映文化,也受文化的影响。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使用的语言也不同。“语言使用除了受到结构规则,即语音、词汇、语法等的制约,还会受到使用规则的制约。这里的使用规则是指语言所属的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决定语言使用的方式和内容是否得体。”(选自胡文仲的《跨文化交际学概论》)正是由于社会文化的迁移和发展,语言也随之拓展、转化。在发展过程中,其地区差异十分明显,距离越远,地区差异性就越大。国际间的语言文化差异就源于此,宗教信仰、价值观、历史文化、种族、气候、地域等方面的不同都为不同的语言文化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拿中国与西方国家来说,语言的差异表现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层面。

一、问候语的差异

见面打招呼问候是最普通的礼仪。但是中西的问候对象、方式、内容却是不一样的。

在西方国家见面打招呼是很自然的,即使是不认识的路人。他们打招呼的目的,无关对象,也不是为了要跟你有进一步的交往,只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生活礼仪形式。而在中国,如果无缘无故的对这陌生人打招呼会引起人家的警惕,以为你有什么不好的目的。所以,在中国一般不会理会陌生人,最多只是一笑而过,没有语言上的交流。其实不论任何人,面对有人微笑打招呼,都会受到感染,像是见到阳光心情跟着好起来一样,很自然会一笑回应。因此,在西方国家旅游的时候,如果迎面而来的人对我们说哈啰,别露出一副莫名其妙的表情,甚至置之不理唷!那可是非常失礼的。

中国人打招呼的方式比较独特,十分贴近生活和个人,一般常说\"你上哪去呀?\"或\"你去干什么啦?\"或是“吃饭了吗?”“这段时间忙吗?”虽然用的疑问句,但并不需要确切的回答,因为它只是一种问候方式,为了表示看见了对方,以此语代替一切语言,不代表问题本身。但是在西方国家看来,这是想要探知别人隐私的失礼行为。如果你一见面就问:\"你吃饭了吗?\"他们往往会误解成你要请他们一起用餐。所以,与外国人见面,最简单、合适的问候语是\"早上好!\"、\"您好!\"“哈啰!”等等不涉及隐私和个人信息的话

二、称谓的差异

在中国,一般只有彼此熟悉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昵称更是只在亲密的人之间应用。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我们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不符合礼仪。

三、告别语的差异

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希望他们能早日恢复健康。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指手画脚。一般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四、交谈的内容差异

中国人的交谈内容大都不拘一格,什么都可以说,关系越亲密,谈话也越贴近他人的日常生活和隐私。陌生人常会问些年龄、工作、交友等个人信息;朋友亲人之间更是常常涉及婚姻生活、孩子的成长教育、工作升迁薪资以及一些生活琐事。所以中国人的交谈是围绕个人生活的家常唠嗑,通过交谈释放生活压力,也增进亲情和友谊。而西方国家的交谈即使对于熟人也不喜欢过多的涉及隐私,他们对于个人信息十分在意。如果一见面就问他人(特别是女性)的年龄、婚姻状况个、工作情况,会被视为不尊重。因为这些在西方国家是视为隐私的。大多数西方国家在攀谈时以天气、着装、休闲方式为话题。在西方国家,天气多变,而且因为经济较为发达,人们注重生活方式,寻求自我放松,所以这些话题放在哪里都不会褪色。到国外旅游的人遇到老外天气实再合适不过的了。

五、餐桌语言的差异

“民以食为天”,这到哪里都是硬道理。在中国吃饭是一件大事,中国人注重饮食,更注重餐桌气氛,虽然俗语有“食不言,寝不语”,但是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不管是正式或非正式宴会,人们在就餐时都不可能做到缄默不语。如果不是正式的宴饮一般都比较随兴,餐桌上可以聊很多话题,可能聊到开心处就大声说笑。即使是正式的餐宴用餐过程也是十分活络,劝酒、劝菜更是频繁。

在西方国家,餐桌上大声说笑是相当不得体的。在家里,他们也许会在餐桌上边看报纸边讨论时事,也许会安排一周的计划,也许会和孩子们交流,但不会大声笑闹。聚餐时也不会像中国聚餐那样,喧哗热闹,猜酒划拳之类的,一般都比较安静。吃饭时,礼让客人吃菜,问下味道怎样等,适当的开个小玩笑,调节下气氛。在西方的文化中人们若在进餐时不与邻座攀谈,倒有失礼节。特别是在正式聚餐或宴会上,在西方习俗中常用“Turn off your beeper and cellphone until the dinner is over.”“ Do not slurp soup or blow on hot foods and beverages.”“ Do not speak with food in your mouth.If you must blow your nose, excuse yourself from the table.”(引自《中西方table manners中表现的人文差异》)

在中国饮食文化传统中,请别人吃菜时往往会说:“没什么吃的,请随便”、“别客气!”,而回答往往用“哪里!这么多菜,够丰盛了!”在西方人们却会说:“Help yourself, please!”,and try to talk to people sitting beside you.”在中国,当就餐结束客人要离开时,主人家常会挽留,西方国家却是告别。中国的客人即使对主人家招待的饭菜不是很满意也会夸奖菜色好吃。并不是虚伪,而是对主人家的尊重。而西方国家在感谢主人家的招待的同时会提出自己的意见,主人也会乐于接受,而不像中国那样,陷入尴尬局面。这就是中西文化差异在餐桌语言上的体现。

六、请、谢谢、对不起的应用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请、谢谢、对不起”的使用频率很高,几乎每个人每一天都会用到上百次。不管对象的年龄、身份、职位,在什么样的场合,他们用的得心应手。如:“Please open the door!”“Thank you for your help!”“Sorry,I don’t think so.”在打扰到别人时,他们会说:“Excuse me.”而中国人始终不擅长表达感谢和歉意,他们以行动来表示。对于自己的亲朋好友,道谢会显得多余,对于自己的小辈,道歉会降低威信,他们拉不下这个脸。不像西方国家,将孩子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把他们当成平等的人来交流。

七、褒奖语言的差异

褒奖语是一种支撑性行为(supportive action),也是一种评价性行为(aement action),也就是说,称赞语不仅有称赞的性质,也有评价的性质。(出自《跨文化交际学》)中西语言差异在褒奖语方面表现得十分明显。

1.褒奖方式的差异

西方文化中,人们习惯把对对方的敬佩和感激用不同的言语行为表现出来,假使要称赞他们,也是采用评论性的、限制性的,而且是高姿态的称赞方式;而中国人面对同一对象时,其称赞、感谢的言辞是不带评价的、全面肯定的、低姿态的,往往被西方人看成过分谦虚了,是虚情假意、恭维奉承的表现。 但其实不是这样,中国人普遍认为夸奖一个人是一种沟通交流的方式,重点在于夸奖之后的进一步交流,而不在夸奖这一个细节上。

2.褒奖范围的差异及不同观念

中西文化中不同的传统和价值观念导致了褒奖范围的差异。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下,宗教信仰、收入、年龄、婚姻状况等都是需要避讳的话题,如果我们对此类问题进行称赞很容易使话题陷入尴尬境地,影响双方的进一步交流。和西方人的褒奖话语相对比,中国人出现频率较高的褒奖语涉及到对对方性格、内在品德及精神的赞美和钦佩是很经常的。我们常可以听到以下的寒暄语:“你做事很认真!”“ 你保养得真好,一点都看不出年龄!”“ 你和妻子的感情真好!”

传统和价值观念的不同还体现在对于同一褒奖点人们的不同观念。一种文化普遍认可或认为是具有价值的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中却得不到承认,或加以摈弃;一种文化认为是文明的、适宜的言语,在另一种文化中却被认为是落后的、无礼的行为。让我们对以下几个方面的话题进行探讨,对此会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出自《汉英文化中褒奖行为的差异》)

外貌。中国人,特别是女性在公开场合在场时受到异性对自己外貌的褒奖时,多数人会觉得不好意思,有时甚至会觉得有失体统,心情是喜忧参半的;而西方人对女性外貌、化妆和服装等的称赞是很普遍、很自然的,而且自由度很大,基本上不受年龄、地位、场合和熟识程度的限制。如果有人称赞他们,他们十分乐意接受。

体重。过去,中国人见面如果说对方“发福了”“胖了”是一种恭维,但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对健康及审美的需求,很多人反倒愿意听别人说自己“瘦了”,可我们仍不能否认,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说对方“发福了”“胖了”仍含有恭维对方生活条件优越的含义,而说对方“瘦了”一般情况下也表达了对其身体状况的关切;在西方文化中却没有这种含义,人们把体重超标看作是不健康的标志,所以说对方胖会被理解成暗指对方体质下降,而说对方“瘦了”毫无疑问是句恭维话,

友谊。中西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人都重视友情,但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取向以情感为中心,认为朋友,特别是好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讲义气,所以我们常常会听到“好兄弟,讲义气”这样的恭维,甚至形成了独特的“兄弟文化”,这在西方国家中是没有的。而在西方这样以英语文化为背景的人际关系取向以工作、志趣和活动为中心,朋友关系中仍然强调独立、自主和竞争,相互之间没有义务和责任。所以,一个人如果没有给他身处困境中的朋友提供帮助是很正常、无可厚非的,因为生存靠的是个人的能力,不是朋友义气。

金钱。对中国人来说,称赞对方的家庭背景、经济状况是一种恭维,在很多情况下这种恭维还会带有羡慕的成分;在西方文化中则不然,人们更看重个人通过努力而得来的财富,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个人的价值。这种观念在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著作中得到了体现——“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

家庭成员。中国人倾向称赞对方的家庭成员,尤其是对方的孩子;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倾向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称赞。之所以存在这种差异是因为中国人家庭观念浓厚,认为家庭和个人是一体的,所以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称赞有“自我表扬”之嫌,而称赞对方的家人事实上就是在称赞听话者本人;而多数西方人自我观念意识强,这种独立性往往使他们对自己的家庭成员不吝赞美。(出自《褒奖文化的差异》 )

3.应答态度的差异

在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待恭维称赞所持的态度和反应也大不相同。西方国家的人们多采用直接爽快接受的方式,很少加以否定,以免显露出与称赞者的不一致,令对方难堪;而中国人对称赞的反应却截然不同。“卑己尊人”是中国特定环境下“礼”在交际中的具体体现,意味着抬高别人,贬低自己。本国文化的谦虚准则使我们对于他人的恭维通常喜欢用否定或有所保留接受的方式,形成了言语交际中一些特有的客套话,如“哪里哪里”“过奖了”“谢谢,还差得远呢”等等,比较含蓄、委婉。这是对称赞无意识地采用了“转移(reaignment)”的策略来作答,将恭维转向他人或被称赞事物以避免自夸的应答方式,可以理解是对对方的一种敬意。中国人总是按一般寒暄的习惯来进行交谈。在交谈中,敬意的表达是褒奖行为的核心。虽然在西方国家中并不是没有谦让这一点,但西方人更主张自我尊重,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强调独立的人格和个性,推崇个人的成就和荣誉,因此,在褒奖语的应答模式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会表现出认同和感谢的心态。他们会觉得受到表扬是因为自己的能力得到了肯定,这是自己应得的。

八、肢体语言的差异

我们同别人谈话时,交际的手段不限于词语,尽管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是我们的表情、手势、身体其他部分的动作,都向周围的人传递不一样的信息。微微一笑伸出手来表示欢迎,皱眉表示不满,点头表示同意,挥手表示再见。听报告或讲演时,身子往椅背上一靠,打个呵欠表示厌烦、不感兴趣。这些动作是交际手段的一部分。“身努语”同语言一样,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当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肢体语言是不一样的。

安全距离

在西方国家,交谈式的距离是很讲究的,由场合和双方的亲密程度决定。根据研究,有四种距离表示四种不同情况:关系亲密,私人交往,一般社交,公共场合。交谈双方关系亲密,那么身体的距离从直接接触到相距约45厘米之间,这种距离适于双方关系最为亲密的场合,比如说夫妻关系。朋友、熟人或亲戚之间个人交谈一般以相距45~80米为宜。在进行一股社交活动时,交谈双方相距1.30米至3米;在工作或办事时,在大型社交聚会上,交谈者一般保持1.30米至 2米的距离。在公共场合,交谈者之间相距更远,如在公共场所演说,教师在堂上讲课,他们同听众距离很远。 西方人不喜欢人们离得太近,他们重视自我的空间范围。当然,离得太远也有些别扭。离得太近会使人感到不舒服,除非另有原因,如表示喜爱或鼓励对方与自己亲近等。

肢体碰触

在西方国家里,一般的朋友和熟人之间交谈时,会避免身体任何部位与对方接触。即使仅仅触摸一下也可能引起不良的反应。如果一方无意触摸对方一下,他(她)一般会说 Sorry;Oh,I’m sorry; Excuse me等表示“对不起”的道歉话。他们不喜欢别人抚弄自己的孩子。不论是摸摸、拍拍、接接或是亲亲孩子,都使那些西方的母亲感到别扭。她们知道这种动作毫无恶意,只是表示亲近和爱抚而已,所以也不好公开表示不满。但在西方文化中,这种动作会被人认为是无礼的,也会引起对方强烈的反感和厌恶。所以,遇到这种情况,西方的母亲往往怀着复杂的感情站在一旁不说话,感到窘迫,即使抚弄孩子的是自己的中国朋友或熟人。

当众拥抱也是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在许多西方国家里,两个妇女见面拥抱亲吻是很普遍的现象。在多数工业发达的国家里,夫妻和近亲久别重逢也常常互相拥抱。男人间也以热烈拥抱、亲吻双顿表示欢迎。不过,在中国,男人之间很少拥抱,一般只是握握手。在西方国家,同性男女身体接触是个难以处理的问题。一过了童年时期,就不应两个人手拉手或一个人搭着另一个人的肩膀走路。这意味着同性恋,在这些国家里,同性恋一般遭到社会的强烈反对。而在中国,同性间的搭肩表示关系友好。(参考《中西肢体语言的差异》)

肢体语言除了上面所提到的还有眼神的交流、笑的含义、握手、手势的意义等方面的中西差异,这里就不再讲了。重视肢体语言的应用是跨文化交际的一大方面,也是社会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我想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地区差异在语言上是十分明显的,了解中西的语言差异可以更好的促进社会人际的交往,避免不必要的尴尬。

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婚礼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9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开题报告

中西文化差异探讨总结

中西餐饮文化差异1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终极版)

英语角策划书—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对比教案

《浅谈中西语言文化差异.doc》
浅谈中西语言文化差异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