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2020-03-02 23:38:3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东莞市第二高级中学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德育教案

新文化运动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2)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和领袖人物; (3)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继经济和政治领域近代化之后思想文化领域也迫切地需要近代化;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的分析,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历程,使学生学习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而不断追求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的讨论,探讨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二、重难点分析

(一)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二)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三、学情分析

高二(8)班是文科实验班,学生思维活跃,历史基础知识扎实,但是在史料解读和历史解释能力比较欠缺。所以,要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并进行启发式讨论,利用师生互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四、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眼中的新文化运动是怎么样的?

各位同学,上课前我们已经已经观看了《新文化运动》一课的微课,结合同学们的知识储备,同学们谈谈你眼中的新文化运动和《新青年》杂志吧。

同学们对新文化运动基本知识有了一定了解,这说明我们微课学习的效果不错。老师也谈谈我对新文化运动的印象。 老师认为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激情澎湃的运动,知识分子为了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机,以民主和科学开启民智,不惜荣辱,不惧生死,令人肃然起敬。今天,我们结合同学们上课前提出的疑难问题,一起来学习第21课新文化运动,走进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走进那群激情洋溢的人物,认识真实的新文化运动。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部分:新旧之争——背景

1、让我们读政治新闻,察社会变迁。同学们看下面几幅照

2 片,谈谈1915年前后中国政治呈现出什么状况?

从这三幅照片,我们可以意识到在1915年前后,中国在外面临严重民族危机,在内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成果危在旦夕。

2、观财经报道,识天下大势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希望实现民主政治,反对专制制度复辟,仁人志士希望改变民智未开的局面。

3、阅文献资料,品时代风云

1907年至1917年,至少有一千万人接受了近代教育,被灌输了一种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想,决心要从帝国主义压榨和国内混乱的双重苦难中“救国”。他们中最杰出的代表有陈独秀、蔡元培、鲁迅、郭沫若、胡适和蒋梦麟等。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出现是新文化运动发生、发展的基础。

——胡军哲:《在真实的历史情境中激活学生思维》,《历史教学》,2011年第7期

启蒙思想的传入,知识分子群体的出现,这些知识分子接受了近代教育,满腔热血,一心报国,以天下为己任。

二、除旧布新——内容

(一)兴起标志 1915年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第一号起,改名为《新青年》。当我们看到这份杂志的封面,

3 有两个地方值得我们关注,一是副题印有法语“La Jeunee”(拉热耐斯),就是“青年”的意思。二是,刊物的封面人物是富有进取心的卡内基先生,他以白手起家到成为美国钢铁大王。

(二)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这是沈嘉蔚油画《北大钟声》,画中人物都是1915年北京大学教授,请问新聘教授的装束有何不同?(西装革履、长袍马褂,短发、辫子)

北大不仅包容了旧学代表和拖长辫、着异服的前清遗老,更包容了接受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的进步青年教授。正是在这样的大学观和学术观的指导下,北京大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学术自由、各派并存、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三)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曾经留学日本,李大钊在东京早稻田

大学政治本科学习,表人物都是当时社会的文化精英,他们深受西方自由平等民主思想的影响,希望凭着自己的努力开启民智。

下面我们通过四则简单的材料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张。

1、国人等欲脱蒙昧时代… …当以科学与人权(即民主)并重。 ——陈独秀

2、抛弃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 ——陈独秀

3、我翻开历史一查,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仔细看了半夜 …满本都写着吃人 ——鲁迅

4、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作无病之呻吟”,须不避俗字俗语——胡适 新文化运动主张:

前期: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

(四)风靡全国的《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

我们的教科书都是以1915年李大钊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开始的标志。但是其实在民国诸君的认识中,新文化运动在五四运动之后才开始。民国时期出版的相关辞书,几乎一致以五四作为新文化运动之开端。周策纵由此断,“新文化运动”这一名词,大约是在五四运动之后半年内逐渐得以流行的”。为了让学生对新文化运动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知道教科书外的新文化运动,我给学生展示看三则材料:

设问:你认为这样的新文化运动真实吗?这些史料可靠吗?你认为新文化运动壮大跟什么有关系?

在这个时候,我简单讲解了陈独秀和李大钊为了宣传《新青年》做出的努力,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新文化运动学人

5 为开启民智的奋斗。

(五)为什么一定要提倡民主和科学?

材料四:“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迫压,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

设问:材料中,陈独秀认为提倡民主与科学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评价?

(六)新文化运动真的全面否定传统文化吗?

在历史教学中,一直有教师认为新文化运动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如“打到孔家店”这个口号,是对维护专制制度的旧礼教、旧道德强烈的批判。但是回溯到新文化运动时期,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又是怎么样看待传统文化呢? 材料五: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李大钊:《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1917年《甲寅》

材料六:即使孔教并非“无一可取”,为了打破旧伦理,使今人获得解放,也不得不激烈反对旧礼教。——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三联书店,第200页。 设问:新文化运动真的全面否定传统文化吗?

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学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尖锐地批

6 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跟我们教材提到的打倒孔家店不同,这些材料来源于新文化运动的亲历者,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原来新文化运动学人那些惊世骇人的“打到孔家店”等口号只是为了更好地宣传新文化运动,让更多人来关注新文化运动。

(七)为什么在新文化运动的时候要反对旧文学呢? 设问: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反对旧文学?怎么样评价旧文学?

文学是传导思想的工具,所以在思想解放中,一定要改变中国传统死气沉沉的文学,特别是以八股文为首的言之无物的文学。同学们想想,我们文科生学习数学已经够崩溃了,如果我们的数学书本依然是像材料二一样文言文写成的,我们该会学得多么痛苦。材料二中那么简单的勾股定理和一元一次方程问题,当用古文来表述,将是多么的晦涩难懂啊。文言文并不能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束缚了科学前进的步伐,而白话文通俗易懂,便于用来研究科学。

不过,白话文有白话文的好处,文言文有文言文的好处,白话文适宜做科学研究,做平民教育,而文言文的诗词歌赋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如李白的“乘风破浪会有时”,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这就是我们今天语文课依然重视文言文的缘故。

三、万象更新——影响

7 新文化运动之后,民国社会方方面面发生了非常多的变化和新的现象,我们来看看这些新现象,谈谈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归纳总结:“守礼知马五”——“守礼的芝麻糊”

1、沉重打击守旧势力;

2、动摇传统礼教的正统地位;

3、促进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

4、推动五四运动的到来;

5、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最后我们通过一首七律古诗来总结新文化运动这一课的内容:《怀古》辛亥惊雷共和起,袁氏窃权复专制。民主科学何所觅,新潮涌动开民智。 欲济九州百事哀,道德文学从新派。安得天下清如许,荣辱不惊藐生死。

通过首联我们可以总结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政治上袁世凯复辟帝制,民族危机加深,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文化上启蒙思想传入,知识分子群体出现。通过颔联和颈联我们可以总结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四提倡四反对,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通过尾联我们可以感受到新文化运动先驱为国为民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陈莲花

2016年6月20日

8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材料]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推荐)

李言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2.4 新文化运动 教学设计 教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3、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doc》
3、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