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概论

2020-03-01 20:30:1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2012111134

王开

12级化学班

成就自我

佛教是在距今2500多年前的公元前6-公元前5世纪,由释迦牟尼所创立。佛教开始仅在中印度恒河一带流传。到公元前3世纪古印度孔雀王朝时期,在阿育王的扶植、倡导下才开始在古印度各国广为流传。

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以来,成为我国文化教育影响最大的宗教之一。其历史悠久和瀚如烟海的经典、深邃的思想积极地影响着我们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博大精深的佛教思想中,佛家的六度思想可以作为人们实现人生觉悟、人格成就的有效方法。在佛家思想中,修行的人要实现人格的最高成就必须修习六种行为,即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与智慧。

布施其实就是教育我们一定要奉献和帮助他人。佛教中的布施本意是施舍,在工作和学习中,布施的实质就是要让我们树立利他之心和践行利他之行。要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一个人要生存离不开物质、金钱,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只为了金钱而工作,如果这样,工作便成为了一种奴役,人活着就应该对社会和他人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要懂得回馈和感恩。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只有心甘情愿、尽心尽力地付出,才能在生活的磨练中升华、成就自己。

持戒就是要让我们严格的遵守社会的各种规章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一员,我们一定要服从这个社会的各项规则。持戒还有另一层涵义,就是教育我人们在接人待物的过程中善于保护自心,不做损人利己之事,多做利益他人的好事。在接人待物时发出善心、善念,做出善言、善行,那么在他周围,便创造了一个友善、和谐、美好的大同社会。

忍辱就是要教育我们如何面对逆境,如何看待失败,忍辱不仅仅是要求我们压制内心的嗔怒,真正的忍辱应该是在面对人与事的不顺、逆境时,能够开发出内心的感恩与慈悲。要正确认识失败和面对伤害自己的人和事。我们要感恩那些伤害我们的人,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使我们能够反观自省,我们才得以认识自我的局限性,并借助他们的激发进而突破自身的局限;要感恩自己的敌人,当一个人对敌人能生起慈悲、感恩之心的时候,他的心量与胸襟随之扩展,他的人生也迈入了一个新的境界;要感恩各种不顺、逆境、苦难的境遇,正是有了这些磨难,才使我们变得更加坚强,更具有智慧。每个人的一生总是浮浮沉沉,不会永远春风得意,也不会永远穷困潦倒。这种持续不断地时浮时沉,就是对每个人的磨练。

精进就是让我们知道,人生只有不断奋斗和积极进取,才能成就人生。要成就一番事业不能离开精进,在六度之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实践而且作为提高心智的途径,最根本、最重要的是“精进”----不惜努力拼命生活。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它使你以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气;但实际上它所给你的是无聊,是倦怠,是消沉;它剥夺你对前途的希望,割断你和别人之间的友情,使你心胸日渐狭窄,对人生也越来越怀疑。在任何行业,要成就伟大的事业,除了孜孜不倦、脚踏实地的努力外,没有其他捷径。

禅定就是教育我们一定要有一颗平常心,人生要知足,要在当下保持清醒的头脑,佛家六度中的禅定原指坐在蒲团上静坐修行,在社会中并不是让我们打坐修行,而是让每个人知道人生要活在每一个当下。活在当下,就是说吃饭时一心一意地吃饭,睡觉时一心一意地睡觉,工作时一心一意地工作。然而,平时我们吃、喝、工作的时候,很多时候是一种机械的、被动的行为,内心还常常想着各种不相关事物,使我们的内心处于散乱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缺乏内在的觉知力与创造力。只有当我们在完全清醒的状态下,将百分之百的心力、生命贯注到此时、此地、此事上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才是和谐、统

一、灵活而有创造力的。时刻活在当下,才能时刻成为我们自己生命的主人。

智慧就是让我们学会用哲学眼光看待世界上的事和物。智慧是佛法修习的最终目的。佛家认为,最高的智慧是悟到涅盘境界,也就是要大气、要大度。我们一定要有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一定要虚怀若谷和淡泊名利,应该具有全局和整合观念,应当有高度智能处理各种纷繁的事物,还要求我们能够凡事能够拿得起、放得下。放下就是智慧,智慧的人生对构筑我们的幸福人生很重要,只有大智慧才能笑看人生和潇洒人生。

布施能使人保持利他的奉献精神;持戒能使我们建立良善的心灵品质;忍辱能使我们拥有内心的毅力;精进能使我们增强心灵的力度;禅定能使我们的内心得到开悟;智慧能使我们能够在每一个当下都能成为心灵的主人,获得放下、自在的智慧。

佛承认人性是善良的,只要放下屠刀,立地就可以成佛。佛更认为真正的“犯人”不是罪恶,而是无明,一切罪恶都是由于无明所引生出来的。因此苦口婆心地、日夜不停地开导、启发众生,就变成佛的责任了。佛关怀众生,“如母忆子”,不但不忍心众生身受地狱之苦,譬如地藏王“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誓愿。这是何等的慈心!何等的悲愿!

人生短暂,时光荏苒,襁褓婴儿转眼间白发苍苍,众生将见闻觉知幻化而成的虚妄“境界”当成了实际不变的客观世界。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记得天龙八部里,西夏选驸马。当问到平生之中在什么地方最逍遥快乐?段誉答到:枯井底,污泥处。为什么呢?因为他在那里得到了真爱。

众生的自性,在无休止妄想、业力轮转中,寂灭清净,如如不动。人生在世间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修习六度可以使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超脱苦痛。

佛曰:不可云,不可云。一切尽在不言中。 很多的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你自己去悟,去修心,如果什么都依靠别人告诉你,那么你就达不到自己修行开悟的目的了。佛陀教化众生要抛弃妄念执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所以\"说\"这一行为本身需要一个妄念才能实行,所以不可说。之所以佛陀有这么多经书,这么多语录是为了教化众生不得已而为之,故禅宗讲求不执着于文字就是这个道理。

佛教的道理浩瀚而无垠、精深而博大,可以使我们年轻一代正确的认清自己,磨练自己,使我们有广而壮阔的胸襟,激发青年海阔天空的豪情,探索大自然奥秘的雄心。佛学不只是只是一种文化,一种有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更是一种意味深远的教导,一种非常值得去深入探索的宝库,同时我们自己只要把往日的坏习惯、坏行为改过自新,一切以佛的教导为依归,努力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奋斗,自我完成伟大高尚的人格—人格的完成就是佛了。

作为我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佛教中的六度的精髓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的。

佛学概论 1月11日讲课

佛学

佛学

佛学心得体会

佛学题目

佛学经典语录

佛学经典语录

佛学浅析

佛学经典语录

佛学经典语录

《佛学概论.doc》
佛学概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