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与生活

2020-03-02 13:22:3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1.阐述孔子的仁爱思想

答:以\"仁\"为核心的仁爱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基础理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仁”。 1.仁者\"爱人\" 翻读《论语》,可以发现对\"仁\"的经典解释莫过于\"爱人\"二字,\"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爱人\"二字可以被看做是孔子的\"仁\"的基本含义。\"爱人\"即是说要有仁德之心,要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因此,\"爱人\"是仁德的情感基础。 孔子讲的\"爱人\"不是指特定的群体,而是指爱一切人;但同时他的爱是由近及远、由亲至疏的。这表现为\"爱人\"的\"起点\"是爱亲,即孝悌之情--对父母兄弟的爱;而\"爱人\"的终点则是爱众,即天下之\"民\"。这样孔子就通过\"爱人\"将家国天下紧紧联系在一起,这对后世儒家仁政学说具有极大的启发性。 2.\"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仁\"以人的情感为基础,但人的情感具有多层次性,若放而任之而不以礼为之约束规范则可能陷入邪恶,故孔子以礼释仁,把符合礼之规范的情感视作仁。

首先,\"克己复礼\"重在\"克己\",\"克己\"即要学会自己约束、自我控制。其次,\"克己复礼\"之\"礼\",贵在中和。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谐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而是要以礼节制之。同时,人的情感无论喜怒哀乐都要适中而不过分,这才符合礼。最后,\"克己复礼\"还须以仁充实礼,他认为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礼乐制度无从谈起。因此,任何礼乐都只是流于外在的形式,要建立起真正的礼乐文明还必须以\"仁\"作为作为内在的情感基础,以仁充实礼,从而实现仁德。 3.\"忠恕之道\" 孔子从\"仁\"的基本内涵出发,既提出了如何达到\"仁\"的境界的内在要求,又阐发了如何实行\"仁\"的外在行为原则即\"忠恕之道\"。

\"忠\"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一个有仁德的人,自己要自立有成就也必须使他人也自立有成就,即所谓\"尽己之谓忠\",自己所希望的,别人也同样希望,故应尽己之力帮助别人、启发别人,让别人去实现希望。

\"恕\"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强求他人去做,自己所不愿承受的也不要强加于别人,要学会包容他人,可见这种\"成人之美\"的精神,不可谓不是一条处理人际关系、安定社会秩序的重要准则,即使在今天也依然如故。

总而言之, \"忠\"和\"恕\"都是推己及人的施仁方法。忠\"是对自己的要求,表现为一种认真、虔诚的态度--真心诚意、积极为人。\"恕\"则是对他人的要求,表现为对他人的尊重、宽容--将心比心,宽恕待人。忠恕之道是仁爱精神的具体化,是行仁之方。正是通过这种\"忠恕之道\",才得以把\"仁爱\"思想从爱亲推广到\"泛爱众\"。 2.对中庸之道的理解

“中庸”一词出自《论语·雍也》中的“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里孔子把“中庸”理解为人及自然之“德”的最高标准。此后由其及其再传弟子加以发展,并著《中庸》,基本上形成了完备的思想体系,至今已是一种很重要的道德观。宋代儒学大师朱熹在给中庸作注时说:“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看似平常之理,实则精妙至极”。 中庸之道强调“执两用中”、“中道而行”。很多人认为中庸即平庸,保守,妥协,不求上进,还有人把中庸之道理解成不讲原则的折中主义、平均主义,这是对中庸的曲解。

中庸包含的折中调和思想,应该算一种积极的调和。调和与均衡无论在人类社会还是在自然界,都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态,不该认为调和就是坏事。而且“执两用中”不是简单的折中、平均,这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个“中”是从“两端”中新产生出来的那个的“三”,是认识和发现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正确处理事情的办法。如何评判“中”,庞朴精妙地概括为“A然而B”、“A而不A”、“亦A亦B”和“不A不B”四种逻辑形式。而绝非(A+B)÷2。

同时这个“中”的标准随具体境遇的变化而改变,《中庸》所谓“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朱熹所谓“中无定体,随时而在”,它提倡的“时中”就是希望在不同时空条件下君子能随时保持中道。历史上也存在着将中庸这种变化法则固定为维护“礼”的倾向,这样中庸便丧失了与时俱进的活力,成为陈腐僵化的教条。封建统治者对“中庸”思想的歪曲,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造成了对人性的严重戕害。今天我们应遵循“时中”的法则,找出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中道”,建设理想的和谐社会。

中庸是儒家道德的最高境界,其现实意义丝毫不减,它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实践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且乃至整个人类世界都有影响。“中庸”其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中正以及中和的思想能使人身心和谐,并能使人处理好人际关系、国际关系及人和自然的关系,以至达到社会的整体和谐,弘扬中庸之道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用作用。承认不同而谋求“和”,这是世界多元文化实现和平相处必走的一条路。“和而不同”在促进世界各民族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方面具有启迪意义。 3.结合生活体会,谈对儒学与生活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两千多年,从古至今长盛不衰,自产生之日起就颇受瞩目,其侧重社会取向的价值观,富有伦理特色的政治观,追求自我完善的道德观,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也对如今的现代生活有着深刻影响。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社会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与此同时,社会问题也日益突显,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人文价值丧失、人性物化、道德沦丧、信仰危机等等。如此大的变化势必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习惯和价值观念产生深刻的影响,也使人们感到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价值有重新认识的必要。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绵延不绝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儒家思想的地位与作用不容忽视。 一是“天人合一”的思想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可持续发展原则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取向,就是强调两者的平衡与和谐。类似的观念在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中早已经得到了表达。讲究天人合一,君子以自强不息,应该说对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认为,整个宇宙是由“天”、“地”、“人”三方组成的,这三方共同形成了宇宙的和谐,任何一方的破坏都会破坏宇宙的生命,破坏宇宙的完美。儒家思想这一理论资源包含着独特的生态伦理观,即人类的进步不但要向自然索取,争取自然界为人类造福,更应该热爱自然、关心自然、保护自然,以自然为同类、为朋友。

儒家思想没有把征服自然视为己任,而是将人与自然万物置于同等的地位,看作是血肉相连的一体;不是把自然万物看作人类的资源库,而是将人类的仁爱情感倾注于天地万物。人与天道的结合使人不能违背“天的旨意”,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和法则,把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作为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自然的合理利用和保护能够达到生态平衡,从而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思想对现代社会的长久发展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二是中庸思想

当今社会上最热门的词汇莫过于“和谐”。大到世界上国家与国家的和谐,一个国家社会的和谐;小到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谐”成为了构成社会稳定的基础,而这个词正是来源于我国儒家思想的中庸哲学。

中庸思想是儒家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行为准则。《中庸》中有:“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也就是说,达到“中和”,不仅能够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同时也实现了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这正是众多儒者梦寐以求的为政之最高境界。

中庸准则可以运用在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个人思想言行等各个方面,特别是在尖锐的国家利益冲突之中尤为重要。在这类问题上我们常讲要“韬光养晦”,我认为其引申之意就是“中庸”,厚积薄发、不锋芒外露,在这一过程中即争取到了正义的支持,又积攒了足够的实力、震慑了对方的信心,以达到最终目的。 三是“大一统”的思想

国家的统一在任何时候、任何社会都是人们的共同追求,一个不统一的国家很难发展进步。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崩乐坏”。孔子坚决维护在君主专制之下的集权政治,坚决反对地方主义的分裂,坚决维护国家的统一。政治上的“大一统”才能保证经济上的发展,诸侯争霸,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要想实现国家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必须实行政治上的“大一统”。政治上的“大一统”需要思想上的“大一统”作保障,儒家思想的弘扬使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已经把“大一统”思想演化成一种民族的心理定势,那就是国家的统一才能保障社会的安定。

我们也应该看到儒家所鼓吹的政治“大一统”本质上是专制主义的政治统一,也可能会产生某种消极的影响,但国家一统的观念是没有错的,至今在主权国家中仍旧是一种至高准则。“大一统”学说对于维护国家之统一以及民族间的团结与融合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和而不同、和为贵”、“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主张在当今社会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方面仍然发挥着积极作用。 四是教育思想和理念

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打破了中国封建社会“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可以接受教育的制度。在孔子以前,文化被奴隶主贵族垄断,只有他们的子弟才能接受正规的传统教育。然而孔子办学,从不过问出身何门,他一生先后培养的学生超过3,000多人。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孔子具有这种非常眼光,这对教育大众化和教育平等化无疑是一大贡献,孔子这种教育思想开天辟地,引导了后世教育在下层社会中的逐渐推广。时至今日,这种教育教学理念还在学校开展,这种思想促进了现代社会对创新型、实践型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批批实用性人才。 儒家文化已渗透在中华民族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之中,潜移默化地的影响着中国社会以及生活中的每一个人。

儒学与生活

儒学与生活

儒学与生活

儒学与生活

儒学与生活

儒学与生活

儒学与生活解读

儒学与生活期末考试答案

儒学与生活答案选择题

儒学与生活课后练习100分

《儒学与生活.doc》
儒学与生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