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2020-03-02 23:39:0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情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新文化运动是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思想,反对封建独裁的统治。第二个阶段讲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知识分子大转型,逐渐成为了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从而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抽象思维能力依然有限,因此在教学中要采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深入浅出的方法不断的启发、点拨、纠正。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本课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本课将要实现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民主与科学的意识。

2.通过学习本课,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对学生进行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二)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孔子思想。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有兴趣的学习基本知识并进行适当的探讨。)

(二)“创设问题”教学法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相结合。(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自主学习、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三)学生预习并完成预习学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设疑引入

本单元的课题叫《近代化的探索》,中国自近代以来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便不断地进行抗争与探索,希望能够挽救国家的危亡,由此,地主阶级洋务派展开了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维新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的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多媒体展示)。他们分别从哪些方面意欲救国呢?(科技、政治制度)但结果如何?(学生回答后),对,之前所有的尝试都失败了,那时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依旧没有改变。政治及思想界更是出现沉闷、彷徨。那么,中国革命的道路何在?中国富强的前途何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新文化运动!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教师引导] 由两幅背景图引入(①辛亥革命 ②袁世凯画像)第一幅图讲了什么事请?这一事件在思想方面的重要成果是什么?第二幅图上是谁的画像?说他是窃国大盗,为什么?他在当时的中国建立的是什么样的统治?(可以结合书上40页的“祭孔”丑剧)

[学生回答] „„„

[教师总结] ①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深受知识阶层欢迎。②袁世凯为实现独裁专制,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教师引导] 两股思潮产生了激烈的碰撞,而当时的中国民众是什么样的呢?一起看一段鲁迅《藤野先生》节选的内容。在这段文字里你看到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

[学生回答] 他们麻木,毫无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过渡并设问:是啊,正是因为这样,鲁迅先生毅然弃医从文,所以当时很多知识分子都觉得要想中国强大,从国民这方面必须怎么做?

[学生回答] ③进步的知识分子认为必须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

2、新文化运动的过程

[教师引导] 在新旧思潮激烈冲突的背景下,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面对袁世凯的复古逆流采取了直接的行动来追求自己的民主。在追求民主的先进知识分子中,陈独秀是杰出的一位,那么请大家结合教材概述一下,陈独秀是如何追求民主的。

展示图片(①陈独秀 ②《新青年》杂志) [教师引导]《青年杂志》从第二卷改名《新青年》,《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那么陈独秀为什么要把这本杂志命名为《新青年》呢?这是因为他把拯救中国的希望寄托在具有新思想的年轻人身上,那陈独秀会用什么武器来培养和启迪具有新思想的年轻人呢?我们先来看一段材料: 【课件展示内容】

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教师引导] 结合教材,想一想这里说的两位先生是指什么?英语课代表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回答] „„„ [教师总结]德先生是英文“Democracy”意思是民主,赛先生是英文“Science”意思是科学;具体就是提倡民主反对专制独裁,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和盲从。[板书]这样陈独秀第一次在中华大地上挥舞起了民主与共和这两面旗帜,同时挥动这两面旗帜的还有胡适、鲁迅、李大钊;[板书]他们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

[教师过渡]我们再来看一个新文化运动期间发生的一个故事。【课件展示内容】

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有一位北京大学的学生父亲生了重病,家里人给他父亲请了一个算命先生,算命先生给他父亲算了一卦,算你们家要冲喜;于是他的家人安排他和一个从未某面的女子成亲。他不敢忤逆家人的意思,于是回家和那个女子成亲了。回到学校之后他渐渐接受了新思想,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多么的荒唐,于是他写信回家要求和他妻子离婚,但他妻子想不通,认为自己生是这家人,死是这家鬼。收到来信后,她上吊自杀了。

[教师引导]针对故事中的现象,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提出了什么口号,又采取了什么措施?

[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这是封建社会中某一个家庭的故事,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悲剧?

[学生回答]学生通过教师引导得出结论:家长专制、迷信思想、女子三从四德这样的旧道德。

[教师引导]针对故事中的悲剧,新文化的倡导者们又提出了什么主张?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具体是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板书]新道德指的是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新思想道德;旧道德指的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大力提倡新道德,猛烈抨击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道德。这里解释一下,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三纲充满浓厚的封建专制色彩,上面材料故事的悲剧也就是“夫为妻纲”的带来的,所以三纲应予以批判;而五常“仁、义、礼、智、信”,也包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学们想一想,客观的说,五常是不是应该区别对待呢? [教师过渡]为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又提出了文学革命,即提倡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改革文学内容。首举文学革命大旗的是胡适先生,1917年他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板书]

[教师引导]大家已经接触文言文了,那位同学能谈谈自己学习文言文的感受?语文课代表你来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回答]难懂 [教师引导]语文课代表说难懂,大家认同吗?我再补充一点,还很难背吧。一般文言文结尾都会留下四个字给你们„..背诵全文。大家可能觉得文言文学习很辛苦,那我可要告诉你们,其实你们已经很幸运了。1922年以前的所有教材都是文言文;勾

三、股

四、玄五。数学课代表这是什么定理。

[学生回答]勾股定理

[教师总结]很好,大家看到了吧,数学都是文言文啊。那么胡适先生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你们支持还是不支持呢?

[学生回答]支持 [教师过渡]可使用文言文是传统知识分子文化的象征啊!胡适先生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让很多人不能接受,甚至是一些青年学生。我们来看一段材料。

【课件展示内容】

有一次,胡适在北大讲课时候,说白话文通俗易懂,简洁明了,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时候;有个学生举手就站起来了,对胡适先生说,胡适先生你说白话文比文言文简单,我认为不对,比如说你妈死了,白话文拍电报该这么拍吧,“尊敬的胡适先生你好,你母亲不辛病逝,收到来信后请速回家”文言文就简单了“母亡速归”瞧文言文比白话文简单吧。胡适听了也不生气,他说这么着吧,我出了一道题,你们呢用文言文,我用白话文,我们看谁简单。题目是这样的:“有人请我去做行政院做官,可我不愿去,你们帮我写封信回绝他。四十多个位学生在下面写,最简单的十二个字:“才学疏浅,难堪大用,不堪从命。”胡适先生五个字:‘干不了,谢谢。’

[教师总结]通过这个故事你们觉得白话文简单还是文言文简单呢?在文学革命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还有鲁迅,他为我们留下了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教师过渡]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让中国人民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板书],也使新文化运动有了新的发展,请大家阅读教材,找出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意义?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李大钊热情地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欢呼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为了扩大宣传,他还办了《每周评论》这份报刊,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从此以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认识马克思主义,并以此作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时期。新文化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3、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教师引导]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呢?阅读课文,找出它的历史意义。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教师过渡]【课件展示内容】

材料一:钱玄同认为要想破除封建思想的束缚,“唯有将中国书籍束之高阁一法”才能避免中毒,甚至“剿灭”中国文化,废止汉文,采用世界语,等等。

[教师引导]你认为这种看法准确吗?由此你认为新文化运动存在着怎样的问题?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教师过渡]【课件展示内容】

材料二:日本明治天皇在明治维新时期曾说过,我们今天穿上了西装、吃上西餐,坐上了火车、轮船,跳起了西式的交际舞但我们不能忘记我们是谁,来自那里,我们的祖先是谁,我们的文化传统是什么,如果我们丢弃了这些,那我们日本人还用什么来向世界证明自己是日本人呢? [教师引导]两段材料对比,同学们你们更认同谁的观点?我们对待自己的传统文化应该持一种怎样的态度呢?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批判地继承、改造和创新,与时俱进。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布置

思考: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今天“尊孔复古”的文化现象?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又应该持何种态度?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材料]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推荐)

3、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李言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2.4 新文化运动 教学设计 教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doc》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