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教案

2020-03-03 20:24:4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

一、导入:

韩愈有句名言:\"燕赵大地多慷慨悲歌之士。\" 《隋书·地理志》云:\"自古言勇敢者,皆出幽燕\"。

苏东坡亦曾赞叹:\"幽燕之地,自古多豪杰,名于图史者往往皆是。\" 古老的燕赵文化造就了世代相传的燕赵侠风。 在人们的惯常意识中,“燕赵”往往是河北省的别称。

(古代的“燕赵”之地,既包括现在的河北省,还包括京、津以及山西、河南北部、内蒙古南部的部分地区。) 荆轲、豫让、高渐离,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成为燕赵豪侠锄强扶弱、视死如归的性格写照。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感受荆轲慷概悲歌的情怀。

二、展示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2、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3、认识荆轲锄强扶弱、重诺守信的精神内核。

三、梳理文脉

【学习方式——自主学习】

故事围绕“刺”展开

开端——行刺原因

秦大兵压境

燕危如累卵 发展——行刺准备

准备匕首

配备助手

怒斥太子

准备地图

易水诀别

求取信物

(待客同行) 高潮——廷刺秦王

厚遗蒙嘉

顾笑武阳

秦廷搏击

倚柱笑骂 结局——行刺失败

荆轲被斩

三、分析人物形象

(过渡:通过对文脉的梳理,我们看到围绕着一个“刺”字,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展现在我们面前,人物的性格也随之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 【补充】对《战国策》的评价

《战国策》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散文。它的文学成就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全书通过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对当时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做了鲜明生动的描绘。

【学习方式——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 【提示——可以从语言、动作、神态等刻画人物的方法入手】

1、荆轲

(1) 语言: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2) 动作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荆轲逐秦王,„„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3) 神态

荆轲怒, 叱太子 荆轲顾笑武阳 倚柱而笑 (荆轲:智勇双全、深谋远虑、果敢勇决、沉着冷静、镇定自若、工于心计、能言善辩、刚直不阿、秉性刚烈、不畏强权、宁死不屈、视死如归。)

2、太子丹

(1) 语言: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 (2) 动作: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 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

(太子丹:犹豫、仁慈、浮躁多疑、目光短浅、心胸狭隘。)

3、樊於期

(1) 语言:

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2) 动作: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遂自刎。 (樊於期:热肚直肠义勇刚烈。)

4、秦王

(1) 语言

起,取武阳所持图! (2) 动作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秦王还柱而走„„遂拔以击荆轲„„秦王复击轲 (3) 神态: 卒惶急不知所为

(秦王:利令智昏,惊慌失措,心狠手辣。)

明确:作者善于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方法刻画人物。同时,作者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的丰满。

【补充】对比手法的运用:

以太子丹的急躁粗疏,头脑简单跟荆轲遇事审慎,三思而行对比,以突出荆轲的深沉多谋。 武阳在紧急关头神态失常,同荆轲的镇定自若对比,突出了荆轲的机智勇敢。

群臣惊愕,尽失其度,秦王卒惶急不知所为,目眩良久与荆轲的威武壮烈形成对比。

四、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学习方式——全班共同研讨】

1、有人认为荆轲刺秦是“士为知己者死”,你认同这种观点吗? (二人是什么关系?君臣?朋友?)

11、荆轲“留待远客”的时候太子丹是什么态度和反应呢?” ——“迟之”“疑其有改悔”,并且用“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变相的逼迫荆轲快点动身。

22、太子丹了解荆轲吗? ——显然不了解。

33、二人能算知己吗? ——不能算

44、大家看文中第二段描写的太子丹对荆轲态度和说话的语气。作者用了‘请’‘侍’‘足下’等词语。大家思考一下有君主对臣子这样客气恭敬的吗?所以说二人既非君臣,更算不上知己,倒像是主与客的关系。主人有求于客,所以把客人请来好吃好喝地招待,然后再说出自己的请求,希望客人能够给予帮助。这就叫‘礼下于人必有所求’,因此太子丹对荆轲不是有恩,根本就是在利用。所以大家也就能理解当荆轲迟迟不动身时太子丹的态度了。

55、我们再来看面对太子的怀疑的时候,荆轲为什么会‘怒’呢?我们在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荆轲从来都是一个谋定而后动的人,为什么他会在没有准备充分的情况下‘请辞决’呢?是什么令荆轲如此的不理智?”

是侮辱,古人云士可杀不可辱。”

是荆轲的尊严受到了侮辱,他才会冲冠一怒。由此才会上演了易水诀别这悲壮的一幕,也许也间接地导致了荆轲刺秦的失败。

66、既然太子怀疑荆轲,那么荆轲为什么还要替太子丹完成刺秦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呢?”

因为他答应了田光,答应了太子,他要兑现自己的诺言。 荆轲的大义绝对不是豫让式的‘士为知己者死’,而是锄强扶弱的精神,重诺守信的原则,这些才是荆轲的精神内核。他用自己的生命兑现诺言,用自己的鲜血捍卫尊严。

2、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北宋苏洵非议荆轲“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肯定荆轲的人也很多,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评价其“名垂后世”,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

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战国后期,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迫切渴望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建立一个统一安定的国家。因而,秦统一天下是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而对统一天下起着重要作用的秦始皇,我们也应充分肯定其历史功绩。

从对侵略者的反抗,代表被压迫人民的利益这个角度看,又应充分肯定荆轲的行动。统一天下的主要形式是兼并战争,而这种战争充满了掠夺性和破坏性,因而,给被兼并国家的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如著名的秦赵长平之战中,秦将白起就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人,而亡者大多是农民。在战争中,“百姓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之为臣妾。”(《战国策•秦策》)战败国则对战胜国还要徼纳贡赋,人民承担着更重的负担。因此,对于秦国的兼并,六国人民往往是涕泣相哀,戮力同忧,进行坚决的抵制。

荆轲这一人物不仅深谋远虑,机智沉着,而且宁死不屈,视死如归,堪称豪侠!

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案.doc》
荆轲刺秦王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