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减8

2020-03-03 23:22:5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十几减8》教学反思

杜晓露

一、在生动的情境中激趣。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上课伊始,就创设了“森林运动会”的情境,活动的画面,可爱的动物,“运动员、拉拉队”既生动又充满生活情趣,动态呈现出数学信息,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引起学习的兴趣。 接着,让学生从这一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并列式计算,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探究新知。

一个好的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并通过主动探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方法和应用技能。在情境的创设中,至关重要的是要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本。在本节课的情境创设中,我关注了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营造了一个宽松、愉悦、兴味盎然的教学情境,从而见到了一个人人参与学习的喜人局面,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探索、自主创新的能力。

二、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

当需要解决“小兔有几个不是运动员”题,引入算式15—8=以后,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因此,部分学生很快想到了8+7=15,15-8=7的计算方法。由于学生的思维水平是有差异的,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用这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来计算15-8的结果。为了让其他学生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我加强了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又找到不同的计算方法。如“破十法”“连减法”,课堂上探究的气氛深厚。学生在主动探究、汇报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自然而然地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三、鼓励算法多样化,体现最优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本节课,我并未追求过多的计算方法,而是针对本班的实际情况,把重点放在了“想加算减”“破十法”两种方法上。在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除了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某种算法,更关注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探索算法的过程,关注学生是否与同伴交流自己的算法。

四、在有趣的练习中巩固算法。

一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差,为了克服学生的厌倦和疲劳心理。在练习中,安排了师生“对口令、抽奖、抢座位”等一系列活动,通过让学生自己选择算式,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困惑与不足:

要让学生理解十几减8的计算方法,必须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亲自去体验、去发现。但是,本节课,学生的操作并不理想,部分学生只是执行,而缺乏思维的参与。那课堂中如何给学生的操作思维以导向,怎样来组织学生的操作更有效?都是今后值得思索的。

十几减8

十几减8、7

十几减8教案设计

《十几减8》教学设计

十几减8教学反思

十几减8教学反思

十几减8教学反思(版)

十几减8的教学设计

《十几减8、7》教学设计

十几减8的教学设计

《十几减8.doc》
十几减8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