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案

2020-03-01 18:39:4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背影

教学目标

品味语言,感悟父亲对作者深深的爱

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前提下,感悟作者对父亲感激、理解和愧疚之情。 认识父子在家庭生活中所担当的责任,更好地理解父亲、理解父亲。 教学重点

结合写作背景,感悟八年前后作者对父亲的感情变化。 教学难点 同上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理清了篇章结构。并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初步的理解,我对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也做了补充介绍。这节课我们来深入学习这篇课文。

二、请同学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1、父亲做了很多令我不满意的事情,他是一个好父亲吗?说出你的理由 承担着养家的责任,对我有深沉的爱 父亲对我的爱表现在哪里?

 亲自送行

 照看行李

 讲定价钱

 送子上车

 拣定位子,铺好座位

 叮嘱儿子

 嘱咐茶房

(父亲知不知道“托他们只是白托”?)

 为子买橘

为什么如此艰难,还要亲自去对面月台买橘子? 买回来后“心里很轻松似的”,真的轻松吗? 明确:

父爱如山,当父亲为我送行时,事无巨细都为我考虑到了,翻过铁道去买橘子对一般人而言可能不难,但对于体形发胖又年过半百的父亲来说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但是父亲坚持要去,虽然费了大力气才买回了橘子,交给儿子的时候却只是简单的扑了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却很轻松似的。从这些细节都可看出,父亲一定要为儿子尽心尽力地安排好了一切他才舒心,这就是父爱,简单、平实而又极其伟大。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孩子多大也还是孩子,父亲对我总是不放心,由此表明他对我的爱是无微不至的。但是通过昨天的写作背景的学习也知道,父亲朱鸿钧大半生生活在清代,毕竟是封建思想严重的家长。在我国历史上,“父为子纲”,父亲可以安排儿子一切,儿子必须无条件服从父亲,父子之间尊卑关系是不可侵犯的。传统的父亲在儿子面前往往是板着严肃的脸,极少露出笑意的。受此影响,父亲朱鸿钧是带有浓重封建色彩的丈夫、父亲,他虽爱儿子,但并不多表露。在车站送别的全过程中,父亲只对朱自清说了四句话,请找出来,看看父亲严肃外表下掩藏的真实情感。

A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B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C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D进去吧,里边没人。

明确:父亲言语不多,但是处处想着我,事无巨细地为我想到,惦记着我的安全,对我有很多的不舍。

2、面对父亲所做的种种,作者朱自清理解了他吗?依据? 当时不理解,后来理解了 (1)那时我真是聪明得过分 那时我真是太聪明了

明确:对当时没有理解父亲的自责和悔恨 (2)三次流泪 感动之泪(望亲买橘) 不舍之泪(父子离别)

伤心之泪(再现背影 泪光莹莹)

为什么“在晶莹的泪光中”我再次看到了父亲的背影?

有思念、理解和自责

朱自清在散文《冬天》里回忆童年和父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冬天的夜晚特别的冷,父亲便起了炉子,煮上白水豆腐。但‘洋炉子’太高,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进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都喜欢这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寒冷冬天里,父子围炉坐吃,父亲为儿子夹白水豆腐——多么温暖的父子情!

其实,晚年的父亲朱鸿钧表面上对朱自清很冷漠、很苛厉,实际一直挂念这个在外讨生活的长子。可传统的“父子纲伦”使他不愿低下为父之头向儿子认错,父亲朱鸿钧就以惦记孙子的名义和朱自清书信往来。这也就是《背影》里所说到的“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写《背影》时的朱自清,处于怎样的人生阶段,又面临什么样的人生困境?

查一查当时的朱自清日记:“晚与房东借米四升„„又向荣轩借六元„„三弟来信催款,词甚锋利,甚怒,骨肉之情,不过尔尔„„向吴微露借款之意,他说没有„„当衣四件,得二元五角。连日身体颓唐,精神也惶惶不适,甚以为虑„„向公愚借六元,愧甚”。

在现代中国高级知识分子群体中,朱自清也许是最具书生气的一个,也是最不善于操持生计的一个。加以子女多,生计上左支右绌,十分艰难。这似乎也使他绝少能体会到儿女绕膝承欢的天伦之乐,更多的是厌烦, 朱自清正是在自己深悟生存之艰难,对生活感到无力的时候,开始对父亲谅解与感念,并在《背影》里,以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这样的句子里,有对父亲能力的深佩,更有朱自清自己的深愧、自责与叹息。 父亲来信勾起了他心中的沉痛,强烈的骨肉亲情占据了他的胸怀,父亲那句“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使他受到震撼,难道真的要应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古语了吗?不,他要尽早与父亲冰释前嫌,他要借文章给老父以安慰,同时也释解自己心中之块垒。

于是,《背影》的字里行间充满了老父的慈爱和儿子的忏悔,以至作者写道:“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928年秋日的一天,在扬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朱自清的三弟朱自华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忙奔上二楼父亲卧室,送给父亲朱鸿钧先睹为快。此时的父亲朱鸿钧已行动不便,就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朱自清的文章《背影》。诵读时,父亲朱鸿钧的两眼老泪纵横,手不住地颤抖,但读完后,昏黄的眼珠却放射出光彩。他明白了儿子读懂了自己过去的关心,也明白自己错怪了儿子,他谅解了儿子。从此父子矛盾得缓解并消逝。

父亲朱鸿钧在看到《背影》以后去世的,但他是带着满足的微笑去世的。

然而临终之前未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乃是朱自清最大的遗憾。

或许可以这样说,区区千把字的《背影》,之所以厚重,之所以感人至深,离不开独特背景的支撑。它的重要性不在“父子情深”,而在对父亲谅解与感念的背后,是一个中年男人的愧悔与叹息,是面对生活的无力感与沧桑感,是人生的沉重与感伤。

3、同学们,面对父亲给予你的,你是否读懂了你的父亲呢?

我们看看,在我们的成长中,父亲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我记得小时候,想要一个东西,是什么我记不清了。只记得我天天和我爸爸念叨:“求求您了,就给我买一个吧。”于是,我爸本想给我买的,却不买了。多年后的今天,我才发现,一切我向父母索要的东西,只要“求”了的,爸爸无论如何也不会给我。直到现在,我从不对任何人说“求”。——做人要有骨气

我在小时候和爸爸玩牌,因为不懂事,我老是耍赖。有一次,我看见爸爸很累,就对他说:“这次你赢了,我看你那么累,让你开心一下咯。”本来是很天真地说着,谁知爸爸感动得落了泪。这件事一直留在我心里。——关爱孩子,不求回报

父亲叫我学习,我就学习。他刚走,我就不学。有一次被他发现了,打了我一顿。打完以后,他也是很心疼我的。问我打得疼不疼,还给我买好吃的。我真不知他对我好不好,我只知道,他打我骂我,都是为我好。但是他打得太狠了,很绝情。爸爸干活很辛苦,就是为了供我上学,所以我要好好学习,不能辜负了他的希望。

我和父亲关系一直不稳定,时好时坏。有一次开学,我找他要10元钱买本。他像故意找事似的吼道:“10元能买几个本?”给了我20元。——爱掩藏在严厉的背后

那么作为孩子,我们应该拿什么来回报父亲呢?尽好一个孩子的责任。 明确:做好自己,让父母感到安慰

爱父母,尝试着理解父母,为父母分担 观看视频《老了的父亲写给儿子的一封信》

小结:提到父亲,我们想到的可能是一段温暖的记忆,可能是那张严肃的脸,也可能是父亲的巴掌和屁股上那火辣辣地疼„„但是,不管是温暖、温馨还是严肃、疼痛,那都是我们儿时关于父亲的记忆,一份可以陪伴我们一生的记忆。可能对有些人来说这份记忆并不温暖,并不是充满温情,甚至有时还带着些微的抱怨或者儿时心灵中那点点的“恨”。但是,这种与父亲相处的经历,这份儿时关于父亲的记忆却是我们生命成长中不可缺失的必备营养,缺失了,“长大”的我们就会显得干瘪,缺失了,我们的内心可能就会缺少力量。

背影教案

背影 教案

背影教案

背影教案

背影教案

《背影》教案

背影教案

背影教案

背影教案

《背影》教案

《《背影》教案.doc》
《背影》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