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2020-03-03 20:42:3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

□马迎辉

一名中学教师率领学校的少年艺术团出国访问演出。到了访问的城市,组织者安排艺术团成员去餐厅就餐,用餐的方式是自助餐。在用餐前,面对一群十几岁的孩子,这名带团的老师事先做了必要的教育。她告诉学生们,吃自助餐应该吃多少拿多少,浪费粮食在任何一个国家都被视为可耻的行为。我们是在国外,此刻代表着中国中学生的素质。用餐时,每次一定只取少量食物,等吃完后再取,宁可多跑几次,也不要一次取得太多。孩子们都答应着,开始用餐。这位老师只是坐在一旁看着,自己一直没有取食物。学生们问她怎么不吃饭,她只是说,你们先吃吧,不用管我。学生们开始也都能按照老师教育的去做,每次只取少量的食物。可是孩子毕竟是孩子,吃了一会儿,孩子们逐渐发现了哪些是自己喜欢的食物,就开始把握不住自己,取回的食物量也开始增加。等到最后,孩子们尽管很努力地吃,餐盘里还是剩下了许多食物。孩子们守着剩饭,不安地看着老师,似乎在等待着老师发火。那位女老师一句话也没有说,而是把学生们的餐盘都端到自己面前,然后大口大口地吃起了剩饭。一盘又一盘,直到吃不下了,还硬往嘴里送。孩子们在一旁愧疚地劝,老师,吃不下就别吃了,是我们错了,我们来吃吧。老师依然不停地吃,到最后,有的孩子竟然难过得哭了。从第二顿饭开始,孩子们的餐盘里再也没有看到剩饭。回国后,一名艺术团的学生把这件事写成一篇通讯稿在学校的广播站播出。之后,令学校领导一直头疼的食堂餐桌上的剩饭现象竟奇迹般地好转了。

发生在一对母子身上。

有一个孩子,从小聪明又自尊。有一次,他和伙伴们看到别人骑自行车非常羡慕。孩子们分别回去向家长索要。在那个年代,自行车简直就是奢侈品。几个小伙伴又哭又闹地乞求,没有一个人达到目的,唯有他成功了。他回到家中,趁母亲经过房间时,对着去世父亲的灵位说,爸爸,如果您在就好了,那我就一定会拥有一辆自行车的。母亲听到后,一句话也没有说。第二天,男孩如愿地得到一辆自行车。哥哥姐姐看到母亲居然花钱为他买一辆自行车,都来责怪他。几天之后,母亲让他去代母亲领工资。那是他第一次替母亲领工资,接过母亲四十元的工资时,他惊呆了:一家七口人的生活费,还有他们姐弟的学费全指着这四十元钱啊!可是自己却让母亲给他买了一辆价值不菲的自行车,他顿时为自己的虚荣和不懂事羞愧难当。事后,他了解到母亲是故意让他去领工资的,是想让他知道为满足虚荣心而买自行车所花的钱对这个家庭意味着什么。于是,他将自行车卖掉,把钱如数交给了母亲。日后,在谈到这段经历时,他说,那四十元钱对他的刺激远远比母亲的打骂更强烈。这件事不仅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让他懂得要为这个贫穷的家庭去打拼的责任。几年后,他接拍了一部电影并一举成名。他就是著名武打影星李连杰。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雅尔贝斯说:“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二:我的教育理想演讲稿

记得有一天,与学校领导一起面试要调入我校的新老师,丁校长说:“每个人的即兴谈话都是——谈谈你的教育理想。”这个谈话题目勾起了我内心深处的思绪。是啊,从教这么多年,我的理想是什么?我的教育理想是什么?来这世界一遭,我要留下些什么?当听完面试老师的谈话,又和领导们交谈后,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突然间豁然开朗: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充满爱的教育!

作为老师,让班上的学生深深感到和我在一起的时候,是他一生中最难忘最快乐最充实也是收获最大的一段时光,并产生道德上的折服,情感上的依恋,人格上的崇拜。“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充满爱的教育”,这就是我的教育理想。

每个人都追求幸福,我也是一样。我的理想就是做一个幸福的人,我的教育理想就是教育出幸福的学生。只有我体会到什么是幸福才能把这种幸福传递给学生。所以我的工作总结就以如何实现这一教育理想而展开。

怎样实现我的教育理想呢?一端是浩如烟海的知识,另一端是学生。我要用幸福作为指路明灯来完成这两端的连接。如何连接呢?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道德。

知识是什么?知识就是人类对外在世界和自身的认识。知识应当服务于人类的生存和获得幸福。它可以来自书本、网络、电视等媒体,也可以来自直接的体验。智慧就是能用知识巧妙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道德,就是使人们获得幸福的生活方式的总和。所以说,勤俭节约、诚信敬业都是道德,它不是束缚人们生活的枷锁,而是让我们获得幸福的生活方式。

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自我价值实现后的体验。它需要奋斗的过程也需要对结果的体验。也就是感到自己是有用的、被别人需要,之后又满足了他们需要的时候就是幸福的。被家人和朋友需要是幸福的,被学生和学校需要也是幸福的。我的职场幸福就是自己教育理想的实现。

学生是什么?对学生的认识可以分为三个境界。第一层,只有孩子没有学生。他们是一个个活灵活现天真可爱的孩子,但是对他们缺乏进行教育学的解读。第二层,只有学生没有孩子。学生仅仅是工作的对象,自己的任务就是让这些学生完成教学目标。其实最高境界是同时看到他们是学生更是孩子。他们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他们有自己的思维习惯和个性。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把这些具体的孩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引到适合他们的教学目标上去。

而实现我的教学理想离不开我的知识结构。这是我的平台和根基。我是个文科生,我们老师一再告诫我们文史哲不分家,每一个文科生都要完善自己这三方面的修养。文学能够使我们的表达更明确,更生动,而富有美感。历史是我们知识的宝库,学习历史可以使我们的知识结构更丰满,为思考人生提供实实在在的材料。对哲学的研习使我们对世界看得更高,看得更远,看得更深。可以从一些细枝末节的琐事脱离出来而把问题引向本质。让人活得更开脱,更明白。我的理想就是利用这三方面的知识打开幸福之门。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道德。这是我个人追求幸福的方式。这也是实现我教育理想的方式。

我目前距这个理想的距离还是比较长的。我所教的两门学科,品社与科学的内容涉及非常广泛。教好这两门学科,丰富的知识储备是必不可少的。在我从教的几年里最深的感受莫过于在学校里学的知识很有用但是也很不够,必需不断的学习。所以我在这几年里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阅读的范围也异常广泛,从河湟谷地的气候到丝绸之路的开辟意义,从脉动等运动型饮料是否对儿童身体健康有害到世界各地交通发展与现状,为了讲《珍惜时间》还曾通过看世界十大导演的短片《十分钟》来深入思考时间的本质。从蝾螈到底属于两栖动物还是爬行动物到岩石的种类,从辣椒和酒精是否会在消化过程中产生热量到颜色的奥秘。我见识了各科知识的浩如烟海。在备课过程中我感到身为一个大学生,自己是如此的无知!

但是畅游在这纷繁复杂、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难免会迷失方向。觉得这个也重要那个也不可少,不知如何取舍如何确定重点。一旦迷失方向了,其教学肯定是失败的。用什么来导航呢?这就需要对教育学的研习。确切地说是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研究和对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把握。这是我的薄弱环节,也是我的软肋。我正在加强这方面的学习。我目前的认识是选取满足学生的需要的内容,采取符合学生的接受习惯和能力的方式。

此外学生管理这方面也是我的软肋。我有个不太成熟的认识,学生的幸福分为未来幸福和当下幸福两类。一方面我要为学生未来的幸福,培养他们合理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以及道德品质,另一方面,我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收获欢声笑语以及体验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是不恰当的开放与自由,使得我的课堂过于活分,我目前无法在学生中树立班主任式的威严。我虽然了解一些法家驾驭臣下和百姓的权术,但是我认为这种愚民政策显然不适合现代化的学生管理。我希望我的学生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和独立的个性。中西思想,正在我头脑中不断地激烈斗争着。在学生管理方面我还需要向各位老师学习。我现在有个不甚成熟的体会,各国政体和国民素质和数量有关,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地方实行专制集权更容易些,人口数量小而集中,实行民主更容易。我觉得这也适合于教学管理。在十人左右,民主更适合也更容易操作,小课堂可以更自由更民主一些。师生关系可以更近一些。学生一多,专制就要多一些。课堂纪律要严一些。发言要更加有序,坐姿要端正,师生距离要远一些。当然这里面还有很多复杂的学问值得研习。无论如何,人的管理是门智慧的学问,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创新。学生管理应本着如何更高效地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而不断改进和创新。我就不在这里班门弄斧了。

我认为我的成绩不在于获得了那些少得可怜的证书,而是对如上问题的思考。对幸福追求正好可以借用屈原的一句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谢谢大家!

教育要培养孩子的心情。什么心情?当然快活健康的心情很重要,但是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对生命的热爱、对社会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这叫真正的心情。比如说,我给家长演讲的时候曾经说过,我们的家长都很忙(古代社会不忙也没措施),但是我们总有安闲的时候,请问你们闲的时候干什么呢?带着孩子去吃麦当劳、肯德基当然很好,带着孩子去欢喜谷坐坐过山车也很好,但是这个都不是培养孩子的方法。我想请问家长中间有多少人曾经在月圆的晚上,带着孩子坐在湖边上、河边上,或者宽阔的农村旷野,看看月亮?有多少家长曾经带着孩子,躺在一个没有城市灯光污染的草地上看满天的繁星,并且告诉孩子们天河在什么地方,牛郎织女星是哪一颗,北斗星是哪一颗?请问有多少家长在周末的时候,带着孩子除了到农家园去吃土鸡以外,还带着孩子去辨识各种各样的农作物以及学习它们的生长周期?请问你们的孩子有多少人意识路边上的野花叫什么名字?家长说我自己都不知道。你当然不知道,也就是说我们已经是一个被社会和城市把人的美善意情就义掉的状态。如果不这么做,孩子对生命的热爱、自然的热爱,心坎的美感怎么发生?一个对生命和自然没有美感的人,请问他未来会是什么样的人?不是赚钱机器,就是害人机器。原因很简单,他不热爱自然不热爱社会,就培养不出这样的心情,他也不可能对生命珍惜,他不爱护自己的生命就必定不珍爱别人的生命。

我是无比爱好大做作的,我从小就生长在望不到边的油菜花中间(当时的乡村都种油菜花),生长在无限无尽的稻花飘香的稻田、麦浪翻腾的麦田旁边。我小时候还有另外一个习惯,就是到了夏天在屋子外面搁一块门板纳凉,当时家里连电灯都没有,所以没有任何灯光传染,天上的星星是看不到边的。我小时候躺在门板上数星星的时候,姥姥就在旁边说不要数,说星星是数不完的,数星星你的头发会掉光的。现在我有一个习惯,在夏天的时候,会带着新东方的治理者和老师们到大草原上去。有一次我们躺在草地上看满天的繁星,有一个近30岁的管理者,竟然问我:“俞老师,星星好美丽,但是中间怎么会有一条云,会那么长。”我说那是河汉。曾经有一次高考作文,标题叫满天星光让我激动,有个学生英勇地写了一句话“请问星星在哪里?”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会呈现这些问题?因为我们不接触天然,也不敢去接触天然。我信任在座的校长没有多少乐意组织师生去春游或者秋游的。为什么?有两方面的起因:一是因为上课太缓和,怕孩子们延误学习,因为教育最后比拼的是有学生多少上了名牌大学、名牌高中。初中的老师想的是我的学生有多少人最后能通过中考考上名牌高中,高中的老师是我的学生有多少人考上名牌大学,至于说考上大学了你是精神病还是神经病,那跟我不要紧。偏偏就是因为这种引诱,导致了孩子的心理疾病比较多。有这样一个统计,越是好的大学,学生精神方面的弊病越多,据说北大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很多。但是依照中国教育的尺度,进了北大就算成功了。我遇到过这样的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到大学全是第一名,从中国最顶级的大学毕业,而且很顺利地考上了哈佛大学,父母以他的成功为自豪,老师以他为自满,按说这个孩子一辈子应该是一路成功。但是,父母和老师都忽视了一个问题,这个孩子已经得了“第一名综合症”。什么是“第一名综合症”?就是这个孩子永远想得第一名,谁超过他,他就想把谁掐逝世,永远不把自己的学习和别人分享,永远防备着别人,不乐意别人与自己有一点点的在成绩上的凑近。但是,中国老师不去发明问题,只要你是第一名,那就随你的便了;家长也不关怀这个问题,只要你第一名考上北大,就没问题了。但是这样的孩子心怀狭小,思路狭窄,人格狭窄,最后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生涯孤单,情感内向,最后越来越坏。这个孩子到了哈佛大学以后,既没有男友人,也没有女朋友。他没有意识到的是第一名如果失去了怎么办?到了哈佛大学,得第一名就不轻易了。一是哈佛集中了全世界最好的学生;二是到了国外学习,你得容许自己有一段时光进步英文程度;三是教育办法不一样,中国事死记硬背考试。到今天为止大学的学习方法都是典型的最后一个月学习法。就是一个学期四个半月到五个月,前面三个多月是学生玩得乌烟瘴气,最后一个月要期末考试了,就挑灯夜战,最后考试也通过了。回去过寒暑假,过完寒暑假又紧接着在学校里打牌、玩游戏、谈恋爱三个月,最后一个月拼命学习一下,这是典范的中国式学习法。大学教育如果是这样的,怎么可能培养出人才?人才在大学教育里是面对巨匠、面对伟大的书籍,天天进行着研讨的一种教育方法,不是考试教育法。我们的中学生是考试教育法,到了大学仍然是考试教育法。哈佛大学的学生学习方法就不一样了,考试简直都没有的,就是自己搞研究,自己一篇篇写论文,自己一本本书读完之后写总结,在课堂上自动发言来陈说自己的观点。但那个孩子尽管一直以来都是第一名,却素来没有受过这样的练习,所以跟不上,很焦急。因为他失去精神支柱了,最后缓缓地就精神有点儿变态,最后从楼上跳下去自残了。

中国大专院校没有学生自杀的,为什么?因为他们已经在大学的最低档次。所以现在有这样的争辩,是把孩子送到清华北大好还是送到技工学校好?哪个是成功的教育?我想要解释的是,孩子的分数既然不能决定他一辈子的成功,那么我们除了给他分数外,还应该给他什么东西。

回到春游问题上。在这个问题上,家长和学校的关系也非常紧张。你给他们的孩子一个好的分数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孩子出去春游时摔着了胳膊、腿,孩子出了危险,家长肯定会不依不饶。所以,最保险的方法就是把孩子关在学校围墙里面。像南菁中学这样搬到郊区山净水秀的地方,还能仰头看山,低头看水。城里的学校呢?我在北京参观过一些所谓的名牌中学,就挤在城里面那50亩不到的地方,全是楼房,学生越来越多,操场是塑胶的,披发着污染的空气。这就是学校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的孩子,他的心灵怎么可能开阔。成绩虽好但是心灵不开阔有什么用呢?请问一个心灵不开阔的人怎么能成功?所以我常常说,从小要对孩子培养一种感觉,这种感到就是总想穿过地平线走向远方的欲望。有学生问我,请问地平线在什么地方?我们抬头看的是楼房,抬头看的是水泥地,我们心目中没有地平线,我们也没有这样的机会去看地平线。那种感觉不是放放PPT,说这是草原这是雪山,这是大河这是湖泊就能产生的,必需把人放到那样的环境中去。我异常庆幸自己生在农村,而且恰好在长江边上长大,我割草的时候就能割到长江边的堤岸上去,当时长江边上还不是这种全是水泥围墙和港口,边上有无边无际的芦苇荡,在芦苇荡之上就是船只来交往往,那宏大的轮船开过来,我的心自然就被带到了远方。现在我们每天听到的声音是什么呢?是马路上拥挤的发出污染的小汽车的声音,马达发念头和按喇叭的声音。我在长江边上听到什么?是大船开过长江以后的一声汽笛,一拉就是一分钟啊!设想这一分钟的感觉,你的心会被带到什么地方去?当一个人的心能被带去远方的时候,他未来的脚步就一定能走得更远。当然有时候这个走向远方的憧憬也会受挫。比如说我北大毕业以后想出国,托福考过了,美国大学也给我发了告诉书,但就是不给我钱。没钱怎么出去呢?当时我在北大当老师,一个月120元的工资,换成美元不到20元,美国最低膏火2万美元,我算了下一百年不吃不喝刚好。既没钱走中国,也没钱走世界。但恰是因为有了走向远方的盼望,我一直没有废弃,也就有了今无邪的可以走向世界的机遇。

我们现在的教育有一个误区,就是老师只关注和表彰班内前十名的同学,因为能给他带来收益。为什么?学生进了北大清华,老师奖金拿得多。而后面的同学就处于被放弃状态。我觉得一个伟大的老师和伟大的学校应该是这样的,前十名的同学当然可以赞赏, 但是这些孩子之所以能到前十名,是因为他们自己的鼓励能力和自我推进能力相称壮大,其实是不需要太多鼓励的,一个优秀的人鼓励多了他反而变坏了。大家有没有发现,在管理学中有这样一个现象,比如说我手下的某管理者特别优秀的时候,我是不太表扬他的, 反而是一直地批评他,挑他的缺点,让他知道他还不够好。如果我老表扬,他会觉得是不可缺乏的人,心生骄傲,反而把一个人给害了。所以很多好学生被老师表扬,到最后尽管他学习成绩还好,但心态已经坏了,一个人的心态坏了,一辈子就坏了。所以我觉得优秀的老师是鼓励全班最后十名学生的老师,这个全班最后十名的同学,他们不一定是笨的,只不外是没被鼓励,如果被老师给放弃了,自己也就开端放弃自己了。这些学生自我推能源相对较弱,所以一定需要老师在后面推一把,寻找他们身上的长处,激发他们对生命的热爱。有的老师说,我左看右看,落伍学生身上没有优点。如果一个老师对学生身上的优点看不出来的话,这个老师就是不合格的老师。我说,容易看啊!切实不行的话,你可以讲他今天的头发真英俊。如果穿的不是校服,只是随意搭配,哪怕他的衣服再丢脸,你都可以说你今天的衣服真难看。比如说,我跟我老婆在一起的时候,她的衣服哪怕搭配不太和谐,我都是说,真好看!为什么?生命就是给人一种信心,给人一种感觉,给人一种美妙。所以,鼓励孩子是有方法的,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美国的一个物理学家回想自己怎么变成物理学家的故事。他物理考试第一次考了八分,就想放弃物理学习。但是这个老师不违心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他想鼓励学生把物理学下去。但是他的一般鼓励是不管用的,对于特殊的学生有特别的鼓励方法。通常满分是100分,及格分数是60分,这个老师就对这个学生说,再考一次,如果下次考试你考到了9分就算你合格。这个学生想,不就加一分吗?然后就再考一次,考出来了28分。但考了28分老师也没法表扬,当着全班同学说某某同学考了28分,大家鼓掌?这样一来就会把孩子给侮辱了。老师很聪慧,当着全班同学做了一个减法,请大家把这一次考试和上次考试相减一下,而后把剩下的分数告诉老师。上次考了95,这一次又考了95的,一减剩下了0分„„这样一减下来全班只有这个同学得了20分。老师把所有同学的残余分数往黑板上一写,只问了一个问题:请问从上次考试到这次考试,我们班的哪位同学提高最大?全班同学异口同声说是某某某。20分,相称大的上进啊!所以,一个老师的鼓励,对学生所带来的是心灵上的震动和对未来的向往,从此这个孩子就爱上了物理。大家都知道中小学孩子有一个特色,喜欢教这门课的老师他就会喜欢这门课,所以应该让学生评估老师。我后来发现学生是有断定能力的,他绝对能判定出这个老师有没有人性,这个老师会不会鼓励人,这个老师知识丰硕不丰盛,在这个老师身上能不能学到东西,相对不是说每天讲笑话的老师就能让我们得高分的。在新东方就是实行的这套体系,让学生打分。学生不喜欢的老师不能进教室,理由很简单,我不喜欢你凭什么跟着你学,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情理,老师分歧格,带出的学生当然不合格。

教育要培养孩子的读书精神。我们的中学不仅是为高考,而是为了把孩子们培养成一个知识全面、心情高兴的人。我听到的最悲惨的故事是在湖北产生的。,湖北枝江市14岁神童覃瑶因为读课外书籍被老师批驳而自杀,留下的遗书中有这么几句话:“我在学校里其实一直受着伟大的压力,老师特别一直都对我看得很紧。他说不能看课外书籍,但你们都知道,我不看书是不可能的。于是,在第三次被他看到之后,我做出了这个决定。因为,我不知道要怎么面对你们。”她死在校内一个约3米深的池塘里,留下一封遗书,留下她的老师、同学,留下以泪洗面的双亲。

我们搞教育的应该都知道,孩子读课外书籍应该是一件好事,就看我们怎么引导了。当你发现孩子在你上课时读课外书籍的时候,应该首先检核检束一下自己,你的课为什么不能吸引学生呢?学生为什么要读课外书籍呢?分析出了原因,用适当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但这个老师估量不是一个特殊及格的老师,一定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用无比刺耳的话骂一顿,让孩子脸面上过不去。这个老师当然自己也受伤了,自己这么辛劳教书,学生还读课外书籍,肯定气不打一处来。但是一个老师的几句话,活活的把一个孩子给整死了,这就是中国老师的本事。如果我看到一个孩子在读课外书籍,我上课时不会去说这个孩子,但我下课后肯定会把孩子找到办公室。我能做的事情是什么?我先买多少本世界名着放在桌子上,孩子来了以后我就先送她一本世界名着,比如《悄悄的顿河》、《战斗与和平》、《红与黑》等等,并说老师也喜欢读世界名着,但是咱们能不能磋商一下,如果你在上课的时候读课外书籍,我不管你的话,那别的学生也可以读课外书籍,如果全班同学都读课外书籍的话,那么老师就没法教课,老师一点点自己的尊严都没有了,所以能不能请你上课的时候还是听我讲课,下课以后你怎么读课外书籍都行。如果你还想读世界名着,你可以到老师这来借,或者让老师来给你推荐也可以。如果这样,你想这个学生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一辈子会尊敬你。她上课的时候肯定不会再读课外书籍,老师讲的任何一句话都会听,说不好最后还培养了一个文学家或者作家。一件简略的事情用不同的方法处置会有不同的结果。我们现在的问题是,老师除了自己的学科以外,自己都不读书,看到别人读书还恨别人,更不鼓励学生去读各种各样的课外书籍。但是高中三年,除了学科成绩以外,孩子是肯定要读一些课外书籍的,不必定一礼拜读一本,但是一个月读一本世界名着对学习会有损害么?没有伤害的,对错误?

我女儿现在是初三,在国外上学,她上的语文课是没有教科书的。一学期四本世界名着,一直要读到高中毕业,一学期四本,一年八本,她当初正在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背完了就是上课探讨,老师剖析,就这样的教课方式。四年下来,读四十本左右的世界名着,每本名着都是老师领导着学生学习。中国不这样的系统,假如我们勉励孩子略微读一点儿这样的世界名着,会对孩子的心情有良好的作用。一个不爱读书的人,请问他最后能胜利么?爱因斯坦是巨大的迷信家,但不要忘了爱因斯坦把世界上所有的名着都读完了,而且爱因斯坦还是世界上知名的小提琴家之一。教育永远不是单项好就行的,而是综合性的。我们为什么不激励孩子们读书呢?现在走进一些藏书楼,放世界名着处所都有灰尘的,没有灰尘的都是那种教辅、教科书的地方。这是教育的倾向,然而我们校长是有才能改正的,这是我们要做的事件。

教育就是给孩子有尊严的学生生活。我在国民大会堂听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讲演时,我听到了一句话并且立刻就记住了: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尊严地活着。这个是不容易做到的,因为我方才说过中国是上层人决定下层人运气的社会,想要一个有尊严的社会,是必须让每一个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在中国社会中,这一点很难做到,但是我们至少在学校里可以做到这一点。在学校里,让每一个学生、老师有尊严地活着,是可以做到的,因为学校关起门来就是一个同等的地方。校长自然要管理老师和学生,但是校长更多的是用爱心来管理,一起独特成长。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取舍,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尊重每一个老师的人格,用人道的方法来进行交流。我最怕的是老师和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时候申斥、怒骂、责备、侮辱。很多老师凌辱了学生自己都是不知道的。同样一件事情用不同的做法(如课外书的例子),不同的方法处理,其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家长不会说话,老师不会说话,学生随着一起不会说话,一说话就伤人,一说话就不尊重人格,请问在这种情形下,我们怎么让每个人都有尊严地活着?所以,这也是我们讨论的教育质量的问题。我觉得教育质量的问题不是成绩的问题。我们在座的每一位校长和老师对如何提高成绩的问题都是顶级专家。

咱们做老师的,要培育孩子的心境,培养孩子充斥诗意、酷爱性命的精力,培养孩子不论碰到什么艰巨挫折都对将来有信念的勇气,造就孩子热爱读书的学习习惯,让孩子觉得成长在这个社会里是有尊严地活着的,这就是教导最主要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

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doc》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