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工作(基层党校)

2020-03-02 21:17:2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三联、三抓

抓建设。该镇投资160多万元,加强村级阵地建设,购置桌椅板凳、彩机、VCD、扩音器、音响、图书柜、档案柜,同时购买了党员教育、实用技术培训等方面的电教片300多套,以及《邓小平理论》、《中国共产党史》、《新党章讲话》、《农村支部书记培训教材》、《蔬菜栽培技术》等方面的资料4500余册,使党校在硬件建设上上了一个台阶。

抓规范。围绕 “创特色、争一流”的要求,建立完善了党校工作职责、学校规章制度、学员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并把这些制度及党内生活的有关准则、党员的义务权利等方面的内容装框上墙,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抓师资。与一些涉农部门及大中专院校联系,聘请专业人才组成授课组;聘请事业成功的农村党员乡土人才现身说法,增强培训的实用性和“示范效应”。目前,全镇党校共有专职教师8名,兼职教师16名。

加强基层党校建设,是进一步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员意识,发挥党员作用的需要,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及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需要。

1、营造“三个氛围”,创造基层党校建设良好环境

首先,营造全力抓的氛围。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们办党校,就是要使我们的同志政治水平和理论水平提高一步,使我们党更加统一。”江泽民同志曾强调:“党校办得好不好,它是否在干部教育工作中,在整个思想理论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委是否加强领导,给予必要的支持。”因此,各基层党委一定要把党校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把基层党校建设纳入基层党建目标责任制,努力形成责任明确、领导有力、运转有序、保障到位的工作机制,切实做到工作中不忘党员教育、教育中不忘党校建设、建设中不忘保障投入,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党校建设的组织领导。

其次,营造大力建的氛围。基层党校建设关键在建设。只有不断加强建设,才能始终激发和保持基层党校的生机和活力。为此,要努力强化各级“建”的意识,明确各级“建”的要求,落实各级“建”的责任,加强各级“建”的指导。要按照“八个有”即有组织领导、有管理人员、有基本阵地、有专门牌子、有专项经费、有管理制度、有培训计划、有培训成效的要求,把基层党校建设好。努力使基层党校“组织领导有力、管理制度规范、基本设施完备、教育活动经常、办学成效显著”。

第三,营造合力管的氛围。要按照“高标准建、规范化管、高效能用”的要求,动员各方力量齐心合力、齐抓共管,切实加强对基层党校的教育管理。党委宣传部门要积极做好党校规范化建设的指导工作,做到“面上抓覆盖、点上抓示范、线上抓辐射”,使党校建设步入规范化运行轨道;组织部门要积极做好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安排工作,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终有总结”,确保党校教育培训活动有序开展;政府部门和群团组织要充分利用党校阵地组织开展各类教育培训,拓展办学成果,实现资源共享,保证党员经常性受教育。

2、抓好“三化建设”,切实提高基层党校办学水平

首先,努力实现党校设施规范化。党校设施规范化是提高基层党校办学水平的基础。一是基层党校应当拥有党校专用教学区域并长期挂牌。一般要有专用教室、远程电教室(可一室多用)、图书阅览室和党校办公室;村(社区、企业)党校区域应有至少能承担50名以上党员教育培训的专用教室;二是基层党校教学环境要充分体现党校特色。要按照党校“属基、姓党、象校”的要求布置党校环境。党校专用教室应悬挂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领袖像,悬挂党旗,张贴党员先进性要求和党校教育管理制度。三是基层党校基础设施要适应教学工作需要。党校每年必须保证有一定的教育经费,以满足党员购置学习资料,订阅党报、党刊及其他学习资料的需求。同时,还要配备电脑、电视机、投影仪等必要的电化教育设备,以满足党员学习的基本需求。

其次,坚持做到办学管理制度化。基层党校作为党员教育的主阵地,制度建设非常重要。为此,各乡镇、县直党校应建立健全以下六项制度:即校务委员会例会制度,校务委员会例会每年召开4次以上专题研究党校工作;教育计划制度,制定党员教育全年计划,保证党员教育不少于4次;考试考核制度,对党员干部的培训情况进行登记并量化考核;教育总结制度,年终对全年党校建设、培训情况进行总结评价;档案管理制度,对党员的学习情况按年度建立台帐、档案;校务管理制度,校务委员会负责党校日常事务的管理。通过建立健全制度,使党校建设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道路。

第三,扎实推进教育成效优质化。教育成效优质化取决于良好的教育师资和丰富的教育手段。为此,一要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基层党校师资队伍。这支队伍既应有政治理论方面的人才,又应有农村实用技术方面的专家;既可从乡镇班子成员、站所专业技术人员、乡村土专家、上级党校中聘请,也可从当地优秀共产党员、群众代表中邀请,以保证师资队伍适应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党员教育的需要。二要创新培训模式。始终按照联系实际创思路,加强培训求实效的教育培训工作要求,创新模式,拓展思路,切实做到校内培训和校外培训相结合,课堂培训与基地示范相结合,教师面授与电化教学(远程教育)相结合,培训内容统一安排与“菜单”自选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农闲时节集中培训与党校临时培训相结合。三要创新教育手段。综合运用案例式、互动式、情景式、启发式教育手法及“微型党课”等教育方式,不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发挥“三个作用”,进一步拓展基层党校办学成果

首先,发挥乡镇、县直党校在党员教育中的龙头作用。按照“乡镇、县直党校抓示范”的要求,进一步发挥乡镇、县直党校的龙头带动作用,积极做好乡镇、县直党校建设的达标工作,坚持做到办学场所设置规范化、教学设备现代化、教育培训经常化、党校管理制度化,切实为村(企业)党校建设起好示范作用。乡镇、县直党委要明确本级党校建设发展目标,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以校务委员会为核心的党校组织领导机构,选好配强党校专职人员,切实做到党校建设有人抓、党校工作有人做。

其次,发挥村(企业)党校在党员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实践证明,抓好村(企业)党校建设是构建农村党员教育长效机制的关键。特别是当前行政村地域面积大、党员人数多的情况下,乡镇、街道党校要包揽农村广大党员的教育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因此,要按照“村级党校抓规范,企业党校抓创建”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发挥村(企业)党校在农村党员教育中的主体作用。不断深化“基层党校建设年”活动。努力按照上级基层党校建设的要求,加大工作力度,努力促进村(企业)党校在建设中规范,在巩固中提高,在创新中发展。

第三,发挥党员教育活动点在党员教育中的补充作用。党员教育活动点是党员就近开展教育的有效载体。党员教育活动点的建立,也延伸了基层党校教育平台。为此,各乡镇、县直和村(企业)党校要充分依托党员教育活动点这一平台,以推进基层党校教育系统化为要求,科学制定教育计划,精心设计教育载体,努力延伸教育活动,切实使党员教育活动点教育与乡镇街道、村(企业)党校教育形成联动,努力增进基层党校教育的渗透力。打造新的基层党校教育特色和亮点,促进全县党员教育工作蓬勃开展。

与时俱进,创新基层党校工作

党校基层党建工作自查报告

基层党校建设工作标准

基层党支部工作创新

对创新基层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

基层党校规章制度

基层党校规章制度

基层党校规章制度

基层党校规章制度

基层党校工作计划

《创新工作(基层党校).doc》
创新工作(基层党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