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民歌有感

2020-03-02 10:52:4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第一次听到《神仙也挡不住人想人》这首歌时,我就不由的潸然泪下,我不知道为什么,当时的心情难以名状,只是不由地伤感,鼻子直发酸。妻子说是由于电视里辛酸的情节正好和曲子契合而产生了特殊的感人效果。言之有理,但是也不尽然,即使是没有看到那样的情节,这首歌仍然注定会成为自己的珍藏。每次我都似乎能看到那千沟万壑的陕北高原,就如同一个老人脸上密密麻麻的皱纹,其中沉淀了无尽的生命的悲欢离合。这首歌里所写的那种一个在山上一个在沟底,隔沟相瞭,相互而招的生活,对我来说竟然是如此的真实,如此的接近。我甚至在想,自己的前世是不是真的就在那里度过。陕北民歌以信天游为代表,以高亢嘹亮,气势恢宏为特点。每次见到电视节目中那些陕北山西歌王总是羡慕不已,那嗓门、那音色简直让我这五音不全的人无言以对,只能望洋兴叹!唉,不愧是放羊时在旷野中吊出来的嗓子,不愧是站在圪梁梁上和沟底底呐喊出来的气魄。好听,绝对好听,却有一种可望不可即的遗憾,因为那种高亢与大气对我来说太遥远,太难。陕北民歌,从来如此么?之前我一直以为是这样,直到最近接触到贺国丰。听到他《炖羊肉》时低沉平静的腔调,尤其是的看到他演唱时的样子:两腿一盘,屁股一坐,眉头一皱,两眼微闭,手往膝盖上一搭,嘴巴一张,不紧不慢,娓娓道来。极似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坐在那儿和你心平气静地拉家常——他没有那种面对镜头时故作精神饱满状,没有那种面对观众时千篇1律的手势。这一幕给了我绝对的震撼:原来,陕北民歌还可以这么唱,不必非得扎上那个早已沦为演出道具的羊肚子手巾,一身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衣服就足够;不必非得伸长脖子把声音吼到极限,只要一低头冲着脚底板浅吟低唱就可以。我对他的喜爱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他的几首代表《炖羊肉》《一对对鸳鸯水上漂》《谈不成恋爱咱交朋友》,已经听了不下几百次,翻来复去,如醉如痴,仍然聆听不够,玩赏不尽——这似乎对一般人来说是难以理解的,歌曲中我对流行歌曲不感兴趣,即便是在年轻时候的上学年代也没有追星的经历,即便听也是局限在极少数的几个人、极少数的几首歌。我喜欢的都是些老歌,那些往往是有了些年纪的人们所喜欢的老歌曲。我也在奇怪,我那张年青的面容下怎么就掩藏了一颗苍老的心?

言归正传,贺国丰的民歌,他自称土谣。客观地说有些歌词从内容上不排除拼凑的嫌疑,但是光是那种山西陕西地区独有的悲壮苍凉的曲调,那种充满乡土气味,甚至是土味有点呛人掉渣的土话方言就让自己心动不已。说实在的,我喜欢陕北民歌,发自内心的喜爱。并不是因为故乡山西与陕北仅隔河相望,地缘上的近亲而产生的一种认同感与归属感。让我为之痴迷的是这种“先民的歌唱”的陕北民歌中与生俱来的、已经溶入血液和骨髓中的那种苦涩与辛酸,苍凉与粗犷。这种特点固然是由于陕北黄土高原生存环境恶劣,生活水平不高导致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种苦涩与辛酸正是真正的人生真相。陕北民歌的魅力与厚重是独一无二的,前几年都梁的《血色浪漫》中第十九集中有着大量的民歌,也是选用了大量的陕北民歌,钟跃民和陕北老农学民歌,消解郁结之气的情节,秦岭为钟跃民演唱一首首民歌成为我认为是最经典的情节。顺便提一下那部电视剧中女声原唱——是“神曲”专业户的龚琳娜。千万别以为龚琳娜就会啊呀哟啊呀哟地故弄玄虚,一惊一乍,其实其唱功了得,你只要搜一搜她演唱的民歌,都唱的荡气回肠,气势不凡。像陕北民歌这样被三番五次地受到青睐,反复挖掘,其他民歌我估计没有这样的殊荣与潜力。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导演毛卫宁能慧眼识玉,在电视剧中平凡人生的艰辛和陕北民歌的苦涩相得益彰。在陕北民歌中即便是人类最永恒的、最甜蜜的爱情母题,依然中仍有挥之不去、浓重得难以卒读的苦涩。就拿情歌来说,其他各地的民歌的爱都是的温馨的,甜蜜的,柔情似水,缠绵悱恻。即便有苦涩,那也是一种”蜜甜一样的忧愁“。《小河淌水》《康定情歌》《敖包相会》《在那遥远的地方》《月光下的凤尾竹》,无一例外,悠扬的旋律背后是相爱的甜蜜,我们能想象到有情人两情相悦、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局。反观陕北民歌,单相思的不少,即便两厢情愿可往往又是相思而不得见,即便是相见了,一个在圪梁梁上,一个在沟底底,说话听不见,只能招招手,突然想到荀子“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他不是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吧?(顺便提下近几年甚嚣尘上,到处上窜下跳的东北二人转。根本不入流,色情低俗是其本质,被东北人自己戏被称为猪大肠,要想好吃就得带点屎。这就连二人转的首屈一指的拥趸,推行起来不遗余力的本山大叔面对这个也是恨铁不成钢,反复倡导绿色的干净的二人转,但东北人根本不买账。依然坚决执行着有屎才香的理念,充当着跳梁小丑、瓦釜雷鸣的角色。不是我偷换概念,民歌和地方戏之间有着莫大的干系)我不是音乐方面的专业人士,听到各地的曲子也有限,在这儿也就是发些感慨,说说自己的看法而已。我心中的民歌是个什么样子?我觉得类似于《诗经》中的“国风”,它是经过岁月的积淀,时间的堆积,在当地祖祖辈辈传唱下来的、描摩再现当地风貌,具有鲜明地方特色、辨识度极高的歌曲,她交织着几百年甚至是上千年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现在在酷狗、酷我中一搜“民歌”,铺天盖地,许多诞生于近几年的通俗歌曲竟然赫然在列,对此我很不以为然,甚至其中一些就是流行歌曲。能不能上升到民歌的档次就看能不能经得住岁月的冲刷了。相比较这些所谓”新民歌“的厚重感和沧桑感于之前的民歌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其次是演唱。地道的民歌应该是清唱,不加任何伴奏。因为陕北汉子在野外放歌时是不可能指望羊羔子在旁边配乐的,小青年在圪梁梁上求爱时肯定不容许第三个人在一旁聒噪的。所以节目中一看到一些唱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曲清唱惊四座的情况,就拍案叫绝,万分仰慕。没有任何声音在旁边挤眉弄眼,搔首弄姿,这最见功底。贺国丰就是在网上上传了几段清唱,受到网友的追捧,从而声名鹊起,才与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结缘。郭兰英唱《我的祖国》伴奏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地步,龚琳娜唱《小河淌水》开头,高潮部分彻底将伴奏停下,引发听众掌声雷动。我最反感一些电视台作的节目,请二流乐队给伴奏配乐,花里忽哨,纷繁芜杂。在我看来,莫名其妙,糟糕透顶!本是一锅香汤,愣是让一块臭肉给坏了,纯属画蛇添足,狗尾续貂。比如说阿宝的民歌联唱,简直就是垃圾,王二妮唱的还行,就是加入了太多的电子音乐元素,莫名地欢快,莫名地激奋,大大地冲淡了原本非常珍贵的苦涩基因,反而是弄的不伦不类,不古不今。我不是仇视电子音乐,我也喜欢,但也得分场合分情况。就像人参是宝,但绝对不是包治百病的神药。

所以我认为,唱民歌,第一,率性自然,随意挥洒。第二,洗尽铅华,回归本真。

民歌听与唱

音乐鉴赏 听中外民歌之感想

听生物课有感

听《梁祝》有感

听讲座有感

听讲座有感

听讲座有感

听观摩课有感

听案例有感

听讲座有感

《听民歌有感.doc》
听民歌有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