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商务工作要点

2020-03-03 11:59:0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2010年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巩固我省经济回升势头的关键之年。全省商务工作总的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商务部的决策部署,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内外贸融合,着力稳外需、扩消费,转方式、调结构,重统筹、惠民生,努力实现全省商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全省商务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进出口增长10%;实际到帐外资增长10%;境外投资增长20%;对外承包劳务完成营业额增长18%。

一、搞活流通扩大消费,增强内需拉动作用

1、构筑农村现代商品流通网络。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2010年支持在全省新建改造和规范提升10000家标准化农家店、100个现代商品配送中心。实施“双百市场”工程,支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提升市场服务功能。实施“农超对接”工程,大力发展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强化信息引导和产销衔接。实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建设”工程,推动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鼓励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建立供应链联盟,完善生产资料市场体系。结合推进城镇化和农村社区发展,建设一批现代流通示范县、示范镇、示范村。

2、增强城市商贸服务功能。以济南、青岛等城市为重点,优化布局,选准定位,完善功能,打造一批区域性商贸中心,培育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现代商品市场。强化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协调制定城市新建社区商业服务设施规划。加快改造城市中心商务区,打造一批特色商业街区。开展“名品进名店”活动,引导老字号创新发展。发展城市社区商业服务,实施“菜市场标准化改造”工程,改造升级一批标准化菜市场。实施“家政服务”工程,建设完善便民家政服务信息平台。实施“早餐便民”工程,新建改建一批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及配套标准化早餐供应网点。健全旧货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新建改建一批社区废旧物品回收站点、分拣中心和跨区域集散市场。

3、培育大型流通企业集团。支持流通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开展资产重组、收购兼并和投资参股,加快培育一批大型流通企业集团,招商建设一批重点流通项目,培养引进一批流通领军人才。推动流通企业加快创立自主品牌,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加快超市下乡、便利店进社区进程,推进连锁经营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发展。推动有实力的流通企业建立全球供应链,形成跨国采购和销售网络。

4、加快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商贸物流,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物流企业的配送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鼓励第三方物流发展。顺应“互联网+物联网”发展潮流,加快流通企业信息化改造,推广应用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无线射频识别等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以信息化带动网络化和组织化,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加大流通业对外开放步伐,鼓励国内外大型流通企业在我省设立采购中心和配送中心,把更多山东产品推向全国和全球市场。

5、推进城乡消费升级。继续落实好国家促进消费的一系列政策,深入推进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和家电、汽车以旧换新,加强对回收、拆解和售新环节的监督,优化工作流程,简化补贴兑付程序。实施“下乡产品流通网络”工程,支持汽车摩托车和家电下乡销售网点、售后服务网络及配送中心建设。实施“二手车交易市场升级改造示范”工程,建立二手车交易信息平台。

6、拓展新的消费热点。着力培育信息、旅游、文化、健身、培训、养 1

老等服务消费,引导个性化、时尚化、品牌化消费,发展定制类消费。加强银商合作,提升电子结算水平,扩大银行卡使用范围,方便刷卡消费。积极发展信用销售,促进和规范商业信用服务,有效防范信用风险。规范发展网上消费,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网上购物、电子交易和网络营销,探索“线上市场”与“线下市场”互动促销的经营方式。大力促进节假日和会展消费,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消费促销活动。抓住上海世博会机遇,充分利用网上世博平台,组织引导企业有针对性地做好品牌宣传和特色商品营销。

二、加强市场监测调控,保障运行平稳健康

7、提高市场监测调控水平。优化监测样本企业,把全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龙头企业和“双百市场”工程企业纳入监测范围,推进信息泵安装工作,提高信息采集智能化水平。加强市场监测,提高监测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完善市场运行组织网络,定期分析报告市场运行情况。搞好市场供应,强化应急管理,完善应急商品数据库,优化应急商品品种,提高应急能力。严格落实猪肉储备制度。

8、加快“放心肉”服务体系建设。 制定全省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发展规划,力争到2011年底,定点屠宰厂(场)整合在900家以内。实行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分级管理,扶持生猪定点屠宰厂(场)改进生产技术条件,发展大型生猪屠宰加工企业。支持加快“放心肉”可追溯体系和冷链建设。

9、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建立健全重要商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制度,实现准入许可和监管并重的全程管理。完善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体系和执法监督管理机制,加大“12312”举报投诉服务中心建设力度,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和管理协作。针对重点商品和重要领域,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打击假冒侵权、维护市场秩序专项行动。抓好拍卖、典当和酒类流通行业监管。依法严厉打击商业贿赂,促进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保障市场公平交易与竞争。配合做好反垄断执法的相关工作,对经营者集中依法监管。

三、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提升国际竞争能力

10、落实完善扶持政策。用足用好国家和省里稳外需扶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形成多层次政策促进体系,有效支撑外贸转方式、调结构、拓市场、保份额。深化税贸、银贸、信贸、关贸、检贸合作,加快出口退税进度,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防范出口收汇风险,优化贸易便利化环境。密切跟踪各项政策落实,及时评估政策效果。

11、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引导企业加大产品研发和营销环节投入,开展国际商标注册、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扩大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产品出口。支持研发、设计、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传统优势出口产品竞争力。积极争取国家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融资专项,支持船舶、海洋工程设施、发电及输变电设备、轨道交通车辆、石油勘探机械等重大装备出口。着力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加工贸易。

12、打造一批出口基地。支持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争取创立新的国家级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再认定一批省级科技兴贸创新基地。重点培育100个机电、高新技术、家纺、服装、轻工、化工、建材等优势产品出口基地,膨胀壮大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带动一批配套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扩大提升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规模与水平,强化示范区对外宣传推介,培植一批优势水产品、蔬菜、水果、禽肉、花生出口基地。依托现有

汽车产业集群,积极争取设立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

13、深度开拓国际市场。鼓励企业参加100个境外重点展会,加大参展扶持力度。稳定扩大日韩欧美等传统市场份额,积极拓展拉美、非洲、中东欧、中东、南亚等新兴市场。贸易、投资、工程承包、资源开发并举,深度挖掘东盟市场潜力。创建山东国际电子商务平台,支持企业利用网络平台“在线”开拓国际市场。鼓励企业在目标市场设立仓储、分拨和售后服务中心,逐步建立境外自主营销渠道。妥善应对贸易摩擦和技术性贸易壁垒,积极做好组织应对工作。世博会期间,精心组织企业参加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食品饮料展览会、中国国际跨国采购大会等重点经贸展会,面向重要境外团组和潜在客商,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形象展示、贸易促进和招商引资活动。

14、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制定服务贸易发展规划和配套措施,完善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加快服务贸易重点城区、示范园区、重点企业等载体建设,扩大文化、旅游、技术、信息等重点领域服务出口,逐步提高服务贸易比重。支持成熟的产业化技术出口,促进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15、积极扩大进口。利用进口贴息等政策手段,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零部件、国内短缺物资进口。及时发布重要商品进口信息,指导企业把握时机,有序进口。依法运用贸易救济措施,维护产业安全和企业合法权益。

四、突出产业引导取向,优化利用外资结构

16、促进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围绕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区域发展战略和实施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强化国内外宣传推介,在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海洋产业、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领域谋划引进一批重大项目,充分发挥外资搭载的先进技术、管理、人才和市场渠道作用,推动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7、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瞄准重点国家、领先企业和关键技术,加大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空间海洋地球科学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外招商力度,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际资本与先进技术,通过扩大开放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

18、引进跨国公司战略投资。深度研究跨国公司战略布局,锁定目标公司,优化招商流程,发掘互利共赢结合点,推动跨国公司与我省优势产业对接,与大企业对接,与开发区对接,力争引进一批牵动全局的重大外资项目。制定个性化支持政策,鼓励跨国公司在我省设立地区总部、物流中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培训中心等功能性机构。

19、加快发展服务外包。组织实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完善部门、地方合作协调机制,强化服务外包政策支持,优化服务外包发展环境。引进培植服务外包骨干企业,鼓励现有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开拓日韩欧美等重点国际外包市场,培育发展在岸外包市场。扩大基础人才培养规模,提升适用人才培训层次,加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和人才培训国际合作。搭建投资促进平台,强化整体宣传推介,培育“齐鲁服务”品牌。创新建设模式,强化载体功能,打造以济南、青岛等中心城市为主的服务外包聚集区。

20、组织实施一系列重大经贸活动。充分运用高层推进对外开放机制,营造浓厚的开放氛围。在德国、香港、台湾、日本、韩国等重点国家和地区精心谋划举办重大经贸活动,突出重点产业、重点跨国公司、重点项目,强有力地实施对接洽谈,努力促成一批重大项目。建立签约项目推进责任制,促进重大项目

加快建设。发挥驻外经贸代表处作用,捕捉信息,建立渠道,推介项目,促进合作。

五、有效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21、扎实推进“1163”工程。推动铁矿、铝土矿、橡胶、林纸浆一体化等一批在谈在建重大资源合作开发项目加快进程,积极寻求新的重要资源合作开发项目,促进十大境外资源生产供应基地尽快形成。积极争取境外资源合作开发项目纳入双边合作框架,使用好中非合作基金、中委合作基金、我国政府为上合组织和东盟成员国提供的买方信贷,破解境外资源合作开发项目融资难问题。

22、扩大境外承包工程市场份额。深入研究国际承包工程市场动态,帮助工程建设企业开拓重点目标市场。创新承包工程发展模式,支持工程企业采取与国内投资机构合作、承揽EPC总承包项目、与国内外工程大企业合作分包等方式,拓展拉美、中东、中亚及非洲产油国工程市场。积极争取国家对外经济合作专项资金和保函风险专项资金,争取国家对外援助工程项目和工程换资源项目。建立完善承包工程专家人才库,加强重大工程项目风险评估工作。

23、推动富余产能向境外转移。指导企业用好东道国鼓励外资优惠政策,把富余产能和贴近市场、贴近原料的生产环节转移到最适宜的国家和地区,优化跨国经营链条。推动纺织、橡胶轮胎、水泥、钢管等贸易摩擦频发的行业“走出去”,规避贸易壁垒。支持有条件企业赴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等东盟国家投资,拓展东盟市场。

24、支持企业开展境外并购研发。鼓励有条件企业收购境外优质资产、股权,获取国际知名品牌、先进技术和营销网络,提升企业跨国经营水平和国际竞争力。重点推动万华、潍柴、重汽、银座集团等一批在谈境外并购大项目,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鼓励企业到目标市场设立研发中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5、积极有序推进劳务输出。制定全省外派劳务发展规划,指导外派劳务规范有序发展。大力培育外派劳务龙头企业,深度开拓日韩新劳务市场,积极推进工程带劳务、援外带劳务,扩大外派劳务规模,提升外派劳务层次。支持外派劳务培训机构建设,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实行外派劳务人员资格证书考试制度。建立外派劳务网上管理系统和劳务人员信息库,推行外派劳务人员海外风险保险制度。完善由政府牵头的境外劳务纠纷突发事件处理机制,明确部门责任,妥善处理纠纷和突发事件。

六、完善园区发展机制,增强开放承载功能

26、全面提升园区发展水平。拟订提升园区发展水平的意见。指导省级开发区提高科学发展水平,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7、推动园区在实施重点区域发展战略上率先突破。围绕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五大区域带动战略,把经济园区作为集聚经济要素的节点和形成发展优势的平台,主动对接,积极作为,承担起主力军责任。在沿海地区规划培植一批海洋经济特色园。深化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开放先导区研究,争取进入国家战略,打造对外开放政策高地。

28、推动园区在转方式调结构上率先突破。加快园区转型升级步伐,促进园区由产业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转变,由制造业为主向制造业和服务业联动发展转变,由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转变,着力引进一批高端高质高效产业龙头项目。

29、推动园区在创新体制机制上率先突破。争创园区发展新优势,支持

园区在区域扩展、区位调整、资源整合、产业提升、机制创新、环境保护等方面先行先试。推动各地选好配强园区领导班子,选拔优秀干部到园区担当重任,用高素质人才发展高端高质高效产业。鼓励园区拓宽用人视野,创新用人机制,优化人才环境,强化园区发展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30、放大特殊监管区政策效应。积极探索青岛前湾保税港区向自由贸易港区转型,推动烟台保税港区加快封关运作进程,支持符合条件的地方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推进特殊监管区与口岸之间建立“虚拟口岸、直通放行”模式,构建覆盖全省的多元化保税物流和保税加工网络。

七、加强队伍能力建设,提升综合服务理念

31、提升统筹发展理念。更加注重用统筹的理念指导工作、推动发展。统筹内外贸发展,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地发挥消费、投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协调拉动作用;统筹城乡市场建设,优化布局,完善功能,构筑货畅其流、深购远销的大商贸、大市场、大流通格局;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加快国内外资本双向流动,优化全球资源配置,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32、提升依法行政本领。坚持依法办事,规范行政行为,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综合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推动商务工作。科学配置商务促进资金,突出重点,强化绩效,集中财力支持商务领域公共产品和服务。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行政审批事项在线办理,加强商务公共信息服务,提高商务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33、提升预测预警能力。加强商务运行调度分析,建立信息共享的监测预警体系,善于发现并有效稳妥地解决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加强统计分析,准确把握商务运行态势,正确判断走势,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不断完善信息发布制度,提高公共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34、提升服务保障水平。突出为经济发展大局服务,自觉把商务工作置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来谋划,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积极主动地为各级党委政府建言献策,当好参谋助手。突出为商务中心任务服务,集中精力谋大事、议大事;突出为企业服务,分行业、分企业、分产品、分市场,有针对性地做好指导工作;突出为人民群众服务,把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继续大规模开展政策业务培训。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努力形成发展合力。

35、提升研判谋划质量。加强国际国内形势研判,把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关注运行中热点难点问题,及时提出应对之策。开展理论性和前沿性研究,为商务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做好“十二五”期间关系商务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性课题研究,高水平编制“十二五”全省商务发展规划。

36、提升廉洁自律意识。加强党的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从完善制度入手加强廉政建设,强化对资金、项目等重点领域和出国境管理监督,从源头上预防和惩治腐败。牢记“两个务必”,弘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勤俭办一切事情,节约政府资源,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到促进发展、改善民生上来。

商务工作要点

商务工作要点

商务工作要点

商务工作要点

沧州市商务工作要点

全商务工作要点

市商务工作要点

商务工作要点[定稿]

商务英文翻译要点

全县商务工作总结及商务工作要点

《全省商务工作要点.doc》
全省商务工作要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