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

2020-03-03 17:10:3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

最近,读了老师介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从阅读的情况来看,我怕很赞同此书的翻译者在译者导读中所说的“此书很难读懂”的观点。也许是因为我的专业知识还没有学到位,而且伟大的本书作者凯恩斯当时本意是写给他的同行们即当时的经济学家们的,所以,难懂也是这本书的特点之一吧。带着这本书很难懂的观念,我开始阅读这本书。读了译者导读这一部分,译者剖析了此书难以读懂的多种原因,其中一点译者说到由于凯恩斯当时名声很旺,他认为自己的著作肯定会被人们所阅读,从这一点我可以看出,凯恩斯也是一个很自信的人,这也很符合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应该具有的。

其实我对于《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书的作者凯恩斯的了解并不算是很深,第一次听到他的名字我也没有记忆究竟是从高中还是初中,但是,真正的对他有了了解,是在接触了“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开始的。自大一开始上这门课程,便了解到他是最有影响的现代西方经济学家之一,他的很多理论都对现代的西方经济学产生重大的影相。之后,在接着学到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中,又涉及到了他的理论观点,像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经济的观点。然后,老师又介绍我们阅读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在阅读这本书后,我对他才有了更深的认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书,是他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被公认为他在20世纪最重要的西方经济学著作。有的西方学者甚至把他的这本书的重要性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马克思的《资本论》等同,更有的西方学者认为凯恩斯和达尔文、爱因斯坦、佛洛伊德都同属宏伟层次的创新性的思想家。由此可以看出,凯恩斯在西方经济学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可动摇的,而且他为西方经济学带来的贡献,是到现在还在还一直存在并且将会更深远的。

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书中,对于当时西方人们所害怕的1929年爆发的危机,人们担心它会再度到来,因此他们采取了危机是暂时和削减工资的解决办法。而当时的凯恩斯就是旨在通过本书反对当时的传统学者们所信奉的就业理论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对付危机的态度。削减工资在书里收到凯恩斯的反复争论。他从投资乘数原理开始论述,对贸易差额与国民经济盛衰的关系进一步地做出了论述。书中,与他自己过去的立场不同,他一反过去的立场,开始强调贸易差额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认为保护政策若能带来贸易顺差,必将有利于提高投资水平和扩大就业,最终导致经济繁荣。他认为一个部门的新增投资会使该部门收入增加,而且会在连锁反应下,引起其他相关的部门的收入增加和引起其他相关部门对新投资的追加从而获得新收入,继而引起国民收入总量的增长是最初那笔投资的若干倍。他极力支持、主张贸易顺差,并提出应该尽力扩大出口,同时保护关税和鼓励“购买英国货物”来达到限制进口的政策。他的之一理论被后来的经济学者论证并发展成为“对外贸易乘数理论”。就本书而言,凯恩斯在该书中的理论在西方经济学届被广泛地运用和传播,时至今日,仍被人们所研究、运用。

书中,凯恩斯认为,一个社会的总产量、国民收入和就业量在短期中是大致等价的概念。就是在社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资料的数量大概保持不变的期间中,总产量、国民收入和就业量的树枝会保持相同比例变化,三者中的任何之一的变

化可以表示出另外两者的变化。而凯恩斯撰写《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最终原因是想借此书提高国民收入,使它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从而解决资本主义的失业问题和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国民收入是由消费和投资所影响的,消费取决于消费倾向,而投资则由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来决定。最后,资本边际效率由预期收益和市场价格决定,而利息率则由货币数量和流动性偏好决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凯恩斯所要表达的最终意思是:国民收入(或者说是就业量)最终是由消费者的消费倾向、投资的预期收益、市场价格、货币数量和流动性偏好来决定的。换而言之,危机和失业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会经常出现的,而充分就业的情况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仅仅只是偶然存在的情况。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主要就该结论来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和政策帮助解决资本主义的危机和失业问题。

首先,凯恩斯对有效需求和就业理论进行了相关的讲述,从有效需求原理出发以实现充分就业为最终的目标。一个国家要达到和平、安定、发展的状态,必须要先解决就业的问题,只有在人们达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一个国家才有可能安稳地发展,走向世界。如果我们的顾家动荡不安,像先前阿富汗和伊朗等的国家那样,政治动荡、民不聊生,连生命都会随时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每个人每天想着的事情就是如何求生,生存就是人民当时所最迫切需要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人民便不会主动想到要生产、要就业,经济不会向前发展,最终的充分就业便不会达到。在此书中,凯恩斯首先批驳了以往的“经典学派”根据萨伊定律对于充分就业均衡所作的错误假设。假设指出,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着“自愿失业”、“摩擦事业”和“非自愿失业”三种状态,这种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是经常存在的,而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失业是由于总需求的不足而导致的,总就业量决定于总需求。就业增加,收入也会随之增加,而当社会的实际收入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增加速度不如收入增加快,由此经常引起需求的不足。因此,给出我们一个道理,要扩大就业量,就必须要增加社会投资用以刺激消费需求的增长。就业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方面,充分的就业就意味着一个国家的稳定发展。就业一词,对我而言肯定不陌生,因为一年后的我,也即将要面临就业的问题。有人说“毕业等于失业”,现在我想来,也未尝没有道理。我认为,于我而言,我那时候的那种“失业”,可以说是“非自愿性失业”。因为,我认为自己是个可以耐苦耐劳的人,对于工作,我不会过于挑剔,只要求是一份稳定的工作就好。我是一个非常知足的人,所以我不会特意去挑剔工作的缺点。可是,尽管如此,我也不能保证自己毕业之后是否就可以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失业,对于一个人自身而言,是一种压力,对于他的家庭而言,是一种很大的负担,并不是每一个家庭都能够承担得起如此的重担的。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过多的就业,会影响国家经济的萎缩不前,还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危害程度极高。因此,尽管看得不太懂,但是就就业理论而言,我本人也是相当的认同凯恩斯的观点的。

然后,对于消费倾向方面的看法,凯恩斯认为,消费物的需求是由“边际消费倾向”决定的,而投资物的需求则是由“资本的边际效率”和“货币利息率”共同决定的。为此,凯恩斯提出了“三大基本心理规律”的理论,即:边际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和灵活偏好规律。它是凯恩斯就业理论方面的支柱。凯恩斯认为,随着 就业和收入的增加,人们用于储蓄的部分的比例就越来越大,而用于消费的部分的比例却越来越少。凯恩斯的这一观点的例子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是很好找的,现代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的消费水平也会随之增高,可

是,出于人的人性来讲,一般人都是多虑、谨慎和贪婪的,所以,人们无每时每刻都在为自己的以后着想、打算着,必定会对挣得的钱进行投资增值或是储存起来以防日后的需要用到钱的突发事情的发生。现在,人们一般拥有自己的存款、积蓄,不管是老人还是强壮的中年人,都会为自己储蓄点钱来过日子,这不是潮流,而是出于本性。在生活安定的时候,人们首先的是储蓄起一部分,然后才会选择去娱乐自我,这也就是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所认同的观点。当储蓄增多而又及时转化为投资的时候,就会出现“有效需求的不足”,从而降低国民收入水平,导致失业的形成。凯恩斯认为的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其实就是:当其他条件维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资本生产物增加,资本边际效率会呈现递减的趋势,加上存在着不肯定性、风险、期望、投资者的态度和信心等的因素影响,就更加加大可聚集需求量和先是消费量之间的裂痕。这里的资本边际效率等于一个贴现率,用这个贴现率将该资本资产的未来收益折现,该现值就刚好等于该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这也就是资本家预期所想要得到的利润率。如果按照“经典学派”的经济学家们的建议,唯一可以解决资本边际效率规律的方法就是要降低利息率,可

是如果实行如此的方法,就会碰上灵活偏好规律的阻碍的问题。灵活偏好规律就利息率取决于个人和企业持有货币的愿望和数量。其主要原因主要由于人们有货币在手,可以灵活运用。人们偏好货币 ,一是出于交易目的,需要满足日常生活,二是由于预防目的,留着货币来应付意外开,三是由于投机目的,想从市场中获利。所以,利息率的控制是很有必要的,即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如果利息率太低,人们就不会放弃这种灵活偏好了,所以,利息率不可能太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需求会受到三大心理规律和货币数量的调节,对消费物的需求随消费物生产的增加相对减少;对投资物的需求随投资物生产的增加相对降低;投资会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由于资本边际效率的递减和利息率的提高引起的投资障碍,生产就不能扩大到充分就业的程度;失业必然出现。因此,凯恩斯得出的结论是要:增加消费,引起投资,提高资本的边际效率,降低利息率,以克服经济衰退和实现充分就业。

接着,凯恩斯还阐述了他在消费倾向的基础上所建立的乘数原理的相关知识。乘数原理即:投资变动给国民收入总量带来的影响比对投资变动本身的影响要大得多,这种变动一般会是投资变动的倍数之多。一般来说,人们的收入增加了,使用在消费上的部分越多,那么投资所引起的连锁反应反映出来的效果也就越明显,并且总收入的增长也就越快了。成熟时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它的大小由消费支出和再支出来决定。正常情况下,就业的增加和投资的增加的方向是一致的,通过乘数的作用,政府的投资对就业的扩大能力就会大大加强。现在,有许多人对凯恩斯的这个乘数理论发出了争议性的声音。有的人认为凯恩斯乘数理论是虚妄的,他忽视了流量与存量的区别,忽视了时间因素,导致他得出了错误的结论。可是在我看来,这个错误是不好说的。因为我们确实看到了:有些时候当政府的支出增加,确实是会增加总需求的。也许那也存在着一些什么原因是经济学家们还没研究出来的,可是,现在我们确实是看到了有这样的情况的存在,我们便不可以下“凯恩斯的乘数原理是错误的”。在凯恩斯的众多理论当中,乘数原理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学概念”概念而已,而是凯恩斯的就业理论中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有了它,我们才可以在总就业量、总所得和投资量间建起一个确实的关系,它是总就业量、总所得和投资量三者之间的一座座桥梁,才可以使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对经济政策起到一个导向的作用,并且可以知道经济的实践。总之,它还是一个重要并且正确的理论。

再接着,凯恩斯论述了他的工资与物价理论的相关知识。相对于从前的传统理论认为,充分就业可以依赖于工资率的变动使得就业量发生自动调节,凯恩斯认为,工资的削减会对企业有有利的影响,可货币工资率的全面削减又会影响总需求,使之按比例下降。由于预期成本降低,企业家们会扩大生产,可是又由于需求的减少,生产出去的产品并不会因此而卖掉。于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较大的生产量和就业量并不一定会增加收入,而是只有在总需求增加的时候,才能达到最好的经济成果,所以,用削减工资换去取那点点的小甜头并不是好的经营理念。总需求和物价水平的改变蕴藏这复杂的关系因素,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凯恩斯的物价理论中就作出了分析。其中主要的思路就是:货币数量的增加不能直接影相物价。货币数量的增加首先会引起利息率的降低,从而提高了利润率,企业家们便会增加投资,投资物的增加会引起人们的需求增加,国民收入也会因此而增加,而国民收入的增加会通过乘数理论作用于消费品,使得消费品的需求也增加,最后,需求的增加会刺激生产,增加供给。需求增加虽使价格提高,但供给扩大又使价格降低。在需求与供给达到均衡状态时物价不必与货币 同 比例增加。物价理论还包括了:当劳动供给缺乏的时候,就不应再增加货币数量,否则将引起真正的通货膨胀。当非自愿性失业广泛存在的时候,如果不增加货币数量,降低利息率,刺激有效需求,就会形成失业压力,对生产增加形成障碍。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经常存在着一个失业大军,所以,增加货币的数量,刺激有效需求,从而达到提高物价是凯恩斯认为的实现“充分就业”的重要方法之一。

最后,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对危机理论的相关知识进行了阐述。凯恩斯认为经济具有周期性,经济危机是周期的一个环节,有它产生的必然性。未来收益的预期,一部分决定于资本物的丰裕程度,另一部分决定于企业家的悲观或乐观情绪。繁荣后期的危机的发生,是由人们对资本物的未来的过于乐观预计而造成的,当失望降临的时候,人们才会对未来的收益突然失去信心,这种落差是很大的。资本边际效率崩溃加上利息率上涨,会使投资量减退得异常厉害。投资下降的结果,必然会导致总收入和总就业的大幅度降低。对于危机的周期性,凯恩斯认为:危机爆发后,生产收缩,由萧条到复苏的恢复一般需要三至五年。这一来是因为资本边际效率的提高,要以资本物恢复稀少为前提;二来是由于存货的原因。只有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资本物稀缺性恢复了,存货收完了,资本的边际效率随之增加,因此投资扩大。投资的增长引起投机旺盛,经济周期又转入高涨,直到资本边际效率再度崩溃,危机又开始重演。所以,凯恩斯反对用高利息率的措施来遏制投资,他觉认为消灭萧条,永远处于准繁荣状态才是之力商业循环的最终办法。

读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我学到很多关于凯恩斯的经济观点,比以前更深入了,虽然读得不太懂,还特意上网搜寻了一下关于这本书和凯恩斯的相关资料,可是我还是学到了很多,对凯恩斯的伟大和对他的理论的高度、深度感到无比的敬佩。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

1_3600925_《就业利息货币通论》读后感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书笔记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书笔记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书笔记

就业利息货币通论 读书笔记

《就业、利息与货币理论》读后感

通论读后感

通论读后感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doc》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