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2020-03-03 15:54:1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教育心理学知识要点:第一章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活动又叫心理现象,简称心理。2.个体心理是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可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3.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它主要由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需要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4.心理活动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识过程。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语言(想象)。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开始于感觉和知觉。5.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与关系。人们通过感觉知觉所获得的知识经验能储存人们的头脑中,并在必要时能再现出来,这就是记忆。人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会对事物产生一定的态度,引起满意、喜爱、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这就是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心理学把这种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过程。6.心理状态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持续的状态,它不像心理过程那样变动不已,也不象心理特征那样稳固持久。7.心理特征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8.能力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气质是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反应特征。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气质和性格统称为人格。9.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有密切关系,通过对行为的直接观察和科学分析,可以间接推断出人的心理活动的性质与水平。心理通过人的行为表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内部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心理学有时也可以叫行为科学。10.意识是能为个体所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意识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主导方面。意识是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无意识也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群体心理和个体心理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11.心理学产生的哲学背景:(1)笛卡儿的唯理论,最早用反射概念解释动物的行为和人的某些无意识的简单活动;(2)洛克的经验论。白板说12.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

问的方式搜集资料,间接了解被调查对象的心理与行为的研究方法。它包括口头调查和书面调查。(4)个案法。第三章1.角色是社会角色。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的权力来履行相应的这会职责的行为。角色期望:社会按照各类社会角色所规定的行为模式去要求每个社会成员。角色意识:当人认识到自己在某一条件下所担负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对它相应的角色期望时便产生了。2.教师是指专门教育和训练,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角色:(1)知识的传播者、学习的发动者、榜样和模范公民;(4)学生灵魂的塑造者;(5)教育教师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教师的领导方式对班集体的社会风气有决定影响。领导方式分为四种:强硬专制型、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民主型。民主型典型的教学风格有两种:学生中心的教学风格和教师中心的教学风格。(3)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期待、热情关注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和人格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在心理学上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教师期待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4)教师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影响。4.教师职业角色意识的形成:(1)角色认知阶段;(2)角色认同阶段;(3)角色信念阶段。5.教师的能力素质包含:教学效能感、教学反思、教学监控能力、教育机智。

6、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教学效能感的概念来源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教学效能感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类。6.教师教学效能感对教师行为的影响:(1)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2)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学习;(3)影响教师在教学中的情绪。影响教学效能的因素有外部环境因素和教师自身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后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反思不是简单的教学经验总结时伴随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8.教学

随机应变;善于对症下药;善于掌握教育时机和分寸。15.教师威信:指教师具有那种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是教师对学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是师生间的一种积极肯定的人际关系的表现。16.教师威信的形成:(1)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是获取威信的基本条件。(2)和学生保持长期而密切的交往。(3)良好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有助于树立教师威信。(4)给学生的第一印象也影响威信的树立。(5)严格要求自己,有自我批评的精神。17.师爱的特征:职业对象性;原则性;广博性。师爱是教师职业活的地要求更是责任感和事业心的表现。19.师爱的心理功能:激励功能;感化功能;调节功能;榜(2)尊重和信任学生(3)同情和理解学生(4)热情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学习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心理现象。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相对持久的。次广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实在社会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过程。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2.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冯忠良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3.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1)学习内容上的特点:(A)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B)要求掌握丰富的实践知识,培养较强的动手能力(C)学科层次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2)学习方法上的特点:(A)自学方式日益占主导地位(B)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C)课堂学习与课后、校外学习相结合5.学习的联结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6.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认为有机体做出的反应与其随后出现刺激条件之间的关系对行为起着控制作用,它影响以后行为发生的概率。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一种手联结的,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并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的,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8.认知学习理论:(1)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的学习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学习的本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2)奥苏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接受学习的实质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3)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建构主义学习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第五章1.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能:激活功能(动机会促使人产生某种活动);指向功能(在动机作用下,人的行为将指向某一目标);强化

组织者和评定者;(2)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员;(3)样功能。20.师爱的表现形式:(1)关怀和爱护学生科学研究人员。3.教师角色对学生的影响与作用:(1)期望与严格要求 第四章1.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

的领导方式是最理想的。(2)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

因素。内部因素是硬性教学效能的关键。7.教学反思:段。7.学习并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

科学的标志。13.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1)冯特、反思过程包括四个环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铁心纳的构造主义;(2)詹姆士、杜威的机能主义;(3)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反思最集中体现在观察和华生、斯金纳的行为主义;(4)韦特海默、考夫卡、14.心理学的发展趋势:(1)认知心理学;(2)人本主义心理学。1967奈塞尔《认知心理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第二章

1、完整教学过程包含教学目标、任务分析、确定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介于社会与自然、应用与理论之间的交叉学科。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2.中国最早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改造、繁荣、破坏、新生四个时期。3.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景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其研究主要方向是探讨大学生的,学习活动研究对象的(1)观察法。自然观察法。在自然的生活情境或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的外部行为表现,从而对其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2)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对其他变量的影响。(3)调查法。再自然条件下,通过提

可乐的格式塔心理学;(5)弗洛意德的精神分裂学派。实际讨论;行动研究。10.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

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目的,在教学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主动地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能力。根据监控对象分为自我指向型和任务指向型。根据作用范围,分为划性与准备性(2)、课堂教学的组织性(3)、教材呈现的水平与意识(4)、沟通性(5)、对学生进步的敏

分析阶段。9.教学反思的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根据学进行的方式把学习

学生原有水平、设计教学课程、实施教学和教学评价。一般型和特殊型。

11、教学监控能力的因素:(1)、计

感性(6)、对教学效果的反省性(7)、职业发展性

12、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有三种功的学科知识以后,教学监控能力已成为影响教师教学

自编的教育心理学教材,廖世承,1924《教育心理学》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教学监控能力也高。在具备一定

效果的关键性因素。

13、教师监控能力的发展及趋势:功能(活动产生后,动机可以维持和调整活动)。学习(1)从他控到自控;(2)从不自觉经自觉达到自动化;动机就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3)敏感性逐渐增强;(4)迁移性逐渐提高。敏感性性的增强是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真正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12.教育机智: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一种特殊智力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做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14.教育机智的表现方式:善于因势利导;善于

活动,使行为朝向某一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2.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1)学习需要与内区力(2)学习期待与诱因(3)学习需要与期待的关系。3.学习需要: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学习需要也称为内区力。学校情境中的学习区力由三方面组成:认知驱动立;自我提高的内区力;交往内区力(附属内区

主体是大学生。5.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是衡量教师教学监控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迁移

力)。在儿童早期,附属内区力最为突出;到了青春期,学习行为产生影响。无论对优生还是差生,归因于主认知内区力和自我提高内区力成为学习的主要动机。4.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 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是学习的诱因5.学习动机的种类:(1)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分为高尚的正确的动机与低级的错误的动机;(2)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3)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7.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1)学习动机的多元性:(2)学习动机的间接性,是大学生主要学习动机。(3)学习动机的社会性。(4)学习动机的职业化。8.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效果一个重要因素,但决不是唯一因素。9.行为主义学派(斯金纳)认为任何学习行为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在学习活动中,采取各种外部手段如奖赏、赞扬、评分等级、竞赛等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相应的学习行为。10.成就动机是一种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问题的愿望或趋势。分为两类一是力求成功的动机,一是避免失败的动机。成功概率为50%左右的任务是力求成功者最有可能选择的;避免失败者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成功概率在50%时,则会回避该任务。11.维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把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自我实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低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12.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13、学习需要的形成和培养:(1)、人类原始学习需要的形成。人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是在探究反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类新的学习需要就建立在这种原始的学习需要的基础上(2)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助关系培养学习需要(3)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需要。14.论述题: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教学情景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1)创设问题情景,实施启发式教学。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能否成为问题情景,主要看学习任务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适合度如何,只有在既适合又不适合的情况下才能构成问题情境。想创设问题情景,要求教师熟悉教材,要求充分了解学生,使新的学习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形成一个适当的跨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存在相互制约关系。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越高,学习效果越好。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这是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后,学习效果反而变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习任务的难易,合理控制学生学动机的激起程度。(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来自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在提供定量的信息反馈的基础上,加上定性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增强自信心。(4)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学习竞赛以名次或胜负为诱因,可满足学生的附属感和自我提高的需要,提高学习积极性。学习竞赛对成绩中上的学生的影响最大。学习竞赛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在竞赛标准上尽量体现出鼓励进步与团结互助,尽量多用集体竞赛少用个人竞赛,并鼓励学生开展“自我竞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使学生继续努力。学生对结果的归因,不仅解释了以往学习结果产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对以后的

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可使优生不过自傲、使差生不过于自卑,能进一步继续学习,以争取今后的成功。第六章1.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2.学习迁移的分类:(1)按照迁移分为纵向迁移与横向迁移。(3)按照迁移的先后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4)按照迁移的内容分特殊迁移与普遍迁移。3.学习迁移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使习得的知识技能与道德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4.迁移的理论观点:(1)形式训练说,迁移的发生是自动的。(2)相同要素说,认为迁移是有条件的。(3)经验泛化论。(4)关系转换说。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认为只有学习者发现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才能产生迁移(5)认知结构说。对学习迁移产生直接影响是认知结构的三大变量:A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实质性内容特征B学生个人的知识的组织特征C原有认知结构的巩固性(6)经验整合说。经验整合的实质是要构建一种一体化、网络化的心理结构。整合是一个过程,是通过同化、顺应和重组三种基本途径来实现的。5.学习迁经验的概括水平;所掌握的经验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效果越好。对事物关系有概括了解的学生能较好理解和处理陌生问题(3)认知技能与策略。迁移过程是通过复杂的认知活动实现的,认知技能和认知策略的掌握及水平影响迁移的实现(4)定势的作用,定势也叫心向,指的是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向这种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他对学习迁移可能产生积(1)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确立系统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学习迁移的重要前提。(2)科学选取教学材料。根据学习迁移规律的要求,应把各门学科中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教材的内容应当随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更新。选取教材内容必须注意用科学的新成就来代替过时的材料,不断取舍,使之符合科学发展的水平。(3)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材内容的基本标准是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便于教师与学生了解以往学习中的断裂带及断裂点和今后教学中的发展带及发展点。(4)有效设计教学程序。教学程序包括宏观的整体安排即学习的先后顺序安排,也包括微观方面即一个课堂的教学设计。首先要把各门功课中的具有最大迁移价值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道德规范(上位结构)放在首位,作为教材的主干。然后遵循从一般到个别,从整体到部分不断分化的原则组织下位结构。如果教学程序设计不合理,不能使学生作到横向联系和融会贯通,就会出现不良后果。(5)教授学生学会学习。学习方法是一种学习经验,它可以对后继学习产生比较广泛的一般迁移。现代有关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实质就是学习方法的研究。为了促进学习的迁移,必须重视对学

观察具有相对的深刻性和稳定性3.思维是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品质指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等方面。3.人类个体思维的发展阶段:(1)言语前思维阶段,思维产生于语言之前。(2)知觉行动思维出特点是知觉性和行动性,3岁前的婴儿的思维就是知觉思维。(3)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思维活动的支柱是表象,7岁前幼儿的典型思维属于具体形象思维。(4)形式逻辑思维阶段。思维活动的支柱是概念,这种思维的突出特点是反映客观现实的相对稳定的方面,小学时期的思维属于这一种类。(5)辩证逻辑思维阶段。思维活动的支柱是逻辑概念,辩证逻辑思维是大学生的典型思维,也称论理型的抽象逻辑思维。4.大学生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思维也在显著发展;(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5.教材直观与知识感知的类型与特点:教材直观指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的信息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形成对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认知过程。直观是领会科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是知识掌握的首要环节。可以把直观分为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6.实物直观指通过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模像直观指通过对实物的模像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言语直观指在形象化的言语作用下,通过对于言语的物质形式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7.论述题:提高教材直观与知识感知效果的关系。(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A)实物直观和素和特征;模像直观与实际事物有一定距离,却有利于反映事物的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模像直观的教学效果要高于实物直观。但是这一结论仅限于科学知识的学习阶段。当学习有了一定基础后,由简化的情景进入实际的复杂的情景,更多运用实物直观是有必要的。(B)言语直观与实物和模像直观的配合。首先,形象的直观过程受词的调节,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感知的目的性。其次,形象的直观结果应当以确切的词加以表述,以检验直观的效果并使对象的组成要的结合方式。(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运用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和结合律等感知规律,可以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实现有效的观察。(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前要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观察对象上,观察中,让学生把握观察的合理程序;观察后要学生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改变“教师演、学生看”的消极被动做法。8.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的一般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9.重点论述题:提高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成效的条件。(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概括的目的在于区分事物的本质与非本质,抽取事物的本质要素,抛弃非本质要素。在概括时不仅要抽取本质的一面,还要抛弃非本质的正例即肯定例证,指包含概念和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反例即否定例证,不包含或只包含一少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一般而言,正例传递了有利概括的信息,反例则传递了有利辨别的信息。为了便于学生概括出共同的规律或特征,教学时最好以正例来说明;为了排除无关特征的干扰,可适当运用反例。(2)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理性概括是通过对感性知识的加工改造完成的,感性知识的获得是把握事物本质的基础和前提。为了提高概括的成效,必须给学生提供丰富而全面的感性知识,

的性质,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2)按照迁移的层次,阶段,思维活动的支柱是实物和动作,这种思维的突

原理即在于主体所获得的经验的类化(4)关系转换说。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1)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

纳把行为结果归因于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移的影响条件:(1)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2)已有

极影响也可阻碍作用6.论试题:学习迁移的有效促进。模像直观的选用。实物直观真切,但难以突出本质要

化。这样可以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整合作用,素分化。再次,应根据教学任务选择合理的词与形象

习方法的指导,把认知策略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一面,因此,必须配合使用概念或规则的正例和反例。移的目的。第七章1.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总称,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认知形式。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与联系,它是人脑对各种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知觉的结果不仅依赖于感觉信息,也与人类过去的知识经验和个性特征都有关系。观察是一种受思维影响的、有意识的、主动的和系统的知觉过程。也叫“思维的知觉”。

2、大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1)一般知觉能力达到成熟水平,知觉的理解性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2)观

评价,学习效果会更明显,这就是奖励与惩罚的作用。并掌握教学策略的有效方法,使策略教学达到持久迁

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3)观察具有敏感性和系统性(4)必须注意变式的正确运用。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

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就是概念或规则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为了充分发挥变式的积极作用,选用的变式应使那些具有显著的但非本质的要素得到变异,突出隐蔽的但本质的要素。变式的作用在于促进概括而非取代概括。(3)科学地进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的过程。区分对象的一般与特殊或本质与非本质的比较过程,对知识的概括具有重要意义。比较有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两种。在科学知识的领会阶段,首先应进行同类比较,以促进概括和明确内涵;然后进行异类比较,使相似相关概念和规则分化出来。(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有两种相对立的教学方法:指导法和发现法。指导法重视学习的结果,不重视学习过程;发现法重视学习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方法应当把两者结合起来,采用“有指导的发现法”。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启发学生自觉概括。最常用的方法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简而言之,在概括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己进行归纳和总结。1.记忆是通过时记保持再现等方式,在人的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记忆和感知感觉不同,感知感觉是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反映。记忆总是指向过去,是在感知出现后发生的,是人脑对过去经历事语义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具有显著的直观性;情景记忆是对个人经历过的事件的记忆;语义记忆人们对歌中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理解性、逻辑性和抽象性,它与人类的抽象思维密切相关,随着抽象思维的发展而发展。情绪记忆以个人经历过的某种情感为内容的记忆,情绪记忆一经形成经久不忘。运动记忆以人们过去操纵过的动作为内容的记忆。(2)瞬时记忆(0.25-2秒)、短时记忆(2秒-1分钟)、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3.大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逻辑记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2)各种记忆品质得到全面发展;(3)掌握各种有效的记忆(1)材料的数量与性质。识记的材料越多,识记效果应注意适当分组、分批进行。识记有意义的材料比无意义联系的材料效果要好;识记连贯性较强的材料比系统性连惯性差的材料效果好;识记直观材料比抽象概括材料效果好;识记韵文比识记散文效果好。(2)识记的目的性与主动性。识记分为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有意识记是主要的记忆形式。明确的目的性和主动性可使识记效果提高。大学生的许多知识是在无意识记中形成的,即潜移默化。无意识记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应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特点,适当增加教学的情绪感染力,引起学习兴趣,从而发挥无意识记的积极作用。(3)对材料意义的理解程度。根据学习者是否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分为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意义识记指在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运用有关的知识经验进行的识记,机械识记指在对事物没有理解的情况下依据事物的外部联系而进行的识记。对教材意义的理解程度是影响识记效果最重要的条件。(4)组块化编码。组块是一种信息的组织与再编码。(5)尽可能使多种分析器协同工作。(6)觉醒状态。(7)识记的信心。5.知识保持与存储的组更替组织。联想组织是人们对字词水平的语义信息储人类的概念和命题主要是按网络组织储存在记忆系统之中。6.记忆的内容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再认和回忆时发生错误,就是遗忘。对于遗忘发展的进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进行了系统研究。遗忘的发

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干扰主要有两种情况即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倒摄抑制是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7.论述题:合理复习防止遗忘。(1)复习时机要得当。遗忘发展的规律是先快后慢,要提行,这样才能节省学习时间。在教学中应遵循“及时相似相近材料在再现和回忆时易发生混淆,巩固复习必须在这些现象发生前进行。在教学中还应坚持“间隔复习”的原则。复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教学也应遵循“循环复习”的原则,作到“温故而知新”。(2)复习方法要合理。对教材的复习从时间分配上有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两种。一般分散复习的效果要优于集中复习。在教学中应鼓励进行分散复习,不要等考前算“总帐”。背诵材料有两种方法:单纯重复阅读和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的效果将阅读与背诵交替进行。应综合使用整体复习与部分复习,先进行整体复习然后进行部分复习。一般综合复习的效果最好。(3)复习次数要适宜。教材的保持或遗忘与复习次数相关,复习次数越多,识记和保持的效果越好;反之则遗忘发生越快。必要时可采用“过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150%记忆效果最好。(4)促学习程度等方面来综合考虑。第九章1.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安德森把知识分为两类:陈述性质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其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一般通过记忆获得,也称为记忆性质知识。学习陈述知识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得语义,也称语义知识。这类知识具有静态性质,目前教学传授的主要是陈述性质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程序性知过程性知识。具有动态的性质。程序性知识分为运用主要用来加工外在的信息;和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可称为认知策略,主要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加工活动。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的主要差别在于对外办事和对内调控。2.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程序性知识。3.元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元认知控制是个体对认知行为的管理和控制。元认知策略是个体调节和控制认知行为的方法和规则,有计划侧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4.心智技能是一种调节和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区别于程序性知识,它是一种动作经验;区别于操作技能,它具有观念性、内潜行和简约性;区别于习惯行为,他是合法则的活动方式。编码与组织策略具体表现为描前三种策略主要适合简单知识的学习。网连策略是复是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等方式。5.心智技能的分阶段形成: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6.论述题:不重要,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3)适应培养的阶段

特征,正确使用语言。第十章1.问题是疑难或难题,是个人不能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加以处理并因此而感到疑难的情境。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引起的,需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过程基本特点如下:问题情境性、目的指向性、操作序列性、认知操作性。2.问题解决的早期模型:(1)桑代可的尝试—错误模型,认为问题解决是一个尝试错误性质的渐进过程,一个通过尝试,错误行为逐渐减少,正确行的过程。(2)苛勤的顿悟模型,(完型顿悟模型)认为解决问题要求看出问题情境中的各种关系,而对这种关系的理解是突然产生的,是个顿悟过程。人也是依靠顿悟来解决问题的。尝试错误是顿悟的前奏,顿悟是练习到某种程度出现的结果,是尝试—错误的飞跃。尝试错误和顿悟在人类的学习和问题解决中均极为常见。(3)杜威的问题解决模型。(4)瓦拉斯的创造性解决问题模型。3.问题解决的一般认知过程: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提出假设是解有关的知识经验。专家更多地利用知觉即生活经验的表征来解决问题;而新手则更多地依赖于正确的方程式来解题。(2)定势与功能固着。定势是在先前的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功能固着是一种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最初看出的功能越重要,越难看出其他功能。(3)问题情境。(4)酝酿效应。(5)原型启发,对解酿时期。启发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6)情绪和动机状态。中等强度的动机和相对平和的心境,有利于问题的解决(7)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不仅影响问题解决的动力,也影响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5、问题解决能力训练的基本步骤:(1)建立接纳意见的气氛(2)鼓励学生仔细的界定问题(3)教育学生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4)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5)评价每个假设的优缺点(6)考虑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7)提供问题解决的机会并给予反馈。6.创造性指个体产生独特性成品的能力或特性。有真创造和类创造之分。真创造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类创造产生的成品在人类历史上不是首创,但对个人而言具有创造性。两者的区别在于成品的衡表现出来的思维或认知能力本质上是相同的。6.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下又有相关的非先性关系。低智商者不可能有高创造性;高智商这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低,也可能高;高创造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吉尔福特提出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把智力区分为三个维度:内容、操作和产品。 发散思维三种基本特性: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7.重点论述题: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1)创造性思维的定义。创造性指个体产生独特性成品的能力或特性。有真创造和类创造之分。(2)创造性思维的构成。吉尔福特提出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把智力区分为三个维度:内容、操作和产品。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既是知觉思维与分析思维、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抽象思维与形与分析思维相结合。在学习和科研中,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是结合在一起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直觉思维的正确与错误,不决定与直觉思维本身,而是取决于分析思维的严密的检验和论证。(B)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相结合。辐合思维遵循单一的模式,归一地寻求答案,发散思维假定一个问题有多个答案,思维向外发散,寻求各种可能的正确答案。在学习中,这两种思维是紧密联系的,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全

行比较。概括过程就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比较,高巩固复习的效果,必须在遗忘还没有发生前及时进

复习”的原则。遗忘开始的标志是识记的精确性降低,为逐渐增加,最终形成稳定的固定的刺激—反应联结

要优于单纯的重复阅读。教学中要指导边阅读边背诵,决问题的关键步骤。4.问题解决的主要影响因素。(1)

物的反映。2.记忆的类型:(1)形象记忆、情景记忆、度学习”来提高记忆效果。过度学习是在学习达到刚

进保持和防止遗忘,必须注意从学习时机、学习方法、决问题起了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原型常发生在酝

方法。4.论述题:影响知识记忆与编码的主要因素。线索,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随识记材料的增加而降低。在识记数量较多的教材时,识是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也称步骤性知识和

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可称为智慧技能,量是依据人类文化的传统或凭借个体的发展。他们所

述策略、表象策略、归类策略、网连策略等多种形式。象思维的结合,有离不开创造性的想象。(A)直觉思维

织形式:空间组织;系列组织;联想组织;网络组织;杂知识的学习。记忆是简单知识的精细加工技术。它存的重要方式。网络组织是人们语义记忆的主要方式,持的记忆方法。复述策略包括划线、圈点、加注符号

面发展创造性思维。(C)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自我教育是个体自我教育最主要的方式。(A)确立正抽象思维是运用抽象的概念和理论来解决问题的。形象思维是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的。两者都必须达到一定的阈限才能够产生创造性思维。当抽象思维达到一定阈值时,而形象思维很强时,容易在艺术领域有所成就;当形象思维达到一定阈值时,而抽象思维很强时,容易在科学领域有所成就;当两者都很强时,就属于艺术—科研性人才。(D)再造想象基础上的创造想象。人类的创造性思维离不开想象。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通过别人对事物的描述而相应地产生新形象的过程;人脑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就是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比再造想象具有更多的创造成分,是创造性思维中最主动、最积极的因素。创造想象是创造思维的重要成分。(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A)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一个能支持或高度容忍标新立异或偏离常规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或“心理自由”。教师应当遵循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五条原则: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向学生证明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给以不计其数的学习机会;使评价与前因后果联系起来(B)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头脑风暴法。其基本原则是在集体解决问题的课堂上,暂缓做出评价,以便学生踊跃发言,引出多种解决方案(C)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戈登技术。该训练方法的指导思想是将创造性当作游泳或射击一样的技能,可以通过训练而得到提高。(4)创造性思维的提高是知识、技能和策略同时发展的结果。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基本策略是在专业教学中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还应将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结合起来进行智慧活动的训练。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最好场合和手段是日常教学脱离专业知识教学的其他做法,不应干扰或取代创造性培养主要途径的课堂教学,否则将是舍本求末。第十一章1.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的认识。自我意识就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意识。2.自我意识的结构:(1)从形式看,自我认识、自我体 验和自我调控(2)从内容看,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3)从自我观念看现实自我。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

1、自以学习成才为中心的自我探究(2)以社交活动为中心的自我探究(3)以个人未来的前途与发展为中心的自我探索(4)以自我的社会价值为中心的探究3.论述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主体按照社会对客体自我自觉实施的教育。它是自我意识的最高级表现,是大学生完善自己个性、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1)全面认识自我。全面认识自我是形成正确自我意识的基础。自我认识的难处在于自己(主体我)(A)通过对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我。深刻的自我认识是以深刻认识和理解他人、社会为前提的。(B)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个体的自我认识往往受到他人评价和态度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人的评价和态度。正确地开展同学间的互评,教师给予具体而有个性的正确评价,都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自我认识能力的提高。(C)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D)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E)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F)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来认识自我。(2)积极悦纳自我。悦纳自己就是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抱认可肯定态度。是否悦纳自我是能否发展健康的自我体验的关键和核心。培养学生积极悦纳自我的态度,首先要引导他们积极评价自己。其次要教育大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另外,教学中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感。(3)努力完善自我。自我完善是在个体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的基础上,自觉规划行为目标,主动调节自身行为,积极

确理想自我,在自我认识、自我悦纳基础上,按照社会需要和个人特点来确立自我教育的发展目标;(B)努力提高现实自我。是大学生不断修正现实自我的行为和相应的心理活动,是指朝着正确理想自我的目标发展。第十二章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态度有三个基本特征:(1)态度是一种内部状态,是一种行为的倾向性或反应准可直接影响某些行为的出现,但态度与行为不是一一对应的。(2)态度与能力不同,能力决定人们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态度则决定人们的行为选择,即决定人们愿不愿意完成某些任务。(3)态度是经过经验组织或学习而形成的。态度不是天生的,是个体通过情感成分;行为成分。情绪或情感被认为是态度的核心成分。3.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品德不是先天的禀赋,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活动获得的,其实质是把外在于主体的社会行为规范内化为主体内在的道德行为观念,并进而通过个体的道德价值取向,稳定地调节主体外显的道德规范行为的过程。品德具有两个基本特征:(1)稳定的道德行为;(2)以道德观念为基础,是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4.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识。也叫道德观念,指对道德行为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是个体道德价值体系不断内化的过程。(2)道德情感。指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道德情感是一个从外控向内控转化的过程,一旦产生了某种内在情包括直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伦理的道德情感。(3)道德行为。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的对他人或对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是完成道德任务,达到道德目的的手段。道德行为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涉及的范围不同

2、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5.道德发有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儿童在六岁前处于无道德规则阶段;6-10岁处于他律道德阶段。十岁以后的儿童进入自律阶段。(2)苛尔伯格的研究。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6.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1)遵从。遵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从众指人们在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服从是个体按照社会是自愿的,也可能是被迫的。遵从态度和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工具性和情境性等特点。(2)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其实质就是对榜样的模仿。认同行为具有自觉性、主动性、稳定性(3)内化。内化指将自己所认同的他人的思想与自己原有的思想、观点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7.态度与品德改变的一般过程:醒悟阶段;转变阶段;巩固与稳定阶段。第十三章1.群体是指人们之间彼此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到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群体具有三个特征:(1)共同目标;(2)群体是组织化的人群,具有一定结构;(3)群体成员间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并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否则称为聚合体。2.根据群体是否具有显著的表面特征,将群体划分为正式

提高。如果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了行为效率的下降,就称为社会惰化或社会干扰。群体背景起社会促进作用还是干扰作用,取决于工作任务的复杂程度。4.社会惰化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社会惰化存在的原因是个人的评价焦虑减弱,使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责任意识下降,行为动力也相应下降。

5、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配性地位的现象。

6、群体思维指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7.从众:人们在群体影响或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与大多数人一致行为的心理状态。从众对于个人适应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8、影响从众的因素:A群体的一致性B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C到他人行为的刺激影响,而引起一种与他人行为相似的行为。模仿是个人社会化的一种手段,是人类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模仿有两种:有意识的模仿和无意识的模仿。模仿产生的影响因素:A年龄与阅历B榜样行为的社会称许性C相似性10.集体凝聚力的培养:集体凝聚力是集体对成员的吸引力,是成员愿意留在集体的倾向。(1)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3)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10.非正式群体对班集体有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11.人际交往从动态角度说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物品交换;从静态角度说是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关系。大学生富性C交往系统的开放性D交往观念的自主性12.人际关系发展的阶段: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实际是一个情感卷入和交往由浅入深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交往双方通过自我暴露的方式来增加相互之间的接纳性和信任感。人际关系的深度标志是自我暴露的水平。根据情感卷如水平、自我暴露水平,将人际关系分为: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13.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1)交互性原则;(2)社会交换原则;(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4)情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A)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最初的印象深刻地影响着交往的深度。(B)主动交往。别人没有理由无缘无故对我们感兴趣。(C)移情。移情就是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用别人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用别人的心灵来理解这个世界。移情是沟通人们的内心世界的情感世界。(2)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A)避免争论。解决观点不一致的最好方式是讨论协商,而不是争论。(B)不要直接批评、职责和抱怨别人。(C)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D)学会批评。善意的批评是对别人行为的很有必要的一种反馈方式,不会招致别人的厌烦。第十四章1.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包括无心理疾病;能积极调节自己心态,顺应环境并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1)能够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2)能交好地适应现实环境;(3)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4)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5)合理的行为;(6)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3.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卫生教育实质是一个概念。4.大学新生的适应问题:(1)自豪和自卑的内心冲突;(2)渴望交往和自我封闭的矛盾;(3)独立和依赖的矛盾;(4)理想和现实的矛盾;(5)富于思考和认识偏激的矛盾。

5、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A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B主动交往C移情

7、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A避免争论B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C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D学会批评

8、大学生学习适应的指导:A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B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C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D往能力的培养:(1)培养大学生的交往意识和技能;(2)

备状态,不是实际反应本身。态度作为一种内部状态,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价水平,加强到具有支

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2.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个性特征9.模仿是个体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受

品德的核心部分,是通过学习把外在的道德行为规范、人际交往的特点:A交往愿望的迫切性B交往内容的丰

活动。但不排斥直接的智慧训练的一定效果和可行性。感,就能产生道德动机的作用。道德情感的形式主要

是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态度与品德的区别:

1、感控制原则。14.论述题: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1)

我意识的分化

2、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与自我探究(1)展阶段论:(1)皮亚杰的研究。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

认识自己(客体我)。为了多方面、多角度认识自我:要求、群体规范或权威意志而做出的行为。服从可能

群体和非正式群体。3.社会助长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见,注意用脑卫生E注意考试的心理卫生6.大学生人际交

改造自己的个性,使个性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的过程。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

克服交往中的认知障碍;(3)寻求一些具体方法来解决人际关系问题。7.大学生职业辅导的任务和策略:(1)帮助学生了解自我;(2)帮助学生了解世界;(3)帮助学生发展健全的职业自我观念;(4)求职技巧指导。第十五章

1、教学设计是指教学的系统规划及其教学方法的设计,即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什么和怎么教进行的设计。

2、教学目标指学生学习的预期结果或者说是预期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

3、教书与育人、教育与教学、智育与德育包含了教育的主要目标

4、我国教育心理学家邵瑞珍依据媒体作用的感觉通道把教学媒体分为:A非投影视觉辅助B投影视觉辅助C听觉辅助D视听辅助第十六章

1、教学测量是对学绩测验所得结果的客观描述,不考虑结果的实际意义。教学评价是对学绩测验所得结果的主观判断,以了解结果的实际意义。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doc》
教育心理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