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师学院可行性论证报告520

2020-03-01 18:28:3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关于成立滁州技师学院的可行性论证报告

根据滁州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完善滁州职业教育结构和体系,利用和释放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优质教育资源,滁州市人民政府决定以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为基础申办滁州技师学院,先将论证情况报告如下,请审议。

一、申办滁州技师学院的必要性。

(一)申办滁州技师学院是滁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滁州市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三角洲西部边缘,习惯称皖东,行政区域总面积1.33万平方公里,辖区人口434万。滁州境内自然资源丰富,经济条件优越。

目前,全市已形成了以机械、汽车、家电、电子、建筑与材料、轻纺、食品、化工为支柱,拥有40多个门类的工业体系,市境拥有一批大中型区企业如扬子、全柴、康佳电子、天大等知名企业,同时全市涌现了一批如博西华、守塑、行田、科思等知名加工出口企业,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著名品牌应运而生,其中冰箱、家电、内燃机、光缆、原盐、空调等在全省、全国乃至国外都占有重要地位。近几年来,滁州市工业经济运行态势平稳,形成了“滁(州)来(安)全(椒)”加工制造产业带、“定(远)凤(阳)明(光)”资源深加工产业带、天(长)秦(栏)电子制造业产业带等各具特色的经济增长板块,如秦栏、汊涧、乌衣、门台等一批沿边重镇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好。全市产值超亿元企业个数为9家,比去年同期增加1家,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4.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9.7%,占大中型工业总产值61.5%;产值超千万元的企业达到109家,比去年同期净增加16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的24.2%,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83.2%。

与区域经济稳步发展不相适应的是滁州市高技能人才数量短缺,

5 结构不合理,难以适应企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至2006年1月,滁州市在岗职工182201人,而高技能人才只有6500人,只占总人数3.57%,其中技师只有1599人,只占总人数0.88%。“十五”期间,高技能人才缺口40649人,技师缺口7511人;预计“十一五”期间高技能人才缺口18125人,技师缺口3645人,特别是在制造、加工、建筑、能源、环保等产业和信息通信、精密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成为制约企业增强竞争力的主要障碍之一,成为制约滁州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产业升级的“瓶颈”。

因而申办滁州技师学院,培养大批应用型、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已经成为振兴滁州经济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构想的根本举措,是落实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的切实需要。鉴于滁州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客观实际,申办除州技师学院已经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二)申办滁州技师学院是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步伐的需要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大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投入和改革,积极营造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社会环境。我市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出台了相关政策,但是目前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仍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一是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没有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目前,全市没有一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技师学院。众多职技校发展后劲不足。长期以来,职技校在办学上招收的是初中毕业生,强调的是学历阶段的教育,把就业服务作为教育的唯一目标,使办学路子变小变窄,没有充分体现应有的办学水平,不能有效为社会和企业服务。

二是现行教育体制重学历教育、轻技能培训导致技术工人短缺。近几年,滁州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换代,高新企业

6 不断增加,对技术工人和高技能人才需求量大大增加,技术工人的培养却远远不能满足企业需求。而技工教育培训的发展还难以适应。当前高技能人才青黄不接,青年高级技能人才严重短缺。

针对当前企业既需要大批高级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还需要既有专业技术理论,又掌握先进操作技能、能够在生产一线解决生产技术工艺难题的技能型人才这一实际情况,早在2005年,中共滁州市委、滁州市人民政府制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滁发|2005|10号)文件中即指出,要“大力推进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滁州市“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创建1所技师学院,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促进高、中、初级技能人才队伍梯次发展。

(三)申办滁州技师学院,是促进就业再就业、实现安居乐业的有效途径

滁州市是一个新兴的工贸旅游城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启动时间不长,发展中面临着如工人下岗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等一系列难题,技师学院在这方面是大有作为的。

近年来,滁州市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的号召,加快实施东向发展战略,社会经济发展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和企业优胜劣汰,必然会引起职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继续变化,这样原有的职业岗位在减少,失业下岗还将继续,新的职业岗位在开发,转岗培训势在必行。另外,一批新型工业化企业兴起,需要一批高技能人才为之服务。这就需要一所技师学院为企业发展服务,进行失业下岗者的转岗培训和高级技术工人培养,解决政府和企业面临的难题。

与此同时,作为农业大市,滁州市有434万人口,农业人口占335.26万(2003年末),近80%以上为农业人口。城镇人口低于全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平均率31%,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60%,更低于

7 发达国家的80%。在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化解滁州农业人口,必然要对农民进行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特别是劳动力转移培训。技师学院可充分利用师资和设备,加大教学的改革力度,实现培训教育内容的现代化和地方化,适当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

二、申办滁州技师学院的可行性

(一)国家政策的鼓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社会各界的热切盼望,为创建滁州技师学院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党中央、国务院现阶段发展职业教育的重点;创建技师学院,是市委、市政府贯彻和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实施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皖政〔2003〕34号)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举办技师学院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04〕97号)的文件精神,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加快发展、富民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的重要举措。

《滁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争取创办1所技师学院。滁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滁发〔2005〕10号)文件指出,要“用三年时间,建成1所技师学院„„重点培养一批适应我市经济建设需要的汽车制造、机械加工、模具制造和家电制造等专业的中高级技能人才”。

相关部门对申办滁州技师学院也给予了大力支持,社会各界也热切期盼着滁州技师学院的诞生。有这么好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我们有理由相信,一定能够办好滁州技师学院。

(二)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已具备申办滁州技师学院的条件 学院已经具备了建立技师学院的诸多条件,建立技师学院不但是需

8 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

1、学院具有较大的规模与较高的档次

2000年6月,经过充分考察论证,滁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原滁州技工学校(1980年创办,全省重点职业学校)、滁州建筑工程学校等六所职技校合并组建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经过战略调整、资源优化整合的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实力显著增强。七年来,全院上下齐心协力、共谋发展、抢抓机遇、奋力崛起、乘势而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学院各项事业得到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处于前列。目前,学院校园占地面积1000余亩(其中用于技师学院用地193.95亩,建筑面积8.42万平方米),学院计算机软件、汽车运用与维修和土木建筑等3个大类12个专业被国家教育部、劳动部、建设部等七部委批准为国家紧缺人才培养基地,机电一体化、土木工程技术、工程造价、软件技术等4个专业被安徽省教育厅评为全省高职高专教改示范专业。同时学院还被评为国家级综合职业培训基地、安徽省高职高专“双师素质”软件类师资培训基地、安徽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滁州市制造业信息化人才培养基地。

2、学院具有新颖的办学理念与鲜明的办学特色

学院奉行现代职业教育的新理念:先问会了没有,再问懂了没有;致力于实现毕业生与社会、与岗位(群)“零距离”。“职校是鱼,企业如水。”学院主动与企业接轨,建立了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与滁州当地各大中型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派教师下企业挂职,请企业技术人员进课堂,根据企业需求大力进行教学改革,开展“订单”培训,实行工学交替。与西门子在华企业博西华家用电器有限公司开展德国“双元制”教育、实施订单教育十年,受到社会各界好评,并被广泛推广。学院与合工大、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等高校实行联合办学,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

9 “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根据滁州当地社会经济情况和专业培养目标,调整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开发出二三十种校本教材,使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学院具有与当地产业经济结构相吻合的专业设置。根据滁州当地的制造工业发达的特点,学院开设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技术、会计、市场营销、工业设计、商贸英语等专业。其中机电一体化、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软件技术等4个专业是安徽省教改示范(精品)专业。机电技术应用等专业为高级技能培训专业。

4、学院具有实训设备与实训管理方面的优势,实习实训条件能满足实施国家职业标准规定技师作业项目的基本要求。学院包括钳工车间、普车车间、数控实训车间、数控生产车间、装配车间、焊接车间、建筑施工、建筑材料与测量测绘实训室和多媒体教室、语音室、计算机中心等24个种类60个实习实训工场,设备齐全、技术先进、管理规范,实训设备总值近3000万元。积极引进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培养高技能人才,学院与德国西门子在华独资企业博西华家用电器有限公司合作办学10余年,并以学院出场地,企业提供资金、设备、师资的合作方式共建培训中心。学院是安徽省教育厅指定的全省高职高专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之一,是中央职业教育“软件技术”实训基地。

5、学院具有较强师资力量。诸多行政管理人员长期从事职业教育,具有实干和改革创新精神;具有一支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373名,其中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比例达到60 %以上。“双师”型教师人数占专业课教师的56%,具有研究生学历(含在读)学历的青年教师比例达30%。

6、学院具有较高的教学质量和95%以上的就业率。学院狠抓教学

10 管理,强化技能实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近年来,许多学生在省级比赛中获得大奖。2004年12月,学院两名青年教师代表安徽省参加劳动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全国首届电子商务大赛,获得一金一银佳绩,其中张泉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朱永祥、张信群副教授等2名教师被授予“省级教学名师”称号。学院毕业生供不应求,许多在校学生都被企业提前预订。每年有1000多名学生凭着扎实的专业技能走上社会,成为滁州经济建设的生力军。为此,学院已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7、学院具有教育科研的浓厚氛围与丰硕成果。学院实施科研兴校战略,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建院之初就建立教学成果和教研成果奖励制度。近三年来,学院获省级科研项目27个,300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公开发表,主编、参编专著43部。学院有图书7万册,电化教学设备先进,多媒体课件能满足教学需要,现代教育技术广泛用于教育教学中。

8、学院具有社会培训的能力与优秀业绩。学院坚持“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并重”的原则,采取集中培训、送教上门等各种形式,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企业职工培训与企业管理人员培训。学院有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业务精良的培训师队伍,通过抓规划、抓协调、抓服务、抓质量占领滁州的培训市场。学院现已成为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全省高技能培训基地、安徽省再就业培训基地和全省先进制造业人才培训基地。每年完成各种培训1000人次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9、学院具有资金保障与巨大的发展潜力。学院有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指引,具有十分巨大的发展潜力。学院的强势发展得到了滁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帮助与支持,财政拨款由创建初的270万增加到2007年的1533.77万,呈逐年大幅度增加趋势。2007年,学院年收入达到

11 5500多万元,能够实现自主滚动式发展。除此之外,学院自力更生,多渠道筹措资金。一是盘活现有资产,置换闲置的校舍,变现资金;二是银校合作,解决发展周转资金困难。三是积极争取国债项目资金,如学院争取到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地区就业培训基地项目,取得了国债资金支持;四是争取增加财政拨款,争取优惠政策减免扶持,无偿土地划拨等;五是通过职工参股募资,支持学院发展,缓解资金压力;六是积极申报和利用国外政府贷款;七是吸引民间资金,鼓励企业参与,以释放资源市场的巨大能量(如我院与美国微软、ATA公司合作办学,获得价值200多万正版软件、300台电脑设备以及微软、ATA公司师资培训与智力支持);八是节流降耗,减少开支。

10、学院具有20多年的职业教育办学历史,这为申办滁州技师学院打下良好的基础。合并前,滁州技工学校、滁州建校等有着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这些学校曾先后被确定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省部级重点学校”、“国家级综合培训基地”等,这为滁州技师学院的创建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学院有着一批长期从事职业教育的专家学者,他们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的办学规律和路子,积累了一定的职业教育的办学经验,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许多毕业生已崭露头角,成为企业部门的业务领导和骨干,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1、学院具有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二十余年的职业教育办学历程,就是一个校企合作的历程。实践证明,校企合作实现了学院和企业的双赢。学院与滁州各大中型企业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1997年,西门子集团在滁生产基地博西华家用电器有限公司创建伊始即选择滁州技工学校作为其合作伙伴,2007年双方开展校企合作实施双元制教育十周年庆典,社会各界给予广泛好评,同年,公司高层决定将博西华培训中心设在校园内。

12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已成为滁州市招商引资的名片,滁州市招商局、开发区等有关机构与学院建立了信息直通车。所有业已或即将在滁州投资兴业的大中型企业,如已投资滁州的科思公司、日本行田、万江科技等等,正在考察的TCL白家电、新加坡肯发集团,均来院进行调研考察。

学院秉承在服务企业中求生存求发展的理念获得了企业的共鸣,企业多次接纳教师到企业培训。学院也在康佳集团、博西华公司、扬子集团、爱力特公司等生产管理技术先进的知名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和就业基地,为学生实习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学院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就业率持续名列全省前茅,200

5、2006年,学院连续两年被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委员会授予“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12、基于学院现有基础设施,师资力量、实训资源等条件业已具备,可满足技师学院的需求。加之,学院新校区作为全市重点工程将于明年9月完成一期工程。这样只需投入一部分资金,作为明年的招生专业的启动资金,建立技师学院就可达到上马快、见效快的目的。

综上所述,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已具备设置技师学院应具有的条件。申办滁州技师学院可以充分利用学院现有资源,通过优化配置挖掘潜力,弥补滁州市乃至安徽省职业教育力量不足,有效释放滁州职业技术学院能量,解决目前高技能人才供求矛盾突出的问题。

三、具备较为健全完善的建校方案与强有力的保障措施 首先是建校方案较为健全完善。

(一)校名、校址 学院名称:滁州技师学院 学院地址:滁州市丰乐南路64号

(二)学院的性质、体制

13 滁州技师学院为滁州市人民政府所属的培养高级技能人才普通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教育业务上接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指导,系独立法人。

学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院长为学院的法定代表人。

(三)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

学院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针与政策,立足于滁州市区域经济发展,面向全省和长三角,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努力培养高技能人才。学院培养目标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既能掌握专业技术理论,又能掌握先进技术,能够在生产一线解决技术和工艺难题,开展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高技能人才。

(四)办学形式

学院坚持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办学。

1、全日制教育:主要招生对象为初高中毕业生、技校(中专)毕业生、高职高专毕业生、职业院校教师等。学制根据招生对象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不同分为5年、3年、2年和1.5年。学院实行学分制或选修制,建立弹性学习制度。学生可以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毕业生就业实行“订单教育”、学院推荐、自主择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原则。

2、在职培训:根据企业需求,招收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技术能力的在职人员,采取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脱产学习等多种形式,提高其专业技术理论和专业技能水平,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现实需求。

3、其他培训:根据政府安排和社会需求,开展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培训、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复退军人职业培训、高校毕业生技能培训以及职业院校师资培训、创业培训等。

(五)办学规模

适应行业、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稳步扩大办学规模。近期全日制在校生达到2000人,其中高级工、技师的比例不低于30%;2010年,全日制在校生3000人,其中高级工、技师比例不低于40%;到2012年,全日制在校生达到5000人,其中高级工、技师比例不低于60%。短期培训近期培训量为1000人,2010年达到2000人,2012年达3000人。

(六)师资队伍

加强师德教育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通过引进与培训并举的办法充实师资力量,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具有很强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到2012年,专职教师学历层次全部达到本科以上,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占25%;“双师型”教师占专业理论课教师比例达90%以上;高级讲师、高级实习指导教师、技师和高级技师占专职教师总数的50%以上。

(七)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以现代机械制造、建筑、机电工程等专业为主。学院根据我市支柱产业未来五年对高技能人才层次、种类需要的状况,办好机电工程、建筑和机械制造专业,大力发展汽车、电工电子专业,积极面向软件信息类、服务类专业,稳步建设涵盖机械、电子、建筑、交通、服务、信息等行业,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贴近市场的专业布局。

(八)教育教学改革

以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模块化、一体化教学,积极推行学分制管理,建立弹性学制。大力推进教学体系改革,以职业岗位群资格标准为依据来改革课程结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育

15 教学手段,积极探索高技能人才教育教学模式。

(九)实习培训

适应教学和办学规模扩大的需要,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建设以现代化教育技术为手段,以专业技能培养为重点的实验实训室和实习工厂。到2012年,学院通过逐年投入、分期建设,新建、完善改造16个实验实训室,充分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十)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着眼与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追求高水准的职业教育特色及文化教育氛围,充分体现智能化、人文化、生态化的设计理念,达到人、建筑、环境的相互协调。到2012年,新增建筑面积7.7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图书馆、实习工厂、学生综合服务中心、体育馆、办公楼、学生公寓等。力争把学院建成“现代化、园林化、信息化、数字化”省内一流的技师学院。

(十一)校园文化

坚持和弘扬学院精神,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和长效机制。加强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培育,加强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加强校园文化设施建设,通过组织开展各种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艺术素质和健康心理。营造物化环境优美、人文环境和谐、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化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

(十二)办学成效

未来五年中,面向行业和社会输送综合素质好,职业能力强,符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达5000人以上;年培训各级各类人员达3000人以上。

其次是建校保障措施强有力的。

1、转变观念,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和责任感

16 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把握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趋势,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机遇意识,市场意识,改革意识,质量意识和发展意识,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实现规划目标提供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教育教职工树立新的职教观,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积极探索改革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创新发展思路和途径,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和求真务实的精神为学院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抓住关键,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提高综合素质。坚持对教师进行政治理论、师德教育和知识更新教育。把加强师德建设放在师资队伍建设的首位,广泛深入开展以“铸造师魂、陶冶师德、培训师能”为主题的职业道德教育,有计划地开展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的教师全面培训,组织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去实践锻炼,不断增强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水平。

优化队伍结构。积极通过引进,送培和鼓励自学等多种方式,加快教师队伍结构的调整和学历层次的提升。加大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力度,聘请吸纳一批有实践经验和教学水平的各类工程人员、高级技师和专家型教授、学者到学校任专、兼职教师,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且具有很强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

实施“名师”战略。制定专业带头人的培养、选拔和任用制度,加大“名师”的培养力度,用5年的时间,在各专业造就一批学科带头人,以此带动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

建立激励机制。推行教师全面竞争上岗的职务聘任制度,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制定向教学一线和重要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政策,引导教师向“双师型”发展,进一步完善教学成果和教研成果的奖励制度,鼓励教师从事教学研究,出经验成果,充分调动教师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3、深化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加强专业建设。以社会需求和行业企业需要为目标,调整、改造、充实专业,优化结构,在特色上做文章,建成省级以上示范专业,保证学校专业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领先地位。

推进产教结合。继续保持与大型企业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拓展新的渠道和新的途径,与企业在教学计划、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就业指导、实习基地建设等领域全面合作,校企共建,校企双赢。

创新办学模式。坚持开放办学,积极与企业、高校和社会其他机构联合办学,拓宽办学途径,积极推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实行灵活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创业和上岗就业的素质与能力。

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完善“模块”式课程结构,加快校本教材建设,加大教学方法改革力度,强化现场指导、电化教学,实践考核,使教学更符合生产一线实际,符合学生实际。

4、加大投入,加快以实验实训设施为重点的基础建设步伐 加大实验实训设施和实习基地建设的投入。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保证实验实训设施建设投资每年增长20%以上,保证其配置与企业技术水平相适应,与现代科技发展相适应。未来5年,重点建设好相关专业的16个实验实训室和20个校外实习基地,充分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加大现代化教学设施的投入。强化双向教学系统和电化教学设备的更新与提升,使之适应科技发展的步伐。加强图书资料建设,藏书每年净增3万册以上。完善电子阅览室的使用与管理,强化教学功能。

5、强化管理,为学校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证

建立健全学院各项管理制度。按照“分工明确、运转高效”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学校的质量管理体系,适时推行ISO9000

18 国际质量管理标准,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思想,以系统的管理程序和标准,规范学院各项工作,提高学院管理水平。

深化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坚持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改革分配制度,拉开收入差距,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

积极探索学生管理工作的新途径。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强化学生目标管理。坚持以素质教育为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方法,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落到实处,为社会培养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实际动手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6、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为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深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要地位。提高全院教职工的德育意识,以学生处、团委为主体,以系、部为支撑,建立和完善全员德育和全程德育工作体系,形成教书、管理、服务、活动、环境、身教等育人格局,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加强学生遵纪守法教育。充分发挥法律知识课程和学生处、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作用,通过各种形式和活动,增强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加强综合治理,抓好校园环境建设,确保校园安全、安定、安静、优美、整洁。

逐步完善校园文化活动的载体和平台。充分发挥网络、电视、广播、院报、宣传栏等宣传作用,开展科技制作、社会调查、社会服务、技能大赛、顶岗实习、创业实践等各类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职业素

19 质养成教育,培养其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功能,通过组织开展第二课堂、兴趣小组、校园文化节等各种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艺术素质和健康心理。

7、多方争取,筹措资金,为学院建设和发展提供经费保障 充足的经费来源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学校将采取以下措施筹措办学经费,保障学校基本建设。末来五年,通过政府财政拨款、特定项目支持、银校合作、学校自筹等方式筹集19000万元学院建设发展资金。积极与企业合作办学、共建专业,学校提供场地,吸收企业资金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学校力争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教育部专项科研、教育项目资金支持学校建设。

我们经过充分论证认为,以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为基础申办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行的,各项条件已经具备,请予评审。

二○○七年十月

技师学院可行性报告

申办技师学院可行性报告

可行性论证报告

可行性论证报告

可行性论证报告

可行性论证报告目录

新增专业可行性论证报告

355教学法可行性论证报告

医疗设备可行性论证报告

混凝土搅拌站可行性论证报告

《技师学院可行性论证报告520.doc》
技师学院可行性论证报告520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