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生成性教学案例一

2020-03-02 06:33:0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初中语文生成性教学案例一——“下”字何解

一、背景

新课改提出,教学不只是单向、封闭、静态的知识接受过程,而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这一理念,如何准确理解预设与生成之间辨证而统一的关系,又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科学地把握、艺术地处理这种关系进行有效的生成性教学,是我近年来关注和研究的重点之一。

我任教九年级(1)班时,这是年级中的一个多媒体班,38名学生基础扎实、勤奋好学,可他们的学习风格大多属于“视听型”——乐于接受、不愿表现、不敢质疑。一年多来,我努力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相互理解宽容,相互赏识促进,学生想说了,敢说了。平等对话创造了“动态生成”的基础,更让我们在思维与智慧的碰撞中,在知识与情感的共享中,共创共享学习的幸福,也增长了我教学的智慧,提升了我教育的艺术。

二、问题的提出

那天我上完了课,与学生闲聊了几句,正想走出教室,一位学生递给我一张纸条:“老师,你觉得最近两周的语文课如何?老实告诉你,沉闷!我总想睡觉。你滔滔不绝的讲述着《绿》的主题、语言和艺术特色,我们听得云里雾里;你逐字逐句的分析着《出师表》的字词的含义和用法。我们总觉得枯燥乏味。课堂上没有争议,没有笑声!”“唉,学生要求还真高!”我如是感叹。是埋怨更是思考。

三、问题的原因

“沉闷!没有争议,没有笑声!”静下心来反思一下最近的课堂教学:为了赶进度(想提早结束新课教学,为中考总复习多预留些时间),备课时容量多了;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上课时把“学生”扔了。以教学任务为中心的一步接一步的精心设计,以“我”为本位的一环扣一环的过度预设,扔了“学生”,扔了生成性的课堂教学,扔了绚丽多彩的课堂景观。

四、问题的解决

我不想扔,也不能扔。于生而言,我不能成为扼杀有活力的生命个体的帮凶;于己而言,我不愿在个人专业成长发展的轨迹上停滞不前。如何回归?如何深入?我该怎么办?针对原因,经过学习、思考和探索,我认为教师正确的角色定位、弹性的教学设计以及创造性的教学智慧是关键。课堂教学《曹刿论战》就是这种思考的一个例证。

《曹刿论战》是一篇论述长勺之战的经典文言文,语言精练,古今异义字较多,但页下注释较详尽。第五次教这篇文章会有突破和新的收获吗?基于以学生为主体的考虑,在第一课时设计时,我安排了朗读感知和疏通文意这两个大环节,第二个环节疏通文意分三步:①结合注释自己口译课文。(要求逐字逐句,在疑难处做好符号)②小组讨论,置疑解疑。③全班研讨,共同解疑;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

十分钟朗读后,学生进入口译课文环节。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看着一个个或自言自语或圈点勾画或蹙眉深思的学生,我不仅赞叹:毕竟是好学生,自觉主动。

十五分钟过后,进入小组交流环节。大家围在一起探讨着,争议着,我巡视期间。走到张梦小组旁时,张梦急切的问:“老师,‘下视其辄’的‘下’该如何解释?”“你说呢?”我微笑着说。“是‘往下’吗?”她没有把握地说。“我不知道,你去落实落实。”我一边笑着回答一边走开了。„„到了刘兴小组旁,刘兴也问出了同样的问题,“你们去探讨。”我搪塞着,心中却窃喜:下面可能有精彩出现。小组讨论将近尾声时,刘兴告诉我,她们小组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向下”;一种是“下车”。她认为是“下车”,因为书中插图中曹刿站在地上。我点了点头问:“还有其它的途径吗?比如从语境分析。”她思考了片刻,不语。我便头头是道地给她们小组分析起来。

全班研讨的时间到了,同学们接二连三的提出他们的疑问:“曹刿请见”的“见”解释为接见好,还是拜见好?“必以情”该如何翻译?“公将鼓之”的“之”和“公将弛之”的“之”的用法是不是相同?在同学们的探讨交流下这些问题一一明确了。“还有疑难吗?”我问道。

张梦:(站出来)“下视其辄”的“下”该如何解释?是解释“下车”吗?(看来她还没有搞明白,我心里想着)

黄飞:(坚决地)“下”不应该翻译成“下车”,而应该是“向下”,《小石潭记》中“下见小潭”就翻译成“向下”。(不错,这家伙还引经据典,摆出了示例。可这种理解不正确) 我说:(边点头边评价)对,“下见小潭”中的“下”动词作状语,解释为“向下”,“下视其辄”与“下见小潭”句子结构类似,所以“下”翻译成“向下”。有不同的意见吗?(故意挑逗性的问,期待着有争论产生)

(生随我愿,不一会儿,有几个人举手了,其中有马丽娜、朱琳、朱丽。孔丽娜平时很少举手)

我: 我们先把机会给不太举手的孔丽娜。

马丽娜:“视”是仔细地看,要看仔细,下车更好,所以我认为应该解释为“下车”。

我: “对!”(继而又叫朱琳)

朱琳:我也认为应该是“下车”,因为后面说“登轼而望之”,“登”说明他下车了。

朱莉:(站起来反驳)我不同意朱琳的看法,“登”的对象是“轼”,“轼”是古代车子前边供乘车人扶手用的横木,从这看不一定下车。

张琪琪:(一向腼腆的她也站了起来)我认为应该是“向下”,因为当时在打仗,战势紧急,如果下车就费时,延误战机。

我: (称赞)黄瑞鹤的同桌说得有道理!(此时此刻,我不禁钦佩起学生来,同时又后悔起来:如果在刚才的小组讨论时我不向刘涟小组分析该多好啊)

张梦: (又站出来)我认为应该是“下车”,从后面的插图可以看出,(大家纷纷看书中插图,有人低声的说:“是啊,我怎么没注意到?”)可在刚才我们小组讨论时,陈文娟提出质疑,说可能插图作者理解错了呢,(“对啊!”有人附和说。)还说站在地上的一定是曹刿吗。(同学们笑了起来)我认为站在地上的一定是曹刿,因为曹刿是中心人物,所以插图作者让他向我们正面展示,而次要人物则背对着我们;再看那个人手指着前方,似乎在说可以驰之,他不是曹刿,谁是曹刿?(转过身自信地)

我: 郭钰很细心,观察仔细,有理有据。(下课铃响起)“下”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呢?请课后探究,说出你的判断和依据。下课。

看着一张张开心的笑脸,在同学们愉悦的争论中,我怀着兴奋走出了教室,到办公室快速记录下刚才精彩的课堂情景,久久不能平静„„

五、教学反思:

如何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活力,教师正确的角色定位很重要。本课时的成功主要得益于这一点。我以学生学习的平等的对话者形象出现,把学习权利归还给学生,落实了学生的主体性;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粗线条的板块设计和实施,为学生的自主行动提供必要的时间,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个性差异的空间;作为课堂生成的引导者和创造者,深入学生,及时捕捉学生的信息,灵活地运用教学策略,把即时生成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列为学习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同时,这堂课也给我如下的思考:

1、生成性教学不是一日之功,教师要有准备。要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备好教案。这篇课文,我已教了四次,四次知识和能力的积淀才使我在上课时游刃有余。如果是一篇新课文呢?恐怕会因准备不足而乱了方寸。生成性教学更需要教师具有教学机智,而教学机智以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养为基础,在不断地实践和反思中形成,与我而言,这些都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地准备。

2、生成性教学不是一日之事,教师应持之以恒。从本质上说,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就生成性教学而言,尽管有诸多的不可控制因素,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是并不等于不可预约,而预约需要不懈地守望。与我而言,更需要这种精神。

3、生成性教学不是一枝独秀,教师应百花齐放。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不能局限和满足“树木”,而应着眼并努力构建“森林”。本课中,大部分学生动起来了,还有个别学生参与积极性不够,如何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等还有待完善;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的有效性还有待探索;教师如何为学生提供适当、适宜的帮助,教师评价如何到位等还有待磨砺。

生成性教学

生成性教学反思

_生成性课堂_的教学案例及反思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

《初中语文生成性教学案例一.doc》
初中语文生成性教学案例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