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课堂教学中的无声语言

2020-03-03 18:54:4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第四节 课堂教学中的无声语言

要使课堂教学出神入化,美丽动人,有声语言的方法与技巧是极其重要的。但它不是课堂教学的全部。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能够面对全体学生侃侃而谈,使学生在享受动听的声音之美中获取知识,而且要善于“演”,在讲的同时辅之以“好看”的演示,优美的姿势,堂堂正正的仪表,令学生在享受语言美、声音美、仪表美、姿势美中获取科学知识。这就需要无声语言,无声语言即体态语,又称哑语、肢体语言,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接触时,通过身体的动作、手势、眼神、面部表情、以及站立的姿势、距离来进行情感交流,传达自己的意思、情感。

关于教学表演,在这里不谈理化演示实验,理工科学生到自己专业课上解决,在这里只谈教师本身不用仪器进行的表演。

首先,谈体态语的应用。

一、体态语(无声语言)及其应用

(一)体态语(无声语言)的作用

体态语,即无声语言自成体系,并被人用于生活交往中,很容易被理解。如“昴首阔步”、“挤眉弄眼”、“脉脉含情”、“横眉冷对”、“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等,指的都是体态语。在日常生活中,投出一个目光,或爱慕,或憎恨,或赞许,或反对:做出一个手势,或欢迎,或厌恶,往往比讲几句话更有力度。如:歪头眯眼,表示愤怒不满;低头闭目,表示琢磨思考;低头微笑,表示愉快满意;点头微笑,表示赞美许可„.另外,还有许多。

有关专家认为:在人们的交往中,有声语言只有45%的作用,而55%的意思是通过体态语表达的。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恩做了许多试验后,得出如下结论:信息总效果=文字+声调(语气)+面部表情。也就是说,感情的全部表达=7%的言词+38%的(语气)声调+55%的面部表情。不管这些测定的准确性如何,但体态语的作用是存在的。特别是孩童期,青春期,体态语的作用

- 1目光等。

要注意克服:双目无神,无精打采的样子;单调呆板,犹豫不决的样子;故弄玄虚,令人费解的样子;连连眨眼,瞬间闭目的样子。

⒉表情

课堂教学中的表情指讲话时,面部随着教学内容而表现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教师对自己表情的显露和运用,其重要性仅次于眼睛。俗话说,“脸面是心灵的镜子”。(小孩打碎碗,看妈脸色,妈脸色不好,哭,保护自己) 讲课时对表情的基本要求是:热情专注(对学生的态度),真挚可信(对讲课的内容)。如讲到高兴时,就要笑逐颜开;讲到愤怒时,就要满面怒气;讲到困难时,就要满怀信心等等。这些多变的表情信息,必将作用于听众的视觉器官,引起思想共鸣。

德国语言学家浮士勒曾经举过一个例子,有一位意大利演员登台表演,按照数字的顺序,从一数到一百。由于他用多变的语调和丰富的表情,把这样平淡的内容表演得有声有色,结果使观众受到感动并为之流下泪来。这个例子虽有点夸张,但也能从中看到表情的作用。

讲课中对于表情运用,一般要注意:

①表情要正直诚实,发自内心,而不易装腔作势,更不能口是“情”非,故作情态。

②讲课的表情要从工作需要出发,要为讲课的目的服务,而不能从个人的好恶出发,凭感情用事。更不能是非不分,爱憎混淆。

③表情必须和讲授内容一致起来。讲课过程中,无论场面和听众合不合自己的意,讲课人都要精力充沛、准确无误地表露感情,并学会控制表情。

在讲课中表情运用上常出现的毛病有:

脸部平淡,似木刻一般,这叫言而无情;表情虽有变化,但并非发自内心,这叫情不由衷;讲授内容并没有赋予这种情感,自己却在那里乱加发挥,这叫情过其言;表情变化过于频繁,使人琢磨不定,这叫情变无常。

- 3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越听越烦。

讲课实践中,有以下几种现象:如有的教师留着长发,讲课时头发必然要滑到前额上,如果你用手拨一拨倒也没啥,但如果你不停顿地向后甩脑袋,就会让人反感;还有的教师为了强调所讲内容的重要性,手指不停地敲桌子,也让人心烦。还有抓耳挠腮,打呵欠,乱吐痰,对着话筒咳嗽等坏毛病。

要避免“口若悬河”——满口喷水;避免“张牙舞爪”——不可一势; 避免“前俯后仰”——失态反常;避免“东游西转”——说教训人。 讲课时怎样注意自己的举止?这要根据各种因素来确定。

①根据讲课人的身份、年龄以及社会地位来确定。一般身份较高、年龄较长、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应以稳健、庄重为好。

②根据讲课的内容来确定。严肃的政治内容、深奥的学术报告,一般举止不易太热烈,稳重一些有益于表达其内容。其它有关思想交流性内容、工作经验,不可过分稳重和呆板。

③根据听课的对象来确定。听众多为青年人,讲课的举止要尽量适应青年爱动、活泼的特点,使场面适当活跃一些。如果多为老年人和成年人,就应稳重一些。

④根据课堂、教室的场面来确定。场面大、人多,主要以听课为主,举止动作可以少一些,但幅度要大,好让后排的人也能理解你举止中表达的意思。如果场面小、人少,听课人的听和看可以并用,举止动作可以多一些,但幅度不可大,以免分散前排听众的精力。

⒋衣饰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仪表堂堂为众人所羡慕,但却并非人人皆能如此。出众的形象离不开先天的遗传,更少不了后天的造就。仪表美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涵盖了人作为社会人全部的美,将人内在之美与处在形象美有机的统一在一起。不仅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而且给人以人格上的尊重。

当然仪表美还表现在衣饰美上。衣饰就是指教师上台讲课时的衣着、装饰

- 5得体、舒适,可以衬托出一个教育者的精神面貌。讲究打扮是自尊、自爱和尊重别人的一种表现。鲁迅先生在这方面也堪称我们的榜样。从众多的回忆录中我们了解到,鲁迅的衣着,看上去比较随便,但又表现出了他那严肃、坚韧的性格。这外貌与性格的统一,可以表明一个教育者为人正直、坦白、踏实,是取得听众信任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⒌手势

手势,每个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如在打电话时,明知对方看不见,还在那里比比划划。俗话说“十指连心”,手与大脑的语言区联系,这是人类长期生存选择的结果。其实手与感觉区的联系也是十分紧密的,一个人的愉快、苦恼、疼痛、兴奋,也是能用手势表现出来的。课堂上运用手势,是司空见惯的事了。因为手势既可以有助于有声语言的表情达意,又可以摹形状物,而且它活动的范围较大,又很灵活自如,因此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成为教学内容信息传递地主要形式之一,使教学语言显得生动活泼、形象生动。

讲课对手势的基本要求是:形象有力,准确得当。

手势表达的内容十分丰富。据说有200多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①象征性手势。主要比划在它的范围内包括不了的事物,但可以通过某个手势把那个事物摹拟出来。如大河、高山、地球、宇宙等等,都可以装在自己的怀抱里。

②象形性手势。这种手势可以比示出某些事物的原形原状。如大小、高低、粗细、方圆、胖瘦等,都可用手势做出形象的对比。

③号召性手势。这种手势含有指示、命令的成分。如前进、冲锋、集合、解散、分开等。

④情绪性手势。这种手势主要是表现出讲课人对某种事物和现象的特有态度。如肯定、否定、疑问、感叹、惋惜、兴奋、难过、痛苦、愉快、羞愧等。

当然,不论哪种手势,我们在使用时都要做到恰当、准确、自然,切忌死板、生硬,过度或不及。要知道,过多而毫无意义的手势,不仅模糊讲授内容,

- 7动作,而是眼睛、表情、举止、手势联合运用的。这就出现了一个互相协调的问题。协调不好,是很让人不舒服的。周恩来在南开学校读书时,在一面大立镜的上方,悬着一幅格言,他可以成为我们每个人体态语的座右铭:

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像勿傲无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

周恩来一生信守这些格言,所以他的风度和仪表,堪称万世之楷模,为世人所敬仰。

二、教态变化及其内容

演戏讲究扮相,扮得好,能吸引观众看戏,教书讲究教态,教态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概述

教态,是指教师授课的姿态,它由眼神、表情、语调、动作、体态等因素构成。老师在讲课时,有相应的得体的教态配合,课就能讲得有声有色。教师讲课声情并茂,就能感染学生学习的情绪,有利于师生融成一体,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态变化指的是:在教学的各个阶段,通过运用不同的非语言刺激来配合教师的授课,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达到生动地传授知识和交流情感的目的。教态的变化是教师讲话的声音,教学中运用的手势、眼神、身体运动等变化。这些变化是教师教学热情及感染力的具体体现。

教态变化有利于组织教学,能够改变、扩展、加强或增进课堂教学的信息和信息量,其信息更易于理解、接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流露出热爱和关心学生的情感信息,为学生敏锐地感知,并在心中激起层层涟漪。对教学中的难点、重点,教师可知重语气,提高音量,或慷慨激昂,或反复指点,以达到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同时,教师以姿势助说话、以眼神传真情、运用“定格”“停顿”等,把学生带进学习知识的气氛中,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产生丰富的想象,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教态变

- 9为的变化,产生出训斥甚至嘲讽的意味,学生的感受就会截然不同。

2.眼神的变化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用眼神向学生传递思想感情,会起到无声胜有声的作用。例如,上课铃响,教师站在讲台上,目光巡视全场,喧闹的教室能迅速安静下来;当教师发现学生注意力分散时,用相对凝视的眼神提醒学生专注听课;如果极个别学生扰乱课堂教学秩序,教师同样可以用眼神盯住他,表示不满和责备,比直截了当的语言警告有更大作用。对学生赞许的目光,会对学生起激励作用。 (要合理运用眼睛)

3.头动作的变化

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头部的动作对于表达思想态度起着重要的作用。最简单的是点头肯定摇头否定,其实是大有讲究的。比如说点头,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轻轻地点头,可以表示对学生的认可、肯定或满意,使劲地点头可以表示“你是对的,你快讲吧”!有人统计,点头可以表示敬意;同意;肯定;承认;赞同;感谢;应允;满意;认可;理解;顺从等十一种意义。

4.表情的变化

要善于利用面部表情来传递信息。当课堂气氛过于压抑、沉闷时,教师可面带活泼、愉快的表情,以调动学生的情绪;当课堂气氛过于高涨时,教师用严肃的表情,以加强纪律性,稳定秩序;当学生取得“成就”时,教师则可以微笑着鼓励学生,让学生感到自豪。

(合理运用表情) 5.手势动作的变化

要恰如其分地运用手势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学生加深对重点内容的印象。手势的目的要明确,不要带有随意性,手势的变化不能过碎、过多,要适度、自然大方;反之生硬造作的手势,如挠头皮、挖鼻孔、敲桌子等不仅不能给人以美感,还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 (合理运用手势)

- 11有模糊性和随意性,其信息量也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师生其有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学生的心理背景。它包括学生认知结构、心境、活动状况、气氛,师生交流的习惯等。同样的“你在干什么?”由于脸面语气不同,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非语行为的变化,特别要注意让学生充分、精确地理解其表达的含义,做到“此处无声胜有声”。

3.了解对象 协调配合

教师的教态必须是学生能接受、领会和掌握的。因此,必须先了解自己的学生,虽都是中学生,仍有家庭背景、文化背景、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区别;还有优秀生、一般学生与较差学生;是性格外倾、开朗,大方还是内向、拘谨、怕羞与教师关系融洽还是紧张等等。只有因人而异。协调就是指注意与教学内容及气氛、课堂具体的教学情境协调一致,形成最纯状态。

4.繁简适度 和谐统一

繁简适度的要求就是教师的教态不要机械重复,不要夸张,不能喧宾夺主,不能任意发挥,要注意自然、生活化。和谐统一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无声与有声的协调一致。避免相互矛盾,避免慢半拍现象,力争锦上添花而不能弄巧成拙;二是各种教态的配合以及运用的边续性,若眼睛是怒火中烧,而手势却轻淡缓慢,恐怕效果不佳。要努力使头语、脸语、眼语、手语和身姿等相互配合相得益彰不是自相矛盾。

5.把握好“度”掌握分寸

教态变化要把握好“度”,在运用时要注意选择和控制,不同的表达方式传达着不同的效果,教师必须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地使用,因而要防止教态变化过于频繁,要注意动作适度,不过份,不要变成演戏,特别在遇到偶发事件时,在感情激动时,更要注意保持非言语行为的“度”,不要失态。另外,还要避免一些“下意识”的动作,如随地吐痰、搔头皮、掏耳屎等,因下意识的动作往往是不规范的,甚至是不文明的。

6.掌握一些具体要求

- 13※适时停顿

停顿也是一种辅助语言,是引起注意的一种有效方法。在讲重要事实之前,以及句子中间插入停顿,能有效地引起人们注意。当然,停顿的时间

三、四秒足矣,太长会使人难忍受。

※变化声音

指声音的音质、声调和讲语速度要注意变化,抑扬顿挫、富于表情,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前提,使教学变得富有生气。

※修饰外表

外表修饰,是教师内心修养品格气质的外部流露,也是影响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的一个潜在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做为教师,即不能不修边幅,衣着随便不整洁、头发蓬松杂乱,也不能过于刻意打扮,浓妆艳抹,奇装异服,发型奇特等,而应该传到出个人的文化素养、知识水平、风度气质与社会地位等气息;努力做到衣着整洁而不呆板,举止态度稳重端庄而不矫饰,活泼开朗而不轻浮,轻松而不怯懦、整洁、富有生气和个人风格的形象出现在讲台前。

三、课堂教学中师生非语言沟通方式

1.距离沟通:利用距离的变化和学生沟通,当教师站在与学生位置4-7尺的地方看学生时,就会产生一种控制效应。

2.体态沟通,通过身姿语、手势语、面部语言实现沟通。身姿语包括表达教师思想感情的象征性身姿,补充教师教学语言的说明性身姿,调节教学进程的调节性身姿;手势语,这不同于生活中的手势,而是一种严格按照教学内容与有声表述相协调的教学手势语,以激活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讲授效果,给学生以深刻的形象;面部语,以教师面部表情,尤其是目光的变化,与学生进行信息情感的交流,以表示对教学内容的赞许和批评的态度,加强教学效果。

3.辅助语言和类语言沟通,即依靠声音要素,如音调、音量、节奏、语速的变化,更准确地表达讲授词语和情感,与功能性发声,如笑、叹息等,表达\"弦外之音\",引起学生的思考。

- 15

第四节生态系统课堂教学实录

演讲的无声语言

性感,一种无声的语言

课堂教学中幽默语言的运用

两种无声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无声中感悟心声

课堂教学评价语言

数学课堂教学语言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语言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评价艺术

《第四节 课堂教学中的无声语言.doc》
第四节 课堂教学中的无声语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