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2020-03-03 05:59:5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名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二、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课题研究的背景

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教学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我们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数学发展的动力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来考量,更要从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去寻找。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自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何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 数学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在关于课程目标的阐述中,首次大量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数学学习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 2、数学教学现状。

近几年来,我校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研究”等课题研究。在客观上已具备了一定的研究条件。为本课题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实际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存在与社会,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脱节的现象,主要体现在:(1)目标上更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达成,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2)内容上过分拘泥于课本,忽视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3)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忽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意识和兴趣,忽视让学生活泼、主动地学习。(4)练习时以反复的强化为主,以至学生的作业量过多,课业负担过重,忽视了数学的实用价值。(5)评价上对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关注较多,对学生学习的态度、情感及实践能力关注较少。 3、研究的意义

我们试图在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对这一方面进行有效的探索。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让学生形成善于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的语言、知识、思想方法去描述、理解、思考和解决各种现实问题的心理倾向性。应用与拓展学习的数学理论,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生活,使人人学到有价值的数学。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带动本校的新课程改革,转变教师教育意识是本课题实施的前提,对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有进一步的认识,寻找学生生活中的数学,能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有用的数学知识,以此来调动学生课堂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也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数学。并通过参与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为他们今后能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基础。

三、研究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

“数学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生活的研究就是进行二者之间如何相互促进从而达到培养创新性的现代人才的研究。 本课题试图通过“生活─数学─生活”的实践过程,将现行教材中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把学生生活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理解、掌握数学思想、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生活能力协同发展,培养学生能数学地分析、解释、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应用能力及运筹优化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具体目标

1、使参与课题研究的学生能高效的利用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进行自主学习,最终能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凸现个性,并能主动、全面、和谐地发展。

2、使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能得心应手地利用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进行创新性备课、上课、辅导、乃至测验,使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升华、完善自我。

3、使参与研究的学校能够形成自己的能保证师生运用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进行教育的保障措施,使学校的教学质量能得以提升。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教学内容生活化。为了在内容上不过分拘泥于课本,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在课题研究精神的指引下,我们必须研究如何充分挖掘现行教材中的合理因素,如何对教材进行重组、改编,以再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周围世界”为源泉,发现生活问题,实质上是一个使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

2、教学活动生活化。主要研究如何以“学生活动”为途径,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这是个数学问题生活化的过程,是体现数学价值的需要,更是培养实践能力的需要。 (1)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找到数学概念在生活中的原型;找到数学规律在生活中的实例;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

(2)解决生活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有意识的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环境;增强策略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创设大课堂情境: 鼓动学生到日常生活中去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

从生活实例中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根据生活素材构建“数学模型”。

3、教学评价生活化。主要研究评价内容的生活化、评价方式的生活化和评价主体的生活化。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另外,还确立该课题的三个子课题。分别有:余智英老师负责的“教学过程生活化研究”;代清林老师负责的“教学效果的评价的生活化研究”;叶华云老师负责的“低年级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

五、预期创新点

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教学设计要充分展示学生思维过程,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方法,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通过研究,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和用数字、符号、图形描述现实生活的过程;通过研究,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通过研究,让学生成为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明智使用者,学会在实践中数学地提出问题,用数学的思想、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解释并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 在生活教育和素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构一种具有主体性、生活性、情意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爱数学、爱生活的热情,还使学生懂得了数学的价值,针对现实问题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六、研究方法和步骤

(一)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认真学习建构主义理论、现代认知心理学、新《课标》等一些理论或文件精神,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教学生活化、课内外结合等文献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

2、问卷调查法:

在实施课题阶段,对被实施此课题之前的本校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研究,用以了解学生的数学发展现状与发展需求,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并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手段。

3、行动研究法: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勤于将自已从课题研究中获得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经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环节中,通过个案分析和作品分析等,对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

4、经验总结法:

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各阶段的得失,不断调节研究步伐。寻找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实践能力的方法。

5、个案分析法:重视对数学生活化的的案例的分析,从中寻找课题进展的突破口

6、对比法:实验班班老师上对比课,进行比较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步骤(技术路线)

1、形成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0月):

确立课题,向教科所申请立项。制定课题实施方案,确定课题组人员分工;学习相关理论和实施方案,培训实验教师。

2、实施阶段(2009年11月——2010年1月) (1)课题实验的起步、探索。

A、召开开题论证会,邀请专家对课题进行论证,修改完善课题方案。

B、学习《数学课堂教学论》以及相关相关教学理论,转变本组成员意识,提高认识,努力形成“学习―认识-实践”的格局。 C、根据学生生活实际,搜集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的生活素材。 D、根据研究方案和计划,在实验班级开展研究工作。 E、适时召开课题指导小组会议,交流汇总实验情况,进行研讨分析,提出下阶段的实验建议。

(2)课题实验的提高、完善。(2010年2月-2010年4月) A、以课堂教学作为实施课题的主渠道。

B、认真备课,组内进行集体讨论,讨论怎样更有效的体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C、积累经验,写出有关论文和报告,就成功与不足之处写好自评。期间进行阶段性的总结,注意完善研究措施,提高研究成效。 (3)课题实验的后期深入。(2010年6月-2010年6月) A、研究活动展示:课堂教学展示。

B、结合课题,精心设计数学教学实践活动,检验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

C、收集好研究资料,配合课题做好阶段总结。

D、结合研究活动,讨论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与收获,聘请专家针对研究情况进行指导,以答疑难、指问题为主,做好延续、深入、提高工作。

3、研究的总结阶段。(2010年7月-2010年9月) 根据研究内容,收集、整理、归类材料,综合研究材料,对课题进行全面、科学的总结以教学经验总结、典型课例、论文表达。最终在以上成果总结的基础上,对课题进行全面、科学的总结。写出实践报告,召开成果汇报会。

六、预期研究成果形式

课题的研究报告;教师相关论文;生活化教学活动特色设计方案;学生数学生活经验积累日记;学生数学知识生活应用、验证报告集;个案分析;数学教学实践活动等。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课题组成员的分工

我校完善了教育科研组织机构,成立了教研室、教研组、课题组、备课组的科研组织网络,成立了由校级主要领导及教研室牵头,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的科研工作网络。

(1)聘请县进修学校小学教研室黄翠莲、副主任教研员曹南仙老师为课题专家顾问。

(2)成立课题领导机构,课题小组成员名单及分工: 组

长:鹿令华

副 组 长:张明凯(全面负责课题管理工作) 具体负责:鹿令华(具体负责课题研究管理工作)

员:徐浩

鹿振锋

马玉亭

陈长海

李守英

牛富全

宁婷婷

实验班教师:宁婷婷

徐浩

课题研究的负责教师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已取得大专文凭,参加过“市数学骨干教师”的培训,多次承担县进修学校和学区的课题研讨课。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教研能力和组织能力。承担实验班教学的教师也都是第一线的青年骨干教师,工作认真,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具有严谨的科研态度及较强的教学能力。 都参与过一些教改实验。

小学社会课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课题实验”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江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也强调:我们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社会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对小学生进行社会常识教育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内容涉及到社会常识、历史、地理、法律等诸多方面。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周围社会、认识祖国、认识世界,培养学生正确观察社会和社会生活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法律教育,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社会课教材有一个显著特点: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它体现在:教材中置入大量社会生活“图片”、设计了“说一说、做一做、讨论”等多种小栏目、布置“活动”让学生“参观、调查、访问”等。这一切都要求教学与社会实际、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社会课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没有固有的经验、方法可循,许多社会课在教学中出现这样的问题:教学与学生生活联系不够紧密,局限于教材内容本身,不能较好地处理各个环节,忽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忽视学生亲自经历参与实践等等问题。因此,研究“社会课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能促进社会课教学,并促进多数教师转变教育思想,确立正确教学观。 我校确立了“小学社会课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验研究课题。

二、实验假设与实验目标

(一)理论依据

本实验以“小学社会课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为主题,其基本假设是:如果在社会课教学中加强与实践的结合,能更好地实现师生双边交流,提高社会课堂教学效率,即自变量;能让学生直接认识社会,很好地了解社会,并在实践中激发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获取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即因变量。

其假设的理论依据是:

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人的认识过程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感觉和印象的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第二阶段为理性认识阶段,主要靠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产生认识的飞跃,达到理论的认识。在这两个过程中,感觉只能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能解决本质问题,而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一文中也指出: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离开实践经验的认识是不可能的。认识开始于经验,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

心理学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分四个阶段:认知过程(知)、情感过程(情)、意志过程(意)、行动过程(行)。从认知过程中对事物的感知觉、记忆、表象、想象、思维,到情感过程中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再到意志过程中自觉确定目标,以开展行动从而达到认识客观事物的目的,在知、情、意、行各个环节中,均体现了人的心理实践活动。

教育学指出:教学必须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它包括: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重视教学实践,在学生参加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结合起来,“讲练结合”、“讲、读、议、练结合”,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知识;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使教学联系地区实际,与社会息息相通。

社会课的认识对象是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要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社会现象入手,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这种特殊的认识对象要求学生必须参加必要的参观、访问、调查、操作等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了解社会事物和现象,在实践中培养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社会课教学目的包括知识、能力、思想教育三个方面,这样就要求教学必须充分体现实践性的特点。丰富的课内外实践活动为渗透思想教育提供了契机,并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二)根据实验假设,本实验要达到的主要目标是:探索社会课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和途径,更好地促进社会课教学,促进学生各种社会知识、技能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实验周期四年,力争通过实验措施的施行,取得以下成果:

1 .探索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课教学与实践结合方法,制定合理的社会课评价体系。

2.形成一套适合本地实际的乡土教材。

3.通过实验,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和教师观念转变。

三、实验过程与管理

(一)实验方法

实验从不同年级、不同教学内容、不同课型方面研究社会课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规律、途径和方法,研究课堂教学中“实践”环节的设计、实验。其主要方法有:行动研究法、调查法、文献法、资料法。

(二)实验步骤

实验的基本步骤是:2009.9----2009.10为第一阶段,主要工作为分析现状,成立课题、探索实验;2009.11-----2010.4为整体实验阶段,主要是探索社会课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编补一套适应本地校的乡土教材,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2010.5-----2010.6为总结评估阶段,主要任务是完成总结。

(三)实验过程管理

为保证实验顺利进行,我们做了以下几个工作:

1.统一认识,摆正位置

社会课是一门新学科,它既不同于语、数等学科课程,也不同于体、美等活动课程,在开课之初,许多教师觉得它无观痛痒,为纠正教师的认识,我们组织教师学习了《课程计划》、《社会课教学大纲》。这些资料明确指出:开设社会课,对小学生进行社会常识教育至关重要,它对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有着重要意义。这样,教师们形成了教育科研的共识。

2.提高师资,提高素质

提高教师的素质是开展实验的根本保证。承担实验任务,要求实验教师具有敬业精神、过硬的业务水平和较强的实验能力。因此,我们在全校选了三名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青年教师参加实验,并进一步采取措施提高他们的研究水平。 通过几年的实验,实验教师的素质得以提高,并逐步成长为省、市级骨干教师。

3.加强领导,建章立制

为加强领导,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科学的管理措施。在社会课题研究中,做到“四定四落实”,即定课表落实社会课时,定计划落实社会教师,定目标考核落实评价措施。

4.多方入手,确保实施

为了确保实验的顺利开展,我们主要从以下各环节入手:建立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到基地参与实践,依据学校实际,补写适合风土人情的乡土教材;开展科研活动,探索社会课课堂教学模式及与实践结合的方法;研究社会特色,制定科学评价体系。

5.搜集资料,总结经验

开展教育科研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资源共享。我们及时将研究成果总结出来,形成了包括课堂研究方案、研究心得、研讨点滴、乡土教材、研究总结等在内的实验资料集。

四、实验措施

为达到实验目标,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拓宽“实验”教学渠道,建立实践结合网络

组织学生离开课堂,参加各种有组织的实践活动,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形成。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从儿童的年龄及认识规律出发,结合本地实际尽可能地创设情境,提供实践机会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观察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同时,我们还结合班、队活动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社会活动。如到福利院慰问孤寡老人,到街上参加义务劳动等,这样将学到的社会知识、技能运用于实践活动,又在实践活动中学到了知识、技能。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探究“实践”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最重要的渠道。在社会课堂教学中适当与实践相结合,将会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并更好地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教材特点,让学生结合身边的、家乡的实际“说一说”、“做一做”、“找一找”、“讨论”、“表演”,充分为学生提供动脑、动口、动眼、动手的机会。社会课的核心是“人”,其课程内容的特点是有血有肉,有情有节、具体形象、生动活泼,为了在教学中还社会的本来面貌,我们不断借助实物(或复制品)、图片、录音、录像片进行情境教学,提供给学生广阔的思维活动空间,极大地促进了社会课堂教学。

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已形成了一套适应不同内容、课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图示法等接受学习法,讨论法、参观访问法、社会调查法、角色扮演法等发现学习法,还有介乎两者之间的谈话法、阅读法等。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们能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法,即根据不同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设备、条件,结合教师的个人特长来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以实现教学的优化组合。

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其教学模式也有所不同。我们探索出了三种教学模式。

(1)系统传授学习书本知识的模式。

其教学的进程为:诱导学习动机→领会新教材(感知、理解)→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这种模式主要运用于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类型,教学的各个过程均包含“实践”内容:从大量具体、生活、形象的材料中感知,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将获得知识、经验运用于学习、生活实践中,从而提高能力。

(2)教师辅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的模式

即“从做中学”、“设计教学法”,学生的学习是在一系列有计划的活动中进行的,其一般进程为:设置问题情境→确定问题或课题→拟定解决课程方案→执行计划→总结评价。它主要适用于参观访问法、社会调查法等社会活动的教学。不难看出,这种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学生的主体独立活动与发展的教学模式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

(三)把握“实验”教学环节,制定科学评价体系

社会课评价包含课堂教学评价、活动课教学评价(教师)和学生学业评价(学生)。

(1)社会课堂教学评价

(2)社会活动课教学评价

(3)学生学业评价

我们还高度重视学生的学业评价工作,这包括对学生社会课知识的掌握、知识综合运用的评价;学生认知发展、情感思想变化的评价;课堂学习、社会实践的评价。根据《社会教学大纲》的规定,我们对学生的评价综合运用了多种方式,如口测、笔测、作业、调查小报告、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观测等,这种开放性的学业评价能对学生学业状况作出全面正确的评价。此外,在评价学生时还很注意其个性的发展,为对社会课感兴趣的、学有所长的小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提供机会,营造发展空间,提供激励机制。

五、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本轮《社会课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课题实验即将结束,综合检测,实验结果如下:

(一)关于社会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途径、方法的探索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在社会课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途径、方法的探索中产生了硕果。

1.探索出了社会课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途径。

我们确定了社会课教学课堂、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学思路。这样,社会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大致分为三种:

一、课堂教学的实践环节。其方法有:让学生“说一说”、“讨论”、“做一做”、“查一查”、“找一找”、“表演”,教学始终不忘结合学生自己、家庭、身边的事例,不断创设氛围进行情境教学。

二、学校活动。全校、同年级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融入社会,带学生到实践基地参观、访问、活动,使他们从做中学、边做边学、学以致用。

2.研究出了系列学习方法

社会课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我们根据教材内容、课型特点探索出了讲授法、图示法、讨论法、参观访问法、社会调查法、角色扮演法、谈话法、阅读法等多种学习方法,并能根据不同课文将这些方法综合、灵活运用,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3.形成了适合不同课型、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

有适合于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的系统传授学习书本知识的模式;适合于参观访问法、社会调查法等活动课的教师辅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的模式;适合于问题探究教学类型的教学模式。

(二)关于社会课教与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我们制定了一套评价社会课堂教学、活动课教学及评价学生学习的体系,能使我们准确有效地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见表

1、表2及前页)

(三)关于地区教材的开发

在实验最初,我们碰到的困难——教材内容不切合我校实际也在实验教师的努力下得到解决,我们编补的乡土教材为我们顺利过渡到省编教材奠下了基石。

(四)学生多方面品质得以发展

由于我们始终坚持实践性策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因此学生多方面品质得以发展。

1.品质发展方面

社会课教学以思想教育为灵魂,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学校采用自编道德认识问卷及道德行为考查等方法,对实验班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到实验末,三个年级学生道德认识问卷优秀率为83%、88.4%、96.1%,道德行为考查优秀率分别为68.5%、74.6%、81.8%。

2.学生社会知识的形成

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的社会知识进行综合测评,并与实验初的调查报告比较,优秀率由33.1%上升为63.5%。

3.学生能力形成方面

社会课注重实践,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我们分别在实验前、后通过问卷、课堂观测法对学生五个方面的能力作了统计分析。

4.学科成绩方面

社会课的学习方法灵活多样,学生将社会课中学到的学习方法运用于其它学科课程中,促进了学科成绩的提高。由东宝区教研室命题并对实验班语文、数学两科成绩的测试表明,两科合格率分别由88.8%、90.6%上升到93.4%、,优秀率由53%、49.7%上升到54.1%、54.7%。

综上所述,本实验在总结方案中提出的三项目标已经达到。

六、实验体会

(一)社会的支持

学校所在的社区各单位给予了我们课题组极大的帮助。它们不仅成为我们的实践基地,还在我们参与社会实时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帮助。

(二)教师观念的转变

教师由最初的觉得社会课无关紧要转变成认为很有必要,由最初课堂上打乱仗,只做知识的枯燥传授转变为有理有序,注重学生参与、注重学生实践活动,这都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观念在教师心目中的形成。

(三)实验的渗透

通过实验,推动了我校教育教学多方面的工作,学生的学习风格也有很大转变,校园充满了生机活力。学生们开展的多种实践活动也渗透入周围社区,使许多民众受到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小学数学生活化的研究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与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第一阶段总结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剖析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小学数学生活化实践研究计划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doc》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