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楼77

2020-03-02 11:22:4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3.5.1 HRB335与HRB400钢筋应严格区分;钢筋的强度标准值应具有不小于95% 的保证率。 3.5.2 在施工中,当需要以强度等级较高的钢筋替换原设计中的纵向受力钢筋时,应按照钢筋受拉承载力设计值相等的原则换算,并且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钢筋代换应经设计同意。 3.5.3 框架梁、柱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 3.5.4 钢筋在最大拉力下的总伸长率实测值不应小于9%。 3.5.5 E43型焊条用于HPB300级钢筋及钢板之间的焊接;E50型焊条用于HRB3

35、HRB400级钢筋及钢板之间的焊接;钢筋与钢板焊接随钢筋定焊条。

3.6 平法G101系列标准图集见表3.6。7.2 砌体、砂浆、砌体结构施工质量控制等级。

7.2.1 砌体强度等级、干容重:煤矸石烧结空心砖强度等级≥MU5,其干容重≤10kN/m ;煤矸石烧结多孔砖强度等级≥MU7.5,其自重≤15kN/m 。

7.2.2 砂浆强度等级:混合砂浆强度等级≥M5;水泥砂浆强度等级≥M5(用于卫生间、盥洗室隔墙)。

7.2.3 砌体结构施工质量控制等级为B级。

8.1.3 地基处理措施及技术要求:设计基础底面相对标高为-1.800m,坐落在第2层粉质粘土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150kPa,基槽开挖局部超深部位采用4:6砂石分层回填至基础底面标高,每层不大于300mm厚,压实系数不小于0.97。 8.1.4 地基无液化土层。

8.1.5 滕州市标准冻深为0.5m。

8.1.6 地下水情况:本工程静止水位标高约在 -6.00~-6.12m,埋深5.60~5.80m左右,地下水对混凝土具有微腐蚀性。

8.1.7 场地土类型属中硬场地土。

8.2 基础形式和基础持力层:本工程采用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基础持力层位于第2层粉质粘土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ak=150kPa。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C30,钢筋保护层厚度为40mm,垫层采用100厚C15素混凝土。 8.3 本工程抗浮设计水位为-6.00m。 8.4 基槽开挖、回填要求

8.4.1 开挖基槽时,不应扰动土的原状结构,如经扰动,应挖除扰动部分,选用4:6级配砂石(或灰土,素混凝土等)进行回填处理。用级配砂石或灰土时,压实系数应不小于0.97。 8.4.2 施工时应人工降低地下水位至施工面以下500mm,开挖基坑时应注意边坡稳定,定期观测其对周围道路市政设施和建筑物有无不利影响。

8.4.3 基础施工前应进行钎探、验槽,如发现土质与地质报告不符时,需会同勘察、施工、设计、建设、监理单位共同协商研究处理。

8.4.4 机械挖土时应按有关规范要求进行,坑底应保留200mm厚的土层用人工开挖。

8.4.5 基础施工完成后,应进行回填,回填土宜选用粘性土。基坑回填土及位于设备基础、地面、散水、踏步等基础之下的回填土,必须采用2∶8灰土进行分层夯实,每层厚度不大于300mm,压实系数0.94。

8.4.6 墙、柱插筋在基础中的锚固构造见《11G101-3》第58~59页。 8.4.7 独立基础底板配筋构造见《11G101-3》第60页。

8.4.8 独立基础底板配筋长度减短10%%%构造见《11G101-3》第63页。9.2.3 纵向受力钢筋连接方式及要求: 1) 框架梁、框架柱、基础部分的纵向受力钢筋应采用机械连接接头(Ⅰ级),其它构件当受力钢筋直径不小于22时,应采用机械连接接头(Ⅱ级),当受力钢筋直径小于22时可采用绑扎的搭接接头。 2) 纵向钢筋弯钩与机械锚固形式及纵向受拉钢筋绑扎搭接长度要求要求详见《11G101-1》第55页。

3) 纵向受力钢筋搭接区箍筋构造要求详见《11G101-1》第54页。

4) 钢筋绑扎搭接位于同一连接区段长度(1.3倍的搭接长度)内的受拉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梁、板及墙≤25%,柱≤50%。

5) 钢筋机械连接位于同一连接区段长度(35d,d为纵向受力钢筋的较大直径)内的受拉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宜≤50%,要求必须进行必要的检验。 9.2.4 板:

1) 双向板钢筋的放置,短跨方向钢筋置于外层,长跨方向钢筋置于内层。现浇板施工时,应采取措施保证钢筋位置正确。

2) 现浇板配筋做法详见图集11G101-1第92~97页;现浇板端支座纵向钢筋配筋构造按11G101-1第9

2、97页铰接执行;板面高低差等局部升降板详见图集11G101-1第99~100页。

3) 各板角负筋,纵横两个方向必须交叉重叠设置成网格状。

4) 单向板受力钢筋,双向板支座负筋必须配置分布筋,分布筋为%%1328@250。

5) 浇板开洞尺寸小于300mm时,板内钢筋须从洞边绕过,不另设附加钢筋;开洞尺寸大于

300且小于1000mm时,应按要求设置附加钢筋,详见图集11G101-1第101~102页。

6) 管道井内钢筋在预留洞口处不得切断,待管道安装后用比原设计提高一级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局部浇筑。

7) 需要预留施工洞的管道井楼板,混凝土逐层封堵,板内钢筋事先锚入梁内及混凝土墙内长度≥La,上部钢筋在跨中连接,下部钢筋在洞边交错连接,楼板高度范围周圈预留≥15mm的凹槽。

8) 板内埋设管线时,应尽量避免交叉,交叉布线处应采用线盒,管线的直径应小于1/3楼板厚度,管线应放在板底钢筋之上,板顶钢筋之下,且管线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30mm,沿管线方向应增设%%1304@150,宽度不小于450mm的钢筋网带。

9) 对设备的预留孔洞及预埋件需与安装单位配合施工,未经结构设计人员同意,不得随意打洞、剔凿。

10)跨度大于3.60m的现浇板施工时应按规范要求起拱。 9.2.5 梁:

1) 梁内箍筋除单肢箍外,其余采用封闭形式,封闭箍筋及拉筋弯钩构造见《11G101-1》56页。当箍筋为多肢复合箍时,应采用大箍套小箍的形式。

2) 抗震框架梁(KL、WKL)箍筋加密区构造见图集《11G101-1》85页;梁内附加箍筋、附加吊筋构造见《11G101-1》87页。

3) 非框架梁L配筋构造及主次梁斜交箍筋构造见《11G101-1》86页,非框架梁L中间支座纵向钢筋构造见《11G101-1》88页,非框架梁上部纵向钢筋在端支座处采用设计按铰接时的情况进行锚固。

4) 梁的纵向钢筋需设置接头时,下部钢筋连接位置应位于支座 Lo/3跨度范围内;上部钢筋连接位置应位于跨中Lo/3 跨度范围内。同一连接区段内的钢筋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应大于50%,悬臂梁上部钢筋不得设接头。

5) 抗震楼层框架梁(KL)纵向钢筋构造见图集《11G101-1》79页;抗震屋面框架梁(WKL)纵向钢筋构造见图集《11G101-1》80页;框架梁(KL、WKL)中间支座纵向钢筋构造见图集《11G101-1》84页,框架梁水平、竖向加腋构造见图集《11G101-1》83页。

6)悬挑梁的悬挑端配筋构造见图集《11G101-1》89页;悬挑构件需待混凝土设计强度达到100%方可拆模。

7) 梁上不允许预留孔洞,当必须设置时,应由结设计人员确认,预埋件需与安装单位配合施工。

8) 梁跨度≥4m时,跨中按跨度的0.2%起拱;悬臂梁梁端按悬臂长度的0.4%起拱,起拱高度不小于20mm。

9) 梁其他构造详见国标图集《11G101-1》。 9.2.6 柱和节点: 1) 柱内采用封闭式箍筋,封闭箍筋弯钩构造见图集《11G101-1》56页;抗震KZ纵向钢筋构造见图集《11G101-1》57~60页;框架柱内矩形箍筋复合方式见图集《11G101-1》67页。

2) 柱插筋在基础中的锚固构造详见国标图集《11G101-3》第59页。

3) 柱上不允许预留孔洞,预埋件需与安装单位配合施工,预埋钢筋不得与主筋焊接。

4) 梁其他构造详见国标图集《11G101-1》。

5) 柱应按建筑施工图中填充墙的位置预留拉接筋,详见图集《砌体填充墙结构构造》(12G614-1)。

6) 梁柱节点等钢筋过密的部位,须采用同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浇筑振捣密实,并加强养护。

9.3 预留孔洞、预埋件:

9.3.1 混凝土结构施工前应对预留孔、预埋件、楼梯栏杆和阳台栏杆的位置与各专业图纸进行校对,并与设备及各工种密切配合施工。

9.3.2 混凝土现浇构件中的预埋件、预留孔洞及预埋套管,均应事先预埋,严禁事后穿凿。 9.4 防雷接地要求:

9.4.1 防雷接地措施,应根据电气图纸所规定的位置和要求,具体做法按电气施工图纸。柱内至少有两根纵向钢筋作为避雷引下线。作为避雷引下线的纵向钢筋,必须从上到下焊成通路,焊接长度不小于100mm,且其下端需就近与基础内底部钢筋焊接,焊接长度不小于100mm,其上端需露出柱顶或混凝土墙顶150mm,与屋顶避雷带连接。基础钢筋应与楼板、梁、柱钢筋连成通路,作为避雷使用。 9.4.2 所有避雷金属件均镀锌。

0.1 砌体填充墙的材料种类、厚度,填充墙成墙后的墙重限制及卫生间上翻: 10.1.1 隔墙为200mm/240mm厚煤矸石烧结空心砖墙(自重≤10kN/m )、女儿墙为240mm厚煤矸石烧结多孔砖墙(自重≤15kN/m )。

10.1.2 填充墙的材料不得随意更改,填充墙的平面位置见建筑图,不得随意变动。

10.1.3 卫生间、盥洗室等用水房间楼地面防水材料沿墙四周上翻200,且沿墙体四周(门洞口除外)做200高素混凝土防水翻沿,宽度同墙厚,同主体结构一同浇筑。 10.2 砌体填充墙与框架梁、柱的连接要求:

10.2.1 本工程除注明者外,构造柱均为GZ-1,截面为墙宽x200,纵筋4%%13212,箍筋%%1326@200,在上下楼层梁相应位置各预留4%%13212与构造柱纵筋连接;构造柱下端600、上端梁下600长度内,箍筋间距加密到@100;施工时先砌墙后浇构造柱。

10.2.2 框架柱与填充墙交接处,砌体填充墙应沿墙体高度每隔500mm设2%%1326拉筋,全长贯通,拉筋与主体结构的拉接做法详见标准图集《砌体填充墙结构构造》(12G614-1)P9~P13。当遇门窗洞口时,拉结筋应伸至洞口边缘。

10.2.3 墙长度大于5米,而且此范围未设置构造柱时,墙顶与梁板应有拉结措施,详见标准图集《砌体填充墙结构构造》(12G614-1)P16。

10.2.4 >2100门洞口两侧无柱时设置构造柱GZ-1,≤2100门洞口设置抱框,构造做法详见《砌体填充墙结构构造》(12G614-1)P17。 10.2.5 外墙窗洞的下部设置与柱连接且沿墙贯通的水平系梁,框架柱预埋钢筋%%13210与混凝土带的纵向钢筋%%13210连接,详见《砌体填充墙结构构造》(12G614-1)P20。 10.2.6 与现浇过梁、水平系梁连接的混凝土墙、柱,应事先预埋插筋,单侧锚入混凝柱内≥la,双侧则连通,且伸出柱面1.2la。

10.2.7 填充墙与柱接缝部位抹面内应采用耐碱玻纤网格布加强,详见《L10J125》第17页;楼梯间和走廊周边的填充墙,其两侧均采用%%1304@200x200的钢丝网砂浆面层加强。 10.2.8 除图纸中注明的构造柱外,还应按下述原则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GZ-1):

1)填充墙拐角处、纵横墙交接处、悬墙端部、悬挑梁上填充墙端部

2)屋顶女儿墙每隔2.0m且不大于半开间,设置一个GZ-1,出入口上方女儿墙每隔1.5m设置一个GZ-1 3)>2400窗洞口两侧无柱时设置构造柱GZ-1 4)宽度大于2.7米的窗户、幕墙窗台设置GZ-1,间距不大于2.0m 5)墙长超过层高2倍时在中部设置构造柱GZ-1 10.2.9 填充墙砌至板、梁底附近后,应待砌体沉实再后用斜砌法把下部砌体与上部板、梁间用砌块逐块敲紧填实,构造柱顶梁下50采用干硬性混凝土捻实。1.1 地基进行处理前应先进行钎探、验槽,如发现土质与地质报告不符合时,需会同勘察、施工、设计、建设监理及有资质地基处理等单位共同协商研究处理。

11.2 框架柱施工缝位置宜设置在框架梁顶面,当施工缝必须设置在框架梁底时,应采取可靠措施,保证框架节点施工质量满足设计要求。

11.3 基坑开挖时,应由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基坑支护设计,确保支护结构安全和相邻既有建筑的安全。12.1 对于大跨度及悬臂构件、悬吊构件,支模应经严密施工组织设计以确保安全,并应在达到严格按照规范控制拆模时间,混凝土强度达到100%%%方可拆模。 12.2 为保证框架节点核芯区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延性。节点区内箍筋必须按照框架配筋图的要求施工,混凝土应振捣密实。

12.3 钢结构雨棚应选择有相应设计、生产、施工资质的单位进行设计、制作、安装。

12.4 本施工图需经施工图审查机构审查合格及图纸会审、设计交底后,方能进行施工;施工中应遵守有关规范、规程,应密切与建筑、给排水、暖通、电气等各工种配合,发现问题及时与设计单位联系,以便协同解决。

12.5 本设计未考虑冬季、雨季施工,当考虑冬季、雨季施工时,必须采取相应措施。 12.6 未经结构设计人员允许不得改变使用环境及原设计的使用功能。 12.7 未尽事宜应按照现行施工及验收规范、规程的有关规定进行施工.12.8 本工程楼梯栏杆选用图集06J403-1第21页B8,楼梯栏杆立柱方钢管改用□70×2。 12.9 本工程护窗栏杆选用图集06J403-1第77页H2,护窗栏杆横杆改用%%13075×2,竖杆改用%%13024。

艺术楼教室申请书

李岩77

思想汇报77

个人简历77

77事变

申请书77

励志演讲77

艺术旅游实训楼情况介绍

64首中国童谣77

国旗下讲话77

《艺术楼77.doc》
艺术楼77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