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的气度——《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报告

2020-03-02 14:16:0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大国的气度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报告

张开平

历史太厚重,从不敢轻读一字。于是我怀着虔诚重读了这部国学大师钱穆的经典著作。洋洋一部中国历史,钱穆先生竟可如此熟稔于心,吞吐自如。汉、唐、宋、明、清,先生以此五朝概括中国历史之进程;舍人事之异,析制度之因革演变,提要钩玄,直取其冲。书中比较了五朝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制度,直陈利害得失,高屋建瓴、言简意赅;再由制度推及中国传统精神与文化,深入浅出,语重心长。沉浸其中,我不禁频频颔首,反复咀嚼,遐思万千。撷取一点粗浅见解以成此文。

中国是个广土众民的多民族国家。大一统的实现无疑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和表现。汉、唐、宋、明、清之中,除去宋,其余基本上属于疆土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但虽说这五朝形式上同为泱泱大国,但真正的大国气度却并非历朝历代都能拥有。在这方面,唐和清是两个极端。

唐以制度治国,清以法术治国;唐建的是士人政权、清建却建少数人的部族政权;唐重视地方政治建构,清依靠皇帝独裁固守江山;唐制公开而清制诡秘;唐鼓励言事,清缄人口鼻;唐各地声教相同,清无端划出许多禁地;唐开科取士、选拔真材、开放政权,清则将科举作为羁縻牢笼士子之术以分解社会抵抗力;唐政府用正正大大的人,清政府取服服帖帖之奴;唐文化兼容并包,清贵族崇满排汉;唐雍容大度远交于海外,清闭关锁国窝藏于国内„„总之,我以为,唐朝处处体现出一种大国气度,远非清朝可比。

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之一是看政权由谁把持。中国人的传统,对意见的从违抉择,常求决与贤人。在百姓眼里,贤人读圣贤书,讲修齐治平之道,由国家加以考试,量才录用,那么此辈读书人的意见就理应可以代表百姓。于是历朝历代想方设法为社稷选拔人才,参与政事。所以在中国历史里“士人政权”成为常态。这样,国家政权并不是把持在皇帝一人或少数部族手里,广大的知识分子集体掌权使得政权相对公允稳定。但到了清代,满洲八旗入关,诺大的一个中国,只想由自己把持,维护满人的利益,对汉族知识分子避之唯恐不及。孙中山先生曾说:“政权之稳固,一定要依赖于一种为社会、为大众所共同遵守、共同信仰的精神上的权。”而传统的儒家文化、士子掌权信仰被清朝硬生生打破,满族的“部族政权”说到底是“私政权”,基础自然不会稳固。政权基础不稳,明的制度走不通,就只能行暗的法术。因

此,唐朝可以有“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气度,清朝就只有保满族江山的胸襟了。私政权让清政府底气不足,也就不可能大气。

钱穆先生很重视制度与人事的配合,既谈人事,必谈到取士。唐与清国势的不同跟科举有巨大的联系。在唐代科举创立之初,“科举制度显然意在开放政权,这始是科举制度之内在意义与精神生命。”有了科举取士,全国读书人挤到政治一途,中央政府里永远有各地人参加,中央政府就始终是全国性的,自上而下就能保持一种好的状态。但满清贵族做梦都怕被汉人夺回了政权,从不把政权交付读书人,科举只是“让人们尝到点甜头,开放政权的一个角落,作为一种妥协条件而止”。于是它僵化了,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反成了一幅枷锁,锁住了士子的心,更锁住了中国的时代脚步。任何一种制度,缺乏了优秀的人才行不通,没有了人才,或者人才不能尽其所能,放错了地方,政权就会萎蔫。

“罗马是帝国主义者征服四周,一切为武力而措施,唐则完全是地方政治之完美。”唐政府重视地方,重视下层百姓,同时各地方政府又竭力避免陷入地方性,这样各地风气相移,文化经济不致隔绝,会形成趋同的文化,而文化的统一又是政权大一统的条件,所以唐的大气才得以逐渐养成。相反清代,在地方上有从知县到知府、道员、布政使、总督、巡抚有五级政权,真到了军事时期,还要中央派参赞大臣之类。所以,清代的地方官根本不掌握权柄,结果就正如顾亭所言“天下太平,则小官多,大官少;天下大乱,则必是大官多,小官少。”官员冗繁,却遇事谁都做不了主,行政效率低。同时,在清代的地方之间,满洲人还无端地划出了东三省、台湾、绥远、察哈尔、新疆几块禁地,造成了这些地方与全国其它地区沟通不畅,加上文字狱等禁言令,地方之间也就根本无法很好融合,这就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制造了困难。

读史也为鉴今。从古代政治制度上我隐隐约约可以看到一些治国思想在现代的继承和策略的运用。毕竟中国的历史一脉相承,前朝的兴亡盛衰对于后人是一种警醒和启发。目前,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她在世界舞台上的大国形象也日益凸显。党中央最近提出“和谐世界”,向世界展示出我们在崛起过程中的友好姿态,中国在国际问题上日渐成熟的处理也进一步彰显了她的大国气度。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国民总产值高,不错,这都是大国的标志,但我们的文化、国民的素质又怎样?我们的游客在国外旅行会在公共场合脱鞋子,百姓具有“仇富”心理,专砸高档车玻璃,甚至绑架富人„„没有了人事,制度只是干枯的条文,没有了国民的素质,大国的形象便无从谈起。“国民之智愚贤否,关国运之强盛兴衰”,在中国崛起的道路上,提高国民的素质对大国气度的养成才更关键。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报告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读书笔记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札记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读书笔记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

《大国的气度——《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报告.doc》
大国的气度——《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