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备课上课心得体会

2020-03-03 20:55:0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小学语文教材解读的策略

备课,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要备好课,不光需要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教育学、心理学、教材学等方面的积累。下面我想以目前我县使用年级较多的苏教版教材为例,就备课中对教材的解读和处理两方面来谈一谈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和老师们作一个交流。

首先,谈一谈如何解读教材。

教材包括课本、教学参考用书、教学挂图、相关课件等文本或图像资源,是我们上课不可缺少的凭借。有一些教师认为,小学课文浅显易懂,凭自己的水平给小学生上课,那还不是绰绰有余。所谓教材的钻研与解读,也就是浏览一下课文,看看参考书而已。显然,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也是不正确的。对教材解读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教案设计和课堂教学,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那么,解读教材包括哪些内容,着力要解决哪些问题呢? 解读教材包括学习《语文课程标准》、通读小学语文教材、研读每一篇课文及其练习、吃透教学参考用书和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等。它要着力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要整体地把握教材。

1、要了解义教新课标语文教材作了哪些调整和变动。 识字方面,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识字量增加了,原来的教学大纲要求是2500个。以前教学生字,要求达到“四会”,即会认、会读、会写、会用;现在识字采用“识写分流”,低年级鼓励“多认少写”,认的任务增加了,但写的任务并不大。这样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也能有效缓解读书和识字之间的矛盾。

课文方面,就苏教版教材来讲,减少了课文类型,第二学段课文

tob_id_6165 均为精读,不安排略读课文;第三学段,每册也只安排了一篇略读课文,这样安排减少了备课的头绪,给我们尤其是青年教师实际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第

二、三两个学段每册的课文在26课以内,这比人教版教材少了6课左右。同样的教学时间,课文少了,我们就可以将步子放慢一点,走稳一点;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将课文学透一点,将基础打牢一点;就可以在语言实践和拓展上多花些功夫,多做点文章,开阔学生的视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后习题,一般每课后面安排4~5题,一是朗读、背诵、复述等常规训练,意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训练语感,增加语言积累;二是写字训练,第一学段提供印刷体的样字,第

二、三学段提供钢笔书写的样字,意在训练学生写规范汉字,写好汉字;三是读抄常用词语,意在让学生扎扎实实地打好语文基础;四是关于感悟课文的思考题,意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五是根据课文特点安排的“小练笔”(从三年级开始),将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体现“长短线结合”,所谓“长线”就是指每个单元单列出的习作训练,所谓“短线”就是指有些课文后安排的小练笔,两者相辅相成,目的是稳步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要了解教材编排特点及编辑意图。

苏教版教材用纸是大32开,开本是1000×1400毫米,人教版则是小32开,开本是890×1240毫米。所以从直观上来看,苏教版教材比人教版要长一头阔一膀。内页的汉字,苏教版也比人教版要胖一圈。有的人认为,这样做浪费了纸张。其实这完全是从小学生用眼角度来考虑的,字号大了,他们看起来就不会感到有丝毫的吃力,有利于对视力的保护,体现了编者浓浓的人文关怀。

每册开头均安排一个“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系列内容,这是苏教版教材的一大特色,体现了编者对基本学习习惯的重视,不仅要一一落实,而且要贯穿教学的始终。

每册教材分组编排,

一、

二、三年级安排8个单元,

四、

五、六年级安排7个单元,每个单元安排1个综合性的练习。不再以单元训

练重点来编写教材,这和以往教材有着很大的不同。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语文素养的发展不是线性的,它是逐步积累,整体推进的。苏教版教材的编辑打了一个很好的比方:语文能力的发展如同胎儿的孕育一般,不是今天长手、明天长脚这般次第累加而成,而是整体地、综合地成长,即长手的同时,脚也在发育。各单元的课文是从不同角度选入的,体现语文的整体性、模糊性和综合性,但各年级之间有一定的梯度。看似无序却有序,道是无心却有心。 选入教材的文章,传统的经典和名家名篇很少,这并不意味经典和名篇不好,作家的文章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和名篇,就是因为他的作品与众不同,富有个性特色,但这些文章对今天的小学生来讲,由于人生阅历、知识储备、时空差距等因素,要想深入进去犹如攀登峻岭峰巅一样艰难。苏教版教材的选文非常注意从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出发,基本上都是短小精悍的,语言规范平实,贴近小学生的语言实际,易读易懂,灵动鲜活,富有时代气息,再辅以精美的插图,易被小学生喜欢和接受。这些选文,饱含人文气息,文化构成丰富,中国的、外国的,民族的、世界的,传统的、现代的,不一而足,体现了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对小学生真切的关爱。

从三年级开始,每一单元里,将“习作”单独列出,与“习惯篇”“阅读篇”和“练习篇”并列,改变了人教版教材将“习作”插入“语文园地”的做法,是苏教版教材的一个创造。每个习作教材都安排有例文,是根据小学生的习作改写的,非常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例文由小学生书写,印在稿纸上,是模仿、学习的极好范例。改变了以往弱化习作的现象,其目的,就是突显习作教学,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是要准确地理解教材。

所谓准确,主要指的是对文章主题思想、表达方法、字词句段的理解没有偏失,切合文章的本意。比如三上的课文《军神》,讲的是青年刘伯承眼睛负重伤后,在重庆治疗时,为了不损伤脑神经,坚持不用麻药,接受德国医生沃克割了整整72刀手术的事。对其主题的

tob_id_6165

练重点来编写教材,这和以往教材有着很大的不同。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语文素养的发展不是线性的,它是逐步积累,整体推进的。苏教版教材的编辑打了一个很好的比方:语文能力的发展如同胎儿的孕育一般,不是今天长手、明天长脚这般次第累加而成,而是整体地、综合地成长,即长手的同时,脚也在发育。各单元的课文是从不同角度选入的,体现语文的整体性、模糊性和综合性,但各年级之间有一定的梯度。看似无序却有序,道是无心却有心。

选入教材的文章,传统的经典和名家名篇很少,这并不意味经典和名篇不好,作家的文章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和名篇,就是因为他的作品与众不同,富有个性特色,但这些文章对今天的小学生来讲,由于人生阅历、知识储备、时空差距等因素,要想深入进去犹如攀登峻岭峰巅一样艰难。苏教版教材的选文非常注意从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出发,基本上都是短小精悍的,语言规范平实,贴近小学生的语言实际,易读易懂,灵动鲜活,富有时代气息,再辅以精美的插图,易被小学生喜欢和接受。这些选文,饱含人文气息,文化构成丰富,中国的、外国的,民族的、世界的,传统的、现代的,不一而足,体现了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对小学生真切的关爱。

从三年级开始,每一单元里,将“习作”单独列出,与“习惯篇”“阅读篇”和“练习篇”并列,改变了人教版教材将“习作”插入“语文园地”的做法,是苏教版教材的一个创造。每个习作教材都安排有例文,是根据小学生的习作改写的,非常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例文由小学生书写,印在稿纸上,是模仿、学习的极好范例。改变了以往弱化习作的现象,其目的,就是突显习作教学,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是要准确地理解教材。

所谓准确,主要指的是对文章主题思想、表达方法、字词句段的理解没有偏失,切合文章的本意。比如三上的课文《军神》,讲的是青年刘伯承眼睛负重伤后,在重庆治疗时,为了不损伤脑神经,坚持不用麻药,接受德国医生沃克割了整整72刀手术的事。对其主题的

理解,有的认为是赞扬刘伯承不打麻药动手术的顽强精神,有的认为是表现刘伯承为了保护大脑、继续未竟的革命事业,甘愿忍受巨大的痛苦,志向远大;有的归纳为称赞沃克医术高超、侠肝义胆;有的干脆兼而有之。同样一篇文章,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概括呢?这是因为不能正确区分课文所记叙的内容和所表现的主题之间的差别,将两者混为一谈,不能准确把握作者表现手段和表现目的之间的关系。刘伯承和沃克医生是这篇文章里的两个人物,其中刘伯承是主要要表现的对象,沃克起的是衬托和辅助的作用。作者写刘伯承是从正面来写,写沃克医生是从侧面来写。正面描写也好,侧面描写也好,仅仅是一种手段而已,其目的是为了从不同的角度凸显刘伯承,展现刘伯承身上所具有的那种不同常人的坚不可摧的意志。编者编选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今天的学生学习刘伯承,不是学习他不用麻药动手术的行为,是要学习他具有的那种钢铁般的意志,这种意志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法宝,是最值得珍视的精神财富,要一代一代好好地传承下去。

要准确地理解教材,还必须重视咬文嚼字。比如《将相和》一文中,在“渑池会”上,秦王要赵王鼓瑟,蔺相如针锋相对,以死逼迫秦王为赵王击缶。一个鼓瑟,一个击缶,按理说是打了个平手,可会后,赵王为什么给蔺相如加官晋爵呢?这就需要弄清“瑟”与“缶”这两种乐器的内隐信息。春秋时,“瑟”作为乐器的一种,一般为闺房女子演奏,可见,秦王要赵王鼓瑟,明显带有侮辱的性质;而“缶”呢?(我们在今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看到的“缶”,是铜鉴缶,是张艺谋领导的那个团队的一大创新,与课文中的“缶”不可同日而语。)则是一种民间乐器,原本是用泥巴烧制的,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旧唐书.音乐志》中记载:“缶,如足盆,古西戎之乐,秦俗应而用之,其形似覆盆,以四杖击之”。演奏缶的,显然是一些下等的民间艺人。了解了这些背景知识,渑池会上的输赢便一目了然了,也就不难理解蔺相如誓死捍卫国家尊严的铮铮铁骨与凛然正气。

其次,重点谈一谈如何处理教材。

处理教材,首先要对教材进行恰当的定位,要尊重编者的意图,

努力实现教材预定的目标。

为了便于说明,我想以课文《军神》为例。《军神》在老人教版教材中被安排在五上,在新课标苏教版中被安排在三上。有的老师据此认为这是一种“下放”,说明教材越编越难。实际上,我们目前的语文教材是文选型的,选入的每一篇课文仅仅是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所承载的,除了作品固有的思想旨趣,更承载了编者预设的知能体系和价值标准,承载了社会对学子的殷殷希望,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手段,是实现编者意图的一个重要凭借。既然是“例子”,就可以选这个,也可以选那个,可以用在这里,也可以用在那里,但在不同的地方,它所承载的目标肯定是不一样的。在老人教版教材里,它是用来训练学生“快速阅读”的一个例子,而在苏教版中则没有这一目标。为了选好每一个“例子”,苏教版教材的编辑们是狠下了一番功夫的,比如《军神》这篇课文,在老人教版中,沃克医生的话是这样的:“你堪称军神!”,在本册教材中则改成了“你是一位军神!”我们不妨两相比较一下:“堪”是古语词,表示能的意思,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口语中很少用,“你堪称军神!”今天的小学生理解起来颇有些难度,但改成了“你是一位军神!”则明白如话,一读便知。再说,这是出现在人物的话语中,还是一个外国人说的,“堪称军神”用语过于书面化,不大符合平日用语的实际;“是一位军神”口语色彩浓郁,切合人物身份和场景。由一斑可窥全豹,由一字之改可见苏教版教材编辑的良苦用心,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的。

《军神》是三上第七单元里的一篇课文,被安排在同一单元里的课文还有《掌声》《金子》。尽管没有一个明确的训练重点,但只要认真研读,我们依然不难发现这三篇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文体上看,都是写人的记叙文;从价值观的取向上看,都是侧重于讲做人的道理。因此,在教学本组课文中,要将领会做人的道理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始终,进而再由内容到形式,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是如何写人的,获得表达方法上的启示。在每一课的教学设计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由具体的课文内容入手,深入到文章的字里行间,走进角色的内心世界,与作者、与文章中的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再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交流,融通。这样就能使学生在情感上有所触动,在思想上有所启发,从而领悟文章中所寓含的做人道理;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就课文是如何写人的,联系具体的语段进行品味、感悟,领会作者是通过语言、行动和神态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为今后练习写人的习作提供方法上的借鉴。

接下来,就要着手进行教学设计了。 第一步,是要确定适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要全面、明确、合理,所谓“全面”,是指要体现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全面不能理解成面面俱到,而要根据课文特点有所侧重。所谓“明确”,是指在文字表述上,内容要具体,达到什么程度要清楚明白,以便于掌控。所谓“合理”,是指既要符合课程标准规定,不能超“标”,也不能低“标”,又要符合课文的特点,还要符合本班学生的实际。

在实际操作中,有部分教师将一课的教学目标生硬地切分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块来表述,以为这样做是真正体现“三个维度”,殊不知,这是一种曲解,是生吞活剥。目标要体现三个维度,但这三个维度不是独立的三块,不能截然分开,而是三位一体的,要整体推进,全面落实。比如写字,它是每一篇精读课文必定要落实的一个教学目标,在参考书上对识字的要求只是简洁地表述为“学会××个生字”,写字包含其中,你如果也把它肢解成三块来表述,那么教学目标岂不变得支离破碎、冗长无度了吗?实际上,老师们知道,要使学生写好字,在动笔前,你要通过书写示范、动画演示、作品鉴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写好字的冲动,在此心向的驱动下,学生就会主动地对字形进行仔细地观察、辨析,了解汉字的笔画构成,发现生字间架结构方面的特点,做到意在笔先;动笔时,学生就会运用正确的姿势,认真地、耐心地、反复地练习,直到把每一个字写端正,写美观;写好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将写好的 字互相比一比,评一评,赏一赏,让学生充分享受写字带来的快乐。这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有机体,这里面有汉字方面的知识教学,这些知识必须要通过扎扎实实地训练才能转化为书写方面的技能,而在促成这种转化的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合适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对写字产生积极的心向,乐于动笔,从而自觉地端正写字态度,细心地揣摩汉字的结构规律,耐心细致地写好每一笔每一个字。这样,在指导写字这一过程中,就有效地落实了三个维度的目标,既让学生掌握了基础的汉字结构知识,又训练了书写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了对方块汉字的热爱,获得习字和做人的双丰收。

还有一部分教师,干脆拿来教学参考用书,将“教学要求”原封不动地抄下来。至于如何逐一落实这些目标?为什么要落实这些目标?则全然不顾,丝毫不去探究。其结果只能是“以己之昏昏,而欲使人之昭昭”,教师教的不明不白,学生学的势必糊里糊涂。

比如《军神》一课中,要求学会的生字是10个,要求会认的生字也是10个。怎样去落实识字目标呢?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心里一定要有数。在初读阶段,要让学生圈画出这些生字,一一地认读,可以和同桌相互交流,着力解决字音;再读时,放手让学生凭借个人的学力,运用已经学得的识字方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悟、理解这些生字及词语,着力解决字义;在练习时,再指导学生细致地分析字形,写好要求学会的生字,着力解决字形。这样分步实施,有序,有度,有效,有利于打牢学生语文的基本功。当然,这种程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否则就成了程式化的东西。比如,在介绍刘伯承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在读准生字“承(chénɡ)”的同时,观察“承”的笔画组成,中间的“了”字上是三横,不能写成两横,左边是横撇,右边是一撇一捺,不是撇折。再从字源、字理上看,它的篆体字形如图 ,从“手”从“卪(同节)”。上面是“卪”,“卪”是符节,是古代使者或调兵将领手中拿着作为凭证的东西,用竹、木、玉、铜等材料制成,表面刻有文字,分成两半,一半存在朝廷,一半给派出的使者、官员或带兵的将领;下面是左右手在作接受之状。它表示在下面接受之意,如承受、承接、承上启下等等。字义可以让学生在观察篆体字形的基础上大胆去猜,以增加识字的情趣,培养对汉字的热爱。这样使学生开始接触“承”时,就能对字音、字形、字义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词语教学又该如何实施呢?过去我们强调“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今天,我们则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以及直观的图文、声像资料,多层次、多角度地理解、感悟、体验。比如“军神”这个词语,它是指具有杰出军事才能的人,这是它的基本义。这一词语是出现在沃克医生手术结束后称赞刘伯承的话语中,联系这一语境,我们不难理解文中的“军神”其实指的就是刘伯承,这是它的语境义。沃克,作为一名技艺精湛的外科医生,他阅人无数,已习惯了病人与生死的艰难较量,严肃而冷峻,但面对刘伯承这样一个主动不用麻药,坚持做完割了整整72刀手术的军人,他被极大地震撼了,以至于失声喊道:“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从“男子汉”“钢板”到“军神”这几个称谓的变化,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沃克的内心情感在急剧升温;透过“军神”一词,我们不难体会出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崇敬之情。“军神”是对刘伯承将军的称颂,更是对那种坚不可摧的意志的礼赞,这就是词语内在的情感义。这样从三个层次来感悟,学生就能由表及里深刻把握词语的丰富内涵,从而为以后的运用作好认知和情感上的准备。 第二步,要合理地划分课时任务。

一篇课文的教学,要分几个课时来完成,每个课时该干些什么呢?现实中,尤其是在各级组织的公开教学或比赛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要求上第一课时,他(或她)在字词教学这一块,就会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而将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对文本的精读和品评上,思考,答问,讨论,交流,好不热闹。一节课下来,文本的阅读理解就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如果要求上第二课时,那么他(或她)在简单地复习后,就会组织、引导学生从文首到文尾,从语言感悟到语言

实践,一路高歌猛进,整节课被安排得满满的。不禁让人心生疑惑,第一课时,你都干了些什么?究其原因,是教师为了课堂出“彩”,为了表现自我这一心理在作怪,没能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恰当地划分课时任务。

《军神》一课,教学参考用书上建议教3课时。怎样切分课时任务呢?我认为,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自主地、充分地读课文,要将课文读准,读通,读顺,长句子要能不丢字、不添字、不加字,要顺畅自然,不疙里疙瘩。在读的过程中,识好字,学好词。通过读,要了解课文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进而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通过读,还要有所思,有所疑,有所感,有所悟,向老师或同学提出不懂或不理解的地方,和同桌交流自己初步的感悟和体会。这样就为下一步的精读、品味打好了基础,作好了铺垫。第二课时,主要是选准适当的切入口,深入文本,披文入境入情,体验感悟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这是第一个回合。然后,返顾全文,揣摩、领悟作者在本文中运用的表达方法,即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这是第二个回合。(这就是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张志公所谓的“在课文中走两个来回”。)最后,进行总结升华,指导学生读好重点段落和人物对话,并布置学生收集刘伯承将军的生平事迹,尤其是他早年的革命经历,将学生的阅读视野由课内拓展到课外。第三课时,主要是放手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可先让学生交流课下收集到的资料,一方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然后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演课本剧。最后,进行书写指导,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句,增加语言积累;还可以适当地补充一些语言文字方面的训练,使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 第三步,要科学地处理课后练习题。 本课后面有4道习题。第1题是“分角色朗读课文”。怎么处理呢?有些教师在理解课文之后,请几个学生分一下角色,将课文读一遍,就算完成了。这是应付,是敷衍。“分角色朗读课文”是一项练习,更是一项教学要求,切不可草率事之。“分角色朗读”是阅读理解的延伸,是一种重要的角色体验,也是学生深入领会刘伯承伟大人格的一条重要途径。要落实好,必须要层层渗透,步步推进。初读时,要让学生圈画出人物对话,反复朗读;精读时,则要深入到文章的字里行间,细心地体悟人物的情绪变化,全心地揣摩人物的感情起伏,走进人物的内心,感人物之所感,想人物之所想,与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此基础上,指导读好每一处的人物对话。在分角色朗读时,要创设一定的氛围,先自读自练;然后分小组进行,组内互换角色,互听互议,互学互评;最后选择读得好的上讲台表演,展示朗读成果,共享学习收获。第2题是用钢笔描红。描红不是简单地用笔将原字覆盖,不要急着让学生动笔,先要指导学生细心观察每一个字的间架结构,耐心揣摩每一笔的轻重缓急,体会范字的精妙所在,渐渐在自己的脑海中印下这一个个汉字的样子,再下笔认真描摹,做到意在笔先。胸中有意,才能下笔写字。 第3题是读抄词语。对于这样的题目,不能简单地让学生读一读,再抄一抄就了事。在读前,要想一想这些词语的大致意思,与之相关的语句,比如“苍白”,意思是白色中略显发青,文中的句子是“年轻人脸色苍白”,这里“苍白”一词是用来描写刘伯承手术后脸色的,直观地表现了他手术后的虚弱,也印证了手术的巨大痛苦。在朗读和抄写“苍白”一词时,学生的脑海中就会自然地浮现出相关的画面。这样一来,词语就不再是一个个抽象的符号和概念,而有了逼真的形象和生动的画面,既有利于词语的积累,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敏锐的语感。

第4题是迁移性练习。要求回答“为什么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由于此问直指文章的主旨,不宜在细部的感悟中让学生零打碎敲,而应放在理解全文后总结升华时进行,先组织学生就此问展开充分地讨论,然后练习用自己的话完整地陈述,将学生在课文中领悟的内容和思想迁移运用到说话训练上来,练说中再要求学生用上在课文中学到的新词或短语,使理解和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知的学习和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把这一题作为感悟性的问题来处理,在阅读中来完成,将学与用分开,将理解与表达剥离,就难以有效地、立体地训练和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第四步,要周密地制订课时计划。

这里重点谈一谈怎样选取精读感悟的切入点以及采取的教学策略。教学参考用书里,对于阅读教学的建议一般都是分两点来讲,一是初读感知,二是精读感悟,这是程序化的,是阅读教学要遵循的规律。在“精读感悟”里,编者一般也是逐段地加以分析和提示,以期帮助教师准确地理解文本,运用适当的阅读之法。有的教师据此设计教案,一段一段地读,一段一段地问,不知不觉又走上了逐段解析的老路,将阅读教学肢解得零零碎碎。一堂课下来,教师问了一大串可有可无的问题,学生说了一大串言不由衷的话。

其实在“精读感悟”中,我认为最为重要的是要选准切入点和采取易于被学生接受的方式方法。一个好的切入点,能短时间内最大程度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主动学习的情绪,减少阅读头绪,优化阅读过程,充分而有效地利用课堂上的每一分每一秒。在本课的设计中,我们不妨采取直奔中心的策略,将本文的中心句“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作为切入点,深入其中,进而辐射全文。先让学生说说“军神”是出自谁的口,是谁称赞谁时说的?找出他说的话,认真地读读。然后,围绕这个中心句,让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如:沃克医生为什么会这么说?为什么他要以“军神”来称赞刘伯承?导致沃克医生态度发生根本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刘伯承和钢板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等等,再一一将这些问题展示出来。而后,在学生充分质疑的基础上,让每个学生选择一个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认真地研读文本,尝试从文中获取答案。如果选择的问题相同,也可以几个人一起结成小组,共同研读、讨论、交流。这样做的目的是充分地尊重和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动应付的仆人。这样自主 学习才算是真正找到了落脚点,新课标的理念和精神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

在学生充分地研读后,教师要组织好交流和评议。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要有准确的预见,开始阶段,他们说出来的体会可能是肤浅的,不完整的,甚至是零乱的,这是真实的学习状况。对此,教师要有心理准备。事先要精心地预设:当学生说的体会肤浅时,怎么启发诱导,以使学生的认识经历由肤浅到深入的过程;当学生说的答案不完整时,怎么指导帮助,以使学生提高认识,完善答案;当学生的回答零乱时,怎么引导提示,以使学生理清思路,有序作答。本课中,关键是要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感悟体会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一方面是从刘伯承手术前后的表现中来体会。手术前,他是异常地镇定,对手术可能带来的痛苦,心理上有充分地准备;手术中,他“一声不吭,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色床单,汗如雨下。”以至于手术结束后,“崭新的床单竟被抓破了”。这是正面描写,逼真地再现了当时的场景,生动地表现了刘伯承超常的意志力。另一方面是从沃克医生手术前后的态度变化中来体会。手术前,沃克医生是“冷冷地”“有些不悦”,不相信眼前的这位青年能经受得住这么巨大的手术痛苦;手术中,沃克医生“双手微微颤抖”,因为作为医生的他,深知不用麻药摘除坏死的眼球和新生的息肉带给病人的那份锥心刺骨般的痛楚;手术后,面对这位超常镇定的青年,他被极大地震撼了,这大大地出乎了他的意料,以至于“失声喊”起来。这是侧面描写,有力地渲染了手术的氛围,表现了手术的艰难和难以忍受的痛苦,成功地烘托出了刘伯承的刚毅与伟大,展现了刘伯承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为了更好地理解刘伯承的坚强,还可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平日划破手指、碰破身体表皮等遭受创伤的经历,真切地感受,悉心地体验,将生活经验和理解感悟有机地联系起来,为深入文本搭建一座心灵的桥梁。

其后,鼓励学生进行总结性的陈述,升华认知和感受。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假如你是此时的刘伯承,你会怎么想?假如你是沃克医生,你又会怎么想,还会怎么做?有条件的,可以运用电教或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观看《青年刘伯承》电影中这一手术片断,直观地感受当时的情形,建立相关的表象,帮助学生亲近课文中的人物,真正地走进文本,和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从而在内心深处触发情感的共鸣。在进行了这样一番渲染和体验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就水到渠成了。

小学语文教材分析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实现教学最优化,就必须实现教学目标最优化和教学过程最优化。教材的分析和教法的研究,正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实现教学最优化,就必须实现教学目标最优化和教学过程最优化。教材的分析和教法的研究,正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教材分析是教师备课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编写教案、制订教学计划的基础;是备好课、上好课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的前提和关键,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材分析和教法研究的过程,既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又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这个过程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创造性的劳动。所以,教材分析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加深对教育理论理解的过程,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材分析总的要求是:要深入理解和钻研教学大纲,充分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熟悉整个教材的基本内容,了解教材的各个部分在整个学科、篇、章或课时中所处的地位;具体分析教材的内容,包括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能准确精练地写出教材的知识结构方框图)、教材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教材的特点、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和教学原则,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校和学生的

tob_id_6165 实际情况,研究如何优化处理教材,如何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克服难点,明确教材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因素,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写出可行的教学方案,通过教材分析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教材分析的目的,就是通过教材分析,进一步对不同类型教材进行示范分析,使师范院校学生明确教材分析的重要性和教材分析的依据、内容和方法,逐步培养他们分析、研究和处理教材的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教材分析的依据是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同时还需要参阅必要的教学参考书。这里必须指出,尽管教材是大纲的具体化,是教和学的主要依据。

但是,不能就教材分析教材,而应该站在教学大纲的高度去分析教材,研究教法。因此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因此,钻研教学大纲、领会其实质,是进行教材分析的首要步骤。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还应当用历史发展的观点去分析研究,才能结合大纲真正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对教材的内容和编写特点,以及教材内容的处理方式有深入的认识。教师备课教课不能单纯从教材出发,停留于对教材的钻研,必须研究学生。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包括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和思维障碍,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深广度,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兴趣爱好等。只有在认真钻研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和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很好地去组织教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突出重点,克服难点,这个过程包括了

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自我意识、自我转化和创造性构思的过程。否则教材教法的分析和研究就可能无的放矢或流于形式。

只有以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为依据,参考必要的教学资料,才能达到教材分析的目的,教学中做到紧扣教材又不照本宣科,有的放矢地把教材内容用活讲活。

小学上课心得体会

怎样备课上课

备课上课手记

备课上课制度

大学生顶岗实习上课备课心得体会

新教师如何备课上课

教师备课上课要求

备课上课评课

新课改背景下备课与上课心得体会

语文集体备课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备课上课心得体会.doc》
小学语文备课上课心得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