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2020-03-03 05:41:4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绪论 复习题

1.用具体事例说明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

2.为什么微生物学比动物学、植物学起步晚,但却发展迅速?并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明星”?

3.简述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地位,并描绘其前景。

4.为什么说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5.简述下列科学家对微生物学发展的主要贡献:

Lister, Griffith, Fleming, Avery, Lederberg, Waksman, Jacob&Monod, Ames, Woese,汤飞凡,何大一 思考题

1.许多生物科学研究者喜欢用微生物作为模式系统来揭示生命过程,你认为其原因何在?你能列举几个现代微生物学发展的例子吗?

2.何谓纯培养?为什么说它对微生物学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吗?纯培养和当今工业发酵中采用的混合培养(见第十五章)有何关系?

1.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重要性,你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微生物是一把十分锋利的双刃剑,它们在给人类带来____ 的同时也带来___ 。

4.微生物包括:____ 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的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具____ 细胞结构的真细菌、古生菌;具____ 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霉菌、蕈菌等)、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

19世纪中期,以法国的____ 和德国的____ 为代表的科学家,揭露了微生物是造成腐败发酵和人畜疾病的原因,并建立了分离、培养、接种和灭菌等一系列独特的微生物技术,从而莫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同时开辟了医学和工业微生物学等分支学科。

2.微生物在整个生物界的分类地位,无论是五界系统,还是三域(domain)系统,微生物都占据了(

)的“席位”。

(1)少数 (2)非常少数 (3)不太多 (4)绝大多数

5.安东.列文虎克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 )倍,利用这种显微镜,他清楚地看见了细菌和原生动物。

(I)50~300 (2)10左右 (3)2~20 (4)500~1 000

7.巴斯德为了否定“自生说”,他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许多试验,其中著名的( )无可辩驳地证实:空气中确实含有微生物,它们引起有机质的腐败。 (1)厌氧试验 (2)灭菌试验

(3)曲颈瓶试验 (4)菌种分离试验

8.柯赫提出了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 )。 (1)巴斯德原则 (2)柯赫原则 (3)菌种原则 (4)免疫原理 1.用具体事例说明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

2.为什么说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原核微生物

.属于细菌细胞基本结构的为

②细胞壁 2.原核微生物细胞核糖体大小为

③70S

3.菌苔是微生物

②固体斜面

培养特征 4.好氧微生物在液体培养基中常表现为

①菌膜 5.下列结构中并非细菌生活的必须结构的为

③核 6.革兰氏染色结果中,革兰氏阳性菌应为

③紫色 7.在生物界分类中放线菌属于

③原核原生生物界 8.下列耐热能力最强的是

④芽孢 9.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

①肽聚糖和磷壁酸 10.同种菌不同来源的纯培养称为 ③菌株

11.表示微生物大小的常用单位之一是④ μm 12.果汁、牛奶常用的灭菌方法为 巴氏消毒

13.大肠杆菌经革兰氏染色后,菌体应呈 ②红色

1.微生物表面积与体积之比称比表面积 。 2.鞭毛的化学成分为 蛋白质。 3.细菌的主要繁殖方式裂殖 。 4.芽孢是芽孢细菌的运动器官。

5.微生物菌种的命名采用\"双名法\",即由 属名和种名 构成。 6.内含物多是在特殊 条件下形成的胞内物质。

7.来源于一个细胞在固体平板培养基上形成的群体称 菌落。

8.在明胶试管培养基内穿刺接种某种细菌,培养后发现细菌向接种线向周围扩展,表明该菌能形成鞭毛

微生物生长与环境条件 ①、干热灭菌

#灼热灭菌法

#干热灭菌法 主要在干燥箱中利用热空气进行灭菌。通常160-170℃处理1~ 2h便可达到灭菌的目的。

②.湿热灭菌

# 煮沸消毒法

# 高压蒸汽灭菌法 此法为实验室及生产中常用的灭菌方法。

常采用 1.05kg/cm 2 (15b/ in2)的蒸汽压,121℃的温度下处理15~30min,即可达到灭菌的目的。

间歇灭菌法 用蒸汽反复多次处理的灭菌方法。

# 巴斯德消毒法 用较低的温度(如用62℃~63℃,处理30min、若以71℃则处理15min)处理牛奶、酒类等饮料,以杀死其中的病原菌如结核杆菌、伤寒杆菌等,但又不损害营养与风味。

嗜热型微生物为什么能在如此高的温度下生存和生长,可能是 a 由于菌体内的酶和蛋白质较为抗热,

b 高温性微生物的蛋白质合成机构核糖体和其他成分对高温也具有较大的抗性。

c 细胞膜中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从而使膜在高温下能保持较好的稳定性。

为什么在同一温度下,湿热灭菌法比干热灭菌法的效果好。 ①蛋白质的含水量与其凝固温度成反比

②湿热的穿透力比干热大;③湿热的蒸汽有潜热 水的活度water activity 定义微生物对水分的吸收或排出决定于水的活度。

是指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溶液的蒸汽压 (P)和纯水蒸汽压(Po)之比, 用下式表示:aw aw = P/Po pH 值影响微生物生长的机制

1) 影响酶的活性。 2) 影响细胞质膜电荷和养料吸收。

3) 改变环境中养料的可给度和有害物质的毒性。 温度对微生物的影响

在适应温度界限以外,过高和过低的温度对微生物的影响不同。 1)高温对微生物的影响 高于最高温度界限时,引起微生物原生质胶体的变性、蛋白质和酶的损伤、变性,失去生活机能的协调、停止生长或出现异常形态,最终导致死亡。 2)、低温对微生物的影响

当环境温度低于微生物生长最低温度时,微生物代谢速率降低,进入休眠状态,但原生质结构通常并不破坏,不致很快死亡,能在一个较长时间内保存其生活力,提高温度后,仍可恢复其正常生命活动。低温具有抑制或杀死微生物生长的作用,故低温保藏食品是最常用的方法。低温保藏微生物菌种(4℃冰箱) 思考题

某单位要求知道一种干酵母粉中的活菌存活率,请设计1-2种可行的检测方法。 美蓝染色液与菌液混合——加上盖玻片 ——静置——高倍镜观察 1)、延迟期(lag phase)

特点:数目几乎不增加,或稍有减少,但细胞体积增长较快,代谢活跃,细胞内物质增加,对外界抗性下降。

原因:调整代谢,合成诱导酶等缩短延迟期:增加接种量 采用最适菌龄

加入某些成分

对数生长期(log phase, ): 细菌数以几何级数增加,

特点:A 增长速率常数R值最大,代时短;B 细胞进行平衡生长,菌体内各成分最为均衡;

C;酶系活跃,代谢旺盛。

代时:(generation time,G)单个细胞完成一次分裂所需时间。 设n=分裂的代数;t0时细胞数x;t1时细胞数y.则 影响代时的因素:

A:菌种;

B:营养成分;

C:营养物浓度(影响速率与总生长量)D:培养温度

稳定期(stationary phase):现象:积累代谢产物,生长维持,细胞总量最大。 原因:A:营养尤其是生长因子消耗;B:营养物比例失调(如C/N比); C:酸,醇、毒素等有害代谢产物积累;

D:pH、氧化还原电位等物化条件越来越不适宜等。 稳定期特点:

A:增长速率常数R值为0,即死亡细胞数=新生的细胞数; B:细胞中开始贮存糖原、异染颗粒和脂肪等; C:开始形成芽孢,合成抗生素等次生代谢产物。

工业应用:获取大量菌体或代谢产物。可以通过补料或调节pH值延长此时期。

)、衰亡期(declined phase): 生长出现负增长,即新生细胞数∠死亡的细胞数,

现象: 形态多样,如菌体畸形等;有的微生物出现自溶;有的微生物开始产生或放出对人类有用的抗生素等次生代谢物。 原因:生活环境越来越不利。 研究的意义:预计达到的菌数,了解不同时期的差别。

上述曲线适合无分枝微生物。丝状微生物液体搅拌培养时的生长繁殖类似细菌。

为什么在同一温度下,湿热灭菌法比干热灭菌法的效果好。 这是因为①蛋白质的含水量与其凝固温度成反比 ②湿热的穿透力比干热大; ③湿热的蒸汽有潜热。 真核微生物

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都属于真核微生物

真菌与原生动物的主要区别在于真菌的细胞有细胞壁,而原生动物的细胞则没有细胞壁。

真菌是不含光合色素(叶绿素),形态多样,分布广泛的单细胞或多细胞真核微生物。

菌丝(hypha)是一根管状细丝,外面被细胞壁包被,里面充满原生质。

菌丝体(mycelium) 菌丝在条件适合时总以顶端伸长方式向前生长,并产生很多分枝,相互交错成一团菌丝称为菌丝体 根霉在培养基或自然基物上生长时,由营养菌丝体产生弧形的匍匐菌丝向四周蔓延。并由匍匐菌丝生出与基物接触的根状菌丝叫假根。

许多病原真菌及菌根真菌孢子萌发时所形成的芽管或菌丝顶端的膨大部分。 吸器:寄生真菌伸入寄主细胞内的特殊菌丝分枝为吸器有各种形状,如球状、根状和丝状等。菌丝侵入寄主细胞吸取养料 。 菌核 是由菌丝体交织成团状的一种坚硬休眠体。它的外层由深色厚壁菌丝组成,内层由淡色菌丝构成。

子实体是由真菌的营养菌丝和生殖菌丝缠结而成的具有一定形状的缠孢结构。 子座是由菌丝体组成的一种垫座组织,有时是由真菌菌丝和寄主组织混合构成。

有些高等真菌的菌丝体平等排列组成长条状似绳索,叫做“菌索”。 鉴别霉菌

酵母菌霉菌的菌落和放线菌一样也是由分枝状菌丝组成

酵母菌属 ( Saccharomyces ) ①个体一般以单细胞存在;

②多数营出芽繁殖,也有的裂殖;

③能发酵糖类产能; ④细胞壁常含甘露聚糖;

⑤喜在含糖量高,酸度较大的水生环境中生长。菌落表面常呈现出肉眼可见的不同结构和色泽特征 。菌落具有“霉味”。

各种霉菌,在同一培养基上的菌落形状、颜色等相对稳定。故菌落特征也是鉴定霉菌的重要依据之一

酵母菌的菌落与细菌的有些相似,但较细菌菌落大而厚,一般呈油脂或蜡脂状,表面光滑、湿润、呈乳白色或红色。有些种的菌落可因培养时间过长而表面皱缩。酵母菌菌落往往有“酒香味”。

分生孢子梗是从特化了的厚壁而膨大的菌丝细胞即足细胞(footcell)垂直生出,顶部膨大为顶囊(vesicle)。顶囊表面长满一层或两层辐射状小梗(sterigma)(初生小梗与次生小梗),顶囊、小梗以及分生孢子链合称分生孢子头。

曲霉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青霉的菌落密毡状或松絮状,大多为灰绿色;菌丝与曲霉相似,但无足细胞。分生孢子梗具横隔,顶端不膨大,有扫帚状分枝,称为帚状枝。帚状枝是由单轮或两轮到多轮分枝系统构成,对称或不对称,最后一级分枝称为小梗,着生小梗的细胞称梗基,支持梗基的细胞称为副枝。小梗上产生成串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青绿色 .青霉属中有工业上经济价值很高的菌种 .青霉中许多是常见的有害菌 .根霉与毛霉的特征比较

菌落:毛霉菌落疏松絮状,菌丝高度有几厘米至十几厘米, 菌丝 发达.尤其气生菌丝发达,24h 可蔓延整个平皿,初白色,后变灰白.淡黄.灰和色。

根霉菌落疏松絮状,生长十分快,初白后黑灰色,其上密布有肉眼可见小黑点。 菌丝体:毛霉菌丝发达,生长快,无异形化。 根霉菌丝发达,生长快,有假根。 曲霉与青霉特征区别

菌丝:曲霉属有足细胞,青霉属大多无足细胞。

无性繁殖器:曲霉属有膨大顶囊,单或双轮辐射状分生孢子梗无分隔。

青霉属无顶囊,分生孢子梗单,多轮分枝似扫组,分升孢子梗有分隔。 无性孢子:毛霉孢囊孢子,孢子囊有囊领,无囊托。 根霉孢囊孢子,孢子囊有囊托,无囊领。 酵母菌与细菌的异同

细胞形态: 酵母菌多为单细胞.球形椭圆形等.有的有假丝。细菌单细胞,球状,杆状等

细胞大小:酵母菌细胞直径或宽2~5微米.长5~30微米细菌细胞直径或宽度0。3~0。6微米

繁殖方式:酵母多为芽殖.少数为裂殖.有的产子囊孢子。细菌多为裂殖。

细胞结构:酵母具完整的细胞核.线粒体和内质网等;核糖体 为80 S ;壁组成主要是葡聚糖和甘露聚糖等。细菌只有拟核,无线粒体和内质网等,核糖体为70S.壁主要成分是酞聚糖和脂多糖等.霉菌与放线菌的特征比较 菌体形态:放线菌为菌丝体,有气生菌丝和营养菌丝分化,菌丝宽度为0.3~1.0微米 霉菌为菌丝体.有气生菌丝和营养菌丝分化,菌丝宽度为3~10微米。

细胞器:放线菌 原核, 无线粒体。 霉菌真核, 有线粒体。

壁组成:放线菌酞聚糖,格兰氏阳性。霉菌一般为几丁质,有的含纤维素 菌落形态:放线菌表面为绒毛状, 粉状或颗粒状,菌落有皱褶,不易挑起 霉菌多为绒状毡状网状.孢子和菌丝易粘

繁殖方式:放线菌只有无性繁殖如菌丝断裂,孢子.霉菌有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 无性孢子的类型

无性繁殖过程所产生的孢子称无性孢子

a 节孢子 (arthrospore)有些真菌菌丝发生断裂后成为短柱状、筒状或两端钝圆形的节孢子。

b 游动孢子 (zoospore) 鞭毛菌的菌丝形成的肾形、梨形或球形,具一或二根鞭毛,可在水中游动的孢子。

c 厚垣孢子 (chlamydospore) 有些真菌在菌丝顶端或中间原生质浓缩,外围被厚壁包围着所形成的孢子,叫厚垣孢子,也叫厚壁孢子。是一种休眠细胞 。

d 孢囊孢子(Sporangiospores)接合菌无性繁殖所产生的孢子生在孢子囊内,是内生孢子。

e 分生孢子(Conidiospore 或 Conidium)子囊菌和半知菌类的无性孢子是分生孢子。

简单的分生孢子是由特化菌丝先端通过一定方式发生的,其下方的特化菌丝叫分生孢子梗(conidio phore)。梗有单生的,散生的,成丛的,还有成束的。 还有些真菌的分生孢子生在覆碗状或球形的分生孢子器中。 有性孢子类型

1.卵孢子(oospore)卵菌中的有性孢子为卵孢子

大型配子囊藏卵器

↘质配→核配→双倍体的卵孢子

小型配子囊雄器↗

2. 接合孢子 (zygospore) 接合菌的有性孢子为接合孢子。

-菌丝↘

原配子囊→质配→核配→双倍体的接合孢子

+菌丝↗

凡是由不同性菌丝体上形成的性器官结合而形成有性孢子,称为异宗配合;

由同一个菌丝体上形成的配子囊结合而产生有性孢子则称为同宗配合。 3.子囊孢子 (ascospore)  子囊菌的有性孢子为子囊孢子。

双核菌丝产生幼小子囊——质配——核配——减数分裂产生4个新核——再分裂一次形成8个核——形成单倍体的子囊孢子, 一个子囊内往往有8个子囊孢子。

4. 担孢子 (basidiospore) 担子菌的有性孢子为担孢子。

担孢子的形成过程与子囊孢子相似,不同的是① 核配后减数分裂所形成的 4 个核不再进行分裂;

② 以核为中心所形成的担孢子最终在担子外部形成;

③ 担子有纵隔的,也有生横隔的,多数是单室无隔。

在其生活史中出现可三种不同类型的菌丝。 初生菌丝 #次生菌丝 #三生菌丝

物质循环

氮素循环的途径 1.空气中N素的固定 1) 工业固氮

2) 大气固氮,闪电时能产生氨盐。

3) 微生物固氮 在常温常压下,微生物把大气中的氮固定下来叫生物固氮, 大气中的N2通过某些原核微生物,工业固氮及大气固氮的固氮作用合成为化合态氮;化合态氮可进一步被植物和微生物的同化作用转化为有机氮; 有机氮经微生物的氨化作用释放出氨(NH4+); 氨在有氧条件下经微生物的硝化作用氧化为硝酸;

硝酸和亚硝酸又可在无氧条件下经微生物的反硝化作用,最终变成N2或N2O ,返回至大气中。

由于固氮酶遇氧失活,固氮微生物全为厌氧微生物 ? 好氧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和生理功能具有缓解她生活条件和固氮条件相矛盾的机制 固氮菌通过呼吸保护和构象保护来保护固氮酶的作用.硫素循环

硫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营养元素,是一些必需氨基酸、维生素和辅酶的组成成分。 微生物在硫素循环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包括脱硫作用、硫化作用和反硫化作用。

硫化作用:硫化氢,元素硫或硫的其他不完全氧化物被微生物氧化生成硫酸 的作用叫硫化作用。

具有硫化作用的细菌种类

a 化能自养型细菌类

硫化细菌——细胞内不积累硫滴,氧化亚铁硫杆菌,细菌冶金

b 厌氧光合自养细菌类

硫磺细菌——生成的硫磺颗粒积累于细胞内

无色硫磺细菌, 紫 色硫磺细菌

c 是极端嗜酸嗜热的氧化元素硫的古菌,硫化叶菌(Sulfolobus )能氧化元素

反硫化作用:在缺氧条件下,土壤中的硫酸盐及其它氧化态的硫化物被微生物还原为硫化氢的作用叫反硫化作用。 硫酸盐还原细菌或反硫化细菌

磷素循环.:自然界的磷素循环

1)沉积循环

2)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包括:

a 有机磷分解即有机磷转化成可溶性的无机磷;

b 无机磷的有效化即不溶性无机磷转变成可溶性无机磷;

c 磷的同化即可溶性无机磷变成有机磷的生物固磷等三个基本过程。微生物参与了可溶性磷和不溶性磷的相互转化。

生物固氮作用机理

固氮反应及其基本条件

1;尽管能固氮的微生物多种多样,但它们固氮的基本反应都是相同的。 必须满足以下基本条件:

① 必须有具固氮活性的固氮酶。

② 必须有电子和质子供体、相应的电子传递链、还原力。他们的电子载体是铁氧还蛋白或黄素氧还蛋白。

③ 必须有能量供给, Mg2+ ④ 有严格的无氧环境或保护固氮酶的免氧失活机制

⑤ 形成的氨必须及时转运或转化排除。 2.固氮酶的结构组成和催化特征

①、结构组成

组分I钼铁蛋白或钼铁氧还蛋白(MoFd)、

组分II铁蛋白和一个辅因子(FeMoco )组成。

②、催化特征

固氮酶是一个十分活跃、基质谱相当广的酶.固氮酶对氧气敏感,分子态氧可是他钝化失活

固氮酶的催化作用必须在无氧条件下进行。

③ 固氮酶的固氮催化机理 固氮微生物的类型: 固氮微生物是一个庞杂的生理类群自生固氮、联合固氮、共生固氮

1) 自生固氮微生物

自生固氮微生物是在土壤中或培养基上独立生活时,具有固氮能力的微生物。

光能自生固氮和化能自生固氮两种类型。

根据对氧的要求又分为好氧、微好氧、兼性厌氧、厌氧菌。

①好氧性固氮微生物

# 好氧性化能异养型固氮微生物在自然界中最为普遍,主要代表是固氮菌群。 固氮菌属( Azotobacter )

#化能自养型固氮微生物 至今发现和证实的仅有一种,即硫杆菌属 ( Thiobacillus ) 中的氧化亚铁硫杆菌( Thio.ferroxidans ) 。 这是一种能固氮的独特的营养类型。

#光合型固氮微生物 可以分为光合细菌和蓝细菌两大类群。 ② 专性厌氧固氮微生物

主要是一些发酵型的梭状芽孢杆菌、巴斯德梭菌、丁酸梭菌 他们属于化能异养型。另外还有光能自养型的绿假单胞菌属和着色菌属 ③ 联合固氮微生物

联合固氮微生物是必须生活在植物根系、叶面或动物肠道内才能进行固氮的微生物。 固氮螺菌(Azospirillum)微好氧

自生固氮菌能在无氮的培养基中生长,可利用无氮培养基(阿须贝培养基)将它分离纯化。

2) 共生固氮微生物

共生固氮微生物即是只有与高等植物或其他生物共生时才能固氮或有效固氮的微生物。放线菌

蓝细菌

根瘤菌 病毒

病毒的特点

1.病毒的基本特点

现在认为病毒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有生命特征的、能自我复制和专性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生物。病毒粒子:成熟的具有侵袭力的病毒颗粒。 1) 形体微小,必须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2) 缺乏细胞结构;

3) 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

4)在特定的寄主细胞内已复制的方式繁殖;

5) 缺乏完整的酶和能量系统;

6)在宿主的活细胞内营专性寄生,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大分子状态存在,并可形成结晶。

7)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

噬菌斑:将噬菌体与敏感细菌混合培养在营养琼脂平板上,有噬菌体导致敏感细菌裂解,在琼脂平板上形成的透明空斑叫噬菌斑。

类病毒是一类能感染某些植物致病的单链闭合环状的RNA分子 类病毒基因组小,分子量为1×105。其RNA分子呈棒状结构。

朊病毒 (Virino)亦称蛋白侵染因子,是一种比病毒小、仅含有疏水的具有侵染性的蛋白质分子。朊病毒蛋白 致病性朊病毒用PrP SC表示

温和噬菌体:侵入细胞后,与宿主细胞DNA同步复制,并随着宿主细胞的生长繁殖而传下去,一般情况下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温和性噬菌体。 定量描述毒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叫一步生长曲线。

毒性噬菌体 凡吸附侵入细胞后,导致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毒性噬菌体或烈性噬菌体。

溶原性细菌指在核染色体组上整合有原噬菌体并能正常生长繁殖而不被裂解的细菌或其他微生物

病毒粒子主要由核酸和壳体组成。

壳体由壳粒组成。核酸和壳体合称为核壳体。

病毒的特点: 1) 形体微小,必须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2) 缺乏细胞结构;

3) 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

4)在特定的寄主细胞内已复制的方式繁殖;

5) 缺乏完整的酶和能量系统;

6)在宿主的活细胞内营专性寄生,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大分子状态存在,并可形成结晶。

7)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

病毒的增殖可分为 吸附、侵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与释放六个连续的过程。

烈性噬菌体 凡吸附侵入细胞后,导致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烈性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 侵入细胞后,与宿主细胞DNA同步复制,并随着宿主细胞的生长繁殖而传下去,一般情况下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温和性噬菌体。

以T-系偶数噬菌体为模式介绍噬菌体的增殖,其增殖周期可分为五个阶段。 吸附侵入复制装配裂解 微生物与植物的共生关系

外生菌根是真菌的菌丝大部分着生在植物幼根的表面,少量菌丝侵入到皮层细胞间隙中所形成的共生体系

菌根是真菌与植物的共生体系。真核生物之间实现共生关系的典型代表。

能引起植物形成菌根的真菌称为菌根真菌。大部分属担子菌亚门,小部分属子囊菌亚门。菌根真菌的寄主有木本和草本植物约2000种。

豆血红蛋白是寄主植物细胞合成的蛋白质及类菌体合成的血红素构成的化合物,对根瘤中氧气的调节有重要的作用,也是固氮能力的一个指标。豆血红蛋白是一种氧接合蛋白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固氮体系称为根瘤。

在根瘤中,根瘤菌结构及形态发生改变,形成特殊形态的T形或Y形菌体叫类菌体。

微生物与植物和共生关系的类型和特点 弗兰克氏菌和非豆科植物共生体系

已知放线菌目中的弗兰克氏菌可与200多种非豆科植物共生形成放线菌根瘤(actincrhizas)。这些根瘤也具有较强的共生固氮能力。结瘤植物多为木本双子叶植物,如凯木、杨梅、沙棘等。 蓝细菌与植物共生固氮体系 蓝细菌与真菌和苔癣植物的共生

蓝细菌与水生蕨类植物的共生体系——红萍。 蓝细菌与高等植物的共生

① 蓝细菌与裸子植物的共生体系——苏铁的珊瑚状根。 根乃拉草属(Gunnera )

② 蓝细菌与某些真菌形成地衣的共生固氮体系 真菌和植物的共生

菌根是真菌与植物的共生体系,可形成外生菌根和内生菌根,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不同的影响。

外生菌根与从枝菌根形态结构的异同 外生菌根:菌套(由于真菌和寄主种类的不同菌套的长短厚度及表面都有不同的特征。)哈蒂氏网、外延菌丝、菌索和菌核

丛枝菌根:与外生菌根不同,内生菌根的侵染很少引起根系外部形态的改变。其中泡囊丛枝菌根(VA)是极为重要的一种 。

泡囊- 丛枝菌根(vesicular - arbuscular mycorrhiza , VAM) 。VA菌根是部分真菌与植物根形成的共生体系。它在根的皮层细胞间和细胞内形成泡囊和丛枝,所以叫泡囊-丛枝菌根 。菌丝、丛枝、泡囊、孢子和孢子果、辅助细胞

外生菌根的作用(p310) 1) 对植物营养和生长的作用 2) 对防御林木根部病害的作用 丛枝菌根的作业

增加了根圏的范围,增加了根系对水分的吸收,提高植物的抗旱能力,改善植物营养条件。

绪论

绪论

绪论

微生物绪论

02_绪论

《绪论》教案

化妆品绪论

微生物绪论

绪论课件

第一章绪论

《绪论.doc》
绪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